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

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背影》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赏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

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

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解读赏析朱自清的《背影》一、写作背景《背影》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将哀伤和愤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

表达了在艰难环境中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感情。

作品通过这种描写父子之情的艺术闪光,照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照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

二、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全文还应该包括四个大段:1.父亲的卸职和奔丧,地点在徐州。

(第2自然段)2.父亲办丧事和要到南京谋职,地点在扬州。

(第3自然段)3.父亲送我北去,地点在浦口。

(第4、5、6自然段)4.父亲给我来信,地点在北京。

(第7自然段) “送我北去”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

为了突现这个主体,作者先用了两个自然段的篇幅,远处落笔,一路写来,为送别的体文字,制造了气氛。

作者先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回家奔丧。

这就是说,父亲是在老境颓唐、东奔西走的情况下,送我北的。

维其如此,父亲在送我之时愈是对我关怀备至、细心热切,他为我所做的内心牺牲就愈大,因而他的爱子之心就愈见其深沉。

由此看来,1、2自然段为突现主体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主体文字后的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在泪光中仿佛重睹父亲的背影,这是变换地址再现主体部分的旋律,形成了余韵,同样对主体结构起到突现作用。

(一)“送我北上”一段文章的结构包括四段:1.父亲决定送我。

(第4自然段)2.父亲送我过江进站上车。

(第5自然段)3.父亲给我买橘子。

(第6自然段大部)4.父亲与我告别。

(第7自然尾)“买橘子”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一、二两段是前导,第四段是尾声。

为了突现第三段的主体文字,作者也花了两个大段的篇幅,紧承上文,顺次写来,备细述说,自然引出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一段主体文字。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思想主题及文章分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思想主题及文章分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思想主题及文章分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思想主题及文章分析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思想主题及文章分析一、写作背景:《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

《背影》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
正文:
一、作品背景介绍
《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

该作品于1925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讲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表达了对父爱和亲情的思念和感恩,
展现了传统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作品概述
《背影》是朱自清回忆自己少年时期和父亲的故事。

作品
以朱自清与父亲离别之时望着父亲的背影,回忆起和父亲共同生活
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整篇文章从细腻的
描写和真切的情感中展现了作者对清贫家庭的理解与父爱的崇敬。

三、作品详解
⒈第一段:主人公回忆起小时候与父亲共同的生活,描述
父亲的一举一动。

通过描写父亲严厉而又朴素的形象,让读者对父
亲产生深刻的形象印象。

⒉第二段:主人公描述自己曾因学习成绩不佳而受到父亲
的严厉训斥,引发了自己对父爱的思考与感恩之情。

⒊第三段:主人公回忆起父亲为自己辛苦朴实的付出,揭示了父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以及对家庭的坚守和责任心。

⒋第四段:主人公讲述自己离别父亲时望着父亲的背影,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表达了对父爱的无限敬仰。

⒌第五段:主人公用自己的成长和对父爱的感悟,凝聚了家庭价值的力量,鼓励读者珍惜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四、文学价值
《背影》以真实的家庭情感,深入人心的描写手法,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父爱的赞颂和思考,向人们传达了对家庭价值和传统观念的思考和珍惜。

五、文档涉及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本文档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及思想主题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及思想主题

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及思想主题(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及思想主题朱自清散文《背影》写作背景及思想主题写作背景:《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

朱自清《背影》ppt课件

朱自清《背影》ppt课件

CHAPTER出生于江苏扬州,自幼受到家庭良好教育,展现出文学天赋。

早期经历文学成就代表作品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清新、朴实、优美著称,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030201朱自清生平及文学成就《背影》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创作背景1925年,朱自清离开南京前往北京大学任教,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有感于父亲的关爱和人生经历,创作了这篇散文。

历史意义通过描述父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孝”的精神内涵。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家庭伦理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政治变革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

文化革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传统家庭结构和伦理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

社会转型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CHAPTER《背影》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开篇点题,引出背影;接着描述家境和父子分别的情景;主体部分详细描绘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结尾再现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平凡的事件和朴实的语言,表达父子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父亲形象塑造及其象征意义父亲形象肥胖、行动不便却努力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展现出父爱如山的形象;与儿子分别时细心叮咛,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

象征意义父亲形象象征着传统家庭伦理中的父爱,强调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同时,也代表着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和怀念。

情感表达:父子情深与人生感悟父子情深通过描绘父亲买橘子、分别时的细心叮咛等场景,表现出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作者通过自责和反思,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和怀念。

人生感悟文章通过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引发了对人生、亲情、责任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启示读者要珍惜身边的亲情和友情,关注家庭、关爱家人。

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

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
据关坤英《朱自清评传》提供的材料,可知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 亲有过一段激烈而持久的情感摩擦,原因就是经济问题: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 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天经地义,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可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无限度,他个
为何要延误他?我没有延误你,你为何记恨我?"朱自清为这句话还哭了一场。
朱自清的"父不父”可见《儿女》一文的自述:
我成婚那一年,才十九岁。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忍这 些累赘的鞍解,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不时在摆脱着。此刻回忆起来,那些日子,真苦了 这两
系列变故,祖母归天,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很多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 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二哥成绩优良,志愿 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 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朱国华
蹊径'',"别开生面","令人击节称赏",则完尽是不明就里,认鹿为马。
因此,《背影》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记录了父子间一次艰难的“对话",有着比“父子情深"更耐人寻味的东西。父亲 无奈于儿子的倔强,终因虎老不伤人,以自怜老病换得了儿子的转头;儿子不满于父亲的独断,初生之犊不怕虎, 终因骨血之情和伦理压力而垂头,通过第三者向父亲表示忏悔。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伦理与现代思想之 间的交锋与妥协在一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

朱自清《背影》课堂笔记一、创作背景《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当时,朱自清刚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清华大学任教。

在写作此文之前,朱自清曾两次离家,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深刻。

然而,在1917年冬天,当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在徐州做烟酒公卖局长时,他从北京前往徐州参加葬礼。

在丧事期间,朱自清与父亲同吃同住,加深了对父亲的了解。

父亲对儿子的深挚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朱自清印象深刻。

特别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更是让朱自清难以忘怀。

二、主题思想《背影》通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时,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

全文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点分析1. 背影:本文通过描写父亲替儿子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关爱。

这个背影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对父亲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2. 语言特点:本文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写作手法:本文通过对特定环境下人物形象的描写,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四、课堂小结《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叙述父亲送别儿子时的一幕,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文章语言既忠实朴素又典雅文质,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更深入地理解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珍惜和回报父爱,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背影》中的经典段落,尤其是描写父亲背影的部分。

背影写作背景简短

背影写作背景简短

背影写作背景
《背影》的写作背景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去扬州府中学任职,把朱自清带到了扬州。

朱鸿钧共有过三个妻子,朱自清的母亲是他的第二个妻子。

在朱鸿钧赴扬州后,他的第三个妻子王氏也住进了他们家,王氏很快就与朱鸿钧的前妻所生的女儿朱绮思产生了矛盾。

1908年,朱绮思气得离家出走。

而这时,按封建社会的规矩,朱自清已成人,应由他来当家。

由于家境越来越坏,朱鸿钧与王氏经常吵着要卖掉祖产田地。

于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背影》写作背景

《背影》写作背景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背影》写作背景
 《背影》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惟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

《背影》朱自清原文及创作背景

《背影》朱自清原文及创作背景

《背影》朱自清原文及创作背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背影》的文学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教案

《背影》的文学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教案

《背影》的文学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教案一、引言1.1《背影》的历史地位1.1.1《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1.1.2作品自1925年发表以来,影响深远1.1.3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1.1.4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迁1.2朱自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1.2.1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1.2.2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门第1.2.3早年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1.2.4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1.3《背影》的创作背景1.3.1创作于1925年,正值中国新旧交替时期1.3.2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怀念去世的父亲1.3.3通过个人经历反映普遍的社会现象1.3.4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深刻感悟二、知识点讲解2.1《背影》的文学特点2.1.1叙事与抒情相结合2.1.2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2.1.3细节描写生动,具有画面感2.1.4深刻反映了父子关系和家庭情感2.2《背影》的社会背景2.2.1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2.2.2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2.2.3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2.2.4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2.3《背影》的文化意义2.3.1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2.3.2对现代家庭关系和亲子教育的启示2.3.3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2.3.4引发读者对家庭、亲情、人生的思考三、教学内容3.1教学目标3.1.1理解《背影》的文学背景和社会环境3.1.2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和社会意义3.1.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1.4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等社会议题3.2教学方法3.2.1阅读理解与分析3.2.2小组讨论与分享3.2.3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3.2.4写作练习与反思3.3教学评估3.3.1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3.3.2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3.3.3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3.3.4学生对家庭、亲情等议题的思考深度《背影》的文学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教案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描述《背影》的文学背景和社会环境4.1.2学生能够分析《背影》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4.1.3学生能够解释《背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意义4.1.4学生能够将《背影》与朱自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4.2技能与方法4.2.1学生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4.2.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4.2.3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4.2.4学生能够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作品内涵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学生能够培养对家庭和亲情的尊重和珍视4.3.2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3.3学生能够培养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4.3.4学生能够通过作品学习到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理解作品中的深层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5.1.2分析朱自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5.1.3将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有效关联5.1.4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文学批评和思考5.2教学重点5.2.1《背影》的文学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介绍5.2.2作品中父子关系的描写及其社会意义5.2.3朱自清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其影响5.2.4通过作品反思现代家庭关系和亲子教育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文本资料6.1.3文学作品选集:提供《背影》及其他相关作品的原著或选段6.1.4教学PPT:包含教学大纲、关键点和思考问题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课堂笔记和参与讨论6.2.2文学评论书籍或文章:用于深入分析和讨论6.2.3小组讨论材料:如讨论指南、角色扮演剧本等6.2.4写作材料:如作文纸、写作指导等七、教学过程7.1导入与背景介绍7.1.1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背影》的主题7.1.2简介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7.1.3讨论作品发表时期的社会环境7.1.4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现代社会的联系7.2作品阅读与分析7.2.1学生自主阅读《背影》全文7.2.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7.2.3讨论作品中的父子关系和情感表达7.2.4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和初步分析7.3深入探讨与小组活动7.3.1分组讨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7.3.2角色扮演作品中的情景,深入理解人物心理7.3.3每组准备关于作品主题的小报告或展示7.4.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7.4.3讨论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7.4.4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或研究项目《背影》的文学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教案八、板书设计8.1教学重点板书8.1.1《背影》的文学特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8.1.2社会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8.1.3文化意义:传承孝道,反思家庭关系8.1.4教学目标:理解、分析、鉴赏、反思8.2教学难点板书8.2.1深层社会意义:父子关系与社会变迁8.2.2文学风格分析:朱自清的语言艺术8.2.3作品与社会的关联:历史与现实的对话8.2.4多角度文学批评:理论框架与实际应用8.3教学过程板书8.3.1导入与背景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8.3.2作品阅读与分析:文本细节探究8.3.3深入探讨与小组活动:主题深度挖掘九、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作业9.1.1分析《背影》中的关键情节和象征意义9.1.2写一篇短文,探讨作品中的父子关系9.1.3比较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分析其风格的一致性与变化9.2研究性作业9.2.1研究朱自清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9.2.2调查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9.2.3分析《背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和解读9.3创意性作业9.3.1以《背影》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或一篇短篇故事9.3.2设计一个关于《背影》的舞台剧剧本9.3.3制作一个关于《背影》的多媒体作品,如视频或音频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10.1.2教学方法和材料的有效性10.1.3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4学生反馈和建议的收集与分析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和同时期作家的作品10.2.2组织关于家庭关系和亲情的主题讨论会10.2.3开展关于现代文学与社会变迁的研究项目10.2.4邀请专家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讲座或工作坊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作品阅读与分析: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注意细节,并能够将作品与作者的经历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背影
《背影》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主人公少年时期与父亲的别离,并借此抒发了作者对父爱的追忆与缅怀之情。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乡村。

主人公是一个中学生,他患有近视眼,因此学业成绩不够好,被父亲责备。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细腻地描写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与教育。

父亲虽然严厉,但是潜藏着对儿子的深深的爱,作者对父爱的描写温情而真实。

父亲通过他的言行举止,给少年传递了坚韧、正直和勤奋的品质。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主人公中考之时,他没有被理想中的学校录取,而被一所不太出名的学校录取了。

主人公用笔尖将录取通知书戳破,顶着被遗忘的痛苦回家。

回家的路上,他感受到了父亲的默默呵护和关怀,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主人公可以感受到父爱的坚定与不变。

《背影》通过真挚而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一个普通父爱的伟大和深远,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与怀念。

作者通过父亲给予的教诲和爱护,使得主人公日后得以成长与进步。

《背影》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弦。

作品中的父爱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朱自清背影赏析

朱自清背影赏析

朱自清先生《背影》赏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悼亡妇》,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他能够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柔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特别是《背影》,表达了作者对其父朱鸿钧的深情和丝丝的怀念,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并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现代经典散文被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

但是,近来,有些人在网上对先生的这篇美文大加指责,并斥之为病态文学,叫嚣应当把斯文从中学、大学的语文课本中裁掉等等。

看罢这些人在网上发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几番哀叹,眼前也不由得浮现出一群赤膊叉腰,张口唾沫四溅,闭嘴白沫满唇,翘足延颈,当街谩骂的泼妇形象来。

如果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去衡量,中国五千年来的璀璨文化艺术几乎无不是病态的文化艺术,都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了。

而他们自己却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们自己的非病态的作品来供人们一饱眼福,这又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不仅联想起鲁迅先生“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战士和苍蝇》)的话来,并以此馈赠那些当街叫嚣的泼妇们。

一、写作背景:《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

斯文乃追忆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

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

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

此文后来收在了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

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

作者仅以一千五百字描写了一个生活片断,却能感人至深,脍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写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二、思想主题: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百般的怀念。

本文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

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背影》的写作背景及赏析

《背影》的写作背景及赏析

《背影》的写作背景及赏析《背影》的写作背景及赏析《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背影》的写作背景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的写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背影》赏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

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

“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

副词“已”体现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当漫长,想望之情,不言而喻。

两年多的分离,“我”对父亲的思念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出题目。

接着,转入对“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两句呈现出人事错迁、谋生艰难之感。

“我”从北京到了父亲的住地以后,“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其潦倒之状,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因为“祸不单行”,所以回家之后,靠“变卖典质”,才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里所用的“祸不单行”、“亏空”,“借钱”、“丧事”等词语,一方面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使后面“家中光景很是惨澹”的形容更有着落。

这些叙述和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灰暗。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曾对当时小资产阶级左翼的情况做过分析,说:“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

这篇散文所叙述的情节,所抒发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也是此文为之感动共鸣的重要原因。

七年级语文教案:《背影》历史背景介绍

七年级语文教案:《背影》历史背景介绍

七年级语文教案:《背影》历史背景介绍。

这篇小说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那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正在历经巨变的时候。

中国正在走向西方文化和经济的现代化,旧有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正在遭受冲击和威胁,同时,社会矛盾也不断加剧,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出了新的思想和理论,他们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人性、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这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背景中,朱自清创作了《背影》,他将人们的感情和思想体验融入到小说创作之中,通过对父子关系的描写,抒发了对亲情和传统文化的美好向往和失落感受,展现了对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关系和人性价值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这篇小说也体现了现代文学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比如,朱自清在小说中采用了主观化叙述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小说中,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更真实地抒发了对人性和传统文化的追求和思考,并且在描写中融入了一些象征手法,突出了文化的内涵和超越性。

《背影》的创作和传播也受到了那个时期的影响和限制。

在当时,文化审查和封杀严重,很多作品因为某些原因被判为“非正常”的文学,是否可以发表也要取决于政治和时代的因素。

而朱自清的作品受到了民主和自由思潮的启发和影响,他勇敢地创作作品,有思想内容,正视社会问题,这也是文学历程向前推进的一种价值贡献。

综合来看,《背影》的历史背景介绍,不仅可以告诉我们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还能够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和文学风尚。

与此同时,这篇小说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经典,它的主题和价值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

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

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
作者:立早等
来源:《作文与考试·小学中高年级》 2015年第6期
想要读懂经典之作,就需要从作品的背景读起。

立早
朱自清的《背影》,记叙的是1917 年冬天的事,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的父子之情。

1916 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体面地为他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都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这时,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此时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凉: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均早已进了当铺。

他凝视着微微发胖而略显龙钟的父亲,心情十分沉重。

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

《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

文中所记的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都难以忘怀。

此时朱父已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显得不同寻常了。

与父亲的穿戴形成对比的是,朱自清却随身带着一件紫毛大衣。

这件大衣是父亲托人定做的,并亲自为儿子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其爱子之心,从中可见一斑。

1925 年10 月,朱自清写下了这篇质朴感人的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朱父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后,即挪坐到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眼中好像猛然间放射出明亮的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背影》创作背景
朱自清父亲朱鸿均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欢娱,在官纳妾、气死母亲
1917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

当时他的父亲朱鸿均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卸。

作者从北京赶至徐州随父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与他父亲同车至浦口车站分手。

从文本看朱自清是抒写了在父病后不能侍候左右的歉疚进而表达作为儿子对父亲的眷念之。

但是还有一个朱自清内衷的秘密:这就是朱自清想借此回忆使父子矛盾和解。

朱自清对其父的纳妾很有意见内心很有不满绪。

加上妻子嫁到朱家后蒙受公婆尤其是作者庶母的委屈父亲还经常写信给朱自清说儿媳的不是;儿子不仅不批评媳妇反而写了记实小说《笑的历史》揭露了封建家庭礼教的苛严。

这两方面的原因造了长时间的父子不和。

1923年上半年,为缓解父子矛盾,朱自清一度回到家乡扬州教书。

由于他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很让他的父亲失望,加上当时朱自清父亲失业在家,缺少了经济来源,生活拮据,心中十分郁闷不快。

朱自清教书的收入也不多,还有自己的家庭负担比较重,给父亲的钱就少了些。

于是,他就臆测是儿子变心,还有后妻的撺掇,就把自己内心不快都发泄到儿子身上。

发生了父亲通过校长把儿子朱自清薪水全部给支走的事情,而且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个月。

如此一来,朱自清自己一家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他不得不靠向朋友举债度日。

从此,父子反目成仇,形同路人。

其时,朱自清正好接到清华大学的邀他去任教的信函,学期一结束,他就辟下妻儿,独自一人动身北上北京就职。

这便是《背影》开头讲到两年余里和父亲不相见的原由
事实也正如朱自清所愿。

据朱国华的回忆《背影》在的00期《文学周报》上发表之后作者把这篇散文特地从北京寄到扬州东关街路北仁丰里的老宅;父亲看过后很激动立即跑到楼上一字一句地读给朱自清的母亲听。

从此父子“尽释前嫌”。

“《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


关于“交卸”与“奔丧”
“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

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

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

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

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
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

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

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

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正在这时,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

只有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

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

自清凝视着微微发胖而显龙钟之态的父亲、老实巴结的母亲和一群弟妹,心情十分沉重,他轻轻叹了一口气,拉着我的手说:‘我要争取再早一年毕业。

’”
关于“买桔子”与“紫毛大衣”
“文中所记买桔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

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桔子,就是金桔子、银桔子也不稀罕。

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桔子便不同寻常了。

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与些相对照的是: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皮大衣。

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背影》发表之后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

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