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基处理方法及危害预防措施
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
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工程要求,采取相应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
本文针对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的危害,简述了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方案确定等问题,可在实际工作上加以参考借鉴。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垫层法方案引言:地基处理与建(构)筑物的安全密切相关,而在我国北纬33º~47º间的西北地区广泛分布湿陷性黄土的不利工程地质条件。
当地基存在强度、稳定性和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必须进行地基处理以保证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传统方法:防止或减小建(构)筑物浸水湿陷的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个方面。
建筑物的地基处理方法应采用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处理方法,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一般用于地基不处理或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建筑,以弥补地基处理的不足。
而防水措施主要为场地布置、地面防水和排水沟设置等。
结构措施主要为减小和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1、垫层法垫层法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
换填材料一般为压缩性低强高的素土、灰土、石灰粉煤灰等或其他稳定性高、无侵蚀性的材料。
经分层夯实、碾压密实的施工处理,最为基础的持力层。
当建筑物地基需提高承载能力,或消除部分湿陷性,常采用此方法处理地基。
2、强夯法强夯法近年来由于施工机械的发展,夯实的深度越来越大,在工程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强夯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Sr≤60%的湿陷性黄土。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3~12m。
强夯法适用大吨位的起重器,将巨型锤提至高空,释放重锤使其自由下落,形成巨大的冲击能量,强制压实与振密地基,从而提高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消除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土,当其受到一定的压力后,整个地基就会出现下沉的现象,进而也就影响了整个黄土的结构。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区作为建筑物地基施工的主要场所,在开展相应的施工活动时,就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整个建筑物的施工安全性。
本文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不断提高地基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有效方法一、湿陷性黄土的特征第一,湿陷性。
在自然条件下,黄土因为受到了地表水分的侵蚀,其中的易溶盐发生溶解,导致了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受到了破坏,从而产生蜂窝状的结构。
当水分对土壤大量侵蚀以后,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会逐渐联通和扩展,进一步产生了大孔隙的陷穴,当外部荷载对其产生作用以后,土壤的结构会受到破坏,从而产生剧烈变形,强度因此而降低,进而形成湿陷性。
第二,崩解性。
当黄土湿陷性产生以后,再次浸入水中就会发生崩解,从而影响到地基的稳定性。
相较于其他土质而言,湿陷性黄土的基础处理要更加的负责,难度大、程度复杂、进度慢,同时耗费的时间也更长,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的水利坝体处理以及土质夯填来说更加困难。
第三,膨胀性。
黄土产生湿陷性以后,遇水就会产生膨胀的现象,随着水分的蒸发,土层干燥后膨胀现象会转为收缩,这种情况多次反复之后就会产生裂纹并逐渐剥落,这对于建筑或者是路面地基的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等级及甲乙丙类建筑的地基处理方法。
(1)当地基的湿陷变形、压缩变形或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针对不同土质条件和建筑物的类别,在地基压缩层内或湿陷性黄土层内采取处理措施,各类建筑的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第一,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第二,乙、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平面处理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第一,当为局部处理时,其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底面的面积。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基处理方法及危害预防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基处理方法及危害预防措施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换土垫层、危害的预防措施一.前言黄土是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黄色粉状沉积物。
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可见的孔隙,并具有垂直节理。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上,黄土分布极为广泛,黄土覆盖层厚度通常在十几米以上。
黄土遇水后非自重湿陷性与自重湿陷性非常强烈;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实属常见,如地基遇水后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房屋倾斜、墙体开裂、地面隆起、楼板拉裂、墙面粉刷脱落、门窗变形严重开启困难等等。
消除或减小其湿陷性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目的,同时还可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二.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评定湿陷性黄土地基之所以湿陷,就其内因而言本身的欠密实性(大孔隙)和胶结材料的可溶性(MgSO4、Na2 SO4、Na2 CO3、Na2H CO3、NaCI等均属易溶盐)同时存在所造成,外因则是地基受水浸泡严重。
含水量少、孔隙比大、欠压实状态是黄土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黄土最大的特点是土体浸水后,土体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附加沉降---具有湿陷性。
通常有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
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而发生的湿陷,其自重湿陷量>7cm。
当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7cm时,该黄土具有非自重湿陷性,即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而发生的湿陷。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对湿陷程度按湿陷系数(δs)大小划分为:0.015≤δs≤0.03时湿陷性轻微;0.03≤δs≤0.07时湿陷性中等;δs≥0.07时湿陷性强烈。
三.地基处理方法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基础形式与其要求处理的深度、现场周边环境、施工条件等进行多方面综合对比后确定。
通常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优先选用施工方便、速度快且经济适用的处理方法,按照建筑物的类别、湿陷类别等级来确定不同的处理厚度。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由于其含水量的变化会导致地基沉降和开裂,因此在岩土工程中的勘察和地基处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勘察:1. 需要了解黄土的成因、物理特性、工程性质等基本情况,以及湿陷性的形成机理和地下水位的状况。
2. 层理观察和钻孔取样分析,获取湿陷黄土内部的土层结构、粒度分布和含水量等信息。
3. 通过现场勘查,了解地表特征和土壤现象,如淤泥、龟裂等。
二、地基处理:1. 预压法处理:通过对黄土区域进行预压,使其产生压缩变形,加快其固结沉降速度,减小以后的变形和沉降。
常用的方法有振动加固、加药固化等。
2. 粉煤灰处理:将粉煤灰混入湿陷性黄土中,通过化学固化和物理填充的方式,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地基加固:使用桩基、搭板桩等地基加固技术,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4. 挖土加固:对黄土地区开展挖土加固,使用预拌桩、钢筋混凝土梁等方法,形成地基的刚性,减小土体的变形和沉降。
三、监测和评估:1. 对地基处理后的工程进行监测,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土体应力等参数的测量和记录。
2. 根据监测数据,对处理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判断地基处理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以及后续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固。
四、防治措施:1. 妥善处理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减少湿陷性黄土的变形和沉降。
2. 合理排水系统: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土体中的过剩水分,减小土体的含水量。
3. 加强维护管理:定期巡视和维修地基处理工程,确保其长期稳定和可靠性。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特性、地下水位和工程要求,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和监测评估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是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特别关键的。
黄土区域常常出现水土流失、地基湿陷、水库边坡、路堑和黄土源边滑坡和崩塌等灾害性地质活动,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经常导致严重危害,因此使用合理的处理办法解决黄土的失陷性对项目具备关键的意义。
标签:湿陷性黄土;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1.1灰土挤密法1.1.1处理方法灰土挤密桩是运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办法,在土中成桩孔,之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域灰土拼夯实而成。
在成孔与夯实经过中,原处于桩孔位置的土所有挤入四周土层中,让距桩周必然间距内的天然土获得挤密,这样来根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升承载力。
在加固深度以下,将大大减少附加应力,灰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结果,不但和桩距相关,还和所解决的厚度与宽度相关。
当解决宽度小时,也许让基础形成相对大的下沉,更甚是让稳定性丧失,依据《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标准))(GBJ25-90)需求,当为部分解决时,黄土在非自重湿陷性的场地,解决宽度两端要超过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要小于0.5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如果需要完全根除加固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则要超过两边各0.75倍基础宽度的解决宽度,而且不小于1米。
1.1.2局限性存在必然局限性的灰土挤密法,在小于等于65%的饱和度,而且在地下水位以上的状况下,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理,这种地基在5米到7米之间的厚度需求。
这种办法对含水量需求非常高,假如含水量非常高或者含水量非常低,经过实践证明都达不到设计的需求。
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需求相对高,通常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量,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挤密效果。
由于湿陷性黄土具备吸水性强与容易达到饱和状态的特点,这样导致施工经过中很难控制含水量的问题,假如对表层黄土实施洒水时,由于土质干燥,易饱和的上层土质,下层土质由于接受小到水处于干燥状态。
所以,在含水量相对低的土质中,不能使用这办法。
试谈湿陷性地区建筑地基的处理
试谈湿陷性地区建筑地基的处理1.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基处理方法1.1 垫层法在面对湿陷变形的问题中,可以采取垫层法进行解决,而垫层法主要是挖出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而補充的垫层则是采用的是灰土层或者素土夯实而成,该方式可以有效的对地基的全部或者部分湿陷量的消除,而且可以对地基承载量的提升一级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因此,垫层的类型可以分为整片垫层和局部垫层。
垫层的设计有很多种,主要的几种有厚度、宽度、压实后的压实系数以及确定承载设计值等等。
垫层设计的原则很苛刻,因为他既要满则建筑物的基本要求如地形变性和稳定性,又要满足经济的合理需求。
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以及问题:首先,对基础局部土层的处理宽度的要求很严苛,它要求对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在进行基地宽度处理后,管道漏水和地面水还是有可能从垫层侧部向未经过处理的有问题的土层渗入很多水,从而引起塌陷,所以在考虑设置局部垫层是对防水和隔水的要求就十分苛刻。
易受水侵湿的建筑物的地基就不能采用这种地基处理技术。
再次,在处理整片垫层的平面时,每个边缘的建筑物的外墙边缘的厚度都有要求,按照要求来说就是大于等于2m。
1.2 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在进行的夯实湿陷性土壤时,能够显著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能够显著明显增大平均干密度,降低压缩性,消除湿陷性,减弱透水性,提高承载率。
在对非自重湿陷性地基处理时,因为湿陷性的压力比较大,所以在对非自重湿陷性地基处理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这样才能考虑减少黄土地基湿陷变形的可能性。
图2. 垫层厚度强夯法是大家比较推崇的一个方法,在进行加固地基时是需要在一定重量的重锤用一定落距给予冲击,这样的话才能使得压实度的一个增加,土的液态震动话的改善,最终要达到消除湿陷性黄土的一个目的。
1.3 挤密桩法对于挤密桩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范,它主要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土壤中。
因此在施工时一定要注意安排好相关工作。
首先在施工之前要提出基础平面的位子布置,并且打成孔,再将已经准备好的粉质粘土在含水层水比较充分的孔内注入。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这种土壤的黏性非常强,含水量较高,是土壤中最具有危害性的类型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至关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土壤黏性大、塑性大、含水量较高的特点。
黄土层中还会经常出现开裂、滑移等情况,使其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强的难处理性。
土壤开裂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滑移则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
二、处理方法1.加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土体存在一定的强度,可通过加固处理来提高其抗压性能,防止土体沉降。
加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钉加固、加筋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等。
土钉加固是通过将钢筋固定在土壤中,利用钢筋的拉力达到加固效果。
因此,需要考虑到钢筋数量、穿越深度、预埋深度和拉力的大小等因素。
加筋混凝土则需要在黄土表面压制一层钢筋网,并在上面浇筑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黄土在拉力状态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搅拌桩加固需要将钢筋网穿透黄土,然后向地下注入从混凝土搅拌机中生产的预先预制的混凝土,达到加固效果。
2.改良处理改良地基是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性质,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包括土壤加固技术、加硬剂加固技术以及夯实加固技术等。
土壤加固技术是向土壤中注入填充材料,防止土壤塌陷、开裂和滑移。
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水泥或灰浆注浆法、颗粒增强法和粉末加固法等。
加硬剂加固技术是将聚合物或钙基加固剂引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的固化和加固。
加硬剂加固技术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抗压能力。
夯实加固技术是利用夯实机为黄土地基施加静载的一种方法。
夯实技术除了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提高黄土地基的抗压承载能力。
三、注意事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固材料的选择根据土壤加固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可以提高加固效果和工程质量。
论湿陷性黄土对工程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课程论文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4年12月22日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部,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工程上有着自己的特性,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以,在此,我简单的阐述一下是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其防护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概念形成分布工程特性危害防止措施地基处理一.概念黄土:黄土是一种黄色粉状土质,其形成时期大约在第四纪时期。
在黄土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类物质,一般由眼可以分辨其存在的空隙。
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其中存在大量空隙,在正常的湿度下,其具较高的强度,不容易发生变形。
但是,如果遇到水的浸湿,则其强度会大大的降低,会在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变形,引起建筑的倾斜,甚至倒塌。
二.形成黄土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风力搬运堆积,但是却没有对深层次的土质发生扰动,因此一般主要由风的作用而形成。
三.分布(一)西北内陆盆地区该区在靑海湖和乌鞘岭以西,包括甘肃西部(河西走廊)、青海西北部及新疆全区。
这些地区的黄土呈片状,覆盖在山前的低山和丘陵上,甚至零星散布在海拔相当髙的山坡上。
(二)东部山前丘陵及平原区该区在大兴安岭及太行山以东,包括东北松辽平原、辽西冀北山地、华北平原和山东低山丘陵地。
(三)中部资河中游黄土离坂区这里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青海湖、东到太行山。
我国黄土总面积44.06万km2(刘东生等,1965),黄土高原黄土实际覆盖面积近30万km2,约占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的68.18%。
四.特性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1)基本色调是黄色,通常为黄褐,褐黄,灰黄,棕黄等颜色;(2)含盐量较大,特别是碳酸盐含量尤为突出,另外硫酸盐、氯化物等含量也都比较高;(3)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岩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及施工防治措施要点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及施工防治措施要点湿陷性黄土的危害黄土湿陷是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变形,也可导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危害较大:会造成构筑物倾斜,房屋墙身破坏,梁柱等承重结构开裂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对建筑物地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以减小湿陷性黄土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减少后期的维保费用。
另外对道路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遇水后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市政道路大面积的开裂,下沉影响道路的施工质量和行车安全。
防治措施为防止黄土地基受水浸而湿陷,可采用垫层法,强夯法,冲击压实法,素土桩挤密加固法,换填等措施加固,提高土层承载力,减少下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施工方法分析如下。
1.换填为调整地基土的均匀性及扩散附加应力和提高地基承载力并消除粉砂②层的湿陷性,在取土场对棕红色粉砂取样进行重型击实试验,棕红色粉砂的最大干密度为2.06~2.09g/立方厘米,最佳含水量为6.5%~7.5%。
将地基土保持最佳含水量,经碾压密实后,防渗效果好,强度可大幅度提高。
故采用分层碾压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换填厚度不宜小于1.0 ~1.5m,压实系数不小于0.95,碾压回填之后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可按180KPa 考虑,经过碾压回填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
分层碾压回填施工要求。
(1)采用不小于15t的振动压路机。
(2)换填材料采用本场地内广泛分布的洁净的棕红色粉砂。
(3)确保控制在最佳含水量上下。
(4)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0.3m。
(5)碾压回填方案为基底下挖至设计处理深度后,对基底洒水直接碾压,然后再按照分层碾压回填的要求进行。
(6)雨季施工时需做好相关施工措施。
2.强夯对于中等~强烈湿陷区域,对于重要建筑物应全部消除地基的湿陷性,处理深度为自重湿陷性地基应处理基础底面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降低土层压缩性采用强夯法进行。
强夯法施工的优点和效果:施工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和控制,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最为经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湿陷性黄土项目防范措施
湿陷性黄土项目防范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具有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点。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对项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防范湿陷性黄土项目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防范措施。
首先,对于湿陷性黄土项目,最好的防范措施是在选址阶段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相应的实验室试验。
通过了解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水分特性、膨胀特性等,能够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很大的参考依据。
另外,还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土壤改良方案的研究,以便确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其次,针对湿陷性黄土的水分特性,可以采取排水降渗措施。
例如,在开挖或填方施工前,可以对地面进行排水处理,以降低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膨胀和收缩的程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表层排水系统、排水沟和排水井等措施,以加快地下水的排泄,降低地下水位,减少黄土的吸水膨胀。
再次,对于黄土地基的加固,可以采用土工合成材料进行加筋处理。
例如,在填方或修筑路堤时,可以在黄土地基上铺设一层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格栅、土工布等,以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灰砂加固、土壤固化剂等措施,来改善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此外,还应对黄土地基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
例如,在基础设计中,可以采用扩大浅基础的方式,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地基加固技术,如灌注桩、钻孔桩和地下连续墙等,来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和抗滑性能。
同时,还应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处理,以减轻土体的膨胀和收缩。
最后,对于湿陷性黄土项目,还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安装地下水位监测点、应力监测点和位移监测点等,对工程的变形和水分变化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一、引言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在该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黄土,该黄土在遇水后会发生明显的膨胀和收缩现象,使得地面产生裂缝,建筑物和道路易受影响。
在这种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必须认真了解其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特点1. 膨胀性: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发生膨胀现象,膨胀系数较大,地面易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
2. 收缩性:干燥时,湿陷性黄土会出现明显的收缩现象,地面容易产生裂缝。
3. 雨季和旱季的影响:雨季时,黄土吸水膨胀,地面易松动,旱季时,黄土失水收缩,地面易出现裂缝。
4. 荷载承受能力较差:由于膨胀和收缩的影响,湿陷性黄土的承载能力较差,难以承受大型建筑物和道路的荷载。
三、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1. 建立工程地质模型: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分析和现场勘察,建立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模型,明确地质构造、地下水情况和岩土层分布情况。
2. 地基勘察:采用地球物理探测和现场勘察方法,确定地基承载能力、地下水位和土壤的物理力学特性,为后续的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3.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根据勘察结果,编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描述地质情况、地基条件和地基处理建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建议。
四、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措施1. 地基处理原则: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地基处理应遵循“加固、排水、防护、变形控制”的原则,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和减小地基变形。
2. 地基处理方法:(1) 地基加固:采用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桩等方法,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2) 地基排水:采用排水沟、排水管等方法,降低地下水位,减小黄土的膨胀和收缩。
(3) 地基防护:在地基表层增加混凝土或沥青层,防止地面发生裂缝和坑洼。
(4) 变形控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橡胶支座等变形控制装置,减小地基变形引起的损害。
五、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的质量控制1. 施工质量检查:施工单位应按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设计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地基处理工程的施工,确保材料质量和施工工艺符合要求。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危害及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危害及处理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1.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1.1湿陷性黄土:凡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两种。
1.2自重湿陷性黄土: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
1.3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若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2.黄土湿陷的原因:2.1水的浸湿:由于管道(或水池)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渗漏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而引起。
2.2黄土的结构特征:季节性的短期雨水把松散干燥的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土中水分不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连同溶于其中的盐类都集中在粗粉粒的接触点处。
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物。
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彼此靠近,颗粒间的分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联结力也逐渐加大。
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土粒之间抵抗滑移的能力,阻止了土体的自重压密,于是形成了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多孔隙结构。
黄土受水浸湿时,结合水膜增厚楔入颗粒之间。
于是,结合水联结消失,盐类溶于水中,骨架强度随着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在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综合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滑向大孔,粒间孔隙减少。
这就是黄土湿陷现象的内在过程。
2.3物质成分: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于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
胶结物含量大,可把骨架颗粒包围起来,则结构致密。
粘粒含量多,并且均匀分布在骨架之间也起了胶结物的作用。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一、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可塑性,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实践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降低工程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湿陷性黄土的特点1.吸水性强: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明显膨胀,导致地基变形。
2.可塑性好:湿陷性黄土易塑性变形,稳定性差。
3.容易流失:湿陷性黄土在雨水冲刷下容易发生流失现象。
三、处理施工方案1. 地基处理•挖土平整:在施工前,应挖土平整,清除表层有机物,确保地基均匀。
•加设排水系统:对于湿陷性黄土,可以设置排水系统,排除多余水分,降低黄土的吸水性。
•加设加固层:在地基上设置加固层,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
2. 地基加固•灌浆加固:利用浆液灌注地基,提高地基的密实度。
•加设排水管道:设置排水管道排除地基水分,降低湿陷性。
•加设植被:在地基周围种植植被,稳定土壤,防止流失。
3. 施工措施•严格控制水源:对于湿陷性黄土的施工,要严格控制水源,避免水分渗入黄土中。
•及时排水:施工中遇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黄土流失。
•密切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施工注意事项1.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地基的均匀性,避免不均匀沉降对工程带来危害。
2.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计要合理,保证排水畅通,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
3.定期检查维护:工程完工后,要定期检查维护工程,确保施工效果持久稳定。
五、结论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需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保障工程质量,实现工程永续发展目标。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一、基础抗滑强度。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应使用较大的桩基础,抗滑强度应大于或等于
1.5KN/m2,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二、地基处理。
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下水情况,进行合理地基处理,使地基处
于湿润而不潮湿的条件。
三、建筑物抗拔。
为保障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的抗拔性,需加强立柱的厚度、桩的
数量,增加承重面积,增加墙体面积。
四、抗震。
建筑物的节点需要加固,提高抗震能力,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
的抗震能力。
五、减少地震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震作用比较大,建筑物应采取加固技术,增加建筑
物的刚度,以减少地震破坏。
六、垫层及防水。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地基润湿,应在混凝土基础上铺设防水层及垫层,以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浸渍。
七、室内净水。
湿陷性黄土地区室内应安装水处理系统,确保室内用水安全干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地基处理方法及危害预防措施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换土垫层、危害的预防措施一.前言
黄土是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黄色粉状沉积物。
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可见的孔隙,并具有垂直节理。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上,黄土分布极为广泛,黄土覆盖层厚度通常在十几米以上。
黄土遇水后非自重湿陷性与自重湿陷性非常强烈;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实属常见,如地基遇水后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房屋倾斜、墙体开裂、地面隆起、楼板拉裂、墙面粉刷脱落、门窗变形严重开启困难等等。
消除或减小其湿陷性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目的,同时还可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二.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评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之所以湿陷,就其内因而言本身的欠密实性(大孔隙)和胶结材料的可溶性(mgso4、na2 so4、na2 co3、na2h co3、naci等均属易溶盐)同时存在所造成,外因则是地基受水浸泡严重。
含水量少、孔隙比大、欠压实状态是黄土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黄土最大的特点是土体浸水后,土体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附加沉降---具有湿陷性。
通常有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
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而发生的湿陷,其自重湿陷量>7cm。
当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7cm时,该黄土具有非自重湿陷性,即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而发生的湿陷。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对湿陷程度按湿陷系数(δs)大小划分为:0.015≤δs≤0.03时湿陷性轻微;0.03≤δs≤0.07时湿陷性中等;δs≥0.07时湿陷性强烈。
三.地基处理方法
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基础形式与其要求处理的深度、现场周边环境、施工条件等进行多方面综合对比后确定。
通常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优先选用施工方便、速度快且经济适用的处理方法,按照建筑物的类别、湿陷类别等级来确定不同的处理厚度。
其目的在于改变湿陷性黄土的大孔结构,以便全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量。
设计中常采用的处理方法有强夯法、换土垫层法、土体挤密加固法等,以下仅介绍我在地基处理中应用最多的其中一种方法---换土垫层法。
换土垫层其目的在于改变土的密实度和透水性,同时提高地基承载力。
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土层部分或全部挖除,再用粉质粘性土料或灰土(3:7或2:8)料分层回填夯实。
该方法可消除1~3米厚黄土层的湿陷性。
用灰土垫层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⑴处理范围
垫层的厚度应根据需要置换软弱土层的深度来确定,应符合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与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之和小于等于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处理的厚度不宜
小于0.5米,也不宜大于3米。
垫层底面的宽度应满足基底面应力扩散要求,垫层顶面宽度可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边坡稳定确定。
垫层每边超出基础底边应不小于垫层厚度的40%,并不应小于0.5m。
整片垫层底面的宽度应超出外墙基础外边缘至少等于垫层的厚度,且不得小于1.5m。
⑵承载力
垫层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对于无条件试验的一般工程取承载力ra=180kpa
⑶材料
灰土为体积配合比(3:7或2:8)土料宜用粉质粘性土,不宜使用块状和砂质粉土,不得含有松软杂物,应过筛,粒径≤15mm,石灰宜使用新鲜的消石灰,应过筛,粒径≤5mm。
灰土按体积配合比拌合均匀。
⑷施工
一般工程中常采用平碾、振动碾,对于小工程也使用蛙式夯。
施工时分层虚铺厚度取250mm,土料应拌合均匀,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wop±2%范围内。
基坑开挖时坑底严禁扰动垫层下的软土层,可先保留200mm厚的土层暂不挖去,待铺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灰土应当日铺填夯实,夯压密实后的垫层3天内不得受水浸泡,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若深度不同,应按阶梯或斜坡搭接,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施工,搭接处应严格执行地基处理规范的要求。
⑸质量检测
垫层施工质量检验常采用环刀法、贯入仪来检验,灰土垫层的压实系数≥0.95,土垫层的压实系数0.94~0.97,检验必须分层进行,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铺填上层土。
垫层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
四.湿陷性黄土地基危害的预防措施
1.建筑应力求体型简单,有利于加强空间整体刚度,具有适应或抵抗湿陷变形的能力;当体型复杂时,应用沉降缝分成若干简单且具有较大空间刚度的独立单元。
长宽比宜控制在3以下,控制砌体的局部尺寸不要太小。
2.妥善处理建筑物的雨水排水系统,室内外应有一定的高差,宜为45cm。
3.建筑周围散水宽度一般应大于1.5米,坡度不得小于0.05,散水应略高于平整后的场地。
散水应现浇,垫层应设置15cm厚的灰土,垫层外缘应超出散水外缘50cm,每6~10m设一条伸缩缝,缝内嵌填柔性防水材料,沿散水外缘不宜设雨水明沟。
4.在结构方面选择能适应不均匀沉降的结构体系和基础型式,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冻土深度且不宜小于1米。
5.加强构件和砌体的强度,如在基础内设钢筋混凝土基础圈梁、每层在楼板处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并应闭合)、洞口处均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墙体交接处设拉结钢筋。
6.构件应有足够的支承长度,预留必要的适应沉降的净空。
7.对于基础和地下管道施工,应尽量缩短基坑的暴露时间,以防雨水和施工用水浸入地基,并做好场地排水,防止地面水流入。
8.使用期间,对建筑物和管道应经常进行维护和检修,以确保所有防水措施发挥有效作用,防止地基浸水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⑴《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⑵《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⑶地基及基础—华南工学院等编,1980
⑷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清华大学2002
⑸甘肃2004年学术年会土木建筑文集2004
⑹靖远矿区地面建筑地质灾害及其处理技术研究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