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汇总

合集下载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2.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逊克县第一中学地理组:郭占强 (2011-11-28)教学内容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1、必修三的内容落脚点在于区域开发与治理,因为资源的减少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区域在我国有很多,所以如何振兴老工业基地是我国以后经济建设当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2、德国鲁尔区的治理是世界上成功的典型案例,所以本课选择鲁尔区做案例,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和措施。

3、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通过本节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储备——在必修模块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本方法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知识都离不开具体的实例,而本节课刚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巩固和应用已学知识的很好机会。

2、兴趣和动机:振兴东北是目前我国国家采取的一项重大建设措施,所以是我国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因此通过一组关于东北经济过去和现在数据的对比产生强烈反差,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

3、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设计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三维目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标准”的要求,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可设计为:1、知识与技能:围绕“德国鲁尔区”这一主题收集、处理、运用地图和数据资料,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条件;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得出治理德国鲁尔区的措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从而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讨论比较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高中地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 湘教版必修3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②、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生产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并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

②、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角色转换、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表达、交流、反思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美国现代农业的了解,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

难点是美国农业带的空间分布区位条件。

三、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2、创设情境教学法
3、对比教学法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析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自学的方法。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上课前请学生收集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附:板书设计
例。

地理必修3湘教版2.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地理必修3湘教版2.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2.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材分析这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此节的内容是从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继续深化同学们对于本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理解与运用,从知识的深浅度来说,属于中高等程度。

矿产资源是工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德国鲁尔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事例。

通过本节对德国鲁尔区经济的繁荣到衰落再到的新的崛起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所学理论知识用来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结合地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2.通过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

3.设置问题,课堂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明白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甚至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处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相对于高一来说,高中二年级同学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已经进入“理论型”发展的成熟期,思维能力进一步完善,但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学生的整体概括性不是很强,知识的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且所学知识还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发展全局进行思考,将所学知识具体运用到实际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2.分析加州农作物种类变化的原因




区域农业专门化生产
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自然条件
美国农业
区域农业专门化生产
区位选择
社会经济条件




本节课的亮点就是教学活动完全围绕学生展开,以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加强了师生交流及生生交流,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另一亮点就是教学案的设置,通过大量搜集素材,并整理,设置的题目难度适宜、适当,为学生自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教学难点
归纳分析加州农作物种类变化原因。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做美国农业的教学案中的问题导学和预习检测,小组展示三部分内容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结合多媒体展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播放《美国农业》视频
观看视频后大家对美国农业有什么感受?
观看并谈谈感受
附件一
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章节名称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美国的农业以小组展示的方法,学生简要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
2.通过小组讨论美国农业带的生产条件,学生说出农业布局的特点;
3.通过学生搜集材料,整理归纳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归纳分析材料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必修三的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四节内容,必修三教材是区域为研究对象,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学到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具体区域中,第四节以美国为例讲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方法,教材内容就由三部分组成,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必修三的最大特点就是案例教学,案例只是手段和载体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具体案例总结归纳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第四节教材内容的材料组织较为详细,所以教学主题案例就以教材的美国农业为例讲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3.了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教学难点:1.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教学准备:地理教材、多媒体设备、图片、实际案例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向学生引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平衡。

并让学生思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Step 3:探究不同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2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资料或实际案例,介绍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例如,农业生态化种植、有机农业、农机化、节水灌溉等。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尝试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Step 4:了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2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资料或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例如,土地资源短缺、农业面临生态环境压力、农村劳动力不足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挑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Step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总结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

Step 6:拓展练习(10分钟)布置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或阅读文章,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和方法,并撰写一篇小结性的作文。

Step 7: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展示一些国际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他国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工业联系工序上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工业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其它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方式(投入——产出)(现代物流业)(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具体表现(纺织厂——印染厂——服装厂);零部件之间的联系(华为手机零部件厂——华为手机组装厂)类型:贸易(浙江义乌的小商品销往世界、进口化妆品和汽车)国内贸易(新疆葡萄卖到浙江、台湾的香蕉卖到上海)网上购物(淘宝网、京东商城……)手机支付、滴滴打车等工业分散工业分散时一般会把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进行转移,而把产品设计、研发、品牌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保留在本地区。

产业转入地应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加产品竞争力,增强品牌效应。

● 原因:① 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② 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 ● 企业类型:①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可以相距较远② 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其零部件厂可分散各地 ● 结果: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三大工业区位因素集聚共同使用公共设施 有利于开展协作节约运输成本 土地地价的区域差异 土地的供给状况 运输市场指向型工业 原料指向型工业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联系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工业分散是工业过度集聚后产生的现象,其结果又形成了新的工业地域。

四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图解如下:【特别提醒】同样是汽车生产企业,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其生产布局的形式也不相同,如福特公司在全球分散布局,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的汽车工业多以集聚方式布局,减少运费,便于交流和技术创新,获取规模效益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对比原因优点缺点具体内容针对上节课教案讲授读“浙江大唐袜业产业集聚案例图”,完成1~2题。

1.上图体现的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是()A.生产协作联系B.商贸联系C.信息联系D.科技联系2.“大唐袜业”产业集聚最有利于()A.寻求最佳区位B.集中处理污染物C.产生规模效应D.节约能源A 、C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总结教材P34探索从图中的自然景观可以清晰地看到,坡面上植被稀少,侵蚀现象、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造成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当地的气候特征(降水多为暴雨或降水集中等);当地居民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开垦陡坡、过度放牧等);坡面的土质疏松等。

教材P41思考主要方法:在陡坡地带退耕还林、还草,并修水平沟、鱼鳞坑等整地工程;在缓坡地带植树种草,修水平梯田;沟道及谷地内建设淤地坝和埝窝工程等。

通过以上方法,在治沟和治坡上使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退耕地的还林还草,首先要进行整地工程,以增加雨水资源的涵养和利用,有利于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植物生长、存活条件,坡地经整地工程后植树种草,可减少水土流失。

教材P41复习题1.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

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主要是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原逐渐消失;从西周开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历史上,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破坏了森林草原环境,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使雨水和径流以及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水平梯田简易剖面图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均可修水平梯田,在④地之上,应尽量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在修水平梯田时,要种植相应的护坡林,在田埂周围加强绿化,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教材P42探索(1)32字方针所讲的就是针对洪水制定国土整治的基本内容,讲到了山、湖、河、人四个方面。

山: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湖:退田还湖、平垸行洪,提高蓄洪能力;河:加固干堤、疏浚河道,提高排洪能力;人:以工代赈、移民建镇,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解决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建设水利工程的移民生活问题。

(2)上中下游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体现了全流域综合治理的观点。

上游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中游加强蓄洪、泄洪工程,如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干堤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湘教版必修3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课标要求:能结合某区域的实际,探讨该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III模块的核心内容,而此节的教学内容是其中的典型范例之一。

本节课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本节设计的知识较广,与该模块内部、其他模块甚至其他学段的知识有较多的联系。

1.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史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相联系的。

所以本节的教学是立足于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是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应用于提升。

2.鲁尔区是一个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在分析鲁尔区的煤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时,要使学生明确该区域煤炭资源的特征。

这就与必修I中自然资源一节的知识有联系。

3.在必修II模块中,学生一节学习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本节的学习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传统工业区的典型案例,也是为学生巩固和应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提供一次很好的机会。

4.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及高效发展阶段,二本节分析了德国鲁尔区的繁荣、衰退和新发展,正是对区域发展阶段的一个印证。

这样就与此本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紧密相连。

5.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必然涉及人地关系,所以本节的教学可以看做是对必修II最后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大洲的回顾,又可以与选修模块《环境保护》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采用案列教学法进行“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和衰落”的教学,通过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煤炭资源的结构、交通状况的分析,了解煤炭资源对鲁尔区兴起的重要作用。

联系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理解鲁尔区衰落的圆形。

采用诱导启发探索学习的方式进行“鲁尔区新发展”的教学,理解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学习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学生一节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账务区域发展条件。

可能部分学生读图、分析地图、探究能力较差。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尔区兴趣的主要区位条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授课教师
课题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知识与技能: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区位优势条件;
2. 能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进行判读,理解其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3. 掌握并能借鉴美国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了解地区专门化是美国农业生产布局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整理归纳知识点、讲练结合
过渡:美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布局
分析了解美国地区专门化的农业布局特征
阅读教材归纳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介绍美国在农业生产上的科技和政策总结: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科技兴农、政策支持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策略。
总结全课
习题巩固,知识迁移提升训练
了解美国农业曾经的问题和发达的现状,增加发展我国农业的信心
第一出口国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 保护生态、科技兴农 政策支持
提问:美国农业生产条件有哪些不足?
温故知新,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创设情境,吸引注意力;直观感受美国农业的地位与中国农业的被动。激起学习热情
理解只有客观全面分析区域生产条件,才能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小结
美国农业的问题:
生态破坏严重,石油农业广泛。
分析归纳各农业带分布的位置和发展条件。
分布
(字母)
发展条件
乳畜带
玉米带
春小麦带
冬小麦带
棉花带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地区专门化
优越性: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二、美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因地制宜
2.保护生态、科技兴农
3.政策支持
客观了解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加大科技投入,注重保护生态,政策给予最大支持,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教案湘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
2、通过介绍新闻报道“我与美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活动,了解美国现代农业发展
情况;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农业区位因素”)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个人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的分析,了解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
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与应对策略】
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
(通过系列读图、提问、小组讨论以及配套学案等形式加以突出)
【教学难点与应对策略】
1、美国农业生的条件(把自然(为主)、社会经济分类细化,各个突破)
2、美国主要农业带的空间分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完善完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美国农业的图片资料、传统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案3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案3湘教版必修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课程标准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教学重点、难点●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概念;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案例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组织讨论法。

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展示深圳的今昔对比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自主探究:1.描述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特征2.与1983年相比,到200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有何变化?想一想: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主要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交通便利国家对外开发政策支持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阅读】P66“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本则阅读材料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三方面介绍了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之所以迅速提高,是因为当地的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开放政策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

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湘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word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word教学设计

班级:姓名:层次: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寄语:现在你只有努力过、奋斗过,将来你才能不会有遗憾一、学习目标1、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记忆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区域布局。

3、能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美国农业带的分布;2、难点:分析不同的地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方法。

三、知识链接:(A级)1、美国拥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农业产值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A级)2、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2)社会经济条件四、学习过程:(A级)1、加利福尼亚州的沿海地区,随着的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

在的驱动下,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方式由为主体的方向转变。

(A级)2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B级)3、美国不同农作物区域化生产的有利条件分别是:(1)、乳畜带:(2)、玉米带:(3)、小麦带:(4)、棉花带:(B级)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五、自我检测(A级)1、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是:()A、阿根廷B、澳大利亚C、法国D、美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许多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应该具有较强的优势。

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农产品出口大省发现,不少农产品频遭主要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据此回答2-3题。

(A级)2、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优势的原因是:()①国家政策倾斜②劳动力丰富而廉价③土地租金低廉④气候条件优越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B级)3、导致我国农产品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是:()①质检设备落后②大量喷洒农药③世界农产品市场严重饱和④进口国质检标准提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据此回答4-6题。

(B级)4、该种农业主要分布在()A、黄河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C、珠江三角洲D、太湖平原(B级)5、该农业的好处是()A、可以少占耕地B、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C、可实现农产品的自给D、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B级)6、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A、地形和土壤B、水源和土壤C、水源和气候D、地形和气候读我国的两则农谚:“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1)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类型⎩⎪⎨⎪⎧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人类滥垦滥牧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位置(2)植被↓由乔木、灌木植被向灌木植被转变,直至荒漠↓↓(3)人类活动↓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荒漠化的趋势荒漠化不是沙漠化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包括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风力长期侵蚀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石漠化,所以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荒漠化的危害1.危害范围大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1)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三、荒漠化的防治1.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3.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7页探究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

1998~2006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结合材料探究:(1)民勤当前面临的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答案:土地荒漠化。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当的工程建设和采矿等活动导致植被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河流用水缺乏科学调度导致水资源短缺。

(2)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多发的地理因素。

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漠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

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实质:土地退化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气候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气候年较差大。

风大,且大风日数多。

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P21、22 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概况1.概念 2.形成3.主要表现4.影响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第二课时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