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培训
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一、培训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医疗质量的问题。
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管理水平,确保患者安全,近日,我院感染管理科组织了一次全面的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本次培训旨在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二、培训内容1. 医院感染概述:介绍了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及危害等基本知识。
2. 医院感染防控制度:讲解了我国关于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指南,以及我院的感染防控制度。
3. 感染防控基本措施:包括手卫生、无菌操作、消毒灭菌、医疗废物处理、隔离措施等。
4. 常见感染性疾病:对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系统等常见感染性疾病进行了讲解。
5. 感染病例报告与监测:介绍了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流程、监测方法及数据分析。
6. 感染控制策略:分享了国内外感染控制的先进理念、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
7. 感染预防与控制实践:结合实际工作,讲解了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三、培训方式本次培训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邀请了感染管理科专家进行精彩讲解,同时安排了实际操作演练,使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四、培训效果1. 提高了感染防控意识:通过培训,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感染防控意识不断增强。
2. 掌握了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使医务人员掌握了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强化了团队协作:培训过程中,医务人员相互学习、交流,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加强。
4. 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通过培训,我院感染发生率逐步下降,患者安全得到保障。
五、总结本次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能力,也为我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感染管理,提高感染防控水平,确保患者安全,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出贡献。
十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核心制度培训
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
(2)基本要求。
①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制订并实施本机构的隔离措施管理规定。
②对需要实施隔离措施的患者,应当采取单间隔离或同类患者集中隔离的方式;对医务人员加强隔离
技术培训;为隔离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隔离患者所用诊疗物品应
4.加强针对本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多重 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 5.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 核心措施,核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 生、接触隔离、环境清洁消毒、可复用器 械与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抗菌药物合理 使用、无菌技术操作、标准预防、减少侵 入性操作,以及必要的针对环境和患者的 主动监测和干预等。 6.规范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严格执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 择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新冠疫情实况
第一部分
感控分级管理制度
感控分级管理制度
(一)涵义。
是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建立层级合理、专兼结合、分工明 确、运转高效的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并有效开展感控 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的各层级主体包括:医院感控委员 会、感控管理部门、临床与医技科室感控管理小组,以及 感控专(兼)职人员等。 感控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医务、药学、护理、 信息、总务后勤、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以及教学科研等 管理部门;涉及的临床与医技科室包括全部临床学科、专 业,并覆盖各学科、专业所设立的门(急)诊、病区和检 查治疗区域等。
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
1.手卫生。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据标准预防的规定和诊疗活动的需要,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持续推动和优 化手卫生实践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订符合本机构实际的手卫生制度,全面推动手卫生的实施。 ②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实施、监测和考核等工作;定期开展覆盖全体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宣 传、教育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临床科室是手卫生执行的主体部门,日常实施自查与监督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制度(五篇)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科于年初制定出该年度的培训计划,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会执行,年终就培训情况总结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____。
二、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必须签到,准时参加培训,不迟到、不早退。
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有关科室请假。
三、全院每年____次院感知识学习并考试。
四、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定期____相关人员学习。
五、科室每月____学习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相关知识,每季度进行一次考试。
六、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与考核。
七、上课内容、签到及考卷归档保存。
八、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发现问题,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九、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经常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培训及学术研讨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定期有针对性地____业务学习或专题讲座,探讨当前医院感染发展的新动向。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制度(二)(一)感染办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并负责落实,相关科室做好配合。
(二)培训形式。
举办各类学习班、讲座、知识问答、医院感染管理简讯等不同形式,对各类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到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三)培训对象:1、医院管理人员;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3、临床医生、护士、医技人员;4、工勤人员及保洁员;5、病人、陪护、探视家属;6、新上岗人员、进修生、____。
(四)培训内容1、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培训重点内容(1)医院感染管理的新进展;(2)《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3)医院感染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4)临床科室、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的特点、管理要点及控制措施;(5)消毒学基本原理、消毒灭菌新进展;(6)医院感染爆发流行的预防与控制;(7)医院感染监测方法;(8)抗感染药物学、传染病学的;(9)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疾病学、统计学的;(10)医院感染管理的科研设计与方法等。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感染性疾病是医疗卫生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传染性强、易复发等特点,对医院环境和医疗人员及患者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各大医院都建立了相应的感染管理制度,下面就来详细介绍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目的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通过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降低医疗事故风险,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二、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1.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感染控制科室,负责感染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
2.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确各部门、各人员在感染防控中的职责分工,制定相应的感染管理流程和操作规范。
3.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医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报告感染事件。
4.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防治培训:定期开展医护人员感染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水平和意识。
5.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建立隔离、消毒、无菌操作等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6.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事件处置:对感染事件进行及时处置,追踪调查感染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7.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质量评估:定期对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结语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医院内感染防控的重要环节,对维护医院内部环境卫生、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各大医院应加强对感染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提高医院内感染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是可以通过制度的规范来遏止,医护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原则,共同努力,共同防范,共同抵制传染病带来的威胁。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负责病原微生物的诊断、治疗和防控工作。
因此,科室内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的重点内容:
1. 感染控制制度:感染性疾病科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相关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清洁、采样、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措施对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至关重要,科室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调和督促执行。
2. 医疗事故报告制度:感染性疾病科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医疗事故,如意外血液暴露、医源性感染等。
科室必须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保护医护人员的权益。
3. 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感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常常面临与感染源直接接触的风险,如意外针刺、粘膜溅射等。
科室必须建立职业暴露管理制度,确保医护人员及时接受应急预防措施和健康监测,预防职业暴露后果的发生。
4.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由于感染性疾病科专业领域的特殊性,科室必须建立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包括限制使用、联合使用、定期审核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并保护抗菌药物的疗效。
以上是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的部分内容,科室必须确保这些规章制度得到科内所有医护人员的认真执行,进而维护患者的安全和科室的良好形象。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是医院中的一个科室,负责管理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为了保障医院内的感染控制和预防工作,通常会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和规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
1. 感染控制委员会和团队:医院通常会设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和相应的团队负责制定感染控制政策、评估感染风险,制定感染管理措施,并监督和支持各部门的感染控制工作。
2. 感染预防和控制政策:医院会制定一系列感染预防和控制政策,包括手卫生政策、封闭隔离政策、药物使用政策、环境清洁政策等,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3. 感染控制培训和教育:医院会安排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手卫生的培训、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培训等,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4. 报告和监测制度:医院设立感染报告和监测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感染病例,进行病情监测和统计,以及对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传染源,以做出必要的控制措施。
5. 感染控制巡回检查:医院进行感染控制巡回检查,评估各科室和病区的感染控制工作符合制度和规定,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感染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6. 感染病例处置制度:医院制定感染病例的处置制度,包括感染病例的隔离、治疗和追踪等,以减少感染病例对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传播风险。
7. 感染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医院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包括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医疗设备的消毒和清洁、患者感染预防和控制等,以保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总之,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基础。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四篇)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一、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
二、布局与流程(一)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
(二)功能区域划分。
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休息室与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区等;污染区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
(三)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发热门诊患者通道应与其他门诊患者通道分开。
(四)设置独立挂号、诊疗、收费、配药、化验、隔离观察室、处置室、抢救室等,受场地限制,可配备专人为患者送样、配药、交费等提供服务。
(五)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均应设立临床疑似病例的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发热患者隔离观察室外应设立缓冲间,肠道门诊隔离室外设立缓冲间,为进出人员提供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场地与手卫生设施,同时阻隔与其他区域的空气直接对流。
(六)发热门诊内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应分诊疗室。
(七)各门诊应独立设立患者专用卫生间,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三、物资与设施配备(一)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每诊室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二)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
(三)各门诊人员出入口、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等设施。
(四)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
四、医务人员管理(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
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及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以及消毒隔离等。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感染性疾病科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制度是确保医院内患者和工作人员免受疾病感染的重要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感染管理工作制度的规定和要求。
一、感染风险评估与监测1. 定期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医院感染病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感染控制重点和目标。
2. 各科室必须配备专职感染管理人员,负责监测和报告感染病例和相关数据。
3. 每周进行感染指标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传播风险。
二、感染预防与控制:1.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卫生和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的规定,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2. 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消毒灭菌、区域隔离、床单衣物更换等。
3. 患者的隔离与防护必须根据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确保患者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三、医务人员培训与教育:1. 新员工必须接受感染管理的培训,并掌握手卫生、个人防护和清洁消毒等基本知识。
2. 定期组织感染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和感染控制能力。
3. 进行定期知识考核,加强医务人员对感染管理的重视和理解。
四、患者及家属教育:1. 科室必须制定患者及家属教育计划,包括感染预防措施、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2. 提供患者及家属阅读材料和宣传资料,增强他们对感染管理的认识与重视。
3. 定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答疑惑,提醒和督促他们合理用药和定期随访。
五、环境清洁和消毒:1. 卫生服务部门负责医院内部环境的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
2. 对高风险区域(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加强消毒和通风措施,确保无菌环境。
3. 检查和监督医务人员的清洁操作,确保操作台、设备和床位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六、感染病例报告及处理:1. 感染病例必须及时报告,并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与控制措施,防止感染的进一步传播。
2. 相关部门负责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 定期召开感染管理会议,对感染病例的报告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染控制制度:针对医疗机构内感染控制的相关制度,包括感染防控风险评估、感染控制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责、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医疗废物的处理等。
2. 感染病例报告制度:针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感染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准确地报告感染病例,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和监测疫情。
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针对各类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包括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及鉴定方法、消毒灭菌操作规范、个人防护措施等。
4. 网络传染病监测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网络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制定相应的监测制度,加强医院网络安全,预防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5. 感染病员工的管理与处置制度:针对在医疗机构工作的感染病员工,制定相应的管理与处置制度,包括感染病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测、隔离与康复、人员流动的管理等。
6. 健康教育与宣传制度:通过开展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感染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降低感染病的发生率和传播率。
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宣传计划,规范宣传内容和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可能会有略微差异的具体制度,上述仅为一般性的概括。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范本(二篇)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范本一、导言感染性疾病科作为医院中重要的科室之一,担负着病人的救治和疾病防控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行感染性疾病科,本文制定了一系列科室相关制度,确保科室正常运转、安全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工作制度1. 安全防护制度(1)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期间,应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
(2)病人防护:病人应按照指示佩戴口罩,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 医疗操作规范(1)洗手操作规范:医护人员在进入病房、进行医疗操作前,必须严格按照洗手标准进行洗手,并做好洗手记录。
(2)隔离操作规范: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必须根据病情严格执行隔离措施,保证患者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医护人员必须穿戴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避免感染传播。
3. 医疗器械管理(1)医疗器械消毒:医务人员对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2)医疗器械定期检验:医疗器械必须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定期检验,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4. 资料信息管理(1)病历管理:医护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格式填写、整理和归档病历资料,确保病历信息的完整、准确。
(2)信息保密:医务人员必须严守患者的隐私权,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资料保密,切勿泄露。
5. 卫生消毒制度(1)病房消毒:病房必须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保持清洁卫生。
(2)医护用品消毒:医护用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安全可靠。
6. 护理服务规范(1)病人照顾: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患者的照顾工作,包括喂饭、测量体温、打扫卫生等。
(2)床位管理:床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隔离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
三、岗位责任制度1. 科室主任:负责制定科室相关制度和工作计划,并监督落实。
组织开展科室例会、讲座等工作,并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考评。
2. 主治医师:负责患者的接诊、诊断和治疗工作。
指导住院医师、护士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并参与科室教学、科研工作。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感染性疾病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主要负责诊治各类感染性疾病,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科室在开展工作时需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并明确各人员的岗位职责。
下面是针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的说明。
一、感染性疾病科规章制度1.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科内医务人员应按照感染防控指南规范操作,确保医疗行为科学规范,提高医疗质量。
2.感染防控制度:明确感染病例的划定、报告、处理和隔离等措施,确保对感染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
3.感染性疾病科内诊疗流程规范:规定诊疗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4.设备和消毒管理制度:明确感染性疾病科内各类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规范消毒操作,确保医疗设备可靠性和操作安全。
5.医疗废物处理制度:对科内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和处理进行规范,确保废物不污染环境和传播疾病。
6.医务人员防护制度:明确医务人员的防护要求,如正确佩戴口罩、穿戴手套和防护服等,确保医务人员的个人安全。
二、感染性疾病科岗位职责1.主任医师:负责感染性疾病科的整体工作,并负责科内医师的培养和学术指导。
2.主治医师:负责感染性疾病科的日常诊疗工作,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并负责科内的病例讨论。
3.住院医师:协助主治医师进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和相关科研工作。
4.护士长:负责感染性疾病科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对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确保护理质量。
5.护士:负责感染性疾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体征、协助医生进行治疗操作和禁掉疾病的宣教等。
6.实习医生:在医师的指导下负责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工作,积累临床经验并参与科内科研工作。
7.感染控制科医师:负责疾病传染源的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科内的感染防控策略和措施,监测和报告感染病例。
8.实验室医师:负责感染性疾病科的实验室工作,包括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提供有关病原微生物的信息。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五篇)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病人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互串病房或随意外出。
2、传染病病房医院感染管理,除了按普通病房管理外,病房内部严格“三区”“两通道”,设有“缓冲间”,且应标识明确。
3、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不同病种分室收治。
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病人应单独安置。
4、隔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志,入口应设缓冲间,病室内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设独立卫生间。
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5、工作人员应严格防护规定着装。
工作人员从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应洗手→戴帽子→戴口罩(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应穿隔离衣或防护服→必要时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去手套→消毒双手→摘掉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于专用污染容器内)。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去口罩→去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下班)6、非传染病区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进入传染病区时,应经传染病区医务人员许可,并接受消毒隔离要求的指导。
进入传染病区的化验人员、会诊医师应严格遵守各项消毒隔离制度。
7、隔离衣应专室专用,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用过用后用含氯消毒剂____mg/l浸泡和擦拭消毒,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8、病室内内要保持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在无人情况下每天用紫外线照射____分钟进行消毒,地面和物表(如凳、柜、门把手等)保持清洁、干燥,地面每天湿试拖地,抹布、拖把等清洁用具要专区专室专用、标记醒目,用后分别洗净、消毒(抹布用____mg/l、拖布用____mg/l含有效氯消毒液浸泡____分钟以上)、冲净凉干备用。
地面有明显污染时,用用吸湿材料随时去污、再用____mg/l含有效氯消毒液清洁消毒,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细菌芽孢污染的物品用含有效氯____mg/l—____mg/l的消毒液浸泡____分钟以上)。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范文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感染性疾病科相关人员。
第三条感染性疾病科是医疗机构中负责感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的科室,主要工作包括感染性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护理等。
第四条感染性疾病科相关人员应遵守本制度,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第二章感染控制措施第五条感染性疾病科相关人员在工作时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每次接触患者前后需洗手或使用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第六条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相关人员在进入隔离区前,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并按规定程序进行防护。
第七条感染高危区域应设立入口警告标识,限制非相关人员进入,并按规定程序进行消毒清洁。
第八条对于任何疑似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筛查、实验室检测和报告,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九条感染性疾病科相关人员应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确保工作有序高效。
工作流程包括病例接诊、医嘱开具、护理等环节,相关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第十条患者入院时,感染性疾病科相关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问询和体温测量,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患者的安全。
第十一条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离床步骤、换药、输液等,保证操作规范和安全。
第十二条感染性疾病科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应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十三条工作结束后,感染性疾病科相关人员应对工作区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第四章绩效考核第十四条对感染性疾病科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根据其工作表现、操作规范、疾病控制效果等进行评估,对优秀人员给予奖励,对不合格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进行改动,需经相关部门审批。
感染性疾病知识训练科室记录
感染性疾病知识训练科室记录一、训练背景随着感染性疾病的不断蔓延和多样化,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我科室医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特举办此次感染性疾病知识培训。
二、培训目标1. 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了解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策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 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三、培训内容1.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知识,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特点和检测方法。
2.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趋势。
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和并发症。
4.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5.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和特殊治疗。
6.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包括疫苗接种、消毒灭菌和感染控制措施。
四、培训方式1. 理论知识培训:通过PPT、视频、文献等形式进行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实践操作培训:进行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检查、治疗和预防操作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交流互动环节:组织讨论、提问和答疑,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学术交流。
五、培训时间2023年3月10日 - 2023年3月31日六、培训地点我科室培训室七、培训师资1. 感染性疾病专家:负责讲解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临床药师:负责讲解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策略。
3. 感染控制专家:负责讲解感染控制知识和实践操作。
八、培训评估1. 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知识考核,评估医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程度。
2. 组织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感染性疾病知识的能力。
3. 收集医护人员对培训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
九、预期效果通过本次培训,预期能够提高我科室医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范本(2篇)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范本一、引言感染性疾病科作为医院重要的医疗科室,承担着诊断、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职责。
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制定并落实一系列相关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针对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二、感染性疾病科人员管理制度1. 人员配备感染性疾病科应配备经过相关培训并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员,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等。
确保人员数量合理、技术过硬,能够满足科室的工作需要。
2. 岗位责任根据科室工作性质和技术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例如,主任医师负责对科室整体管理和决策,护士负责患者的接诊、护理和相关记录等。
确保每个岗位的责任明确、分工清晰。
3. 人员培训定期开展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认识和能力。
加强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三、感染控制制度1. 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定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包括消毒、隔离、手卫生、环境清洁等方面的措施。
建立明确的感染控制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2. 环境管理定期对感染性疾病科的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工作区域的无菌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要求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 医疗废物管理感染性疾病科应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包括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和环境保护。
四、感染性疾病科操作规范1. 患者接诊和隔离对于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接诊和隔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做好患者的个人防护和隔离措施,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
2. 消毒操作感染性疾病科应制定消毒操作规范,明确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步骤和要求。
确保医疗器械和器材的消毒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 手卫生操作强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包括正确使用洗手液、酒精消毒液等手卫生用品,避免手部的交叉感染。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
患者护理与康复指导规范
总结词
为感染性疾病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
详细描述
1. 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2.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病情变化;3. 指导患者 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物质;4.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运动锻炼、呼吸训练等;5. 提供出院后的康 复指导,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的建议。
03
预防与控制制度
疫情报告制度
疫情报告负责部门
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立专门的疫情报告负责部门,配备专职人员, 负责疫情报告的收集、整理、分析、调查和上报工作。
疫情报告内容
疫情报告应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疫情性质、 疫情症状、疫情原因、接触史、暴露史等信息。
疫情报告程序
疫情报告应按照医院内部规定的程序进行上报,通常包括科主任、 医务科、院感科、主管院长等环节。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设备监测
对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使用的消毒灭菌设备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设 备性能良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消毒剂使用效果监测
对使用的消毒剂进行定期的监测,确保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时间 等参数符合标准,并防止因消毒剂使用不当而产生耐药菌株。
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
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进行监测,确保医护人员手卫生符合国 家相关标准,防止因医护人员手部细菌超标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总结词
严格遵循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原则, 根据感染疾病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 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
VS
详细描述
1. 明确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选择敏 感的抗感染药物;2. 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 特点,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3.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方案;4. 对于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 考虑联合用药或使用特殊抗菌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防护原则
实施标准预防,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防护措施
1、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
(1)以下情况应及时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在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重点科室(手术室、手术科室、检验科、口腔科、胃镜室、血液透析室等)人员应定期体检,体检时应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做为必检项目,同时重视自身的预防接种。
七、职业接触应急处置措施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
2、若是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3、用后物品处理
(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密封和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2)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徒手传递锐器。
(3)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光线,避免刺伤。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感染科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 高艳萍 夏晓蒙 吴秀梅 宋立辉王淑莉刘玉华 田淑丽
宋丹丹 赵亚玲
主讲人:高艳萍
培训内容: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培训
医务人员职业接触防护制度
职业接触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
3、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剌伤后,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八、职业接触后预防措施
1、发生职业接触后,应先确定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及职业接触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进行检测。
2、乙型肝炎病毒: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反映者,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反应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正在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继续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暴露源为HBV阴性者,接触者完成乙肝疫苗接种。
3、艾滋病毒接触者应在4周、8周、12周、6个月时进行血清学检测。
一十、报告
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
2、按照《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于医院感染控制科领取)进行登记,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由职业暴露当事人尽快送交医院感染控制科。
3、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事件后,当事人及科室负责人应尽快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医院感染控制科联合保健科尽快报告市疾控中心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以利尽快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4)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应穿隔离衣;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
(5)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应穿防护服;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防护服。
(2)以下情况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1)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带手套;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手套。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脱手套后应及时洗手或手消毒。
(2)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防水围裙、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丙型肝炎病毒:可考虑注射干扰素。
4、艾滋病病毒: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接触后4小时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具体用药情况可咨询专科医师。
九、随访
1、乙肝病毒接触者应在3个月、6个月及1年时分别进行血清学检测。
2、丙肝病毒接触者应在4周、6周、4个月、6个月进行血清学检测。
(2)消毒剂:2%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碘伏、75%乙醇以及速干手消毒剂等。
2、防护用品的管理
(1)科室备用足够的防护用品和器械,并放置在方便取用的位置。
(2)使用的防护用品和消毒器械必须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六、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4、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血源性传染疾病病人的直接诊疗工作,如需参加应戴双层手套。
5、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6、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五、防护用品的保证
1、科室应根据本科特点配备足量的防护用品:
(1)防渗透围裙、手术衣、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手套等。
一、职业接触防护制度
1、医务人员必须做到双向防护。
2、认真执行手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制度。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4、正确处理病人用后物品。
5、防止锐器刺伤,做好个人防护。
6、根据情况接种相应疫苗。
二、防护目的
1、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身体健康。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一十一、其他注意事项
1、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健康安全,请医护人员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2、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
3、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情况。
考核评价:
通过本次培训,本科室全体人员已基本掌握职业防护相关内容,培训结束后进行了现场抽查提问式考核,考核通过率100%,此次培训顺利结束,效果良好,但仍有个别人员掌握不佳,继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