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一、本文概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变迁轨迹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变迁过程、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过程,包括制度设计、政策调整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将对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包括制度覆盖范围、筹资机制、医疗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情况。

文章还将探讨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将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早期的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各地开始尝试建立农村集体医疗卫生体系。

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国家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通过集体筹资、政府补贴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我国实行农村综合医疗保险制度,也被称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合作医疗)。

在该制度下,农民按户缴纳一定金额的医保费用,用于支付医疗和药费,同时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

合作医疗制度在推广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决了农村医疗服务不足、费用负担重等问题。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推进,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民医保费用的负担逐渐加重,医疗费用逐年上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用药和就医权益。

另一方面,农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疗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

为了改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状况,我国政府于2003年开始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除了原来的个人缴费和国家补贴外,引入了农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医保待遇。

2024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次进行了,形成了以县级为主体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新的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参保对象,将城乡居民保险合并为一体,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医保待遇。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

为了解决农村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政府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同时,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提高农民的医保待遇,减轻医疗费用负担,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总结来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完善阶段的过程。

政府通过不断推动制度,不断提高医保待遇,逐渐解决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未来,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加强政策支持,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改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简要介绍新农合发展的历程。

一、新农合的起源1993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并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普及医疗保障的热潮。

2002年,新农合正式设立,成为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地区医疗保障的重要举措。

新农合的实行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新农合的发展历程1.新农合的起步阶段新农合的创立初期,主要是由县级财政进行管理和运行,对于医疗保障资金的管理相对较为混乱,存在诸多问题。

2005年,国务院下发通知,将新农合资金的管理权下放至县以下,明确规定县级财政是新农合的主管部门,负责新农合资金的管理和调配。

此举有力地推进了新农合的发展。

2.新农合的发展壮大阶段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发展,新农合资金的筹集逐步稳定,并且医疗保障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

200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通知,对新农合实行全国统筹,将新农合资金的筹集和管理纳入全国整体规划。

同时,国家也开始为新农合资金提供直接资助,大力扩大新农合的医疗保障覆盖面。

3.新农合的完善阶段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例如,新农合资金筹集方式较为单一,新农合医疗保障对于一些大病的覆盖面相对较低。

2016年,《新农合管理办法》修订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新农合的管理和运作方式,强化了对新农合医疗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并对新农合的医疗保障标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提高了新农合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新农合的优势1.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新农合给予农村居民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保障,促进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增进,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缓解了农村地区的医疗短缺问题新农合的实施,大大缓解了农村地区医生、药品和医疗设施匮乏的问题,加大了对医疗资源的投入。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以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是指国家为保障职工医疗服务需求而实行的免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则是为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需求而实行的制度。

这两种制度都由国家承担医疗费用,覆盖了全体公民。

二、农村合作医疗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筹集资金,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

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的医疗问题。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于1998年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该制度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保险费用,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这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向全面覆盖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两项制度的覆盖范围分别包括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

这些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五、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跨区域医保结算和医保电子凭证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医保结算,方便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

同时,医保电子凭证的推广也使得参保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办理医保业务。

六、全面医保覆盖和医保扶贫好的,以下是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补充: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实现全面覆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特殊群体和基层地区的医疗保障支持力度。

同时,医保药品目录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和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和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中国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保险发展历程中国医疗保险发展历程1.前言医疗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公民提供医疗费用的预付、分担和补偿。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医疗保险体系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医疗保险发展的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重要改革和政策。

2.传统医疗互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医疗保障主要依靠人民互助组织。

农村居民通过自愿参与的互助组织,互助救助生病的人。

这种传统的医疗互助模式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社会主义医疗制度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医疗制度。

1952年,国家实施了国家医疗制度,通过国家卫生部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此后,中国医疗服务逐步向城乡扩展。

4.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建立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医疗保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8年,中国启动了全民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其中包括全民医疗保险。

这个阶段主要通过部门的统一管理,向全体公民提供医疗保障。

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为了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中国在2005年开始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个制度旨在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6.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改革,以提高医疗保障的质量和水平。

一方面,改革推动医疗保险的扩大覆盖范围,增加参保人数。

另一方面,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管,提高财务可持续性。

7.未来发展展望中国医疗保险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促进医疗服务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在推进互联网医疗保健服务,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医保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本文档涉及附件:1.中国医疗保险条例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3.医保基金管理办法4.医疗保险目录和支付标准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疗保险: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为公民提供医疗费用的预付、分担和补偿的服务。

2.全民医疗保险体系:由统一管理,向全体公民提供医疗保障的体系。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近年来,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备受关注。

医疗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也是国家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从最初的医疗救助到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1. 早期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中国古代的医疗保障制度起源于社会的互助和慈善救助。

早在宋代,就出现了“行医济世”的医疗救助制度。

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医疗保障制度。

2. 新中国成立后的医疗保障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

1951年,中国建立了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1958年,国家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1978年,中国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城镇职工提供了医疗保障。

3. 当代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持续的调整和完善。

2009年,国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2016年,国家出台了全民医保的政策,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向全民覆盖、全方位保障的目标迈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1. 多层次、多渠道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涵盖商业医疗保险、慈善救助等多种形式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医疗保障体系。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险,覆盖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2. 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不断强调公平和可持续性。

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基金、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措施,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全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将分析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阶段:建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1950年-1979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对较为简单。

1950年,中央政府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集体经济的力量,实现了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共担共济,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

第二阶段: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1980年-1993年)随着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也进行了一些和调整。

1986年,我国开始在农村推行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通过缴纳保险费,为农民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和补助。

这一制度使得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有效保障了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三阶段: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2002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在1994年又将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升级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加大了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力度,使得更多的农村居民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第四阶段: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至今)2003年,我国又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提高了保障水平,还完善了报销比例、补偿方式等制度安排。

此外,还引入了定点医疗机构、医联体等机制,提升了农村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条件。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后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

这一演变过程中,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使得广大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未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统筹城乡、整合制度,全民医疗保障新阶段
初期医疗保障的弊端
缺乏稳定的医疗基金来源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财政不堪重负 对医疗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费用制约机制,
医疗资源浪费严重 医疗覆盖面窄 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缺乏风险互助共济功能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公费 医疗
劳保 医疗
自发改革
覆盖范围
职工医保覆盖范围外的城镇人员
学生(包括大学生) 少年儿童 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
自愿参加
筹资标准
资金筹集
资助方式
政府补助+个人缴费
谢谢观看
补助
充保险





次 医 疗 保
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
城镇居民 基本医疗
保险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
主 体




城乡社会医疗救助体系

历史发展沿革——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 医疗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保体系:
. 1 新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和改革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4.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探索与发展 5.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探索
统筹基金
支付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住院费用和门诊大病医疗 费用
起付线: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实际为3% 封顶线: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6倍左右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约75%
个人账户
支付门诊和住院费用中个人自负部分以及在定点药店购药 费用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覆盖范围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

这个制度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可以帮助他们在疾病发生时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1. 制度建立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完全被摧毁,农民缺乏医疗保障,医疗资源匮乏。

1952年,中国共产党政府开始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旨在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在此阶段,政府主要通过农村合作医疗站设立、农村卫生队建设等措施建立起农村基层医疗保障体系,但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经费不足等原因,农村合作医疗站的覆盖面依然不足。

2. 制度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农村集体经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

根据需求,政府于1983年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纳入农村综合保险体系,提高了其对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做出了贡献。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增加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的监管等,使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3. 制度发展阶段21世纪初,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又进一步发展。

2005年,政府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重点是从政策制度、保障范围、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改革后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进行了统筹规划和管理,增加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保障内容,提高了保障范围和医疗保障水平。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综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从建制阶段到完善阶段再到发展阶段,政府通过投入资金、加强管理、改善保障等手段不断提升其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未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背景原因建国初期,我国效仿前苏联模式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公费医疗及劳保医疗,这是一种对城市就业人口“政府全包型”的医疗制度,它属于“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能够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措施1、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

政务院《指示》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医疗费用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的卫生机构,按照各单位编制人数比例分配,统收统支,不能分给个人。

门诊、住院所需的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费或住院期间经医师处方的药费,由医疗费拨付,住院的膳食费、就医的路费由个人负担。

1952年8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同时,为了控制用药与不必要的检查,国家还制定了十一类西药和大部分中成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大型设备检查的规定及公费用药报销范围.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医治时,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 2年全国推广
•1994 年提出两江试点
•1998 年全国推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时期。2002 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
救助”,同时承诺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制度进行筹资支持。2003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标志着新农合制度的逐步建立,针对农村户籍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建立。
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之后,主要调整制度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部份地区突破传统“单位”保障,对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试行社会统筹,如河北省自1985年进行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这一方式在1989年之后普遍开展。部份地区开始探索职工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如北京市东城区蔬菜公司。
三.新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和框架构建阶段(1992-2022年)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及覆盖农村的传统合
作医疗制度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建立了覆盖城镇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及覆盖农村的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这些制度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78 年,全国城镇职工有 9499 万人,其中8885 万人有劳保医疗制度保护,加之享受半费待遇的部份城镇职工家属,覆盖人群在一亿人摆布;农村传统合作医疗鼎盛时期,95%的农民从中获得保障。
公费医疗制度不断优化费用管理,探索费用控制机制。劳保医疗制度重点探索职工大病医疗费和离退休医疗费的社会统筹。这都为未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累了经验。这一时期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78-1985年期间,主要是针对旧有医疗保障制度微观设计缺陷,尝试引入需方费用分担机制。这一时期,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不断减少,医疗机构营利动机强化。 知青回城, 城镇就业人口快速增加, 公费和劳保医疗覆盖人数不断增加, 加之就医免费, 患者缺乏费用意识, 城镇制度费用支出快速增长。1978-1986年间,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年增长率则为 14%和 11%。针对上述问题,制度作了如下改革探索:在公费和劳保医疗中引入患者自付,即“挂钩”。。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发展演变、现实困境与制度构建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发展演变、现实困境与制度构建
施 促进农 村医疗 卫生事业 发展 , 进农村 居 民健康 , 增
仍是 一个 亟待探讨 的领域 。 二 、 村 医疗 保 障 的发 展 演 变 农

问 题 的提 出
医疗保 障是 整 个 社 会 保 障 制度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是居 民生 命质量 提高 、 活发展 的基本前 提 。纵 生 观新 中国成 立 6 年 来 的医疗 保 障 , 镇职工 基本形 O 城 成 了社会 医疗 保险 、 费 医疗 和劳保 医疗 、 业医疗 公 商 保 险并存 的局 面 。农 村 的 医疗 保 障 , 2 在 O世 纪 6 0
是 主 要 形 式 。 我 国农 村 医 疗 保 障 的发 展 可 大 致 分 为
8 O年代 以来 , 随着 家庭联产 承包 责任 制在 我 国农 村 全面铺 开 , 家庭 成为农 村的基本 生产单 位 , 集体 经济 迅速解体 , 农村合作 医疗 出现 了严 重滑坡 , 绝大 多数
农 民成 为 自费 医疗 群 体 。 目前 虽 然 新 型农 村 医疗 制
刘 泰 洪
( 中国 劳 动关 系学 院 , 京 1 0 4 ) 北 0 0 8
[ 摘 要 ] 中国农村 医疗保障 的发展几 经反复 , 目前正 处在调 整和重构 时期 , 面临许 多挑 战 。 中国农村 医疗保 障在很 多方 面还有很 大的改善 空 间, 与城 市相 比也存在 明晰 差距 。为此 , 应该 构建切 实有效 的制度机
赞 “ 作 医疗 好 ” _ 同年 , 生 部 、 合 。 】 卫 农业 部 和 财 政 部
联合 下发 了《 村合 作 医疗 章程 实行 草 案 》 于 是这 农 ,

构 时期 。客 观地说 , 这期 间 , 在 我国农 村 的医疗卫 生 状况 已引起 了政府 的关 注 , 开 始 考 虑 如何 促 进农 并 村 医疗卫 生事 业 的 发展 , 着 手 改 善农 民 的 医疗 卫 并 生状 况 , 出了许 多有 益 的尝试 。但 由于种 种原 因 , 做 农村 医疗 保 障仍 形 势严 峻 。具 体来 说 , 主要 表 现在

农村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农村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农村医疗保险发展历程
农村医疗保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推动下开始出现一些试点工作。

此后,经过几次尝试和改革,农村医疗保险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开始进行全面推广。

国家
政府通过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村医疗保险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农民可以自愿参加合作医疗,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享受医疗保障服务。

此举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农民的健康保障能力。

在19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衰退和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
农村医疗保险亟需进行改革和升级。

2003年,中国政府启动
了新农合改革,将农村合作医疗与城市职工医保进行整合,形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农合制度进一步改进了农村医疗保险的统筹管理和资金保障机制,为农民提供了更全面、更可靠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随着农村医疗保险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农民医疗服务的支持力度。

通过提高农民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水平,增加医保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医疗救助的力度,确保了农民在重大疾病和医疗紧急情况下的保障和援助。

目前,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了起来,覆盖了
大部分农民。

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医疗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力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农民的健康保障需求。

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健康的重视,为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就通过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初步的医疗保障服务。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同步展开。

1994年颁布《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决定在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两个城市开展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

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由此确定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社会保险的模式,传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003年发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标志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式建立。

2007年根据《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各地开始了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工作,覆盖城镇非就业人口的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至此,基本医保的三个主体制度初步成型。

与此同时,国家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2009年以来,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我国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截至2018年末,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超过13.5亿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医保基金收入2.1万亿元、支出近1.8万亿元,累计结存2.3万亿元。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管理,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等。

我国医疗保障覆盖面从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管理服务从粗到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和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过程

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曾经广泛地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合作医疗大面积滑坡,现在只有10%的农村地区有台作医疗机构.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第二次农村合作医疗是在1999年开始实施的,由于保障水平低,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因而很快解除了。

2003年,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

目前,正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0个县(市)进行试点,截止2004年6月,狙盖9504万农业人口,实际参加人数6899万人,共筹集资金30.2亿元。

此外,截至2004年11月底,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省级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共有943个县(市)实施了农村医疗救助,受益人数491.6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摘要]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于60年代,鼎盛于70年代,80年代出现严重萎缩。

从90年代起,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道路,采取“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办法,尝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基本覆盖三个阶段六年时间的努力,在2008年基本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努力寻求解决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基本建立起了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建国初期对农民互助互济性质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非常严重,农民看病难问题相当突出。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医疗卫生要“面向工农兵”,将农村“有医有药”作为发展我国医疗事业的首要目标。

[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初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第65页。

]东北地区的农民率先采取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方式创办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以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

1952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三年来中国人民的卫生事业》一文,对农民互助性的合作医疗给予充分肯定。

[参见李德全:《三年来中国人民的卫生事业》,《人民日报》1952年9月27日。

]到1953年底,全国县医院和卫生院已经从解放前的1437所发展到2102所,并且开始发展县以下的区、乡基层卫生组织,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自2003年开始推行的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旨在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障。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新农合的发展历程。

新农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农民缺乏医疗保障、贫困农民因病致贫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开始尝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提供保障农民的医疗需求。

2003年,中国中央政府开始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该制度通过设立基金来承担农民的医疗费用,并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的结合,以保证医疗保障的可持续性。

这一制度的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从2003年到2019年,新农合制度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完善。

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农民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增加医保资金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截至2019年末,新农合已覆盖全国近9亿农村居民,参保率超过95%。

与此同时,新农合支付的补偿金额也大幅度增加,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医疗需求。

然而,新农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基金来源主要依靠个人和政府的缴费,存在资金不足的风险。

其次,新农合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存在差异,一些人群的医疗费用仍然较高。

另外,新农合的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配置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投入,保证农民的医疗需求。

其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待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引入市场机制,增加医疗保障的多样性。

可以预见,未来新农合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共同努力,推动新农合制度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并不断提升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

总结起来,新农合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已成为中国农村居民的主要医疗保障制度。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

新农合发展历程简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居民医疗困难和缺乏保障问题,于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一项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业。

新农合的建立,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本文将简要介绍新农合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2003年-2008年)2003年,新农合正式启动。

各地开始自主探索新农合的建设模式,并逐步建立起新农合基金的积累和使用机制。

在这一阶段,新农合的参保人数还很少,保障水平也相对较低,但随着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推广,其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逐渐扩大,成为了解决农村卫生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009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新农合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求全面开展新农合制度的覆盖、增员和财务保障工作。

在此期间,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数也逐年增加,新农合成为全国义务医疗保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013年,卫生部印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未来新农合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在此期间,新农合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水平,包括提高了保障水平的门槛、扩大了补偿范围、降低了个人负担等。

同时,还加强了新农合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了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升级阶段(2021年至今)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新农合的优化升级方案。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农合将进一步完善统筹机制、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等。

同时,新农合将与社会保障工作融合发展,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实现全民健康保障。

总之,新农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保障水平和优化升级四个阶段,从最初的试点推广到全国范围内推广,从开始的保障水平较低逐步提高到目前的较为完善。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演变过程:
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在这
一时期,政府通过建设农村卫生院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障服务。

2.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


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开始进行改革。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同时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农村医保。

3. 2000年代至2010年代: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002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取代了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行统一的参保标准和报销比例,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4. 2010年代以后:全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2012年,政
府提出了全面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并陆续在一些地区实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试点。

此后,不断扩大试点范围,逐步推广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工作。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步建立、改革完善到
全面建立的过程,不断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角钱保健费,免费享受预防保健服务及免收挂号、出诊费;保健站挂签治病、巡回医疗,医生分片负责所属村民的卫生预防和医疗工作;保健站经费来源主要是农民缴纳的保健费、农业公益金提取的业务收入和药品利润,并且采取记工分与发现金相结合的办法发放保健站医生的报酬。

①上述做法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谓的“合医合防不合药”的合作医疗。

4. 起伏波折及重新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集体经济逐渐解体。

集体经济解体,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集体的公益金积累明显减少,这使得以集体公益金为一部分资金来源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受到严重影响。

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也随之解体和崩溃。

到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猛降到了5%。

这种状态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两大不良影响:一是原医疗保障制度消失,造成了农民看病难,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二是忽视了公共预防措施,导致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回升。

1989 年,血吸虫病又开始在全国370 多个县、市、区重新蔓延,新增加血吸虫病患者100万人之多,威胁农村人口达1 亿多人。

为此,上世纪90年代,政府出台推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力图恢复和重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199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再次提出要“稳步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

但是这次恢复和重建工作除了部分试点地区和城市之外,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并没有像希望的那样恢复和重建起来。

1996 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7.1%,合作医疗对农村人口覆盖率为10.1%。

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占9.6%,而自费医疗的81.0%.1998年卫生部“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6.5%.②二.合作医疗衰退的原因分析:鉴于农村合作医疗经济来源枯竭的直接原因源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不少人便把合作医疗衰退的原因归结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归结是不公平的。

实际上合作医疗衰退并在衰退后难以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于合作医疗本身的性质及制度缺陷。

首先,从合作医疗的性质上看!它是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之间医药费用再分配的一种互助组织形式,而不是一种保险行为。

既然它是不同人群间医药费用再分配形式,那么就必须体现公平的原则。

然而干部及其家属看病时多拿药,拿好药的特殊化。

使农民失去对制度公平的信心而不愿交费。

这样就形成许多地方合作医疗推行的大起大落。

这种状况说明合作医疗的瓦解并不取决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而是制度不公平使然。

其次,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缺乏效率。

由于当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社员按人头交纳的费用十分有限。

最多每人1元。

最少每人5 个鸡蛋,而支出则规定社员除交纳5分钱挂号费外,其余费用由合作医疗负担。

③这种规定使农民觉得看病时个人支付很低,难免发生“小病大养”、无病呻吟的道德风险。

当筹资有限而浪费无法约束的矛盾不断累积,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集体经济难以弥补时,合作医疗自然也就到了办不下去的地步。

第三,合作医疗筹资渠道单一。

难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医疗保健需求,对农民缺乏吸引力。

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已进入小康乃至富裕,他们在医疗保健需求方面,既有疾病治疗需求,又有保健享受需求,既有滋补健体需求,又有解决大病风险的企盼。

现有的合作医疗只能满足一般疾病治疗需求,其它层次的需求难以解决,农民自然对其失去兴趣。

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县乡财政入不敷出,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农民靠微薄的收入筹集的资金十分有限。

就是小病治疗的需求也难以满足。

农民同样对这一制度失去信心。

第四,合作医疗缺乏国家资金支持,难以体现制度的社会性原则。

如果把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医疗保险的一种形式来对待,它必须体现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原则,特别是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这一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更需国家的支持和呵护。

然而,国家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投入几乎是空白。

据世界银行1997年中国预防经费1978年为人均元年为人均1元,如果考虑物价上涨因素,按1978 年的不变价格计算1993 年还达不到1978 年的投入水平④。

合作医疗制度安排国家责任的弱化,也是其日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三.几点建议我国的合作医疗制度已出现衰退,近几年,如何建立农村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己引起我国政府和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很多人都针对旧有体制的弊端提出了新的策略,而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也在摸索中一步一步改善。

(一)建立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长期以来, 诸多组织、学者等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形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提出多种保障形式。

在笔者看来,在我国实行全国一致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并不可行, 理由是:首先, 农村各地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各地区收人水平的巨大差距, 决定了各地农民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承担能力不相同, 各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应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医疗保障的基本内容、项目、收费标准要和各地所能提供的财力、物力相适应。

农村医疗保障在原则、项目、范围基本一致的前提下, 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标准、水平、方式等方面允许存在一定的差别, 而且农村社会保障的标准应该是动态的,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适时调整。

其次, 同一地区贫富有差异, 不同的主体主观意愿之间也存在差异, 我国有必要制定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类型供全国各地承担能力不同的人们加以选择。

如在日本, 农民可参加国民健康保险, 卧床不起或患有痴呆症等疾病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的农民还可参加护理保险, 设立的老人保健院按照比率为农村老人的医疗费用承担大部分费用。

(二)确立政府支持与个人支付相结合的政策( 1) 抛弃以个人投入为主, 集体扶持, 政府适当支持的资金筹集方式, 依据公共财政的要求, 加大政府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 建立政府投入占主导, 政府与农民共同投入的原则。

尽快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医疗专项预算资金, 中央政府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要由现在的完全缺位或半到位转变为真正的全面到位, 地方各级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上设立农村医疗保障基金用于对新型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 同时要强调多元投入机制, 通过国家的投入, 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 不断充实农村医疗保障基金。

( 2) 合理确立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分担比例。

可参照日本政府承担70%, 农民负担30%的做法。

考虑到当前政府财政能力问题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投入也可不同, 原则上在贫困地区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政府的投入应占70%, 中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政府支持应占50%, 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应参照当地城市医疗保障的资金筹集方式来明确政府的作用。

同时应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担比例, 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分担份额应高于中等地区,对中等地区的分担份额应高于发达地区。

对低收入或者无收入的患有重大疾病的平民患者, 应制定一种减免费办法, 其费用由政府财政补偿。

(三)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运行机制1. 规定政府部门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管单位由于农民对卫生服务消费的外部性、卫生服务供方的公益性以及医疗保险机构的福利公益性, 必然要求政府统筹考虑各社会保障项目的发展和相互协调, 要求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机构来对其进行宏观管理。

否则, 农村医疗保障管理就可能政出多门, 不仅难以协调和推进其发展, 反而可能会由于部门间的利益矛盾而延缓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 1) 确立中央政府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地位,中央政府部门在农村医疗保障工作方面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及改革方案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起草法律法规, 制定行政规章和基本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检查权; 制定农村医疗保障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政策及有关标准, 对农村医疗保障基金实施行政监督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根本地区情况依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制定医疗保障工作计划, 并不得与农村医疗保障立法冲突。

( 2) 县级及县级以下政府部门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直接主管部门。

其主要职能是: 县级政府部门有管理和对收取的基金予以保值增值的义务, 还应负责对农民病情的核实以及医疗保险金的发放; 乡镇级政府部门具体负责对农民收缴医疗保险费用的个人缴费部分, 解决和处理收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⑤2. 建立监督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 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 和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监督委员会, 定期检查、监督医疗保障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农村医疗保障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应坚持政府统一管理和群众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这样既可以强化国家对农村医疗保障的宏观管理, 使农村医疗保障协调发展, 同时又能调动农民参与这一事业的积极性, 并有效地保护其应享有的权益。

( 四) 农民的基本义务在现阶段, 我国合作医疗制度实行的是自愿原则, 农民可根据自身意愿决定是否参加合作医疗制度, 但笔者认为, 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实行全员参加国民健康保险的制度, 所有农村居民必须参加保险并承担按时交纳保险费的义务, 建立起强制性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 政府负有为农民立法、组织和投入职责, 农民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受益者, 但同时也有遵守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规定, 按期交纳合作医疗经费的义务, 这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科学运筹模式。

规定农民的权利主要有患病时有享受规定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 按规定享有预防保健服务的权利; 承担的主要义务有按期足额缴费的义务, 遵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规定、合理必要使用医疗保障费用的义务, 遵守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和地方法规的义务等。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健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在农村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卫生保健制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针对其衰退的原因提出一些自己的合理的解决之道,以供指导实践。

注释:①郑文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历程回顾及现实危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5第18卷第5期②同上③韩留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改革路径》《农村展望1994》④同上⑤施晓琳《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日本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看》《理论探讨》 2004年第3期参考文献1. 顾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1998中国卫生经济2.钱文艳《建国后土地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历史演变》安徽史学 20023.周清印《叩问九亿农民的健康》农村医疗困境调查半月谈 20014.施晓琳《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日本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看》《理论探讨》 2004年第3期5.韩留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改革路径》《农村展望》 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