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课题结题报告
973计划课题
![973计划课题](https://img.taocdn.com/s3/m/de9f4ad5195f312b3169a582.png)
973计划课题2004年度总结报告项目名称: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课题名称:湖泊水-沉积物界面过程对营养物迁移转化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02CB412304课题负责人:金相灿刘建彤课题依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本课题自2003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国家需求、课题任务书的任务要求和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检测、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工作。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整个第四课题在2004年度的研究工作做一概括性总结。
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1.年度计划完成情况1.1课题拟完成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要求,本课题第二年度应完成下列研究内容。
1.1.1掌握水体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源要素在水-沉积物界面形态转化的影响;1.1.2研究富营养化条件下,水-沉积物界面微生态结构的维持机理;1.1.3确定污染湖区主要生源要素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1.1.4掌握跨介质间营养物的动态赋存以及热力学平衡与营养状态的关系;1.1.5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4篇,其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别发表2篇。
1.2 课题完成的研究内容和目标1.2.1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及其水动力影响机制现场调查采样,分析,完成冬、夏两季样品采集工作,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初步整理。
初步总结完成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机理研究。
1.2.2 湖泊营养物的微生态转化及生化动力学针对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浅水湖泊(滇池、洪泽湖、洞庭湖、巢湖和太湖)和两个城市湖泊(武汉月湖和南京玄武湖) 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整理,总结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基本理化特征和营养状况;同时重点研究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分春夏秋冬四季对太湖流域的梅梁湖鼋头渚、梅梁湾小丁湾、梅梁湖蠡园、贡湖、东太湖等湖区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上覆水、沉积物样品中各种理化性质。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f0f2468da38376bae1fae11.png)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篇一:973课题的结题总结报告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项目编号:G00项目名称: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首席科学家:贾继增张启发课题编号:G07课题名称:水稻抗病基因克隆课题负责人:翟文学子课题负责人:翟文学彭开蔓(王石平)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华中农业大学电子信箱:wxzhai@,XX年9月30日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是分离克隆2个水稻抗病基因。
我们已经按计划开展了研究工作,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Xa4、xa5、xa13、Xa25(t)和Xa26以及抗稻瘟病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研究。
目前已克隆并证实了Xa26基因;已克隆Xa4和xa5基因,即将证实其功能;精细定位了Xa3、xa13和Xa25(t)基因;获得了3个抗稻瘟病相关基因。
基本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具体工作与取得的进展如下:1. 精细定位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我们利用F2大群体,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进行了遗传分析和精细遗传定位。
这两个基因都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并紧密连锁。
涉及Xa4基因(Sun et al., XX, Theor. Appl. Genet. 106:683-687)和Xa26基因(Yang et al., XX, Theor. Appl. Genet. 106:1467-1472)遗传分析的工作已发表。
2. 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6我们采用图位克隆法从水稻品种明恢63中分离克隆了Xa26基因(专利申请号:02139212.9)。
序列分析发现这该基因编码LRR受体激酶类蛋白质。
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在苗期还是成株期携带Xa26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的抗谱比Xa26基因的供体水稻品种(明恢63)的抗谱显著增宽,抗性明显增强,说明遗传背景可能影响抗病主效基因的作用。
分离克隆Xa26基因的工作正在发表印刷之中(Sun et al., XX, Plant J., in press)。
“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关键技术基础研究”973项目年度总结
![“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关键技术基础研究”973项目年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b1acbb284ac850ad024295.png)
润滑技术难题 ,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 出了
重要贡献。 ( 中科 院兰州化物所 )
“ 海 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关键技 术基础研究 ” 9 7 3 项 目年度总结会在宁波召开
2 0 1 6 年9 月1 9日,以中科 院 宁波材 料
博览 l 成 果简 报
Re vi ew Ac hI e ve m en t s
中科院兰州化 物所为长征七 号运载火箭 解决 固体 润滑 技术难题
前 不 久 ,中 国航 天科技 集 团公 司第 六 位 ,针 对特殊 介质 环境 以及 高速 、重 载 的 苛 刻 工况条 件 ,研 究 制备 了高性 能物 理气
( 9 7 3 项 目) “ 海洋 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 防 护 关 键 技 术 基 础 研 究 在 宁 波 召 开 了 2 0 1 6 年度总结会议。
随着研 究工作 的持续深入推进 ,发现许多新 奇的现象和规律 ,后续将会从更深层次揭示 腐蚀与防护机理 ,极大地推动我 国腐蚀防护
时 间 扎实推 进 工作 ,争 取在 未来 1 — 2 年 内
实现重 大突破 ,形 成一 批具有 高 显示度 的
亮点工 作 ,提升 国在 腐蚀 防护研 究 方面 的国 际地位 ,争取 做 出世界 一流成 果 ,为
我 国海洋 安全和 海洋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 中科院 宁波材料所 )
长 征七 号运 载 火箭是 我 国全 新研 制 的 大推 力火箭 ,首 次在 新建 的海南 文 昌航 天 发射场 成功 发射升 空 ,拉开 了我 国载 人航 天工程 空 间实验 室 飞行任 务 的序幕 。兰 州 化物 所通过 多年 的技 术攻 关 ,配合 主机单
和航天器件 空间运动机构的固体润滑材料研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年度总结报告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年度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dfa5a460975f46526d3e11f.png)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年度总结报告项目编号:2007CB714300项目名称:工业生物技术的过程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谭天伟课题编号:2007CB714303课题名称:生化反应过程放大原理与方法课题承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课题负责人:庄英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2008 年 12 月 6 日填写说明1、统一用A4复印纸;2、封面用白色厚纸,请勿用塑料封皮;3、内容要双面印刷;4、按照给定格式编写,文字叙述部分用小4号仿宋字;5、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认真填写,文字叙述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一页不够可续页;6、请认真阅读格式后面的编写说明,按规定编写;7、要注意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和平衡关系。
(限5000字左右)一、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预期目标是否实现、所取得的突出进展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适合生物过程的新型放大方法和模型,即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对生化反应过程开展科学问题研究,形成反映生物反应特性和反应器传递特性的直接放大理论,最终用于指导主要工业生物技术产品如有机醇、有机酸等大规模发酵过程,突破传统“实验室-小试-中试-工业”逐级放大的思路与方法,实现工业发酵过程的定量设计与直接放大。
课题组根据原定目标开展了下述研究,达到了原定的阶段性目标,并取得了一些突出进展。
课题组根据原定的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突破了原有仅从生理调控等单一机制进行工业生物过程研究的局限性,建立了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学与工程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也即提出了在工业生物反应过程中存在着由细胞基因、代谢尺度所决定的细胞生理代谢特性和由反应器多相流混合系统所决定的环境特性,而本课题在生物学方面则是通过多尺度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实现了细胞生理代谢特性的研究,在工程学方面通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实现了反应器流场特性的研究,最终使生物和工程实现了有机结合,即工程操作满足了细胞代谢的需求,实现了跨尺度动态观察与分析,实现了工业生物过程的优化与放大。
973项目2003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973项目2003上半年度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fae602f12d2af90242e614.png)
• 实验室研究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苦草)组织培养技 术并取得成功,为实验室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同时为 野外修复提供种源。
•研究四种沉水植物(金鱼藻、微齿眼子菜、苦草、 伊乐藻)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显示金鱼藻、微齿眼子菜和苦草都对铜绿微囊 藻具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化感作用的强度依次 为:金鱼藻 > 微齿眼子菜 > 苦草;而伊乐藻的化感作 用不明显。通过连续滴加试验,观察到植物的化感 物质是在生长过程中连续释放的,作用的强度随浓 度的增加而增强。
课题研究内容4:水生植被在生态修复中的
作用和建立健康生态系统的机理
• 对太湖、巢湖、龙感湖等湖泊实地考察了湖水的富营 养化情况、水生植被的生长状况并进行了部分现场试 验。 • 以河沙为支持基质,研究了石菖蒲、蝴蝶花和灯心草 等3种挺水植物人工配置拦截外源营养、吸收氮磷元素 效果,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中,三种挺水植物有 明显的除氮效果,全氮的去除率达到60%以上,三种 挺水植物对全氮的去除效果以石菖蒲最好。对于全磷 的去除,三种植物均有较强的除磷效果,其中石菖蒲 全磷的去除率达95%以上;三种植物去除COD无明显 差异。
• 大孔树脂富集的金鱼藻种植水组分进行分级,进一步 分析化感物质的组成。采集大量苦草及金鱼藻进行植 物提取,用生物测试跟踪,分离植物中的化感物质 • 研究苦草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富营养化过程中化学过程 (如pH、氧化还原电位等)的响应;研究富营养化对 苦草糖代谢影响以及与其他生理生化反应的交互作用。 研究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等条件对水生植物种子萌发 和生长的影响。 • 不同组合水生植物拦截氮磷的研究,以及氮磷在水生 植物中的形态和分布研究,植物根际和根间微生物活 性分析;研究水体微生物和底泥微生物对沉水植物恢 复的影响作用。 • 考察环境因子如氮磷含量等的作用在富营养化湖泊水 生植被修复 进行适当改造,为构建富磷植物提供基因表达载体。
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范文(通用5篇)
![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8cf2c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7a.png)
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范文(通用5篇)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范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课题结题的工作报告1一、问题的提出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二、研究目标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9至2019.1)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3至2019.6)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9至2019.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八、成果形式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1、学校重视。
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2、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效指导教师的实践研究。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b012290b4c2e3f572763ca.png)
附件3973计划课题结题验收材料编写提纲及要求(标题4号黑体,正文小4号仿宋体,A4纸、双面印刷,一、二、三部分分别装订)(一)课题结题总结报告(按课题分列)1、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对照任务书,对课题执行5年以来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2、研究水平与创新性(对课题执行5年以来的研究工作进展进行详细论述)3、实施效果(科学前沿项目应重点论述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国际影响,每个课题列出3-5项突出成果,附必要的图表)例如1. 建立了最近9000年来亚洲季风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
对贵州茂兰董哥洞石笋近50个U/Th年龄和2000余个氧同位素分析数据,重建了平均分辨率达5年的亚洲季风气候演变历史(图1),该序列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8个百年尺度的季风干旱事件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具有对应关系。
与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详细对比表明,低纬季风与极地气候变化存在300-500年振荡频率上的相似性,但低纬季风气候可能提前极地气候变化150年左右,反映了低纬海气耦合在过去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与指示太阳活动强度的树轮∆14C记录详细对比后,发现百年尺度季风气候变化与9000年来太阳活动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提供了太阳活动驱动地球气候变化的可靠证据(图2),该成果发表在2005年出版的《Science》上。
为此,《Science》刊物特约评论员,Kerr教授撰写了题为《Changes in the Sun may sway the Tropical Monsoon》的评述文章(Science, vol.308,pp787)。
图1 石笋记录的最近9000年来亚洲季风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Wang et al, Science, 2005)图2 百年尺度季风气候变化与9000年来太阳活动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Wang et al, Science, 2005)2. 建立热转移回授光释光测年方法,将光释光测年极限延伸到80万年为了延长释光测年上限,提出了热转移回授光释光测的技术。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86cb121731126edb6f1a10ed.png)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973计划项目实施期满应进行结题验收。
若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期进行结题验收,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商项目依托部门向科技部业务主管司提出延期结题验收的申请。
项目结题验收只能延期1次,延期申请最迟在项目实施期满前3个月提出。
结题验收工作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项目验收在课题验收的基础上进行。
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依托部门负责,项目验收由科技部负责。
1. 课题验收1.1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会同项目依托部门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
课题验收应在项目结题后1个月内完成。
课题负责人在课题验收前,应认真编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和课题经费决算报告。
1.2项目首席科学家商项目依托部门组建课题验收专家组。
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般由11-15人组成,项目首席科学家任组长,成员包括不承担任务的项目专家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特邀同行专家以及项目依托部门管理专家等。
1.3课题验收一般以会议方式进行。
课题验收专家组在全面听取各课题负责人及学术骨干汇报和审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对各课题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创新性、课题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情况以及数据共享与数据汇交情况、技术资料归档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作出评价(课题验收评议表见附件1,课题验收专家组意见表见附件2)。
课题验收既要总结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严格审核项目成果的真实性,必要时可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调研和考察。
1.4 课题验收工作完成后,项目首席科学家应会同项目专家组编写项目结题总结报告,经依托部门审核后,向科技部提交项目结题验收材料(包括项目结题总结报告、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及项目验收其他相关资料,编写提纲及要求见附件3)。
1.5 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经费决算报告,经项目依托部门签署意见后报送科技部条件财务司。
1.6 课题验收工作所需经费在项目首席科学家活动经费中列支。
973课题结题报告
![973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c02f2dfe4733687f21aa47.png)
973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大豆重要新基因的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课题编号:tg1998010206负责人:喻德跃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吉林省农科院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2003年10月15日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一)计划任务本课题的任务:发掘大豆抗花叶病毒、抗食叶性害虫、产量有关性状、育性恢复系等新基因,明确遗传规律,并进行标记和定位。
具体指标如下:1、抗大豆花叶病(smv)基因方面:(1)标记到2-3个抗性基因, 纳入遗传图谱; (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1)标记到1-2个抗性主基因,纳入遗传图谱; (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3、产量有关性状基因方面:(1)标记到3-4个产量有关性状的基因位点,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具2-4种特异性状的优良共同遗传背景家系(类似近等基因系),用于聚合重组。
4、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方面筛选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0cm,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
5、发表sci引用论文五篇以上。
(二)完成情况本课题鉴定出一批新的基因资源,包括:抗smv(133份)、感smv(122份)、抗食叶性害虫(9份)、感食叶性抗虫(10份)、产量性状(8份)、恢复系(10份),建立了重组近交家系群体(ril)8个。
定位了9个新基因,获得分子标记10个,培育一批有育种价值的中间材料。
共计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际特邀报告5篇,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11人。
总体上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三)主要进展1、资源鉴定与群体培育(1)抗大豆花叶病毒(smv)方面鉴于国内大豆smv株系鉴别寄主体系的混乱,在已经使用过的25个鉴别寄主中选拔出8个代表性寄主组成一套新的鉴别体系。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采集病样(近300个样),以寄主鉴定为主、结合smv的组织印迹检测技术和rt-pcr检测技术,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smv群体已经产生根本改变,尚未发现原先鉴定过的株系。
973项目结题总结报告_第六课题_20160923r
![973项目结题总结报告_第六课题_20160923r](https://img.taocdn.com/s3/m/83f22db9a0116c175f0e4859.png)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结题报告项目编号:2012CB721000项目名称:微生物药物创新与优产的人工合成体系课题编号:2012CB721006课题名称:新结构代谢物的高效制造课题承担单位(公章):上海交通大学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章):张杰课题负责人(签章):钟建江2016年9月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一)总体完成情况预期目标围绕细菌源生物碱、抗生素、三萜、杀菌肽等微生物药物研究对象:阐明生物合成途径,获得生物合成模块,设计合成新结构代谢物;构建体外生物合成途径,实现代谢物的体外高效制造;获悉与代谢物高产相关的关键生物功能模块,解析其对相关生物合成模块的作用机制;解析链霉菌底盘细胞中代谢物合成特点、与初级代谢途径及环境条件的关联,获得提高代谢物产量的调控策略;建立用于代谢物高效制造的装置与分析平台,实现微生物药物的高产和发酵工艺优化,增加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计划发表SCI论文24-31篇,申请专利9-11项,培养博士后1名、硕博士研究生35-45名。
完成情况课题总体进展基本按计划进行,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1.细菌源生物碱和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解析与新结构代谢物的设计合成通过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手段,从多种细菌中克隆到二硫吡咯酮生物碱Holomycin和Thiolutin、吡咯里西啶生物碱Legonmycin、苯并噁唑类抗生物A33853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进行了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体内功能表征,获得了生物合成模块;通过代谢工程手段,设计合成了缩肽类抗生素FK228和A33853的新结构类似物,其中获得的3个全新A33853结构类似物,活性测试发现其生物活性均高于A33853。
2.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合成与新型抗菌肽的创制设计了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多酶合成体系,通过分子遗传学等手段从多种细菌中克隆到合成所需的各个模块,实现了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合成;并通过体外分步测试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合成效率。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e7b34b5a783e0912a2162adc.png)
王铁军 何雅玲 徐宗本
唐本忠
张克勤 杨华勇 吴朝晖
薛勇彪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深圳研究院 云南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 生物学研究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优秀
沈建忠 中国农业大学 优秀
王浩 曹雪涛 杨学明 王贻芳 李昂
中国水利水电 科学研究院
龚旗煌 宋令阳 徐备 程和平 谭天伟 黄润秋 叶丽林
陈大可
匡海学 邹志刚 陈延峰 陆小华 张伯明 姚强 陆建华 王小云 钟登华 孙蒙祥 张清杰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第三军医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二 海洋研究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8 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调制机理研究
9 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10 高效光催化材料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 11 人工微结构红外光电耦合材料及深空目标探测应用研究 12 生物甲烷系统中若干过程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 13 源 - 网 - 荷协同的智能电网能量管理和运行控制基础研究 14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PM2.5 源头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 15 智能协同宽带无线网络理论基础研究 16 现代密码学中若干关键数学问题研究及其应用 17 高碾压混凝土坝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变机理与安全控制 18 主要农作物生殖发育的分子机理及调控技术 19 面向规模化应用的高性能热电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
27 水稻优良品种的分子设计研究
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形成、传播与控制的 28
基础研究
29 梯级水库群全生命周期风险孕育机制与安全防控理论
课题结题工作报告6篇(课题结题工作方案范文模板)
![课题结题工作报告6篇(课题结题工作方案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419200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6.png)
课题结题工作报告6篇(课题结题工作方案范文模板)下面是收集的课题结题工作报告6篇(课题结题工作方案),供大家品鉴。
课题结题工作报告1一.问题的提出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充分发挥再现性的特点,而且能够增强英语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信息通过各种视听手段,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不能改变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逐渐被英语教师广泛地应用。
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实践证明,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课题的界定与特点1.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既易激发但又消失得快的特点,为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3《A purse》,我运用课件设计了一段动画小故事,钱包可以说话,有三个小朋友帮助它找小主人,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宜长时间集中,但却容易被形象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使原本生硬的单词很生动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盎然。
2.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只能通过教师自己朗读或通过磁带的录音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
973项目.结题报告
![973项目.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9be6c0e4b73f242336c5fec.png)
ryryrgh 9
研究成果
• 并行网格简化
– 基于网格分割和基于网格流的并行简化方法 – 基于基准网格简化测试的资源管理和任务分配 – 24节点PC集群的简化加速比最高可达19:1
DRT-based Load balancing Occlusion culling
Scene graph updating OoC data management
TN GN
OpenGL
DirectX
Spatial View
Graphics hardware pipeline
ryryrgh
14
研究成果
Download / Delete request Render request
Priority Queue 1
Priority Queue 2
Priority Queue 3
Evicting Threads
Delete data
Prefetching Threads
Load
Fetching Threads
ryryrgh 3
研究成果
一、新型并行绘制体系结构
– 动态绘制组 – 复式嵌套并行绘制流水线 – 基于节点迁移的负载平衡策略
• 优点:扩展性能好,适应负载变化能力强, 负载平衡开销小,速度快。
ryryrgh
4
研究成果
• 动态绘制组DRT
– 本体系结构的基本绘制功能单元由数目可变的 PC节点组成,便于动态调节其运算能力。
973项目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虚拟现实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实现 课题编号:2002CB312105 课题名称:分布式虚拟环境 子课题名称:分布并行图形绘制技术及系统 子课题负责人:石教英
973课题结题报告
![973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c0b008ddd3383c4bb4cd288.png)
973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大豆重要新基因的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课题编号:TG1998010206负责人:喻德跃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吉林省农科院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2003年10月15日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一)计划任务本课题的任务:发掘大豆抗花叶病毒、抗食叶性害虫、产量有关性状、育性恢复系等新基因,明确遗传规律,并进行标记和定位。
具体指标如下:1、抗大豆花叶病(SMV)基因方面:(1)标记到2-3个抗性基因, 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1)标记到1-2个抗性主基因,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3、产量有关性状基因方面:(1)标记到3-4个产量有关性状的基因位点,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具2-4种特异性状的优良共同遗传背景家系(类似近等基因系),用于聚合重组。
4、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方面筛选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0cM,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
5、发表SCI引用论文五篇以上。
(二)完成情况本课题鉴定出一批新的基因资源,包括:抗SMV(133份)、感SMV(122份)、抗食叶性害虫(9份)、感食叶性抗虫(10份)、产量性状(8份)、恢复系(10份),建立了重组近交家系群体(RIL)8个。
定位了9个新基因,获得分子标记10个,培育一批有育种价值的中间材料。
共计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际特邀报告5篇,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11人。
总体上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三)主要进展1、资源鉴定与群体培育(1)抗大豆花叶病毒(SMV)方面鉴于国内大豆SMV株系鉴别寄主体系的混乱,在已经使用过的25个鉴别寄主中选拔出8个代表性寄主组成一套新的鉴别体系。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采集病样(近300个样),以寄主鉴定为主、结合SMV的组织印迹检测技术和RT-PCR 检测技术,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SMV群体已经产生根本改变,尚未发现原先鉴定过的株系。
973项目第X课题年度总结报告模板
![973项目第X课题年度总结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e393f2ab90d6c85ec3ac641.png)
附件1973项目第X课题年度总结报告模板(各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名称:汇报人(课题负责人):一、课题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请对照“项目计划任务书”,重点阐述如下方面内容):1.课题年度计划完成情况;(根据计划任务书,重点阐述本课题主要承担任务与项目整体目标的关联性,以及本年度课题的完成情况)1.1与项目整体目标关联性本课题拟在适变的无线认知网络总体设计思想下,根据无线认知网络的基础理论、无线认知网络体系结构以及网络自主传输、控制与优化的原理和方法,建设认知无线网络验证演示平台,验证并评估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演示平台的设计以理论分析为依据,通过建模、仿真、分析,首先设计验证平台,再针对平台得到的数据进行再分析和反馈,指导理论研究,重新修正建模与仿真方法,最终完善设计,从而达到有效评估本项目提出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目标。
验证演示平台在综合考虑无线环境、网络环境和用户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验证认知网络评估理论与标准,对网络性能等进行监测与分析,评估网络端到端效能。
具体来说,验证演示平台主要实现以下演示验证功能:1)认知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的验证与演示:实现认知无线网络功能实体,认知平面、网络业务平面和控制平面的接口,实现各平面协议及信息交互,达到认知与控制功能的分离,从原理上演示与验证基于多平面的、满足适变性的认知网络运行方式;2)多域信息认知原理和方法的验证与演示:平台实现从无线环境、网络环境和用户环境对认知信息的获取、挖掘、组合、分析、推理,最终形成认知流,并对这一认知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算法进行验证;3)认知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的验证与演示:包括动态组网、拓扑构建、资源分配与管理机制、自主传输和端到端重构相关机制等,对异构网络的自主和可重构功能进行验证;4)现有无线网络向认知无线网络演进的验证与演示:实现异构网络见得高效融合,包括实现现有网络和认知网络间的相互访问和任意接入,实现对不同网络的统一管理与控制,并利用多域认知结果实现网络性能的提升。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0af93c2f60ddccda38a07e.png)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结题验收材料(一)项目结题总结报告项目名称: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项目编号:G2000078400起止年限:2000年— 2005年项目负责人:汪景琇研究员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邮编10001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要承担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项目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二〇〇五年十月1、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一973计划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项目编号:TG2000078400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本项目着重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日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太阳剧烈活动的成因,及在剧烈活动中爆发式增长的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磁通量和磁化等离子体抛射对太阳风和行星际介质、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的作用,从而形成空间灾害天气的物理过程,建立和发展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
这是当代空间科学中最困难、最富挑战性和最能造福人类的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难题。
它适应面向21世纪的中国空间技术、空间探测乃至空间产业的重大需求,并将对宇宙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带电物质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这一项目是天文学、空间和地球科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项目。
它以奠定我国日地空间灾害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为国家目标,适应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聚焦于太阳的剧烈活动及其驱动的日地空间灾害天气的机理,力图在新的学科生长点取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按照计划任务书的构想,在这一研究中揭示的太阳变化和空间灾害天气的因果联系,形成的新的概念和理论,不但将为发展我国空间天气预报准备必要的科学基础,而且将为我国空间天气地基和空间观测网的建设等大科学工程做理论和概念准备。
2.1 主要研究内容1)太阳剧烈活动的能源来自磁场,系统地研究导致剧烈太阳活动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向量磁场结构、演化,取得定量的观测结果,以独立磁拓扑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和构筑唯象和数值模型,乃至物理模型,为理解剧烈太阳活动形成的物理机制和其中粒子加速等高能物理过程,为太阳活动预报提供物理基础。
973项目结题报告
![973项目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f3cfe1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5.png)
研究成果
• 动态绘制组DRT
– 本体系结构的基本绘制功能单元由数目可变的 PC节点组成,式嵌套并行绘制流水线
– 灵活的绘制流水线组织方式 – 动态绘制组之间:sort-first – 动态绘制组内部:sort-first 和sort-last 切换
• 具有较强的软件通用性,支持不同图形绘 制API。
– 支持OpenGL。 – 支持Direct3D。 – 支持不同类型的上层应用。
研究成果特点
• 体系结构与负载平衡效率高、扩展性好, 特别适用于任务划分相对固定的虚拟现实 应用。
• 集成多种绘制加速技术,支持大规模场景 的分布数据存储、数据流压缩传输和实时 绘制。
Load Geometry data
GPU Memory
GPU
研究成果
• 面向并行绘制的网格压缩和条带化技术
– 支持网格分片随机存取 – 缓存优化的三角形条带化
研究成果
三、场景组织框架和数据通讯模型
– 异构场景图。 – 统一对象模型。
• 优点:支持不同上层应用,扩大了并行图 形绘制系统的适用范围 ,在仿真平台和并 行绘制平台之间建立高效的数据交换桥梁, 减轻了两者集成的开发工作量。
• 仿真系统与图形绘制存在两套数据结构,数据管 理复杂。
• 多以高分辨率投影墙作为观察终端,绘制数据量 大、显示分辨率高、任务划分方式相对固定。
• 具有广泛的分布特征,如数据来源、参与用户、 仿真计算节点、终端显示节点等。
• 要求较高的硬软件通用性。
研究成果
一、新型并行绘制体系结构
– 动态绘制组 – 复式嵌套并行绘制流水线 – 基于节点迁移的负载平衡策略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2df4a4967c1cfad6195fa779.png)
王国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
良好
通过
2014CB138300
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
张金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
良好
通过
2014CB138400
农作物重要病毒病昆虫传播与致害的生物学基础
李 毅
北京大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育部
优秀
通过
2014CB239500
大容量直流电缆输电和管道输电关键基础研究
何金良
清华大学
教育部
良好
通过
2014CB239600
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科学问题
赵黛青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良好
通过
2014CB239700
基于超级电容器的大容量储能体系及其应用
马紫峰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
良好
通过
2014CB239200
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
李晓红
武汉大学
教育部
优秀
通过
2014CB239300
基于半导体人工光合成的二氧化碳能源化研究
叶金花
天津大学
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良好
通过
2014CB239400
人工光合成太阳能燃料的基础
李 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优秀
通过
2014CB441200
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73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大豆重要新基因的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课题编号:TG1998010206负责人:喻德跃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吉林省农科院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2003年10月15日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一)计划任务本课题的任务:发掘大豆抗花叶病毒、抗食叶性害虫、产量有关性状、育性恢复系等新基因,明确遗传规律,并进行标记和定位。
具体指标如下:1、抗大豆花叶病(SMV)基因方面:(1)标记到2-3个抗性基因, 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1)标记到1-2个抗性主基因,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3、产量有关性状基因方面:(1)标记到3-4个产量有关性状的基因位点,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具2-4种特异性状的优良共同遗传背景家系(类似近等基因系),用于聚合重组。
4、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方面筛选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0cM,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
5、发表SCI引用论文五篇以上。
(二)完成情况本课题鉴定出一批新的基因资源,包括:抗SMV(133份)、感SMV(122份)、抗食叶性害虫(9份)、感食叶性抗虫(10份)、产量性状(8份)、恢复系(10份),建立了重组近交家系群体(RIL)8个。
定位了9个新基因,获得分子标记10个,培育一批有育种价值的中间材料。
共计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际特邀报告5篇,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11人。
总体上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三)主要进展1、资源鉴定与群体培育(1)抗大豆花叶病毒(SMV)方面鉴于国内大豆SMV株系鉴别寄主体系的混乱,在已经使用过的25个鉴别寄主中选拔出8个代表性寄主组成一套新的鉴别体系。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采集病样(近300个样),以寄主鉴定为主、结合SMV的组织印迹检测技术和RT-PCR 检测技术,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SMV群体已经产生根本改变,尚未发现原先鉴定过的株系。
根据新鉴别体系的鉴定结果,确定了10个新株系(SC-1至SC-10),其中SC-8为强毒性株系群。
发现:SMV株系群组成复杂,同一株系群在不同地区的流行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株系群在同一地区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综合1998-2002年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株系组成上,黄淮地区以SC-3和SC-7为主。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SC-9为主。
测定了106份大豆品种(品系)对SC-7 、SC-8、SC-9三个株系群的抗性反应,筛选出17份对三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材料;18份能兼抗三个株系中的两个株系的材料。
构建了抗X感杂交组合衍生的RIL群体:科丰1号X南农1138-2,F7:12,206个家系(见表1)。
用东北3号株系(SMV3)对355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SMV抗性鉴定(包括“七五”初鉴抗SMV材料40份,“八五”初鉴抗SMV材料91份,各地推广品种100份,农科院品资所新育成的品系35份,美国引进材料42份,韩国引进材料36份,泰国2份,日本1份)。
共筛选出116份高抗资源,117份中抗材料,122份高感资源。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综合1993-2002年的田间鉴定结果,获得一批高抗食叶性害虫和高感食叶性害虫的大豆种质。
高抗(HR)的品种9份:黄皮小青豆、日本、Larmar、PI227687、矮杆黄、York、阜阳170、SP26、早16号,抗(R)的品种15份,表现中间(M)的品种17份,感(S)的品种7份,高感(HS)的品种10份:大浦大粒黄、中豆19、南农86-4、南农86-4、江宁中老鼠豆、监利牛毛黄、花柒黄毛豆、沔阳白毛豆、吴江青豆、PI229358。
合成重组近交家系群体2个,包括:先进2号(感)X赶泰-2-2(抗)已推进到F7:9世代,含162个家系;和皖82-178(感)X 通山薄皮黄豆甲(抗)也推进到F7:9代,含159个家系(见表1)。
(3)产量性状基因方面获得了与提高产量潜力有关的资源8份,包括百粒重高(>40g)、主茎节数多(>30)、短叶柄(<10cM)、曲茎、顶生长花序等。
构建了RIL群体2个,包括:南农87-23 X NG94-156(F7:8,175个家系);波高(963069)X NG94-156(F7:8,156个家系)。
(见表1)(4)恢复基因方面获得利于大豆杂种优势应用的恢复系:10个。
阐明了细胞质不育的遗传模式:以栽培大豆不育系YA、保持系YB和含有不育细胞质的原始母本167为基础材料,配制了二个单交组合,四个三交组合,根据后代的育性和分离比例判断遗传模式。
试验结果表明:S(Rfrf)基因型F1花粉为半不育,F2可育与半不育分离比例为1:1;母本为不育细胞质S时,携带rf的雌配子有生活力,能传给后代,而携带rf的雄配子无生活力,不能传给后代。
母本为正常可育细胞质N时,携带rf的雌、雄配子均有生活力,可传给后代。
分离比例是单基因遗传模式。
因此该不育系属“单基因配子体不育”,即不育性由不育细胞质基因S和一对隐性基因rfrf控制,一个显性基因Rf的存在即可恢复育性。
明确了育性的稳定性:利用人工气候箱,设不同温度和光照长度处理,研究野生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和保持系OB的育性稳定性。
鉴于试材原产于高温短日照的夏大豆区,本试验以14小时光照和昼夜温度30℃/20℃为对照处理,在14小时不变光照条件下,温度处理为35℃/25℃,30℃/20℃,25℃/15℃;在昼夜温度固定为30℃/20℃条件下,光照处理为15.5小时,14小时,12.5小时。
在上述所有处理中,不育系OA花粉败育率均保持在99%以上。
只有保持系在15.5小时光照时,花粉败育率上升到14.3%,这一结果表明,不育系OA在温度与光照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不育性极为稳定。
从细胞学方面明确了不育发生的时期:细胞学观察发现该不育系小孢子减数分裂正常,绒毡层亦无明显异常,不育发生的时期是在单核期以后。
表1 本课题培育的RIL 群体2、新基因发掘与分子标记抗大豆花叶病毒(SMV )基因方面通过对P 1(科丰1号)、P 2(南农1138-2)、F 1和F 7:11 184个家系的田间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发现科丰1号对SMV 株系群SC-7、SC-8、SC-9的抗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将Rsc-7、Rsc-8、Rsc-9基因定位于N8D1b+W 连锁群上,与已经定位的三个抗性基因(Rsa 、Rn1、Rn3)位于同一连锁群,成簇排列。
此外,筛选到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CAR 标记和RAPD 标记,距Rsa 和Rsc 的距离分别为16.1和9.7cM 。
由于SC-7、SC-8、SC-9是新鉴定的SMV 株系群,而鉴定的抗性基因位点与已经发现的SMV 抗性位点位置不同,因而初步认为:Rsc-7、Rsc-8、Rsc-9 是新的抗SMV 基因。
此外,选育出NJR25-8、NJR32-8、NJR-44-1等综合性状优良、抗性好的中间材料。
利用高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感病品种(品系)HB1,铁丰21,Amsoy ,Williams ,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 1、F 2代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的杂交组合F 1代表现为感病,抗病为隐性,F 2群体分离比例为1R :3(S+N ),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PI486355X95-5383的F 2代有感病植株分离,95-5383的抗病基因与PI486355不在同一位点。
利用BSA 法对95-5383⨯HB1的99株F 2个体进行鉴定,筛选出与SMV 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共显性RAPD 标记OPN11980/1070。
RAPD 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 1同时扩增出OPN11980 和OPN111070。
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 2个体,共显性的RAPD 标记OPN11980/1070与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
从95-5383和HB1中分别回收OPN11980和OPN111070特异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OPN11980和OPN111070的实际长度分别为986bp 和1084bp ,同源性为93.4%,主要差别是在两个不同区段插入(缺失)54bp 和35bp 的碱基。
用克隆的RAPD 片段OPN11980作探针(SOPN11)对亲本基因组DNA 进行Southern 杂交,结果表明OPN11980和OPN111070在大豆基因组中是以低拷贝形式存在。
根据克隆片段OPN11980和OPN111070的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SCAR 引物SCN11,SCN11在95-5383、HB1和95-5383×HB1的F 2群体扩增结果与RAPD 引物OPN11完全吻合。
用RAPD 引物OPN11和RFLP 探针SOPN11分析科丰1⨯南农1138-2重组近交群体(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联合构建),将OPN11和SOPN11定位于F 连锁群的抗病基因簇上。
由于95-5383⨯PI486355的F 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且抗病基因位于F 连锁群上与Rsv1不等位,表明可能定位的是新的抗病基因。
此外,用OPN11分析了68份抗性资源,其中有25份扩增出OPN11980,表明这些品种可能携带与95-5383相同的抗性基因,而其它扩增出OPN11980/1070和OPN111070的抗性品种可能携带不同于95-5383的抗性基因。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阐明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属于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
应用皖82-178 X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RIL群体在田间对纵合虫种进行鉴定,发现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的抗性由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
两对中效应较大的一对加性效应为10.5-10.7 (叶面积损失率, %), 效应较小的一对加性效应为4.4-7.2 (叶面积损失率, %), 而且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 达81.1-94.1%,多基因的遗传率较低, 为0-12.2%。
同样,应用皖82-178 X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RIL群体在室内对单一虫种斜纹夜蛾进行养虫试验,也发现大豆对该虫种的抗性由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1.4%。
抗虫基因(QTL)有关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应用皖82-178(感)×通山薄皮黄豆甲(抗)衍生而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40个家系)开展养虫试验,研究各家系对斜纹夜蛾发育的影响,发现各家系对斜纹夜蛾发育的影响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