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第一章章末系统总结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章过关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Z—,有专家指出:如果对燃料燃烧产物如CO?、H20. N2等利用太阳能让它们重新组合,使之能够实现下图所示循环,那么不仅可以消除燃烧产物对大气的汚染,还可以节约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在此构想的物质循坏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CH4、NH)、CHjOH 兄0、CO2、N2太阳能A.化学能B.热能C.生物质能D.电能解析:从题图中可看岀:太阳能一>化学能一>热能。
答案:B2.下列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C.根据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焰变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的不同解析: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若相反则是吸热反应,故A项错;反应速率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C项是盖斯定律的重要应用,正确;根据△//=生成物的恰■反应物的焙,可知,焙变与反应条件无关,故D项错。
答案:C3.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Zn(s)+CuSO4(aq)==ZnSO4(aq)+Cu(s) A//=-216 kJ-mof1,则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B.相同条件下,如果1 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为&,1 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为则2£,=£2C」01 kPa 时,2H2(g)+O2(g) ----- 2H2O(1) A//=-571.6 kJ-mof1,则H2的燃烧热为571.6 kJ mol"D.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解析:A项正确,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因为分子变成原子要破坏化学键,吸收能量,2&>E2;C项错高温误,出的燃烧热是1 mol氢气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D项错误,如C+CO2==2CO,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属于吸热反应。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章末综合检测(一)
章末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 .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C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如高温、加热等)下也能发生D .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答案:B2.已知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 -1。
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kJ·mol -1。
现有9 mol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放出热量7 408.2kJ ,则该混合气体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A .1∶8B .8∶1C .4∶17D .17∶4解析:选C 。
要求C 、H 原子个数比,就必须求CH 4、H 2的分子个数比即物质的量之比。
题目给出了CH 4、H 2的总物质的量和它们燃烧时放出的总热量,故可用联立方程组的方法求解。
设混合气体中含CH 4物质的量为x ,H 2物质的量为y ,则有:⎩⎪⎨⎪⎧x +y =9890.3x +285.8y =7408.2解之得:x =8,y =1。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C 、H 原子个数比为8∶(4×8+2×1)=4∶17,所以答案应选C 。
3.化学键的键能是指形成(或拆开)1 mol 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g)+O 2(g)===SO 2(g) ΔH =-297.23 kJ·mol -1,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S(g)+O 2(g)===SO 2(l) |ΔH |>297.23 kJ·mol -1B .S(g)+O 2(g)===SO 2(l) |ΔH |<297.23 kJ·mol -1C .1 mol SO 2的键能总和等于1 mol S 和 1 mol O 2的键能之和D .1 mol SO 2 的键能总和小于1 mol S 和1 mol O 2 的键能之和解析:选A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word版含答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在298 K 时下述反应的有关数据:C(s)+12O 2(g)===CO(g) ΔH 1=-110.5 kJ·mol -1 C(s)+O 2(g)===CO 2(g) ΔH 2=-393.5 kJ·mol -1则C(s)+CO 2(g)===2CO(g)的ΔH 为( )A .+283.5 kJ·mol -1B .+172.5 kJ·mol -1C .-172.5 kJ·mol -1D .-504 kJ·mol -1解析: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可得:2C(s)+O 2(g)===2CO(g)ΔH =2ΔH 1=-221 kJ·mol -1①CO 2(g)===C(s)+O 2(g) ΔH -ΔH 2=+393.5 kJ·mol -1②依据盖斯定律,反应①+②可得:C(s)+CO 2(g)===2CO(g)ΔH =-221 kJ·mol -1+393.5 kJ·mol -1=+172.5 kJ·mol -1。
答案:B2.根据盖斯定律判断如下图所示的物质转变过程中,正确的等式是( )A .ΔH 1=ΔH 2=ΔH 3=ΔH 4B .ΔH 1+ΔH 2=ΔH 3+ΔH 4C .ΔH 1+ΔH 2+ΔH 3=ΔH 4D .ΔH 1=ΔH 2+ΔH 3+ΔH 4解析:由盖斯定律知:ΔH 1=ΔH 2+ΔH 3+ΔH 4,D 项正确。
答案:D3.已知丙烷的燃烧热ΔH =-2 215 kJ·mol -1,若一定量的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1.8 g 水,则放出的热量约为( )A .55 kJB .220 kJC .550 kJD .1 108 kJ解析:丙烷分子式是C 3H 8,1 mol 丙烷完全燃烧会产生4 mol水,则丙烷完全燃烧产生1.8 g 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1.818×4×2 215 kJ =55.375 kJ 。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doc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化学学习指南课堂认真听化学课新知识的学习、化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高一化学课的听课效率,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的有哪些不同。
在新学期要上好每一节课,上有关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概念课时,要重视教学过程,积极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要把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理解高一化学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并且账务基础知识,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就能从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当中,理解到学会它的乐趣;在解决高一化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高一化学学习中要掌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的诀窍。
在听课时要注意老师展示的解题思维过程,要多思考、多探究、多尝试,发现创造性的证法及解法,学会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的解题方法,把这些小题、简单问题想通、想透,找出规律,然后再来一个飞跃,进一步升华,就能凑成一个大题,把学习到的高一化学基础知识应用到解题中。
如果有了这种分解、综合的能力,加上有扎实的基础还有什么题目难得倒我们。
手脑并用勤做笔记学好高一化学,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转变和改进。
而做好化学笔记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环节,善于做化学笔记,是一个学生善于学习的反映。
那么,化学笔记究竟该记些什么呢?一、内容提纲。
老师讲课大多有提纲,并且讲课时老师会将一堂课的线索脉络、重点难点等,简明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
同时,教师会使之富有条理性和直观性。
记下这些内容提纲,便于课后复习回顾,整体把握高一化学知识基础框架,对所学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清晰完整。
二、思路方法。
对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高一化学解题方法和分析思路也应及时记下,课后加以消化,若有疑惑,先作独立分析,因为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及时与老师商榷和探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同步练习1章章末小结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第一章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1.炽热的炉膛内有反应:C(s)+O2(g)=CO2(g);ΔH=-392 kJ·mol-1,往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C(s)+H2O(g)=CO(g)+H2(g);ΔH=+131 kJ·mol-1,2CO(g)+O2(g)=2CO2(g);ΔH=-564 kJ·mol-1,2H2(g)+O2(g)=2H2O(g);ΔH=-482 kJ·mol-1,由以上反应推断往炽热的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 ) A.不能节约燃料,但能使炉膛火更旺B.虽不能使炉膛火更旺,但可节约燃料C.既可使炉膛火更旺,又能节约燃料D.即不能使炉膛火更旺,又不能节约燃料【解析】将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对应的第一个方程式中C(s)+H2O(g)=CO(g)+H2(g),ΔH=+131 kJ·mol-1乘以2与第二个、第三个方程式叠加,可得炉膛内C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s)+O2(g)=CO2(g),ΔH=-392 kJ·mol-1,即能量守恒,不能节约燃料;但将固体燃料转变为气体燃料(CO,H2)显然增大了与O2的接触面积,使炉膛火更旺。
【答案】 A2.A、B、C、D均是短周期元素,当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大于B放出的能量;当C、D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D吸收的能量大于C吸收的能量。
若A、B、C、D四种元素间分别形成化合物时,属于离子化合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 A.C2A B.C2BC.D2A D.D2B【解析】设初始的原子能量趋于相等,由能量守恒关系可得:A、B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稳定的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大于B放出的能量,可知A2-比B2-能量低,即A原子比B原子较易得电子形成稳定的A2-,即A的非金属性比B强;C、D两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结构时,D吸收的能量大于C吸收的能量,即C+的能量比D+低,即C原子更易失去电子显示更强的金属性,则最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的是活泼金属C与活泼非金属A形成的化合物C2A。
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第一节(P.6)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
例如1 mol H2 (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P.10)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
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
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
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
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
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
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
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
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4 必修1)课后题答案
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后习题答案【选修4课后答案前3章】『必修1部分答案』第一章 (2)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2)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3)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4)第二章 (7)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7)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7)第三节化学平衡 (8)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9)第三章 (9)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9)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0)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11)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2)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14)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4)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4)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 (14)第一章习题 (15)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5)物质的分类 (15)离子反应 (16)氧化还原反应 (17)金属及其化合物 (18)金属的化学性质 (18)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8)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9)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四、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
例如1 mol H2 (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二)补充习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不需加热即可发生B.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除了热能外,也可以是光能、电能等C.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D.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有关2.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成新物质硫化亚铁。
2012高中化学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选修4)专题一利用键能求反应热方法点拨:在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化学键生成新物质时,又要释放能量。
断裂1 mol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或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就是该化学键的键能。
-1键H—H Br—Br I—I Cl—Cl H—Cl H—I H—Br键能436 193 151 247 431 299 356 22(2)在一定条件下,1 mol H2与足量的Cl2、Br2、I2分别反应,放出热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
A.Cl2>Br2>I2B.I2>Br2>Cl2预测1 mol H2在足量F2中燃烧比在Cl2中放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涉及键能与吸、放热的关系。
考查了键能与反应热的定量关系。
(1)1 mol H2在2 mol Cl2中燃烧,参加反应的H2和Cl2都是1 mol,生成HCl 2 mol。
则放出热量:436 kJ·mol-1×1 mol+247 kJ·mol-1×1 mol-431 kJ·mol-1×2 mol=-179 kJ。
(2)反应H2+X2===2HX中,若1 mol H2和1 mol X2反应生成2 mol HX,就有1 mol H—H和X—X键断裂,2 mol H—X键生成。
放出的热量Q p(HX)=E(H—H)+E(X—X)-2·E(H—X)。
将表中数据代入可算得:Q p(HCl)<Q p(HBr)<Q p(HI)。
故H2在Cl2中燃烧放热最多,在I2中放热最少,选A。
由此预测H2在F2中燃烧放热比在Cl2中放热多。
答案(1)179 (2)A 多专题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是本章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这种“难”主要体现在书写时常有如下易错之处:(1)漏写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反应热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练习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B.会产生新的物质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解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表现为有新物质生成,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在反应前后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故C项错误。
【答案】 C2.下列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是( )A.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B.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C.碳酸钙受热分解D.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解析】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应该是放热反应。
【答案】 D3.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成了新物质硫化亚铁。
该现象说明(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C.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容易发生反应D.生成物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解析】铁粉和硫粉混合,停止加热后,反应仍可持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答案】 B4.下列图示变化为吸热反应的是( )【解析】 选项B 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浓H 2SO 4溶于水放出热量,但不属于化学反应;Zn 与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 A5.已知反应X +Y===M +N 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 的能量一定低于M 的能量,Y 的能量一定低于N 的能量B .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C .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D .X 和Y 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 和N 的总能量【解析】 已知X +Y===M +N ΔH >0,说明X 与Y 的总能量低于M 与N 的总能量,A 错误,D 正确;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C 错误;吸热反应有的不需要加热也可进行,如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搅拌即可反应,B 错误。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单元测试 Word版含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能源是当今社会进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有专家指出:假如对燃料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让它们重新组合,使之能够实现下图所示循环,那么不仅可以消退燃烧产物对大气的污染,还可以节省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A.化学能B.热能C.生物质能D.电能【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肯定发生能反量变化B.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C.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答案】C【解析】化学反应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肯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A项错误;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当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ΔH<0,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该反应需要吸取热量,则ΔH>0,C项正确;反应热不仅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有关,还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D项错误。
3.依据如下图所示的反应推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O2(g)和CaO(s)的总能量大于CaCO3(s)的总能量B.该反应的焓变大于零C.该反应中有离子键断裂也有共价键断裂,化学键断裂吸取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D.由该反应可推出凡是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答案】D【解析】由于碳酸钙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必有CO2(g)和CaO(s)的总能量大于CaCO3(s)的总能量,焓变大于零,故A、B两项正确。
CaCO3中Ca2+和CO2-3之间存在离子键,CO2-3中C与O之间存在共价键,故反应中有离子键断裂也有共价键断裂;化学键断裂吸取能量,新键形成放出能量,C正确。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选修4习题 第1章第2节 燃烧热 能源 Word版含答案
其次节燃烧热能源基础巩固1化学家借助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和热能,用空气和水作原料成功地合成了氨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合成中全部的电能和热能全部转化为化学能B.该合成氨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C.空气、水、太阳能均为可再生资源D.断裂N2中的N≡N键会释放出能量答案:C2将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
下列属于将来新能源的是( )①自然气②煤③核能④石油⑤太阳能⑥生物质能⑦风能⑧氢能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③⑤⑥⑦⑧D.③④⑤⑥⑦⑧答案:B3“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图所示,四组能源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 )A.煤炭、石油、潮汐能B.水能、生物质能、自然气C.生物质能、风能、沼气D.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答案:C4下列观点你不赞成的是( )A.氢气让人快活让人忧B.煤为人类供应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C.煤气化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潜伏着的无形杀手D.水虽然是取之不尽的,但个别地区存在用水危机解析:A项中,H2让人快活是由于其为抱负能源,让人忧是由于其易燃易爆;B项中,由于煤作为能源时产生一些污染物,故也埋下了祸根;C项中,“无形杀手”是基于煤气化的气体是易燃易爆且有毒的气体;D项中,“水是取之不尽的”是错误生疏。
答案:D525 ℃、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辛烷的燃烧热为5 518 kJ·mol-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aq)+S(aq)+Ba2+(aq)+2OH -BaSO4(s)+2H2O(l) ΔH=-57.3 kJ·mol-1B.KOH(aq)+H2SO4(aq)K2SO4(aq)+H2O(l) ΔH=-57.3 kJ·mol-1C.C8H18(l)+O2(g)8CO2(g)+9H2O(g)ΔH=-5 518 kJ·mol-1D.2C8H18(l)+25O2(g)16CO2(g)+18H2O(l)ΔH=-5 518 kJ·mol-1解析:A项,存在离子反应S(aq)+Ba2+(aq)BaSO4(s),其ΔH不应再是-57.3 kJ·mol-1,错误;C项,水的状态为气态,不属于稳定氧化物,错误;D项,反应热的数值与辛烷的物质的量不对应,错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映与能量
第一章化学反映与能量一、化学反映与能量的转变课标要求1、了解化学反映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反映热和焓变的含义3、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点精讲1、焓变与反映热(1)化学反映的外观特征化学反映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映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
能量的转变通常表现为热量的转变,可是化学反映的能量转变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表现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映热的概念当化学反映在必然的温度下进行时,反映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映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映热。
通常常利用符号Q表示。
反映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映进程中,当反映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彼此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从头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映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映的反映热。
(3)焓变的概念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映,若是反映中物质的能量转变全数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映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映的反映热就等于反映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映产物)—Η(反映物)为反映产物的总焓与反映物总焓之差,称为反映焓变。
若是生成物的焓大于反映物的焓,说明反映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映必需吸热才能进行。
即当Η(生成物)>Η(反映物),ΔΗ>0,反映为吸热反映。
若是生成物的焓小于反映物的焓,说明反映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释放一部份的能量给外界才能生成生成物,反映必需放热才能进行。
即当Η(生成物)<Η(反映物),ΔΗ<0,反映为放热反映。
(4)反映热和焓变的区别与联系2、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把一个化学反映中物质的变和能量的转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最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课本练习题答案(最新)名师资料合集
化学选修4课本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第一节(P.6)1 .化学反响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响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响前后物质的始变,符号是AH,单位是kJ/mol o 例如1 mol H2 (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响热A H=-241.8 kJ/mol o2 .化学反响的实质就是反响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 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响完成时,假设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响物吸收的能量大,那么此反响为放热反响;假设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响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那么此反响为吸热反响.第二节(P.10)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举措.举措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枝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举措.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本钱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那么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开展前景.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忧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 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增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举措.6 .公交车个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为私人车的1/5 ,从经济和环保角度看,开展公交车更为合理.第三节(P.14)1. C(s)+O2 (g) == CO2 (g)A H=-393.5 kJ/mol2.5 mol C 完全燃烧, A H=2.5 mol x (-393.5 kJ/mol ) =-983.8kJ/mol2. H2 (g) 的燃烧热A H=-285.8 kJ/mol欲使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得到1 000 kJ的热量,需要H2 1 000 kJ + 285.8 kJ/mol=3.5 mol3. 设S的燃烧热为A HS(s)+O2 (g) == SO2 (g)32 g/mol A H4 g -37 kJA H=32 g/mol x (-37 kJ) +4 g =-296 kJ/mol4.设CH4的燃烧热为A HCH4 (g)+O2 (g) == CO2 (g)+2H2O(g)16 g/mol AH1 g -55.6 kJA H=16 g/mol x (-55.6 kJ) +1 g =-889.6 kJ/mol5 . (1)求3.00 mol C 2H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GH (g)+5/2O 2 (g) == 2CO 2 (g)+H 2O (l)26 g/mol A H2.00 g -99.6 kJ A H=26 g/mol x (-99.6 kJ) + 2.00 g=-1 294.8 kJ/molQ=3.00 mol x (-1 294.8 kJ/mol)=-3 884.4 kJ 〜-3 880 kJ(2)从4题CH的燃烧热为-889.6 kJ/mol ,与之相比,燃烧相同物质的量的C2h2放出的热量多.6 . CO(g)+H 2O(g)==CC2(g)+ H 2(g) A H=-41 kJ/mol7 .1 kg人体脂肪储存32 200 kJ能量,行走1 km消耗170 kJ, 求每天行走5 km, 1年因此而消耗的脂肪量:170 kJ/km X 5 km/d x 365 d + 32 200 kJ/kg=9.64 kg8 .此人脂肪储存的能量为4.2 X105 kJ.快速奔跑1 km要消耗420 kJ能量,此人脂肪可以维持奔跑的距离为: 4.2 X 105 kJ- 420 kJ/km=1 000 km9 . 1 t 煤燃烧放热2.9X107 kJ50 t水由20 C升温至100 C,温差100 C -20 C=80 C,此时需吸热:50X 103 kg X80 CX 4.184 kJ/(kg ?C )=1.673 6 X 107 kJ 锅炉的热效率=(1.673 6 X 107 kJ +2.9 X 107 kJ ) X 100% =57.7%10 .各种塑料可回收的能量分别是:耐纶 5 m3 X 4.2X104kJ/m3=21 X 104 kJ聚氯乙烯50 m3 X 1.6 X 104 kJ/m3=80 X 104 kJ丙烯酸类塑料5 m3 X 1.8 X 104 kJ/m3=9 X 104 kJ聚丙烯40 m3 x 1.5X104 kJ/m3=60 x 104 kJ 将回收的以上塑料加工成燃料,可回收能量为21X104 kJ+80 X 104 kJ+9 X 104 kJ+60 X 104 kJ=170X 104 kJ=1.7 X 106 kJ第二章第一节(P.18)1. 略.2.化学计量数.3. (1) A; (2) C; (3) Bo4. D.5. A.第二节(P.24)2. (1)加快.增大了反响物的浓度,使反响速率增大.(2)没有加快.通入N2后,容器内的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容器承受的压强增大,但反响物的浓度(或其分压)没有增大,反响速率不能增大.(3)降低.由于参加了N2,要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就必须使容器的容积加大,造成H2和I2蒸气的浓度减小,所以,反响速率减小.(4)不变.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反响物的物质的量增大一倍,容器的容积增大一倍,反响物的浓度没有变化,所以,反响速率不变.(5)加快.提升温度,反响物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 反响速率增大.3. A.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响的活化能,成千上万倍地提升反响速率,使得缓慢发生的反响2CO+2NO== N2+2CO2速进行.给导出的汽车尾气再加压、升温的想法不符合实际.第三节(P.32)1 .正、逆反响速率相等,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K=------- C»-------- 1<:工2 • KBM 16.3 .反响混合物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温度、压强(反响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有变化的反响),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响, 不能使.4 . (1)该反响是可逆反响,1 mol N2和3 mol H2不能完全化合生成2 mol NH3 ,所以,反响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 kJ .(2)适当降低温度,增大压强.5 . B ; 6. C ; 7. C ; 8. C .9.设:CO的消耗浓度为x.NCOC * - HQ 片式(飞))♦N H.O) —了广――白:接外方.舍去负设.…门:——7 = 3,066 ^=0.00751( 口. 01 —JC)的转化率为比累;』=75.第四节(P.36)1 .钱盐溶解常常是吸热的,但它们都能在水中自发地溶解.把两 种或两种以上彼此不发生反响的气体依次通入到同一个密闭容器 中,它们能自发地混合均匀.2 .在封闭体系中始减和嫡增的反响是容易自发发生的.在判断化学反响的方向时不能只根据始变A H< 0或嫡增中的一项就得出结论,而是要全面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P.43-44)习题(4)错.醋酸中的氢没有全部电离为 H o冰(5)错.此题涉及水解较复杂,不要求学生考虑水解.4 (1)不变.一定温度下,该比值为常数一一平衡常数. 2) ) 4.18 X 10 4mol/L*5.(1) 电离难的原因:a 、一级电离出H f 后,剩下的酸根阴离子 带负电荷,增加了对H +的吸引力,使第二个H+离子电离困难的多;b 、一级电离出的H +抑制了二级的电离.(2)木头中的电解质 杂质溶于水中,使其具有了导电性.3) (1)错.导电水平的强弱取决于电解质溶液 中离的浓度,因此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 力与二者的度及强电解质的溶解性有关.(2)错.酸与碱反响生成盐,所需碱的量只与酸的物质的量有关,盐酸和醋酸都是一元酸, 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中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3)错.一水合氨是弱碱,在水溶液中是局部电离的,其电离平 衡受氨水浓度的影响,浓溶液的电离程度低于稀溶液.因此氨水 稀释一倍时,其OH 浓度降低不到一半.1. (P.52-53)习题4.2.红・ H 2O, 4, NH,;Cl 2,Cl -, H+,ClO -,HClO,H 2O, OHA5. D6.AD9.注:不同品牌的同类物品,其相应的pH 可能不尽相同.可.2+HO -——- SOT + 2HCl T液易发生水解, AlCl 3 • 6 H 2O 与SOC 2混合加热,SOC12,H 2O 中的结晶水作用,生成无水 A1C1 3及SO 和HC1气I效果是增加水解反响的反响物c ( SbC13),加氨水可生成的 HC1,以减少生成物 c (H +),两项操作的作用 平衡向水解反响的方向移.,MgC12 ^HO 水解反响的生成物 HC1逸出反响体系, 或少可逆反响的生成,从而可使平衡不断向水解反11. (1)酸性(2) 10,1 X10"mo1/L (3) 9 mL 图略. (P.59)习题 1. D 2. B 3. C 4. D5.甲,即使是弱酸,所电离出的H +必须与强碱电离出的 OH 相等(pH=7),即c (A)=C(M +) o6.>,A1 3++2SO 2+2BS2++4OH = 2BaSOd +AQ +2HO二;2A1 " +3SO 2 +3BgT +6OH = 3BaSC 4 J +2A1(OH) 3 J_ 2- - _ — —— —2+ 2—7 CC 3 +HO ---------- HCO +OH ,Ca +CO =CaCO工_、、、.>>一、、、.>>.—. . » »一 ? 、. ?、2 18. Na z CO 溶放的pH>NaHC 嗡放的pH,由于由HCO 电离成 CO比由H 2CO 电离成HCOT 更难,即NaCO 与NaHC 比更弱的弱酸盐, 所以水解程度会大一些.MgSO-7H2.没有类似可促进水解反响进行的情况.(P.67)习题 1.文字描述略.2. C ;3. C ;4. D .5 . (1) S 2—与4作用生成的H 2S 气体会逸出反响体系,使 FeS 的 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2)硫酸钙也难溶于水,因此向碳酸钙中加硫酸是沉淀转化的问题,但硫酸钙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钙,转化不能实现.醋酸钙溶于水,且醋酸提供的H+与碳酸钙沉淀溶解平衡中的CO2-作用,可生成CO逸出反响体系,使其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3)硫酸溶液中的SO2-对BaSO的沉淀溶解平衡有促进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的作用.6 .略.习题(P.73)1 .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氧化反响,负极;复原反响,正极.2.铜,Cu-2e-= Cu+;银,Ag++e-= Ag.3. a、c、d、bo4. B;5. B、D.6.装置如图4-2所示.负极:Zn-2e-= Zn2+正极:Fe2++2e- = Fe (P.78)习题1. A ;2.D ;3. C.4.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响如下:负极:Pb(s)+SO42-(aq) — 2e- = PbSO4⑸锌铁原电池装置正极:PbQ(s)+4H +(aq)+SO42-(aq)+2e -=PbSO(s)+2H 2O(l) 铅蓄电池充电时的电极反响如下:阴极:PbSO ⑸+2e - = Pb(s)+SO 42-(aq) 阳极:PbSO(s)+2H 2O(l) — 2e-= Pb6(s)+4H +(aq)+SO42-(aq) 总反响方程式:Phim - Ph(Q 十]H St ) < J -;(s(P.83)习题1. A ;2. D.3.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池是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例如锌铜原电池,在锌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响,称为负极,在铜电极上发生复原反响,称为正极.2+负极:Zn-2e = Zn (氧化反响)正极:Cu++2e- = Cu (复原反响)电子通过外电路由负极流向正极.电解池:以CuCl2溶液的电解装置为例.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做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 阳极:2Cl--2e-= CI2T (氧化反响)阴极:Cu++2e- = Cu (复原反响)电子通过外电路由阳极流向阴极.4.电镀是把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把镀层金属作阳极,电解精炼铜是把纯铜板作阴极,粗铜板作阳极,通过类似电镀的方法把铜电镀到纯铜板上去,而粗铜中的杂质留在阳极泥或电解液中,从而到达精炼铜的目的.其电极主要反响如下:阳极(粗铜):Cu-2e- = Cu 2+(氧化反响)阴极(纯铜):Cu++ 2e- = Cu (复原反响)图4-2补充:假设粗铜中含有锌、馍、银、金等杂质,那么在阳极锌、馍等比铜活泼的金属也会被氧化:阳极(粗铜):Zn-2e-= Zn2+ Ni—2e = Ni 2+由于附着在粗铜片上银、金等金属杂质不如铜活泼,不会在阳极被氧化,所以当铜氧化后,这些微小的杂质颗粒就会掉进电解质溶液中,沉积在阳极附近(即“阳极泥〞,成为提炼贵重金属的原料).在阴极,电解质溶液中Zn2+和刈2+的氧化性又不如Cu2+强,难以在阴极获得电子被复原,故Zn2*D Ni2+被滞留在溶液中.因此, 在阴极只有Cu2+被复原并沉积在纯铜片上,从而到达了通过精炼提纯铜的目的.5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电极反响式为:阳极:2Cl--2e- = Cl 2 T (氧化反响)阴极:2H++2e- = H 2T (复原反响)或阴极:2HaO+2e = H 2T +2OH (复原反响)总反响:2NaCl+2HO = 2NaOH+Hf +C12T在阴极析出1.42 L H 2,同时在阳极也析出1.42 L Cl 2.6 .依题意,电解XCl2溶液时发生了如下变化:XGIh 但心X + Ulx t7VT< X > * 1 mot22- 4 "之/ 121一M(X)=3.2 g X 22.4 L/(1 mol X 1.12 L)=64 g/mol即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又由于2Cl - - 2e - = Cl 2 T2 mol 22.4Ln(e -) 1.12Ln(e-)=2 mol x 1.12 L/22.4 L=0.1 mol 即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有0.1 mol. (P.87-88)习题1. 负极;Fe-2e- = Fe 2+;正极;析氢腐蚀:2H++2e- = H 2?,吸氧腐蚀:2H2O+O+4e = 4OH-2. (1)电化学腐蚀,铁和铁中的杂质碳以及残留盐溶液形成了原电池.(2)提示:主要是吸氧腐蚀.2Fe-4e- = 2Fe2+; 2H2O+OMe,一 _ " =4OH ;Fe2++2OH = Fe(OH) 2, 4Fe(OH) 2+Q+2H2O = 4Fe(OH) 33. C ;4. B、D;5. A、C;6. D.7 .金属跟接触到的枯燥气体(如Q、Cl2、SO)或非电解质液体直接发生化学反响而引起的腐蚀,叫做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响,比拟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金属腐蚀造成的危害甚大,它能使仪表失灵,机器设备报废,桥梁、建筑物坍塌,给社会财产造成巨大损失.8 .当钢铁的外表有一层水膜时,水中溶解有电解质,它跟钢铁中的铁和少量的碳形成了原电池.在这些原电池里,铁是负极,碳是正极.电解质溶液的H+在正极放电,放出因此这样的电化腐蚀叫做析氢腐蚀.如果钢铁外表吸附的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 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此时就会发生吸氧腐蚀,其电极反响如下:负极:2Fe-4e- = 2Fe 2+正极:2HzO+GMe- = 4OH-总反响:2Fe+2H2O+O== 2Fe(OH) 29 .镀锌铁板更耐腐蚀.当镀锌铁板出现划痕时,暴露出来的铁将与锌形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且锌为负极,铁为正极,故铁板上的镀锌层将先被腐蚀,镀锌层腐蚀完后才腐蚀铁板本身.镀锡铁板如有划痕,锡将成为原电池的正极,铁为负极,这样就会加速铁的腐蚀.可设计如下实验:取有划痕的镀锌铁片和镀锡铁片各一块, 放在经过酸化的食盐水中浸泡一会儿,取出静置一段时间,即可见到镀锡铁片外表较快出现锈斑,而镀锌铁片没有锈斑.即说明上述推测是正确的.。
2022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含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2H5OH+3O2 ===2CO2+3H2OΔH=-1 367.0 kJ·mol-1B.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3 kJ·mol-1C.S(s)+O2(g) ===SO2(g)ΔH=-269.8 kJ·mol-1D.2NO(g)+O2(g)===2NO2(g)ΔH=-116.2 kJ解析:A项未标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B项NaOH和HCl的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D项中ΔH的单位是“kJ·mol-1”而不是“kJ”。
答案:C2.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时,放出445 kJ 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CH4(g)+2O2(g)===CO2(g)+2H2O(g)ΔH=-890 kJ·mol-1B.CH4(g)+2O2(g)===CO2(g)+2H2O(l)ΔH=+890 kJ·mol-1C.CH4(g)+2O2(g)= ==CO2(g)+2H2O(l)ΔH =-890 kJ·mol -1D.12CH 4(g)+O 2(g)===12CO 2(g)+H 2O(l) ΔH =-890 kJ ·mol -1解析:A 项,水的状态为液态,应标注“l ”,错误;B 项,该反应放热,焓变的符号应为“-”,错误;D 项,焓变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不对应,错误。
答案:C3.请你写出298 K 、101 kPa 时,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 mol C 与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CO 和1 mol H 2,吸热131.5 kJ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点知识梳理
二、实验专项探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实验原理测定强酸、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反应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实验 装置
实验 步骤
①组装量热计:大小烧杯口要相平,烧杯间要填满隔热材料。
②往小烧杯中加入50 mL ,0. 50 mol ·L -1的盐酸,并用
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
③用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 ·L -1的NaOH 溶液,并测量温度。
④将NaOH 溶液迅速倒入小烧杯中,盖好盖板,并用环形玻璃棒充分搅拌,读取混合液的最高温度。
⑤重复实验两次。
续上表
实验 纪录
反应热的计算
ΔH =-0.418(t 2-t 1)
0.025
kJ ·mol -1
5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1盐酸跟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准确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
因此所用装置必须保温、隔热且可使体系温度尽快达到一致。
故缺少的仪器应为环形玻璃搅拌棒。
(2)不盖硬纸板会损失部分热量,故所测结果偏低。
(3)由中和热概念可知,中和热是以生成1 mol水为标准的,而与过量部分的酸、碱无关。
答案:(1)环形玻璃搅拌棒(2)偏小(3)不相等相等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1盐酸、50 mL 0.55 mol·L-1 NaOH 溶液和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得到下表中的数据。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终止
温度
T2/℃
温度差
(T2-
T1)/℃盐酸
NaOH溶
液
平均值
1 20.
2 20.
3 23.7
2 20.
3 20.5 23.8
3 21.5 21.6 24.9
(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内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__。
(2)经数据处理得T2-T1=3.4 ℃,则该实验测得中和反应反应热ΔH=________[设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为1 g·cm-3,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 J·g-1·℃-1]。
(3)若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测得中和反应反应热为ΔH1,则ΔH1与ΔH的关系为:ΔH1________(填“<”“>”或“=”)ΔH,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溶液,可使HCl与NaOH 的反应充分进行,上下搅动可防止温度计损坏;烧杯内填满碎泡沫塑料是为了降低热量的损失。
(2)ΔH=-(100 g×4.18×10-3kJ·g-1·℃-1×3.4 ℃)÷0.025 mol≈-56.8 kJ·mol-1。
(3)因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故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后,反应放出的热量减少,即ΔH1>ΔH。
答案:(1)上下搅动(或轻轻搅动)铜传热快,热量损失大保温、隔热,减少热量的损失(2)-56.8 kJ·mol-1(3)>NH3·H2O电离吸热
可以删除编辑的word文档温馨提示:
教师授课注意事项:
1、立足课本。
2、明确目标。
3、明确重点。
4、把握重难点。
5、注重学习自学和互学。
6、教师少说学生多练习。
7、练习要梯度。
8、当堂训练批改作业。
(由于文档太多,如有错误或侵权,请练习本店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