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民族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

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

(4)共同文化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民族理论常识

民族理论常识
①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尽相同,最终形成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②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
③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④在信仰方面和精神世界,各民族也是千差万别。
7.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
①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仍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
②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8.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
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
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
0."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1
2."中华民族的内涵:

民族理论——精选推荐

民族理论——精选推荐

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中国民族理论以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2、中国民族的特点(1)民族人口特点:我国共有56个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两个:壮族和满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1600多万。

民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2965和塔塔尔族4890。

(2)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内蒙古保存着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旗盟制度;西藏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大凉山的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青海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这不同范围的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3、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①科学性②实践性③继承性④创新性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①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③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概念和民族的演进过程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因和意义原因: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少数民族要求自己的地位得到确认,权力得到保障。

意义: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②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③民族识别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

④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3、古今中外关于民族的概论(1)西方民族概念的表述:意大利学者马奇:民族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瑞士-德国学者布伦奇里:民族具有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

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

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

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共同性必然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人类又恢复到无民族差别的状态。

但这不是恢复到史前史期那种无民族差别的状态,而是在高级形态上的恢复和发展。

形成一个民族所应当具有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备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构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内容在每个民族中的整体表现程度就是相同的。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民族的有关了解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基诺族等。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民族的诸要素,特别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将长期存在,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因而民族也将长期存在。

百度百科上这么定义:民族就是所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构成的平衡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犯罪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国族就是以政治、文化凝固变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轻易转化成民族概念。

维基百科上这么定义: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

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和汉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第三章民族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第三章民族发展

第三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
民族结构(经、政、文、意、家庭人口) 内因 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人•身) 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
条件
民族关系 外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第四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一般过程 1、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2、单一民族国家中 3、多民族国家中 二、基本模式 1、常态发展 2、异态发展 3、向前跳跃发展 三、基本趋势 1、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趋向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趋向
第五节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 1、民族同化 2、分类:自然同化 强迫同化 3、特点: 是一个过程 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并存 向较高经济和文明接近 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是民族过程中的局部想象
二、民族分化与组合 1、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甲 乙+丙 2、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甲+乙 丙 三、民族融合及特点 1、概念:131页 2、特点: 是个长期的过程 是个缓慢的过程 是个自然的过程 是民族发展与民族接近过程统一的结果 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成
三、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即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 封建主义民族的形成 资本主义民族的形成 社会主义民族的形成
第二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和内容
一、基本动因(动力和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因 2、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又一动因 3、 内因与外因 纵向:原 奴 封 资 社(质变) 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 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量变) 二、主要内容 1、商品经济发展 2、民主政治发展 3、文化交流与交融 4、交往通婚
第三章民Biblioteka 发展论民族发展(广义):是指民族过程,指民 族形成发展中的各种曲折直至民族消亡的 阶段。 民族发展(狭义):指与民族产生、民族 发展、民族消亡相对应、相并列的阶段。 多数情况下是狭义的民族发展。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民族最多:壮族和满族,超过1000万人以上民族最少:一万人一下的7个民族,独龙、鄂伦春、门巴、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地区特点:1、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2、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3、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形态多种多样.(渔业经济,畜牧经济,农业经济,渔猎采集)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农奴制,原始公社制,保甲制度,盟旗制度,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川滇贵保存着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学习民族理论的意义:1、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民族的一般特征:概念: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种的繁衍现象,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一般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有它自己的基本构成方式和存在形式,有它自身的整体素质。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民族的6大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体是民族实体存在的社会内容,民族社会体是民族存在的社会方式。

民族自然体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民族社会体表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民族类型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民族自然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的程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及发展中的民族。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开始出现 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 。,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 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 济文化类型,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稳定的定居下来,与出 济文化类型,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稳定的定居下来, 现了氏族和部落。 现了氏族和部落。 氏族和部落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 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他的出现取代了不稳定、 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他的出现取代了不稳定、不巩固 的原始群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最初民族的形成的决定性意义就在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初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一部分部落在有利 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 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的生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最终导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返回章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原来属不同活动区域的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连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 原来就基本相近的各部落方言则在部落联盟成员联系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从而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氏族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并形成了共同的经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并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从而形成民族的共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 同历史文化。 同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又强烈地反映和表现了形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融合的含义: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的含义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民族和谐: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民族平等的概念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含义

民族的含义

民族的含义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认同。

3、民族识别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4个方面。

5、民族形成的条件(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

(3)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基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旗的形成。

6、民族形成(1)民族形成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了联盟—民族。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可称为次生形态民族。

7、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8、民族发展的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根本性标志。

(2)民族的政治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3)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的文化发展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4)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9、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段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二、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第三章 民族发展

第三章 民族发展

• • • • • • •
三、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1.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1)民族的常态发展 (2)民族的一台发展 (3)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3.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 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 • 1.民族同化 •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 中,市区自己民族的特征,接收别的民族的特征, 变成别的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 民族同化的主体是指同化别的民族的民族,客体 是被同化的民族。
2.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
• 在原始社会末期发生的人员流动杂居、部落间融合和血缘 混合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交往、广泛接触的过程,原来属 于不同部落的人们,逐步具备了共同地域、共同生产方式、 共同语言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等特征而形成的以地缘关 系为基础的民族了。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
• 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 人类社会人民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 族胞—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 2.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 •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过程,恩格斯曾在《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具有典型意义 的三种途径,即民族形成具体过程的希腊人、罗 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
第三章 民族发展
•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 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 •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 的一定历史的阶段才形成的。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一 个必然结果。一般来说,民族这种共同体是在原 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 的产物。
• 3.民族同化的特点 •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有它自 身的一些特点。

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2.民族同化的类型
民族同化,根据它 变化的原因、手段、 过程、性质,分为 强迫同化和自然同 化两种类型。
3.民族同化的特点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
程度接近的形式。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 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
民族发展涵义
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 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 协调适应,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提高和横向量 的扩展,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 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民族生 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1.基本动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 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 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 及内部和外部的发展程 度。社会生活中的阶级 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 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
民族的经济发展 民族的政治发展 民族的文化发展 民族的人口发展
民族消亡规律
民族消亡是民族发展的 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 民族消亡是受社会发展 规律制约的。民族只有 经过全世界社会主义建 立和发展的阶段,才能 走向融合、消亡。
民族发展一般将经历奴 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 族、资本主义民族、社 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 阶段。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民族的常态发展 民族的异态发展 民族的跳跃发展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
一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 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1 .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总体认识) 2. 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内因) 3. 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内因) 4. 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外因) 5. 自然环境与民族发展(环境、外因) 6. 社会环境与民族发展(环境、外因)

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我国民族地区的基本特点

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我国民族地区的基本特点

1、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我国民族地区的基本特点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都处在重要的发展期。

民族的产生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民族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间: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

部落联盟的成员生活在一起,渐渐有了共同的习俗、语言、祭祀等,形成了最初的民族。

民族产生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原生形态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产生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规律)民族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本质上是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积淀和凝铸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发展包括民族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

发展规律:民族的常态发展,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壮族。

民族的异态发展,一是民族发展极度缓慢,长期滞留在某个社会形态中,迟迟未能向下一个社会形态过渡。

二是民族发展出现族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失衡。

契丹族。

民族的跳跃性和跨越式发展,是在社会历史发展总进程制约下,具体民族由于其内在矛盾的非均衡性和外部条件的压力所驱动而引起的跨越历史发展的一个或几个阶段,直接进入某一高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

独龙族(原始公有制残余形态的民族),凉山彝族(完整的奴隶制形态的民族),西藏藏族(封建农奴制或封建领主制形态的民族)等民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一越跨千年。

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民族与民族问答民族的形成,开发变化和消亡

民族与民族问答民族的形成,开发变化和消亡

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一节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

教学重点:民族产生的过程和时间,民族发展的动因以及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规律教学难点: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课时分配:1学时教学内容:导入: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人们对民族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对民族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逐渐深入的。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民族,以及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第一节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一、民族的形成(一)民族的概念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例如: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民族”这个词,意思是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

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民族要有四个统一,即土地、起源、习惯和语言的统一。

1852年,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在他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认为民族须具有八种相同的物质,即(其始也同属于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我国的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

在我国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构成民族要有“五种巨大的力”才行。

认为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在我国的民国时期影响很大。

解放前,我国出版教科书、字典、辞典等,采用的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

二民族发展的规律

二民族发展的规律

民族发展常态举例——壮族
• 壮族历史悠久,早在旧、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们就在今 之壮族地区这片土地上,使用各种石器工具,过着共同劳动, 共同消费的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创造了石器时代的 原始文化。 • 秦以前,壮族地区属徼外之地,部分地区属楚国。其社会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王朝统一岭南地区,设置 桂林、南海、象三郡。而今之壮族地区大部分属桂林郡统辖, 一部分属南海、象郡所辖。自此,壮族地区开始处于中央封 建王朝的统治下,成为祖国南疆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注意:有些民族没有经历过胞族、部落联盟阶段
二 、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
(二) 民族(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 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 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具体形式
第一种可能,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被其他民 族所吸纳。第二种可能,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 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演化为其他民族。第三种可能,金、蒙战争爆发 后,部分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这几种可能虽然不同,但是都承认契丹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他们 已经被整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永远的消失了。
四、民族消亡及其条件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 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 的现象。
五、民族消亡及其条件
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
民族消亡
马克思认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 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 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 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 • • •
3、民族的消亡 (1)民族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2)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畴的意义 • 第一,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好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 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 第二,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 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 • 第三,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繁荣发展时期, 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 • 第四,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 解民族和国家的联系。
二、民族的产生、发展与消亡
• 1、民族形成的条件及一般规律 • (1) 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民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2)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 • (3)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了政治纽带 的作用。
• 2、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 • (1)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 展 • (2)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 • a.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 b.民族间的交往也是制约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 此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状况、宗教信仰等, 也都影响和制约着民族的发展。民族要发展、进步,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因素。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民族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一)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 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民族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个定义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2、民 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基本特征的总合。3、民族 是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阶级差别消失了,民族差别也消失了,阶级消亡了,民族也消亡了。正如毛泽东 同志所指出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各民族之间无优略之分,一律平等;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就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 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平等与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民族平等有本质的 区别。它的基本含义是:第一,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每个民族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民族并长期生息繁衍,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优 点和特点;第二,要求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完全平等。一方面要禁止 任何民族享有特权,另一方面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并帮助他们实现平等 权利;第三,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歧规,反对 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坚持民族平等,是为了实现民族团结,而各民 族团结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平等是保 证民族团结实现的前提,如果没有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就达不到民族团结的 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是人类 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族就会自行消 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首先是阶级消亡,尔后是国家消亡,尔后是民族消亡。
2、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这样,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 能逐步解决。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规、民族不 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剥削阶级作为整体已不存在了,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也已 消失了,但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阶级斗争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差别,与社会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 体力劳动差别)的存在也有联系。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社会三大差别消失的时候,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

2、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民 族定义: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 定的人们的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 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 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 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六要素
共同 文化
共同 历史渊源
特征
共同 风俗习惯
电影:独龙纹面女(1993)
• 妇女成年时必须在脸上刺上可怖 的蓝黑花纹,并被永远禁止与异 族婚恋,这是独龙族几百年的习 俗。然而,也总有一代又一代的 纹面女为自由的爱情而抗争。
• 阿南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抗拒纹 面,她逃进林中,与藏族青年顿 珠一见钟情。顿珠的机智勇敢虽 赢得独龙族人的好感,但依照习 俗,阿南得嫁给普卡瓦酋长的儿 子。最终,阿南、顿珠双双死于 普卡瓦父子的毒箭下……
近代民族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民族
现代民族
契丹族的异态发展
曾有一个民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契 丹的本意即坚固之意。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二 百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但令人惊异的 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几 百万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第一 种可能,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被 其他民族所吸纳。第二种可能,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 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演化为其 他民族。第三种可能,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契丹人投靠了 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2、民族形成的规律
原生形态民族: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 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有:
一、民族产生规律:
1、民族产生的基础是民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建立在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上;
2、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源于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3、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是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

二、民族发展规律:
1、民族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文化,民族共同文化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2、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是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
3、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基础。

三、民族消亡规律:
1、民族消亡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
2、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是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
3、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是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是民族共同体的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