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合集下载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广西左江流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拥有丰富的石刻资源,包括岩石、碑文、雕塑等,这些石刻作品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

由于环境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这些石刻艺术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抢救性整理和保护任务。

本文将对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现状广西左江流域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裸露的石灰岩非常普遍,因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石刻资源。

这里的石刻作品主要分布在洞穴、岩壁、山顶等地方,其题材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学、工艺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这些石刻作品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历史、学术、旅游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广西左江流域的石刻艺术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问题。

一方面,由于地质作用、风化侵蚀等自然原因,部分石刻作品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脱落、腐蚀等现象,亟待得到抢救性整理和修复。

由于人为破坏、盗掘盗窃等行为的存在,一些石刻作品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濒临失传的危险。

如何对广西左江流域的石刻艺术资源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现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抢救性整理路径:1. 调查摸底:首先需要对广西左江流域的石刻艺术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工作,包括对石刻作品的类型、数量、分布情况、现状等进行详细的了解。

通过调查摸底,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数据支持。

2. 抢救性整理:针对已经出现破损、腐蚀等情况的石刻作品,需要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修复。

这包括清理雕刻表面的杂物、对破损部分进行修复、加固易破坏部分等工作,以确保石刻作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也需要对石刻作品进行数字化保存,以备后续的展示和研究。

3. 加强保护措施:在进行抢救性整理的还需要加强对石刻艺术资源的保护措施。

比如在石刻作品周围设置警示标识、加强巡逻防范等措施,以防止破坏和盗窃行为的发生。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广西左江流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保存有大量的石刻艺术资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这些石刻艺术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失落的风险。

因此,对这些石刻艺术资源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实施路径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广西左江流域的石刻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一、实施路径1. 调查石刻艺术资源在实施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之前,需要对该区域的石刻艺术资源进行调查和筛选。

筛选出重点保护的石刻艺术资源,制定保护方案。

2. 报告政府对于石刻艺术资源的保护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在进行整理之前需要向当地政府报告,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3. 设计保护方案针对筛选出来的石刻艺术资源需要编制保护方案,其中包括具体的保护方式和措施,以及需要的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要求。

4. 实施抢救性整理在保护方案的指导下,进入实施阶段,根据不同的石刻艺术资源形式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

例如,对于石刻墓葬进行加固,对于碑刻进行修复,对于壁画等则需要进行清洗和防腐处理。

5. 文物入库整理完成后,将文物统一整理并入库,对文物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监控,保证文物的保存。

二、实践经验1. 多方参与在保护石刻艺术资源时,需要多方参与,包括专业人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等。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力量和丰富经验,合理分配每个人的任务,共同推动石刻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 科学技术手段在石刻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必须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整理和保护。

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石刻艺术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以便于清晰展示和传播。

3. 本土化保护在保护石刻艺术资源时,应该注重地域特色,结合本地文化和历史背景,采取本土化保护措施,保证文物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4. 整合资源在进行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时,需要充分整合资源,包括相关文化机构的资源和社会团体的资源。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广西左江流域拥有丰富的石刻艺术资源,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由于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原因,这些石刻艺术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亟需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

本文将提出一条针对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建立专门的石刻艺术资源抢救性整理小组。

这个小组由专业人士组成,包括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艺术史学家等,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小组需要先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评估工作,明确石刻艺术资源的分布和现状,评估破坏程度和风险等级,制定科学合理的整理方案。

进行石刻艺术资源的登记和档案建设工作。

这是石刻艺术资源抢救性整理的基础工作,通过登记和档案建设,可以系统地收集和整理石刻艺术资源的各类信息,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措施,包括修复、固定和遮阳等,确保石刻艺术的安全和完整。

展开石刻艺术资源的专题研究和修复工作。

通过对石刻艺术资源的专题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石刻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修复工作则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对石刻艺术进行细致的清理、修复和保护,确保其原始面貌的还原和永久保存。

第四,开展石刻艺术资源的宣传和推广。

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播。

通过建立展览、举办讲座和培训等方式,将石刻艺术资源呈现给更多的人群,提高公众对石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加强石刻艺术资源的管理和监督。

抢救性整理工作只是石刻艺术资源保护的起点,长期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样重要。

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机构,加强对石刻艺术资源的日常巡查和维护,严厉打击破坏和盗窃行为,提高石刻艺术资源的保护水平。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实施路径应包括建立专门小组、登记和档案建设、专题研究和修复、宣传和推广以及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工作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石刻艺术资源,提高其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碑刻石刻文物管理制度范本

碑刻石刻文物管理制度范本

碑刻石刻文物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碑刻石刻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碑刻石刻文物,是指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碑刻、石刻、岩画等石质文物。

第三条碑刻石刻文物的管理应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碑刻石刻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碑刻石刻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二、保护与修复第五条碑刻石刻文物应依法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实行重点保护。

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石刻文物,也应加强保护。

第六条碑刻石刻文物的保护措施应包括:(一)建立保护档案,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保护措施、修复历史等;(二)设立保护标志,明确保护范围和禁止行为;(三)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文物受到自然和人为损害。

第七条碑刻石刻文物的修复应遵循科学方法,保证文物的原貌和价值不受损害。

修复前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评估,修复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文物进一步损坏。

三、管理与利用第八条碑刻石刻文物的管理应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明确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收藏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第九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建立健全碑刻石刻文物的收藏、保管、展示、研究、利用等制度,确保文物安全。

第十条碑刻石刻文物的展示应充分体现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保证文物的展示效果和安全性。

第十一条鼓励和支持碑刻石刻文物的数字化采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推进文物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第十二条碑刻石刻文物的利用应遵循公益原则,服务于社会公众,不得过度商业开发。

四、拓印与复制第十三条严格限制碑刻石刻文物的拓印、复制活动。

未经批准,不得对碑刻石刻文物进行拓印、复制。

第十四条申请拓印、复制碑刻石刻文物的,应提交详细的目的、方案、技术方法等材料,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馆藏地方碑刻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馆藏地方碑刻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性 ,尚 未被 视 作 地 方 文 献 中的一 个重 要 品 种 而 列入 收 集 范 围 。笔 者 结 合杭 州 图 书馆 地 方 碑 刻 拓 片的 整 理 实 践 , 阐述 地 方 碑
刻 文 献 资 源 开发 利 用 的 历 史 与现 状 , 旨在 开 阔 地 方 文献 工作 的 视 野 并拓 展 地 方 史料 的 来 源 。 [ 键 词 ] 地 方碑 刻 文献 ;开 发 ;利 用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K 7 . 4 ( 874 文献 标 识 码 】A 【 2 文章 编 号 】10 02—16 (09 4 17 3 17 20 )0 —03 —0
《 两浙 金石 志 》 收 录 两浙 自秦 “ 稽 刻 石 ” 以来 的 各 代 会 石 刻 ,达 68种 ,颇 为 完 备 ,其 中 著 录 杭 州 碑 刻 颇 多 ,不 5 仅 详 记 两 浙 碑 刻 的 名 称 、行 款 、 字 体 、撰 书 人 、年 代 以 及 地 域 分 布 ,还 录 入 碑 刻 原 文 与 相 关 考 证 。 18 92年 , 台湾 新 文 丰 出 版公 司再 版 了 《 刻 史 料 新 编》 石 ,其 中 有 “ 方 类 ” 地
山东 邹 城 尖 山 刻 有 “ 竹 易 销 ,金 石 难 灭 ,托 以 高 山 , 缣
永 留不 绝 ” 这 样 的词 句 ,道 出 了 先 辈 们 荜 路 蓝 缕 ,对 中 国 文 化 的创 造 、收 集 、积 累 与 传 世 不 朽 的 向 往 ,大 量 石 刻 文 献 正是 在 这 种 历 史 背 景 下 产 生 的 。石 刻 门 类 众 多 ,如 建 筑
价值。
1 地 方 碑 刻 著 录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历史 上 地 方 碑 刻 的著 录情 况 大 致 有 二 :一 见 载 于方 志 ,

浅谈新昌石刻文物的保护利用及拓片文化的传承发展

浅谈新昌石刻文物的保护利用及拓片文化的传承发展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时代环境下,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时代风貌,我们责无旁贷。

因此,进一步感受、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蕴含的创新与动力,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古代石刻和拓片的文献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其中包括古代石刻,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清代则是其发展的辉煌期。

古代石刻文物的种类多样,有碑刻、摩崖、墓志、石帖、造像等。

石刻作为历史记录的载体之一,具有记事、纪功、颂德、惩戒、纪念等多种功能,蕴含着珍贵的历史信息。

石刻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文学、科技、建筑等。

古代石刻形式各异、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蕴藏着多种学科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而石刻的拓片则是将宣纸蒙在石刻文物、青铜器皿的表面用墨拓印,清楚地、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真实地将其图文复制出来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

无论是从大小还是内容上来说,拓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物。

拓片的种类众多,有甲骨文拓片、墓砖拓片、碑志拓片、青铜器拓片、汉画像拓片、古币拓片等。

在新昌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碑志拓片数量众多。

这些拓片不仅是保存文献、考证史传、增补遗闻的重要资料,还是研究书法史的珍贵实物标本。

2 研究新昌文物拓片的特殊意义新昌古称剡东,山水风光秀丽,人文积淀深厚,素有“东南眉目”之称。

唐代以前属剡县,后梁开平二年(908)建县,至今已逾千载。

新昌地处浙东腹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山越先民在此开辟荒野,繁衍生息。

魏晋南北朝时,众多高僧名士在此寄情山水,遁世隐居,著名的“江南第一大佛”就开创于该时期。

这里亦是我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之一,曾引发李白、杜甫为首的诸多诗人乘兴而来,踏歌而行,形成著名的唐诗之路。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28·基金课题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左江流域石刻资源的艺术特色研究”(2018KY0636);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借古开今’——左江流域石刻旅游资源开发研究”(2018YB011)阶段性研究成果摘 要: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中有一些珍稀的历史遗存正在遭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如元明时期当地文人遗留的摩崖题壁书法墨迹和散存于崇左各县的零散岩画,因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有些已经“千疮百孔”,甚至在逐渐消损。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大力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这也是该地区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抢救性整理;路径广西左江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其流经的行政区域大体为今广西崇左市的范围,包括崇左市的江州区、扶绥县、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五县一区一市。

左江流域有着广西第二大石刻艺术资源,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其石刻书法艺术资源、石刻造型艺术资源、石刻诗文艺术资源都颇具民族特色且艺术价值丰富。

然而,其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得该地区的石刻艺术资源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历代广西石刻资源文献中涉及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记录非常有限,且存在漏录和错录诸多问题。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中有很多历史遗存正在遭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一些珍稀的石刻艺术资源如元明时期当地文人遗留的摩崖题壁书法墨迹和散存于崇左各县的零散岩画,因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有些已经“千疮百孔”,甚至在逐渐消损。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大力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这也是该地区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1…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整理现状唐晓军在其专著《甘肃古代石刻艺术》中指出:“‘岩画’,是人类最早的石刻艺术,是人类史前文明的历史画卷。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丰富多彩文化资源的地方。

左江流域拥有着丰富的石刻艺术资源,这些石刻作品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历史的见证。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石刻艺术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急需抢救性整理与保护。

本文将就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一、石刻艺术资源的现状分析左江流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是一个保存着大量石刻艺术资源的地区。

这些石刻作品大多分布在峡谷、溶洞、悬崖等天然地貌上,展现了壮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扩大,左江流域的石刻艺术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与流失。

一方面,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许多石刻作品已经残破不堪,随时有可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盲目开发行为也对石刻艺术资源构成威胁,大量的石材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破坏了原始的自然环境,更加速了石刻艺术资源的消失。

二、抢救性整理的必要性鉴于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重要性与危急状况,抢救性整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抢救性整理可以尽可能地挽救已经受损的石刻作品,延长其寿命,保存其历史、文化价值;抢救性整理可以科学、系统地调查和整理左江流域的石刻艺术资源,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施路径建议1. 科学调查与整理需要科学调查和整理左江流域的石刻艺术资源。

通过对石刻作品的材料、形态、题材、风格等方面的系统调查,建立详实的档案资料,为后续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要注重对已经受损的石刻作品进行初步修复与保护,延长其寿命,避免进一步损失。

2. 制定保护规划在整理工作的基础上,需要制定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保护规划。

这一规划应当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考虑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平衡,制定长远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确保广大石刻艺术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山东省碑刻石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山东省碑刻石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山东省碑刻石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张富勇
【期刊名称】《人文天下》
【年(卷),期】2024()3
【摘要】山东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碑刻石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种类齐全,以曲阜孔庙为核心的儒家碑刻、胶东道教碑刻,以及石窟寺题记、刻经为主要载体的佛家刻石,充分见证了儒、释、道的交融互鉴,作为文化遗产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目前,山东省碑刻石刻资源存在病害现象较为普遍、修复技术有待提升、碑文内容阐释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碑刻石刻的保护和利用,应实施专项调查,开展抢救性传拓和数字化处理,采集留存基础档案资料,坚持保护第一,确保文物安全,建立全省碑刻石刻文物资产总账,建设碑刻全文数据库,推进合理利用,加强阐释研究,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张富勇
【作者单位】曲阜市文物保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泛在网络环境下碑刻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从水井碑刻看侗族饮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贵州省从江地区为例
3.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切
实加强地热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通知4.山西太原古代石刻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5.临沂地区碑刻资源的价值及保护利用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古代石刻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山东古代石刻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作者: 杨爱国[1]
作者机构: [1]山东博物馆(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人文天下
页码: 79-8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7期
主题词: 山东;古代石刻;保护利用;中外文化交流
摘要:山东的古代石刻资源十分丰富,且形式多样、艺术精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文所论及的"古代石刻"包括碑刻、画像石、墓志、摩崖石刻、石窟寺、佛教造像、石塔、石经幢、神道石刻等石刻文物,这些石刻不仅是山东地区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状况.近年来,山东省重视对古代石刻的研究与保护利用,提升了山东古代石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被认为是中国南方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由于长期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这些石刻艺术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工作。

当前,对于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状况了解不足,缺乏系统性整理和研究。

有必要开展系统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全面了解该地区石刻艺术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以及面临的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只有在深入了解石刻艺术资源的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整理策略和实施路径,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石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许多石刻艺术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流失,亟需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

而广西左江流域作为中国石刻艺术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具有重要的探索和示范意义。

通过对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开展对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石刻艺术资源现状调查广西左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石刻艺术资源聚集地之一,其石刻艺术作品数量众多,且保存较为完整。

在进行抢救性整理之前,首先需要对石刻艺术资源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

1. 调查范围石刻艺术资源现状调查范围包括左江流域内的所有石刻艺术作品,涵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和不同主题的石刻。

需要对石刻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是广西地区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保存着岩画、石雕、石刻等多种形式的石刻艺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观赏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这些石刻艺术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需要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

一、石刻艺术资源的现状分析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主要分布在左江、兴宁、武鸣等地。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些石刻艺术资源长期以来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保存状况相对较好。

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石刻艺术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例如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的岩画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出现了龟裂、脱落等现象;一些石刻受到了盗采、刻划等不法行为的破坏,如有人在石刻上刻字、划线,直接破坏了石刻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二、抢救性整理的必要性和意义为了保护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抢救性整理是必要的。

抢救性整理的核心在于尽可能地保护现有的石刻艺术资源,同时在现有保护范围内加强保护措施,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促进这些石刻艺术资源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1、维护文化遗产。

抢救性整理可以有效地保护现有的石刻艺术资源,避免艺术资源遭受进一步的损失和破坏,维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2、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石刻艺术资源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抢救性整理的实施路径分析1、加强管理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对石刻艺术资源的管理和监管,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做好记录和档案工作,建立石刻艺术资源的数据库。

2、采用科学技术手段。

如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激光扫描等科学技术手段对石刻艺术资源进行精细化测量和全面记录,便于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性和责任感。

4、建立保护规划。

建立长期性的石刻艺术资源保护规划,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和计划,修建保护设施,预防和化解破坏和危害事件。

石刻文物调研报告范文

石刻文物调研报告范文

石刻文物调研报告范文石刻文物调研报告一、石刻文物概述石刻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传承。

石刻文物分布广泛,包括碑刻、石像、石柱等,既有文字记述,也有雕塑艺术。

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石刻文物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探讨如何加强对石刻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选择了某城市的石刻文物保护区作为调研点,并采取实地考察和采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相关的情况。

三、调研结果1. 石刻文物保护现状调研发现,该石刻文物保护区内有大量的石刻文物,其中包括古碑、石像、石柱等,涵盖多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风格。

大部分石刻文物保存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受损和破坏情况,主要是由于环境侵蚀和人为因素导致。

2. 石刻文物保护措施为了保护石刻文物,该保护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定期维护、防腐处理和环境保护等。

保护区还设置了导览牌和警示标识,引导游客正确参观,防止损坏文物。

此外,保护区还配备了专业人员进行长期监测和保护工作。

3. 石刻文物传承和利用为了推动石刻文物的传承和利用,保护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包括举办展览、讲座和工艺展示等,向公众普及石刻文物的知识,提高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此外,保护区还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石刻文物的研究和修复工作,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 石刻文物保护规划不完善,缺乏长远的保护措施。

建议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确保石刻文物能够长期保存。

2. 部分石刻文物受到环境侵蚀和人为破坏,需要加强保护和监督措施。

建议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控制游客参观数量,保持文物的原始环境。

3. 石刻文物的传承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推动。

建议加强与教育机构和文化单位的合作,开展更多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石刻文物的关注度。

五、结论石刻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石刻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石刻文物的保护现状和传承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摘要】广西左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石刻艺术资源区域,但由于长期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这些珍贵的石刻文物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失落的风险。

本文通过对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定义和意义、特点以及抢救性整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个完善的整理与实施路径。

在调查评估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性的抢救性整理方案,并探讨了石刻艺术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社会参与与支持的重要性。

文章展望了未来石刻艺术资源抢救性整理与实施工作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对未来石刻艺术资源保护工作的启示,为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抢救性整理、现状调查、保护与传承、社会参与、支持、实施路径、技术与方法、重要性、启示、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石刻艺术资源的定义和意义抢救性整理和保护石刻艺术资源不仅是对古代智慧和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历史的铭记和珍视。

只有通过有效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才能确保石刻艺术资源得以永久保存,为后人传承和学习。

1.2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特点一、丰富多彩的题材:广西左江流域的石刻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宗教信仰、历史传承、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

其中既有描绘神话传说和宗教神祇的作品,也有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二、独特的地域特色: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熏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

这些石刻作品不仅在技法上独具匠心,更在题材和风格上体现出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精湛的工艺水平:广西左江流域的石刻艺术作品在雕刻技艺上极为精湛,工艺水平高超。

艺术家们通过精雕细琢,使得石刻作品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展现出卓越的艺术魅力。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水平而备受瞩目。

这些石刻作品不仅是当地文化遗产的珍贵载体,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淮北汉画像石资源

谈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淮北汉画像石资源

2014年1月下半月刊生态环境保护石,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建设规模性的汉画像石馆。

2.提高馆内环境的保护水平汉画像石本身容易破损,而其表层的画像也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遭到损坏,对于馆内存放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和汉画像石馆在保护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避免汉画像石之间碰撞。

汉画像石馆应把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陈列于专设的玻璃柜内,柜与柜之间按一定的比例稳固,避免触摸移动;把大量重复以及代表性不强的汉画像石,先按照画像内容或雕刻手法等多种方式进行合理分类,再将其置于不易碰到的空间内。

二是调整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是保护汉画像石的关键所在,“石料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会引起石块的损伤”,在汉画像石馆内,不要把汉画像石置于强烈的阳光下,或窗户附近,避免温差太大,使馆内尽量处于恒温状态;经常被堆放于户外的汉画像石由于雨水的浸渍,许多画面已模糊,有的甚至已缺失,应尽快置放于相对干燥的湿度环境中。

(二)普及运用信息传媒技术1.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管理数据的数据库应运而生。

这种数据库具有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冗余度、数据实现集中控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及时恢复数据故障等优势。

淮北汉画像石管理处应积极采纳这种信息技术,通过仔细地摸底调查,把淮北汉画像石的出土数量、分布范围、保存状况以及每块汉画像石的出土地点、刻画技法、组合关系、时代信息等基础资源进行系统、简化、准确、清晰地统一整理,以此建立“淮北汉画像石基础资料数据库”,便于人们浏览查阅和研究。

2.建立汉画像石信息网互联网作为唯一一种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媒体平台,是传统媒体可望而不可及的。

如今淮北汉画像石信息网尚未公开建立,是淮北汉画像石没有被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

徐州、南阳等汉画像石丰富的地区在建立了汉画像石馆的基础上,同时利用信息平台建立了相关的网站,使当地的汉画像石资源得到更宽泛的宣传。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文摘] 地方石刻是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实际,是地方文献资源的实物证据,应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并结合杭州石刻现状,论述了运用传拓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并编制地方石刻目录的重要性,以拓宽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在杭州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多年,深知其中甘苦。

简言之,即头绪多、范围广、任务重。

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等,往往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的部分甚或大部,况且曾经是七大古都的杭州。

于是,凡涉“地方”的文献资料,总力图收集网罗。

但是,由于观念的滞后,常忽略地方文献载体的多样性,那就是对地方石刻以及所派生出来的相关资料的收录与利用。

笔者于所在单位受命主持并完成了《杭州石刻》网络专题数据库的工作,曾屡次亲临实地考察、摄录,以致形成关于地方文献中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公诸并求教于图书馆同仁,旨在发掘、拓宽地方文献资源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并供地方文献目录建设工作的借鉴以服务于全社会。

本文所述石刻,侧重于地方文献的角度阐述其历史价值,而石刻艺术的发展及特性则从略。

1 地方石刻应纳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1.1 地方石刻的历史文献价值石刻品种门类众多,如建筑石刻、宗教石刻、碑刻等。

尤其是碑刻,它是碑、碣、墓志、摩崖、石经的统称,所涉内容范围极为广泛。

王昶在《金石萃编》的自序中称,金石之学“迹其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凡经史小学、暨于山川地志、丛书别集,皆当参稽会萃,核其异同,而索其详略”。

诸如碑刻中的天文、地理。

画像、石经、艺文、战争、宗教、祭祀、题名、筑路和造桥等,保留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而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石刻,正是一种区域性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

这种以石质材料为载体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与地方文献书籍相互印证;它所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录,可弥补书籍资料的不足;某些地方石刻史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不同,因而又是研究考证并修订地方文献的实物证据。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

广西左江流域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广西左江流域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石刻艺术资源。

近年来,由于开发建设、人为破坏等因素,这些石刻艺术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丧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些无形文化遗产,必须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

本文将从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及实施路径方面进行探讨。

抢救性整理是指在石刻艺术资源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丢失的情况下,采取保护修复的手段,为了让这些石刻艺术资源得以保留、保存,以期将其传承下去。

抢救性整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对石刻艺术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找出石刻资源存在的问题;第二是制定一个综合的修复措施,包括加固、补缺、清理等;第三是在修复完成后,对石刻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保护和管理,严防不法侵害,保证其长期保存。

石刻艺术资源的抢救性整理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其实施路径应以下列步骤为基础:第一步,透彻了解石刻资源现状,评估风险。

对于这一步骤,我们可以采用搜索引擎、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进行了解和评估。

在了解石刻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可能遭受破坏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因素,并对可能发生的破坏进行预测和分析,找出石刻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制定修复措施。

针对石刻资源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修复措施。

根据不同的破坏程度,对于需要紧急抢救的资源,应当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如建立护栏、进行钢筋加固等;对于破坏程度较小的资源,可以通过清理、去污、补缺等手段进行修复。

第三步,科学规范的修复。

在修复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规范,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设备,尤其对于涉及到原材料的采集和使用,应注重保护和利用,做到不破坏原材料及其自然环境。

在修复过程中,应采用健康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尽可能避免造成二次破坏。

第四步,严格管理保护。

在完成修复后,对石刻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巡视、定期检修和维护,对破坏者进行严厉打击。

通过加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高群众对石刻资源的认知,增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地方志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

地方志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

资料的搜征和规律的数字资料。它是编 写志稿所必需的重要部分,许多问题的记述、证明、 分析、比较都必须以准确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或辅 以必要的统计表格、数字、图示,才能使问题说得 充分,更简单明了。 注意从资料搜集阶段就逐一核实、弄准各项数 据资料,为下一阶段志稿编写打好基础。


(二)彰明因果的资料的运用 彰明因果的资料能反映事物及事件的原委,能 使地方志很好地反映历史经验教训与事业发展的规 律。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要求我们一是 要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考察因果关系,二是要从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考察因果关系。 (三)典型资料的运用 典型资料最能反映事物的细部和本质特征,因 而也最有利于在广度和深度上表达事物的发展进程、 发展全貌和多样性。在运用典型资料时,要注意它 能否代表同类事物的共性及其所反映的因果关系和 经验教训,不能以叶障目,以偏概全。
资料的运用

四、资料的运用
(一)主体资料的运用 主体资料是志书的核心资料,它反映事物发展 的全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事物的特点。 在整部通志中,记述全疆各行各业发展的分志是全 志的主体部分;而在各分志中,本行业的各项主业 则是记述主体,各项主业的发展变化构成该行业的 发展主线。
资料的运用
资料的搜集

(2)图书报刊资料 包括与所编志稿有关的各种书籍、报纸、刊物、 杂志及有关本地的各种版本旧志书、名人笔记、 日记、文集、手稿、书信、传记、游记、图像、 画册等等。这些图书报刊是修志的重要文字资料 宝库,特别是记述当地各个时期的志书,更是编 修新志书不可少的历史资料。对于邻近地方的志 书也要注意搜集,这对于了解疆域沿革、建制、 行政区划、物产、风俗、人文等门类情况都有参 考价值。
资料的搜集

2.口碑资料 口碑资料是指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的原始资 料,俗称“活资料”。它包括老干部、老党员、老 知识分子、老工人、老农民、老工商业者、老艺人 等各行业、地方和重大事件知情者等的谈话、录音; 反映地方特点的民歌、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未 公开发表的个人回忆录,等等。 口碑资料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有突出价值。一 是便于了解全局、二是印证补充文献、三是利于以 事系人。

石刻拓片的收藏和市场探究论文

石刻拓片的收藏和市场探究论文

石刻拓片的收藏和市场探究论文关于石刻拓片的收藏和市场探究论文1、石刻拓片概述在照相技术还没有被发明的时代,人们在研究古代碑碣、墓志、碑帖,或者研究青铜器上的铭文、建筑部件上的花纹时,不便也不可能每次都到实地观摩实物,这就需要把这些古代文物上的文字、花纹想方设法转移到纸上,以便著录和研究,这就推动了摩拓技术的产生。

用墨把石刻或者古器物上的文字或花纹拓在纸上,产生的成品即是拓片。

拓片从原物直接拓印下来,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

因此,对原物的记录是客观、科学的。

除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记录。

本文中主要讨论石刻拓片,下文中所说的“拓片”一词,除特别说明之外,皆是指石刻拓片。

摩拓技术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唐代,我国书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社会上习书成风,这直接推动了书法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据记载,唐代“大名家书法已有标明的市价,等级分明,高者几近‘天价’”。

人们对书法名作的追捧达到今天难以想象的程度“,近日有钟尚书绍京,亦为好事,不惜大费,破产求书。

计用数百万贯钱,惟市得右军行书五纸,不能致真书一字。

”2、拓片的收藏价值和收藏特点石刻拓片是具有鲜明东方艺术特色的收藏品。

拓片是用中国人的传统手法去表现中国古代石刻文物,是中国特殊的文化载体“,在它身上凝结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金石气息和历史文化积淀。

”拓片原本是对古物的再现,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却蒙上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其价值以至于与中国各类古董文玩等量齐观。

今天尽管摄影业已经相当先进,但拓器仍有它不可取代的魅力。

有不少书法爱好者认为,只有拓片才能把原物本身的精神气质、文化内涵传达表现出来。

一些古代拓片经过名人收藏或做了考记,其价值和意义甚至超过了原拓本身。

虽说是一纸拓片,但就在这张纸上,它不仅仅透露出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文化情趣,也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古器拓片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一代代文人学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文摘] 地方石刻是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实际,是地方文献资源的实物证据,应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并结合杭州石刻现状,论述了运用传拓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并编制地方石刻目录的重要性,以拓宽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在杭州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多年,深知其中甘苦。

简言之,即头绪多、范围广、任务重。

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等,往往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的部分甚或大部,况且曾经是七大古都的杭州。

于是,凡涉“地方”的文献资料,总力图收集网罗。

但是,由于观念的滞后,常忽略地方文献载体的多样性,那就是对地方石刻以及所派生出来的相关资料的收录与利用。

笔者于所在单位受命主持并完成了《杭州石刻》网络专题数据库的工作,曾屡次亲临实地考察、摄录,以致形成关于地方文献中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公诸并求教于图书馆同仁,旨在发掘、拓宽地方文献资源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并供地方文献目录建设工作的借鉴以服务于全社会。

本文所述石刻,侧重于地方文献的角度阐述其历史价值,而石刻艺术的发展及特性则从略。

1 地方石刻应纳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1.1 地方石刻的历史文献价值石刻品种门类众多,如建筑石刻、宗教石刻、碑刻等。

尤其是碑刻,它是碑、碣、墓志、摩崖、石经的统称,所涉内容范围极为广泛。

王昶在《金石萃编》的自序中称,金石之学“迹其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凡经史小学、暨于山川地志、丛书别集,皆当参稽会萃,核其异同,而索其详略”。

诸如碑刻中的天文、地理。

画像、石经、艺文、战争、宗教、祭祀、题名、筑路和造桥等,保留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而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石刻,正是一种区域性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

这种以石质材料为载体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与地方文献书籍相互印证;它所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录,可弥补书籍资料的不足;某些地方石刻史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不同,因而又是研究考证并修订地方文献的实物证据。

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如城市规划、旧城改造、风景名胜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复或保护等工作的展开,社会对地方文献查阅的需求有所增加,已不满足于对旧有一般地方文献的利用。

尤其是某些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复和重建工作,亟需提供碑刻文字或造像的拓片或图片作为佐证,而石刻资料则是可资利用的地方文献资源。

1.2改进地方石刻目录的建设工作由于石刻载体的特殊性,就目前已有的一些地方文献目录而言,对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以及地方石刻目录的编制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甚至阙如。

这是需要加以改进的。

鉴于石刻资料中蕴藏着古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大量信息,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应该纳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千百年来,从事金石碑刻的学者卒其精力在著录或亲见铭刻文字的训释,名物制度的考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尤其北宋以来,金石学日益精进,凡访求、发掘、整理、鉴定、考释、著录等方法,皆有成例可援。

而在古籍目录与方志中,一般也都设有“金石”这一类目,也有如《两浙金石志》等有关地方石刻专著,使大量石刻遗存得以记载,值得地方文献目录工作借鉴。

也是我们考察地方石刻分布、石刻内容及年代,了解石刻存佚、编制地方石刻目录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地方石刻散见于这些浩博的`金石目录著述之中,需要“别裁”而出,使之成为地方文献资源的一部分;已有的金石目录由于年代久远,不能全面地反映今天的地方石刻的存供情况;旧有的金石著作中一般仅有石刻考证文字或石刻内容的记载而无原始图像或拓片,因而无法提供石刻文字或造像的原始风貌,等等,这些都是编制地方石刻目录时需要改进的。

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馆藏地方石刻拓片目录》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范式。

该目录按石刻资料内容及形式将石刻拓片分为墓碑、墓志、庙宇、会馆、教育、题名碑、石经、造像和画像、艺文、题名和题字、杂刻11大类,收藏了有关北京的古今石刻资料达二万一千石以上,计6340种。

内容繁富,数量之巨,极大地充实了北京地方文献资源。

他们在石刻收集和目录编制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值得各地图书馆借鉴。

2 地方石刻的收集办法2.1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地方石刻分布与现状就杭州石刻的分布而言,由于唐以来五代吴越、宋室南渡两度建都的历史以及杭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定的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石刻遗存几乎遍及整个西湖周边的群山。

如南起龙山寺东侧的天龙寺直至玉皇山南麓的南观音洞、千佛岩、慈云岭,再到凤凰山、吴山一带;北起灵隐飞来峰至在霞岭宝石山、黄龙洞;中起烟霞三洞经赤山埠到南屏山,均有相当数量的石刻分布,尤以造像为甚。

而笔者仅以曾亲临杭州南面的吴山、凤凰山和玉皇山三处景点为例,经寻访可见的各种石刻就计有百余处。

如碑志、摩崖、佛经、题记、造像等,它们或立于荒野草丛,或刻于山崖峭壁,或刻于经幢,或凿雕于峰峦之巅,或开龛凿像。

然而这些终年暴露在外的地方石刻,千百年来饱受兵灭、社会动乱以及自然侵蚀或人为毁损祸患,部分方志中记载的石刻遗址或荡然无存,或遍体麟伤、岌岌可危;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地方石刻更是惨遭厄运;人类自然空间环境的恶化,文物保护意识的淡漠,也使石刻自损或被损加剧。

笔者因摄制《杭州石刻》的需要,目睹慈云岭、天龙寺和烟霞洞等处的造像被不同程度的毁坏后的景象;如后晋七年(942)吴越国王钱弘佐在位时雕凿的慈云岭造像,两龛造像依山势而建,中间三尊坐像(即“西方三圣”)身披袈裟,袒露右肩,仪态端庄。

文革时,造像的佛首被毁,后用水泥涂抹复雕而成,颇具唐风的佛像容貌也只有凭借于人们的想象了;位于三茅观古园内的青衣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之久的唐代石壁题记,上书“唐开成五年南岳道士邢令闻钱塘县令钱华道士诸葛鉴八分书”二十六字,字迹清晰可见。

仅五年后的今天,由于自然侵蚀或环境污染的加剧,岩石风化剥蚀,题记已漫滤难辨;凤凰山原南宋皇城遗址后壁,有宋高宗赵构榜书“忠实”二字题刻,右下方原赵构刻石印款已遭凿窃,只留下一个方洞。

总之,暴露于野外的石刻,除了历史原因造成毁损以外,所幸存下来的石刻现状不容乐观。

其它碑刻遗存,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孔庙大成殿基础上兴建的有“石质书库”之美誉的杭州碑林。

该碑林现存各类碑石5oo余方。

史事碑廊中各种与杭州有关的史迹碑刻在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展出的就达18方。

如清嘉庆十年(1805)阮元撰文、梁同书书写的《重浚杭城水利记碑》和《浙江省水利全图》,是考察200多年前杭州水利和河道分布情况的唯一的实物资料。

又如,北宋苏轼撰文并书写的《表忠观碑》,在中国金石史上颇负盛名,原碑后失。

明代任杭州府太守陈柯重刻此碑,供奉于柳浪闻莺钱王故苑的灵芝寺旧址(又称钱王词)。

明刻此碑为八百,每石高2.24米,宽1.04米,后有陈柯的重刻题跋以及钱氏三十世孙、三十二世孙重修表忠观的题记。

以后碑石再次散佚过半,仅存四石,遂移至杭州孔庙保存。

《表忠观碑》虽有传世拓片,但均以杭州的刻石为原本。

今年年初,因钱王伺修复工程的需要,杭州有关单位委托本馆查阅并提供有关资料。

除了一些有关建筑方面的资料以外,亟需钱王祠建筑本身及相关功德坊石楔(乾隆年间所建)的图片和有关拓片,本馆所藏宣统二年的该建筑摄影及《表忠观碑》石刻拓片,为钱王祠修复工程提供了信史,是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处于荒郊野外的石刻则亟需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

作为公共图书馆有责任进行现存地方石刻的分布进行调查并转换载体后搜集保存,使石刻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2借助传统的捶拓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石刻收藏,主要是指对石刻载体的转换,即借助于古老的传拓手段和摄影、录像相结合的现代技术,对经转换后的各种文献载体进行收藏。

前者如上述北京图书馆地方石刻拓片的收藏;后者如对古建筑、历史文化遗址、古籍文献等摄影和录像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磁盘、光盘及胶卷、磁带等多种信息载体的应用,使得图书馆馆藏的形式和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非纸型信息载体的出现,使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与保护有了新的形式。

而石刻本身的物质形态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证据,是研究地方政治、经济。

文化、艺术、民俗等学科的重要史料;石刻文物又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随着环境污染、人为损坏等原因,其耐久性急剧下降,有的濒临自毁与被毁境地。

可见,除了加大石刻文物保护力度的同对,对石刻进行传拓与摄影、录像,建立地方石刻拓片目录及地方石刻摄影或录像资料库,不失为保留石刻原始风貌并扩大地方文献资源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

3 地方石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杭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遗存石刻具有分布广、数量多、年代久和质量高的特点。

作为一种地域性石窟艺术及碑刻文献,由于分布在不同区域,在管理和开发利用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独立性,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和协调。

公共图书馆以收藏、利用的角度而言,则可有一番作为。

调查了解地方石刻的分布,将地方石刻列入地方文献资源的范围,进行对石刻的传拓、摄影或录像并建立地方石刻目录和档案,既是地方石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尝试,也是地方文献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视角。

笔者去年配合本馆摄制的《杭州石刻》,先期完成了吴山、凤凰山、玉皇山等地的石刻部分的摄制,又配以说明文字并借助于网络技术供人网上测览,作为介绍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窗口,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又对馆藏碑帖目录中涉及杭州石刻部分分别进行了编目,并揭示其内容,以供读者检索,拓宽了地方文献的利用范围。

对地方石刻系统地传拓、收集或摄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仅从《北京图书馆馆藏地方石刻拓片目录》一书的编制为例,前后耗时就达三十年之久,可见这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

参考文献1(清)王昶,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1992,12(第一版)2 徐自强,北京图书馆馆藏地方石刻拓片目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43 陈文锦,西湖文物,浙江摄影出版社,199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