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社会保障 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制度对民生的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对民生的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对民生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形式,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体系和制度安排。

它是现代社会为了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风险和困境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民生的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个人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的保障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个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方式,个人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医疗费用报销和救助。

这样可以减轻个人因生病而面临的经济负担,保障每个人的健康权益。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个人提供基本养老保障。

在工作年限到达要求后,个人可以领取社会养老金来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这对于退休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可以保证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另外,社会保障制度还可以为个人提供失业保障。

对于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的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来维持生活所需。

这可以缓解个人失业期间面临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尽快重新就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家庭的保障除了对个人的保障外,社会保障制度还对家庭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家庭提供子女教育的保障。

通过教育补贴、助学金等方式,可以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还可以为家庭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通过住房公积金、公租房等方式,可以帮助家庭解决住房问题,提高家庭的居住条件。

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对整个社会具有保障意义。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保障,可以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增强社会稳定性。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为劳动者提供保障,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感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制度对民生的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障了个人的基本权益,也为家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民生和社会保障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民生和社会保障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民生和社会保障
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
1、
①关系民生的土地问题: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平均地权”的主张。

②中国的土地改革
③林肯政府的《宅地法》促进和谐发展,
2、解决民生问题的代表:罗斯福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中国经济体系的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

中国经济体系的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

中国经济体系的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将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定义、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体系的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

1. 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和提高民生水平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

社会保障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增加社会平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历史演变中国的社会保障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基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开始关注民生问题,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

逐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覆盖了城乡居民的大部分群体。

3. 现状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相继实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多项扶贫政策和社会救助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改善生活。

4. 未来发展中国经济体系的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首先,需要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其次,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关注贫困人口、残疾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

此外,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先进的社会保障模式,提高社会保障的效率和公平性。

总之,中国经济体系的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中国将可以进一步提高民生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关注民生

中考历史专题: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无穷期河北王金芳【热点综述】所谓民生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古往今来,中国历代政府都注重和解决民生问题。

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到现在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摘自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关注民生无穷期。

民生问题,任何时候都是热点。

尤其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更会成为历史中考关注的重要问题。

【教材链接】一、中国古代史1.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以后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2.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受人们的爱戴。

3.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

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4.战国时儒家学派孟子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主张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

5.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最好]初中历史专题总复习5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

[最好]初中历史专题总复习5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

专题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2.中国近现代的民生问题3.世界历史上的民生设问角度一、有关改革的考查1.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革命与建设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生搬硬套别国经验。

2.谈谈你对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1)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4)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3.中外政治制度的创立和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任何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同时,任何政治制度都不是刚开始就很完美的,必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改革者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时刻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作贡献。

(2)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3)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4)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5)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等。

5.从不同性质国家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勇于探索和创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二、有关民生问题的考查1.民生问题包括哪些方面?请你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几点建议(1)民生问题具体包括: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

(2)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些建议:①优先发展教育,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

②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如何正确看待孙中山的民生主义?(1)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从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有利于团结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阶层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农村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在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不同于城市的繁华和高度发达,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薄弱,民生问题也更加突出。

农村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相对城市来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养老金保障,很多老年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困难。

而且,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医疗保障体系的短板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亟待加强,需要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

三、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往往比城市更加匮乏,学校的条件和师资力量都不如城市。

很多农村孩子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甚至存在辍学现象。

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亟需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四、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占比较高,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照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养老制度和完善家庭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五、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规范也是一个问题。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责任制度,导致资金管理不透明,难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因此,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六、农民工待遇问题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很多农民工在城市从事劳动工作,但往往面临着无保障、低待遇、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

解决农民工待遇问题,需要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提高薪资水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措施。

七、村级自治机构建设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也与村级自治机构建设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

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

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时下,最让亿万百姓欣喜的莫过于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

(一)民生问题关乎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

历史已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长治久安。

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

从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这些理论、方针、政策都充分说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问题作为执政党的最重要的目标任务。

(二)民生问题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在促进发展中关注民生,在深化改革中维系民安,在统筹协调中实现民乐,在维护稳定中促进民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注民生的朝代,就是社会和谐的朝代。

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历史经验,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改善民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所在。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中国人民从历史的进程和切身的体验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问题。

作为一种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和被动挨打的处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作为一种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作为一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第一篇: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摘要: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讨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为目的,分别从分析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到从各方面来了解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总结出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解决民生可以提高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正是我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社会保障;民生问题;关系一、何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种类以其它当前的处境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社会保障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改善,但是社会保障在我国的持续发展上也面临了不少让人堪忧的问题。

就拿体制本身来说,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比较脆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率比较小,而我国当今农村人口所占人口的大部分比重,全国大约60%以上的乡镇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服务体系,比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管理体制及社会基金管理存在很多漏洞、社会保障基础薄,妨碍因素多等问题需要解决。

二、民生问题的含义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民生,顾名思义凡事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畴。

(一)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当时的经济背景提出我国经济应先富带动后富、城市带动农村的建议,在随后的发展里这条建议发挥出巨大的效应,但发展到今日,贫富差距问题日益显现,如垄断行业、竞争性行业职工收入悬殊、公务员不断涨工资,工人收入增长缓慢、根据联合国数据,中国基尼系数早已突破0.4的警戒线,而且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底线。

集训(七) 保障与发展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集训(七) 保障与发展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集训(七)保障与发展: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当今社会,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诸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是因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古今中外历史发展及现实都证明,民生问题既是老百姓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

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揭示出百姓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不是由谁来领导,即使有短时的例外,但人民的生计好坏一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系。

因此,民生之重,堪称重于泰山。

1.(2019·广东高考模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

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

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

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材料二“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

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

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

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

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专题九 社会保障 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

专题九 社会保障 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

C.大力发展教育
D.提倡“文明开化”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注意题干的要求,即“民生问题”;二是准确掌
握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
发展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均属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二者共同关注
的民生问题只有农民的土地问题,故选B。
专题演练
栏目索引
7.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 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 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 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据此推断,列 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B ) A.余粮收集制 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提倡种植玉米
知识整合
栏目索引
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 进”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1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 业生产。 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专题演练
栏目索引
3.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层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 中阶层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C )
年份 1948 年 1953 年
雇农 83 3
贫农 197 74
中农 116 355
富农 18 0
新富农 0 4
地主 27 0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论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摘要: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根本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有效措施。

本文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

并从民生问题中的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保障制度问题具体阐明和表述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民生问题当前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组成。

三大保障层次:1.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解决的是国民遭遇生活困难时的经济来源问题。

2.服务,即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满足国民对个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

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

3.精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离不开相应的情感保障。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问题:1.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2.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3.多头管理、体制分散;4.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5.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产生影响;6.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急待出台社会保障法。

显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即对处于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

二、民生及当前问题广义的民生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狭义民生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受自然灾害、生活必须品价格、税收、GDP 等影响我国现存民生问题:1.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难。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民生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民生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民生保障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对公民基本生活需求进行保障的重要手段。

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对于保障人民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民生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大工程。

它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提供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各项保障措施,有效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2. 缓解社会矛盾与压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减轻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促进经济发展。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激发内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然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例如,养老金水平较低,个别地区的医疗保障还未全部覆盖等。

2. 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制度漏洞,例如,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性不足,医疗保险制度的报销比例不合理等。

3. 区域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较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三、加强民生保障的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民生福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完善制度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与改革,解决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提高养老金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等。

2. 加强区域统筹。

在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不同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

3. 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

要推动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

4. 深化改革创新。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加强科技创新,引入更多智能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

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

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走向美好生活的保障系统近年来,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举措,社会保障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更关系着国家的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当前形势与挑战,以及如何改善民生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探索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的有效策略与路径。

首先,社会保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

它提供了社会合理的保障制度,为人民的基本需求提供保险、养老金、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保障,以便人民群众能够安心地生活和工作。

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整体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当前的社会保障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和医疗需求不断增加。

这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居民收入分配不平衡,一部分人的收入增长远快于另一部分人,这导致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财政压力。

此外,制度创新和管理能力存在不足,保障水平不够均衡,一些特殊群体的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

为了改善民生,社会保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提高社会保障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加大针对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支持。

其次,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通过推进养老、医疗、失业、意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要提升保障水平,增加保障金额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多样化需求。

另外,加强社会保障的管理能力也是保障民生改善的关键。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借鉴国际经验,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社会保障管理的现代化。

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数据平台,提高信息共享和管理效能,加强反腐倡廉,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与公正。

此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也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加大公共资源的配置力度,为社会力量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共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问题背景: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民生问题,简单讲就是有关国民的生存、发展、和福利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等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温家宝总理说“民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知识梳理:一.中国的民生问题1. 古代的民生思想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孔子:主张“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生产时间、宽刑薄赋。

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2.产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大量出现,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井田制开始瓦解,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封建社会日渐确立。

随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壮大,开始争霸战争,地主经济的日益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为了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

3.古代两种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⑴重视民生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2019年中考历史 热点专题复习四 社会保障 关注民生 聚焦中国的民生问题

2019年中考历史 热点专题复习四 社会保障 关注民生 聚焦中国的民生问题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四社会保障关注民生聚焦中国的民生问题——聚焦中外民生问题热点一:2015年7月2日—3日,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审慎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京召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培训班。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推进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坚持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方向,以夯实农村集体土地权能为基础,以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为关键,以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目的,同时坚持循序渐进,注重改革协调。

热点二:2015年7月17日至19日,袁隆平院士在广东梅州考察,并在“世界长寿乡”梅州蕉岭建立了“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级杂交稻蕉岭示范基地”。

考察期间专家们在梅州兴宁市对袁隆平团队主持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1500公斤)技术”的攻关项目进行验收。

经现场测产,该项目早季稻平均亩产为703.9公斤,最高产量为738.5公斤。

考点1 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1.古代农业政策及其表现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建设的需要。

平成功培育出代籼型杂交水稻;实施社会保障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余粮收集制,对捍卫新生的左”的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

本专题是中考的热点内容,具体表现在:(1)古代以来的农业政策。

这一内容在中考主要会以选择题和组合列举等题型进行考查,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粮食作物品种、科技成就等。

(2)建国以来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该热点主要涉及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主要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形式考查变革的时间、影响、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以及认识。

(3)改革以来的民生建设成就。

命题者主要联系热点时政,以选择题、列举题等形式考查新中国在民生建设方面的成就。

(1)列表归纳法:通过列表,从时间、背景、举措以及影响等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理解新中国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出发点。

历史高考备考热点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历史高考备考热点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2016年历史高考备考热点之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热点追踪】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

从考查形式上来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考查方式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

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是较高的,且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知识整合】一、公平与和谐思想(一)中国史部分1、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3、孟子:“仁政”,“重民”、“民贵君轻”。

4、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制天命而用之”。

5、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天与人“不相胜”。

6、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

7、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8、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天人感应;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9、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

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中外历史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中外历史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专题中外历史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专题概述】“民生”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为人民只有勤于劳作,生计才不会匮乏。

《辞海》释“民生”为“人民的生计”,即人民生生活状况。

“民生问题”是和人民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代表的基本生存问题,以及文教、卫生等为代表的发展、享受等问题。

综观中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民生状况,而民生好坏又制约着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专线分解】一、民生问题影响中国古代王朝治乱兴衰(1)先秦: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诸国雄才大略的统治者都以关注并改善民生,得民心而得天下、霸天下,其末代君王大都因暴民、虐民而国破身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前代的经验教训,提醒统治者关心民生。

(2)秦汉:秦实现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民生,但秦末暴政不利于民生,秦朝二世而亡。

两汉曾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民生,使刘家天下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并出现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盛世局。

(3)南北朝: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甚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但北魏均田制的实行、江南农业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等,都有利于民生。

(4)隋唐:隋开国和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基本能勤政治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以安民生。

甚至唐中期亦有两税法改革,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后期的一些统治者却骄奢淫逸,重役酷法,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王朝最终被推翻。

(5)宋元:北宋“不抑兼并”的政策和冗官、冗兵和冗费问题加重了百姓负担。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措施,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和民生发展。

元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徭役沉重,使阶级矛、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

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6)明清: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有利于民生发展。

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可以养活众多人口,也能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一、选择题1.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下列人物中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A.李鸿章B.孙中山C.林则徐D.康有为2.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这表明孙中山先生()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3.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层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表中阶层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1948 年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 年 3 74 355 0 4 0 7A.新中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颁布C.土地改革的完成D.抗美援朝的胜利4.下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漫画。

出现漫画所示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我国生猪养殖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5.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某时期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

”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A.建立人民公社B.“包产到户”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D.“耕者有其田”6.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十三五”规划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古今中外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

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C.大力发展教育D.提倡“文明开化”7.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据此推断,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农业集体化政策D.提倡种植玉米8.我国曾推行过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4万亿元投资主要投向“三农”、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这可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就业。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采取的类似措施是()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C.调整生产机构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9.下面表格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份报告,其反映的主要信息是()时间(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10A.苏联农业取得显著成就B.二战严重破坏了苏联经济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显现D.经济大危机困扰着苏联10.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刺激社会消费B.缓和社会矛盾C.改善劳资关系D.美化政府形象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曾参加过同盟会的无党派人士叶恭绰感慨地说:“中山先生所主张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都没有办到……今天(1950年6月28日)得毛主席来办到,实在是可以告慰中山先生在天之灵的。

孙先生说的未成功,现在可由毛主席替他成功了。

”(1)材料中“今天(1950年6月28日)得毛主席来办到”所具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主席替他成功”的具体事件及其意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材料一“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材料二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三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翔实地记录了一些历史片段,反映了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

1953年9月,农民诗人王老九第一次坐上火车来到北京,参加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回乡后他更忙碌了,一直用自己的诗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他自己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958年各地普遍实行了全民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梦想变为现实,托儿所、公共食堂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人们看来,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的雏形。

徐水当地的农民说:“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自己的,其他都归公了。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土地龟裂,此时越来越多的安徽农民知道了“万里”这个名字。

“要吃米,找万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句话。

11月,他主持召开省委工作会议,会议通过被简称为《安徽六条》的文件,规定实行定任务、定产量的生产责任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

(2)材料二所述内容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罗斯福为解决民生问题还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中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制度发生的三次变革,请选择其中的一次变革进行评价。

(4)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民生问题,我国建立了哪些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有何认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B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故选B。

2.C据材料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指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阶级性质不同,目标不可能一致,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国有问题,也不能说明孙中山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3.C本题通过提供“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层结构变动情况表”,考查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由表格中的统计数据可知,到1953年时,贫农、雇农大量减少,中农增加,富农、地主消失,可知这是土地改革的结果,故选C。

4.D本题属于漫画材料型选择题。

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漫画创作的时间“1958年”,再结合漫画的寓意作出判断。

“大跃进”运动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犯了“左”倾错误,在生产领域出现“浮夸风”,导致出现漫画所示的历史现象。

5.B据材料中的“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可知,该学者评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包产到户”,故选B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