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同时,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不能简单化为认识“私有制”和“阶级”的概念,后一概念理解起来相对困难,需要详细解读。

应用层面,要求学生学习使用二重证据法,初步培养史料互证意识,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学习、考察、认识历史。

总体来说,本课内容基本以浅层次的了解为主,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属于深层次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系统阐释了中国境内从旧石器时代到西周灭亡的发展历程,内容跨越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贯穿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

本课的关键应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结合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共同展现了“中国”的形成过程。

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早期国家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1.子目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子目主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点明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共分成5段。

第1段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共6句。

前3句介绍石器时代的分类由来与内涵,第4句总括总过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特点,列举代表性古人类。

中国

中国

中文名
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简称:中国(China)
所属洲:亚洲
首都:北京
主要城
市: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国庆日:10月1日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家代
码:
CHN
官方语
言:
汉语普通话
货币:人民币
时区:东8区
政治体
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领袖: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
人口数量:13.45亿人(2009年)
人口密度:
138人/平方公里(2009
年)
主要民族:汉族、壮族、满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儒教
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水域率: 2.8%
GDP总计:49093亿美元(2009年)
人均GDP:3603美元(2009年)
国际电话区
号:
+86
国际域名缩
写:
.cn
道路通行:靠右行驶或靠右通行
CN::ISO 3166-2
美誉:
礼仪之邦、瓷器之国、
丝绸之国等
别称:
神州、中华、华夏、禹
域、中域等
目录
编辑本段新中国介绍国体和政体
意识形态,顺序被改为“工、农、士、商”)。

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其高与宽之比为2:3。

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轨迹

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轨迹

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轨迹中国是一个占地辽阔的国家,其领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也经历了统一和分裂的历程。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现代,中国历史充满了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轨迹。

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分裂与统一并存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各个国家之间争夺土地和资源,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

到了秦朝,秦始皇利用武力强行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也因为高压政策和残酷统治而被人诟病。

在汉朝时期,刘邦通过温和政策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长期的统一和治安稳定。

汉朝的开创者之一张骞的西行开辟了丝绸之路,使中华文化得以传递至亚欧大陆、东南亚及狄青蒙古地区,并同外部文化交流。

二、三国-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局势反复出现在三国时期,中国又陷入了分裂和内战的局势。

三国之后,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拉开了中国南北分裂的序幕。

此时北方进入了鲜卑人,鲜卑人逐渐弱化了北方汉族统治者的影响。

在南方,南陈及其对立面北魏和北周政权(建都洛阳),则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历时刚烈侵略。

北方的统帅们依照古代的汉族中央政治体系,寻求创新,已经发展了鲜明的州系统。

南北统帅之间多次发生军事冲突,加剧了南北分裂的情势。

三、唐宋元时期:中国的盛世时期唐朝时期,唐太宗统一了中国,开启了中央集权时代。

唐朝的文化和繁荣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国家处于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接着,宋朝、元朝的统治者延续了唐朝的中央集权政策,并在状态不断的政治发展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如王安石、苏轼等。

宋朝实现了在南北分裂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元朝统治者继续用旧式政治体系治理中国,但开放了南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在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同时,开始了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民族冲突等因素,中国的统一仍然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中华民族形成

中华民族形成

中华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形成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复杂过程。

它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探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各个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其对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地区由许多分散的部落和民族组成,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争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重要的因素逐渐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首先,共同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根本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经过长期的积淀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这个文化传统包括了语言、文字、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民。

其次,历史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们通过征战和统一,逐渐统一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并倡导了共同的中华文明。

这段历史血脉通过史书和传说等媒介被传承下来,为中华民族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地理因素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古代中国人民逐渐掌握了农业、手工艺等生产技术,使得他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繁衍。

这种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和对资源的共同利用,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

尽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许多政治动荡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共同的历史血脉仍然成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石。

然而,中华民族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面临过许多内外的挑战和冲突。

例如,中国的北方经常受到来自外族的入侵和统治,从而对中华民族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统治,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pptx课件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pptx课件

表现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 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王国问题
由来
“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由 分封异姓诸侯王至分封同姓诸侯王;诸侯王实力强大,导 致王国问题
表现 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二、西汉的强盛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政治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作用 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项目 地位
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哲学 核心观念是“仁”
天地万物本原为“道”;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 辩证法
过灭六国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 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程拓疆域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匈 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二、中央集权的巩固 1.措施
确立皇 将君主定名为皇帝;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 帝制度 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作,故A项错误;玉米和南瓜最早是由美洲培育,此时没有传到中国,故排除B
项;印欧人使用马拉战车作战,故C项错误。
考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原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确立霸主地位。 (2)概况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 “三家分晋”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 “田氏代齐” 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解读中华文明起源

解读中华文明起源

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作者:李金涛来源:《文物春秋》2022年第02期每个孩子可能都会问父母一个问题:我是怎么来的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离不开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

经过百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韩建业教授的《中华文明的起源》[1]一书就是其中的优秀成果。

韩建业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从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华文明起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聆听韩先生的教诲,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文章和著作甚多,多是中国考古学者基于国内的考古资料研究得出的成果。

同时,也不乏学者套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概念对中华文明进行解读。

韩建业教授以国内考古资料为基础,进行了长时段、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观点,有些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他在研究中秉持务实、严谨和开放的态度,正如他在《自序》中所指出的:“应当从对考古材料的客观情况出发,在考古研究的实践中不断锤炼完善旧理论和旧概念,适时提出新理论和新概念,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而又可以和国际对话的理论和概念体系,而非坐在书斋里拿西方的文明起源理论硬套中国的考古实际。

”[1]自序:2《中华文明的起源》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1年4月出版,出版后反响甚好,被学习强国、新华社、光明网、中国新闻社、《中华读书报》、《图书馆报》、《国际出版周报》、人民政协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北京日报》、中国考古网等几十家媒体报道,入选《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21年度传统文化好书榜”,《北京日报》“书林折枝”及澎湃“一周口碑好书”等多个图书推荐榜单,被推荐为“四史”教育读物。

2021年4月底上市,首印1周售罄,2021年5月、12月重印2次(图一)。

该书获得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语版翻译出版立项(资助批准号:21WKGB008)。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一、引言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远古的传说》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通过对远古传说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和文化。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一课。

二、学习目标1.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2. 掌握黄帝、炎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3. 理解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4. 认识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三、知识点详解1. 远古传说远古传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和思想。

盘古开天: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天地万物。

盘古的形象高大威猛,他用巨斧劈开混沌,形成了天地。

盘古的身体化作山川河流,头发变成了星辰,血液变成了江河,骨骼变成了山脉,肌肉变成了大地。

这一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思考,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敬。

女娲补天:女娲用五色石补天,拯救了人类。

传说中,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斩鳌足立四极,拯救了人类。

这一传说体现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后羿射日: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大地。

传说中,天上有十个太阳,炙烤大地,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

这一传说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体现了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这些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炎黄联盟炎黄联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黄帝和炎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时间:约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部落: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

战争: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形成炎黄联盟。

阪泉之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展开激战,最终黄帝获胜,形成了炎黄联盟。

这一联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初步统一,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激战,黄帝最终打败蚩尤,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时代名称由来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 2.从生产力角度划分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 石器汉时代。 3.旧石器时代 含义: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性遗址: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 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 20万年的北京人。 特点: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 人已经学会用火。
概念解读: 原始社会: 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 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 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人类历史上 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 缓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 劳动的结合方式主要是简单协作,人们之间的分工主要是按 性别、年龄实行的自然分工。人们单身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 争,为谋取生活资源必须共同劳动,从而决定了生产资料的 共同占有。同时,人们在劳动中只能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 产品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
课标解读: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 的文化遗存, 2、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 载, 4、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 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 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 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 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 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 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 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元谋人之齿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 类牙齿化石。

“中华民族” 一词的由来

“中华民族” 一词的由来

“中华民族” 一词的由来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

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

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留日中国学生所办的报刊当中,无论是《浙江潮》、《江苏》,还是《民报》、《国民报》、《童子世界》,都对民族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含义展开了讨论。

杨度等著名的思想理论家也加入到讨论的行列当中,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

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认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做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专门论述“中华民族”历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运动日益高涨。

无论是自发的民众运动,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斗争,都提升了民族自觉性,增强了民族团结,壮大了民族力量。

尤其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在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的过程中融化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取得的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来有种种猜想与说法。

最近几十年,其中尤其是最近30余年,中国古人类学和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因而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可谓近20年中国人文科学独领风骚的一个领域。

在师辈启迪和社会需要推动下,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东北史地之学和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过渡到对中华民族进行整体研究,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成为我用力较多的一个方面。

1984年,阴法鲁教授约我为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撰写第一章:《中华文化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

1987年我开始就《中华民族的含义与中华民族起源初探》和《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及其汇聚与辐射》发表文章。

这些文章是受苏秉琦教授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启发,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旧、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初步成果,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也提出了“多元集合体”的观点。

不久,费孝通教授召我,说已读过我关于中华民族含义及中华民族起源的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集合体”的提法有些模糊,应是“多元一体”。

1989年费老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论文。

自此,我便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核心理论,先后协助费老出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修订本、《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并出版了个人专集《中华民族研究初探》。

在我关于中华民族研究一系列论文陆续发表以来,学术界师友给了我多方面支持,尤其是费老、苏老,都是我在大学时期的老师,他们一再勉励我坚持研究,并指出综合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与研究成果一炉共冶,从而得出自己的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也很对头。

这些支持和勉励,使我在自己学业根底不深且研究条件有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坚持了20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以中华民族形成史为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中国的由来和历史

中国的由来和历史

中国的由来和历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由来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明的种子在早期已经生根发芽,逐渐演变为璀璨的历史画卷。

本文将带领读者探寻中国的由来和历史,展开一段关于这块土地的宏伟史诗。

上古时期,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黄河流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华北地区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部落社会,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始种植农作物,进而形成聚居生活。

而后随着氏族联盟的建立,各种城邦国家相继兴起,中国的封建社会格局初具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经夏、商、周等多个朝代的更迭,文化的积淀不断增多,社会制度也逐渐完善。

尤其是在西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得到规范,礼乐制度和典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逐步形成,成为中国政治的重要基础。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争相兴起,为中国思想的多元发展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历史。

而后汉、唐、宋等朝代的兴起,更是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唐文化更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化瑰宝。

此外,在元、明、清等朝代,中国的历史也各具特色。

元代蒙古统治下,实行蒙元合一的政策,时空融合,文化多元发展。

明代以追求和延续中原文化为主,重视封建礼仪和文化传承。

清代则为封建社会的末代,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演进,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现代的发展道路上也经历了曲折与跌宕。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都经历了现代化变革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同时,当代中国文化也不断继承创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中华民族的起源》(解字版)

《中华民族的起源》(解字版)

《中华民族的起源》(解字版)《中华民族的起源》(解字版)化干戈为玉帛(解字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

早在远古,地球上曾经有一道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地球接纳的天外来客——月球。

当初的月球,是从太空坠落到亚太水域。

确切的说,是坠落在西太平洋由现今的日本、台湾、菲律宾岛屿半包围的大圆圈里。

月球坠落到水里经过反弹,滚落到东亚大陆。

当初月球与其着陆点统称为“震旦国”,叠在地球上面的月球叫“中原”,中原投在陆地上的阴影部分叫“华夏”(现今中国版图以东南海岸为弧所形成的圆圈)。

从此中华民族就在宇宙间演绎了初始文明的传奇。

“戊wu戌xu戍shu戎rong戒jie成cheng”说的就是:天地造物之后,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摆脱与群兽同居的恶劣环境,就顺着现今海南岛的五指山登上了叠在地球上的月球。

当初人们把叠在地球上的月球叫昊天(中原),为了在昊天上安稳的生存,人们就在昊天上与五指山的等高处,横向的开通了“匚”字形的生活空间。

而“戊戌戍戎戒成”等字就是记录此项宏伟工程的符号。

书能记载历史,但书记载的历史是后天所为。

也只有汉字的本身所描述的才是真正的历史。

汉字是凝固的历史,现在就让我们慢慢打开历史的长卷,用事实还原神话,看一看上古人战天斗地的精彩片段。

在昊天半腰修建生活空间是从第1层开始的。

因1至3层为“匚”字形空间,所以叫“区域”。

四层以上为梯田式空间叫“地域”。

昊天上共修建了十七层生活空间,算地球表面为十八层,这就是“十八层地狱”一词的由来。

其实所谓的“地狱”指的只是生存环境恶劣的第十八层。

十八层地狱依次两层分为一组,代表一对阴阳。

因十八层共分了九组,所以人们就把九组地域叫做“九重天”。

“九霄云外”指的就是在昊天上超过九重天的其他范围。

接下来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亲眼看一看真正的上古历史。

“戊戌戍戎戒成”是修建昊天生存空间时所造的字。

它记载并详细描述了施工现场产生矛盾,到化解矛盾的整个过程。

确切的说,“戊戌戍戎戒成”等字是修建昊天的南面第5层地域的施工现场。

“中华民族”称呼的由来是什么

“中华民族”称呼的由来是什么

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近代出现的、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但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实体则是远在“中华民族”这个族称出现以前数千年就形成了。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夏后氏之称为夏朝。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称呼的由来是什么的文章,仅供参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学的一个术语,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此前,在中国古代汉文献中,指称人们共同体的词汇,有“人”、“民”、“族”、“家”等。这些词都单独使用。偶然也有把民族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但那是指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复数概念,如唐代李筌著《太白阴经》序中有“愚人得之(心术)以倾宗社灭民族”之言。“宗社民族”则指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宗是指祭祀共同祖先的社会组织,社是指祭祀土地的社会组织,在宗社聚会祭祀时,特别注意等级秩序。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群体,如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见《谷梁传·成元年》),今尚存“农民”称呼。族是指有共同地缘的社会群体,如“四闾为族”(见《周礼·地官》),闾是相邻的二十五家,则相邻百家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缘的社会群体,如父子孙为三族(见《周礼·春官》),自高祖至玄孙为九族。在《太白阴经》序言中,“民族”二字虽然连用,但与近代以来的“民族”一词有明显差别。

中国梦的由来、意义和内涵

中国梦的由来、意义和内涵

中国梦的由来、意义和内涵一、中国梦的由来第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推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这是中国人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

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中国梦之历史源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丰厚资源。

第二,中国人的追梦源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梦是对列强侵华、落后挨打的抗争。

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历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始终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无法实现的梦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实现中国梦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中国梦的意义第一,中国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四个现代化,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练浓缩,有利于聚焦目标、明确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对面临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需要梦想激励、理想引领。

中国梦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容易赢得老百姓的赞同,有利于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第三,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

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是一本经典的历史教材,以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积淀为背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今历史文化的由来。

以此为标题,本文将从秦朝至今的八大历史时期来详细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并辅以历史资料,加深大家对历史的认识。

首先,我们从古代发展历史开始。

古代时期由秦朝至清朝,占据了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王朝,于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

秦始皇实行政治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推行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即“中央集权、小说权、以吏治国”的政治体系。

他的政策确立了以牛羊货币的货币政策,实现了秦国的统一。

秦朝统一的成果,为后续的历史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就是隋朝。

从公元581年秦朝被灭亡到公元618年隋朝统一中国,短短37年,中国又经历了一个分裂、争斗的混乱时期,就是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隋朝建立后,大力发展文化,文化上的发展成就非常显著,尤其隋朝的佛教文化发展更加强劲;文学和宗教交融,形成唐宋时期历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浪潮。

此后,是唐朝,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中央机构开始形成,专业化管理和行政组织结构基本确立。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受到最大的发展,唐朝文学达到巅峰,书法、绘画、陶瓷、玉雕成就也可圈可点,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文化革命,释放中国文化的新的活力和潜能。

此外,我们要记住的是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其统治下的宋代文化亦非常重要。

它是我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受欢迎的一段历史,其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也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标志。

明朝改革新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和突破。

在外交上,明朝开拓了与东南亚和西方的联系,形成了新的国家文化,使中国充分融入世界文明。

一、中华民族的由来

一、中华民族的由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 2006 16日的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 日的《 年全国1% 16日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 据公报》中的相关数据: 据公报》中的相关数据:全国人口中汉族人 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 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 118295万人 90.56% 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 12333万人 9.44%。 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 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 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各民族之间互相依 共同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贡献。 存,共同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贡献。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促进了 世界文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世界文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 护民族尊严,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 护民族尊严,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 建设现代化国家。 建设现代化国家。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现已认定的民族 有五十六个,总人口约13亿 有五十六个,总人口约 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 之一。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个民族 之一。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 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整 体文化。这是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宝藏。 体文化。这是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宝藏。 56个民族分别是: 个民族分别是: 个民族分别是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 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满族、侗族、 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满族、侗族、瑶 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 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 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 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 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 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 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 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 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 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 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 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 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 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 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 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 基诺族共56个民族 个民族。 族、基诺族共 个民族。

华夏族的由来读后感

华夏族的由来读后感

华夏族的由来读后感
中华民族又称华夏民族,也就是以后发展成了汉族,故汉族自称华夏族,华人,加之我国境内各民族绝大多数都是同根共源,所以总称各民族叫做中华民族,当然还有指华夏即中原,又称“中夏”或“中华”,不过无论如何的称呼,都指向我们巍巍中华,泱泱大国,是我们的祖国,是传承几千年的文化,是体内世代相传的中华魂!
上至中华文明的起源---上古时期,下至中华民国。

大大小小几百几千个故事,清清楚楚地将五千年来的历史呈现在我们前。

我从中了解到了中华民族的孕育、产生.逐渐发展与进步的缓慢进程。

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远古走到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铸成了灿烂的现代文明。

在这五千年里沧海桑田,朝代更替,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

有赵高指鹿为马;他的聪明才智让我十分佩服;有诸葛亮,他有胆识有谋略,一心辅佐刘备助他完成大业。

有好同样有坏,还有多少臣子夺权篡位,昏君无道,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穷奢极欲,暴虐嗜杀。

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迹,才发展到今天。

我们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明的精华,凝结着华夏儿女改造世界的不朽功业。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追随历史的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的文明脉搏,看到五千年的巨大变化……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突出的连续性”特性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突出的连续性”特性

炎黄学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3.06.017中华文明起源㊁形成㊁发展与突出的连续性 特性王震中(1.信阳师范大学炎黄学研究院,河南信阳464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摘 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的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之一㊂从政治文化演进道路的视角着眼,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就是中华文明起源㊁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㊂中华文明起源的起点需从农业的发明和农耕聚落形态的出现讲起;中华文明的形成则是五千多年前的事情;中华文明的发展则有五千多年的历程㊂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和形成阶段,经历了 聚落三形态的演变 :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距今12000 6000年),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距今6000 5000年),再发展为都邑国家形态(距今5000 4000年)㊂进入国家社会以后,经历了由五帝时代单一制的都邑国家,发展为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再发展为秦汉至明清的以 中央 郡县 制一元化的帝制国家㊂文明的形成体现为城市或都邑是文明与国家的联结点,由此也就决定了国家的出现成为判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或文明时代的标志㊂文明的发展体现在政治文化上表现出的是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㊂关键词:中华文明;聚落三形态;复合制王朝国家;帝制国家O S I D :中图分类号:G 122;K 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3)06-0104-04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的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之一㊂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在世界各古老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㊂在世界六大原生形态文明(中华文明㊁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㊁古埃及文明㊁古印度文明㊁中美洲玛雅文明㊁南美洲印加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从其五千多年前诞生一直延续到今天,她一直在传承㊁创新和不断发展中,中华文化和文明延绵不绝,产生了许许多多原创性思想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基因,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经天纬地的杰出人物,为人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 不断裂的文明 [1]1㊂这里,我们通过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㊁形成及其几千年的发展,来阐述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㊂一㊁文化㊁文明与国家在研究文明史时,经常涉及文化㊁文明㊁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㊂ 文化 概念不难理解,文化是伴随人类生活和生产并由人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㊂在中国, 文明 一词古已有之,如‘周易•乾卦•文言“: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㊂ 唐代孔颖达注疏曰: 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㊂ [2]16这是说 文明 的意思是 有文章而光明 ㊂再如‘尚书•尧典“有 睿哲文明 ㊂孔颖达注疏说: 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㊂ [2]125把文明诠释为经天纬地㊁照临四方的光辉㊂也就是说,古代中国 文明 一词是指有文采㊁光明的意思㊂而近代以来,在人类文明史语境下,学者们用 文明 来翻译英文C i v i l i z a t i o n 一词,通常是指收稿日期:2023-07-2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8@Z H 003);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3XWH 007)作者简介:王震中(1957 ),男,陕西榆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信阳师范大学炎黄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史前文化㊁先秦史㊁国家与文明起源史㊁夏商城市史㊁早期文明史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第43卷 第6期 2023年1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3N o .6N o v .2023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 野蛮 相对而言㊂ 文明 既然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那么进步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文明社会呢中外学者的共识是出现国家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政治表现㊂这样,文化㊁文明㊁国家三者的关系可表述为:文明是进入国家之后的文化㊂恩格斯曾有过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176的命题,把这一命题放在文化㊁文明与国家的关系中来看,它依然是合理精辟的㊂文明与国家的联结点是城市或都邑㊂英语C i v-i l i z a t i o n(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 i v i s,本意为城市居民㊂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曾提出: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转变的 农业革命 论,以及由新石器时代向文明社会转变的 城市革命 论㊂他在 城市革命 论中提出 城市国家 的概念,他描述城市国家的若干项指标是:人口的大量增加;粮食的剩余和财富的积累;专业工匠等手工业的专门化和对外贸易;经济的积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冶金技术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文字体系;城市中心设有的神庙等祭祀礼仪中心;以及祭司㊁官吏㊁商人㊁工匠和士兵等新的阶级的出现等[4]131-168㊂我们可以看到,柴尔德的 城市革命 论称西亚最早出现的国家为城市国家,用城市把文明与国家联结了起来,抓住了问题的本质㊂在古代中国,金文中的 國 字写作 ,其中,戈是该字读音的声符,也兼有执戈守城之义;口表示城邑,而四周的短划则表示国之疆界㊂也就是说,在中国上古时期,作为国家的最简单的形态,每每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族落村邑结合在一起的㊂这也正是‘说文“云: 国,邦也,从口从或㊂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㊂一,地也 ㊂当然有的国内的四域族落还包括属于次级中心聚落的贵族城邑,但它们都是以都城的存在为国家标志的㊂对此,田昌五㊁臧知非两先生曾很有哲理地概括为 建城是立国的标志 [5]40-41㊂鉴于中国古代有国就有城,国家是由其国都来代表的,建城乃立国的标志,我们把中国最早的国家(初始国家)称之为 都邑国家 或 都邑邦国 或 都邑文明 ①㊂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标志问题上,早在三十多年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学术界多位学者否定了当时流行的 文明起源的三要素说 ②㊂现在,对 三要素说 的否定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那么以城市都邑为联结点来探讨文明社会和国家的诞生是能够满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这一条件的,从而使得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阐释可以政治文明为主线而加以展开㊂二㊁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与路径的 聚落三形态演进若从政治文明㊁国家形态结构和道路着眼,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和形成阶段,经历了 聚落三形态的演变 :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距今12000 6000年),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距今6000 5000年),再发展为都邑国家形态(距今5000 4000年)㊂这属于五帝及其之前的时代㊂距今12000年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年代,也是农业起源的年代,此时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聚落属于农耕聚落㊂农耕聚落从一万多年前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6000年前(黄河流域仰韶时代早期,即仰韶文化半坡时期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基本上属于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㊂其中,距今7000 6000年(仰韶时代早期,亦即半坡期)的陕西西安半坡㊁临潼姜寨㊁宝鸡北首岭㊁甘肃秦安大地湾二期等大体平等的典型的农耕聚落遗址,在环壕的聚落内,围绕着中心广场,房屋排列多呈现出圆形向心的布局,显示出聚落内的团结和内聚㊂聚落内各组房屋之间的生产㊁储存和消费差异不大,氏族公共墓地内各个墓葬的随葬品的数量和品质差别不大,聚落群内各聚落之间的差别也不大,因而其聚落形态属于团结内聚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㊂仰韶时期分布于渭河流域及其支流的河流两岸的遗址每每是对称的现象[6]4,可以解释为同一部落或同一部族中两个不同的氏族因联姻而毗邻相居㊂这是氏族外婚制的表现,也暗示着氏族制起源于实行族外婚的两合组织㊂这种氏族外婚制同先秦时期同姓不婚的文化传统有渊源关系,联系到姬姓的黄帝族与姜姓的炎帝族其活动恰巧分布于西至甘肃㊁中部为陕西关中㊁东到豫西豫中,并包括晋南地区的情形,再加上仰韶文化和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蛙纹可以与黄帝族轩辕(天黾)③图腾相联系㊁仰韶文化彩陶的人面鱼纹可以与炎帝族鱼图腾相联系,我们判断仰韶文化有可能是炎黄族团的文化,姬姓与姜姓联姻源远流长㊂距今6000 5000年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 聚落三形态演进 中处于不平等的具有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阶段㊂在这一历史阶段,山东泰安大汶口中期遗址㊁江苏邳县刘林遗址㊁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㊁上海青浦崧泽遗址㊁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㊁河南郑州大河村第三期第四期遗址㊁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㊁甘肃秦安大地湾第四期遗址㊁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等,都属于典型的中心聚落形态遗王震中.中华文明起源㊁形成㊁发展与 突出的连续性 特性址④㊂所谓中心聚落形态,就是在具有亲缘关系的聚落群中,出现一个权力相对集中㊁有能力统辖其他聚落㊁集中了高级手工业生产和贵族阶层的聚落㊂这种聚落往往规模较大,有的还有规格很高的特殊建筑物,它与周围其他普通聚落,构成了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相结合的格局⑤㊂它与人类学中的酋邦社会相当,包括简单酋邦和复杂酋邦两个阶段;也相当于弗里德社会分层理论中的阶等社会和分层社会两个阶段[7]100㊂中国史前社会的中心聚落亦可以称之为 原始宗邑 [8]132-159㊂周代的宗邑是宗族宗庙和宗族长所在地,是宗族的政治中心,也是同宗共财的经济中心㊂我们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公共墓地里三个墓群的划分[9]3-5㊁从江苏邳县刘林遗址一排排墓组墓群的划分⑥,可以得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存在着 家族 宗族 结构,而大汶口遗址呈现出贵族聚集的现象,出土有许多精美珍贵的陶制和玉制礼器以及象牙等雕刻器具,把这样的中心聚落称之为原始宗邑是对中心聚落形态实质和特质的一个揭示㊂距今5000 4000年属于中国铜石并用时代,在 聚落三形态演进 中处于都邑国家形成阶段㊂考古发现表明,距今5000 4000年间,在黄河流域㊁长江流域㊁西辽河流域㊁内蒙古及其以南的陕北地区等中华大地上,发现作为都邑国家的都城有七十余座;在文献上,五帝时代史称 万邦 ㊂‘尚书㊃尧典“提到帝尧能 协和万邦 ㊂‘左传“哀公七年(前488年)说: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㊂ ‘战国策㊃齐策四“颜斶云: 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㊂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㊂ ‘荀子㊃富国“篇也说: 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㊂ 万邦 之 万 是极言其多,虽说当时并非所有的政治实体都已进入早期国家,五帝时代的 天下 应该是多个层次的政治实体 部落㊁酋邦和国家等多个层次的政治实体存于其中,但 万邦 或 万国 形象地说明所形成的早期国家是一批而绝非一个,因此我们说五帝时代的文明社会是邦国林立,每个邦国都是以国君为统治阶级顶点的单一制的君主制国家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良渚邦国和陶寺邦国㊂距今5300 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良渚人所建立的良渚邦国属于五帝时代偏早的国家,距今4300 4000年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期陶寺人所建立的陶寺邦国属于五帝时代偏晚的国家㊂五帝时代,在邦国林立的同时,另一政治景观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族邦联盟㊂‘尚书㊃尧典“所说的尧㊁舜㊁禹 禅让说 ㊁古本‘竹书纪年“和‘韩非子㊃说疑“等所说的尧㊁舜㊁禹 逼宫说 ⑦,应该是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尧㊁舜㊁禹族邦联盟盟主职位移交的情形:当时邦国联盟领导权的产生,多以和平推举的方式进行,这就是尧㊁舜㊁禹禅让传说的由来㊂也许有的时候,盟主的产生需要依靠政治军事实力,这就会出现所谓 舜逼尧,禹逼舜 这种事情,它反映了中原地区各个邦国之间势力消长的关系㊂在尧㊁舜㊁禹族邦联盟时期,尧㊁舜㊁禹是双重身份 既是本邦的国君又分别担任过族邦联盟的盟主,尧㊁舜㊁禹所禅让或被迫移交的是联盟的盟主之位㊂大禹是一位过渡型人物,其前期是族邦联盟的盟主,但从禹会诸侯于 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10]213来看,大禹在担任盟主的后期对于其他族邦已逐渐握有生杀大权,所以司马迁‘史记㊃夏本纪“是把大禹作为夏朝的开篇叙述的㊂族邦联盟可以视为夏㊁商㊁周三代王朝国家的前身,但二者又有质的区别㊂族邦联盟是若干族邦的联合体,在联合体的意义上它有自己的一体性,但它不是一个国家;而三代王朝是国家,它的国家结构是统一的,只是三代王朝的统一与秦汉以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 中央 郡县 一元化的 大一统 的国家不同㊂夏㊁商㊁周三代王朝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㊂所谓复合制是取复合函数中函数套函数的意思,即三代王朝国家是由位于中央的王邦(王国)与位于王邦周围的诸侯邦国组成,诸侯邦国是王朝内的 国中之国 ,王邦是王朝内 国中之国 的 国上之国 ,二者在一统王权 的支配下构成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的形态结构[7]436-485㊂三㊁ 五帝邦国 三代王朝 帝制国家 的五千年文明轨迹进入国家之后,从五帝时代开始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经历了 邦国 王国(三代王朝国家) 帝国(帝制国家) 三大阶段㊂与此相对应的国家结构是:五帝时代单一制的邦国 夏㊁商㊁周三代多元一体复合制的王朝国家 秦汉至明清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 中央 郡县 一元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1]㊂与国家形态和结构相对应,在族共同体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 炎黄 华夏 中华 这样的演变历程㊂从秦汉到明清,国家形态结构演变为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笔者称之为以郡县制为机制的 大一统 国家㊂其国家的形态结构与夏㊁商㊁西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㊁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㊂在夏㊁商㊁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中,各个诸侯是世袭的,王邦内的贵族官吏也是世卿世禄,而秦汉至明第43卷第6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清的郡守县令则是由中央任免的,这是一种 中央 郡县 一元化的行政体制㊂在国家形态结构上,汉承秦制,汉初实行郡县二级制㊂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对郡国守相的监督,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州部为监察区㊂东汉开始把州变为行政区,形成州㊁郡㊁县三级行政区划㊂秦汉之后,尽管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层级上,各个朝代互有差异,有的实行郡㊁县(州县)两级制,有的实行省㊁府㊁县三级,清朝划分为省㊁道㊁府㊁县四级制,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把它们依旧统称为郡县制 ㊂ 郡县制 这样的体制机制以及由此而呈现出 中央 郡县 这样的 大一统 国家形态结构,是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㊂国家既然是文明的政治表现,那么我们研究中国文明与国家的起源㊁形成及其发展过程,研究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也就是从政治文化演进路径的视角来阐明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与连续有序㊂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道路的根本所在,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照系作用㊂注释:① 详见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㊁254页;以及‘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㊁297 298页㊂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 302页㊂② 详见a.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析论“,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182页㊂b.王震中‘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㊂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李学勤㊁王震中㊁罗琨㊁王宇信㊁杨升南㊁宋镇豪‘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㊂王震中‘近四十年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主要趋势与反思“,‘澳门理工学报“2019年第2期㊂王震中‘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史学月刊“2020年第9期㊂c.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 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㊂d.童恩正‘有关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 与安志敏先生商榷“,‘考古“,1989年第1期㊂e.彭邦本‘文明起源的 三因素 说质疑“,‘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1期㊂③ 天黾 即青铜器族徽铭文 ㊂族徽铭文,郭沫若释读为 天鼋 ,并认为即轩辕黄帝之轩辕(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卷一,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页);于省吾释读为 天黾 ,认为是青蛙(于省吾‘释黽㊁鼋“,‘古文字研究“第7辑)㊂我认为,就字形而论,应释为 天黾 ,是青蛙的象形,但 天黾 之 黾 与 天鼋 之 鼋 在读音上可通假㊂ 黽 (发音即 渑池 之 渑 )字古音可归入元部韵,与 鼋 字古音为元部韵相同,叠韵可通假,因而 天黽 与 天鼋 乃一声之转,在发音上二者是通假字㊂因为发音上的通假,周人把 天黽 写作 天鼋 ,并说 我姬氏出自天鼋 (‘国语㊃周语“),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写作 轩辕 ,都是通假的缘故㊂这样,(天黾)族徽即姬姓的轩辕黄帝之轩辕㊂这个族徽可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蛙形纹样相联系㊂④ 详见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 159页;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 199页㊂⑤ 详见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㊂⑥ 详见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㊂‘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㊂⑦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㊂ ‘韩非子㊃说疑“说: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㊂参考文献:[1]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2]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柴尔德.远古文化史[M].周进恺,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5]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7]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10]国语: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王震中,姚圣良.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J].民族研究,2022(3):1-17+138.(责任编辑:赵婧)王震中.中华文明起源㊁形成㊁发展与 突出的连续性 特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精品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精品教学设计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为根本指针,贯穿全课始终;以时空观念为基本定位,明晰文明起源以史料实证为核心方法,突出能力立意;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引领,激发情感共鸣。

二.教学内容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远古人类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私有制、阶级分化、国家产生的内在逻辑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对早期国家的特征更是模糊不清。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子目有内在逻辑,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本课是中国历史各时段中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复杂的历史时期。

内容上突出相关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过本课内容,对基本史实并不陌生,但经过暑假这段时间,所学的历史内容基本遗忘,且历史在初中各学科中的教学地位是较低的,学生不够重视,所以只是按照提纲简单地背诵史实,缺少深入思考理性的认识。

同时本课历史时空跨度较大,概念较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国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学科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是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帮助学生理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基本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给中国原始社会进行分期,通过展示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时序、地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传说的科学分析,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是指亿万生活在中国境内的人民所构成的一个大家庭,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几千
年前,而其发展历程至今依然持续。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繁衍
中华民族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
前的黄帝时代。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祖先和文明的创始人,他教导人民耕田、养殖,并且出版了著名的《黄帝内经》,奠定
了中华民族医学的基础。

相传,在黄帝的孙子神农氏时期,人类开始使用农具,由此使
用火、制造器皿,创造了人类的工具文明。

在此期间,中华民族
社会逐渐形成,各个民族之间建立了复杂的关系,奠定了中华民
族庞大而完备的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演化,影响了整个
亚洲、以及世界的历史进程。

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深刻的文化传统,这种传承已经延续了几
千年。

古代中华民族主要享有传统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诗歌、
音乐、舞蹈和建筑等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大量优秀的哲学思想、
数学、物理等知识。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中,有着数量巨大的优秀作品和传统特色,如中国国画的纵横对称、人畜共生的思想,代表了中华民族艺术
的独特风格。

中国武术同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经传承至今,
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身体素质和修养。

另外,中国的传统音乐、茶艺和园林艺术也早已闻名于世界。

三、中华民族的政治历程
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受到政治历程的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上有着诸如春秋时代、三国时期、唐朝盛世、辛亥
革命及改革开放时期等等众多独特的政治发展时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了缜密、完整的传统政治体系,曾先后出现过以君主制度为核心的多种政治模式。

在现代,
中华民族的政治进程日益深入,期间曾经历了抗日战争、土地改
革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以及近年来的反腐斗争等,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揭开了全新的一页。

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
经过了从毛泽东时期到邓小平时期的变革,中华民族创造了不
可挽回的历史伟大成就。

现代中国发展日渐迅速,目前拥有了世
界上最大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在迅速提升。

中华
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激励着它的文化发展和全球的环境和教育意义。

崭新的一代中国人正通过多种阶段的共同努力,持续推进着中华
民族的生命力、灵性品质和各种创新的发展。

五、中华民族道路的探索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发展灿烂,为世界文化和科学发展做出了
巨大贡献。

但是在探索进程中,同样还需要保持发自内心的热情
和勇气,积极探索中国国家模式和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
标志性表述,自2015年提出来以来,很快就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的
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当前首次全球发现新冠病毒肆虐世
界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反疫病措施更是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和
赞誉。

在这里,无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政治体制发展
还是现代化进程和特殊而全面的探索,都是在充分地表现着中华
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内核,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中华民族的现实发
展与世界接轨,同时又具备了许多创新性的特点,表明富有活力与前途光明的未来正在等待着这个古老而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