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侯玉兰(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信阳464000)摘要: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一员。

据1990年统计共有459.3万人,分布在约占全国面积1/4的青藏高原上。

[1]作为民族文化最集中表现之一的服饰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藏族由于所居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独特性的民族服饰。

本文在总结藏族服饰的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研究了藏族服饰与所处青藏高原独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制约关系,宗教信仰及民族审美情趣和各民族间的交流等对藏族服饰产生发展的影响。

并对自然环境变化可能引起服饰变化进行了预测和目前藏族服饰受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变化进行了简述。

关键字:藏族服饰地理环境民族交流宗教信仰藏族曾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神秘的民族。

随着每地与藏区交流的,我们对藏区同胞有着越来越清晰的了解。

一提到藏族服饰,人们立刻会想到独特的藏袍。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与其存在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藏族服饰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与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藏族传统服饰的特征藏族服装的大众特点是的襟袍式,前袍大,后襟小。

[2]农区男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还有用墙倡做的上衣和裤子。

男式袍一般用黑白氆氇做料子,也有用毛呢哗叽做料子的。

男穿藏袍时里穿百衬衣较多,外再穿藏袍。

藏袍一般比人身高长,穿时把腰部提起,腰面系上绸子腰带,垂下去的部分路过膝盖。

牧区因气候寒冷故穿皮袍,男式在襟,袖口,底边外镶有边宽约12厘米的平绒,灯心绒或毛呢。

女牧民皮袍外边用“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料做宽边,美观大方。

牧区的皮袍肥大,袖宽,腰带一系,腰以上形成一个大囊袋,可放随身东西还可放婴儿。

农区和城市妇女的藏袍以黑氆氇和其他色的哗叽呢做料子,冬季穿有袖的长袍,夏穿无袖的,内穿各色鲜艳的丝绸衬衫,腰前围一块“帮典”(毛织彩色的横条围裙)藏族服饰中佛珠,哈达,帮典,项饰,头饰不可或缺。

妇女喜欢将头发结成许多小辫子。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我国各民族的服饰复杂多样,仅苗族、藏族、彝族就各有100多种。

不同民族的服饰与其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纬度不同的地区,人们更换衣服的频率不同。

热带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温差小,服装式样和缝制工艺相对简单。

在寒带地区,漫长的冬季和严寒的气候也无需人们频繁换装,服装式样也比较简单。

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居民,服饰文化最为发达,因为这里的人们为了适应温度变化,花费大量精力来创造服饰,他们需要制备皮、棉、夹、单各种厚度的衣服,因此服饰变化多端,工艺精巧复杂。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四季分明,各地区一年之内温度、湿度变化很大,导致服饰季节变化分明。

高原地区和内陆地区气候大陆性强,年温差和日温差大,导致服饰变化更为复杂,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西藏牧民常常穿厚重的长袍,但却斜穿一半,另一半缠绕在腰际,这也是为了适应剧烈变化的温差。

活动四:读材料一,观察哈尼族服饰,你认为哈尼族复杂的衣着与其居住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气候影响服装款式:南方因为气候炎热,人们常穿单薄的短衣和裙类,衣料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注重色彩的变化,服饰文化呈现“轻、浅、薄”的特征;北方因气候寒冷,多穿厚重的棉衣和皮衣,衣型多为长袍类,衣料多为容易吸热的深色,服饰文化具有“重、浓、厚”的特点。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气候变化,服饰也相应变化。

沿海地区湿度大、温差小,服饰多为开放宽敞型,便于蒸发体表的热量;内陆地区湿度小、温差大,服饰多为封闭包裹型,便于保温、藏热。

活动五:观察自然环境与民族服饰,判断分析各民族居住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服饰体现生产方式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文化影响很大。

例如傣族地区气候炎热,妇女们喜欢穿筒裙,不但透气性好,而且便于下河洗澡、淌水过河、下田劳动。

相反北方民族由于骑马时须叉开双腿,但又希望腿和膝盖不受寒,于是他们选择穿长裤加长袍,这样白天骑马放牧干脆利落,并且保暖护膝,晚上露宿可以把长袍当作被褥。

【地理素养】不同的服饰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素养】不同的服饰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素养】不同的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

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

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

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

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

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人们穿着的棉、毛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的棉花产区和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是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以及南疆地区。

四大牧区是新疆、内蒙古、西藏和青海。

二、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

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傣族服饰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钟情于身着白色宽大松驰的长袍。

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

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

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地理试题中的服饰】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生活区域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

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小组成员:于茜秦嘉唯赵雅婷斳晓兰李小琳薛鉴萌卢鹏飞指导老师李小霞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任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器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

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

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

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民族历史就有着差异,民族服饰自然也是五彩缤纷.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推荐活动:xx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活动通过对某一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知道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来源,使我们更加尊重各民族。

1根据研究对象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2查找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有关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设计研究表,制定研究计划。

3按研究计划实施调查与研究4研究之后,总结小组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5完成活动报告我所在的小组选择____________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获得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我们查阅了以下资料:经过研究,我们对该民族的服饰风格与地理环境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

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

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

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

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

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

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

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北方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南方的苗族、傣族为主要代表民族进行深入探究。

维吾尔族总述: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区域性关系[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赏析]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区域性关系[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赏析]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区域性关系[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赏析]古语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之训,可见服饰的地域性要与地理环境相适应,与生产力发展同步,所以服饰就存在历史和地理差异。

服饰作为一个复杂的物理和精神财富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深受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等因素的长期影响。

一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服饰文化是指一切与服装、鞋帽、首饰、佩饰有关的文化事项。

它大致包括服饰的起源、演变及发展史,根据不同标准做出的分类、服饰礼仪、文化功能及开发利用等。

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在自然环境等因素中,对服饰有直接影响的是气候条件,因为,气候的变化刺激人类对服饰的需求,影响服饰的起源、形式、机能、变化和设计等方面,进而影响服饰的地域变化特点。

1 鄂温克族服装款式特点的形成中国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游牧、狩猎、饲养、农业等多种经济生产方式,居住分散。

由于这种居住分散、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产生了该民族独特的传统服装款式。

这种民族服饰与中国北方其他民族的服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使鄂温克族服饰又独具一格。

鄂温克族分三个部落,即通古斯部落、索伦部落、雅库特部落,其中通古斯部落和部分索伦部落主要从事牧业,大部分索伦部落从事农业为主还同时兼营其它经济,而雅库特(敖鲁古雅)部落主要从事饲养驯鹿和狩猎。

由于这三个部落分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从事着不同的生产活动,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此,三个部落的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服装服饰。

他们的服装不但反映了三个部落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也展现了鄂温克族不断流动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和草原文化,也体现了鄂温克族服饰上的显著特点。

鄂温克族服装款式的总体特点是宽松、肥大、斜大襟、束长腰带。

鄂温克的服装款式有农区和牧区之分。

其中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鄂温克人特别是从事农业的鄂温克人主要以穿袍服为主,男子长袍比较素雅,女子的袍服装饰华丽,在女子袍服的袖口、下摆、门襟、开衩等部位都绣上装饰的花边;而生活在敖鲁古雅地区以饲养驯鹿为主的鄂温克人服装比较独特,男子服装以短袍为主,女子长袍多是大翻领,男女袍服都以皮制材料为主并用仿鹿皮镶边,男女皆穿皮筒靴或软靴,女软靴饰有鹿角纹;而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为主的鄂温克人服装以蒙古式长袍最具特色,惟纹饰不同,领襟、双肩、前后胸、下摆开衩等处皆饰有云卷纹图案,男袍简练,女袍繁复,男女均系扎宽腰带。

自然环境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和实践 (修改版)

自然环境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和实践 (修改版)

3
实践案例分析
实践案例分析
环保材料的应 用
实践案例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设计师开始尝试使用 环保材料来制作服装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环 保性,而且具有舒适
性和耐久性
这些材料经过加工处 理后,可以再次用于 制作服装,从而减少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x
x
x
x
x
例如,一些设计师使 用竹纤维、麻纤维等 天然材料来制作服装
2023
自然环境与服 装设计的关系
和实践
-
1
引言
引言
自然环境与服装设计的关系日益密切
本文将探讨自然环境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并分析一 些实践案例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加深,越来越 多的设计师开始将自然元素融入他们的设计中
2
自然环境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2 首先,自然环境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3 设计师可以从自然界中汲取元素,如色彩、纹理、形状等,并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4 其次,自然环境对服装材料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 5 例如,棉、麻、丝等天然纤维因其环保、舒适的特点而受到设计师的青睐 6 最后,自然环境还影响设计师的创作理念 7 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服装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自然环境与服装设计的关系不仅在于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和材料 选择,还在于推动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在未来,随着人们对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加深,自然环境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将更加紧 密;同时,设计师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环保、可持续的设计 理念和方法,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
2023
感谢您的聆听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简述环境、文化、民俗对服装流行的影响

简述环境、文化、民俗对服装流行的影响

中国古代服装的“天人台一“的着装观念,强调了整个宇宙的和谐,体现了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不仅要与自然环境,更要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1.服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服装的自然环境,最直观地体现生活、工作等场合中的着装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多元化的服装风格正好符合了人们多角度、多侧面的生活需要,7LaB、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及家居服等,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环境下的着装形式。

2.服装与社会环境相协调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巨接影响了服装的潮流。

社会的大环境与服装流行是相协调而发展的。

例如,随着社会高度追求物质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极度渴望回归大自然、渴望自由,为了顺应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服装设计师在回归大自然的思潮中得到创意灵感,在款式设计上使用宽松、亲切、随意、朝气的造型;互面料运用中,选用棉、麻等天然面阴,创造了流行的自然风尚。

而美国人崇尚的简约风格也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

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在审美上提倡简洁明快的情调j用简约的形式替代法国繁琐浪浸的风格。

三、流行的文化风貌服装自满足了保暖御寒的基本实用功能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大干世界中人们对社会生活追求的外在表达形式。

人们并以此来彰显他们基于文化内蕴的对美的表达。

而流行则是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而更新出现的。

服装的流行由来已久,并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并非是简单的开始于花色等的变化。

它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服装的流行有着显而易的文化特征。

如封建社会的章服制度,明清时期的不同的“补子”图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品级,有着明显的政治文化意义。

每一次服装的流行变迁无不映射出当时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变革的轨迹,服装的流行时尚以不同的面貌特征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运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文化思潮的变化。

发展到当下社会,当代流行趋势尽管在追求流行时尚的理念上旗帜鲜明,但互他们所焙耀的a晰中却处处表达着当代文化的情感。

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36江苏丝绸2006年第4期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李舂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00)摘要:通过对服饰起源,服饰概念和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种类的分析,简要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环境气候对服饰造型的影响,概括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服饰特征,点明了由现代环境气候带来的服饰变化.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服饰;影响服饰从诞生起就在不断地变化着.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国家,其民族,民俗服饰不一样,即使在同一地域,民族和国家,每个时代的服饰又各不相同.可以说,服饰的变化千姿百态,无穷无尽.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是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本文主要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头饰等等如下图所示.在艺术领域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依存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得以具体体现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里包含着共性.在系列服装设计作品中,也充分反映了共性与个性的这1服饰的起源与概念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那些用于抵御寒冷的体毛开始退化.为了防寒,人类将吃完肉后的兽皮括去脂肪,晒干后裹在身上作为保暖物品.而毛皮上没用的东西必须切掉,于是就出现了最原始的裁剪,而且,人类用骨头做成针,用动物肌腱作线进行一些最简单的缝纫,这就是服饰的起源.层关系.个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只有共性,没有个性,这样的系列服装设计就没有生命力,显得呆板;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服装设计,就等于失去了设计的主题,整个设计就会给人以凌乱的感觉.2结论综合以上服装设计中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系列服装设计来说,应当共性与个性同时运用,它们之间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系列服装设计中的共性与个性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个性并不是共性.其次,系列服装设计中的共性与个性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结的,他们之间相互渗透.再次,系列服装设计中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并没有严格的界限.2006年第4期李春暖: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37 关于服饰的起源,除了上述抵制大自然侵袭的防:身护体学说以外,人们还从宗教哲学,美学,人类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人体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性差说,自我扩张说),羞耻说(以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故事来解释服装起源)等l.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解释,都要考虑到早期人类进化的程度和特定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人类服饰.服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服饰是指衣服上的装饰(如服饰图案,纽扣等) 及饰物(如腰带,胸针等),或包裹在躯体的上衣下裳之外的冠帽,鞋履,首饰等.从广义上来说,服饰是人类衣着穿戴的总称,它主要包括衣服,鞋袜,帽子,手套,围巾,手袋,腰带,首饰等人体上所有的物品.服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表征之一,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也是自然和社会的一面镜.2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潘从广义上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命,人类社会生存和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人类的出现,就和自然发生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 人类服饰的演化与地理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传统服饰,民族服饰受到的影响更为显着.2.1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指由地球表面的岩石及各种矿物,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自然物质,与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其它能源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系统.2.2世界环境气候的种类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服饰在地域空间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从空间上看】,在不同的经纬度位置,海陆空位置,地貌,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下,人类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直接对服饰产生影响的是气候风土.根据日本小川安郎先生的理论,世界气候分为六种类型:寒带极寒地区:服饰的特性是抵抗寒冷的积极的意志性.热带酷暑地区:服饰的特性是对暑热逃避的退缩的单纯性.沙漠性干燥地区:服饰的特性是抵抗干燥反自然的遮热的重装.多雨性湿润地区:服饰的特性是忍耐顺从的不活泼型.夏干冬湿地区:服饰的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自然协调的开放快适的轻装;二是对外封锁,四肢分别包装,适应环境,便于活动的北欧,古代游牧民族服饰.夏湿冬干地区:服饰的特性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放,宽敞的消极型;二是密闭,紧缚的积极型.3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服饰特征寒带极寒地区,主要是居住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在同严寒的气候条件斗争时表现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它的服饰定型为四肢包裹,具有抵抗寒冷的优点.他们利用毛皮制成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寒冷气候服饰——紧身上衣用软毛皮缝制,茸毛向里,为身体散发的热量提供聚集空间.裤子用北极熊或驯鹿皮缝制而成的,其长度正好松松地塞进长靴顶部.外面还有一件外套,穿着的人还可以把手伸进去取暖.外套毛皮向外,连衣帽的边缘镶有狼獾皮, 呼吸喷出的水气不会在上面凝聚成冰.宽大的连指手套长至袖子,脚上所穿的轻软鞋毛皮向内,外面还可以套上一双拖鞋式短靴.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其服饰也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影响.鄂伦春族人用狐皮制作的大帽子能遮住半个身子,是为了能适应零下40~C的寒冷天气. 热带酷暑地区,主要是在低纬热带的非洲,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有些地方特别湿热,因而衣服为容易散热的开放宽敞型.这些地方的原始部落,至今仍保持38江苏丝绸2006年第4期裸体的习惯,服饰定型为腰布型,垂布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女子也只在腰际围上荣兰叶编成的腰带.炎热多雨的气候,使袜子, 帽子,手套,围巾等保暖服饰变得毫无意义.沙漠性干燥地区,主要是在热带沙漠气候典型的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其服饰定型为宽敞一体型,具有抵御干燥,遮热,伸展等复杂性.一袭白色装束全身包裹,抵御了强烈阳光的曝晒,过肩的头巾也起到避光遮热作用; 而长达脚面的筒式长袍,克服了束腰衣服体热难以散发的弊端,尤其在行走时身体的摆动导致筒式长袍在衣内空气的旋涡流动,加速了体热散发的速度.我国的少数民族——高山族人用椰子皮来制作坎肩,大面积体肤裸露出来, 也是为了适应炎热的自然条件.多雨性湿润地区,主要是在欧洲英伦三岛,那里四面环海,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使之多雨,所以英国人出门常手持雨伞,雨伞在英国属于服饰的一部分,在外国人看来则是英国的一个象征.英国绅士服饰中代表身份的手杖,也是由雨伞经常使用演变而来的.夏湿冬干地区,主要是指日本等国家,那里受季风影响,冬天因从内陆吹向海上的寒冷干燥的季风而冷,夏天又因从海上吹向大陆的暑热湿润的季风而闷热.因此,夏天因南高北低的气压配置形成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所以服饰呈开放裸出的形式;冬天因西高东低的气压配置形成低湿的气候特点,所以服饰也就成了密封包裹的形状.我国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因此,我国的服饰形式历来也很复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服饰.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问的变化十分明显,尤其在中纬度季风气候区,季节与服饰的协调更为显着.:春季,桃红柳绿,人们鲜艳明快的轻便服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夏季,人们尽可能摆脱服装的束缚,迎接大自然的阳光雨露, 衣服呈开放裸露形式,面料以质地轻薄,透气为主.冬季白雪皑皑,刺骨的寒风唤醒人们利用各种厚质地的服饰包裹全身,以保护体温.春秋季节天气多变,服装种类很多.夏秋两季气候差别很大,服饰内容也不尽相同.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很大,服饰来历很复杂,各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服饰协调.除了气候的年变化外,气温的日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服饰.藏族人常将皮袍的一只袖子退下来缠于腰问,是为了适应高原气温的日差较大的特点.新疆沙漠地区流传的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也是气温与服饰关系变化的写照.4结语人类服饰的形成,发展及演化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其充分体现出空间的差异性, 时间的延续性和变化性.人类的一些行为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因而也产生了具有显着特征的特殊服饰.例如宇宙飞行服,潜水服,作战服,防雨服,消防服,防毒服等,都是为了适应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好地保护自己. 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飓风,水土流失……人类的生存环境一再告急【3】,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于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环保型服装,回归自然的以天然纤维为主的服装成为二十世纪末的流行主题之一.由于现代人生活环境的日益优化,空调,汽车等保暖设施和交通设施可拒严寒于人们的生活2_~t-,于是出现了上暖下凉或下暖上凉的着装现象,给人一派暖冬无寒意的印象.总之,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穿衣风俗,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加之人文地理环境影响的日益加深,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服饰大世界.参考文献:【l】顾韵芬.服装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1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3】吴琼.绿色服装绿色设计.服装设计师,2001(12). (收稿习期:2006-04.25)。

介绍回族民族服装文化特色民居饮食节日并分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

介绍回族民族服装文化特色民居饮食节日并分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

介绍回族民族服装文化特色民居饮食节日并分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第一,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

一是保护身体。

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

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

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

二是装饰的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

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

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

有些回族穆斯林为了参加一些宗教活动或受宗教的影响,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外,还有宗教的因素,构成了回族服饰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饰中,头饰是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

如回民从过去到现在,男子的白帽、戴斯达尔和妇女的盖头等传统范围是最广泛的,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在北方的黄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头饰的习俗是很明显的。

这一习俗与中国汉族的服饰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汉族服饰习俗中,衣服的传统范围最广,特点最明显,而头饰习俗次之,甚至可有可无。

由于回族重视头饰习俗,其帽子、盖头、戴斯达尔等选料颇讲究,注意干净、整齐。

第三,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

这种特点与回族的来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联系。

伊斯兰教崇尚黑、白、绿三色,中国史书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绿衣大食”之称,“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的`汉语音译。

至今世界各国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绿三色。

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

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穆斯林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一般都打绿旗。

阿拉伯国家制做的供穆斯林祈祷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绿色。

我国回族举行阿訇“穿衣”仪式时,阿訇一般都戴绿色帽,穿绿准白(抱子)。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服装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历史,从特定的角度映照出人类社会物质及精神文明进步、发展的面貌。

要使服饰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现代人们的审美理念及追求,色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服饰色彩意识服饰色彩,它既包括服装色彩也包括服饰色彩,同时还包括对人自身色彩修养、装饰。

服饰色彩意识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服饰的配色,是我们的个性、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人格和思维的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服饰色彩是为人服务的,它的美的最终实现不在于它的形式,也就是说不在于它的形状、色彩、质地是否丑美,关键是在于它们是否构成了良好的审美结构关系,及它们在一起是否协调。

环境是指人生存空间周围的状况,而环境意识是人们现代意识的重要发展。

服饰色彩只有与环境结合在一起,其价值和特征才能被真正的体现出来。

这个环境既包括服饰与人所处的小环境,也包括服饰与它所处的背景、时代的大环境。

服装素有“软雕塑”和“流动的绘画”之美称。

服装是为人服务的。

当服饰与人并且与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更能体现服饰色彩的美。

服饰色彩意识具有自己鲜明的独特性,其中最终要的一点就是服色要与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服饰色彩的艺术魅力。

服饰色彩在个人选择和使用时,不仅体现了穿着者的喜好,而且也反映了穿着者的文化程度、精神气质和艺术修养。

“观其服,知其人”是这几种印象的概括。

服饰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强烈反映了时代与社会风貌的特色。

而作为社会中一员的人,其服色的选择,在受到社会道德、文化、风尚制约与影响的同时,又必然会体现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及精神面貌。

服饰色彩属于装饰色彩的范畴,和其他装饰艺术具有内在的联系:两者都讲究色彩的搭配,都运用色彩学的基本原理以求得色彩的和谐统一,但是装饰色彩的目的就是色彩自身带给人们的愉悦,其色彩独立的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而服饰色彩不仅要具有某些装饰色彩的特点,它还与装饰色彩存在着差异,及服饰色彩要服务于人,要和人结合以后,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小组成员:于茜秦嘉唯赵雅婷斳晓兰李小琳薛鉴萌卢鹏飞指导老师李小霞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任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器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

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

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

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民族历史就有着差异,民族服饰自然也是五彩缤纷.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推荐活动:xx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活动通过对某一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知道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来源,使我们更加尊重各民族。

1根据研究对象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2查找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有关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设计研究表,制定研究计划。

3按研究计划实施调查与研究4研究之后,总结小组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5完成活动报告我所在的小组选择____________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获得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我们查阅了以下资料:经过研究,我们对该民族的服饰风格与地理环境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服饰与地理

服饰与地理

服饰与地理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

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

第一节我国的服饰与地理环境我国服饰纷繁多样、绚丽多采,它不仅是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服饰受气候、人们的经济活动、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

一、服饰与气候服饰有抵御寒暑、日晒、风雨、虫咬等基本作用,因此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的服饰是不同的。

如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必需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蹬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

而终年温暖的海南及台湾、云南、两广南部的人们无需准备厚的冬装,绝大多数时间着浅色的轻薄夏装,出门戴各种凉帽。

多雨的东部地区,人们需备雨衣、雨伞,而西北干旱地区,则无需雨具。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四季气温变化明显,各族人民都有按季节换衣服的习俗。

如达斡尔族所穿的传统皮衣,多用狍皮制成,但各季选用的狍皮不同①。

藏族的袍子有长袖、腰肥、大襟、无兜的特点,夏季时人们只穿左袖,或左右袖子都不穿,把双袖束于腰间,冬季两袖都穿上。

藏袍适应了青藏高原“长冬无夏、春去秋来”的高原气候特点。

二、服饰与经济活动服饰的质料与式样与人们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北方以游牧、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多以兽皮、鱼皮或毛织物为衣料。

如居住在东北三江平原的赫哲族人民,长期以来以渔猎为生,他们的传统服饰除用狍皮、鹿皮制作外,大多用鱼皮剪裁缝制成鱼皮长衫、套裤、靰鞡、手套、裹腿等。

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他们喜欢戴用去骨肉的完整的狍头皮鞣制的狍头帽,这种帽子不仅保暖,而且在狩猎时也起到伪装和诱惑猎物的作用。

在我国东部农业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苏绣、湘绣、蜀绣等中国名绣都出自丝绸之乡。

三、服饰与民族文化服饰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各民族的服饰,都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我国各民族的服饰复杂多样,仅苗族、藏族、彝族就各有100多种。

不同民族的服饰与其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纬度不同的地区,人们更换衣服的频率不同。

热带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温差小,服装式样和缝制工艺相对简单。

在寒带地区,漫长的冬季和严寒的气候也无需人们频繁换装,服装式样也比较简单。

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居民,服饰文化最为发达,因为这里的人们为了适应温度变化,花费大量精力来创造服饰,他们需要制备皮、棉、夹、单各种厚度的衣服,因此服饰变化多端,工艺精巧复杂。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四季分明,各地区一年之内温度、湿度变化很大,导致服饰季节变化分明。

高原地区和内陆地区气候大陆性强,年温差和日温差大,导致服饰变化更为复杂,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西藏牧民常常穿厚重的长袍,但却斜穿一半,另一半缠绕在腰际,这也是为了适应剧烈变化的温差。

活动四:读材料一,观察哈尼族服饰,你认为哈尼族复杂的衣着与其居住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气候影响服装款式:南方因为气候炎热,人们常穿单薄的短衣和裙类,衣料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注重色彩的变化,服饰文化呈现“轻、浅、薄”的特征;北方因气候寒冷,多穿厚重的棉衣和皮衣,衣型多为长袍类,衣料多为容易吸热的深色,服饰文化具有“重、浓、厚”的特点。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气候变化,服饰也相应变化。

沿海地区湿度大、温差小,服饰多为开放宽敞型,便于蒸发体表的热量;内陆地区湿度小、温差大,服饰多为封闭包裹型,便于保温、藏热。

活动五:观察自然环境与民族服饰,判断分析各民族居住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服饰体现生产方式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文化影响很大。

例如傣族地区气候炎热,妇女们喜欢穿筒裙,不但透气性好,而且便于下河洗澡、淌水过河、下田劳动。

相反北方民族由于骑马时须叉开双腿,但又希望腿和膝盖不受寒,于是他们选择穿长裤加长袍,这样白天骑马放牧干脆利落,并且保暖护膝,晚上露宿可以把长袍当作被褥。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等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服饰的形态。

本文将从气候、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探讨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域气候差异明显。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适合轻薄透气的服装,例如广东、福建地区的汉族人民喜欢穿着薄绸、薄棉的衣料,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一年四季温差较大,适合保暖性能好的服装,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的汉族人民常穿着厚实、保暖性较好的服饰,比如皮袄、毛衣等。

因此,气候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民族服饰的材料、款式和设计。

其次,中国地域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北方地区的棉花、麻、皮毛等是制作民族服饰的重要材料,比如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民常穿着以棉花、麻为主要材料制作的短袍、长袍等。

而南方地区的丝绸、竹子等则被广泛应用于制作民族服饰,如四川、湖南地区的汉族人民常穿着丝绸、竹制品的服装。

因此,自然资源的差异也使得中国各地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

再次,中国地理特征也对民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地理上的山川河流、草原沙漠以及江河水系等都构成了各个地区的特色风景线。

这些地理特征也被融入到民族服饰中,比如西藏地区的藏族人民常穿着色彩丰富的长袍和披肩,上面镶嵌有各种珠宝和宝石。

这些服饰中所体现出的色彩和纹样,正是对西藏地区秀丽的自然风景的赞美和表达。

而广西地区的壮族人民则常穿着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手工绣花服饰,这一特色与广西丰富的地理风光和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最后,中国各个地区的民族服饰也受到不同地域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影响。

例如,云南地区的傣族人民常穿着彩色缤纷的服饰,这些服饰上的绣花、刺绣等工艺是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体现。

一方面,这些传统工艺使民族服饰更具艺术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这些服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本地区流行。

[说明]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说明]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吃饭穿衣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该方面的地理知识体现在课堂上。

1、衣:七年级上册教材在安排“多变的天气”这一节内容时,改变了以前直接给天气下定义的方式,通过生活提示“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将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来进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变化与“衣”的关系,感觉到必须认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助于自己的生活。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服饰有很大不同,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衣饰,如藏袍。

藏袍是藏族服饰的代表,右饪大襟,长袖宽领,飘带扎腰,有何好处?一是可以保暖,必要时全身裹在袍中,夜间可当睡袋。

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夜间冷,可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升,右袖脱下,以便劳作;中午气温高,可脱下,围在腰间。

为何会有这样的服饰特点?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

由此,学生可联系到自己所在地区的着装特点,思考为何“二八月乱穿衣”?并能分析出本地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情况。

此外,新教材对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服饰也阐述了很多,如:中东阿拉伯人传统的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日本的民族服装是和服,而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则身着毛皮服装等。

这样的安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通过服饰来了解各地的地理环境效果则不言而喻。

2、食:民以食为天。

教材在阐述我国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时,特别指出了北方人和南方人“南米北面”的饮食特点,接着引出形成这种特点的地理因素:北方绝大部分是半湿润的季风气候,耕地多为旱地,因此就适合种植“喜干耐寒”的粮食作物小麦,北方人因而喜食馒头、面条等面食。

而南方绝大部分为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河湖密布,热量和水分充足,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所以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

而广阔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则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因此该地居民喜欢喝奶、吃肉。

青藏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耐寒的青稞生长,藏族同胞经常食用以青稞面做成的糌粑。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陈计兵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系邮编:054001邮箱: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也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等人文因素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成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其次是装饰美观。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南方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多风沙,这种气候影响着该地服饰文化的形成。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

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人们冬天穿的老羊皮袄不仅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而且也是因为这里生态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人们也以放羊为生,所以选用羊皮做其材料,而头上的白羊肚手巾也是为了防风沙,也体现了当地的淳朴的民风。

夏季这里炎热又多暴雨,穿着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颜色不易吸热,让人感觉清爽凉快。

也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使其服饰文化独具特色。

2.北方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北方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指华北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等地区,这里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主要以汉族为主,服饰与其他地区民族服饰相比较简洁,又因为这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冷夏热,温差大,所以人们根据季节变化调适着装。

该地区在一年之中,夏季和冬季的时间较长。

每逢夏季,这里的人们一般着短装,穿短衣,短裤,清爽凉快;衣服的颜色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质地多为的确良或其他易吸汗的布料;农忙时,农民们在田地里耕作,为了遮阳,常戴草帽。

冬季这里天气寒冷,而且经常刮风,为了保暖御寒,人们一般穿厚实的棉衣棉裤,脚上穿棉鞋或棉靴,外出时头上戴棉帽,手戴棉手套;而且东北地区纬与华北相比,纬度更靠北,所以冬季更寒冷,这里的冬季服饰更要厚重或者为皮制服饰以遮风驱寒。

东北地区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是我国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由于纬度较高,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冻土广布、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这里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

居住偏北的少数民族,由于气候条件上与青藏高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其服饰上也有就地取材,脚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装,宽大遮体,以求御寒的共性,如鄂伦春族头顶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个身体、适宜零下 40oC 的寒冷天气,还有赫哲族,由于久居江原野以捕鱼为生,穿的是鱼皮长衫,脚下踩鱼皮靰鞡。

不同的是由于东北地区昼夜温差不大,没有藏族制皮袍将一袖褪下缠于腰间的习惯。

居住位置偏南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满族服饰的线条明确多用绸缎和土布,冬夏服装分明,衣着比较宽大.在饰品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除了配戴银饰外、源于渔猎部落的爱以羽毛、兽头作饰品显示其勇猛无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篇一: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民族众多,现仅就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一分析.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在黄河以北的地理环境中,基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进,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体系.由于我国北方疆土广大,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表现各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创造了复杂而特殊的服饰文化,形成了各民族服饰既各具特色,又颇有相近之处的风格.这些民族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处于不同人文环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一、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等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的边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处在自给自足的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在地大物博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各少数民族在相对隔绝的地域空间中,独立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服饰个性.“这种民族服饰个性特征的形成,在其特定区域内的群体中,是随着最初服饰的个体表达而被不断推进的.当群体中某些个体的服饰被周围的人们接受,它就会被普遍认同.进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传承,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征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林区、平原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善于打猎采集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林区.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鹿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缝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的袍服为主的衣、鞋、帽、靴子及手套等.属于草原畜牧类型的蒙古、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属于农耕经济类型的有西北地区的维吾尔、东乡、保安、撤拉等民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满族等,其服饰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作为主要原料,加以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并以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式样繁多.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二、形态结构类型三、色彩装饰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始于原始宗教信仰,随着民族文化与哲学理念的成熟与完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在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用色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多大胆应用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装饰色彩,这不仅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本身多样化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更反映出北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色彩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以五色斑斓的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作为装饰特点,其色调层次十分明显,色块之间所形成的对比和反差较大,因而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如蒙古族妇女不仅在衣袖、衣襟、围边等许多部位绣上五颜六色的花卉图案,就连头饰等物件,也都绣有精美的纹样,强化服饰及其配件间的整体协调统一,扩展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视觉创作艺术空间,并加强服装整体包装效果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传达.像有“素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虽然成年男女衣着多以素色为主调,但儿童穿的“七彩衣”却分外鲜艳亮丽,这也是一种追求绚丽色彩的类型.其二,服饰色彩虽鲜艳明丽,却不繁缛杂乱,一般以主色调为主,表现的是一种优雅恬淡的审美情调.这种色彩搭配方式,以东北的朝鲜族妇女服饰为典型代表,而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堪称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该民族青年女性的服饰,由盖头、上衣、领褂、围腰、长裙等几部分组成,以上衣为主色调,多为白色、嫩黄、湖蓝、浅绿等颜色,间以红色点缀.这是一种追求明快和谐色彩的类型.其三,追求庄重深沉色彩的类型.如满族传统服饰用色,以白色为崇尚色,象征纯洁善良、吉祥和平,哈萨克族服饰则以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可见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色彩的应用与追求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民族之间共同的地理环境,同居一地构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缘关系,也导致了北方各民族之间长期共存的外部空间联系及其风情习俗、传统文化上的互融与互补.同时,各民族生存空间和地理环境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而产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远流长、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由此积淀发展成为服饰色彩的丰富形式.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那些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民族对服饰色彩的自觉与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对色彩的崇尚.可见,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特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区域关系.四、审美情趣表达如果说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是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必然和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与创造.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其鲜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间,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处在比较落后,甚至原始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反映到服饰的审美心理上,他们具有追求形式美、严格遵循对称法则的特征.这就使得他们的服饰带有某种原始艺术的意味.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遵循形式美的对称法则表现在服装式样的对称,服饰上的镶嵌、绣制的纹样、图形的对称以及饰物的对称等诸多方面.如以渔猎为生的鄂温克、鄂伦春族姑娘喜欢穿着镶嵌宽边的对襟长袍.不仅整个袍子是左右严格对称的,就连装饰在袖口、衣襟、腰身、袍子的花边也是严格对称的.撒拉族妇女为儿童缝制的“百家衣”(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缝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斓,但缝制者在拼接时仍特别注意到了图案、花色的严格对称.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遵循了对称这一形式美的古老法则.这一法则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但从对称形态的安排来看,绝大多数分布在垂直轴线的左右两侧,而很少分布在一条横线的上下两方.假如把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品,那么它有别于绘画、雕塑或其他造型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充满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因此,在审美价值上更给人一种不同风格与韵味的立体感和生动感.如果说我们在谈到色彩和形式时,可以相对脱离服饰主体的话,那么在感受不同民族服饰的风格与韵味时,却不能忽略不同服饰主体的存在,以及他们与本民族服饰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吉祥图案寓意北方少数民族虽受历史与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服饰图案上,却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即取材于大自然,将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随手拈来,融入本民族的服饰图案之中.这里除了沿用汉族服饰中常见的“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深含寓意的图案外,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图案.满族服饰中,常常将大自然中的花、鸟、蝴蝶等形象绣在服饰的重要部位,以简练夸张的表现手法,采取均衡对称的几何图形,构成主要纹样,并用相关饰物作四周陪衬,形成严谨的图形布局,使整个图案纹样和谐统一,形成较完整的装饰图案.回族服饰中,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用人物、动物、鸟虫等形象,故常用花卉图案与阿拉伯文字图案,蒙古族服饰中的红缨帽,其帽顶象征太阳,红缨象征阳光.这些喻意不同的表达,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崇尚.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还常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图腾崇拜.崇拜观念往往是与某种自然动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甚至于某种禁忌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及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民族服饰各自不同的装饰特点及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服饰图案不仅可理解为一种艺术,更应理解为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行为方式和造物方式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属于文化品类,它的存在价值由其文化本质所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不同服饰图案,有着不同的文化品格,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这种文化品格趋向艺术化,从而使原本普通的服饰行为具有了文明色彩,加深自身的社会化意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结构样式、首饰造型、色彩表现、装饰纹样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特定含义.它们或以形象,或以意指的方式在服饰上记载、传递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以激励和鞭策本民族的成员.综上所述,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反映的各种文化形态,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可以说,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补充: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可以概括为?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裘南丝,北厚南薄.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彩云之南的傣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篇二: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服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六十年代:建国初期,资源匮乏,社会结构简单,所以服装以粗布、棉布为主,品种单一,色调单一,补丁衣服极为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