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沌南路道路排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5)精选全文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5)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武汉光谷第一初级中学操场看台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一、前言1.1工程概述武汉当代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拟在武汉市当代路武汉光谷第一初级中学内兴建操场看台,该工程由深圳市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设计,拟建物具体性质如下:表1拟建筑物概况一览表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对应的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受建设方委托,该工程的补充勘察工作由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承担。

1.2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1.2.1勘察目的查清拟建筑场地范围内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为拟建筑物选定合适的基础持力层,对其承载力作出评价,选定合理的基础型式,为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1.2.2任务及要求(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 1 -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2)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并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提供合理的基础持力层及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

(5)判别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1.3勘察依据本次勘察按甲方提供的拟建筑物规划总平面图(1:500)及设计院提供的勘察委托书设计工作量;并严格执行以下有关国家规范,遵守操作规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4)《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1.4工作方法及工作量本次勘察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程、规范,沿拟建物角点及周边共布设勘探孔12个,其中钻探孔4个,静力触探孔8个,各勘探点孔位及高程均由我公司测量人员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基准点A点(场地东侧关凤路上一点,X=3371782.774,Y=539780.336,H A=22.13m)引测而得,其坐标为北京坐标系,高程为黄海高程,由于高程基准点距场地较远,平面图上没有标示出来。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报告编号:RS-2022-001日期:2022年5月10日一、勘察目的本次勘察旨在对XX市XX路进行综合勘察,了解其道路情况、交通状况、安全隐患等,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意见。

二、勘察范围本次勘察范围涵盖XX市XX路起始点至终点的全程,总长约10公里。

三、勘察内容1. 道路情况:a. XX路为两车道双向行驶,道路宽度为6米;b. 道路路面存在多处裂缝和坑洼,需要进行修复;c. 部分路段有漫水现象,需要加强排水设施的设计。

2. 交通状况:a. 道路沿线交通流量大,特别是早晚高峰期间,交通压力较大;b. 部分路段存在交通事故多发的情况,需要加强交通标识和引导措施;c. 部分路口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需要对信号灯配时进行调整。

3. 安全隐患:a. 沿线道路缺乏足够的防护设施,容易造成交通事故;b. 路段存在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的情况,需要划定专用非机动车道。

四、改造意见根据以上勘察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造意见:1. 道路维修:对道路路面进行修复,填充裂缝和坑洼,确保道路平整。

2. 排水设施加强:在漫水路段加强排水设施的设计,减少积水现象的发生。

3. 交通标识和引导措施:增设交通标识牌、路灯等,提醒驾驶员注意道路情况,并在需要的路口安装交通指示牌。

4. 信号灯调整:对不合理的信号灯配时进行调整,提高交通流畅度。

5. 防护设施建设:在需要的路段设置护栏、隔离带等,增加道路安全性。

6. 专用非机动车道设置:对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的界限进行划定,确保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的分离。

五、结论本次勘察发现了XX市XX路存在多个问题,需要进行改造和完善。

通过以上的改造意见,可以使道路更加安全、顺畅,提高交通效率,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六、勘察人员主勘测师:XXX勘测员:XXX、XXX七、附图见附件。

以上为勘察报告,供参考。

具体改造方案将根据报告内容进一步拟定。

[福建]省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文字报告_secret

[福建]省道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文字报告_secret

1、工程概况受福建省XX公司的委托,XX工程(省道XX改线)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由我公司承担。

拟建工程位于福建省XX西侧海域,为道路桥梁工程,桥梁宽约40m,长约60.0m,双向八墩三跨形式。

本工程建设单位为XX公司;设计单位为福建省XX设计院。

根据本次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1 本次勘察工程执行的主要依据和技术标准①、XX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要求(福建省XX设计院,2012.10)。

②、执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A.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B.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 50585-2010);C.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D.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E.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F.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G.行业标准《港口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TS 133-1-2010);H.行业标准《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 147-1-2010);I.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2001);J.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K.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 146-2012);L.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M.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 254-98);N.行业标准《港口工程嵌岩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 285-2000);O.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 13-84-2006);P.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 13-07-2006)。

③、邻近区域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有关同类工程建筑经验。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规范模板,可填充)范本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范文(规范模板,可填充)范本

目录1 勘察工作概述 (2)1.1工程概况 (2)1.2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 (2)1.3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 (2)1.4勘察执行的规范、标准 (2)1.5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4)1.5.1勘探点布置原则 (3)1.5.2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 (3)1.5.3完成工作量 (3)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5)2.1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 (5)2.2地层分布及岩土性质 (4)3 地震效应 (11)3.1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 (11)3.2建筑场地类别 (11)3.3地震液化判别 (11)3.4场地、地基与基础应采取的抗震措施 (11)4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5)4.1场地稳定性评价 (15)4.2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11)4.3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12)4.3.1场地环境类型 (12)4.3.2场地冰冻区和冰冻段分类 (12)4.3.3地下水的腐蚀性 (12)4.4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基础设计计算参数 (12)4.5持力层与地基强度验算 (13)4.6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 (14)4.7 复合地基 (19)4.8基坑开挖与降水 (16)5 结论 (21)1 勘察工作概述1.1 工程概况我公司承担并完成了某大队篮球馆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该工程位于某市某路以南,交通便利.拟建工程为1栋1层的篮球馆,荷载按每层15kPa计,基础埋深约1.5米.1.2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本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本工程具有以下特征:1)根据由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该工程为一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2)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等级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3)根据附近地质资料:场地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地基等级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之规定,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3 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设计、施工提供详细可靠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有关参数.依据委托书,结合现行规范有关规定,确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任务及要求如下:1)查明场地范围内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及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2)提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3)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并提出整治方案建议.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进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6)根据岩土工程条件,结合拟建建筑物特点,对地基基础方案做出评价.为完成上述勘察任务及要求,主要提供以下指标:地基土的比重、含水量、重度、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及静力触探试验指标、承载力特征值、桩极限侧阻力和端阻力标准值等.1.4 勘察执行的规范、标准本次勘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之要求,主要执行下列规范和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及局部修订条文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版)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5、《静力触探技术标准》(SY/T 0058—92)6、《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8、《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9、《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1.5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根据现行规范规定,结合本次勘察工作的具体任务及要求,在收集附近已有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钻探、取土、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具体如下:1.5.1 勘探点布置原则勘探孔按建筑物周边布置,共布置5排勘探孔,孔间距控制在20米以内,具体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5.2 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共布置9个勘探孔,其中静力触探孔4个,钻探、静探对比孔1个,取土、标贯孔4个,孔深为20米~25米.1.5.3 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钻探采用DPP-100-5F型钻机,采用单筒岩芯管钻进,泥浆护壁,取土采用敞口厚壁取土器,静力压入法取土,对于粉土、砂土做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测试(双桥)采用液压贯入,并用JTY-3型数字静探仪采集处理数据.室内土工试验由我公司土工试验室完成,具体完成工作量如下:总进尺190.00米其中静力触探孔进尺80.00米,钻探、静探对比孔进尺25.00米,取土、标贯孔进尺85.00米,取原状样45件,取扰动样21件,标贯试验21次.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2.1 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勘察场地地面不太平整,局部堆有建筑垃圾.场地地貌单元单一,为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勘探孔孔口标高为相对高程,假定以广告牌基础的西北角铁座为相对高程为0.00米,勘探孔孔口高程介于-2.108~-1.038米之间.2.2 地层分布及岩土性质根据野外钻探资料,结合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场地地基土在勘探深度内可划分为4大层,各地层分述如下:1层:素填土黄褐色,堆填时间短,上部80厘米左右为杂填土,主要夹有砖块等建筑垃圾,60厘米-100厘米左右夹有三合土,素填土以粉土为主,夹少量黏土团块.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40~2.50米,平均1.81米;层底标高:-2.55~-1.46米,平均-1.84米;层底埋深:1.40~2.50米,平均1.81米.2层:粉土黄褐色,稍湿,稍密,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均匀,含有云母片及氧化铁斑.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30~2.70米,平均1.99米;层底标高:-4.53~-3.25米,平均-3.83米;层底埋深:3.20~4.50米,平均3.80米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3层:粉质粘土黄褐色-浅灰色,软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土质较均匀,含有有机质及夹有贝壳碎片.场区普遍分布,厚度:4.30~5.40米,平均4.64米;层底标高:-9.04~-7.70米,平均-8.48米;层底埋深:7.70~9.00米,平均8.44米.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4层粉砂:灰褐色-浅灰色,密实,湿,摇震反应快,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均匀,含有云母片,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局部夹有粉质粘土薄层.场区普遍分布,厚度:6.80~7.90米,平均7.44米;层底标高:-17.24~-16.55米,平均-16.75米;层底埋深:16.50~17.20米,平均16.73米. 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4-1层粉质粘土:浅灰色,可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土质较均匀,含有有机质.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40~1.10米,平均0.80米;层底标高:-15.15~-12.40米,平均-13.25米;层底埋深:12.40~15.10米,平均13.23米.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5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土质均匀,切面光滑,含有氧化铁斑.场区普遍分布,厚度:3.60~3.60米,平均3.60米;层底标高:-20.40~-20.32米,平均-20.36米;层底埋深:20.30~20.40米,平均20.35米.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6-1层粉土:黄褐色,密实,湿,摇震反应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均匀,含有氧化铁斑及夹有少量的姜石.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60~1.60米,平均1.60米;层底标高:-22.00~-21.92米,平均-21.96米;层底埋深:21.90~22.00米,平均21.95米.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6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不均匀,含有氧化铁斑,局部夹有粉土薄层.场区普遍分布,厚度:2.00~2.10米,平均2.05米;层底标高:-24.02~-24.00米,平均-24.01米;层底埋深:24.00~24.00米,平均24.00米.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6-2层粉土:黄褐色,密实,摇震反应快,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土质均匀,有砂感,含有氧化铁斑.该层未穿透.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下3 地震效应3.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有关规定,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3.2 建筑场地类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1.3条的规定,判定土的类型为软弱土~中软土,以CK6孔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vse ,各土层剪切波速vs取值见下表: CK2剪切波速计算结果vse =153.3米/s,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250≥vse>140米/s.由于场地覆盖层厚度远大于50米,故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值为0.55s,属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3.3 地震液化判别3.3.1初步判别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对于饱和粉土和砂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2)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3)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d u > do+ db-2d w > do+ db-3d u + dw> 1.5do+ 2.0db- 4.5式中:dw-地下水位深度(米),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du-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米),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db-基础埋置深度(米),不超过2米时应采用2米;do-液化土特征深度(米),粉土为6,砂土为7.由勘察资料得出:1、该场地地基土为第四纪新近沉积土;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一般小于10.0;3、年最高地下水位为0.50米.初判结论:拟建场地的饱和粉土、砂土可能发生液化,应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3.3.2进一步液化判别进一步液化判别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液化判别法,液化判别公式如下: 液化判别公式:c w s crd d N N ρ3)](1.09.0[0-+= (d s≤15.0米)其中:Ncr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 0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取No =8; d 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米);d w -地下水位深度(米),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本工程地下水采用常年最高水位0.50米. ρc -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应采用3.对于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可按照下公式计算液化指数.液化等级公式:∑-=i i crilE W d N N I )1(I lE -液化指数;N i 、N cr -分别为i 点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d i -i 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米),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准贯入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W i -i 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米-1).若判别深度为15.0米,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米时应采用10,等于15米时应采用零值,5~15米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若判别深度为20.0米,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米时应采用10,等于20米时应采用零值,5~20米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结果,根据场地地层情况,按照上述公式,对勘探深度15米范围内的饱和粉土、砂土进行地震液化判别,具体判别内容见下表2 层不液化点个数:7 液化点个数: 0由上表可知,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条件下,场地饱和粉土不发生液化,综合评价该场地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3.4 场地、地基与基础应采取的抗震措施拟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标准设防类),建筑的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4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4.1 场地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地震烈度为7度,属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据有关资料,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只有小震活动,无强震记录,不具备中强地震发震构造条件,因此拟建场地的稳定性较好.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单一,地层成因简单,成层规律明显,无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建筑.4.2 土层工程性质评价1层素填土:堆填时间短,结构松散,不能作基础持力层.(米Pa-1)=0.12,属中等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好.2层粉土:a1-23层粉质粘土:a(米Pa-1)=0.32,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差.1-2(米Pa-1)=0.09,属低压缩性土,工程性能好.4层粉砂:a1-24-1层粉质粘土:a(米Pa-1)=0.18,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好.1-2(米Pa-1)=0.26,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差.5层粉质粘土:a1-26层粉质粘土:a(米Pa-1)=0.20,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一般.1-26-1层粉土:a(米Pa-1)=0.15,属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能一般.1-26-2层粉土:a(米Pa-1)=0.09,属低压缩性土,工程性能好.1-24.3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4.3.1 场地环境类型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G之规定,该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4.3.2 场地冰冻区和冰冻段分类该场区1月份平均气温为-3.6℃,标准冻土深度为0.60米,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G之规定,场地属微冻区(段).4.3.3 地下水的腐蚀性该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靠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勘察场地取2组地下水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版有关规定,因为试验表明无侵蚀性CO2 ,所以按地层渗透性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按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地下水质分析结果,CL-含量为2854.64米g/L~3879.62米g/L;SO42-含量为576.64米g/L~613.27米g/L; 米g2+含量为878.49米g/L~879.76米g/L;Ca2+含量为1144.53米g/L~1146.54米g/L;Na++K+含量为3728.73米g/L~3748.46米g/L.受环境类型(Ⅱ类)影响,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受地层渗透性影响,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综合评价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环境下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具中腐蚀性.基础设计时,建议应按照《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95)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4.4 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基础设计计算参数根据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依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综合提供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基础设计计算参数见表4.1.表4.5根据场地内各土层特性及拟建物荷载要求,可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将1层杂填土全部清除,以2层粉土为基础持力层,该层粉土地基承载力验算如下: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第5.2.4条之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进行修正:ƒa = ƒak+ηbγ(b-3)+ηdγ米(d-0.5)式中:ƒ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ƒ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ηb 、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米3);b-基础底面宽度(米);γ米-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N/米3);d-基础埋置深度(米)对于拟建建筑物,以6孔为例,取常年最高地下水埋深0.50米,基础埋深d=1.50米,采用片筏基础,荷载每层按15kPa/米计,则基底压力Pk=(F+G) / A=15×1+1.5×20=45(kPa).2层粉土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如下:ηb =0.5 ηd=2.0 γ=19.1-10=9.1 kN/米3 b=34.2米γ米=11.3kN/米3(1层杂填土天然重度取18 kN/米3)ƒa=90+0.5×9.1×(6-3)+2.0×11.3×(1.5-0.5)=126.25(kPa)比较可知ƒa> Pk,地基强度能够满足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荷载及基底压力均为估算值,设计单位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荷载进行计算.4.6 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3层粉质粘土为软弱下卧层,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第5.2.7条之规定,采用下式进行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pz+p cz≤ƒazpz= bl(p k–p c)/(b+2z tgθ)(l+2z tgθ)式中:pz—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值;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pc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b —条形基础的宽度;ƒaz—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z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θ—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以2孔为例计算可得:pc=17 kPa3层粉质粘土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ƒaz= 80+1.0×11.3×(3.8 -0.5)=117.3(kPa)3层粉质粘土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cz=36.8(kPa)取b=34.2米,l=36.2米,z=2.3米,θ=0°,计算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pz= 28.0(kPa)p z +pcz=28.0+36.8=64.8< ƒaz=117.3(kPa),满足规范pz+pcz≤ƒaz的条件,因此3层粉质粘土作为下卧层,其强度验算能满足要求.若采用天然地基一层素填土全部挖出,换砂土回填,回填后施工前应进行压实(压实系数λc取0.95)4.7 复合地基该场地由于素填土分布不均,厚度在1.40米~2.50米.平均在1.80米左右,若采用天然地基,不进行地基处理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施工前应进行压实处理.根据当地经验,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较为经济合理.处理至4层粉砂,深度以9.5米为宜.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估算: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的有关规定,估算水泥土搅拌桩(干法)单桩竖向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考虑桩周土提供的阻力和桩体能承受的压力,二者取小值,计算如下: 按桩体承受压力计算(假设桩径0.5米):R a =ηf cu A p其中:f cu ——与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加固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试块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若水泥掺入比为12%~15%,东营地区经验值一般为2.0~3.0米Pa,本工程取2.2米Pa η ——强度折减系数, 0.25~0.33,取0.3; 经计算Ra=0.3×2200×3.14×(0.5/2)2=129.5kN. 按桩周土阻力计算Pp i ni si p a A q l q u R α+=∑=1其中:R a ——水泥土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q si ——桩周土的第I 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 U p ——水泥土搅拌桩的桩周长(米); L i ——桩长范围内第I 层土的厚度(米);α——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一般可分别取0.4~0.6,本工程取0.4; A p ——水泥土搅拌桩的截面积(米2);q p ——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本工程取130kPa.以6号孔为例,基础埋深按1.5米计,桩端进入第4层粉砂,假设桩径0.5米、有效桩长按8.0米进行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达138.4kN,各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可按下表取值.水泥土搅拌桩(干法)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fspk=米(Ra/Ap)+β(1-米)fsk其中:fspk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米 ——水泥土搅拌桩的面积置换率(%);fsk. ——桩间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取0kPa;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20.面积置换率可用下式计算:米=d2 /de2(其中d为桩直径,de为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校圆直径)按桩距1.0米计算.置换率为19.6%,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129.3kPa,建议取120.0 kPa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当假设条件改变时,应重新进行估算,且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终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施工方应当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处理规范》进行施工.4.8 基坑开挖与降水基坑开挖时周围应注意降水,可采用明渠排水或轻型井点降水,降水设计所需的渗透系数k,对粉土k可取5.0厘米/d,对粉质粘土k可取2.0厘米/d.开挖时应减少对基底土的扰动破坏,防止雨水或施工用水流入基坑,以免地基土浸水软化而导致地基土承载力降低.5 结论1、勘察场地地貌单一,根据钻探及静力触探揭露,地层除1层素填土外,其下均由黄河三角洲第四纪新近沉积的粘性土、粉土构成.2、拟建场地属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特征周期0.55s,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3、场地地层分布稳定,成层规律明显.一层素填土为新近填土,土质不均,以粉土和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有建筑垃圾,工程特性不均匀,厚度变化较大,不经处理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施工前应进行压实(压实系数λc取0.95).根据地区经验,建设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干法)进行处理.因地下水具有腐蚀性,建议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试验成功方可进行施工.4、在抗震设防烈度7度条件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时,综合评价该场地不发生液化.5、受环境类型(Ⅱ类)影响,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受地层渗透性影响,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综合评价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环境下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具中腐蚀性.6、场地标准冻结深度为0.60米,地下水常年最高水位为0.50米.7、基槽开挖后应进行验槽,确保达到设计要求,若出现与本报告不相符或异常的情况,应通知勘察单位协同处理.附件:工程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及安全保证措施一、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

岩土勘察报告范文

岩土勘察报告范文

岩土勘察报告主题:工地岩土勘察报告标题:工地岩土勘察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针对工地进行岩土勘察,目的是评估工地的地质情况,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本次勘察主要包括对地质构造、岩土层、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根据勘察结果,对该工地的后续工程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和预防措施。

一、引言岩土勘察作为建设工程前期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勘察针对工地进行,旨在找出潜在的地质风险点,为保证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勘察方法1. 实地考察:根据工程地点的具体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和测量。

2. 取样测试:采集土壤、岩石等样品,进行试验室测试,分析土壤简并度、抗压强度等基本力学性质。

三、地质构造状况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发现本工地所处地区为山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为褶皱构造。

山体主要由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组成,存在明显的水平节理和倾斜节理,岩石强度较高。

四、岩土层分析通过采样测试和试验室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层:工地土壤层主要由黄土和砂土构成,含水量较高,可塑性较强。

2. 岩石层:岩石层主要由砂岩和页岩组成,岩石强度较高,但可能存在节理破坏和滑坡等地质风险。

五、地下水位测定经过地下水位的测定,得出以下结论:1. 地下水位较浅,大约为3-5米。

2. 地下水位受降雨和降水量的影响较大,在雨季可能出现水位上涨的情况,需要注意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六、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对工地后续的工程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 针对岩石的节理破坏和滑坡等地质风险,应加强岩石支护措施,采取合适的岩石锚杆和喷浆加固等方法,保证施工安全。

2. 鉴于土壤的可塑性较强,建议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如加设土钉墙和地下水抽排等方式,以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3. 雨季时需注意地下水位上涨的情况,考虑加设排水系统,确保工地排水畅通。

七、总结本次岩土勘察对工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路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路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XX 路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一、概况1.1工程概况受XX工业园管委会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XX镇XX路桥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该工程位于XX市XX镇经济开发区西合村联发组境内是XXXX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一横三纵”道路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该桥梁设计为南北走向,横跨大联圩沟,三跨×16m,桥宽24m,总长54.04m(包括桥台)。

1.2 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目的是对拟定XX路桥桥位及北桥头接线路基(路基长约100m)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和设计参数,主要任务为:1、查明拟建物场地地基(岩)土的构成和岩性特征,对各层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质作出评价;2、查明场地岩土类型及场地类别;3、查明场地范围及勘察深度内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并分析其对砼的侵蚀性;4、结合拟建物的结构特点,场地条件,为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和建议。

1.3 勘察依据1、勘察合同;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3、《公路勘测规程》(JTG C10-2007);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土工实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T94—2008);9、《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

1.4 勘察工作简述本次勘察人员设备于2012年4月11日进场,2012年4月20日完成全部野外作业,2012年4月28日完成室内土工试验及内业资料整理并提交成果报告。

本次勘察采用泥浆和套管护壁全面取芯钻探,结合现场原状土样、扰动样采取及原位测试、室内岩土试验等方法手段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野外施工采GY —150型钻机一台及相应配套设备等。

完成工作量见“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表”表1—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参考模板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式文字参考模板

目录1、概述1.1 工程概况1.2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1.3 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技术标准1.4 勘察方案、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2.2 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2.3 水文地质条件2.4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2.5 不良地质作用2.6 不利的埋藏物3、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1 室内土工试验1 / 433.2 原位测试3.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4.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4.2 地基土分析评价5、基坑工程评价6、现场监测7、结论与建议附件:2 / 431 概述我院受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委托,对其拟建的苏州溶剂厂原址北区(苏化工一期)土壤治理——配套土建工程建筑场地进行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1.1工程概况工程地点:拟建场地位于苏州市姑苏区,翠庭路东、冬青路西。

具体位置详见(图:2)。

工程性质:本工程为土壤治理工程,场地原为苏州溶剂厂北区,占地面积约22000m2。

场地南侧有一东西走向河道,河道宽度约12.00m,河道长度约500.00m,河道西至翠庭路、东至冬青路,河道两侧已砌筑驳岸。

本工程土壤治理视污染情况进行深浅不一的开挖换填。

预估最深开挖处自然地面向下18.00m左右,依据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规定,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并拟在河道南岸及污染场地东侧施打深约18.00m的阻隔墙。

1.2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是为工程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岩土工程评价,主要技术要求如下:1、查明拟建场地40.00米深度范围以内地基土的构成、分布、厚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做出评价,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2、查明场地内地下水的类型、埋藏分布情况及补给、排泄条件,提供地下水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判别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有无腐蚀性;3、判明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4、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深度,并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5、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提出基坑支护的方案,隔、降水及开挖方案等建议。

项目场地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详细]

项目场地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详细]

XXXXXX有限责任公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步勘察)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日报告名称:XXXXXX有限责任公司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委托单位:XXXXXX有限责任公司勘察单位:XXXXXX勘探有限公司单位资质: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资质证号:法人代表:总经理:总工程师:项目负责:报告编写:报告审核:校对:提交日期:单位地址:联系电话: 传真:目录1 概述 (1)1.1任务来源 (1)1.2工程简况 (1)1.3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 (1)1.4勘查工作布置 (1)1.4.1 勘察工作依据 (1)1.4.2 岩土工程勘察级别 (2)1.4.3 勘探工作布置 (2)1.4.4 勘探手段 (2)1.5勘察工作量统计 (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2.1拟建场地工程环境条件 (3)2.2场地地形、地貌 (3)2.3地层结构特征 (3)2.4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原位测试成果统计 (4)2.4.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2.4.2 渗透系数推荐 (6)2.4.3 各土层静力触探成果统计 (6)2.4.4 各土层标准贯入试验统计 (6)2.5水文地质条件 (7)2.6地下水水质分析 (7)2.7土的腐蚀分析 (8)2.8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9)3 场地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9)3.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9)3.2地震效应分析评价 (9)3.2.1 抗震设防烈度 (9)3.2.2 场地土及场地类别的划分 (9)3.2.3 场地土的液化判别 (10)3.2.4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10)3.3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及压缩性评价 (10)3.4地下水评价 (10)4 结论与建议 (10)1 概述1.1 任务来源受XXXXXX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接了其拟建的年产25万吨精己二酸项目场地初步勘察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1.2 工程简况拟建场地位于平顶山市叶县县城城东北约5公里处的平顶山产业集聚园区内,拟建厂区接近长方形,东西约750米,南北910米,占地面积682500米2.本次该拟建厂区工程做初步勘察.1.3 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本次勘察是为了对拟建厂区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如下:1、搜集拟建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内的地形图;2、查明地址构造、底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3、查明的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4、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小鹰作出初步评价;5、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的标准冻结的深度;6、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4 勘查工作布置1.4.1 勘察工作依据本次勘察工作主要依据以下规程、鬼法及相关委托文件: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底)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5)《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6)《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99:98)拟建建筑物平面图以及有关规范之有关条款进行的.1.4.2 岩土工程勘察级别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4-4.1.10条规定:拟建厂区内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三级.场地地基土种类较多,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综合上述因素,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4.3 勘探工作布置钻孔的布置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4~4.1.10条规定,并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决定,钻孔按网格状分布,点线间距70~75米,一般性钻孔与控制性钻孔各占二分之一,一般孔深20米,控制性孔深30~50米.1.4.4 勘探手段为综合场地地基土的性状及提供各土层的岩土工程设计技术参数,我们采用了多种勘探手段相结合的勘探方法.1、钻探取土:根据本场地工程环境及场地地层的发育情况,采用机械缓冲取土器采不扰动试样,进行土的常规试验,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压缩试验等.2、钻探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采用63.5千克机械提引自动脱钩的标准贯入器试验,从贯入器探头中取土样进行土的性状描述、分层,利用标贯击数评价土的密实度及土的强度.3、静力触探:使用20T液压静力触探车、采用双桥探头测试,连续了解地层垂向变化,提供地基土承载力及压缩模量.1.5 勘察工作量统计我公司接到任务后,于2012年3月6日~3月17日进行了野外施工,共施工勘察点154个,完成工作量情况如下:勘察工作量一览表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拟建场地工程环境条件拟建场地原为农田,局部有深沟,距离宁洛高速约6公里,地形平坦,场地宽敞,交通便利,工程环境条件相对简单.2.2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面较为平坦.本次勘察口标高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标高,各孔口标高经测量得到,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及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黄淮冲洪积平原.场地最大冻土深度按0.3米.2.3地层结构特征依据钻探,静探和土工试验,地层分层明显,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可分7层,各土层的土性特征由上而下简述如下:①粉质粘土(4alQ ):土褐色-黄褐色,可塑,顶部大面积为耕植土(厚约0.3-0.5米),见少量铁锈斑及黑色锰质斑点,零星粉细砂颗粒,局部为粘粒含量较高的粉土,有灰色条纹,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场区普遍分布,层底标高:75.63~79.27米,底层埋深:1.40~4.90米,层厚:0.60~5.80米,平均厚度2.25米;②粉质粘土:褐色-灰褐色,可塑,含少量有机质,略带腥臭味,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高.该层场区普遍分布,层底标高:73.15~77.77米,底层埋深:2.90~6.70米,层厚:0.70~3.80米,平均厚度1.98米;③粉质粘土(4al plQ +):黄灰色-灰色,软塑,有青色斑点和零星腐蚀质、粉细砂,局部为粉土,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一般.该层场区普遍分布,强度有差异,层底标高:65.72~75.77米,层底埋深:4.90~13.50米,厚度:1.80~13.50米,平均厚度5.47米;④细砂(4al pl Q+):土黄色-褐灰色,以石英、长石为主,有少量暗色矿物,部分加薄层粉质粘土,呈透镜体分布,局部为粉砂、中砂或粗砂,含少量土质,轻微胶结,饱和,中密,密实度差异大.该层场区普遍分布,层底标高:60.02~74.32米,层底埋深:6.30~20.0米,厚度:0.40~7.50米,平均厚度1.90米;⑤含钙核粉质粘土(3al Q +):褐黄色,可塑-硬塑,含较多铁锰质结核和20%左右的钙质结核(姜石),粒径1-12厘米,少量富集胶结,切面较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高.该层场区普遍分布,强度有差异,层底标高:53.35~67.18米,层底埋深:2.00~17.50米,厚度:1.90~17.50米,平均厚度8.34米;⑥细砂(3al Q +):褐黄色,以石英、长石为主,有少量暗色矿物,局部为细砂或粗砂,含10%左右的沙砾石和卵石,粒径约在2-20米,饱和,中密~密实;该层砂中的卵石沉积均匀性差.该层场区普遍分布,层底标高:49.41~62.40米,层底埋深:18.20~31.00米,厚度:0.70~10.30米平均厚度2.78米;⑦粉质粘土(3alQ ):棕黄色-青灰色,可塑-硬塑,含5%左右的钙质结核(姜石),粒径1-4厘米,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高.该层场区普遍分布,在勘探深度内未揭穿,最大揭露深度50.1米,最大揭露厚度28.60米,平均钻厚11.89米.2.4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原位测试成果统计 2.4.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各土层的土试样符合规范Ⅱ级样品标准,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规定进行,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原则,有计算机进行分层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对不合理的数据进行了 合理舍弃.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2.4.2 渗透系数推荐结合地区经验,建议渗透系数值列表如下:2.4.3 各土层静力触探成果统计各土层的静力触探成果按其厚度,不同土类分别统计锥尖阻力cq,侧壁摩阻力sf,并按土类换算比贯入阻力sp,统计结果见下表:各土层静力初探成果统计表2.4.4 各土层标准贯入试验统计各土层的标准贯入试验统计分别按规定进行实际数及杆长校正数统计,按校正后的平均值的修正值评价土的强度,各土层的标准贯入实验成果见下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2.5 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静止水位在现在地坪面以下3.50-4.80米,属空隙潜水和包气带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水位年变化幅度1.0米左右.近3~5年水位约为2.50~4.80米,历史最高水位约为自然地面下2米.2.6 地下水水质分析为了评价地下水及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本次勘察在ZK1和ZK120号孔对建筑物有影响的地下水取2组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分析结果见所附水质分析报告.根据区域资料,场地环境类型属Ⅲ类.按水质分析资料,据规范《GB50021-2001》第12.2.1~12.2.6条,对该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如下:水质分析结果表(1号)水质分析结果表(120号)2.7 土的腐蚀分析为了评价土对建筑物材料的腐蚀性,本次勘察在ZK2和ZK150号孔对建筑物有影响的土样深度取2组土样进行腐蚀分析,分析结果见所附土腐蚀性分析报告.根据区域资料,场地环境类型属Ⅲ类.按土的腐蚀性分析报告,根据规范《GB50021-2001》第12.2.1~12.2.6条,对该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如下:土腐蚀性分析结果表(样品编号2号)土腐蚀性分析结果表(样品编号150号)1、2 4so-含量为151.77~189.24米g/L,小于500米g/L;gM含量为24.31~36.47米g/L,小于3000米g/L;OH-含量为0;总矿化度为567.04~629.69米g/L,小于50000米g/L;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CO含量为2、场地上部地下水属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其PH值为7.23~7.56,侵蚀性2HCO-含量为425.78~428.22米g/千克,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0,3CL-含量为32~34米g/千克,小于400米g/千3、场地上部土层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其克,故故改土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综合评价,该地下水与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施工中应按现行《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进行防护.2.8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根据现场勘查及野外资料收集,在场地内及其附近未发现有影响工程稳定的岩溶、滑坡、崩塌、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降和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亦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及其它人工地下设施等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3 场地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3.1 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场地内及附近无地震活动断裂通过,无影响工程安全的不良地质作用,无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不理埋藏物,因此可认为本场地是稳定的,适宜建筑.3.2 地震效应分析评价3.2.1 抗震设防烈度依据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08版),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3.2.2 场地土及场地类别的划分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判别,场地覆盖层厚度按周围波速资料判定小于50米,20米内平均等效剪切波速为230米/s,判定场地地基土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Tg=0.35s.3.2.3 场地土的液化判别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2条的规定,存在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基,6度区可不进行液化判别,所以本场地未进行液化判别.3.2.4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地基土以中软土为主,且地下水位较浅,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4.1.1对场地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标准,本场地应属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3.3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及压缩性评价依据物性试验指标、贯入试验,静力触探测试成果三种方法,结合叶县地区的工程勘察经验,综合评定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综合推荐(建议)表3.4地下水评价本场地地下水位埋深在3.50-4.80米左右,属孔隙潜水和包气带水,该场地历史最高地下水位约2米.4 结论与建议1、拟建场地地貌单元为黄淮冲洪积平原,地面较为平坦.2、场地地层分布稳定,主要由粉质粘土、细砂组成.3、地基土为中压缩性土.4、在勘探范围内未发现古墓、暗沟等不良地质现象,也不存埋藏的河道、沟浜、防空洞、古墓、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现象存在,场地内也无活动断层通过,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5、地下水静止水位在自然地面下3.50-4.80米,属孔隙潜水和包气带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水位年变化幅度1.0米左右.场地北部1000米为近似东西流向的沙河,常年有水,对场地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作用.近3~5年水位约为2.50-4.80米,历史最高水位约为自然地面下2米,经分析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6、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置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覆盖层厚度小于50米,20米内平均等效剪切波速为230米/s,判定场地地基土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T=0.35s.判定场地属对建筑物抗震一般地段.7、由于没有建筑物的位置、尺寸、载荷等况,因此无法对建筑物的基础方案进行评价,待详细勘察时再进行评价.。

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67)

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67)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第一章、前言一、勘察目的与任务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

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

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年修订本)。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年修订本)。

()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

()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等。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示例精选全文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示例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勘察报告示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我公司受**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筹建的“**中国研发中心”工程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拟建“**中国研发中心”工程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开发区内东川路****号,文井路以西地块。

此次拟建项目为单幢2层实验室,拟采用桩基础。

建筑面积8400.00m2。

拟建建筑物均无地下室,基础埋深均按1.50m考虑。

本工程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承担设计。

勘察项目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的目的及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1)查明拟建场地地面以下50.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分布规律及工程地质特征,提供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地基土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分析与评价。

(2)查明本场区浅层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渗透性及判定其对混凝土有无腐蚀性。

(3)判定浅层地基土的场地地震效应及判别本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类型,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查明暗浜、暗塘和地下障碍物(如人防)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埋深、走向、范围等),并评价其对天然地基的影响,对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4)为拟建2层实验室建议合理经济的桩基类型、选择适宜的桩基持力层;提供不同桩型的设计参数,并估算桩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5)提供桩基础沉降计算参数,并估算沉降量。

(三)执行的规范、规程(1)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3)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4)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GJ08-40-94)(5)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外业操作规程》(DG/TJ08-1001-2004)(6)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GJ08-72-9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标准《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14)国家行业标准《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 83-91)(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星子县西湖新区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拟建的星子县西湖新区道路工程,全长约2500米,路基宽度为18米,道路等级Ⅲ级城市次干道,设计行车速度20km/h。

工程主要内容有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桥梁工程、涵洞工程。

1.2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1.2.1 勘察目的为星子西湖新区道路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对道路修建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道路区域内的岩土的设计参数。

为道路中的桥梁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

对建桥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桥型方案的基础类型、基底设置高程、地基岩土的设计参数。

1.2.2 勘察任务1 查明场地土层成层条件和分布规律、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空间分布特点及地基土层岩土工程特性,为本工程设计、地基整体稳定性分析等工作提供地层分布资料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指标。

2 查明有无影响本工程建设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若存在,分析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对本工程建设的影响。

3 查明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场区历年最高、最低地下水位标高,并分析其对本工程设计与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4 划分场地类别,查明有关砂土、粉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评价。

5 查明场地周围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

6 对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作出评价,结合本工程性质,对基础型式及相应的持力层进行分析论证。

7 查明本区域场地气象条件,包括降雨、温度等情况。

1.2.3 勘察技术要求建设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如下:1.勘察范围和钻孔布置勘察范围为星子县西湖新区道路及桥梁部分,道路部分,孔位一般布设在道路中线,遇特殊地段,如水塘、小河等路段适当加布孔位。

桥梁部分孔位布设在桥梁墩台的原位处,拟建桥梁为3×10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梁桥,共设桥台两个,桥墩一个。

[河北]道路改造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河北]道路改造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1.1工程概况受秦皇岛市政府的直接委派及建设局市政办的委托,我秦皇岛市大地卓越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秦皇岛市东港路改造工程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该工程全长约700.0m,宽50.0m的U型槽或盲沟连续壁结构,拟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基底埋深标高为-6.50m,水文地质勘察等级为乙级。

1.2勘察目的和要求(1)查明各含水层和隔水层层位,埋深和分布规律;(2)查明各含水层(包括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补给条件和水力联系;(3)查明场地范围内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影响半径;(4)查明各种因素影响下,场地范围内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地下水对U形槽结构稳定性影响,对结构抗浮的影响,提出建议及处理方案;(5)分析结构实施后,水位变化对周边环境及周边建筑物结构稳定的影响。

1.3勘察依据勘察合同及勘察任务委托书《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GJ/T111-9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抽水试验规程》(YSJ215-89)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通过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和水文地质调查,并充分考虑试验条件、地下水与地面水的关系,在东港路东侧沿线共布置了四组抽水试验井,每组一个抽水井并加两个观测孔,进行了一次大降深稳定流抽水试验,按承压水完整井(或非完整井)计算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本次勘察完成的工作量:水文地质钻孔12个,总进尺213.53m;4组抽水试验的水位、水量观测、高程测量;新开河受海潮影响调查;取水样5件并进行了水质简分析。

1.5勘察进程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略,见《东港路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3.1水文地质环境本场地属于近海沉积平原地貌,地下水的排泄区。

东距新开河下游段80~120m,距渤海湾直线距离1200m。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点击此处下载全文)资料目录•勘察基本情况•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评价•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路基工程地质评价•管涵工程地质评价•水文地质评价•岩土设计计算参数评价•深路堑稳定性评价•沿线筑路材料质量、储量评价内容简介勘察阶段:详细勘察【工程地质评价】填方路基段工程地质评价LK0+220~LK0+260段地基土表层为种植土②,厚约0.7米;其下为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厚2.0~3.5米;再下为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厚度3.6~大于4.5米。

表层种植土②应清除,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压缩性较高,分布厚度较大,清除较困难,宜进行地基处理,以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作为路基持力层。

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20kPa,回弹模量为13.2MPa。

……路堑段地基及边坡工程地质评价LK0~LK0+220段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④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50kP a;基岩全风化层⑤-1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40kPa。

地基土均可作为路基持力层。

路堑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最高处为17.7米,建议分三级放坡,采用锚杆混凝土框架植物防护,其放坡坡率宜缓于1:1。

……管涵工程地质评价表层种植土②与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应清除,其下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00kPa,可作为管涵持力层。

……含:原状地形图、柱状图42张、地质纵断面图14张、地质平面图7张、公路勘察图例、路堑路堤管涵综合地质说明8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填方地段工程地质评价表、路堑边坡工程地质评价表、涵洞(通道)工程地质评价表、岩土的力学指标推荐值、土的动力触探试验成果总表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要点受建设方委托,对此道路工程提出如下地质勘察要点:一、勘察范围本工程为城市主干道,标准路幅宽度为60m,西起湘芸路,东至西环线西辅道,道路全长2133.182米,平面图见附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沌南路道路排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5勘07勘察阶段:详细勘察总目录Ⅰ、文字部份:第一章前言 (1)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 (2)三、勘察依据 (3)四、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4)五、其它要说明的问题 (5)第二章气象、水文概况 (6)一、气象 (6)二、水文 (6)第三章场区区域地质概况 (7)一、区域地质构造 (7)二、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 (7)第四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8)一、地形地貌 (8)二、各岩土层岩性特征 (8)三、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9)第五章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3)一、场地水的类型 (13)二、场地地表水、地下水及场地土的腐蚀性 (13)三、场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及处理意见14第六章场地地震效应 (15)一、抗震设防烈度 (15)二、地震液化判定 (15)三、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 (16)第七章场地稳定性、适宜性及地基均匀性评价 (17)一、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17)二、地基均匀性评价 (17)第八章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工程问题 (18)第九章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8)一、地基土建筑性能评价 (18)二、地基基础形式 (19)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27)Ⅱ、图表部份:图表名称图表号一、勘探点数据一览表 ........................................................ 01~05二、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 06~07三、工程地质剖面图08~16四、钻孔柱状图.................................................................... 17~19五、土工试验成果表............................................................ 20~27六、水质分析报告................................................................ 28~30七、土壤腐蚀性分析报告 .................................................... 31~35八、岩石试验36Ⅲ、附件:1、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及技术要求2、剪切波速及地面脉动测试报告3、审查意见回复第一章前言一、工程概况大沌南路位于大集街南部,它西起西环路,东接知音湖大道,是大集社区内一条重要的东西向城市次干道。

起于规划建设五路(起点坐标X=3375603.327,Y=505258.940,里程K0+000m),止于现状知音湖大道(终点坐标X=3375834.974,Y=506989.634,里程K1+746.139),全长为1746.139m,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0m,设计路面标高线在22.77~26.08m之间。

里程K0+100m~里程K0+160m为规划河道,拟采用两幅桥梁跨越河道,桥梁特征为小桥,拟采用桩基础。

大沌南路雨水管道分布于道路左侧:起于规划建设五路(起点坐标X=3375611.794,Y=505249.047,管底标高21.737m)管径d800、L=49.65、i=0.003,止于现状知音湖大道(终点坐标X=3375942.336,Y=5066966.765,管底标高20.710m)接现状d1200雨水管。

污水管道采用承插式混凝土Ⅱ级管。

大沌南路污水管道分布于道路右侧:起于规划建设五路(起点坐标X=3375591.492,Y=505248.479,管底标高18.630m)管径d400、L=5.97,止于现状知音湖大道(终点坐标X=3375825.018,Y=506956.648,管底标高16.094m)接现状d1200污水管。

雨水管道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HDPE)螺旋波纹管拟建大沌南路沿线所经场地基本为原始地貌,基本为农田、菜地、鱼塘、林地、荒地及居民居住区,无地下管网分布。

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第3.0.1条规定,本工程市政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次干路)、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综合判定市政工程的勘察等级为乙级。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3.0.2条及第 5.1、5.3条、《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3.1.1条规定及设计文件,本项目分为道路和排水(雨水和污水管涵)以及桥梁工程三部分,其中道路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雨水管涵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污水管涵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乙类);桥梁抗震设防类别为D类。

拟建工程二、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1、查明拟建工程沿线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地质构造特征,重点查明各类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2、查明拟建工程沿线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的结构特征、埋藏分布情况、岩性特征及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3、查明场地特殊土和不良地质单元(淤泥、淤泥质土、液化砂层、膨胀土、土洞等)的特征和分布、性质和规模,分析评价特殊土和不良地质单元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和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及处理意见。

4、明确道路排水工程沿线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划分场地土的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5、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位、地下水的动态和周期变化规律。

6、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查明软土震陷及可液化地层如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分布、埋深、厚度及性质,确定地震液化可能性及液化等级,并计算液化指数等,分析对建筑物稳定性影响及处理意见。

7、对拟建工程沿线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为拟建道路、排水及桥梁工程建议合理的基础持力层及地基处理方案,并提供基础设计与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三、勘察依据本次勘察工作系根据业主提供的1:500总平面图并依据下列规范及相关资料要求进行: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3、《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8、《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9、《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10、《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2012);11、《市城建委关于提高武汉市主城区部分新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类别的通知》(武城建[2012]179号文;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4、《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5、湖北省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16、湖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14);17、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18、《武汉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统一技术措施》;19、《武汉市深厚软土区域市政与建筑工程地面沉降防控技术导则》;20、《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21、《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2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3、《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24、《动力触探试验规程》(SY219-90);25、《工程地质钻探标准》(CECS240:2008)。

四、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1、勘察方法本工程道路及排水工程勘探点一般沿道路中线及管道走向中线按30m左右间距梅花状布置,实际完成钻孔(K、B)82个、静孔(C)77孔。

具体孔位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各勘探点均由我院测量专业技术人员依据业主提供的1:500建筑红线图实地测放,孔口高程依据RTK实测,(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5年黄海高程系统)。

2、室内试验工作本次勘察对所取原状土样均进行了常规项目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对所留取的扰动土(砂)样主要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及室内定名;对部分土样进行了膨胀及高压固结试验。

3、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勘察实际完成的钻探、测试、试验工作量详见下表:表1工作项目工作量钻探孔(K、B)82孔,单孔深8.00~43.60m,总进尺1166.9m。

静探孔(C)77孔,单孔深3.00~11.00m,总进尺613.0m。

原位测试标准贯入149次取样原状土101筒室内土工试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01组物探剪切波及地脉动测试3组注:由于静力触探孔深度不够,比对后调整为对比孔。

五、其它要说明的问题所有钻孔在施钻完毕后均按有关要求进行了封孔回填。

第二章气象、水文概况一、气象拟建道路沿线所经地区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属亚热带气候,冬寒夏暖,春湿秋旱,夏季多雨,冬季少雪,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6.3℃,7~9月为高温季节,极端最高气温41.3℃;12月至翌年2月为低温期,并伴有霜冻和降雪发生,极端最低气温-18.1℃。

多年平均降雨量1248.5毫米(汉口武汉关水文站),年平均蒸发量为1447.9毫米,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相对湿度75.7%。

二、水文武汉境内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江,湖泊众多,武汉地区长江最高洪水水位为29.73m(吴淞高程系,汉口水位站),最低枯水位8.87m (吴淞高程系,汉口水位站),水位升降幅度20.86m。

第三章场区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域地质构造武汉位于扬子地台北部,秦岭地槽东端之南,属淮阳山字形构造南弧西翼。

虽有多期造山运动复合影响的痕迹,但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到北西西的线性褶皱,以及北西、北西西和近东西的正逆断层及逆掩断层。

在南北向的应力支配下,还发育有其它次一级的构造带,即北北东及北西西两组张扭性断裂。

拟建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灰岩,岩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平缓。

二、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钻探揭露资料表明,拟建工程沿线无第四系活动断裂分布,下伏基岩为三叠系灰岩,属可溶岩,埋深一般在23.80~26.80m,本次勘察钻探未发现断层破碎带。

场区地质构造、地壳稳定性良好,且无对工程建设有严重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发育,适宜工程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