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2018届二轮复习 王
2018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6 含解析
专题综合检测(六)[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内蒙古包头一模)晚清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
这反映出()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B.“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C.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文人虽然称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的观点却是大加鞭鞑,这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思想界还尚未冲破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故选A项。
“师夷长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故B项错误;华夷之间的鸿沟随着西学的持续传入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淡化,C项错误;认为“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的观念是一种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D项错误。
2.(2017·山东临沂一模)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
郭嵩焘这一认识()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解析:选A。
据材料“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考求西方的技术,还应该考求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故选A项。
郭嵩焘并不是维新派的代表,故B项错误;郭嵩焘的这种认识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故D项错误。
3.(2017·陕西榆林一模)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千总郑祖彝给上级的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
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行从之,不合宜者去之。
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A.崇洋媚外思想盛行B.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C.大力赞扬西方体制D.批评李鸿章指挥失当解析:选B。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解析版-word文档资料
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下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A.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B.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9世纪英国工业文明时期C.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A本题主要对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质量产生了破坏,结合材料信息,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故A项符合要求,排除BCD。
故选A。
2.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指出:“它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这里的“它”最早兴起于A. 17世纪B. 18世纪C. 19世纪D. 20世纪B本题熬成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后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影响到东欧、亚洲、俄国和日本。
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机器。
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3.有史家对世界近代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
那么,20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恰当的是()A. “理性”的时代B. “工业”的时代C. “探索”的时代D. “冷战”的时代C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现代史不同阶段特征的认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2018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综合训练(含解析)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肖劲光将军回忆说:“全会还审查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提出了民主与法制的任务……结束了两年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这次会议( )A.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C.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
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3.阅读下表,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立法特点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时间立法特点20世纪80年代通过了以《宪法》(1982年修订)为核心的一大批用以恢复和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法律法规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了以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为主的法律法规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需求②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④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5.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万~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这反映出我国( ) 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6.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上篇 专题九
A.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C.管理人员具有专利保护意识 D.官督商办的封建性色彩浓厚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4.(题点:洋务经济的影响)“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
运输费用 ) 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散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 端。”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 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局面被打破 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 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 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
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 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 30年代,民族 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A.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近代茶叶贸易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理知识 固基础 连主线 提能力 攻大题 突破压轴题型
3.( 题点:洋务企业的特点 )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新订的章程
中提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 概芟除。”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 “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这说明上海机 器织布局( )
线索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突出表现为中西合璧、不土 不洋;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 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特 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18年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近代史 专题综合提升
近代史专题综合提升►时空坐标►全球视野——近代的世界和中国1.14~18世纪:中西方社会转型的利弊条件(1)中国:①经济上: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②思想上: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但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樊篱;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政策。
③政治上: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2)西方:①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充分发展。
②封建专制王权衰弱及大量自治城市的存在。
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近代法律制度的确立。
④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3)思想——愚昧迷信、思想专制向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转化。
(4)阶级构成——世俗王权取代天主教会,工商业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公民取代臣民。
从本质上看,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历史的主要内涵。
3.工业文明前英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1)经济上: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这些使英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2)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3)对外关系上: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参与殖民掠夺,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18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思想上:16世纪,英国进行了“国教”改革,建立了民族宗教;启蒙思想家最早在英国出现,如霍布斯、洛克等,推动了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原创精选.doc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原创精选第四部分选考内容专题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I.(2017-江西重点川学协作体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54年,郑国子产执政后,先后进行了三项改革:整变田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吋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
材料二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稅,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稅,谁杀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到了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
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冃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
【答案】(1)背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出制逐渐瓦解,私田大量出现;新兴地主阶层与贵族间的矛盾逐渐上升;大国争霸,小国生存艰难;百家争鸣,治国主张多元化。
目的: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
Q)变化:对改革的反对和阻挠到犬力支持和赞扬* 2原因:子产坚定推行改革,成效显著,改革措施利国利民,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3【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公元前554年”结合所学,政治上,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根据材料一"承认土地私有”,经济上,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根据所学,地主阶级兴起,纷纷要求变革;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多元;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征收军赋”,反映了春秋时期富国强兵的要求;根据材料一“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最新-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专题测试 精品
专题测试(二)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年5月31日为世界禁烟日。
1999年美国纽约市政府把竖立林则徐铜像的华埠中心命名为“林则徐广场”。
林则徐受到世界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他() A.严禁鸦片,是世界禁毒反毒先驱B.加强海防,提出建立近代海军主张C.学习西方,提高欧美的国际地位D.抗击英军,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2.一个英国商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每个中国人衣服的下摆长一寸,就够曼彻斯特所有的工厂生产几十年。
”这揭示了()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B.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C.曼彻斯特纺织厂生产能力有限D.中国纺织生产落后3.下面漫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A.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C.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D.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4.“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5.下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要求,符合题意的是()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实现“耕者有其田”③取消一切私有财产④绝对平均主义理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6.这是当时的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各国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
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吃”掉,其根本原因是()A.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清王朝的抗争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7.(2018·江苏)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D.九一八事变之后8.民国建立后,中国市场经济比较活跃,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 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讲-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 含解析 精品
考向一旧民主主义革命1.讲高考(1)考纲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命题规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斗争;三是辛亥革命;三者都是考试的重点,考生要重点复习;从考查题型上看,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并重。
例1(2017年天津卷5)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C【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人民的反抗【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C【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清末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的实质【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doc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项训练一、材料分析题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拳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
……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乂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
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
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
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
……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 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一一摘口【西音】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C一一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i,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018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二十 近代史综合
2018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二十近代史综合专题二十近代史综合一、选择题1.1787年,英国给派往中国的使臣发出指令,“如果中国皇帝有意允诺割给英国一个地方,在确定地点时,应特别注意该地必须符合英国船只便利与安全的要求,便于英国可能进口的货品的销售,并靠近上等华茶的出产地——大约位于北纬27~30度之间。
”因鸦片战争而被迫开放的新口岸中,符合该意图的是( )A.广州 B.福州C.汉口 D.重庆解析:选B 在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口岸是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地,符合材料的为B项。
2.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
”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力”两字,也能提示D项错误。
4.有同学收集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素材,其中涉及“张謇”“短暂的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军管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内容。
他探究的主题应是( )A.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B.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C.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潮流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选A “张謇”“短暂的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军管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些内容主要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
5.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捐款,支持十九路军;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捐款购机运动;爱国商人自发抵制日本经济侵略……这些史实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B.民族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C.飞机制造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D.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解析:选D 由题意可以得知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民族资产阶级以各种方式进行抗日,影响很大,故D项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2 专题4
外国公使馆进驻北京,商 第二次 鸦片战 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船沿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 商、传教,赔偿军费 800 万两白银
3.(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 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 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 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命题考情分析]——————透析命题规律 研析高考真题
高频考点突破 专题跨点综合 预测押题演练 专题综合检测
考点一
近代前期列强的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向一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背景
1.(2016· 高考课标全国Ⅰ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 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 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 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 A 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 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 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 排 除 B 项;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在列强侵略下,一步步沦入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 D 项;清政 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 这表明了清 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专题四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知识线索]———————题知识视点 线索引领把握 线索 1 西方列强的侵华:1840~1945 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危机加深的过程, 分 为两阶段:(1)1840~1900 年,从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中国 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历程; (2)1901~1945 年:由多国共同侵华 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 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危机 加深的历程。
2018高考全国卷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复习目标: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名称、内容、影响、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复习时注意链接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解决土地的方案;新中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对土地制度的影响;世界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采取的土地政策及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是商鞅变法。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其自给自足、分散性的特点也是封建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其转让和买卖的特点造成了封建社会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③废除:1950年—— 1952年,新中国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
始于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前期沿用。
唐朝中期,因的严重,国家支配的土地大大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下去了。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要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土地。
②王田制。
③屯田制。
(②③因未列入考试范围,故略)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如:更名田,1669年,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于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⑴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特点: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方案,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⑵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其民生主义思想即平均地权。
特点: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改良的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二 第6讲 含答案 精品
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工农武装割据(1)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2.红军长征(1)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3.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三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3)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侵华日军罪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3.全民族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2)战略防御阶段: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重要战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典范,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3)战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远征军赴缅作战:救出被困英军七千多人。
(4)抗战胜利: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4.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内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
2018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卷:专题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专题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一、选择题1.晚清人士黄遵宪曾评价某个条约把“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
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与材料中“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不符,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没有割地,与材料中“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不符,故B项错误;“二百余年”前即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材料中“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表明了台湾的战略地位,故C项正确;“拱手而让之他人”表明割地,但《辛丑条约》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 C2.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
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
”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北伐战争C.义和团运动D.五四爱国运动解析抓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联系所学知识,可以推测六十年以前应该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此后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
在随后的六十年,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中国与西方列强产生了“上千次互相误解”,终于爆发了“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即义和团运动。
因此义和团运动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的结果,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3.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4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1840~1900年: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1~1945年: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主线二中国军民在每次外侵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首次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主线三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重任,其间先后克服了“右倾”、“左”倾错误,由幼稚走向成熟,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
“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上篇 专题十
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体系构建线索提炼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历经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历经酝酿、提出、成熟并最终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题组一“中体西用”思想1.(题点:新思潮与洋务思想的比较)《洋务运动史话》的作者丁贤俊认为洋务运动的纲领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主要在于二者()A.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救国纲领B.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之间的差距C.都沿着“师夷长技”的方向探索救国真理D.都通过参加反侵略战争看到了自身的不足2.(题点:中体西用的发展)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3.(题点:中西文明的碰撞)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动。
真题演练
19.(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 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 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 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 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 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阅读材料: 所谓的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 次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 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 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三、历史的阶段特征比历史的阶段分期重要
学习设计
知识梳理
内容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840--1860) (1860--
中华文明的 1895)近代
拐点
化艰难起步
世界 历史
政治
第三阶段 (1895-1919)近 代化的
整体发展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1919-- (1927--1949 1927)近代 )近代化新 化新发展 道路的实践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前)
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维新变法运 动,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 的斗争、
划分五阶段的理由:
一、重1视9这19几年个近时代间化:的1新84发0、展1:860、1895、1919、1927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重要角色;
二 、其要次注,意近理代清化的晚政清治时内期容、由民实国现资时产期阶(级北民洋主军共和阀转 统治时变期为、取得南新京民国主民主政义府革命统胜治利时;期)、旧民主主 义革命再为时次政期,治五民、四主新运化民动 的主后新主发马义展克提思革供主命了义时科开期学始等理成时论为依新间据思概。潮念的与主流, 近代化历程的关系。
阶段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 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近代化的主角,他们将学习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突出是在政治 领域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制,经济上在“实业救国” 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甲午战后 到一战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 突破,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社会生活,世 俗文化方面正式进入“中西合璧”阶段
阶段特征阐释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 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 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处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 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 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点: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期间,顽固派对洋务 运动的抵制,双方在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真题演练
22.(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1897年,有 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 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 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 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 春天
思想:维新变法思想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共 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陈独秀鲁迅蔡元培等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生活:中山装;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 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1896上海放映电影1906无 线电报,维新运动时期的报纸《中外纪闻》《强学报》 《时务报》,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的活跃,民国时期 的电影
经济
思想
社会 生活
阶段 特征
第一阶段 中华文明的拐点 (1840--1860)
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三元 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中国社会。 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 界”、
世界(整体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上: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立意
以近代化概念为核心, 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接。
近代化概念和多种史观
近代化史观认为:
近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大众化等。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考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 时间定位,材料表明30年农村根据地的粮食产量高, 故而米价较国统区便宜,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因为土 地革命的开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考点:抗日战争后的经济。由材料得知,抗战胜 利后,国民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控制。
真题演练
2.(2017·海南高考·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 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 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 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 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 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考点分析: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 而西方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作出中国必胜的判 断。
真题演练
17.(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9世纪中期 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 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考点: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于自然经济的 抵制作用,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从而沦为包装 布。
真题演练
20.(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奕忻力倡洋务, 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 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 映了( )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尤其是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 资本主义取得了初步发展,中国的近代化成果显著。
真题演练
2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抗战胜利后,国 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 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 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 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经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1949)新民主主义经济(1927--1956)
思想: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 )
世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侵华、第二次 世界大战
社会生活:1928近代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
阶段特征阐释
1927年开始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化艰难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 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 推入绝境。 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 领导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1949年中国人民赢得了民 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为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创造 了条件
真题演练
16.(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甲午中日战争 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 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 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第四阶段 现代化新发展(1919--1927)
政治: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一大” 、 1922“二大、1925孙中山北上、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思想:孙中山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山东问题、《九 国公约》
社会生活:1926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大众 传播媒介的发展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考点:第一次国共合作。注意时间和题干材料 的核心意思。
真题演练
5.(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 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 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思想:“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商战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活: 1865第一艘轮船、1866邮政、1877有 线电报、1882电话、铁路的发展、1873《昭文新报》、 近代教育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