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地震勘探技术-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2.地震勘探-地震波的基本定律

2.地震勘探-地震波的基本定律
cosik 1 sin 2 ik 1 P2Vk2
23
P为一常数。A点的坐标为(X,H)
假设:
有n个平行层,各层的介质都是均匀的和各向
同性的,层厚度分别为h1、h2、… …、 hn,层速度 分别为V1、V2、… …、 Vn。
假设:
v1 v2 vn
地震射线为一条折线。
24
25
另一部分透入第二种介质中,这在物理学中叫做折射 波,而在地震学中习惯叫做透射波。
2
波阻抗:在声学中把密度和波速的乘积叫做声阻抗, 在地震学中习惯叫做波阻抗。
只波射有)波才在越会Z强发1≠。生Z2反(射波;阻Z抗1和不Z等2()波的阻条抗件)下的,差弹别性越波大(地,震反
岩石名称 土壤 砂层
平 面
接收;又设地下的反
射界面是水平的,这
时,射线平面既垂直
界面也垂直地面
5
界面倾斜情况:
当地震测线垂直界面 走向,射线平面既垂 直界面也垂直地面。
当地震测线不垂直界 面走向,则射线平面 只垂直界面,不再垂 直地面。
6
我们将反射线向反方向 延长,同时从波源O向 分界面作垂线OD并延长; 这两条延线交于一点O*, 这一点称做虚波源(地 震勘探中称虚震源), 因反射线似乎是从O*点 射出来的。
28
4 )、惠更斯(Huygens)原理
惠更斯原理是利用波前的概念来处理问题。 波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这种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相邻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
行的。 对于波到达较晚的那些部分来说,波到达较早的那些
部分就起着信号来源的作用。
惠更斯(Huygens)原理:
介质中波所传到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叫做子波源。 可以认为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发出微弱的波,叫做子波。 子波是以所在点处的波速传播的。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见地震),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上,以及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公里。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

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广义地说,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

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

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

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

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面速度大于层速度。

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

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

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

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

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回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

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

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海上地震勘探技术基础知识ppt课件

海上地震勘探技术基础知识ppt课件

滩浅海地区是指海边沿岸带从一定水深向陆上延伸到一定距 离的区域,包括浅海、潮间带、滩涂以及与之相接的陆地(水网、 沙漠或山地等),地表条件复杂多变。
滩浅海与海水相关、与海岸相连,既有陆上特点,又具备海上特 点。
地表:复杂,如海底基质、起伏变化等 海水:变化,如含盐度,水深,水动力(潮汐、风暴潮、风浪) 队伍庞大、成本高、风险大(点多面广)、效率低、装备多、组 织难、方法杂、资料差!!! HSE:人员溺水,消防,环保,避风,防风暴潮?
2006年9月1日黄骅港潮位曲线
400 370 340 310 280 250 220 190 160 13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时间(小时)
潮位CM
如何界定TZ范围?
① TZ(滩海、滩涂)? ----以水深界定
② 合理选择施工季度、作业时间、观测方法 TZ地区施工作业,要选择适当的施工季节和作业时间,慎密合理地利用 好地震采集设备,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时效、确保野外采集资料品质。 通常海上作业是“怕道不怕炮”,道数越多,困难越大,施工作业量就 越大,施工点位的准确性就越差,而且还影响施工效率。
对策c、聘请渔政部门,帮助 警戒。
项目
观测系统类型
面元大小
覆盖次数
接收道数 纵向排列方式
道距 炮点距 接收线距 最大非纵距 最大炮检距 排列片宽度 纵横比 束间滚动距
设计方案 8L4S176R (正交) 25m×25m
176次 4横×44纵
1408 道
4375-25-50-25-4375
50m 纵100m/横50m
200m 775m 4443m 1400m 0.18 200m

测绘技术海洋测绘的基础知识与技术要点概述

测绘技术海洋测绘的基础知识与技术要点概述

测绘技术海洋测绘的基础知识与技术要点概述一、引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而海洋测绘技术的发展对于海洋领域的研究、资源勘探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海洋测绘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点两个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海洋测绘的视角。

二、基础知识概述1. 海洋测绘的定义和意义海洋测绘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对海洋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获取有关海洋地理信息的过程。

海洋测绘的意义在于提供准确、可靠的海洋地理数据,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海洋环境、资源分布和海洋动力过程等,为海洋科研、工程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支持。

2. 海洋测绘的基本原理海洋测绘主要基于地球测量学的原理,包括测量与观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管理和分析的一种综合性系统;遥感是指利用航空或卫星的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程探测和数据获取。

三、技术要点概述1. 海底地形测绘技术海洋测绘中的海底地形测绘是其中的重要分支,其主要方法包括多波束测深技术、声学测深技术和激光扫描测深技术。

多波束测深技术通过多个发射声源和接收器同时工作,实现对海底地形的高精度测量;声学测深技术则是利用声纳原理,通过发射声波并观测反射波的时间和强度,计算得出海底地形数据;激光扫描测深技术则是利用激光束对海底进行扫描测量,实现测量精度的提高。

2. 海洋水文测绘技术海洋水文的测绘主要包括温度、盐度、密度、流速等参数的观测和测量。

常用的技术包括航行剖面测量、浮标观测和卫星测量。

航行剖面测量利用船载的观测仪器对海洋的垂直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行测量;浮标观测则是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浮标对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流速进行连续观测;卫星测量则是借助卫星携带的传感器对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海流进行遥感探测。

3. 海洋地球物理测绘技术海洋地球物理测绘主要包括对海洋的电磁、地热和地震参数进行观测和测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船载电磁测量、海洋地热观测和地震勘探。

海上多波地震勘探

海上多波地震勘探

海上多波地震勘探论文提要海上多波勘探是近些年发展迅速的一种新的地震勘探方法。

本文从海上多波多分量的概念入手,论述较成熟的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采集系统——四分量海底电缆(简称4C OBC)采集系统,主要包括:记录子系统、震源子系统、电缆子系统、声学子系统、综合导航子系统和质控子系统。

该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外实际地震勘探中。

同时针对海上多波资料处理问题,还有一套海上多波资料处理方法和软件。

经海上多波资料处理应用,证明了方法和软件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正文理论上,多波勘探肯定优于单纯的纵波勘探。

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多波勘探几起几伏,终于初步进入实用。

地震波从本质上而言是弹性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因此,利用地震波了解地下介质状况的地震勘探应该是联合纵波和横波的多波勘探。

尽管早在1828年左右泊松等人就已经从理论上证明了横波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地震勘探一直只利用纵波进行。

然而,对多波勘探的研究从未中断。

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勘探难度的加大和技术水平及装备的发展,多波地震勘探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初步开始了实际应用。

与三维勘探取代二维勘探一样,多波多分量勘探也将会逐渐取代单纯的纵波勘探。

未来的地震勘探必将是多维多分量的勘探。

一、多波多分量地震的概念及优势多波多分量地震,有人称全波地震,是指用纵波(P波)或横波(S波)震源激发,利用多分量检波器记录地震纵波、横波(包括快、慢横波)或转换波,从而使野外记录的地震数据信息更为丰富,为地质构造的成像、裂隙和孔道的确定、储层岩性的解释等提供特定的信息。

横波勘探具有野外作业成本高、需要专门的横波震源、勘探深度浅和信噪比低等弱点。

因此,人们把研究的思路转向了PS波(转换横波),PS波的振幅依赖于界面的物理参数、入射角及转换的波型。

Garaotta和Michon在1982年最先报道了PS 波勘探的成果。

PS波的好处在于震源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横波震源、采集费用低、信噪比高、勘探深度大、频带宽。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地震勘探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地震:地壳的震动2、地震波:地壳质点震动向周围传播的形式。

3、地震勘探:用人工的方法(炸药爆炸、可控震源、电火花、空气枪等)使地壳产生震动,利用不同岩石中地震波传播规律不同的特性,探查构造寻找有用矿产的方法。

4、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

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5、反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反射,即反射波。

6、透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透射,继续传播,即透射波。

7、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8、观测系统:检波点与激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9、排列长度:激发点与最远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10、偏移距:激发点与最近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二维观测系统(六次叠加)三维观测系统11、信噪比:有效波振幅与干扰波振幅的比值。

12、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13、屏蔽:地震波传播到介质分界面后,一部分能量返回形成反射波,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往下传播,当遇到另一分界面时,一部分返回,另一部分透过界面继续传播。

第二个界面往回返的能量遇到第一个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下部,另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回到地表,地面接收到的第二个界面反射的能量大大降低,我们称这种现象叫作屏蔽。

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二、地震勘探的阶段划分(一)设计1、收集测区有关的地质、物探及测绘资料。

2、实地踏勘,了解地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河流、道路、潜水位、新生界盖层厚度、岩性及结构、勘探目的层的埋藏深度、构造形态和断裂发育程度等等)。

3、对前人的地质工作成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地质任务确定工作方法及观测系统。

海洋地震勘探-

海洋地震勘探-

国外海洋相关研究网址推荐
• • • • • • 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 挪威Oceanor组织 http://www.oceanor.no .au
什么是海洋导航技术?
• 早期的海洋导航技术是应用岸上或海岛上的标记 以及天空中星座的位置来确定舰船所在的位置, 主要包括灯塔、指南针和手持六分仪等导航装置。 但是它们只能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并且测量速度慢、精度差。随后出现的无线导航 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才真正实现了全天时、全 天候的全球导航。 • Navigation源于海洋中船舶的航行,开初人们是 通过罗盘、天文等手段对航行在海洋中的船舶进 行导向和领航,后来发展到陆地车辆以及空中飞 行器的领航,以致Navigation逐渐被译成“导 航”。
Preface(前言)
• 在海上,无法用经纬仪等 手段定位,只有用先进的 导航定位系统。目前,除 依靠无线电导航定位设备 外,主要是采用精度较高 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GPS)。利用人造地球 卫星发射的电磁波导航定 位,具有全球覆盖、全天 候和精度高的优点,自 1968年开始在海洋石油勘 探中使用以来,很快得到 广泛使用,可随时确定航 船及其拖着的震源和检波 器的精确位置。/goos/ http://ww/THANK YOU!
Welcome to discuss your point with us~
美国海洋与大气局(NOAA) 美国海洋资料中心(NODC)
澳大利亚海洋数据中心(AODC) 日本海洋资料中心(JODC)
http://www.jodc.go.jp/

• •
韩国海洋资料中心(KODC)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http://www.nfrda.re.kr/kodc/index_e.html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一直是石油行业的关键挑战之一。

随着陆上和浅海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石油公司不得不寻找新的勘探领域。

深海地区由于其高温、高压以及复杂的地质条件,给石油公司的勘探和开发带来了重大挑战。

而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正是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来研究地下油气资源的勘探技术。

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中,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应用:1. 深海地质调查:深海地质环境极为复杂,地下地层的结构和构造变化十分显著。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对深海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为准确评估深海油气资源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通过获取地下地层的反射振幅、频散等信息,可以建立准确的深海地质模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深海油气勘探:海上地震勘探系统通过测量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可以确定地下油气储层的位置、厚度、性质以及构造特征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深海油气勘探极为关键。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石油公司可以获得深海油气资源的详细分布情况,有助于准确定位潜在的油气储层,并为后续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3. 储层评价与预测:深海地区常常存在非常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性,导致油气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十分复杂。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帮助石油公司快速准确地评价储层的特性和储量,并预测未来勘探和开发的潜力。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速度、振幅、频散等信息,可以构建详细的储层预测模型,提供深海油气勘探的决策依据。

4. 井下数据获取与解释: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所获取的数据不仅可以用于油气资源勘探,还可以用于油井钻探和井下数据获取。

通过在海洋表面部署地震传感器和海底地震仪,可以实时获取井下地震数据,帮助确定钻井方向、获取地下储层结构等关键信息。

同时,可以利用地震反射数据对井下地层结构进行解释和研究,提高钻井和采油的成功率。

总之,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深水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深水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深水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是现代能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则成为这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由于深水区域的复杂地质条件和巨大水深带来的挑战,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深水油气资源勘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深水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和反射的原理,通过地震仪器和数据处理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术系统。

它主要由船舶、发声源、水下地震接收系统和数据处理中心等部分组成。

在深水油气资源勘探中,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能够提供有关地下构造和地质特征的详细信息,为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首先,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信息,获取深水沉积层和岩石体的地质特征。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遇到不同密度和速度的岩石层,从而导致波的传播速度、方向和振幅的变化。

通过接收和分析这些地震信号,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能够推断出地下沉积层和岩石体的类型、厚度、构造及可能存在的油气储集层等信息。

这为深水油气资源的准确定位和有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通过地震图像重建技术,提供深水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信息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图像重建技术转化为可视化的地质模型。

与传统的二维地震剖面相比,三维地震图像能够更精确地刻画地下沉积层和岩石体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这样的地震图像不仅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油气目标位置信息,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深水区域的地质发展历史和构造演化过程,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此外,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通过反演技术,获取深水区域的地下流体信息。

地下岩石中可能存在油气等流体,这些流体会对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产生影响。

通过分析地震信号的振幅、相位和频率等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推断出地下流体的存在和特性。

这个信息对于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具有极大的价值,可以指导钻探和开发工作,实现高效率的油气勘探和生产。

海洋单道地震勘探震源技术

海洋单道地震勘探震源技术
新研 究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8 9 7 2 . 2 0 1 5 . 0 8. 0 0 2
海洋单 道地震 勘探 震源技术
万 艽 牟 泽霖 冯 强 强
垂直 入 射 ,由于 在 沉积 物横 切 面的 声学 阻抗 特性 的差 异 ,
对 比分析 ,最后对两类震源的实际应用和发展方 向进 行了总 结。
的差异而造 成。在光滑表 面上的声波反射系数 (u 。 )等 于反射波和垂直入射波的振幅之比 ,如下式 :
| 一 |
+, :
i 二!
2 +
早 期 ,海 洋地 震勘 探 主要 以炸 药 做地 震 震源 ,但 是 炸 弹震 源具 有高危险性、不稳 定性和 环境污染等缺点 。为

为气枪震源的使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 ,2 0世纪 6 0年 代初期 ,美国开始了陆地 电火花震源的研制工作 , 1 9 6 7年纳什使 用了 四组电级放点 。韦纳等于 1 9 6 6年取 得 了 海 洋 电火 花 震 源的 专 利 。1 9 7 3 年 ,巴伯 研制 了 海 洋
气 枪震 源和电火 花震源 作为两 种最主要 的海洋 单道地震 震源 ,由 于 其技术特 点的不 同 ,它们 的应用 范围也 各不相同 。本文首先 简要 回 顾 了两种地 震震源 的发展历 程 ,接着 从声学 基础理论 对单道地 震勘探 反 射技术进 行了介 绍 ,然后 分别介 绍了气枪 震源和 电火花震 源的工 作
将产 生 了一 系列 的 反射 波 ,正是 通 过对 这些 反射 波特 性 的 分析 来 研究 海底 沉积 物 地层 构造 。介 质 声学 阻抗 特性 不 同 是 因为 两种 不 同物 理介 质 ,它们 的 声速 伸缩 性和 容积 密 度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壳扩张机制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壳扩张机制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壳扩张机制地壳扩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在地质学领域中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海底地壳扩张机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和海洋地质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洋环境中,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它通过利用地震波传播的特性,能够获取到很多有关海底地质的信息。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技术手段,它主要包括地震仪、声纳等设备。

这些设备能够通过接收地震波信号,并进一步分析处理,得到海底地壳的结构和形态信息。

其中,地震仪是最常用的设备之一,它能够记录地震波的传播过程,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振幅和反射等特征,可以推测出地下地质结构。

通过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海底地壳扩张的机制。

海洋地壳扩张主要发生在洋脊系统中,洋脊是一条长而狭窄的海底山脊,是地球表面岩石圈最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

当地幔中的岩石物质在岩浆的作用下上升到地表形成新的海洋地壳时,原有的地壳必须从中间拉开,这就是地壳扩张的机制。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研究海底地壳扩张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可以确定洋脊地壳的厚度和延伸速率。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反射特征可以反映地壳中岩石的类型和分布,从而了解到海底地壳扩张的机制。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地震勘探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海域的地壳扩张机制的差异。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用来研究海底地壳扩张过程中的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是地壳扩张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能够反映地壳运动的强度和速率。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能够记录和分析地震波的频率和振幅,从而推测地壳扩张过程中地震活动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利用这些地震勘探数据,地震学家可以进一步研究地震活动与地壳扩张的关系,并预测地震的潜在风险。

除了研究海底地壳扩张机制,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开展海洋资源勘查、海底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

海洋资源勘查是指通过勘探系统探测海底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等。

海底地质灾害评估主要关注海底滑坡、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等灾害的预防和评估。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沉积物分布研究中的作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沉积物分布研究中的作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沉积物分布研究中的作用引言: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检测地下岩石体的弹性特性,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是在海洋环境中进行地震勘探的工具,它在沉积物分布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沉积物分布研究中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的工作原理海上地震勘探系统通过向地下发送地震波并记录其反射数据,从而将地下的构造信息还原出来。

具体而言,该系统主要包括源、受波器和数据记录设备。

源常用的是空气枪或震源船,在发射地震波时会产生一系列的震动,这些震动会穿过水下并在地下岩石体中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

受波器用于记录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体中的传播情况,常用的受波器包括水听器和多分量地震仪。

数据记录设备则用于接收、处理和保存地震波的反射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解释。

二、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沉积物分布研究中的作用1. 探测沉积物的厚度和类型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沉积物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征,推断出沉积物的厚度和类型。

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有不同的响应,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特征来判断沉积物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沉积物资源的勘探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和成因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与地下沉积物相互作用的过程,间接推测出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和成因。

例如,地震波在通过含有气体的沉积物层时,会发生多次反射和折射现象,这些反射和折射的特征可以用来判断沉积物中气体储量和分布情况。

3. 揭示沉积物的水平变化和沉积环境演化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获取地下沉积物的垂向剖面和水平剖面,通过分析这些剖面的差异和变化,可以揭示沉积物的水平变化和沉积环境演化。

例如,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有不同的响应,而这些响应与沉积环境的演化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利用地震波数据来推测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演化历史。

4. 评估沉积物的工程性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用于评估地下沉积物的工程性质,例如地下岩石体的强度、稳定性和导热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滩浅海地区是指海边沿岸带从一定水深向陆上延伸到一定距 离的区域,包括浅海、潮间带、滩涂以及与之相接的陆地(水网、 沙漠或山地等),地表条件复杂多变。
滩浅海与海水相关、与海岸相连,既有陆上特点,又具备海上特 点。
地表:复杂,如海底基质、起伏变化等 海水:变化,如含盐度,水深,水动力(潮汐、风暴潮、风浪) 队伍庞大、成本高、风险大(点多面广)、效率低、装备多、组 织难、方法杂、资潮?
2006年9月1日黄骅港潮位曲线
400 370 340 310 280 250 220 190 160 13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时间(小时)
潮位CM
② Low Frequency Noise
滩浅海地震采集技术与作业装备
滩浅海地区
地震采集基础知识
(Transitional Zone)
海底电缆
地震采集基础知识
(Ocean Bottom Cable)
轻型OBC地震采集技术
滩浅海地震勘探 前沿技术&发展方向
滩浅海地震采集技术与作业装备
滩浅海地区 地震采集基础知识
(Transitional Zone)
海上应急演练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特点 三.作业装备 四.施工方法 五.资料品质
(1)地震记录 系统
428XL主机+408ULS外设
(2)气枪震源系统
海豹六号震源船及气枪震源系统参数
船长
47.9m
船宽
8.8m
型深
3.7m
设计吃水
2.2m
结构吃水 2.0m
最大航速
10节
总吨
499t
净吨
149t
入级
海洋潮汐
是由天体引潮力所引起。最显著的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由于月球、 太阳和地球3者的相对位置有规律地不断变化,引潮力时强时弱,故潮 汐变化有大有小,而且有规律地变化。通常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或十六 出现大潮,初八或初九和下弦廿二或廿三出现小潮。
潮汐在世界各地区常见的有三种类型:即全日潮型(指每24小时50分钟 发生一次涨潮,一次落潮)、半日潮型(指每12小时25分钟发生一次涨 潮,一次落潮)和混合潮型(指介于以上两种潮汐类型之间的一种,一 般可分为不规则半日混合潮和不规则全日混合潮两种)。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特点 三.主要装备 四.施工方法 五.资料品质
海上地震勘探按施工设备划分:
海底电缆式勘探(OBC) 海上拖缆式勘探(streamer) 海底节点式勘探(OBN)
(一)滩浅海地震采集技术与装备 (二)深海拖缆地震采集技术与装备 (三)海底节点地震采集技术与装备
滨海带:
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动到的上地界(最高 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滨海带是海陆互交地带, 范围在低潮线与高潮线之间。滨海带进一步可分 为上朝带(后滨)、潮间带(前滨)和潮下带 (外滨带)。
潮 流 是指潮汐引起的海水的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如果由外海大洋向 岸边、海湾等流进的潮流叫“涨潮流”,反之叫“落潮流”。 潮流有两种类型:旋转流和往复流。旋转流是近海和大洋潮流 的一种普遍形式,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海底地形的影响, 其流向随时变化;往复流一般只发生在近岸河口区或狭窄海湾 及海峡处,其流向因受地形限制而不能旋转,主要呈一来一往 的形式。
项目
观测系统类型
面元大小
覆盖次数
接收道数 纵向排列方式
道距 炮点距 接收线距 最大非纵距 最大炮检距 排列片宽度 纵横比 束间滚动距
设计方案 8L4S176R (正交) 25m×25m
176次 4横×44纵
1408 道
4375-25-50-25-4375
50m 纵100m/横50m
200m 775m 4443m 1400m 0.18 200m
平均噪音值97.6µV
理论点位坐标与一次定位坐标对比
点偏大小
道数
百分比
ΔS≤1米
829
72.47%
1米<ΔS≤3米 302
26.40%
3米<ΔS≤5米
11
0.96%
5米<ΔS≤5.3米 2
0.17%
点位误差统计:一次定位与二次定位坐标对比
点偏大小
道数
百分比
ΔS≤3米
175
15.30%
3米<ΔS≤5米
CCS国际级
建造时间
2010.4.25
总功率
746KW
内燃机数量 2
推进器种类 螺旋桨
推进器数量 2
最低配员 11人
续航力
20天
空压机
LMF31/138-207D 空压机数量 1
气枪类型 G-GUN
气枪数量
23
阵列总容积 3020in³等
最小激发间隔 8s
(3)主要质量控制设备
声速仪
现场处理系统
阿尔帕雷达
海洋潮汐的研究,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对船只的航行、海上作业 、港口码头的兴建、海岸带的水产养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潮 差 从低潮到高潮的潮位差,称涨潮潮位差;从高潮到低潮的潮 位差,称落潮潮位差。涨潮潮位差和落潮潮位差两者的平均 值便是这个潮汐循环的潮差。潮差的大小因引潮力的大小, 并受海岸与海底地形的影响而不同。
2006年9月1日黄骅港潮位曲线
400 370 340 310 280 250 220 190 160 13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时间(小时)
潮位CM
如何界定TZ范围?
① TZ(滩海、滩涂)? ----以水深界定
指标
道数 占%
<60µV 515 45.0 <60µV 129 11.3
60-100µV 558 48.8 60-100µV 518 45.3
100-200µV 67 5.9 100-200µV 472 41.3
200-300µV 19 1.7
>200µV
4
0.3 >300µV
6
0.5
平均噪音值63.7µV
声纳定位系统
设计及QC系统
AIS船舶识别系统
(4)主要运载船舶
母船
仪器船
放缆船
供给船
橡皮艇
护缆船
母船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特点 三.作业装备 四.施工方法 五.资料品质
① 工区踏勘和海况调查
重点对工区水深、潮汐、施工季度(天气)、海流、海浪、海 底地形地貌、海底基质、海水养殖、港口码头、航道、过往 船只、海洋捕捞、渔政、港监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
潮时 时分
0250 0920 1452 2034
潮高 (cm)
128 360 217 371
2006年9月1黄骅港高低潮潮位时刻表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潮位(cm) 222 173 140 128 142 182 239 297 330 358 355 328 287 248 223 217 227 254 339 367 369 346 306
潮汐预报
包括天文潮预报和气象潮预报。天文潮预报是根据日、月 的运动规律,用潮汐调和常数计算,并加以海平面等因素 ,推算得出潮位的逐时逐日变化过程、高潮时和低潮时。 潮汐表上刊载的就是计算结果。气象潮预报是根据气象和 气候资料,对天文潮推算结果加以修正后,来预报一定时 期内对潮汐可能带来的影响。
① 动态的作业环境 水陆交互变化; 海水动力作用; 水深(潮差)变化; 动态施工作业; 施工方法的变化; 作业装备的调整。

.4m

3m

4m
1m .6m
2m 3m
4m
5m
6m 7m
② 施工点位准确性
在TZ施工作业,其采集站、检波器、海缆、各种定位浮漂等无时无刻不受到 海水动力作用的影响而产生漂移。以海底沙粒为例,在平缓倾斜的海底浅水 斜坡上,当一组波浪均匀地向岸边推进时,波浪带动沙粒向上(朝岸一边)运 动、前进一段距离。在海水退回时,底流带动沙粒退回一段距离。沙粒在水 动力和重力的联合作用上呈往返运动,当水动力作用大于重力作用时,沙粒 朝波浪方向移动;当水深加大或地形坡度大的地段,重力作用较波浪水动力 作用大,沙粒背朝波浪传播方向运动。
2m水深线界定? 5m水深界定? 10m水深线界定? ----以水陆交互变化界定 潮间带 枯潮线 2m水深线 气枪不能作业 ② 浅海(极浅海)? 大陆架或200m水深以内 气枪能够作业? 5m以内? 10m以内? 40m以内? ③ 地表条件、地物特征 海水养殖、盐田、卤池、港口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特点 三.作业装备 四.施工方法 五.资料品质
潮下带(外滨带) 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蚀基面以上的浅水区域。亦即 潮间浅滩外面的水下岸坡。此区域水浅、波浪作用频繁。
TZ: Transitional Zone 过渡的(变迁的、转换的)狭长地带,强调的是地形条件。
滩 (陆)
海(水)
滩 (陆)
海(水)
水陆交互:水陆过渡带,水陆交互带,水陆两栖带,滩(涂)海地区; 其 它:盐田卤池区,海水养殖区,沼泽区,港口区等; 水深变化:潮上带(后滨带),潮间带(前滨带),潮下带(外滨带),极 浅海,浅海;0m、5m、10m、20m、50m、200m 水深线…… 潮 汐:潮汐变化规律,沽潮线,潮差,高潮、低潮、平潮等等; 海水动力作用:涨落潮,潮流,风浪,浪(涌) 。
浅海带 (水深500m以内?):
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即大陆架。其平 均宽度75公里。深度从数十米到几百米不等,平 均130米左右。由于浅海带始终处于海水面以下, 水动力条件较弱。波浪影响地区主要是大陆架上 部。潮流和洋流可影响整个大陆架,但流速较低, 主要起搬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