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

合集下载

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

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

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我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凝聚、稳定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保证学校科学研究持续快速地发展,提升厦门大学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根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厦门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厦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厦门大学创新工程与繁荣计划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重点支持我校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为其开展某一重要方向的研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并推动更多优秀的科研团队进入国家级和教育部层次的创新团队行列。

第三条每年共遴选各级创新团队8个左右,学校对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资助期限为3年。

对入选校级“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自然科学类每个团队资助1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每个团队资助30万元;对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每个团队资助100万元;对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每个团队资助300万元;对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学校按1:1比例提供科研配套经费。

第四条各级“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工作由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牵头负责,科技处、社科处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计划实施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应属于国家、教育部或福建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与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领域,主要从事重大基础理论方面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第六条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凝聚而成的研究群体(一般应为10人左右)。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为加强我校各类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我校的学术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创新团队建设目标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力争通过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的建设,为我校教研人员提供学术创新平台,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培育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队伍。

二、创新团队的申请条件1.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在编在职工作的、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

2.创新团队应是在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XX,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的科研合作基础,一般可以现有的课题研究小组为依托来组建,也可自行组建。

对简单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

3.创新团队成员应具有较好的前期学术积累,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具备较好的合作研究基础与经历,在同行中具有一定优势并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创新团队一般不少于5人,核心人员不少于3人,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倡学科交叉。

同等条件下,对负责人及多数核心成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创新团队予以优先支持。

4.创新团队成员近三年有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以上(含2项,其中一项必须在研)或获得厅市级三等以上奖励(包括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含2项)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

5.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符合和我省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属于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研究范围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工程化研究、新产品开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前沿研究等,研究课题具有可预期的学术创新价值或应用价值,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最新范本模板】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最新范本模板】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响应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决定设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以下简称“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用以支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为加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注重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防等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的作用,其目标是推动原始性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学术骨干,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的能力,推动我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乃至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三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由教育部负责组织与管理.第二章申请与立项第四条教育部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重点领域为依据,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立项建议方向,确定项目申报指南。

第五条“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资助的重点:(一)科学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且具有优势,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沿性基础研究;(二)国家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对开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影响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三)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或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科学数据积累等基础性工作。

第六条申报“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具有与国家相关重大科技计划衔接的明确背景;(二)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能针对关键性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科学家合作开展交叉综合研究;(三)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可以保障足够时间投入项目工作;(四)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础开展研究工作;(五)具有完成课题的良好信誉度。

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06.03.23•【文号】教技[2006]3号•【施行日期】2006.03.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委、局),计划单列市教育局、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 [2002]202 号)精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作用,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特提出如下意见: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1.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

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仅是推动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推进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地方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培养特色;推进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地方高校结构、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实践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团队 实践 心强 、科研项 目多 、业务水平高 、经验 丰富的教师专 门担 任各个 团队 的指导老师 ,发挥其积极性 ,参 与学 生科技创新 团队的 日常咨 询 、督 促 和引导 ,培养 学生从事科研 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素质 l 4 』 。重点抓 好学 生科研项 目申报 、过程指 导 、结 题评 审 、成 果展 示这 “四个 环 节”。 以形成活跃的学术科技 氛围 ,推 动学 生科技活 动深 入发展 ,将科 技创 新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创新资金投入 ,向学生开放中心实验室 ,分类建 立教学实 验中心 ,在 保证正常教学的 同时 ,向大学生 科技 创新 活动 开放 实验 场所 _ 6 J 。最 后 ,加强科技阵地建设 ,使学生科技 创新活动 向社 会化和产业 化方 向 发展 。在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实验室和实验设 备的 同时 ,力 争通 过与公
常强烈 ,但 由于缺乏 团队支持 ,以普通群体 为单位 的科技创新形 式效 率 非常低下 。因此 ,组建高效运作的科技 团队促 进大学生创新 能力和 自身素质 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南华大学 以机械工程学 院为试点 ,通过
教研教改立项把学生科技创新 团队建设 当作重点来 抓 ,成效 显著 。 以专业教 育为基础 。培养学生健康的科技创新意识
爱本专业 ,立足专业进行创新设计。 ( 三 ) 加 强 对 学 生科 技 心 理 的 辅导 。 以积 极 心 理 学 的理 念 为 指 导 , 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 的培养 _ 2 J 。要引导学生形成 正确的成 才观 ,帮助 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 ,养成 良好 的成 才心理 ,将科技 教育与人文 教育有 机融合 ,充分调动学生 的参与意识与归属感。 二、促成 高质量 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 团队

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做好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根据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贯彻《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精神,为在我院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变革、能为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问题的科研XX,进一步提升学院科研水平、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按学科类别建设,围绕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发挥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大胆探索,鼓励专业交叉,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国际合作和交流,鼓励模式创新,组建不同类别的复合型科研团队。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学院相关技术学科领域,重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相关教学改研究。

第二章组建团队的条件第五条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具体条件如下:1.科技创新团队要有明确的学科专业方向,在区域和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团队以学科(专业)领军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

2.团队带头人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且是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专任教师;每个团队规模原则上由5~10位成员组成。

一人只能担任一个团队的带头人,且团队带头人不允许做另一个团队的成员。

3.团队成员组成中,副教授(或博士)不少于2名,40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

4.团队成员近三年有省级以上的鉴定(验收、奖励)成果或专利;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有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2〜3项,项目经费每年达10万元以上(含10万)。

第三章申报与审批程序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每三年组织申报一次,申报时间为12月初,由各系部按照条件组织申报。

第七条申报时必须填报申报书(附件1)和建设规划书(附件2)并上报科教处,科教处根据条件进行资格初审后,报院学术委员会复审,复审通过的团队将参加科教处组织的答辩会,由学术委员会委员评审、报院长办公会批准,由学院下达正式文件。

2023年度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报书模板

2023年度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报书模板

2023年度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报书模板2023年度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报书模板导语:作为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报的重要文件之一,申报书模板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激励性的特点。

本文将围绕2023年度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报书模板展开深入探讨,旨在帮助申报者全面了解其要求和内容,为申报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申报书封面1. 申报单位全称及位置区域- 申报单位全称及位置区域应严格按照规范填写,准确反映单位名称及详细位置区域。

2. 申报项目名称- 申报项目名称应简明扼要、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

3. 申报时间- 申报时间应符合规定的截止日期,务必注意提交时间要求。

二、申报书摘要1. 申报项目背景- 申报项目背景要突出问题的现实性、紧迫性和重要性,提供有力的论据和数据支撑。

2. 申报项目目标- 申报项目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符合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的要求。

3. 申报项目内容- 申报项目内容要注重科技含量和创新性,体现培育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

三、申报单位基本情况1. 申报单位概况- 申报单位概况应包括单位性质、规模、业务范围、科研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2. 申报单位科研条件- 申报单位拥有的实验室、设备、技术力量等科研条件要得到充分展示。

3. 申报单位科技成果- 申报单位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应用情况等方面要有详细描述和评价。

四、申报项目内容与研究方案1. 申报项目主要内容- 申报项目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的目标、任务、关键技术和创新点等方面的内容。

2. 申报项目研究方案- 申报项目研究方案要具体可行、科学合理,符合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的要求。

3. 申报项目实施路径- 申报项目实施路径需要突出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对科技工作的指导性和支撑性。

五、预期成果及经济效益评估1. 预期科技成果- 预期科技成果要具体可行、科学合理,体现项目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和实用性。

中共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

中共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

中共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3.05•【字号】•【施行日期】2021.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近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公布如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一)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加快修订我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总结晋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严格依法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研究细化征收流程、征地补偿安置等配套政策。

依法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除可按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外,鼓励以出让、租赁方式供应土地。

(二)健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

探索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标准地”制度,建立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

对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取得土地的工业项目,达到约定条件后可依法依规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三)完善产业用地政策。

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研究制定兼容性地类和相关控制指标;同一宗土地兼容两种以上用途的,可依据建筑面积占比或功能的重要性确定主用途,并依据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办法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办法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3918”战略,有序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科学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承担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切实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向更高水平,着力支持和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培育对象与目标第二条重大科研项目的培育对象与目标。

学校培育的重大科研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突出的研究特色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并能催生有重大创新的基础理论成果和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培育目标是:1.主持或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专项课题)、重点项目;2.主持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发项目,自然科学类单项签约经费500万以上且到账经费不低于300万元,人文社科类单项签约经费200万以上且到账经费不低于100万元。

第三条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对象与目标。

标志性成果的培育项目应从满足以下条件和目标之一的研究团队或个人中产生。

1.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含有推荐国家奖资格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或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培育目标为主持或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

人文社科类主持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或在理论上有建树,学术上有创新,经外审专家一致认可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培育目标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

2.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或重要进展,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和引用。

培育目标为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上发表论文或主持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3.哲学社科研究中,在理论上有建树,学术上有创新,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普及哲学社科知识,为党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突破性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

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

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议题。

为了鼓励学生的科技创新,许多学校和机构都开展了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第一,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的定义及目的。

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是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培训和资源支持的一种教育计划。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通过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学生可以学到更多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的方法与途径。

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可以通过学校的科技创新实验室、社团组织以及参加科技竞赛等形式来进行。

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科研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与其他有志于科技创新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第四,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的成果和收益。

通过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科技创新项目也可以成为学生未来申请高校或工作的一项重要经历,有助于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五,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中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由于科技创新项目的复杂性和高难度,学生在参与其中时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

例如,缺少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项目团队合作不顺利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和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如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等。

第六,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随着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和机构可以不断改进和创新培育计划的形式和内容,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第七,科技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的案例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强我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目标与原则第一条建设目标2019-2023年,打造2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全校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我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二条基本原则(一)择优培育,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

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第二章立项条件第三条团队师德师风高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

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第四条团队结构科学合理。

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

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占40%以上;不少于3名骨干成员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

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

理工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

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1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判定标准与培养政策

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判定标准与培养政策

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判定标准与培养政策[按] 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基于团队协作的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科技研究的主流形式。

但是,如何科学评价、判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科研管理部门却大多基于经验认识。

中国科协组织课题组通过考察国内12项不同层次、不同机构的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组建评选办法,总结出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判定标准关键指标,通过对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51个科研机构72个科技团队的实证调研,指出我国各机构在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发现和具体评价中,存在忽视过程性判定指标的情况,从而提出加强创新团队判定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支持计划随着多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项目的实施,我国各类科研管理机构目前都在积极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并出台系列支持计划。

总体看,国内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建层次:一是由国家专项基金实施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9年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每年资助的团队在20个左右。

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设立了“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对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

二是由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各省、直辖市实施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

如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建设了18个知识创新基地,对45个研究所进行调整,集中优势形成科技创新集群,并出台《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办法》,推动组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科技团队。

福建省2006年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对10个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为期三年的资助,支持力度达100万元。

三是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支持的科技创新团队。

近几年高校利用“211计划”、“985计划”加强对研究型高校重点建设的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组建了大量基于学科、研究专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团队。

高校科研团队培育计划

高校科研团队培育计划
合作研究
鼓励团队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和社会 影响力。
05
培育计划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Chapter
制定详细的培育计划
明确培育目标
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和发展 需求,制定明确的培育目标,包 括团队规模、研究方向、科研成 果等方面的具体指标。
团队文化
培育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发团 队成员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人才引进和培养
人才引进
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包括优秀学者、具有国际化视 野的青年才俊等,提升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人才培养
通过研究生招生、青年教师培养等途径,选拔和培养具有创 新潜质的优秀人才,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培育优秀的科研团队,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推动 经济社会的发展。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培育计划有助于高校科研团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加强国际间 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02
高校科研团队现状分析
Chapter
团队数量和规模
团队数量
目前高校科研团队数量众多,但具体 数量因高校规模和学科领域而异。
动态管理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培育计划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计划的有 效实施和科研团队的持续发展。
强化合作
鼓励科研团队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开展紧密合作,促进产 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04
培育计划的主要内容
Chapter
团队建设
团队组建
根据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组建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科研团队,包括学 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研究生等。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4.03.07•【字号】闽教综〔2024〕3号•【施行日期】2024.03.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2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各设区市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各高等院校,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单位(学校):现将《福建省教育厅2024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福建省教育厅2024年3月7日福建省教育厅2024年工作要点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教育部工作要求,紧扣新福建建设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聚焦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使命,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教育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落实《福建省高等学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

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举办第九季全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

2.谋划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研制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

推动巩固部省会商战略合作机制。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推动建设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创新学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快实现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子项目中相关建设目标,根据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在我院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关键与共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为目标。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院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依据,以具有优势科技人才、已形成一定成果的重点研发方向的专业为依托,以省、市、校级研发基地(机构)为主要载体,实行重点支持与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引导作用。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具备承担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研发基地建设中能发挥中坚作用,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学校将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培育建设。

建设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负责人制。

负责人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团队带头人应为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高级职称人员,具有主持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经验,以入选省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或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建设目标。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对依托专业的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5人以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七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跨专业、跨单位或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组建学校主导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团队。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关于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核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东莞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养目标从2009年开始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每年培养造就15-20名各行各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5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二是每年培养造就3-5个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创新团队。

三、培养范围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中,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是指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的科技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团队带头人。

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面向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具体选拔条件如下:(一)科技创新团队的选拔范围以我市支柱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重点学科为基础,围绕我市确定的创新方向、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重点培养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团队。

(二)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在所有在莞的企事业单位(含非公经济组织)中选拔,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必须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领军人才年龄在50周岁以下,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年龄在45周岁以下,愿意在所在单位全职工作5年以上,科技领军人才要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获国家、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2、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在我市八大支柱行业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处于领军地位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4、在我市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机构工作,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一定影响力或突出贡献的人员。

福建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福建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福建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发挥财政资金对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引导作用,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省财政设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加强资金管理,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优化资金投向,突出扶持重点,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第三条专项资金来源为省级预算。

省财政厅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客观需要,以及省级财力状况,每年安排一定规模专项资金.第四条省科技厅负责组织专项资金申报和评审,会同省财政厅安排资金资助,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第五条专项资金分配应遵循如下原则:(一)贯彻国家和省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优化投向,突出重点,择优扶强,重在实效;(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企业和项目单位按公开发布的申报通知要求自主申报,逐级审核,部门评审,按资助类别下达资金.第六条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当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确定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专项资金主要扶持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一)引进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认定资助;(三)重大科技成果在福建转移转化;(四)引进培育高水平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五)专利生产运用与产业化;(六)科技与金融结合;(七)其他有利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项目。

第七条专项资金资助对象为在福建省境内(计划单列市除外)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

第八条专项资金资助单位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引进高水平的研发机构1。

研发方向符合我省产业发展规划和要求。

2。

来闽设立的高水平研发机构是指国(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家重点高校、重点科研院所等来闽建立或与在闽法人单位合作创办的研发机构。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1. 背景科技创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关键。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制定本方案旨在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实施策略。

2. 目标- 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3. 实施策略3.1 加强科技创育- 设立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组织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热情- 提供创业支持和导师制度,帮助学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3.2 提供科技创新资源- 建设科研实验室,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支持-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项目,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为优秀创新项目提供财务支持3.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建立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教师和学生申请专利- 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应用4. 实施步骤-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表和责任人- 组织相关部门和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实施- 定期评估和调整工作方案,确保目标的实现5. 预期效果- 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优秀成果和荣誉-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学校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价值6. 结束语通过实施本科技创新工作方案,学校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 注意:以上提供的内容为示例,实际编写时请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若干意见的通知》,为加快我省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决定在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第二条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旨在通过创新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高高校创新平台的建设效益和水平,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重点建设高校的发展。

第三条本计划拟资助10个左右创新团队。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创新团队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能够围绕国家和我省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我省三大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第五条创新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实验环境,一般应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

第六条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且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是在本校科研教学第一线全职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闽江学者、国家或省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杰出中青年专家。

第七条创新团队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在全国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较突出的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八条创新团队应是一个研究集体,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其研究骨干一般由4-6人组成。

团队成员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具有较强的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近三年主持这省部级以上课题。

第三章申报与评审
第九条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根据有关申报要求和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进行组织申报。

申请者需填写《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申请书》(附一),由校学术委员会对申请团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进行评审,并提出推荐意见,学校就资助经费和其它工作保障条件等签署具体落实意见,由学校统一报省教育厅。

第十条省教育厅组织省内外专家分领域对申报的创新团队进行评议,每一领域评义专家不少于7人。

第十一条由省教育组织相关领域业条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创新团队的条件和统一标准对专家评议通过的创新团队进行实地考核,并提出资助意见和建议资助议案。

第十二条拟资助的创新团队经省教育厅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五个工作日。

公示结束后无异议的,由省教育厅公布获资助的创新团队名单。

第四章资助经费与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本计划资助的研究期限为三年,每个创新团队资助经费为100万元。

第十四条本计划的资助经费在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专项经费内支付,主要用于资助期内与资助项目有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

获资助创新团队所在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福建省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帐,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专款专用,其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

第十五条获资助创新团队在接到批准资助通知后,由创新团队带头人组织填写《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计划》(附二),经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审查后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十六条创新团队所在高校对团队的工作动态应主动进行跟踪、了解,积极支持创新团队带头人做好工作,协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创新团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第十七条获资助创新团队应按年度由创新团队带头人填写《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年度进展报告》(附三),并于每年年底经所在学校报省教育厅。

第十八条创新团队应组织成员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讨论,营造自由探索、相互激动、开拓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合作、共享成果的良好学术氛围。

第十九条创新团队应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资助期内至少应组织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或有一定规模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第二十条资助期结束后3个有内,创新团队带头人需组织填写《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总结报告》(附四),高校财务主管部门要单独编制《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经费决算表》(附五),通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汇总报省教育厅。

第二十一条收到学校报送的《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总结报告》后,省教育厅可组织专家考核小组对创新团队的科研成绩进行考核。

对创新成果显著,且发展潜力大,创新氛围好,考核为优秀的创新团队,可建议继续给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他新团队成员发表、出版与本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成果鉴定等,均应标注“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e in Fujian Province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IRTSTFJ”)字样。

第二十三条创新团队带头人因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或调离所在单位,以及团队核心成员变动等,所在高校应及时向省教育厅提交人员调整的书面报告,由省教育厅审批。

第二十四条本计划资助的创新团队,省教育厅积极争取和支持其成员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并优先推荐其竞争教育部的创新团队资助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