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
【心得体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读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读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两个必然”思想
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阶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二、“两个决不会”思想
1859 月1 月马克思在《< 政治在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变成现实,归根到底要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所决定。
三、“两个决不会“思想和”两个必然“思想是统一的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
催生出来的,新社会的因素是在旧社会的胎胞逐步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断地增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趋势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趋势正如xx主席所言:“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我坚信,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也说,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一切社会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
第二,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对于判断主要矛盾的意义,毛泽东早就有过精彩的论述: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毛泽东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第三,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当时国际上东西冷热正炽,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的政策,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二战的民族国家同情中国,因此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外也别无选择。
虽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但是,历史必然性并不等于现实性,要使这种必然变为现实,就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去争取。
从社会主义国家自身任务和实践来看,坚持社会主义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不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
无产阶段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
社会主义考点讲解
社会主义考点讲解社会主义考点讲解: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它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高于资本主义新社会制度的愿望。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前,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l6世纪至17世纪初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人莫尔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
第二阶段是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等人为代表。
第三阶段是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特别是l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更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他们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之源。
(2)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描绘和探索。
社会主义空想家都设想了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在未来社会里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行共同劳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实行合理的分配原则,坚持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消灭阶级和三大差别等等。
l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试图通过法律的威力和立法者的机智和努力,严格限制私有制的扩大,逐步改造现存社会,使其“曲折前进”地接近理想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和辩证因素,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未来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时代局限空想社会主义为启发工人觉悟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思想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是从理性的原则出发,没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和经济的根源。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时,那么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制度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越发达,就预示着资本家为自己挖掘坟墓,即帝国主义就是没落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向灭亡。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提出了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就是说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资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产生和锻炼了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
这种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可供借签的经验。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生产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
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石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了,不平衡现象大大加剧了。
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军事实力发展的不平衡。
列宁很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加剧的新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根据这一新的科学论断,成功的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缓和、加剧、再缓和、再加剧的过程。
社会主义革命是否成功和能否巩固革命成果,取决于当时当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既可以发生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期,也可以发生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垂死性加深的时期,既可以发生在现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一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1]两个决不会:一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辩证关系:两个必然的思想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统一的。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必须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思想同两个决不会思想联系起来。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遵义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2]“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
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日益尖锐化。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的不断积累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规模的生产本身必然会冲破私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资本的不断积累是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了,相应地派生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管理机构,而这些都弱化甚至排斥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一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一切矛盾尖锐化,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动摇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工人受到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折磨。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深刻理解“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重要意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其思想实质在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是说明“两个必然”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一)“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论断,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然性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在理论上就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但对于这种“代替”在实践上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
这种片面的思想观念导致了我们工作上的诸多失误,如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盲目乐观,甚至出现跨越现实,人为制造共产主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错误做法,使社会主义事业错失了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都经历了错综复杂、曲折漫长的过程。
通常认为,在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西周灭商,经历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止,共历经近900年,其间充满漫长、艰辛、曲折的新旧势力、制度的残酷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替代封建制度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诸多城市已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从16世纪开始,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经过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8世纪后半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也贯穿着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间曲折、反复的斗争。
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其中尚且要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那么,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代替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必定不会一帆风顺,必将要经历更加艰巨、复杂的斗争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途径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途径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途径的观点如下:
1.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
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
特殊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2.革命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造成:马克思恩
格斯指出,革命的发生、革命时代的到来归根结底是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造成的。
他们认为,社会的
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
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
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具体的革命途径和策略,应根据社会条件、阶级斗争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和选择。
这两种途径之间并不是互斥的,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具体情况下的选择与应用。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一切社会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时起,就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都社会化了),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转归全社会所有,并由社会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分配。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却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并不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就必然要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恩格斯认为,这个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是产生现代社会借以运动并在大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8、442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总是在本企业内部千方百计地加强管理,严密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企业的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但资本的私有性却把整个社会的生产割裂开来,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弱肉强食,相互竞争。
因此,整个社会生产陷于无政府状态。
这种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严重程度,必然使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同时,在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盲目扩大的趋势,而社会消费能力即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却相对缩小,这就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严重失调,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早在18世纪的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初期,就曾发生过多次局部性危机。
但这个时期爆发的危机,还不具备周期性。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工业革命、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和自由经济的特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创造了更广泛的经济繁荣和物质福利。
资本主义也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提供了保障,并促进了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繁荣。
因此,资本主义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
2.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限制:然而,资本主义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矛盾和限制,这些问题渐渐凸显出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不平等的加剧,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和积累的动力会导致剥削和压榨,以及对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削弱了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问题激发了对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追求,也引发了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批评和探索。
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被视为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方式,实现资源公平分配、社会公正和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力求消除剥削和不平等,追求社会经济的民主化和参与性,以满足人们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自由的需求。
历史上,社会主义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例如,社会主义国家通过集中计划和国家资源配置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和社会保障的建立。
然而,也需要承认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社会主义的范式多样性和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实现仍然是一个广泛的讨论领域。
总结起来,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然而,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和内在矛盾也使得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鉴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特点和目标,人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并寻求新的路径,以建立更加公正、可持续和人本的社会经济体制。
第八章-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PPT课件
7
.
•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了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且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 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出发,揭示了资 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仅造就了置其自身 于死地的武器,而且造就了将要使用这种武器的现 代工人阶级,从而得出了无产阶级必然战胜资产阶 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
• 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放弃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 潮甚嚣尘上,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发展方向。
• 从外部原因来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进行“和平 演变”和干扰破坏,同时又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进行诱压;
• 列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取得了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开始从理想变 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社会主义苏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各国共 产党成为反法西斯斗争中最坚决、最勇敢、最有成效的政 治组织。
• 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抓住战争造成的机遇,建立 了人民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并相继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 义制度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14
.
15
.
16
.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 任何新生的社会制度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完美无 缺的,都要通过改革来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社 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
• 20世纪下半叶,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深刻地改 变着世界的面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度过了大动 乱的年代,普遍建立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进入 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17
.
• 以苏联为代表的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社会主 义国家,遭遇到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和斗争中发 展社会主义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有其时代必然性和合理性,而 且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 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日益僵化,产生了很多弊端, 特别是这一模式被当做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加以 坚持和推广,给各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严重的消极影 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而任何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都需 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 • 以历史的年轮来计量,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说 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而且,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 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 国家。 • 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要彻底改变经济文化 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需要一个漫长 的发展过程。
和实现大众福利为目标的集体管理制度,它在批判和对抗
以资本为本位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产生。但是,由于 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不成熟,
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获得现实力
量的支持。
•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了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且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
•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1/4土地 上近1/3的劳动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实践。 • 社会主义在欧洲、亚洲和美洲一些国家的发展,初步改变
了这些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加速了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推 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苏东剧变是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既有深刻的历 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 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存在僵化,推进改 革的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错误和国际战略、外交政策上的错 误诱发了国内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 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放弃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 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发展方向 。 • 从外部原因来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进行“ 和平演变”和干扰破坏,同时又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进行 诱压; • 从内部原因来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缺 乏有效的对策,结果被逐步分化瓦解。深入研究并汲取苏东剧变的教 训,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四题“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的实际,分析“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具体表现为:1、在社会生产力领域,国家干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表现:第一、国家成为科研经费的主要提供者。
第二、国家直接出面主持庞大的科研项目。
第三、根据经济战略目标制定科技政策,并投资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改造旧的生产部门。
第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2、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发达资本国家通过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的分离,通过授予实行雇员持股计划的企业以实质性的税收补贴,去推行雇员持股计划等措施,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推动资本主义企业由以股东为中心到兼顾利害相关者(经营管理者、雇员、债权人、供应商、股东)的转移。
截止1996年,国已经在10 000家公司中有雇员持股计划,覆盖雇员900多万。
而且,正以每年300——600家公司的速度在增长着。
3、在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治理结构方面,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由大规模生产制向灵活生产制、由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要求把工人由“会说话的机器”逐步变成被看做是“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乃至“能力人”,以调动起生产积极、协调劳资关系、实现资本价值增值,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雇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等。
4、在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方面,在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有分配社会化与之相适宜的形势下,在工人阶级为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进行不懈斗争的情况下,也为了抵消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吸引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从国内和海外获得高额利润的基础上,在产品的分配方面,“把蛋糕做大”,实行高工资和高消费政策;在产品的再分配方面,则实行名目繁多、其支出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其规模和费用一般占政府开支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5、在政治上层建筑领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让工人组织工会、选派代表同雇主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建构劳资之间争执、协商和妥协机构,极力把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纳入到改良主义的渠道中去。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时,那么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制度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越发达,就预示着资本家为自己挖掘坟墓,即帝国主义就是没落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向灭亡。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提出了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就是说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资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产生和锻炼了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
这种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可供借签的经验。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生产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
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石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了,不平衡现象大大加剧了。
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军事实力发展的不平衡。
列宁很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加剧的新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根据这一新的科学论断,成功的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缓和、加剧、再缓和、再加剧的过程。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的论断“两个必然”理论即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觉得,资本着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在这之前,资本主义占领者整个统治地位。
这样越是霸权的地位,越是容易发展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况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暴露出了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他越是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属性,,他的基本矛盾就越是暴露。
相反的是,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前进,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成功。
“两个必然”就是这样的规律。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生产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所以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最终走向崩溃一样,在历史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必然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两个必然”就植根于历史过程本身,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本性之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并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
而资本形成和增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和实现的过程。
“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因此,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
具体来说,资本的价值增值或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生产过程向流通过程的转化,而资本离开生产过程重新进入流通过程时,立即就受到两种限制:第一是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第二是作为新的价值,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等价物的量的限制,首先是货币量的限制。
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表现形式中运动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重要思想。
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所以我们必须将“两个必然”同“两个绝不会”思想联系起来,明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且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深刻认识“两个决不会”,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的一面,也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
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具有一定的自我协调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对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当程度的适应能力。
对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
深刻认识“两个决不会”,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1)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这些原则的错误倾向。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就会走向邪路。
(2)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在运用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原则的一般性与具体实践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揭示的是一般性规律,而不是向人们提供解决特殊问题的具体方案。
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
(3)要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阐述:1.1 从唯物史观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有它产生的充分依据,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而一切生产关系都必然要经历历史的变更。
引起这种变更的根本动因不是什么永恒理性和绝对观念,而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什么样的社会。
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时候,生产关系就一定会发生变革。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注定要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整理版]对《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必然思想的理解
对《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必然思想的理解一、《共产党宣言》为“两个必然”的提出提供了契机。
“两个必然”在《宣言》中的提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最经典的命题找到了自己问世的最经典的形式。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问世的标志,“两个必然”作为马克思主义核心命题,在这里明确提出无疑是最合适的。
而且,宣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带有向世界宣告的性质,而“两个必然”恰恰是一种历史的宣告。
可见,“两个必然”和《宣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两个必然”命题的《共产党宣言》和离开《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必然”命题,都是难以想象的。
二、关于“两个必然”的表述。
(一)首先,“两个必然”的提法是一种中国式的概括和简称。
虽然它所表达的思想和论断来自《共产党宣言》,但就其字面表述和概括来讲,是我们中国人的创造。
我们没有看到过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使用过“两个必然”这样的提法。
前苏联学者写的众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的论著中,似乎也没有见到过类似的提法。
大体上可以断定,这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和论述的简明概括。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语言习惯,就是常常把相近的或相并列的东西作一个数量上的概括,使之更为简明易记。
这一习惯不仅存在于普通群众和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政治宣传和理论研究中。
比如,我们常讲的“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
“两个必然”的提法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至于在中国是谁人首先作出了这种简明的概括,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但无论如何,“两个必然”这一提法已为中国人普遍接受,并因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作出了贡献。
(二)其次,“两个必然”的表述在《共产党宣言》中的原文实际上是“两个不可避免”。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必然”就是对这句话的概括和简称。
从字面上看,“两个不可避免”和“两个必然”略有不同,而且表述的角度也略有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时,那么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制度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越发达,就预示着资本家为自己挖掘坟墓,即帝国主义就是没落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向灭亡。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提出了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就是说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资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产生和锻炼了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
这种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可供借签的经验。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生产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
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石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了,不平衡现象大大加剧了。
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军事实力发展的不平衡。
列宁很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加剧的新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根据这一新的科学论断,成功的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缓和、加剧、再缓和、再加剧的过程。
社会主义革命是否成功和能否巩固革命成果,取决于当时当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既可以发生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期,也可以发生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垂死性加深的时期,既可以发生在现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这样,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就可能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是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社会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存在逻辑上的“扬弃”关系。
概括地说,这种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否定,有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继承。
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它们都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共有是和按劳分配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是想资本主义死有事和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的一种参照物。
社会主义国家也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吸取可供自己借签的新的经验和新的经济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3·所谓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使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所谓资本主义,就是经济的发展以资本的发展为主,以资本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资本主义重在资本。
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会的发展为主,以社会的发展来实现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进步的目标。
社会主义重在社会、重在人,重在人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也是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资本主义不大重视社会的因素,不大重视人的因素,就业和促进就业是自发、被动、消极的过程,是受物化资本增殖的单一目标支配的,单纯强调个别物化资本的价值开掘、忽视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资本的社会属性,忽视藐视人民劳动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幸福感。
而社会主义,恰恰相反,把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和进步放在首位,就业和促进就业是自觉、主动、积极的过程,更强调全部要素资本的多重增值目标,更强调人力资本价值充分开掘极其对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贡献,承认并尊重人民劳动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幸福感。
这正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所在。
正是这一根本区别才导致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系列不同,当今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富裕程度很不均衡,差异很大,甚至不断扩大,达到空前的程度,导致地区冲突不断,从而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延缓了人类社会共同富裕、共同进步的追求和目标的实现。
因此,发展“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社会主义,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今世界发展和人类走向共同富裕所必需。
苏东现象是暂时的,终究社会主义还是要代替资本主义,不过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必须加以完善.社会生产力在发展,大家都富有了就无所谓剥削了,无剥削也就不是资了,所以社要取代资,东变是前进中的曲折,暂时的,4·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
第二,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第三。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
这就使得在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
这一切都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长期性。
但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产阶级再也不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迟早要为-种新的先进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恩格斯指出:“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8页)迄今为止,人类历史所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适应一定生产力发展性质而产生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的规律,使资本主义社会代替了封建社会。
同样,这个规律也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经过了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三个发展阶段。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大机器工业阶段以后,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根本动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
社会化生产既然已经不具有个体的私人生产的性质,因而也就否定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基础,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生产的社会化是决定这一转化的革命因素。
这是因为,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外壳逐步容纳不下去,于是生产力发展的锋芒就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
②资本积累是推动资本主义灭亡的物质条件。
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来说具有双重后果:一方面,通过资本积累,资本的规模得以扩大,对于单个资本而言,可以提高竞争力,获取超额利润,所以,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积累冲动。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客观上使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加快,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有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奠定了物质基础。
资本积累的加快进行实际上起着加快资本主义灭亡的作用。
③国家垄断是标志资本主义灭亡的社会条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本、管理的社会化达到最高水平,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④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灭亡的阶级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造成了摧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力量—社会化大生产,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而且素质日益提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在经济上遭受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深受压迫,没有自己的什么东西需要保护,它的阶级利益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一致的,它同其他劳动阶级相比.最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
无产阶级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与大机器工业相联系,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社会化大生产使无产阶级日益成为有机的整体。
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其他劳动阶级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能够把广大劳动群众团结起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能够打碎资本主义旧世界,创造一个社会主义新世界。
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实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力量。
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是通过无产阶级的自觉行动实现的。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阶级之间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局。
(2)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资本主义内部否定因素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而必须经历比较长的时期。
具体来讲:①任何社会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内部矛盾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也不例外。
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从个别国家向更多国家扩展的过程,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整个扩展的过程也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反复进行和螺旋上升的过程,这就大大延长了过渡期。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还没有达到完全激化和严重制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动调节和适用能力还比较强,这也大大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进程。
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历史的必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