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 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本样卷仅提供题型与分值,与考试内容无关。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样卷
所在学校:姓名:
一、解释概念(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这些产品既可以是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创造性具有以下特点:⑴新颖性⑵独特性⑶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
2.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可归纳为6W:what/why/who/where/when/how。它主要保存客观世界中的意义、空间关系、时间次序以及协调一致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其提取更多的是有意识的系列搜寻过程,需要意识的监控,提取速度较慢。
3.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指人的心理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一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点。简而言之,个别差异就是个体心理的差别性。
4.心理冲突
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情绪、动机或价值观,个体既不能丢掉一个保留一个,又不能把两者在较高的层面上整合起来,因而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半个月之内,反应强度也不太大,没有对学习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具有普遍性。若不及时调整和疏导,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5.激励
激励,一般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它含有引起需要、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通俗理解,就是调动主体行为积极性的过程。具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去理解:
A.从诱因和外部强化的观点看,激励是指将外部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强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
B.从内部状态来看,
是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于一种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C.从
心理和行为过程看,主要是指由一定刺激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人发挥内在潜力,从而为实现新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二、判断正误(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学习就是知识的获得。(×)(117)
2. 人的抱负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成就动机的强弱。(×)(355?)
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成正比关系。(×)(350)
4. 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的水平也高。(×)(231)
5. 临睡前及晨起时记忆效果好。(√)(193)
三、实践应用(40分,每题20分)
1、优秀的教师通常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请以自己为例寻找自己具有的优秀的人格特征。
教师作为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也会逐渐形成教师职业角色所需要的人格特征,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并影响教育活动。从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成熟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人格特征:
(一)成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从心理反应的意识层次上支配、调节人的行为。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
A. 自我认识上,能够客观观察,实事求是的自我分析,恰当的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地位和优缺点,形成统一的自我形象。
B. 自我体验上,一般都能做到积极的自我感受,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贡献感;激励自己,投入工作;有自豪感、荣誉感。
C. 自我控制上,能自觉抵制,控制情绪冲动和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自我疏导;自我批评,见贤思齐,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素质和改进行为消除责难,自行悔悟,弥补过失;自我调节,适应环境。
(二)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种精神:(1)求实精神(2)献身精神(3)人梯精神
(三)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价值观
A. 需要①强烈的精神需要、文化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②较弱的物质需要、自然需要、权力需要
B. 兴趣①所教的学科处于兴趣中心②有多方面的兴趣③有兴趣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具有童心
C. 价值观①理论取向②社会取向③人道取向④理想取向⑤公平取向⑥利他取向
(四)富有创新精神①教学思想开放②教学设计灵活、富有弹性③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快捷④重视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⑤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⑥运用教学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
(五)良好的性格①公正无私②诚实谦逊③热情开朗④独立善断⑤自律自制
2.期末考试临近,有的同学由于平时不努力,只好临时抱佛脚,并自我安慰“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试以学习与记忆的理论分析,这种做法弊处何在?
在心理学中,连续地进行复习称为集中复习,有一定间隔时间的复习,称为分散复习,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这是因为集中复习时大脑的神经过程容易产生抑制积累,分散复习有较多时间间隔使抑制消除,并有利于联系的巩固。但是这也不是绝对。只要平时坚持分散复习,到必要时,采用集中复习,记忆效果会更佳。若平时不复习,考试前“临阵磨枪”,则不易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我们学过的知识,不可能永久的、完全地保持在记忆中。有记必然有忘,这是客观规律。为了防止遗忘,就必须加强保持。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多样化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
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
(2)利用外部记忆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有时还可以将需要保持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等。
四、案例分析(30分)
请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此现象并提出辅导意见或建议。(287)
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糊糊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了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那口棺材,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哈!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高兴。考场上,他情绪高涨,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