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历程及探索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与趋势
▪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历史演变
1.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土地市场主要受到计划经济的限制, 土地流转和交易较少。 2.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市场逐渐放开,土地流 转和交易逐渐增加。 3.目前,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已经逐渐成为农村土地流转和 交易的重要平台。
改革趋势: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演 变与趋势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2. 历史演变:土地承包制的建立与发展 3. 历史演变: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与调整 4. 历史演变:农村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制化 5. 现状分析: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 6. 改革趋势:土地承包制的优化与拓展 7. 改革趋势: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8. 改革趋势:农村土地制度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 农村土地权益纠纷多发
1.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土地征收纠纷等问题频繁发生,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权益不明确、土地流转不规范等问题,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现状分析: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
▪ 农村土地规划和管控不足
1.当前农村土地规划和管控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土地利 用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 2.缺乏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机制,影响了农业可持 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历史演变: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与调整
▪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影响
1.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和 现代化。 2.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也影响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加速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和重 组。
▪ 农村集体土地调整的必要性
1.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集体土地调整成为必要手段 ,以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 2.农村集体土地调整也有助于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和土地权益不平等问题,促进农村 社会公平和稳定。
90年来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
90年来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摘要: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中国农村土地政策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的漫长变革过程。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得出有益启示,对于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状况的新土地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90年;演变;启示土地问题是“三农”核心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中国农村土地政策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90多年来,在制定农村土地政策方面,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成功经验,也获取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深刻教训。
回顾中国农村土地政策90年发展演变历程,深入分析其中所深藏的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动因、影响和得失,并得出有益的启示,对于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状况的新土地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90年来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发展演变历程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农民所有制(1921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明确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纲。
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就提出了土地国有的主张。
1927年11月28日,临时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提出:“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的没收,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成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
”这里的土地公有就是主张土地国有。
由于土地国有政策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土地私有观念,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甚至引起了广大农民对于土地革命的怀疑,为争取广大农民对苏维埃革命的热情,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开始了从土地国有到土地农有的转变。
1931年春,以毛泽东为书记的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明确规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并开展了系列“限田”、“限租”、“打土豪地主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
农业资讯NONGYEZIXUN 农业经济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主要经历了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共公社制的演变。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的逐年扩大,不仅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的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此,本文结合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实际情况就如何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进行分析。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述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的由生产任务承担者对农业生产成果负责,并按照农产品产量、产值来计算劳动报酬的生产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参与劳作的积极主动性,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本质是将土地集中在某一个集体上,在统一的管理下将土地管理分散开来以进行单家单户的土地小规模经营。
和地主集中性的分配土地来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目的不是为了剥削农民,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农民参与农作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粮食生产。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2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2.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过度看重土地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农村土地流转,在这种错误情绪的影响下使得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土地投入不足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2 受惠农政策影响一些农民回流 虽然国家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但是外出打工农民的基本权益仍然得不到保证,延误农民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开始回流重新投入农业生产。
但是这些农民往往没有更新自己的农业发展理念,在农业发展中安于现状,认为自己只能通过种地来满足温饱,不懂得选择恰当的农业发展模式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2.3 资金缺乏制约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虽然一些农民脱离了贫困,但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一些农户依靠春季贷款、冬季还款的形式来维持农业发展,没有为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集思广益。
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封建时期的封建经济到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落后到进步,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过程。
在封建时期,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缺乏土地所有权,只能依附于地主种田。
这种经营方式导致了土地的过度集中和人口的过度拥挤,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生活贫困。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民意识的觉醒,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开始逐渐改变。
到了20世纪,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制度得到彻底改革。
这使得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所有权,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农户开始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都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农业经营方式也再次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通过互联网、电商、物流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农产品销售,实现了农产品的精准定位、线上线下销售,加快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也得到了广泛推广,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篇示例: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过程,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种植、耕种到多元化经营的改变。
这一过程中,我国农业经营者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以适应日益变化和复杂的市场需求。
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我国农村地区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生产方式落后,种植农作物种类单一,生产经营方式简单,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较低。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鼓励农民逐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推行农业支持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
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以下是主要的发展历程:1. 土地改革在1950年代早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所有制转变为农民所有制。
这项改革使得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
2. 农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在195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农业合作社制度。
农业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管理和使用,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3. 人民公社在1950年代末期,中国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
人民公社将农业合作社进一步合并,将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行集体劳动、统一分配。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平均主义、过度集权等。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0年代末期,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项制度将土地按照人口或劳动力分给每个农户,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广泛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5.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逐渐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政府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6.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了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国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这项制度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营主体。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7. 三权分置与宅基地制度改革近年来,中国开始实行三权分置和宅基地制度改革。
三权分置是指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管理,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宅基地制度改革主要是为了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提高农村住宅利用率和农民生活质量。
8. 乡村振兴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开始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方面进行创新。
211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新趋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新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并在这40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本文中,将从历程和趋势两个层面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历程1.初期阶段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农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
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充实农村经济实力,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为此,国家出台了《农村初始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并实施了承包土地经营权、涉农经济组织改革以及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等重大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2.中期阶段进入到改革开放的中期阶段,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经济体制,逐步增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了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同时,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等现代化经济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经济实力。
此外,货币化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得到了保障。
3.现阶段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
国家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农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
同时,新农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新型经济模式的兴起,为农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带来了机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新趋势1.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绿色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成为了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
未来,随着技术的推陈出新,绿色农业必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家正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的优化,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国土地政策发展历程
我国土地政策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从最初的土地改革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现在的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我国土地政策始终在不断适应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土地改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
通过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集体化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土地政策逐渐转向集体化。
在集体化时期,农民的土地被集中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
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体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到了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户,承包期限一般为30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土地政策开始进入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目的是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
同时,也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总的来说,我国土地政策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从最初的土地改革到现在的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我国土地政策始终在适应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及发展方向——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45农村经营管理2024.3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趋势。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顺应趋势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总结盐城市各地的实践,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从集中土地的方式来分,有租赁集聚型、股份合作型、联耕联种型和“两区”分置型。
一是租赁集聚型,主要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有偿租赁的方式,将分散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这是适度规模经营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
二是股份合作型。
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和资金入股设立农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股份合作型的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集中土地,以合作经营的民主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当积极鼓励和大力倡导。
农地股份合作社具体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股外租型的农地股份合作社。
即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将承包地集中流转起来,统一对外发包给他人经营。
这种内股外租型的农地股份合作社主要起了集中流转土地、代表农户对话、参与红利分配、争取政策扶持的作用。
另一种是经营实体型的农地股份合作社。
即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专业大户以资金入股,共同组建农地股份合作社,直接从事高效农业项目,对农户入股的土地实行保底分红。
三是联耕联种型。
联耕联种是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组统一组织,破除田埂,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田间界址,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的连片种植,再由服务组织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服务。
联耕联种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情况下,通过破除田埂的方式,变一户多田为一田多户,实行连片种植,既适应了农机作业要求,又满足了老农种田需求,还实现了增产增收,是传统农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张家港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现状与探索
个 10 ,同 时 成 为 测 土 配 方 施 肥 试 0%
点村 , 田容 田貌 、 农作物长势在全镇都
处 于领 先地 位 , 仅 如 此 , 村 在 农 业 不 该 上的行政开支还节省了 3 元 。 0万 第 五 ,农 业 投 入 品 的 安 全 有效 监
耕地仅仅 2亩 , 人均耕地不足 7分 , 在
3 农 财 与 务0年 2 6 村 政 财 21第 期 1
农 村综 合 改 革
基本建设相结合 。对开展整理建设的 标准化农 田推行规模经营 ,发挥规模 效应 , 提高农 业综 合生产能力 。同时 , 推进农 田基本建设时优先考虑规模经 营地域 , 更新 、 改造 农 田水利设 施 , 便 于规模作业 。三是 与现代农业建设相
此 基础 上 , 上 户 均 承 包 土 地 的 做 法 , 加
控。 农业适度规模经 营的实施 , 使农 业
投 入 品 在 使 用 环 节 上 的 管 理 便 于 进 行 。农 业 服 务 部 门通 过督 促 经 营大 户
展优质农产品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
水 平 , 重保 护 和 改善 农 业 生态 环 境 。 注
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 现代化 的实
模经营 范围 , 以避免土 地征 ( ) 使 用带 来的补偿纠纷 。 已列入《 对 张家港市农 业 中长期发展规划 》特别是 已列入全 ,
市先行 建设 的 2 0万亩 现代农业 规模 化示范 区及基本农 田保护 区的区域 ,
施意见》 将现代农业 建设作 为社会 主 ,
第 一 , 政 补 贴 发 放 依 据少 规 范 。 财 由 于存 在 证 地 不 符 现 象 ,带 来 了财 政 补 贴 资 金 的发 放 是 按 确 权 面 积 还 是 按
农村土地承包发展历程
农村土地承包发展历程农村土地承包发展历程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不仅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第一轮土地承包自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其中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的初衷是打破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大锅饭,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
在第一轮土地承包中,农村集体将土地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分配给农民家庭,承包期限一般为15年。
这一制度的实施迅速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中国农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第二轮土地承包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发展,第一轮土地承包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土地细碎化、承包期限过短等。
因此,199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
与第一轮土地承包相比,第二轮土地承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1.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给予农民更长期的使用权;2.土地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和效率,以家庭人口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土地肥力等因素;3.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实施进一步稳定了农村社会,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第三轮土地承包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一形势,2002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三轮土地承包。
与前两轮相比,第三轮土地承包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2.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
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为土地流转提供更多的空间。
四、当前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探索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发展之路
0 0元以上。 返 回土 地务工 ,月工 资均收入 或创业 显著提高,亩均可增收 1
2 0 1 3 / 1 1 总 第3 4 1 期 29
现 代 农 业
等肥 田 , 饲草 喂 养奶 牛 , 实现 生 态循 环 。 实现 多方共 赢的 良性 发展格 局 ; 双沟 出效 益 。
农 村 { : 地 经 营 制 度 改 革 试验 r 1 I 探 索推进 I 二 地 适 度规模 经 营 仃 效 举 措 确 权 发 证 ,夯 实 基 础。2 0 1 1年
土 地 流 转 新 路 子 。2 0 1 3年 1 — 8月 份 流 转 面 积 1 9 . 8 3万 亩 , 占全 县 耕 地 面 青 阳镇优质稻 米基地在统 一规 划、统 全县新增 3 0 0亩 以 上 规 模 土地 流 转 土 积 的 1 0 %。 其 中 , 石 集 乡、 城 头 乡 、
镇率 先 启动 实 施 了 流转 土 地 达 8 0 %以
创 新 求 实 ,把 握 关 键 。 一 是 防 范
上 的 村 居 农 户 参 加 养 老 保 险 镇 财 政 给 规 模 经 营风 险 。承 租 主 体 要 提 前 一 年 予应 交保 费 5 0 % 奖补 的 政 策 ,解 决 流 缴 纳 下 一 年 度 土 地 租 金 才 可 以 耕 种 。 出 土地 农 户 的后 顾 之忧 。
农田综合 效益显著提 高。流转后 统一供种 、统一 防治、统 一回购的前
原有 田埂变为耕地 , 提 下 ,鼓 励本地能人大户从 企业承租 定的土地 租金收入。未 流转前农 民 白 的土地小 田变大田,
0 0 亩 耕地可 增加 3 亩 ,全 县 目 5 种承包地 ,亩均 纯收入 9 0 0元 ( 水田 平均 1 0 0亩 左 右 的 土 地 ,负 责 管 理 ,按 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究多元化的农业经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究多元化的农业经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被逐渐打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兴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的是除农民之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包括以土地、场地、设施等为主要经营要素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等。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科技化、模式化、规模化、社会化”为特征,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一、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在当代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农村开放以及农村改革的实施,首席是“三资企业”和农业合作社。
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集约化经营、多元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国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和前景是不断扩大的。
二、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推广科技化农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持着领先技术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提高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外部技术服务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专业协会组织组织人员开展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有效避免形成技术壁垒,使其生产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采用模式化的经营方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经营模式,缩小经营风险,推进规模化经营,后者在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生产调整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于规范的种植工艺、良好的销售网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稳定了收益。
(三)促进规模化经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采用规模化经营方式,其可靠、快速、稳定的收益性是规模化经营的最大优势。
例如,在规模化经营的支持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实现生产、销售、财务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提升大规模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和经济风险。
“小田变大田”——探索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1500字
“小田变大田”——探索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1500字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户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细碎化问题逐渐凸显。
土地细碎化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户的生产效益,还阻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政府和专家学者们积极探索“小田变大田”的模式。
“小田变大田”是指通过土地整合,将零散的小块土地合并成较大的耕地。
这种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农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首先,小田变大田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下,小块土地的经营往往效益有限,因为利用率低、不便管理和利用经济规模等问题,导致农户难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而通过土地整合,将分散的小块土地合并为大片耕地,可以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增加农户的收入。
其次,小田变大田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仅意味着土地规模的增大,更包括着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多样化种植和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此外,农村土地整合还可以为农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帮助农民转变农业经营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再次,小田变大田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村土地细碎化不仅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浪费了土地资源。
通过土地整合,可以将分散的土地合并起来,减少农地的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土地整合还可以减少农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冲突,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有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最后,实现小田变大田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土地所有权问题、农户的利益补偿等。
因此,在推行小田变大田的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土地整合能够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小田变大田”是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土地整合,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水平,既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也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
于是,所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开始探寻: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于是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农村的土地。
业内人士预言,在农村上演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那么,农村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究竟是福祉还是祸患?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将助力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向着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呢?回顾: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农村的土地经历了个体农民私有向集体所有制转变,新一轮土地改革尝试赋予农民在土地上的更多权利。
历程1: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历程2: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1954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
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历程3:集体所有→三级集体所有1957年-1978年,“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
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
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
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历程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
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探索土地流转途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玉田县农民辛俊银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启示
农 村 土 地 承 包 经 营 权 流 转 规 模 反 映 一 个 地 区 农 村 土 地 资 源 科 学 合 理 配 置 和 农 业 生 产 规 模 化 发 展 水 平 ,对 农 业 产 业 化 发 展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和 促 进 农 民增 收 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近 年 来 ,玉 田县 积 极 采 取 措 施 ,加 大 土 地 流 转 力度 ,涌 现 出 了一 批 土 地 流 转 的先 进 典 型 , 玉 田县 俊 银 农 民专 业 合 作 社 负 责 人 、 杨 家 板 桥 镇 辛庄 户村 农 民辛 俊 银 就 是 其 中之 一 。截 至2 1 年 上 半 年 ,辛 俊 银 共 00 承 包 流 转 ( 股 ) 地 6 8 亩 , 其 中个 人 承 包 流 转 入 土 30 土 地 4 0 亩 ,农 民入 股 土 地 2 8 亩 ,涉 及 杨 家 板 00 30 桥 、郭 家 桥 、 陈 家 铺 、石 臼 窝 、林 南 仓 、 林 西 等 6 乡 镇 、 1 个 村 。 2 0 年 他 被 国 家 农 业 部 授 予 个 9 09 “ 国粮 食 生 产 大 户 ”荣 誉 称 号 ,被 市 政 府 确 定 全 为 全 市 农 村 土 地 经 营 权 流 转 先进 典 型 。总 结 辛 俊 银 进 行 土 地 流 转 、 发 展 规 模 经 营 的 做 法 ,有 许 多 经验 值 得 我们 学 习借 鉴 。
启 示 之 一 : 因 地 制 宜 , 灵 活 多 样 , 是 土 地 入 股 。对 于 不 愿 意 放 弃 土 地 经 营权 的 农 民 , 采 取 土 地 入 股 , 加 入 合 作 社 的 形 式 , 完 成 土 地 流 规 模 流转 土 地 的有 效 途径 转 。 目前 ,辛 俊 银 创 立 的 俊 银 农 民专 业 合 作 社 共 农 村 土 地 经 营 权 流 转 涉 及 干 家 万 户 , 工 作 量 大 、工 作 难 度 大 ,需 要 有 坚 定 的信 心 , 扎 实 的工 作 ,才 能 够 找 到 土 地 规 模 流 转 的有 效 途 径 ,实 现 农 村 土 地 经 营权 的有 序 流 转 。早在 2 0 年 ,辛 俊 03 银 看 到 许 多 农 户 外 出经 商 务 工 ,群 众 有 流 转 土 地 有 社 员 1 0 户 ,社 员 入股 土 地 2 8 亩 。正是 这 些 6多 30 灵 活 多 样 、 因 地 制 宜 的 流 转 方 式 , 才 使 辛俊 银 流 转 的土 地 规 模 不 断 扩 大 ,并 发 展 成 为 全 县 最 大 的
推进农村农业规模化经营
推进农村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取得了长足进步。
规模化经营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还能有效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推进农村农业规模经营已成为实现农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意义农村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指通过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和现代科技手段,将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品质的经营模式。
农村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规模化经营,可以整合农村散片土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减少农业废弃土地,实现土地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2.提高劳动生产率。
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机械化,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优化产业结构。
规模化经营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向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转移,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4.增加农民收入。
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价格,从而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5.提高农产品质量。
规模化经营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减少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推进农村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路径推进农村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1.加强土地流转。
要鼓励农民自愿通过流转土地、合作社联合经营等方式,多种多样地实行规模经营。
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确保流转土地有序、合法、公平。
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规模化经营。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备受关注。
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亟待探索新的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角度考虑现代农业对土地要求规模化,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并推动产业升级。
因此,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应该鼓励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资源整合和经营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从农民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农民作为土地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其收益应该得到保障。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在流转中享有合理的权益,如确保流转期限、参与决策等,以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
三、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考虑现代农业需要实现土地集约利用,通过流转可以实现农村土地利用的优化和升级。
政府可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企、农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引导流转土地用于产业发展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提高农村土地的综合效益。
四、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土地流转来推动。
政府可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供流转信息、促进交易,进一步释放农村资源,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从农村农业转型升级的角度考虑土地流转可以带动农村农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政策、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用于高效农业、特色种植等新兴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发展。
六、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考虑土地流转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村土地使用效率低下,流转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
七、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应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推动流转土地种植绿色农产品,引导农民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保护土地环境,实现农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八、从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管理的角度考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防范各类风险,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引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起源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
那时,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体制,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并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和管理。
然而,集体经济体制无法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农村经济长期陷于低效和落后状态。
2.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据这一制度,农民可以从集体经济组织租赁一定的土地,并承担相应的生产责任。
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由选择经营方式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崛起。
2.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调整,土地流转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为了规范土地流转的行为,中国政府于2015年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试点。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拥有土地经营权的所有权,可以通过流转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更有实力和意愿的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涌现。
除了传统的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以及其他农业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经营、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手段,实现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3.1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确权工作的逐步推进,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规范和标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之规模化经营探讨
目前 ,在 我 国 农 村 土 地 是 否应 走规 模 化 经 营 的道 路 有 同 意 和反 对 两 种声音 ,本文认为实现农村土地 的规模化经营利大于弊 。实现农村 土地 的规 模 化 经 营 首 先 会 为 农 业 的 机 械 化提 供 良好 的基 础 ,通 过 才 用 机 械 化 的农业设备来代替人力等作业不仅会减轻农业操作人员 的劳动 负担 ,还 会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其 次 ,将农村土地进行规模化管理还 会增 加对投资商 的吸引力 ,因为 比起 细碎的土地 ,投资者 当然会更加愿 意选 择 规 模 化 的土 地 进 行 投 资 ,规模 化 的 土 地会 大 大 提 高 其 投 资 项 目的 生 产 效 率 ,也 会 减 小 其 管 理 难 度 ,变 相 的 为 投 资 者 减 小 成 本 ,提 高 其 经 济 效益 。 在我 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大背景下 ,我 国局部地 区根据 自 己的实 际情况需要对土地进行集中经营的 ,首先要做好农村 土地承包合 同的管理 。也就是说 ,在我 国的土地制度还没有进行修 改以前 ,我们局 部地 区结合 自己的农业实际要进行土地集中管理 ,首先要将 分散在农 民 手中的土地 承包合 同进行管理 ,将地区分散的土地进行 集中化 ,与土地 承包 者 签订 一 定 的合 同 。例 如 ,在 我 国 退 耕 还林 的政 策 下 ,吸 引 了大 量 的投 资者对退耕还林 的衍生项 目进行投资 ,我们知道退耕还 林需要大量 的幼苗 , 在这种大 的幼苗缺 口下 ,会有很多的投资者愿 意将 分散在农 民 手里的土地进行二次承包 ,用于幼苗的抚育 ,但他们又 不喜欢抚育幼 苗 的土地过于分散 ,这就需要将分散在农 民手里的土地 合同进行规整 ,投 资者与农村村 委会 、乡镇政府部 门进行协商 ,这些部 门再与农 民进行 沟 通 ,最终达成二次 承包协议 。此时 ,这些村委会或者乡镇部门就需要 对 农村土地承包 合同进行统一管理 ,这种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 ,对 农民手里的土地承包合 同进行管理 ;二是 ,对新签发的与投资者之 间的 合同进行科 学合理 的管 理 ,致力 于提 高管 理有效 性 ,进 而带动农 业 发 展 ,推 动 地 方 经 济 的 发展 。
党的农村土地政策90年_回顾_启示与展望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带领中国走向了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和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息息相关。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或是极“左”路线的推行、改革开放的实现,都是从新的农村土地政策制定开始,到旧的农村土地政策改变结束。
所以,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土地政策的变化历程,不仅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百年来翻天覆变化的历史进程,还可以从它的变化中看到未来中国的走向。
一、回顾:90年来党的土地政策演变(一)“耕者有其田”政策阶段(1921-1952)中国共产党早期,受苏联模式影响,曾主张立即实行土地国有。
但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对中国国情的不断认识,最终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奋斗目标。
在这之后的三十年里,我们始终将其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
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之后,又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一原则的改正,明确了土地革命的没收对象,由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的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变成了中日的民族矛盾。
针对这些情况,中国共产党将“地主不分田”的土地政策调整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效团结了全国的抗日力量,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成为我党一切工作的基本环节。
194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一次以法的形式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做出了规定。
1950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对所有没收和征收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均应“统一的、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历程及探索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东辽河西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列居全国县级第四位。
2013年在高产创建活动中,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减少了成本、提高了单产、增加了总产,全县粮食总产实现了“十连增”;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我县规模化经营发展历程
我县规模化经营主要以合作社为主体,推广“二个方式”的转变。
二个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一是生产方式转变,改变传统均匀垄种植,推广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充分发挥新科技和机械化优势,实现节本增效;二是经营方式转变,以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核心,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充分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富裕。
二个方式转变的核心是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最终逐步实现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个方式转变的载体是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实现管理科学化、种植规模化、耕作机械化。
2012年我县开始试点实施规模化经营,参与合作社的有25个,实施总面积有7500亩,运行良好;2013年推广了这项措施,全县的规模化经营面积得到快速发展,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发展15万亩的目标。
全县精量免耕播种机达到240多台,保有率在前几年总数量上翻了一番;全部实施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组建专业合作社73个,涉及171个村,规模经营地块达到232个,全部实现“四统一分”模式。
2.取得主要成效
2.1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显著
一是节约了成本。
在规模化经营,实施全程机械化耕作,生产成本公顷节约630元,其中生产资料节约430元,机耕费用节约200元。
二是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2013年秋季我们组织技术人员测产,规模化经营的地块平均公顷产量在11000公斤以上,比传统种植的农户产量提高13.5%,全县为此增加粮食产量1500万公斤,农民增收近3000万元。
例如小宽镇西河村双亮合作社玉米平均公顷产量12250公斤,比未参加规模经营地块增产16.7%,公顷增收3500元。
水稻公顷产量9000公斤,增产5.9%,公顷增收1600元。
合作社玉米最高产量地块达到公顷产量14775公斤,公顷产量超过13000公斤的有50户,实现了大面积增产。
小宽合作社社员左向东、陶树山分获国家“玉米王”挑战赛吉林省赛区的一、二名。
郭家店镇柴火沟村农民王东海,2013年初,发展农户175户,共集约土
地220公顷,拥有农用机械6台套,生产全程高度统一管理。
合作社农户平均玉米公顷产量12200公斤,比普通农户地块增产15%以上。
2.2剩余劳动力土地外创收
土地完全由合作社统一规模经营,仅整地播种作业期间,每公顷就能节省10个工时,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在外打工,人均可创收1500元左右。
这样统一规模经营1万公顷耕地,农民可实现创收1500万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小宽镇西河村双亮合作社2013年参加土地规模经营的714个劳动力中,有46%从土地中转移出去,按其自身特长和兴趣,外出打工,去外地搞水田开发等,人均年创收1.5万元左右,合作社社员每年土地外创收达到了492万元。
2.3有效保证了粮食安全生产
2013年春季低温多雨,宜耕期缩短,规模经营地块采取“四统一分”模式,昼夜播种,极大缩短了耕作时间,提高了播种效率,保证了播种质量。
在规模化经营的地块中,除草、防病防虫等技术也实现了机械化。
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粮食安全。
2.4农民认识明显提高
目前,在广泛的宣传引导下,在显著的效果对比下,已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认识。
2013年秋末,我们到基层合作社调研时,广大参与农户高度认可,并提出了多方面意见和建议,未入社的农户积极踊跃报名,为明年的推广落实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