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合作精神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品格。

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还有助于团队的成功。

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学校和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1. 建立团队活动团队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或主题设计各种团队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有机会与同伴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集体决策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参与集体决策的机会,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妥协和合作,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除了课堂上的团队活动,教师还可以提供其他合作学习的机会。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项目或学校俱乐部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技巧。

4. 创设合作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一种积极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游戏,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应该赞赏学生的合作努力,鼓励他们分享成功和困难,帮助他们学会共同成长。

5. 建立合作评价制度教师可以建立合作评价制度,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个团队活动结束后评价自己和团队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

这样的评价制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促进他们不断提高合作能力。

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团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集体决策、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创设合作氛围和建立合作评价制度等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并为他们的未来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建构

论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建构

论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建构摘要:公共精神是指在公民在具有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在参与公共生活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对公共事务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主动关注、积极参与,致力于社会改良和进步的一种价值和行动。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缺乏独立人格、公共参与意识淡薄、社会公德行为失范、公共理性不足等现状。

大学生公共精神建构的基本路径: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道德教育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系质;重视引导与实践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精神;道德教育一、大学生公共精神与道德教育的内涵公共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时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对公共事务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主动关注、积极参与,致力于社会改良和进步的一种价值和行动。

公共精神指“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公民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有效治理、建构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和谐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

[1]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独立的人格、公共参与意识、社会公德、公共理性。

笔者认为,高校道德教育是在学科知识的传授、校园文化的熏陶、教师行为的引导过程中,通过学校日常生活中诸多隐性因素的作用,实现对学生在知、情、信、意、行方面社会人格品质的培养塑造过程;从而使学生展现出美好的人性、卓越的品行,使自身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推动社会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提升。

公共精神和高校道德教育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公共精神的培养是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优秀的青年,在教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而公共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需求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美德。

其次,高校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环节。

道德教育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生活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必经阶段,对大学生向社会人角色的转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

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

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公共参与精神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既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探讨了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几种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精神的途径。

首先,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而学生时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从而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到一些公益活动中,如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他人,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工作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到学校的学生会、社团组织等,通过组织活动和协调团队成员,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实际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案,并积极主动地实施。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一些公共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

尽管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有诸多好处,但实施起来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学生可能面临时间和精力上的压力,特别是在学业繁重的情况下。

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其次,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相关知识,应该加强相关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意识。

总之,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

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

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民参与精神成为了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公民参与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社会意识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

首先,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为他人服务和付出的喜悦;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带领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改进和解决方案。

其次,家庭也是培养学生公民参与精神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例如共同打扫卫生、分担家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家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带孩子参观社区活动,让他们了解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以及社区服务的价值。

另外,社会也是培养学生公民参与精神的重要力量。

社会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生会、社团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社会通过这些渠道,让学生学会合作、领导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而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还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师的引导。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上要传授学生社会知识和相关技能。

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

学校可以向家庭提供相关教育资源和信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而家庭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让教育成为学校和家庭一起共同完成的事情。

最后是社会的支持和鼓励。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参与的机会。

培育学生公共精神的路径探索

培育学生公共精神的路径探索

培育学生公共精神的路径探索在当今社会,公共精神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培育学生公共精神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则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培育学生公共精神的路径,希望为教育教学者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建立公益意识公益活动是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有效途径。

学校组织或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公共意识和公共情怀。

学校可以通过义务植树、清理垃圾等公益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自觉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关心国家、爱护环境等方面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关爱自然环境、尊重他人利益,提高公共意识的形成和培育。

二、引导同理心的发展同理心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情感,是人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国际形势和各种社会问题等途径,引导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自觉、负责,培养同情、理解和关爱的能力,提高公共情感的水平。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发形成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热爱他人的态度,养成因德施助的观念,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及公共精神。

三、建立公共意识建立公共意识,是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必要条件。

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养成“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思想观念,弘扬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私心理,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协作的能力,并将此视为一种奉献和克制个人利益的形式。

这样,学生就能够愈加增进公共意识,逐渐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公共价值观念,为社会公共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培育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责任感,也是培养学生公共精神不可或缺的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体现自己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责任在自己身上,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

在开展一些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强团结协作、贡献力量的成就感和自尊感,提高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服务意识,使彼此建立更加真诚、自信、持久的互动关系。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刍议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刍议
加 强学生的民主实践锻炼。
关键 词:大学生;公共精神;道德认知 ;公共价值 ;公 民素质 ;哲学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G6 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3 1 0 4 ( 2 0 1 3 ) 0 6 - 0 1 5 3 - - 0 5
党 的十八大 提 出,“ 到 中国共产党成 立一 百周年 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 到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一百
1 5 4
中南大 学学 报( 社会 科学 版)
2 0 1 3年第 1 9卷 第 6期
认识、对社会定位的确切把握、对 价值诉求 的深刻体
去。
认之上 。在公共精神熏陶和影响下的思想、观念、情
感, 将成为支配人们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强大力量 ,
第 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 。随
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期 ,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 、重建 民族精神 的需要 ,也是提高公民
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的需要 。青年 大学生作为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人群 , 却普遍存在 公民知识不足 、 公民技能缺乏、公民品性有待修炼等问题。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应着 力促进 自觉反思,提高学生的道德 认知能力;激 发问题 意识,厘清 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念 ;加强多元整合 ,促进学生 的公共精神建构 ;拓宽公共空间 ,
第 1 9 卷 第 6期 2 0 1 3 年1 2月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 C E NT . S OUT H U NI V . ( S OCI AL S C I E N CE )
、 , 0 1 . 1 9 No . 6
De c . 2 0 1 3
当代大 学生公 共精神 培育刍议

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服务精神

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服务精神

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服务精神在当今社会,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精神逐渐成为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未来社会的构建者和发展的推动者,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将探讨如何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服务精神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以鼓励学生参与公共事务。

首先,强调学生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服务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社会事务,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以及他人的困境和需要。

这种亲身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并且,学生的公共参与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社会身份认同感,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学生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服务精神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公共事务,学生们可以参与决策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公共参与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学生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服务精神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参与各种公共活动,学生们可以积累实践经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学生会、社区志愿者活动、环保组织等,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服务精神,学校和社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提供支持。

首先,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课程或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

同时,学校还应该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如组织公共事务沙龙、举办公益讲座和工作坊等,以便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和参与到社会事务中。

此外,社会组织和机构也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公共事务。

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项目等,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同时,社会组织和机构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同举办公益项目和活动,促进学生们的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精神的发展。

总结起来,学生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服务精神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摘要]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但大学生主观认识能力存在偏差、高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矛盾显现。

对此,提出了加强理论创新研究,构建坚实的公共精神理论支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公共精神价值观;优化改善社会环境,开拓健康的公共精神成长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转型公共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渡期,市场经济的诱惑及各种社会思潮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公共精神是高校大学生基本素养的精神内涵,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和精神面貌的好坏。

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理想诉求和价值追求,不断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探索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新途径,切实解决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遇到的新问题与新矛盾,使其具备公共精神所需的思想、观念。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公共精神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衡量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

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必然会阻碍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尤为突出。

1.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极易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其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机遇与挑战并行,压力和动力共生,面对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存在对公共精神理解不深刻和认识不正确的情况,特别是漠视并淡化对公共精神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摘要 : 公 共精 神 是 公 民在 现 代公 共 生 活 中应 该具 备 韵基 本 精神 , 也是 大 学生 必 备 的精 神素 养 。本 文对 大学生 公 共精 神 的 现 状做 ?
全 面 的分析 , 并从 改进 德育 l 工作 、 强化 公共 精神 教 育、 发 挥 高校 教师的 榜 样 带 动作 用、 发 挥 交 学生 管理 的教 育作 用 等 方 面对 新 时期


公 共精 神 要 求大 学 生 能 自觉 地 遵 守公 共 准 则 .按 公 共 准 则 的 要求做人、 做 事 然而 . 一 部 分大 学 生对 公 共 准则 的 认 同感 较 强 . 但 尊重 规 则 、 自觉按 规 则办 事 的 意识 则 比较 薄 弱 。 社会 公 德是 社 会 成 员 普 遍认 同或 约定 的道 德 .遵 守 社会 公 德 是 公 共精 神 对 大 学 生 的 基 本 要 求 在 大 学 校 园里 . 我 们经 常 可 以看 到 许 多缺 乏社 会 公 德意 识 的行 为 : 对 自己 的东 西 爱 护 备 至 , 对学校 、 教室 、 实验室 、 宿舍 等 公 共 场 所 的公 共 物 品 、 公 共 设 施 等 则 乱 写乱 画 、 毫不爱惜 、 有 的损 毁 还相 当严 重 ; 对个 人 卫 生 非 常 讲 究 . 对公共卫生 、 校 园环 境 却 漠 不关 心 , 乱 踏 草坪 、 随地 吐 痰 、 乱 扔 垃圾 。一 些学 生 无 视 学校 校 纪 、 校规 , 常 常 无故 迟 到 、 旷课 , 甚 至在 考 试 中作 弊 : 还有 一 些 学 生无 视 图书 馆 的规 定 , 在 图书 上 乱 写 乱 划 、 损坏图书 . 在 图书 馆 内大 声 喧 哗, 影 响 他人 学 习 : 有 的无 视 寝 室 管 理 规 定 , 从 宿 舍 楼 上 往 下 乱 扔 东西 , 在 宿 舍 内违 章用 电 : 还 有 的私拆 他 人 信 件 、 偷 取 他人 财 物 . 故 意打架 、 伤人, 甚 至危 害他 人 的 生命 。 在 社会 上 . 则 无 视社 会 公共 秩 序, 乱 穿 马路 , 不 遵 守 交通 规 则 , 在 公共 场 所 随地 吐 痰 , 乱扔 废 物 , 乱贴乱画 , 不讲 公 共 卫 生 : 还 有 的学 生 为 了达 到个 人 自私 的 目的 . 甚 至不 惜 违 反法 律 规定 、 以身 试 法 . 走 向犯 罪 的深 渊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作者:段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11期摘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围绕民主、法治、公正和服务的公共精神,把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作为高校服务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切入点,把公共精神的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给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完善奖励、制约和惩罚机制,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大学生;公共精神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1-0032-02公共精神是衡量现代社会国家公民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对于转型中的中国来说,国家治理必须以弘扬公共精神来转变社会条件,进行现代价值体系的塑造、现代制度体系的构建和现代治理结构的培育。

[1]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生力量,也是建设现代公共精神的主体。

因此,高校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抓手。

一、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性首先,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国家现代化逐步实现的过程,这种转型过程内在地要求全社会的每一位公民要逐步培育养成民主、法治、公正和服务等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的主体是公民,作为一国国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大学生,都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身份。

其次,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要求。

高校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应该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展 的高 素 质人 才 , 于顺 利 推 进 社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以 及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建 设 , 于 积极 对 对

3 - 6
维普资讯
迎 接全 球 化 的挑 战 等都 具 有 十 分重要 的意 义 。 首先 . 大学 生公 共 精神 培 育 是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的 必然要 求 促 进 以人 为 本 , 十六 大 后 新一 代 领 导集 体 实施 的一 个具 有 战 略 意义 的 发 展 理念 与价 是
直接 影 响拥 有它 的人 的行 动,它 还 有辐 射强 化 作 用 。公 共精 神是 个 庞 大 的体 系,涉及 到经
济 、 治 和文 化 等公 共 生活 领 域 , 关 社会 稳 定 和 经 济发 展 , 系 到 个人 生 命 健 康 和 生 活秩 政 事 关
序 ;公 共精 神所 体 现 和反 映 的是个 体 主 体地 位 的 自制 自律 的 行 为规 范 、独 立 的人 格精 神 、 良好 的 社会 公德 意识 、 共 的 生态 意识 等 。 我们 所 认 为的公 共 精 神是 指 以利 他 的方 式 关心 公 公共 利 益 的态 度 和行 为 方式 , 是 落实 在 公共 生 活 、 共 利 益 中的 , 又必 须 在 主 观 意愿 中 它 公 但 寻 找动 力。 自主地 追求 公 共利 益, 在 态度 、 为方 式 上 达 到 与他 人 的 沟通 , 是 出于公 共 并 行 这才 精神 , 具 有公 共 精神 。公 共 精 神 是孕 育 于公 民社 会 之 中 的位 于 最深 的基本 道 德 和政 治价 并
本 的科 学 发展 观 . 以学 生 为 中心 , 切 为 了学 生 , 一 促进 学 生 的全 面 发 展 。所 以高 校 的办 学 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与使命感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与使命感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与使命感公共精神与使命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它们不仅是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基石,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与使命感,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理解公共精神与使命感的内涵公共精神是指个体意识与公众利益相结合,追求社会福祉和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要求个人具备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使命感则是个人对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和使命的认同和追求,它使个体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

二、培养公共精神与使命感的重要性1. 对个人的重要性:公共精神与使命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促使其有更高的工作动力和目标追求。

公共精神与使命感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才能在社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对社会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与使命感,能够提高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增进社会团结和和谐,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三、培养公共精神与使命感的途径与方法1. 提供理论知识与教育培训:学校应加强公共精神与使命感的教育,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培训课程。

通过专题讲座、课程设置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公共事务、社会问题以及个人责任与使命。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其实际行动和社会责任感。

2. 塑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学校和社会应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可以创设学术讨论、公益活动等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让大学生能够发挥其专业技能和社会影响力。

3. 培养全面素质与思维能力:公共精神与使命感的培养需要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塑造。

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和责任感 ;学 习态度不端 正 ,学术上任 意剽窃他人成果 ;在 互联 网互相欺骗 .甚 至浏 览传 播淫秽网页等 。在社会上 。不 少大学生在 人际交往 中基 础文 明行 为失 范 , 缺乏规矩 和礼貌 . 不能尊老爱幼 ;在公 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假装没看见不主
动让座 ;在大街上随意闻红灯。
维普资讯
第 l卷 3
第 3期
琼 州 大学 学报
Ju ao o gh u nv ri o r l f n z o iesy n Qi U t
V 1 1 .No o. 3 .3
2 0 年 6月 06
J n .2 0 ue 06
浅议大学生公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的缺失及培育
展” 。它包括善待 自己的生命、着待他 人的生命 以及善待一 切有生命的动植 物的生态意识 。在 教学过程 中 ,我们发现部
当代大学生在 “ 熟人圈内”或者是 “ 自己人”这个 圈内 , 大 多能够保持教好 的 自律 自制 , 然而一旦 到了 “ 生人圈子”里 ,
或是 “ 自己人”顾及 不到的场所 ,日常生活 中的各种不文 明 行为便会频频地发生 。 例如 。 大学校园中常有这样一些现象 : 图书馆的一 些图书杂志被学生开了 “ 天窗” ;校 园 “ 侣”勾 情 肩搭背 。 拥抱亲 昵 ; 上课迟到 、 早退 和缺席者不少 ; 脏话 、 说
余世锋
( 湖南文理学院大学英语部 ,湖南 常德 450 ) 100
摘 要 :本文 提i培 育大学生公共精神应完善德 育体 系 ,强化校园氛 围的引导作用和加强道德实践教育 。 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62 2 0 )O— 0 2 一O 0 8 7 2( 0 6 3 06 2

强调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

强调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

强调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期望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

公共服务意识是指学生在个人行为中,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态度和行动。

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不仅有助于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也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说明如何强调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

首先,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公益活动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义工活动,鼓励学生到社区或者贫困地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如何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公民教育、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些学校的举措,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将得到有效的强化和培养。

其次,家庭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

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家庭中的家务活动,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另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教会他们如何关心他人,如何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去。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从小就养成关注社会问题的习惯,并且懂得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和影响社会。

最后,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参与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加大对学生公益活动的支持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并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可以开展公益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和认可。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也可以与学校合作,组织多样化的公益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参与的机会。

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将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强调。

论公民视角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

论公民视角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
李定庆 , 柯
( 漳州师范学院 经济学 系 , 福建

漳州 330 ) 60 0

要 : 民是公共精神培 养的主体 , 公 大学生作 为法律 意义上的公民 , 理应成 为公共精神培 养的主体 。在
公 民视 角下, 学生公共精神 的缺 失主要表现在独立人格精 神缺 失、 大 自制 自律 意识缺 失和公 民责任 意识缺 失 三个方 面。为此 , 要通过 改进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 、 富校 园文化 、 强舆 论 宣传 监督 、 丰 加 开展 志愿服务 等途 径
平等、 自由 、 秩序 、 共 利 益 和 负 责 任 等 一 系列 最 范 , 于维 护 自身 正 当利 益 和 公共 利 益 的一 种 精 公 勇 基本 的价 值 命 题 。 l 中 国学 者 也 对 公 共 精 神 开 神 风貌 , ”2 _ 主要 包 括 独 立 的人 格 精 神 , 自制 自律 的


公 民视角 下大 学 生公 共精神 的 界定
民性 。公共 精神 的主 , 共精 神是 社 会 文 化 的重 要 构 成 部 人 。“ 民” 其政 治含 义 上 指作 为 主 体 的个 人 公 公 在 分 , 是衡 量 一 个 国家 公 民 素 质 的重 要 标 杆 , 也 是 享有平 等 自主地 参 与社 会公 共 事 务 的社 会 共 同
展了深入 的研究 。梁漱溟先生 (97 在《 18 ) 中国文 行为规 范, 烈 的公 民 责 任 意 识 和 社 会 公 德 强 化要义》 中指 出: 人们 的品性 , “ 固皆养成于不知 意 识 。
收 稿 日期 :0 11 -0 2 1-02
作者简介 : 李定庆( 9 6 ) 男, 建永定人 , 16 一 , 福 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 系副教授 , 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 从

现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成

现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成

现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成[摘要]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杆,塑造具有优良公共精神品质的现代公民是当代中国迈入公民社会的前提和要义。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加之其存在公共精神的缺失现象,所以其公共精神的塑成显得尤为必要。

大学生公共精神塑成,内容上应加强公共精神理念的宣扬和知识的传播,在形式上应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公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精神;塑成;必要性;途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迈入现代社会,作为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也正式建构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个体置身公共生活场域的全新社会,塑造具有“自主、公道、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分享、参与、奉献”等优良品质的现代公民,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公民社会的前提和要义。

公共精神意指在公共生活形态中,公民个体与社群具有的超越个人与社群狭隘界限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遵从公共原则和规范,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

公共精神是公民个体对公共领域利益关系的理性认识和对共同生活准则的主观认可,在维护公共利益和关爱他人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

因此,公共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标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塑成的必要性(一)大学生是现代公民社会构建的精英力量当代大学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推进中国文明进程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他们在接受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本领的同时,也吸收着时代最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

公民社会的构建需要当代大学生树立现代意识,具备深度的公共精神,需要大学生认清身上承担的历史使命,提升自身的公共素养,强化公民意识。

(二)大学生正处于各种世界观、价值观的成熟阶段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波动趋向稳定的复杂过程,是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巩固和提升的关键时期,因而也是进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键时期。

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志愿服务意识

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志愿服务意识

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志愿服务意识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志愿服务意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志愿服务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学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展其公共精神和志愿服务意识。

一、加强思想引导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讲座和课程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社会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一些关于公共事务、公益活动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提供丰富的志愿服务机会为了激发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学校应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机会。

例如,学校可以联系当地的非营利组织或社会团体,安排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敬老院等地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三、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

这些组织可以由学校教师或学生自愿担任相关职位,负责组织和协调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为学生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四、设置奖励机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公共活动和志愿服务,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

例如,设立评选最佳志愿者或设置志愿服务学分制度等,通过这些奖励机制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学校还可以在学生档案中加入志愿服务情况的评估,以便将来在升学或就业方面提供参考。

五、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公共精神和志愿服务意识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团队活动,比如班级合作项目、俱乐部活动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提供师生互动机会学校应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与老师进行积极互动,得到指导和鼓励。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共问题,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帮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和影响力,以及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改变社会的可能性。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

公共精神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领域中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公共利益诉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公共精神培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高校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在宏观层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当加强公共精神的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具备为他人着想,关心公共利益,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多种途径,向学生宣传介绍公共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活动等,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亲身体验公共精神的重要性。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建设,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出他们应具备的公共责任感。

高校还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课程中,学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自己,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思政课、读书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知识与实践结合,形成爱国爱社会的公共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校还应当重视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教育。

培育大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从根本上培养公共精神。

在微观层面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

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公共管理和服务。

在学生组织中设立相关职务,推动学生参与学校的一些管理和决策,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社团组织活动,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学校可以在社团中设立志愿服务组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慈善活动,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激发公共责任感。

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

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
精神的。

的 发展与世界文明的发展结合起来。 通过与全世界各国各 个领域的广泛交往, 充分利用世界 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社 会的进步。 许多科学和 进步的思想公共精神文化, 如公平竞

加强 大学 生公 共精 神 塑造 的重要 性
1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塑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 争、 依法守法、 效益观念、 诚实守信、 恪守社会公德等, 样是 同 化建设事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普遍认 大学生公共精神塑造所倡导的, 可以借鉴和吸收。但是, 要

念、 特权思想、 专制主义受到 新的时代精神的 挑战, 逐渐走向 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素质和 公共精神修养, 抵御西方各种 增强 消 法制意识、 亡, 创新意识、 服务意识等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和 腐朽思想的侵蚀的能力, 加快我国 融人世界历史潮流的信心 增强, 极大地促进了公共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意识 和步伐。 形态的 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一些旧
“ 私人” 身份参与公共事务, 这样的人就不能被认为具有公共 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精神, 即便在效果上他们的行为也促成了公共利益。 显然,
2 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塑造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
公共精神落实 在公共生活、 公共利益中, 但又必须在主观意 全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涉及经济、 政治、 文 愿中寻找动力。自 主地追求公共利益, 并在态度、 气质、 化、 行为 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内 容。二十多年来, 中国通过改革 方式上达到与他人的沟通, 才是出于公共精神, 并具有公共 开放的发展战略, 自觉融入到全球化 的进程中, 主动把中国
同 或约定的公 共精神概念, 通过各种教育和舆论的作用, 清醒认识到, 使 全球化为西方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 西 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人生信念与公共精神准则 , 包括遵守公 化”“ 、 分化” 政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他们通过各种经济、 文 共秩序并得到社会群体的 普遍认同。 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公 化活动, 推行西 方资产阶 级思想和 价值观念, 推行所谓的“ 人

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精神

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精神

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社区服务不仅能促进社区的发展,增进邻里间的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精神,以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并为未来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首先,学校应该将社区服务纳入课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社区问题,认识到自己作为社区一员的责任。

例如,可以通过开设社区服务课程,让学生实地参观社区,了解到社区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社会活动。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为社区做出贡献。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到服务他人的意义,并逐渐培养起对社区的关心和责任感。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社区服务精神的重要途径。

家长可以从小就教育孩子关注他人、尊重他人,并且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责任。

家庭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社区服务活动,比如走访邻居、清理垃圾等,让孩子从小就参与其中,感受到社区服务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与有意义的社区活动结合,比如参观福利机构或者敬老院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区中不同群体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之情。

另外,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培养学生社区服务精神的关键。

学校可以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

比如,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公益讲座、义务家教、义务劳动等服务。

这样,既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区服务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此外,通过奖励制度的建立,也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学校可以设立社区服务奖励规定,对于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对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也能够树立社区服务的榜样。

通过奖励机制,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社区服务,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看到和学习到参与社区服务的重要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精神对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摘要: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公共精神和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培养社会公共精神和公德意识,努力做好社会公共意识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公共精神大学生年轻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我们大学生更是如此,我们都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的整体水平,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如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奋斗和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直延续下去,我们才能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

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公共精神和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培养社会公共精神和公德意识,努力做好社会公共意识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社会公共生活孕育了公共精神,其开发性、互动性特点决定了公共精神的主要特征为:一是公共性,指公共精神要行之有效需要建立在人们的共识基础之上,任何人都有义务去维护大家公认的道德原则,把道德关怀的目光投向社会公众,投向他人,真正做到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二是最低限度性,这是指公共精神并不是对私人利益的排斥,也不是对个性自由的否定,而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公共价值、标准和态度;三是辐射性,这是指公共精神不仅直接影响拥有它的人的行动,它还有辐射强化作用。

社会公共精神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社会对大学生公共意识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使人心情畅快;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

大量事实反复说明:具有正确合理的的公共意识,更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才更可能有“成就”,更容易“成功”。

因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万不要成为游离社会的自由主义者,终生乐而无为,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共意识失范。

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还;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艰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 互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不能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

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总结起来有这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

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

(2)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

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3)抗压能力弱,易极端处事。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甚至出现心灵无法存放、精神无所寄托、生命无处安顿的现象。

高校自杀案件不绝于耳,目无法纪的故意伤害案件也屡有发生。

大学生公共精神,社会公德的丧失,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原因:(1)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的高低,从而造成了偏重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问题。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

让孩子产生一中“唯吾主义”。

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3)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专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在网络文化的“熏陶”下,变得扭曲,公众的行为中就有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4)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

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那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呢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 1 ) 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

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

其次,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际行动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

第三, 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 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 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

( 2 )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

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

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

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

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锻炼。

( 3 )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公德日常的行为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 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发现人民群众伟大, 增强劳动观念,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 4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 根据形势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 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 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 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 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 5 )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

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

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正气, 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 6 ) 多参加实践训练。

要倡导大学生在真实的校内外公共生活中践行现代价值理念、运用公民知识、培育公共精神。

校内外公共生活主要包括学生团体生活、学校管理生活及社会服务生活三大方面。

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各种社团组织,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可以说,组织大学生开展学生团体生活、学校管理生活及社会服务生活,就是让他们在亲身参与和处理这些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掌握今后参与公共生活、管理公共事务的程序与技巧,培养自治与民主的习惯,并养成公共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明白:“我的”和“你的”、“公共的”究竟意味着什么,权利、义务、责任该如何统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究竟有何实际意义。

当然这些公共活动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与引导。

学校管理者要着力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宽松、开放、有序的校园环境,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以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公共生活实践。

只有投身于公共生活实践中才能培育公共精神,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公共生活是生成公共精神的土壤,而公共精神则是滋养公共生活的灵魂。

从人类历史看,正是在长期的公共生活的训练、实践和反复搏弈中,产生和升华了以自治、自律、人道、公益、责任、互助、个性自由为底蕴的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反过来又激发了公共生活的持续前行和不断完善,使公共生活成为支撑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础。

大学生是社会的群体,也是精英群体,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前程,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必须要增强自身素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公共精神,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