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进口片配额
批片配额限制或将取消

自2012年中美双方签署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以来,内地每年的进口影片主要是34部分账片以及30-40部批片,所谓分账片,是指电影版权所有者委托中国公司发行,并按商定的比例对影片票房进行分成的进口影片,批片则是指被买断内地发行权的进口片。
由于“备忘录”将于2017年到期,如何进一步扩大甚至开放进口片配额就成为焦点。
9月26日,中美签署的《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被正式公布,由于具体内容尚未被透露,曾有国内媒体猜想“分账片配额限制将被取消”。
而此次,外媒透露将被取消配额限制的是批片,并表示中影集团已经同意,将着手订立细则。
据悉,买断批片的发行公司,需发行一定数量的电影,才能具备相应的资质。
中国电影主管部门需要时间列出具有此类资质的电影公司,因此该政策到明年1月1日才会生效。
我国不应该取消进口片配额一辩稿

我国不应该取消进口片配额谢谢主席:我方观点为我国不应该取消进口片配额。
开宗明义,我国是指中国国内。
不应该是指价值和情理上的选择。
取消是指使原有的制度失去效力。
进口片配额,是指一国或地区为了保护本国电影产业不因进口片过量而受损害,主动或者被动地控制进口片的进口数量的制度。
我方平台为,当今社会。
我方标准为,是否能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我方论点如下:第一,在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状况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贸然引进大量的外国影片不利于我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因而要限制进口片的数量。
近年来,我国电影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在电影产量,票房数量,电影观看人次上发展迅猛,但着眼于现今电影产业状况仍较为堪忧,在电影类型上,只能大致分为爱情,动作,喜剧,恐怖这四种,较为粗略;在电影分类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准入标准,所有的影片都被要求老少皆宜,而忽略了电影的不同受众,限制了电影内容上的创新;在电影产业法制建设上极为匮乏,目前为止仍没有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以致电影盗版、盗播和走私行为猖獗不断。
依照现今情况而言,我国的电影产业结构不健全,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反观美国、英国、伊朗等国家正是因为拥有较为完整的电影产业结构及相对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如清晰的分级制度,详尽的电影类型,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等,才创造出许多让人赞不绝口的电影。
由上可看出,对电影行业规则的熟知方面,我国相较于一些外国要欠缺许多。
那么在这种相对不平等的发展条件下,倘若我国再引进大量外国影片,将会给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冲击,所以我们应该限制进口片的数量。
第二,现今我国引进的外国电影作品难以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电影产业是一门生意,但它的核心是文化。
因而电影更多的是应该能让人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引导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结合我国国情,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应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而随着《阿凡达》,《2012》3D版的引进,我们不得不承认外国影片的技术确实高出我国的很多,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大众对视觉效果的追求愈演愈烈,再加上我国的电影主要是以投资方为中心,以商业为导向,当看到3D,IMAX高新电影技术的旺盛市场需求时,我国电影对技术的追赶也提上日程,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电影更加偏向于技术的追求而渐趋缺乏人文关怀。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第一篇: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现代电影的发展——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
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
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都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
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一般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
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13年的3,000家。
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14年的将近20,000。
——有利的监管环境:中国政府一直都支持电影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获益。
这些政策包括私人资本投资,电影院数字化,金融机构参与电影融资及电影的出口等。
而对电影产业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影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及进口税方面的负担。
此外,政府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来保护版权内容,其中就包括在网络内容共享方面的政策。
除了这些政策,政府也在实现电影产业逐步开放方面一直作不懈努力。
从2000年初的私人电影公司放行授权政策到增加电影出口配额,在过去20几年中,中国政府不断简化电影审查程序,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制作包含所有在电影制作有关的活动,如电影素材选取,电影融资,制作团队和演员选取,拍摄,后期制作及获取监管部门的批准。
近几年,中国国内电影制作板块变得尤为活跃。
中韩共同声明反对朝鲜发展核武

中韩共同声明反对朝鲜发展核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3日在首尔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联合声明》。
双方商定,中韩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近邻和伙伴,为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将以《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和本《联合声明》为基础,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据新华社电【战略合作】共推东亚经济一体化两国通过携手创新,扩大面向未来的战略性经贸和产业合作,不断提高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共同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复苏,为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发挥引领作用。
【高层沟通】两国外长每年例行互访政治安全领域。
实现两国领导人互访机制化、中国主管外交的国务院负责人和韩国青瓦台国家安保室长对话渠道机制化,两国外长每年例行互访,建立两国政府和民间共同参与的1.5轨对话机制,定期举办由引领两国未来的青年精英参与的“中韩青年领导者论坛”。
保持两国防务和军事关系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双方商定于2015年启动海域划界谈判。
【经济合作】努力年底完成自贸区谈判互利合作领域。
双方积极评价中韩为达成一个高水平和全面自贸协定所取得的进展,并承诺进一步努力在年底前完成谈判。
双方同意致力于建立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机制,在韩国首尔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中方同意给予韩方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
在减少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事故及自然灾害紧急救援、核电安全等方面加强合作,以确保国民卫生与安全。
【人文交流】积极商谈扩大免签范围人文交流领域。
双方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领事协定》为契机,进一步夯实两国人员往来法律基础,提升两国领事关系和合作水平。
将2015年和2016年分别确定为“中国旅游年”和“韩国旅游年”。
共同推进业已达成一致的2014年人文交流具体项目,加强教育和青少年领域交流合作。
欢迎就互免持公务(官用)护照人员签证协定案文达成一致,商定积极商谈分阶段扩大免签范围方案。
美国大片给中国带来什么

目前为止,国内主管部门虽暂未公布协议细节, 负责发行进口片的中影和华夏公司也未就协议给予回 应,但是,协议签订的消息,已在华语电影业引发不小 的震荡。
更多的大片 更多的票房收益 据了解,中国2011年电影总票房为131.15亿元人民
币,其中20部美国分账大片超过49.1亿元,占37%。虽 然票房分账比例将提高到25%,但进口大片数量的增 加,无疑将大幅拉升影院方的票房收入。根据协议内 容对增进美国大片的硬件限制,拥有IMAX和3D播映 设备的影院和院线将是除美国片方外,新协议最直接 的获益者。
对中国观众而言,新协议是一件好事,让他们可 以在影院看到更多类型的美国影片。但对于中国电影 产业而言,除了要在大制作、高科技层面上被好莱坞 大片压制,还会在更多的影片类型中遭遇强劲的竞争 对手。可以预期的是,短期内国产大片的前行之路势 必会更加艰难。
学会“与狼共舞”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有关监管部门近期多次强调
业内人士大多认为,协议的签订对中国电影业机 大 于 危,这也 许 是 一 次 调 整中国电 影产业 格 局 的 机 遇。外来的压力和刺激,将促使高速增长的中国电影 产业 完善 制度、整 合 结 构、提 升质 量。面 临 竞 争和压 力,关门拒客绝不是有效的处理办法。如何提升自我, 学会“与狼共舞”,才是中国电影业者需要紧迫思考的 问题。
而广电 总局 近日也 表 示,未来 5 年 将 扶 持 现代 题 材、重大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以及工业题材、农村 题材、少儿题材、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创作。从今年开 始,总局每年拿出3 0 0 0万元,向全社会征 集奖 励 好剧 本,每个优秀影视剧本给予100万元到300万元奖励。 用5 年左 右的时间,每年选 拔10 0 名左 右的编剧、导 演 等进行系统培训,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电影跨文化传播困境的解决措施

鼓励各国电影产业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作和发行电影,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促进 跨文化传播。
促进对话与互动
通过电影相关的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从业者、学者和观众之 间的对话与互动,共同探讨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03
解决措施:创新电影内容和形 式
挖掘本土文化特色
尊重文化传统
尊重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习俗,避免在电影中冒犯 或贬低其他文化,以更和谐的方式呈现不同文化 的元素。
增强文化交流意识
鼓励电影从业人员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交流,提高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跨文 化传播的意识。
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
搭建交流平台
通过电影节、影展等活动,搭建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创作者、观众和产业人士之间的交 流平台,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特色, 将其融入电影的情节、角色、场景和 语言中,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注本土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电影传递民族精神,增强文化 认同感和自豪感。
融入国际元素和普世价值
学习和借鉴国际电影的优秀元素,如好莱坞的特效、欧洲的艺术风格和亚洲的情 感表达,丰富电影的视听效果和艺术内涵。
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举办电影主题的文化活动、讲座等,引导观众深入了解电影所反映 的文化内涵。
培养观众的跨文化意识
鼓励观众关注国际电影市场和动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 景,提高观众的跨文化意识。
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
完善电影教育体系
在高等教育中开设电影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备专 业素养的电影人才。
加强职业培训
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 的观影体验,增强电影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内地规范台湾电影引进合拍措施 加速两岸交流– Mtime时光网

内地规范台湾电影引进合拍措施加速两岸交流– Mtime时光网两岸合拍的《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在台湾和内地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时光网讯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委、台湾老导演李行2日在台北宣布,历经三年沟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已颁布《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下文简称《现行办法》),明确了台湾电影引进、合拍的规范标准与优惠条件,未来台湾与内地的电影交流合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0年,两岸签署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后,台湾电影以进口片资格进入大陆不再受配额限制,但并没有具体执行细则。
《现行办法》的出台,对于台湾电影的引进与两岸合拍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对于台湾电影的身份鉴定,《现行办法》规定:根据台湾有关条例设立或建立的制片单位所拍摄的,拥有百分之五十以上影片著作权的华语影片。
该影片主要工作人员组别中,台湾居民应占组别整体员工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关于引进台湾影片,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出口分公司统一进口,其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台湾影片的进口业务。
进口供公映的台湾影片,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根据《电影管理条例》进行审查,取得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颁发《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后,方可发行、放映。
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台湾影片,作为进口影片在大陆发行,不受进口影片配额限制。
对于两岸合作摄制电影,则给予较大空间: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须与两岸有关,聘用境外主创人员,应经广电总局批准。
饰演影片主要角色的主要演员中,大陆演员不得少于总数三分之一,其余主创人员不受比例限制。
合作摄制的电影底片、样片冲印及后期制作,可不受特殊技术要求限制,在台湾完成。
电影于大陆发行,享国产影片相关待遇。
至于台商投资者于大陆投资改建影院,参照《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执行。
进口电影配额制度

进口电影配额制度进口电影配额制度是指每年只允许进口固定数量的外国电影,这些电影一般被分为3个部分,包括数量严格固定的分账进口影片、名额略有弹性的进口买断影片和近年来流行的3D电影和IMAX电影。
其中,分账进口影片是指根据电影放映票房收入来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版权不卖给中国,以增加他的收入),一部美国电影会以分账的形式向中国引进,如:《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阿凡达》、《变形金刚》系列等皆为分账片。
进口买断片又称批片、买断片是国内电影市场上一种特殊的进口影片类型,是指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
此外,对于分账进口影片,其票房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
特殊的是,在国内上映的分账进口电影宣传费用由发行方承担,而国外一般是由放映方承担。
进口电影配额制度是一种严格控制外国电影进口数量的制度,旨在保护本国电影市场和本土文化产业。
进口电影配额制度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审批和申请:外国电影公司想要将电影引进中国市场,需要向中国电影管理部门递交申请,并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审查费用。
电影管理部门将根据规定的配额指标和申请公司的影片质量进行审查,最终决定是否批准进口。
2.配额分配:进口电影的配额数量是根据中国电影管理部门的政策规定进行分配的。
根据规定,每年外国电影进口总量不得超过34部,其中包括世界影片与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影片。
3.票房收入分成:对于分账进口影片,其票房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
特殊的是,在国内上映的分账进口电影宣传费用由发行方承担,而国外一般是由放映方承担。
4.调整和灵活性:根据中国电影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情况,进口电影配额制度也可能进行调整。
近年来,中国已经逐步放开了一些限制,引进了更多外国电影,并与其他国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增加了国内电影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进口电影配额制度的实施需要经过审批、配额分配、票房收入分成等步骤,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不断重临的产业起点——银幕配额削减前后韩国电影产业观察

今年3月7 日, 韩国国务会议在一片争议 声中通过了缩减电影配额制的试行令改进
护主义政策越来越多地遭遇到美国电影业 界的非议, 取消或削减本土电影配额也就屡 屡被提上议案。 1998年10月签订的《 韩美投 资协作第三次实务协议》 韩国曾经表示 中, 要将国产电影配额时间削减至92天。 面对这 场突如其来的“ 倒春寒” 以国宝级导演林权 , 泽为首的“ 死守电影季系统电影界非常措施 委员会” 领导了著名的“ 光头运动”呼吁保 , 护民族电影文化。 这次示威活动以电影界的 全面胜利而告终, 不仅牢牢地维护了本土电 影的市场份额, 而且也进一步激发韩国观众 身土不二的爱国主义情绪 , 从而为 电影法 《 修正案)} 一系列有利于韩国民族电影工业 发展的政策出台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今天再来回味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就 会发现其中颇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在本土电 影导演拼死抗议最终“ 迫使” 政府当局改弦 更张的传奇故事里, 或多或少地带有几分太 极推手的圆融和双簧表演的意味。 对韩国电 影业界来说 , 他们成功地维护了国产电影市 场的配额保证 , 而事实上, 政府才是最大的 获益者。 政府一方面借助国内民间反抗的呼
宣扬成为明星秀场式的情景系列剧。 同样 , 影帝崔眠植退还奖品奖章之后文化部随即 发表“ 代为保管” 的声明, 也好像一场心照不 宣的新闻秀, 从正反双向竭力地营造有利于 电影业界的舆论影响。 但不管怎样 , 此次政 4 .5个人看过一场电影。 然而仔细分析就可 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 配额缩减已 以发现这个巨大的观众群落单元分布却极 成定局。 就目前的情形而言, 在美国要求开 原有的文化 不均衡, 其中本土电粼 王的男人》 投师如 放自由电影市场的巨大压力下, 、 《 父)gp好莱坞大片 纳尼亚传奇) 53割了其中 保护政策将逐步解体, y 《 }' 韩国电影必须要在投 创作、 出口产业开发等方面迅速完成过 2/ 3 的票房市场。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院线 资、 自然更乐意无限期地放映那些能够稳赢高 渡和新的调整。 额票房的影片, 从而挤占了其他类型国产片 首先 , 在短时期内配额缩减对韩国电 但在投资 原本就极其窘迫的档期。 一个极端的例子, 影发行业和院线的影响并不明显 , 曾为韩国赢得威尼斯银狮奖的《 空镜子》 只 方面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波动。 此前韩国商业 在本土的一家影院放映了一天便悄然下档。 电影的投资向好莱坞大片看齐, 采用大牌明 对此, 该片导演金基德也明确表态 , 他的电 星攻坚票房, 营销费用甚至高达影片成本的 影不是为国内观众拍摄的, 也没有必要接受 一半以上。 这显然不利于长远的产业发展 , 国内的投资。 这种唯票房论的观念不仅损害 也是电影工业不够完善的一种表现。 有数据 在韩国电影市场占有率最高的2004 了公众消费多元文化产品的权益, 甚至会在 表明, 配额制的“ 温室” 中渐渐丧失掉韩国电影的 年, 票房收入增加了13 % , 而投资却增加了 风险意识与市场竞争力。 32 % , 平均每部电影的收益还略逊于2003 事实上, 促进韩国国产电影发展的制度 年。 此后, 韩国电影产业的投入产出比逐渐 性保障是多方面的。 韩国电影的发展是市场 呈缓慢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 韩国电影投资 开放竞争的产物, 不应过分夸大配额制单方 中存在着大量的泡沫资本, 一有风吹草动便 面的作用。 相比电影圈内的群情激昂, 传媒 会迅速撤离。 配额削减意味着政策优惠期结 和民众的态度则显得不温不火。 部分公众甚 束, 为了规避未来市场中的商业风险, 投资 至认为目前的韩国电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方会更加青睐那些中小规模的影片。 可以预 杭暴能力, 而某些电影人在配额制问题上的 见, 今后低成本、 高回报将逐渐成为韩国电 严防死守, 其实源自既得利益者的“ 饭碗” 意 影投资的主流方向。 识。 他们左右逢源 , 左手打经济牌, 强调配额 其次, 在题材选择方面, 韩国电影将继 韩国影人深 制保护下的电影产业为韩国GD尸 增长作出 续坚持得心应手的类型片创作。 了重要的贡献;右手又大打文化牌, 力挺法国 知只有类型片的繁荣才能支撑起庞大的电 爱情片、 恐怖片、 喜剧片和战争片一 电 文化 影的 例外观念(Cultural Exception). 影市场。 上述问题并
电影配额制放宽背景下国产文艺片的发展机遇

104(下)2018.06一、我国进口影片配额政策的发展电影配额制作为一种国产电影保护政策,在我国已有一段时间了。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影市场票房惨淡,为刺激电影市场票房增长、重新激起观众的观影热情,1994年广电总局下发文件,批准从1995年起,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1]。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协议承诺,我国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境外影片20部,我国的电影市场被迫进一步放开。
2012年,美国以对中国出口的长毛绒玩具(美国市场大部分长毛绒玩具都是中国出口的)进行惩罚相威胁[2],强迫中国增加进口影片数量,中美双方签署《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电影备忘录》(以下简称《电影备忘录》),在原来每年引进分账片20部的基础上,再增加14部美国分账大片,其中以IMAX和3D电影为主,进口片配额增加到34部,美国票房分账由原来的13%升至25%,该协议于2017年到期。
2015年9月,中美双方《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从2016年1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批片配额限制。
从我国进口影片配额政策的发展来看,我国引进国外影片的力度越来越大,国内电影市场越来越开放。
进口电影与国产电影共同刺激了我国院线和影厅的扩张,培养了观众到电影院观影的习惯,提高了票房收入,促进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2017年,《电影备忘录》到期,中美双方关于进口影片配额的问题会进行新一轮的谈判,若谈判成功将形成新的电影备忘录,若谈判失败则等待世贸组织的裁决。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特别是进口影片数量是否会继续增加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许多业内人士和学者们预测,电影配额制将会继续放宽甚至被取消。
电影配额制的存在,一方面是国际贸易竞争和贸易壁垒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土电影和本土文化。
全世界有许多国家都设置电影配额制,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电影政策。
电影配额制既是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电影行业行业概述

电影行业行业概述
电影行业的历史与演进
电影行业的历史与演进
电影行业的起源与发展
电影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开始出现。最早 的电影是无声的黑白片,通过旋转的摇柄驱动胶片投影。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逐渐发 展成有声片并出现了彩色电影。从单一的展示形式发展到众多类型的电影,电影行业经 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和思想影响的演进。
电影行业的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电影行业在线平台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影行业在线平台逐渐崛起。在线视频平台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电影内 容,满足观众的多元需求,成为电影行业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在线票务平台也为观众提 供了便捷的购票服务,推动了电影院线的发展。
电影行业技术创新
电影行业在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例如,虚拟现实技术、4D影院等新技术的应用 ,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观影体验。同时,在制作技术方面,特效、动画等领域也取得了突 破性进展,为电影呈现出更加华丽的视觉效果。
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观众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电影行业也面临着未来发展的 各种趋势和挑战。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个性化观影体验的增加,以 及内容创作和版权保护等问题。电影行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找到适应未来发展的 新道路。
电影行业行业概述
电影行业的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电影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影响
大数据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观众行为、市场趋势等数据的分 析,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同 时,大数据分析还可以辅助投资决策、剧本创作以及制作成本的控制。然而,大数据的使 用也带来了隐私和数据安全等问题,需要加强相关规范和保护措施。
中韩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韩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作者:王亮来源:《声屏世界》2020年第15期摘要:因为同在东亚文化圈内,地理位置隔海相望,所以中韩两国的电影发展历史是比较相似的。
中国和韩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无时无刻不被两国政府重视着,近几十年来都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从国际影响力、创新创意和制作水平等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到韩国电影一些优势和思维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这对中国电影行业未来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韩电影未来的发展发展趋势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陕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52019KRM210)。
中韩两国电影在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在文化方面上也有着不小的差异。
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对比韩国电影来说更加有长远发展的潜力,但是仍然存在艺术影响力不足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
本文将两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后,借鉴和吸取韩国电影发展的教训,对中韩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方案。
中韩电影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现居全球第二,且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之一,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近几年来中国电影总票房呈总体上升的趋势。
伴随着“过亿”票房数量的增长,中国电影“亿元”级别票房全年的占比也在飞速增长,从2005年全年占比 17.3%一路上升到2013年全年占比74.7%。
一方面,中国电影在产量和质量上都越来越优质,再一次获得国内观众们的信任。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也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趋势,对推广我国文化输出和提升软实力起到重要作用。
1.从资金投入方面来看,中国电影已经发展出了国内独资、国外合资、民间融资、大陆香港合资等多方面电影投资途径,并且初步建设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国内外投资环境,这对于我国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2.从电影管理制度来看,中国电影管理部门在电影指导、审查及监管等方面,在二十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许多经验,这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长远发展是必要的。
中国电影的现况和问题

中国电影的现况和问题一、发行和营销从发行环节看,目前我国电影的发行方式主要有五种:第一,投资出品加发行。
这是目前我国大发行公司主要的发行模式,类似于好莱坞六大公司的模式,大发行公司同时也是投资公司。
国内的排名靠前的发行公司多数在业务模式上模仿好莱坞六大,所以投资发行是其主打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从项目研发开始介入,参与制片投资并负责发行,比如光线出品发行了《泰囧》。
再如,中影股份20XX年出品加发行约10部影片,以宣发代股份出品模式的发行近20部。
第二,专业发行公司的代理发行。
缺乏发行体系的制片方负责宣传营销部分,专业发行公司代理发行部分,按一定比例提取发行代理费。
发行代理费一般为发行收入的10%左右。
比如20XX年中影股份代理发行了100多部影片,光线没投资制作却发行了《中国合伙人》。
第三,保底发行。
制片公司与发行公司共同商定一个票房保底线(通常是制片公司对影片的最低票房预期或者是保本线),发行方预先支付保底费并垫付前期发行宣传费用。
实现保底票房之后的票房分成,发行方占较大比例,比如《小时代》票房大卖,盈利最多的是以保底发行方式发行该片的乐视影业,因为保底线之上的票房,乐视分成为50%。
第四,买断地区版权发行。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国内发行公司对进口批片的发行。
所谓批片,是指批量进口的买断地区版权影片,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国外影片的大陆地区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参与票房分成。
现在每年我国进口批片的配额在30部左右,批片多数是好莱坞六大公司之外的多样化的影片“,卖相”比不上好莱坞大片,且多数批片的国内发行滞后于全球。
国内只有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拥有进口片的发行权,其他公司可以协助推广的名义发行批片,在购得版权后找中影、华夏合作获取进口配额。
20XX年的《敢死队》以50万美元左右价格买断版权,获得亿元票房;《伯纳德行动》以不到10万美元买断,获得1000多万元的票房。
20XX年《敢死队》大卖之后批片价格猛涨,亏损案例增多,比如《艺术家》370多万元被买断,但票房却不到400万。
中国电影进出口贸易现状

第一节、产业环境的限制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欧美以及许多国家都抱着好奇与神秘的态度,在国际电影 市场上,外国观众并不是很容易理解我国的电影内涵,这也 就是文化折扣。相反的,由于中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中国观众了解并且很容易接受西方或是美国的文化,甚至许 多年轻人的文化价值观已经完全西化。这就使得我国进口的 影片能够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同,取得大量的票房收入,而少 数能够出口的影片也很难得到国际市场的真正了解,加上制 作水平的问题,都给我国电影的出口增加了难度。
图 为 美 国 电 影
教 父
2002年,英国文化产业出口额达到175亿美元,2003年文化 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
图为英国电影《赎罪》
2003年,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达1.5779万亿日元(约合134 亿美元),文化产业出口贸易仅次于汽车工业。
图为日本电影《告白》
韩国电影出口额达3098多万美元,2002年,其文化节目出口 额达2881万美元,进口额达2511万美元,实现顺差370万美 元。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急需得到美国政府提供的10 亿美元贷款,而美国政府乘机提出要求法国降低电影配额 ;近代以来,威尔逊、里根、克林顿等多位美国总统对美 国电影也在不遗余力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对 电影产业的重视和支持,造成了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电影 生产集中在美国的现实状况,同时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也通 过电影产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人 民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霸主。
国内ECFA放开台湾电影进内地限制挑战与机遇并存等8则

国内ECFA放开台湾电影进内地限制挑战与机遇并存等8则ECFA放开台湾电影进内地限制挑战与机遇并存文/本刊记者苏星《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已正式生效。
根据框架协议文本的规定,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应在框架协议生效后尽速实施。
商务部表示,为使两岸民众尽早受益,大陆方面加快完成实施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开放承诺的相关准备工作,采取成熟一项、开放一项的落实方式,已于日前正式实施部分部门的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开放措施,其中包括会计服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服务、会议服务、视听服务,开放进口电影片配额也位列其中。
这意味着从2011年元旦起,台湾电影将不再受内地每年20部引进片进口配额的限制。
凡是内地同意在台湾注册的公司所拍摄、拥有50%以上著作权的华语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均可在内地发行放映。
对此消息,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长”陈冠甫认为:“ECFA放开台湾电影出口大陆配额,对于台湾电影业者而言,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门。
” 他进一步表示,影视产业是文创产业的重要方面,大陆电影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广阔,去年大陆电影票房收入约62亿元人民币,而台湾一年才仅约50亿元新台币。
台湾这几年拍片成本提高,如果能和大陆通过ECFA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对于台湾电影无疑是极大助力。
台湾导演、台南艺术大学动画艺术与影响美学研究所副教授黄玉珊表示,这对于台湾影视界而言是一件极好的事,今后台湾电影“登陆”可以完全遵循市场供需原则。
台湾也欢迎大陆文创投资进入,为当地文化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黄玉珊认为,大陆观影人口很多,有可开辟的大空间;台湾创作环境多元,影视技术活络。
乘着ECFA的东风,两岸把影视创作优点叠加起来,就可以建立更大的华语电影经济圈。
黄玉珊建议,台湾业者可以根据大陆市场需求调整拍片路线,先选择文化、语言、兴趣点相近的题材合拍,寻找两岸演员、编剧、制片,甚至民间企业等合作,针对不同群体培养市场,形成有特色的电影圈子,再慢慢拓展。
国产电影票房逆袭——浅析国产电影营销策略

合投毒案屠 畴 泄人 时,砸 青春》的推出 让人 感 菏 春年代的爱隋 与友 情, 这种列青春 盼 念勾起了驯舌、9 0 后乃至7 0 后消费群 体的共鸣 。无 论是 泰囿》、 蛭 这些影片的题 档 观众的人生经历和 隋感经历产生—利 } { 鸣 和对话, 比起影片在质量 匕 的优势, 能否在 隋感 匕 和观众产生共鸣 , 让电 影内容和观众产生对话也是国产影片 功的—, f 突 破 口。 2 . 借助微博媒体, 拉升影片营销热度。微焖. 作 - 冲 新型的营销媒 体, 在传播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匕 都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当下越来越 多的国产 电影开始重视网络营销, 特别是微博营销的力量, 不管是热映 的里程碑影 牛一 娲奉 囵 还是现在的 、 时代 , 无 —不是从网络营 销打开突破口来营造话题热度, 吸引更多消费者走进电影院。 挖掘年轻消费者喜爱的微博使用行为, 部分国产电影的走红伴随着 对应语体, 从 《 中国合伙 人 的 “ 不要逼我”体 , 到 、 时代 的 “ 时 代宣言”体, 通过设定言简意赅的问题格式引发网友的互动参与, 从而 借助网络社交的影响力将影片的信息传播开来。 经 春) ) 甚至在开 杌刖 尤 . 仓 立了官 力铡塥嘱 罐 政 劳, 其官方微博 总 共发了约 0 o 条 微 博, 其中公映当日高达5 哚 。此外, 累计粉丝3 . 7 亿, 主仓 0 人员多次参与微 访谈, 大量影评专家写影评, 发布 匕 线专题等, 可是说是将微博营销发挥
市场营销 l H a r k e L i n g
国产电影票房逆袭
— —
浅析国产 电影营销策 略
田华 真 暨 南 大学 新 闻 与 传播 学 院
李 玲 玲 南 京 师 范大 学 新 闻 与传 播 学 院
5 1 0 6 3 2
乱云飞渡“批片”市场观察

乱云飞渡“批片”市场观察近几年,国内影院的银幕上,在常规的好莱坞大片之外,慢慢出现许多其他国家的电影。
这些影片的题材和类型各异,质量参差不齐,却给国内观众一些别样的选择。
不过,这类电影在国内业界却有一个不太响亮的名头,“批片”。
同那些进口分账大片相比,“批片”的宣传力度和发行规模都小得多,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类影片常常混迹于各大热门档期的缝隙间,避免与好莱坞和国产大片正面碰撞,在潜力巨大,却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寻一线商机。
所谓“批片”“批片”这个提法,对于业界人士并不陌生,但是,见诸媒体,继而为普通观众知晓,却是近来的事。
若要问,到底何谓“批片”,还是从分账大片说起。
1994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改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其下属的电影管理局,批准了中国电影公司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影片的建议,中影每年可以统一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
进口分账影片基本来自好莱坞的大制片公司,制作成本高,阵容强大,市场运作完善。
中国内地和北美上映时间相比,不会晚于半年,而近两年,同步上映的分账影片越来越多。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潜能逐渐显现,好莱坞对中国内地市场越发重视,美国观众和中国观众的观影时差会越来越少。
此外,顾名思义,分账影片的国内票房收入要同海外制片商按固定比例分配。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中国为保护本土电影业,仍旧奉行进口影片配额制度,但同时承诺,要逐步扩大进口影片的配额,直至2011年全部放开。
近年来,中国每年引进40至50部进口片,20部为分账大片,其余的“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的进口影片”,就是所谓的“批片”。
此类影片的购买,早期多为打捆批量操作,被圈内称为“批片”。
批片,更正式的说法,叫“买断片”。
中国内地发行公司向海外的制片公司支付一定费用,买断影片的内地发行权,票房收入不采用分账形式。
批片也有两种发行方式,一种是完全买断,影片的内地票房所得全部归内地发行公司所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产电影还混得下去吗?【导语】据外媒报道,中国电影集团和美国电影协会有望达成两项协议:一,中国引入国际审计机构对票房进行第三方监督;二,中国将取消批片配额限制,并于明年1月1日施行。
目前,中美双方尚未有官方消息确认此事。
这一消息对于影迷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因为进口片配额限制,现在每年只有34部“分账片”和30部左右的“批片”能登上中国大银幕,对于很多影迷来说,这样的数量仍然不够。
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或许会感到深深的寒意。
根据2012年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每年引进“分账片”的数量已经从20部升至34部,《备忘录》2017年到期后,双方还将进行谈判,中国电影市场到时有可能全面开放。
一旦进口片配额全面取消,意味着中国本土电影将与国外电影短兵相接,国产电影还能像现在这样火爆吗?什么是“分账片”和“批片”?如果一个外国公司想把电影卖到中国,需要经历一套复杂的规则。
中国执行的是严格的电影进口配额制度——现在,每年有34部“进口分账”影片(分账片)以及30部左右的“进口买断”影片(批片)。
“分账片”和“批片”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国际一线公司制作的北美新片,进口数量有限,国外片商要参与中国票房分成。
而后者多批量引进,其一年指标配额占进口配额近50%,国内片商以固定价格把国际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
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备忘录》之前,中国每年引进20部“分账”片,这20部影片绝大多数来自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迪士尼、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哥伦比亚以及环球。
除此之外,2004年,为防止单一的美国影片占据内地电影市场,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在每年20部分账影片配额中,必须保证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
而这基本上由百代·高蒙(法国)、东宝(日本)、Showbox(韩国)、康斯坦丁(德国)、美杜莎(意大利)等大电影公司在竞标。
而2012年以后,根据中美双方签署的《备忘录》,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大片,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同时,引进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
“批片”则要比“分账片”简单得多。
即中方买家与影片制作方达成协议,中方买断影片版权,并在中国市场发行。
而电影审查、审批方面的风险一律由中方承担。
对于“批片”来说,难关都在后头。
中国只有中影和华夏这两家国营电影公司拥有进口片的发行权。
而在实际运作中,很多“批片”是由民营电影公司引进,然后向中影和华夏申请“指标”,与其协商引进,接受后者的市场评估和主管部门的审查后,由这些民营公司自主或委托、联合中影华夏发行。
民营公司承担实际发生的买断费、关税、拷贝洗印费、译制配音、宣传费等等,主要票房收益也由其享受(提供指标的中影或华夏,一般收取一定量“管理费”及发行代理佣金)。
但是电影审查是一道极大的难关,很多公司都有一批影片买入后仅有少量能够通过审查上映的经历。
当然,如果能在制作阶段就引入一定量的大陆资金和大陆演员,则完全可以成为“合拍片”而享受国产电影的待遇。
xx进口片配额制是怎样形成的?中国电影配额制的出现,最初与中国进口国外电影的模式有关: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出现电影进口,中影进出口公司独家经营该项业务。
但出于经济原因、政治及外交状况,中国对外国电影的进口,一向执行的是版权买断形式,而另一种比较通行的、好莱坞惯用的分账发行模式则从未采纳。
由于进口交易环节上,往往由外国片商以“成批”形态打包售予中方(其中包括一些中国影片的成批出口作为交换),因而这些版权买断影片在业内称之为“批片”。
这些外国电影普遍价格低廉,多数都是旧电影,而且日本及欧洲国家仍然主要以文化交流为目的执行输出,于是《八部半》、《城市之光》、《第三人》、《望乡》、《爱德华大夫》等,就在这个阶段进入中国。
到了90年代之初,中国观众仅能在电影院看到中影以2万美元买断的品质不佳的老片子,而当时最热的美国新片却一直缺席,电影市场也是一派死灰之势。
为了刺激票房增长,重新激活观众观影热情,1994年1月广电部下发文件,批准中影公司(即今天的中国电影集团)从1995年起,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在国内上映。
“分账片”借此机会登场。
1994年11月12日,中国首部以票房分账方式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上映,并取得了2500万元的票房佳绩。
有了《亡命天涯》的票房成功,之后的大片引进似乎变得顺风顺水。
1995年,《真实的谎言》、《狮子王》、《阿甘正传》等7部大片轰炸中国市场。
随后,《拯救大兵瑞恩》、《偷天陷阱》、《完美风暴》、《珍珠港》、《泰坦尼克号》等超级巨制接踵而来,好莱坞大片在中国进入了黄金时代。
尤其是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其3.6亿元的票房纪录一直雄霸冠军11年之久。
出于保护民族电影的需要,中国的引进份额一直没有放开,一直维持在10部左右。
直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市场被迫进一步开放,引进大片由原来的每年10部增加至20部。
在好莱坞“分账片”独霸影院时,“批片”只能成为配额限制下一种补充手段,并不太受重视。
而最近几年,伴随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每年30部左右的批片也成了香饽饽,是部分海外片尤其是美国片进入中国的又一个重要通道。
进口片配额制为什么会存在?进口电影配额并非中国独有,韩国、法国等国家同样存在电影配额,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护本土电影行业;二是保护本土文化。
以台湾为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开放、解除外片配额,各个影院都依赖好莱坞电影的票房过活,从而形成了台湾电影就算拍出来也没有影院可以上映的情况,票房更是形成恶性循环,每况愈下。
上世纪80年代辉煌的台湾电影,到2006年时年产只有18部,直至最近几年,台湾电影才略有复苏。
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
1958年起,韩国政府就有了电影配额制度。
但在1985年以前,这种限制进口影片的做法主要出于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考虑。
1985年,韩国再次开放美国大片进口,配额制度暂时取消。
当时韩国电影并不具备与好莱坞电影竞争能力的情况下,影院为了追逐利益只播放好莱坞影片,外国影片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百分之九十几。
1993年起,真正为保护本国电影的电影配额制度再次建立。
韩国的电影配额制可以简单概括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
2006年卢武铉执政期间,美国要求以缩减银幕配额为条件签订韩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韩国政府做出了妥协,配额天数从146天减半到73天。
这一举动激起了强烈的反美情绪,遭到了韩国电影人的抗议而法国的配额制更多是为了保护本土文化,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则就是法国人提出来的。
法国政府要求,电影和电视剧,国产必须占40%,来自欧盟国家的占20%,其他国家瓜分剩余40%。
值得一提的是,以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为宗旨的关贸总协定(GATT)在四十年代末成立时,因为以法国为首的几个国家坚持,最小银幕时间配额制被写进了正式的协议。
后来历经多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这条规则始终有效,这也为后来一些电影小国为保护本土电影实施配额制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取消配额后,xx电影会怎样?有人担心,中国大陆取消电影配额后,会像之前的台湾地区和韩国一样,对好莱坞电影的来势汹汹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最终本土电影业一蹶不振。
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市场下,未免有些悲观。
取消配额制的好处不需要多说,影迷可以在影院更快的看到自己想看的国外电影,并且以中国每天新增10-15块大银幕的速度,中国将很快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影市场。
至于配额制取消后,会对中国电影造成多大冲击,还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是电影档期,中国现在的电影档期采取的是审核制而非备案制,也就是说,管理部门可以在档期上决定一部电影的“生与死”,比如:不受待见的安排长假后第一天上映、几部进口大片扎堆上映、延期上映……想冲高票房可以安排在周二、周日上映,国产电影保护月等等。
比如今年夏天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捉妖记》就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记录,而《捉妖记》和《煎饼侠》两部热门影片还被延长放映一个月。
其次是发行,进口电影的发行必须经过中影和华夏,所以如果在宣传上力度不够,对观众的吸引力是极其有限的。
就算是好莱坞电影,除了像《变形金刚》、《阿凡达》这样的巨制,不少水准较高的影片因水土不服,都难以在中国市场上获得认可。
比如《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这类影片,能拿到数千万票房已算幸运。
尤其是,增长越来越迅速的三四线城市票房,国产电影对于“小镇青年”吸引力甚至超过不少进口片。
而且国产片弱不弱势也很难说。
2011年《失恋33天》以1500万投资,独挑《猩球崛起》、《铁甲钢拳》和《惊天战神》三部好莱坞大片,以3.6亿票房完胜收场。
2012年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北京爱情故事》,则把《007:大破天幕危机》、《霍比特人》、《巨人捕手杰克》、《生化危机5》、《虎胆龙威5》等无数好莱坞大片踩在了脚下。
当然,票房归票房,质量怎么样则是另一个话题。
所以,真要取消进口片配额,对中国电影能有多大冲击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