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的问题建议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是指针对农村地区的房屋结构特点和地理环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1. 完善农村民居的抗震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民居的抗震设施建设标准,推广使用抗震材料和结构设计,加强对民居抗震设施的检测和评估。
对于老旧房屋,应当进行改造和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2. 加强农村民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通过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地震的认识和意识,以及应对地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演习,让农民掌握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3.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在农村地区建立地震监测站点,及时监测和预警地震信息。
并建立健全地震预警系统,将地震预警信息传达到农民手中,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4. 推广农村地震保险制度。
加强农民地震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地震保险的认知和参与率。
建立健全农村地震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经济赔偿和恢复重建的保障。
5. 加强农村民居的防灾减灾建设。
开展农村民居的防灾减灾建设,包括改善农村民居的排水系统,加强房屋防火设施,以及加固房屋周围的环境等。
这样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6. 加强农村民居的维护和管理。
建立健全农村民居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民居的巡查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房屋存在的安全隐患。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房屋使用和管理的相关规定。
7. 增加农村灾害应急设施建设。
在农村地区设立灾害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足够的应急救灾物资,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救助和救灾资源。
加强农民的应急救援能力培训,提高他们面对灾害时的自救和互助能力。
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涉及到政府、专家、农民等各个环节。
只有综合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农民的安全和财产。
气象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气象防灾减灾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一、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1、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情况。
突出表现在:气象信息员对气象工作理解不透彻,气象信息员水平不一致,调动频率高,无长效激励工作机制,造成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辖区内气象预警设备如自动站、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设备虽然分布均匀,设置合理,但因设备缺电、断网现象突出,严重影响气象预警信息传播问题。
2、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属于社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加上气象防灾减灾在很大程度上仅产生社会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影响整个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水平提高。
3、县-镇-村气象垂直业务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组织体系目前已近初步建设完成,但是三级垂直气象业务系统尚不完善,目前仅仅依靠大喇叭、手机短信、显示屏等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不能及时收到各镇村具体的天气实况、灾情收集等反馈信息,严重影响上级领导的决策和判断。
4、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足目前可依托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渠道和手段较为单一,基本还是以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重大科普活动为主进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群众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气象防灾减灾发展中的几点建议1、层层落实防灾减灾工作责任,建立完善体系县级人民政府应严格执行防灾减灾属地管理、行业管理责任制,明确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
同时进一步细化镇办职责、工作流程,规范工作运行,强化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镇、村气象工作履职到位。
2、保障资金投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基础水平。
县级人民政府应将气象部门为地方提供服务的气象可研、电视广播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运行、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等方面的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对气象工作的扶持力度,为气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防灾减灾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土的抗剪强度,相当于增加了一个黏聚力 c,且称 c 为准黏
聚力。这个理论为“准粘聚力理论”。
24
3 加筋土挡墙设计与计算
3.1 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1)经典朗肯方法。 假定土体主应力方向为竖直和水平方向,最大垂直应
力等于上覆土重,织物承担上下两个半间距的水平土压力。 潜在破裂面为与墙底水平面成45°+ ψ/2的斜面。 (2)半经验的0.3H法。
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 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 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 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 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 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
10
4.基础设施及土木工程 抵御灾害能力弱
基础设施及土木工程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灾害发生时, 土木工程往往又是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构成最大危害的地方。土木工程 抵御灾害能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 发展。
11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大部分人员伤 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据不完全统计, 70%以上的损失是由于房屋倒塌、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损 坏造成的。
15
5.灾害法律体系不完备
16
17
18
19
20
21
22
无筋和加筋沙土强度分析
23
许多学者的试验研究证明:筋材在试验中不被拉断和滑 动,仅其中的砂土被破坏,加筋砂上的破坏包线的内摩擦角 与未加筋砂土的破坏包线的内摩擦角近似相等,且加筋砂土
对防震减灾的意见和建议
对防震减灾的意见和建议
1.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确保新建建筑物符合抗震设计标准,加强对现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2.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地震风险的认识,教授地震应急知识和技能。
3.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救援队伍的组织、物资储备和紧急通讯系统。
4.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投入资源进行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支持地震科学研究,开发先进的减震技术和救援装备。
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这些建议的实施需要政府、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工作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综合的措施,我们可以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化防震减灾的建议
强化防震减灾的建议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级各部门要认清严重的震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和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依靠科技,依靠法律,依靠群众,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较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年,基本形成专群结合、上下结合、宏观微观结合资源共享的震情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建成省、市一体化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
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
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健全。
基本建立起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
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防震减灾贡献率显著提高。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够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具备应对大震巨灾能力;地震科技及创新能力居全省先进水平。
三、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一)做好地震形势的分析研判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跟踪实施方案,完善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震情监测和跟踪体系,切实做好震情跟踪和震情形势研判工作。
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质量的意见建议
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质量的意见建议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质量的意见建议: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增加地震监测点的覆盖范围,提高地震预警的响应速度和准确度。
2. 增加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地震科普讲座、制作宣传资料、举办模拟演练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 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对于重要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应进行抗震设计和加固工程,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运行,减少灾害损失。
4.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救援机构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5.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域规划。
通过科学评估地震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划和建设标准,避免在地震易发区建设重点项目或居民区。
6. 提升社区的防震减灾能力。
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建立社区防灾志愿者队伍,提高社区的自救能力和抗震减灾能力。
7. 加强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
增加对地震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强地震监测技术和预警技术的研发,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
与国际上的地震科研机构和救援组织加强合作,共享地震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提高全球范围内的防震减灾能力。
9.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制定相关的地震防灾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
10. 加强对地震灾害的监测和评估。
建立完善的地震灾害数据库,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地震灾情数据,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防震减灾工作的质量,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提高国家的抗震减灾能力。
防震减灾知识安全教育
防震减灾知识安全教育
防震减灾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保护个人和财产的安全。
安全
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人和社会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以下是一些防震减灾知识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建议:
1. 学习地震基本知识:了解地震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灾害,通过学习可
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地震事件。
2. 安全建筑设计:了解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建造标准,选择安全的建筑材料,确保房屋
和建筑物的结构能够抵御地震的影响,减少损失。
3. 家庭和工作场所的防震准备:建立家庭或工作场所的防震准备措施,包括灾害应急
预案、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通讯设备等,提前做好应对地震的准备工作。
4. 安全避险技巧:学习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技巧,如找到安全的避难点、避免玻璃、重物等可能引起伤害的物品,保持冷静等。
5. 提高应对能力: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和模拟练习,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应对能力和行动
效率。
6. 定期巡检和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家庭和工作场所的设施和设备,确保其安全性和
可靠性。
7. 获取可靠的信息来源:了解并获取可靠的地震和灾害信息,及时获得最新的防震减
灾知识和应对策略。
通过安全教育和防震减灾知识的传播,可以提高个人和社会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增强灾害防范和应对的能力,减少损失和伤害。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在我国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在不断增加。
为了减少灾害的损失,我国建立了防灾减灾系统。
然而,当前的防灾减灾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状
我国的防灾减灾系统主要包括预警、应急响应、重建和恢复四个方面。
预警系统包括气象、地震、洪涝、海啸等多个子系统。
应急响应系统则包括救援、物资保障、医疗救治等多个子系统。
重建和恢复系统则包括住房、交通、水利、电力等多个子系统。
二、问题
然而,当前的防灾减灾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
1.预警系统不够精准:现有的气象、地震预警系统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预警,但仍然存在误报、漏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预警精度。
2.应急响应系统存在协调不畅等问题:应急响应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缺乏紧密协调,导致救援等工作无法高效展开。
3.重建和恢复系统低效:在重建和恢复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4.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防灾减灾系统常常只在灾害发生时发挥作用,而缺乏长效机制,不能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
三、建议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提升预警系统的精度:加强科技投入,提高气象、地震等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2.加强应急响应系统的协调:成立统一的指挥部,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工作,提高救援工作效率。
3.优化重建和恢复系统: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案,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总之,我国防灾减灾系统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仍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个人防灾减灾存在问题及建议
个人防灾减灾存在问题及建议个人防灾减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于保障个人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我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并提出建议来改善个人防灾减灾的效果。
首先,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
大多数人对于灾害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对不同类型灾害的了解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
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民众掌握基本的防灾知识和技能。
其次,个人防灾减灾能力的薄弱也是一个问题。
大多数人在灾害发生时缺乏应对的能力,不清楚如何正确行动,缺乏自救自护的意识。
因此,我们应鼓励提供相关培训和训练,例如对公众进行急救和灾害逃生演练,以提高个人的防灾能力。
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合适的防灾设施和资源。
在一些地区,缺乏有效的逃生通道、避难所和紧急物资储备等设施,限制了个人防灾减灾的效果。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公共场所配备逃生通道和避难设施,同时建立灾害应急物资库存,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和支持。
此外,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预警系统也是一个问题。
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准确地传递警报和信息至关重要。
因此,政府应该投资建立强大的紧急预警系统,并确保其能够覆盖到每一个地区,同时积极推广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手机短信预警系统等,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综上所述,个人防灾减灾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培训个人的防灾能力,改善防灾设施和资源,以及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和预警系统,都是提高个人防灾减灾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作与行动,我们可以更好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强化防震减灾的建议
强化防震减灾的建议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震、洪涝、山洪等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加强震前、震中、震后三个阶段的防震减灾工作入手,提出强化防震减灾的建议。
一、震前防震减灾1、加强灾害预警定级体系的建设地震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如果能够提前预警,可以有效降低地震与其带来的破坏。
因此,我们要加强预警机制的建设,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提高社会各方应对地震的能力。
2、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政府应当加强对广大公众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将防震减灾知识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中去,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从而有效减少若干后果。
3、完善建筑物的震防设施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一旦遭受地震的袭击,可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改造过程中应当加强对震防设施的设备及检查,确保建筑物可以抗震。
二、震中防震减灾1、快速救援一旦地震发生,要尽可能广场损失的扩展,及时启动应急救援,开展救援工作。
政府应当加强应急预警与指导,及时启动救灾物资的储备,确保救援队伍到达现场时能够第一时间发挥战斗力。
2、加强道路交通和运输设施的管理地震发生后,道路交通和运输设施往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就使得救援队伍难以进入灾区进行救援。
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道路交通和运输设施的管理,确保它们可以及时恢复正常使用,方便救援。
3、加强疏散和安置工作地震时人们要尽快安全撤离至安全地带,政府应加强疏散和安置工作。
在地震发生前,应制定完善的疏散方案,当地震发生时,应迅速行动。
政府应建立地震期间的应急疏散和安置机制,使人们可以安全地避难。
三、震后防震减灾1、加强灾后重建工作震后重建工作是重要的防震减灾工作。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加强震后复查与评估,对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开展施工工作。
同时,应充分考虑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停滞不前或缓慢的重建工作。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人类活动所引发的人为灾害,加强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
但是,在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进行探讨。
一、现状1.防灾减灾科技应用进展较快,但仍存在不足。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地震预警、气象预报、人员定位等技术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是,在应对新型灾害和复杂灾害的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2.防灾减灾科技建设尚需加强。
防灾减灾科技建设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建设尚需加强。
一方面,防灾减灾科技建设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缺乏创新的技术应用。
3.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存在区域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因素不同,导致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相对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也相对较弱。
二、问题1.技术应用缺乏创新性。
目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中还存在技术应用缺乏创新性的问题。
一些技术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缺乏全新的创新和突破。
这导致在一些新型灾害和复杂灾害应对中,科技的支撑力度不足。
2.技术应用不普及。
防灾减灾科技应用需要广泛普及,但是目前一些地区、一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也未能得到广泛的推广。
一些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的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相对滞后。
3.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投入不足。
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但是目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的投入仍然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需加强。
三、建议1.加强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防灾减灾科技应用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推广和普及防灾减灾科技成果,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防震减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防震减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意识和认知不足:一些地区和个人对地震风险意识不够,缺乏对地震的认知和了解。
对策建议是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达地震知识和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提高大众的地震风险意识。
2. 建筑结构不安全:一些地区的建筑物存在结构不牢固、抗震能力较弱等问题,增加了地震发生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
对策建议是加强建筑抗震设计和监管,推动加固老旧建筑,确保新建建筑符合抗震要求。
3. 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些地区的应急救援能力相对薄弱,需要加强。
对策建议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救援人员的培训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和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 防震减灾措施缺乏配套政策支持:一些地区在防震减灾方面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导致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对策建议是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支持,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1/ 1。
防震减灾的建议
防震减灾的建议防震减灾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应加强地震抗震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冲击。
如加装抗震支撑设备、增加建筑物的耐震能力等措施,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次,强化地震预警和监测技术。
地震发生前的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秒到数分钟通知人们,以便他们采取相应的避灾措施。
因此,应加强地震监测技术,提高预警的准确率和及时性。
建立地震监测网,增加地震观测站点,提高对地震活动的监测能力,确保人们能够得到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
再次,加强对地震的宣传和教育。
人们对地震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地震的宣传和教育,向公众普及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技能。
例如,教导人们如何正确躲避地震,如何正确逃生等。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学校和单位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和员工的避灾能力。
此外,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也十分重要。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只有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地震灾害。
因此,应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的地震科学水平。
同时,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地震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地震灾害。
最后,建立健全地震救灾体制和机制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地震救灾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
总之,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强化地震预警和监测技术,加强对地震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地震救灾体制和机制,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普安县当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普安县当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本轮机构改革结束后,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和镇(街道)安监办承担大量的防灾减灾救灾任务,然而,大部分单位都存在人员、经费等不足的问题,防灾减灾救灾后续工作开展将更为困难。
结合当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际情况,简要分析有关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职能划转工作基本完成,三定方案也基本确定,按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应急管理局分别设置了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防汛防旱、物资保障等专业科室,但是大部分职能划转过来以后,工作人员并没有调整过来。
当前应急管理局和各镇、街道人少事多,转隶职能的专业性较强,非专业人员无法承担相关工作,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和质量。
当前缺乏的主要是地质勘探、地震监测、生物工程等专业人才。
(二)基层对应单位不明确。
例如应急管理、救灾等职能划转到应急管理部门后,各镇、街道没有明确对接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原安全生产由镇安监办继续对接,但其他划转职能的工作在基层还没有明确。
(三)投入资金不足。
一是原防汛防旱物资购买计划基本没有实施,各级财政投入偏少,地方每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均侥幸过关。
二是应急物资购买资金划拨不及时导致物资无法满足救灾工作需求。
三是灾情救援指挥车辆缺乏,无法满足现场组织救援指挥的实战需要。
(四)部分部门存在主体责任不明晰问题。
机构改革后,在应对自然灾害上,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应急救援的统筹、指导、协调工作,在部门协作分工时,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存在对应急管理部门职能认知不明晰、自身主体责任不明确问题,认为职能划转后,所有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物资保障等工作全部由应急管理部门承担工作,但是按照我县有关部门“三定方案”规定,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物资保障等部分工作还需原部门承担,应急管理部门主要是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责任不明确,极易造成推诿扯皮现象。
(五)没有专用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我局自建局以来至今,一直无一幢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用房一直是租房办公。
加深防震减灾水平工作建议
加深防震减灾水平工作建议地震是自然界最具破坏性的灾难之一,对于大陆性国家来说,尤其是我国这样地震频发的国家来说,防震减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深防震减灾水平工作是一项非常长期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本文将从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和培训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深防震减灾水平工作。
一、加强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加强防震减灾水平工作的基础。
目前国内地震科学研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开展更多、更深入、更系统的地震科学研究,探测地下构造,完善地震预测技术,提高预测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加强对地震发生机理、震源参数、震源能量释放等关键问题研究,为减灾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支撑。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相关学科领域的交流,积极利用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和自然地灾历史记录,为防震减灾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对于防震减灾工作也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确保基础设施具有高度的抗震能力。
其次,加强抗震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比如,对于一些老旧建筑和旧桥梁,要及时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抗震能力。
此外,加强抗震设备的研发和使用,如建设早期预警系统等措施,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
三、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和培训防震减灾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人们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强震来临之际,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将有助于减少损失并挽救更多的生命。
一方面,要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阶段,加大地震科普、防震减灾教育力度,提高人们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
另一方面,也要向相关领域进行培训,加强科研人员、单位防震科技人员、救援队伍和群众防震减灾技能培训,提高抗震减灾工作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四、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可以提高公众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公众对于强震的预防意识和自救能力。
当前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当前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建议当前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建议近年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防震减灾工作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是,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缺乏资金投入目前国家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资金投入较少,导致许多地区的防震减灾设施落后,无法有效防范灾害发生。
资金投入应适当增加,重点加强财政支持和投资,提高防震减灾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水平。
二、缺乏专业人才防震减灾需要各方面人才的综合协作,但现在在这个领域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人才。
政府应当大力培养防震减灾方面的人才,并鼓励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鼓励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防震减灾工作中。
三、缺乏灾害预警技术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缺乏先进的灾害预警技术,往往导致灾难发生后才得知。
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灾害预警技术的投资,提高灾害的预警能力,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应对和减灾。
四、缺乏宣传意识当前大众对于防灾减灾意识的普及仍然不够高,很多人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也不充分。
政府应当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同时,应当加强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建议为加强当前的防震减灾工作,以下是我个人的建议:1.政府加大对于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提高防震减灾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和改造水平。
2.政府大力培养防震减灾方面的人才,并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3.政府加强对灾害预警技术的研究和投资,提高灾害的预警能力。
4.政府加大推广防灾减灾知识的力度,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尽管防震减灾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但针对这些困难我们也可以提出建议,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方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防震减灾救灾意见和建议
防震减灾救灾意见和建议近年来,地震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防震减灾救灾工作,加强相关措施的科学性和实施力度。
以下是我对防震减灾救灾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首先,加强地震科学研究。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一种,因此科学研究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地震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地震监测、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还应鼓励科学家和专家们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地震的机理和规律,为灾害应对提供更多有效的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建立一套覆盖全国的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加强地震监测站点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地震监测的精度和覆盖范围。
加强对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地震发生前的预警时间,为人们采取有效的逃生和避险措施提供更多预留时间。
第三,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地震是一种非常突发和瞬间的自然灾害,人们在地震发生时通常无法做出理智和正确的反应。
因此,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政府应加强地震安全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地震的危害性和应急逃生知识,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同时,应建立地震防灾和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和模拟训练,提高公众面对地震时的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加强地震防灾设施的建设。
地震防灾设施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大对地震防灾设施的投入,修建更多地震防灾避难场所,提供更多地震救灾设备和物资。
除了避难场所,还应加强对学校、医院、政府办公场所等重要场所的地震安全设计和建筑抗震能力的提升,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有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第五,完善灾后救援和重建机制。
当地震发生时,救援和重建工作是最关键的一环。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灾后救援和重建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素质和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应建立起包括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内的全方位支持体系,确保灾区人民及时得到救助和重建工作的有序展开。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防灾减灾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系统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防灾减灾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建议进行探讨。
一、现状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防灾减灾意识不够。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防灾减灾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对灾害风险认识不够,缺乏防灾减灾意识。
2. 防灾减灾制度不完善。
我国防灾减灾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法规不够完善、政策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
3. 救援力量不足。
我国灾害救援力量还存在一定的短板,缺乏高效的救援机器和人员。
二、问题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 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国预警机制还存在很大的缺陷,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灾害风险评估不够科学。
2. 救援力量有限。
我国灾害救援力量还有待提升,救援机器和人员不足,救援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 灾后重建不足。
在一些地方,灾后重建工作落后于其他防灾减灾工作,灾后重建资金匮乏、重建计划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议为了提高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
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鼓励公众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2. 完善防灾减灾制度。
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防灾减灾制度和法规,建立更加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
3. 提高救援力量。
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灾害救援力量,加强物资储备,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和人员技能。
4. 加强灾后重建工作。
政府应提高灾后重建资金,合理规划重建工作,加强重建工作的监管和管理。
结语防灾减灾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系统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完善防灾减灾制度,提高救援力量,加强灾后重建工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防震减灾教育的建议
加强防震减灾教育的建议
加强防震减灾教育的建议:
1. 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知识,通过举办防震讲座、开展防震知识普及活动等形式,向公众传授地震基本知识、防震自救技能等。
2.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将防震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3.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并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公众,提高应对地震的时间窗口。
4. 加强地震安全评估和建筑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5. 加强地震演练和模拟训练,提高公众的应急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
6.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利用各类媒体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理解。
7. 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力量和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地震科研交流,借鉴他国的防震减灾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的防震减灾能力。
9. 加强社区防震减灾组织建设,组建社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提高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10.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地震预防和防震减灾工作的法律保障,提高地震防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些建议都是为了加强防震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只有通过科学的防震减灾教育,全面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才能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震减灾的问题建议
一、基本情况
**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汶川8.0级地震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认真履行地震部门的职责,“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实效,2014~2017年连续四年被四川省地震局授予市(县,区)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一是政府重视,防震减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初步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工作职责;二是聚焦主责主业、监测预测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4年投入150万元,依托德阳信息节点建成全市前兆台网数据处理中心,实现了对地震观测数据自动传输、存储、管理,共享;三是突出抗震设防,震害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投入180万元实施了***地震小区划工程项目,完成什邡市城区地震构造调查与分析、区域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分析等工作,为城市规划、震害预测等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把好重大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建设工程安全关口,依法监督****水库工程开展地震安全评价工作。
全市创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
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所、市级防震减灾学校4所、市级防震减灾社区2
所、市级防震减灾乡镇1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农居地震安全示范村(社区)3个;四是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地震应急处置能力逐步提高。
初步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以实战演练促进地震应急能力提高;五是加强宣传教育,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
利用“三下乡”、“5.12”防灾减灾日,“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等时机和载体,通过集中宣传、科普讲座、应急演练、防灾文化电影、演讲比赛等把防震减灾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地质构造复杂,面临的地震形势比较严峻,防震减灾的能力与水平仍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地震应急工作亟待完善。
尽管已初步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但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仍不够健全;基础数据库信息量不能满足应对较大地震发生时的预测要求。
部门职责不够明晰,整体协调、联动响应机制尚不完善,政府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二)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工作需要加强。
城区部分建筑年代较长、建设标准低;部分农居自建房还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增强。
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有初步认识,但普遍缺乏防灾知识及自救、互救技能,政府提供的专业性指导培训需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议意见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
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进地震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一是由市住建局牵头要适时开展城市和农村危房抗震技术鉴定,科学评估抗震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是全面分析全市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整合各个部门的有效资源,尽快建立和完善详尽完备的地震应急数据库,对数据适时进行更新优化,保障数据完整、真实、有效。
三是配合四川省地震局、德阳市防震健在局推进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系统建设。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同,进一步提高应急指挥合力。
一是要按照《防震减灾法》要求,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队伍素质。
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提高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建立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加强与卫生、消防、危险品、人民防空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建设,继续推进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救援志愿
者队伍的救援能力,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
(三)突出重点,提高实效,全面推进地震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要继续抓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市(县)防震减灾综合服务系统功能,提高地震应急的处置能力。
二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地震应急物资调用平台和相应的管理与调用制度,合理布局应急救援储备仓库,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地震应急物资统一调用机制和物资储备体系。
(四)加强宣传,注重实效,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震能力。
一是不断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利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等有利时段,通过新闻媒体、大众广告等单位进行全面有效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二是积极探索全民参与防震减灾实战演练的新模式,增加防震演练的群众参与度,提高人民群众面对震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技能,提升应急避震能力。
三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国家、省、市、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地震安全示范企业的建设,切实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升防震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