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基本知识-野外工作概述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8b68a509cc175527072208a6.png)
2.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 炮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 则应移动1道检波点距。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五、四条线的含义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些线构成列线 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 些点可以沿四个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
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指被追 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
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 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 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野外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的方法来采集数据,然后在室 内进行叠加处理,这是60年代出现的地震勘探的一大 进步。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当O1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 当O1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 当O2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2A表示(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O1 O 便是观测段O1A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过炮点的线——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 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炮点线。 2)过某一道的垂线——共反射线,此线上各点接收来自地 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水平时)称共反射线(该线与共炮 点线交点各道对应同一道集)。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二、勘探目的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1、路线普查
也称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或其他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 绪 论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 绪 论](https://img.taocdn.com/s3/m/dc5323fdfab069dc50220141.png)
绪 论
三 、地震勘探方法及勘探能力
1、方法的分类
按波的形成和路径,地震勘探可以分为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和透过波法。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反射波法,因为反射波法施 工方便、成本低,效果好。 地震波传播到地下分界面上时将产生反射波、 折射波和透过波。
2013-8-9 7
绪论
1) 反射波法:用接收反射波来进行勘探。
反射信息中既可得到不同的弹性分界面反射回地 面的地震反射波运动学特征(时间、时距关系等); 而且还可以得到与地下岩石密切相关的具有不同动 力学特征(振幅、频率、相位、速度等)的地震波 形。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征、 岩石性质等,并且可以识别出背斜、断层、尖灭、 不整合。 特别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 征来识别岩性和进行油气预测已经发展了很多成熟 的方法。
2013-8-9
19
2013-8-9 2
绪论
物探方法: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2013-8-9
3
绪论
二、地震勘探
1、概念及特点 地震勘探:它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
17
第三部分 地震勘探处理技术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处理方法 振幅处理及提高信噪比、分辨率的处理方法 反射地震资料的偏移处理 地震速度参数提取方法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进展简介
2013-8-9
18
第四部分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 • • • 构造解释 地层解释 岩性解释和烃类检测 综合解释
仪器向遥控、高采样率、多道采集系统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217941f705cc17542709ab.png)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第一节 野外工作概述
3、地震队的组成:
队长及指导员——总体负责及协调关系 测量组——测量及标明桩号 放线班——布置排列 钻机班——打炮井 爆炸组——接受仪器组指挥激发地震波 仪器组——指挥现场作业并记录地震波 施工组——检查施工质量完成施工日志 后勤组——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及职工的餐宿 (发电组)——在野外施工时保证小队的用电
记录上以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声波、面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波、侧面波、工业干扰
2、随机干扰:没有一定规律,也没有一定传播方 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形 成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一些常见的干扰波
瑞雷面波:
1、定义:与自由表面相联系的面波, 在地震勘探中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 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一些常见的干扰波
多次反射波
1、定义: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 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 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2、多次反射波产生的条件—良好的反射界 面(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基岩面、不整合面、 火成岩、地面、水面,石膏层、岩盐、石灰岩 等强反射层等。
2、频率选择功能,频率滤波
3、能量自动增益控制功能,动态范围: 地震波强弱的差别引起的振幅上的变 化范围,在地震勘探中该数值能达到 120分贝,即:最大振幅是最小振幅的 106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地震仪的基本功能
4、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 仪器的固有振动—延续时间越短,分
辨率越高。 5、精确的计时装置 6、多道接收、数字记录、记录长度可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6f7f58c82cc58bd63186bd21.png)
论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论文提要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和技术发展,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项目越来越多,由于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表层吸收、新生界强反射界面的屏蔽以及野外施工过程中人为干扰和工业干扰,原始记录存在各种强噪声干扰,有效反射波能量被强能量的各种干扰波湮没,记录信噪比很低。
但勘探目标要求越来越精细,对于构造复杂和埋深较大的低幅度构造要求精确解释。
解决复杂的地质任务需要高精度的地震数据。
所以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采集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本文主要介绍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包括野外工作的方法、地震测线的布置、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低速带的测定等。
正文一、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
野外工作分为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一) 试验工作1.试验内容具体的试验内容根据地质任务、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干扰波情况、地震地质条件以及以往的勘探程度来拟定。
2试验项目(1) 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2)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如: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准层),速度剖面特点等等。
(3) 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等。
图1-1 野外小队施工(4)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二) 生产工作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地震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
(三) 干扰波调查的方法干扰波调查是试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野外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技术、措施,主要是为了压制干扰波,加强有效波,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
在干扰波严重的地区,应当进行关于干扰波调查的试验工作,其中用来记录干扰波的观测系统有小排列、直角排列、方位观测、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观测。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75b5d067375a417866f8f9c.png)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ba07c8195f312b3169a5c0.png)
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
1.6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野外工作基本概况 有效波与干扰波 测线布置和观测系统 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观测参数的选择 多次覆盖原理和叠加技术
1.6.2
有效波与干扰波
有效波:可用于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 干扰波:所有妨碍有效波识别和追踪地质问题的其他波 称为干扰波。 (1)规则干扰 (2)不规则干扰
1.6.2
有效波与干扰波
(1)规则干扰 规则干扰:在时间或者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声波、面波、工业电干扰、多次波和绕射波。 差异:频率、视速度和到达时间。
地球物理学基础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学院
苏本玉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
1.1 地震勘探的概述 1.2 地震波的理论基础 1.3 地震波传播原理 1.4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1.5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1.6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 1.7地震资料的解释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
1.1 地震勘探的概述 1.2 地震波的理论基础 1.3 地震波传播原理 1.4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1.5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1.6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 1.7地震资料的解释
1.6.1
• 2)生产工作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野外工作基本概况
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 定出激发点、接收点(排列)的位置,绘制测网图。
• •
地震波的激发:测定的炮点钻激发井,下炸药。 地震波的接收:使用地震检波器、电缆线、野外地 震仪等设备。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3ef4a5b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e.png)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野外采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都对最终采集质量有着不同影响。
为了更好地执行海外地震采集任务,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和野外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本文将针对野外地震采集工程,对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野外采集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介绍1野外采集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野外地震采集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顺利执行野外地震勘探的基础,不管你处在什么岗位上,要想在野外大显身手,都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接收以及野外采集常用软件几个方面概要的介绍一下野外采集的一些基础知识。
1.1基本物探知识1.1.1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1.1.1.1 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一种在介质中从一点到另一点传播的弹性扰动。
地震波有几种类型,包括:●两种体波:纵波和横波●面波:瑞利波(地滚波)、斯通莱波、勒夫波、管波1.1.1.2 炮点(Source Point)炮点是指激发地震波能量的位置,激发源可能是炸药、气枪、重锤、可控震源等。
如果采用震源组合,炮点通常指组合中心。
1.1.1.3 炮点距(Source Interval)炮点距指相邻炮点间的距离。
1.1.1.4 炮点线(Source Line)炮点线指炮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炮点通常等间距布设。
1.1.1.5 炮线距(Source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炮线间的距离称为炮线距,通常沿垂直于炮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1.1.1.6 接收点(Receiver Station)接收点指检波器的组合中心位置1.1.1.7 道间距(Receiver Interval)道间距也就是既接收点距,指相邻接收点间的距离。
1.1.1.8 接收线(Receiver Line)接收线指接收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
1.1.1.9 接收线距(Receiver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接收线间的距离称为接收线距,通常沿垂直于接收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采集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采集](https://img.taocdn.com/s3/m/bdfed62e1711cc7930b7163a.png)
面波
面波压制效果对比图
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
A B
(3)多次反射 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多次反射。 特点:与一般反射波相似,但视速度稍低,通过时差分析来识别。
(4)随机干扰
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用频率滤波压制。 随机干扰分为三类: 定义:指无一定规律、无一定频率及视速度、杂乱无章的振动。 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风吹草动、人为因素 引起的无规则振动,特点是频带宽(1~200Hz); 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 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规律。
(1)、声波
产生条件:井浅、坑中,空中用炸药或使重锤撞击地面。
特点: 1)速度稳定(340m/s),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强的初至
波;
2)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呈窄带状出现,时距曲线为直线;
压制方法: 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井中注水,埋井,大 偏移距
压制方法:改善激发条件、井中注水,埋井等
打钻埋炸药
山地钻在工作
沙漠地震勘探
山地地震勘探
仪器操作员在工作
海上地震勘探
第二节 有效波和干扰波
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定义
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
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波。 有效波和干扰波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 相互转化。
2、干扰波的种类:
1)规则干扰:具有一定的频谱和视速度,能 再地震剖面上以一定的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直达波、面波、折射波等。
(5)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3925db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d.png)
地震勘探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哇塞,这可是个超级厉害的技术呢!它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深入的“体检”。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那可是有一套严谨的步骤和超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得选好合适的工区,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盖房子得选好地基一样重要。
然后要布置好测线,这就像是给地球画好了“经络图”。
接着就是激发地震波啦,这可得掌握好力度和时机,不然怎么能得到清晰准确的信号呢。
在接收地震波的时候,那些仪器设备可都得精挑细选,还得好好调试,确保能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波动。
哎呀,这里面的讲究可真是多啊,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呢!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那是至关重要的呀!就好比走钢丝,必须得小心翼翼。
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毕竟是在野外嘛。
而且那些设备也得稳定运行,不能出啥岔子,不然这工作还怎么进行下去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
地震勘探的应用场景那可太广泛啦!找石油、找天然气,它可都是大功臣呢!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能深入地下,探测到那些隐藏的宝藏。
这就好像有一双透视眼,能看穿地球的内部,多厉害呀!
就拿找石油来说吧,曾经有个地方大家都觉得没啥希望了,但是通过地震勘探,嘿,居然发现了大油田!这可把大家乐坏了呀!这就是地震勘探的厉害之处,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奇迹,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希望。
我觉得地震勘探真的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技术,它让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惊喜!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地球内部的秘密之门!。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49c9a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2.png)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培训2
![地震勘探培训2](https://img.taocdn.com/s3/m/a5c5e83d6c85ec3a86c2c520.png)
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 ①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
②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 器的道号集合 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 (大号、小号、正序、反序……(无偏移距))
43
44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 象,施工简单。 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分类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 线上的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 上的观测系统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主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 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 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要任务: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讲解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aecb4fdfd0a79563c1e7270.png)
第二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10学时)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是从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
主要内容: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
一、试验工作目的:了解本地区的地震地质情况,确定解决任务所需要的最佳野外方法。
1、干扰波的调查,调查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2、地震地质情况的调查。
⑴调查低降速带的厚度及速度V2>V1在潜水面具有很强的反射,则透射的就少,找油而不是找水,则希望在低降速带的底部爆处,潜水面的深度决定了打井深度。
⑵工区速度的分布规律,一般速度是深度的垂直,这个任务由地震测井来完成。
⑶调查有无标准层:标准层:大面积连续追踪的地下反射界面。
3、选择最佳的激发条件:炸药埋藏深度,药量、炸药组合方式。
4、选择合适的接收条件:确定检波器的组合方式,合适的观测系统。
比如:道间距的为多少最好,第一个检波器与炮点多远,选择合适的仪器因素。
二、生产工作根据试验得出的结论进行野外生产第二节干扰波一、地震波波场的特点: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的总和就是波场L1(x,y,z,t),震源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
在陆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当采用非炸药震源的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当波的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时,产生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级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图:
AB之间有河流不能摆排列,但为了获得AB 下面的反射界面,可在A点放炮,B点右端 接收,得到时矩曲线TA从而得到R2R3之间 的反射界面。可在B点放炮,A点右端接收, 得到时矩曲线TB从而得到R1R2之间的反射 界面。
当障碍物不是很宽时,100米——300米, 应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追踪深层的反射界 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有时由于浅层折射 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追踪。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O1 O便是观测段O1A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在野外工作中,由于河流、水泡、村庄等 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某些地段上不能摆 排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统就不能连续追 踪地下的反射界面。这时用延长时矩曲线 作补充,使地下反射界面得以连续追踪。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 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没线,激 发,接收点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 工作。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定义:
地震激发点在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叫观 测系统。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 界面的地震波,因此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 发点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 每次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 保持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 震界面。
3)O2激发,O2O3接收,追踪A2R2间的反射, 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O3。
4)O3激发,O2O3接收,追踪A3R2间的反射。
这样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连 续追踪界面R——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优点:
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 波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干扰。
缺点:
近炮的几道受爆炸以后的声波和面波干扰。
3、面积祥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 态、目的层厚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 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为钻探准备井位。
要求: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组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如图: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 定比例习标在水平直线上。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 斜线,组成坐标网。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 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 450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
当O1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 当O1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 当O2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2A表示(接收)
三、干扰波调查
了解干扰波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调查方法
1、水平排列:
采用土坑爆炸,小排列(道距3-5米)连 续接收几个排列,使各种规则干扰波在记 录上能连续追踪出来为止,来研究干扰波 类型及分布规律 。
2、单一改变激发和接收因素,观测干扰波 性质。
选择最佳 激发条件和仪器因素,在试验小 排列上接收一、二个排列,这样会压制相当 一部分干扰波,并记录下部分有效波,对记 录分析,了解干扰波和有效波的相互关系及 各自的特点。
根据干扰波出现规律可以分为规则干扰和无 规则干扰(随机干扰)两大类。
规则干扰:
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 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等。
无规则干扰:
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 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序的干扰背景。
分类
面波
规则干扰波 产生原因 特点
地表纵波,横波干 涉引起的
频率低,速度低, 时距曲线是直线, 面波随传播距离增 大,振动延续时间 越长,呈“扫帚 状”,有频散现象。
侧反射 (侧面波)
由于地形不平引起 的直达波或折射波 的反射
振幅较强,视速度 不同。
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会 出现一种叫侧面波的干扰波。
例:
黄土高原侧面是沟,高原和沟相对高差为几 百米,高原和沟的交界面为黄土与空气的接 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地震波激 发后,传到黄土边缘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 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 扰波(侧面波)。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 盖指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
多次覆盖:
如果地下某段界面被追踪了多次一称这段界 面受到多次覆盖,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方法 采集数据。
共反射点:
多次放炮,排列接收地下同一点的反射,如 图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这一点叫共反射点, 接收道叫共反射点道集。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 干涉现象,施工简单。
主要介绍纵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一般用图 示法表示(以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为例加以 说明)。
描述观测系统的系数
1.偏移距X1 ——最小炮检距。 2.道间距——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3.道数n. 排列状度=(n-1)+ X1 48道, 96道, 120道,240道。
4.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发射波能 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 追踪.
二.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图示
要了解地下界面形态,就要在有一定长度 的测线上使用连续观测系统,进行连续观 测。
如图:
1)O1激发,O1O2接收,追踪 A1R1间的反射。
2)O2激发,O1O2接收,追踪 A2R1间的反射。
第
二 章
重点掌握观测系统,
多次复盖等一些概念,会
地 震
抽道集。掌握间距的选择
勘
原则,以及低,降速带参
探
数的测定;各种观测系统;
的 野
地震波的激发、接收。要
外
求了解海上地震勘探工作
工
的一些特点。
作
目
录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
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收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3、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密),联 络测线(稀)
二、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1、路线普查
(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 作的地区进行。
地质任务:
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步工 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
布置测线要求:
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则下,尽 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线, 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面波能量强烈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及沙漠地区,对有效波能量强烈 吸收,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低速层中激发或药量过 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较 浅,面波增强,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 的主要办法。
声波
爆炸引起的声波, 它是空气中传播的 弹性波。
2、面积普查
在有含油气远景的地区,寻找可能的储油 气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大的局部 构造。(在路线普查所发现的构造上进行)
布置测线要求: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以不漏掉局部 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 轴的一半)
在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加密测线,有 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把 主测线连接起来,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组成 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方格网。
内容:
地震测量:
把设计好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 面上标出。各激发点和接收点排列上各检波 点的位置。
地震波激发:
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炮井, 把按规定药量的药包下至井中指定深度,引 爆激发,在作好激发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完 全工作。
地震波接收:
主要由仪器组完成 ,使用地震检波器,电 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按测线上标号, 摆也排列。在检波上埋好检波器,排列摆好 后,检查线路畅通与否,然后通知爆炸组放 炮,如记录合格,每放完一炮,可转移到下 一排列继续工作。每天所获得的地震记录, 填写汇报原始资料,经整理后,交计算站进 行室内资料处理。
3、直角排列
查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如图:
O点放炮,将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方向AB, 另外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与之垂直方向AC,
OA=500米,从记录上求得两个方向各自的
时差 t1、t2 ,在图上沿两个说话一定比例尺
标出矢量
t1
,t2
,求它们的合矢量
t
,t
的
方向就近似于干扰传播方向。
四、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一、线布置的基本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测线为直线,垂直切面 为一平面,反映构造形态比较真实。如为折 线,所得剖面为一立体栅状图形,增加理解 复杂性。 2、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更好地反映构 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如不垂直 于构造走向,会使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所产生 的地震波更加复杂化,各种异常波大量出现, 不利于解释。
频率高,速度340 米/秒左右,延续 时间短,呈窄带出 现。
在坑中、河中、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为 了避免声波干扰,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 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