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数(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6和7的认识、书写及组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和7两个数2.会用6、7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理解、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学过程】一、在‚给数找家‛中引出‚6‛和‚7‛1.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字朋友?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1、0、5、3、2。

2.你们帮这些数朋友在数尺上找到家吗?课件出示:(1)和3相邻的数是()和()。

(2)0和2的中间数是()。

(3)比4多1的数是()。

二、在‚给数排队‛中比较数的大小1.拨算珠找6和7。

(1)你知道5的后面是几吗?你是怎么知道的?6在添一是几呢?(2)看来我们的数朋友还真不少呢,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数。

2.看数尺读数。

(1)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数朋友吧。

这些数从右往左看,一个数比一个数大还是小呢?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它大于哪些数呢?随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板书:7>( ) >( ) >( )……(2)我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这些数。

这些数一个比一个大还是小?这些数中最小的数是几?它小于哪些数?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0<( ) <( ) <( ) ……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6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结:我们能从拨珠的过程想到6和4的大小,也能从几个一的角度比较它们的大小,还能利用摆圆的方法进行比较。

虽然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获得了相同的结论,就是6大于4,后面的问题看看你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来解决。

说一说,47你是怎样比较的?小结:像2,3,4,5,6,7这样的数都是在1的基础上逐个添1得到的,我们看看这个数里有几个一就可以知道它是几了;也可以通过数尺来比较,数尺左边的数较小,右边的数较大;我们还可以通过摆圆片的方法数一数,比一比就知道谁大,谁小了。

看来比较大小的方法真不少,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6和7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6和7  人教版

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6和7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数,从1数到7,并能正确地读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字6和7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用数字6和7表示物体的数量。

(3)使学生能够通过数数活动,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物操作,使学生感受数字6和7的实际意义。

(2)通过数数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数字6和7的正确读写,理解数字6和7的含义。

2. 教学难点:准确地用数字6和7表示物体的数量。

3.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图片、实物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复习从1数到5。

(2)教师出示数字6和7的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读写。

2. 探究新知:(1)教师通过实物操作,使学生理解数字6和7的含义。

(2)学生尝试用数字6和7表示物体的数量。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数游戏,巩固对数字6和7的认识。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数字卡片和图片。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数字6和7表示图片中的物体数量。

(3)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给予鼓励。

4. 总结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1. 家长协助孩子用数字6和7表示家里的物品数量。

2. 家长与孩子一起玩数数游戏,巩固对数字6和7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1. 数字6和7的正确读写。

2. 数字6和7的实际意义。

3. 用数字6和7表示物体的数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通过实物操作和数数游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6和7的含义。

认识符号=、>和<

认识符号=、>和<

认识符号=、>和<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数(一)认识=、>和<(教科书第18~19页的例题,第1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喜爱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用=、>和<表示两数关系教学难点:学会用>和<表示两数关系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小动物头像、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教学符号=、>和<的认识,并应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在学生的脑海中,大小比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更没有符号感。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森林运动会”为情境的主题图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并通过观察图,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从而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不刻意模仿的思维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逐步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同时还重视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引导和评价,此外还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运用新课改的理念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参与和合作伙伴,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更对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有一天,森林里热闹了起来,许许多多的小动物聚到了一起,原来呀——盼望已久的“森林运动会”开幕了。

2024年全新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五单元汇总

2024年全新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五单元汇总

2024年全新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五单元汇总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2.让学生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培养数感和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1~10的认识2.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3.10以内数的组成4.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10的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10以内数的组成。

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四、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1~10的认识1.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1~5的认识,今天我们要学习1~10的认识。

你们准备好了吗?2.教学过程(1)认识1~10的数字师:我们先来认识1~10的数字,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生:(跟随老师一起数数)师: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本,找到第1页,我们一起来认识1~10的数字。

(2)学习1~10的数词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10的数字,我们要学习1~10的数词。

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

生:(跟随老师一起读数词)(3)练习数数师: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手指,我们一起来练习数数。

从1数到10,看谁数得最快。

生:(跟随老师一起数数)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1~10的数字和数词,也学会了数数。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二)第二课时: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1.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10的认识,今天我们要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教学过程(1)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手指,我们一起按照顺序数一数1~10的数字。

生:(跟随老师一起数数)师:通过数数,我们发现1~10的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2)学习10以内数的大小师:我们来学习10以内数的大小。

请大家用大于、小于或等于的符号表示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关系。

生:(完成练习)(3)练习比较大小师: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卡片,上面写着1~10的数字。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0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0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0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10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字10,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10的意义,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能运用10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数字有一定的认知,但部分学生可能对10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10的认识的培养,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数字10,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运用10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数字10,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10的概念,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10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小动物图片、计数器等。

2.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数字卡片,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数字1-9,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向学生介绍数字10,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字10。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小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小动物的数量,让学生练习数数,巩固对数字10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小动物的数量与数字10的关系,让学生理解10的概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数字“2”的读法和书写。

(2)掌握“加”的概念,会用“加”的方式计算两个数字的和。

(3)掌握“减”的概念,会用“减”的方式计算两个数字的差。

2. 能力目标:(1)能够用“加”和“减”的方式计算两个数字的和和差。

(2)能够用“加”和“减”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掌握数字“2”的读法和书写,掌握“加”和“减”的概念,会用“加”和“减”的方式计算两个数字的和和差。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2. 教学器材:数字卡片、算术题卡片、算术题纸3.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出数字,并让学生书写数字。

2. 教师出示算术题卡片,让学生读出算术题,并让学生用“加”和“减”的方式计算算术题的答案。

(二)主要活动1. 教师出示算术题纸,让学生用“加”和“减”的方式计算算术题的答案。

2.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加”和“减”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游戏活动1. 教师准备一些算术题卡片,让学生分组比赛,谁先解出算术题,谁就胜出。

2.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比赛,谁先解出实际问题,谁就胜出。

(四)总结活动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学生也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但是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不够强,需要加强练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复习课。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认识人民币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 提高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交易。

3. 巩固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熟练运用,以及对人民币的认识。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人民币模型、几何图形模型。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购物、交易等,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通过黑板展示一些100以内的数,让学生口头报数,并说出每个数的组成。

3. 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师通过黑板展示一些10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口头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4. 复习认识人民币: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出每个面值的人民币的名称,并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交易。

5. 复习简单几何图形: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等,让学生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的特征。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00以内数的认识: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35 + 27 = 6276 45 = 31认识人民币:1元 2元 5元 10元简单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23的组成:20 + 3;57的组成:50 + 7;85的组成:80 + 5。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教案(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教案(含教学反思)

1. 10以内各数的读写及具体含义。

2.进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3.了解序数和基数的区别。

1.会认、读、写1~10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正确地区分几和第几。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正确地数数。

3.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并会用语言(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4.能运用10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5.通过认数、数数,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思想。

6.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

1.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学习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学生不易掌握数字的结构和笔顺,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如6写成9)。

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0、5、8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

因此,学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写好0~10各数,教材中做了示范,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

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表达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本教材从学习0~10各数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0~10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

如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符号“>”两边数的大小。

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2.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对应”等名称。

3.本单元的学习,还是要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并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案 第五单元 认数(一)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案 第五单元 认数(一)
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
2.认识几和第几的区别。
四、单元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1-5的认识
教材第11—13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2)在例题里,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周围的物体,并进行交流。
生活里经常需要数数,需要把数的结果写下来,这就要认识数。这一节课先认识1、2、3、4、5。板书:1—5的认识。
二、学习认数
1、初步感知1、2、3、4、5。
出示主题图,说明黑板上写的是“教师节快乐”。
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通过交流知道这是庆祝教师节。结合此主题图向学生进行尊敬老师、爱学校、爱学习的文明礼貌教育。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 从这里开始。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教案)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第1课时(1)-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第1课时(1)-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1课时(1)-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0~10之间的数,并正确读出它们的顺序。

2. 能够将0~10之间的数用图形、手指、数字等方式表示出来并简单比较大小。

3. 了解“零”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4. 学会通过数的排列和组合,提高加减法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1. 学习认识0~10之间的数。

2. 了解“零”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 学会用图形、手指、数字等方式表示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准确读出数的顺序。

2. 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比较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数字等。

2. 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沙盘等教具。

3. 根据教学内容准备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小朋友在数数的场景,并引导学生对数字产生基础观念,如:“小朋友们,你们每天都和我在一起,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是的,我们要学习数字0~10,那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数一数我们身边的物品有几个呢?”2. 引入数字0~10教师通过课件等逐个介绍数字0~10,学生可以在黑板或者沙盘上模拟这些数字,感受数字大小及顺序。

3. 学习零的概念与用法通过图形、数字等来引导学生了解“零”的概念,“零”这个数字的性质等。

4. 小组练习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2个数进行展示并说出数的大小关系,小组之间进行比较。

5. 数字顺序记忆让学生背诵数字0~10,并带着数字标志画图形攻关,提高记忆和理解数字顺序的能力。

6. 课堂讨论教师利用教学案例或学生提问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数字的组合和加减法概念。

7. 课堂练习通过分发练习册子、黑板答题等形式进行课堂练习,加强学生对数字的掌握和理解。

8. 课堂小结教师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复述数字的读法、积累的其他数字知识,评估课堂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了小学生数字基础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呈现数字的顺序、大小关系与组合的能力,夯实数字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接受与掌握能力。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9-72页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本单元教材主要是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以及“整理和复习”等六个小节的内容构成。

这些内容不仅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最直接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单元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各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掌握6-10的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含义,并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与态度:1、使学生能够利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第一课时6、7的认识(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9-40页)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情境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

小学数学教案《1~5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1~5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1~5的认识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5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1~5的基础知识,认识数字1~5,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写数、点数等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5,并能够进行数数、写数、点数等活动。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数字1~5,能够进行数数、写数、点数等活动。

难点:数字1~5的书写,以及能够进行正确的点数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点数卡片、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数学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小鸟等,让学生进行数数,引导学生发现数数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探究新知(10分钟)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数字1~5,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数字1~5的特征,如数字的形状、大小等。

3. 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点数卡片,让学生进行点数活动,如教师出示3个点,让学生说出数字3。

4. 书写数字(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1~5的书写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数字书写练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字1~51 ____2 ____3 ____4 ____5 ____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数数活动,家长签字确认。

答案:数字1~5。

2. 请学生用点数卡片进行点数活动,家长签字确认。

答案:数字1~5。

3. 请学生书写数字1~5,家长签字确认。

答案:数字1~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数字1~5的知识,但在书写数字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重点关注和指导。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字1~5的拓展学习,如数字6~10的认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数字6。

2.能够理解数字6的数量含义。

3.能够用手指和竖式表示数字6。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数字6。

2.理解数字6的数量含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数字6的数量含义。

四、教学准备
1.班级环境准备。

2.数字卡片6。

3.数字棍6。

4.学生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6和数字棍6,让学生看一看这个数字和物品,并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数字?你看到了几个东西?”
2. 学习
1.学生操作数字棍6,理解数字6的数量含义。

2.学生用手指模仿数字6的书写,并理解六这个数是怎么样表示的。

3.学生通过练习本的配套练习,加深对数字6的理解。

3. 拓展
教师出示一些问题,如“小明有6个苹果,他吃了2个,还剩下几个?”让学生应用数字6进行简单的计算。

4. 巩固
让学生自由创设一些含有数字6的小问题,相互出题并回答,巩固数字6的概念。

六、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本上关于数字6的练习。

七、板书设计
数字6
6
八、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字6,通过实物和书写的形式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数字6的数量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字6进行简单的计算。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最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加深对数字6的理解。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1课时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1课时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1课时课程背景本课为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五单元(数1-5)第1课时。

本单元主要涉及数的认识与数的表示,本节课是数的认识的开端,对于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很重要。

教学目标1.能够看懂数字0-9的符号;2.能够根据数字的个数,使用介词“有”表述数量;3.能够用手指或计数器表示数字;4.了解数字的前后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2.一个计数器或一组计数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让学生观看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2.转换卡片的顺序,让学生复习名称的顺序。

操作实践(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数字卡片,让学生用脑海中的知识表述这个数字;2.教师拿出计数器,告诉学生使用计数器表述数量;3.让学生自行操作计数器,模拟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拓展(25分钟)1.教师出示两个卡片,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并在计数器上展示对应的数量;2.让学生自行操作计数器,将数字按照大小关系排序,并用“比”字表述出关系;3.以类似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三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总结(5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数字及其表达方式;2.让学生自评是否掌握本节课学习的内容;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数字的认识及表达方式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数字的概念。

教师通过用计数器模拟数量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数字与数量的联系,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数字的概念。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字卡片之间的大小关系,让他们知道数字也有前后大小之分,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为学习数的大小关系打下基础。

当然,有时候学生可能会更喜欢使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他们学习数字的概念。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准备一些适当的示例,以便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字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一些有趣的数字游戏,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的顺序。

学生拨:
(5颗6颗7颗)
请第一组的同学读一读。

(0-7)
请第二组的同学读一读。

(7-0)
同桌互相读一读。

学生答:数的,6个点子比7个点子少,所以6小于7。

想的,因为6再添上1是7,7比6多1,所以7比6大……
学生答:0-6都可以。

6、7,也可以是别的数。

学生两人一组,互当小老师,给对方出一道这样的题。

教师活动:
(一)教学6的组成
1、教学6的组成。

①把6个小圆片给涂上2种颜色,
可以怎样填?教师巡视。

(教师可
以指导学生有顺序的涂色。


②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学习数的组成。

(1)教材第41页涂一涂,填一填,仔细观察第一行有几个圆圈?(6个)涂了几个?(5个)这6个圆圈就分成了几和几?(5和1)(2)我们再接着往下涂,边涂边说。

(3)重点指导。

(4)看到第一组组成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打开书第41页,在书上给小圆片涂色
让学生结合自己涂的小圆片,完整填出6的组成。

引导学生说出:5和1组成6,同时填6的组成。

学生交流学习
(二)教学7的组成。

板书:
提问: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同桌说说,然后对应地在下边板书出来。

(三)读、记这两个数的组成。

6.板书设计
6和7的分与合
6的组成 7的组成
环节二:探索新知,激发兴趣
师:这幅图上的点子表示8,你能拿出表示8的学具吗?请自己摆一个喜欢的图环节三:出示动物图
师:把左边的8个圈起来,从左边数,在第8个下面画上。

SJ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 上册(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 第1课时 1~5的认识(1)

SJ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 上册(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 第1课时  1~5的认识(1)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1课时1~5的认识(1)教学内容:课本第12--13页。

教学目标:1、学生熟练地掌握数量是1~5的物体,知道1~5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1~5。

2、是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使学生能用数表示事物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里,初步培养学生用数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1~5每一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1~5。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数字,特别是3和5。

课前准备:课件、教师准备小动物贴画若干张、学生准备学具盒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小朋友,你知道9月10日是什么日子吗?大家是怎样庆祝教师节的呢?出示图)说说图上有什么?学生说说可以用1、2、3、4、5表示人或物。

二、探索交流1、认识数字1(1)刚才大家在图上找到一块黑板、一个男孩、一架手风琴等等,这些物体都是一个,都可以用1颗算珠表示,认识数字“1”。

(板书1),齐读1,用“1”说一句话。

理解数字1的含义。

(2)认识字型,你觉得1像什么?老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

想象1像什么:小棒、棍子……跟着老师的要求做书空练习。

(3)请你拿出一支铅笔画一个圈,拿出一本数学书等,充分认识“1”。

2、学习数字2~5。

(1)图上有两盆花,每个人有两只手,可以用几个算珠来表示呢?也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呢?(板书2)(2)说说2像什么?指导学生书写。

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归纳出2。

想象:像一只小鸭子。

(3)你能摆出2根小棒吗?画2个圆,或是拿出2个圆片等。

(4)大家看见图上有3个跳舞的小女孩,你能从铅笔盒里拿出3支铅笔,在纸上画出3个圆,拨3颗算珠吗?这些物体都是3个,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说一说:3像什么?着重指导学生书写。

自己动手说、摆、画,认识数字3,3像我们的耳朵,做书空练习。

你还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到和3有关的东西吗?(5)照样子,让学生学习数字4、5。

(6)指导学生写数字4、5,着重指导写5。

3、指导书写数字。

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数数,认识6~10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6~10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6~10的数字认识2. 6~10的加法和减法运算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6~10的数字认识,6~10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数字的含义,运用6~10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丰富多样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数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2. 6~10的数字认识利用教具展示6~10的数字,让学生触摸、观察,理解数字的含义。

设计数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数数,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3. 6~10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利用教具演示6~10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让学生观察运算过程,理解运算规律。

设计加法和减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4. 解决实际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6~10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设计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6~10的数字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 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3. 尝试运用6~10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家人分享解题过程。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大全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大全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大全5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大全5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精选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1,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7的题目,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复习用的口算卡片(参考十几减9和十几减8的制做),12个黄圆片和虚线圈。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题):1、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每个学生举卡片给出得数。

然后变换一下题目的顺序再做一遍”。

7+47+67+57+77+97+8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先让全班学生举卡片回答,然后改变顺序再练一次,要求速度快一些。

7+()=117+()=137+()=127+()=157+()=167+()=14二、新课:1、教学教科书第11页例1。

教师出示绒板或黑板上贴好12个图片的图,接着提问:“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图片?”(12个图片)提问:“现在拿走7个(同时用虚线用起7个圆片),还剩几个圆片?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2-7=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十几减9和十几减8时是怎样计算的?那么12减7应该怎样算?要怎样想?”(要先想7加几得12,因为7加5得12,所以12减7等于5。

)教师对照黑板上的图,再说一遍。

教师再问:“谁能再说一说怎样算12减7等于几?”再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叫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把书上例1中的两个空填好。

出示例2左边的题目:11-7=提问:“要算11减7得多少,应该想什么?得几?”(要想7加几得11,因为7加4得11,所以11减7等于4。

)再点名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出示例2右边的题目:15-7=提问:“这道题怎样想?”(学生答:因为7加8得15或者8加7得15都可以)学生回答后,再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让学生翻开教科书,把例2填完全。

然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学生做题时,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记下来。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5》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5》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5》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5》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认识和理解1~5这五个数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字的认识、数字的书写和数字的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1~5这些数字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字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对数字的书写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理解数字1~5。

2.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字书写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字1~5,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字书写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数字1~5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字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数字1~5。

4.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计数器、小棒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3.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小动物排队”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数字1~5。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逐一认识和理解数字1~5。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数字的书写顺序和规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数字书写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数字1~5。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养成严谨的思考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以后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一起看看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欢迎查阅!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1一.分析任务: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 .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二.课前调研: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_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_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_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显示〝购物〞两字)师:小朋友,大屏幕的两个字你认识吗?谁能大声地读出来?生:购物师:购物是什么意思呢?生:买东西_____.师:对,买东西就要用到钱.师: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呢?(课件出示各国的钱)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日本使用的是日元,美国使用的是美元,(课件上指点给学生看!)2.引导中国的钱叫人民币师: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呢?生:人民币.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3.进一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教学重点: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2.进一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教具准备:幻灯机.幻灯片.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回答:说出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说出十位是5的数.开火车答:说出27后面的5个数.说出各位是0的数.2.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指名回答:_〇_8〇__〇__〇_10〇2_〇6二.新授: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图,比较左右两边图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比较呢?(1)根据鸡蛋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大于26.(2)根据数的顺序比,28在26的后面,所以28大于26.(3)根据数的组成比,28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所以28大于26.2.用计数器比较数的大小:39和45比较,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比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比较小,指名回答,说说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教师板书: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同理,所以用同样的方法,或用老师归纳出来的方法学习比较图.3.教师可多写几个数,让学生直接比较(不用计数器).4.教师写出三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可先找出和最小的数,再决定中间数.5.教师再次总结比较数的一般方法.三.板书设计:比较大小一般方法: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3.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1.认识三角形(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生答:三角形.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板书:三角形(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①先在小组里交流.②学生回答.③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2.认识平行四边形(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_ k B 1 . c om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三.体验深化板书设计认识图形(二)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数(一)教案第五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

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

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

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二单元目标要求1、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个数,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10各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以及“多”、“少”的含义,认识符号=、和的含义,会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里,初步培养用数学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单元设计意图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

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

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

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

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

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

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

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

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

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

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

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

(3)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

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

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写数指导。

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

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

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

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

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

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

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

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

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

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

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

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

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

二是遵循生活习惯。

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

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

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

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

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

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

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

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

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

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

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

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

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

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

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

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

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

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

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

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

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

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

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

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

三是适度地开放。

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

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

“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

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

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

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

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

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

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

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5)直观看出相差数。

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

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6.培养数感。

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

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

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

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

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

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

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

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

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

<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

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

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