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知识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微绒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状突起,直径约100。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质,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丝的远端游离于微绒毛顶部,近端连于终末网。微丝内含肌动蛋白,终末网的微丝内含肌球蛋白,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面积。

2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约5~10,直径300~500。电镜观察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包绕,内有细胞质,胞质内有2×9+2形成规则排列的微管,根部连于基体,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相似。由于微管的存在,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放出去。

3细胞衣位于细胞膜的表面,游离面最明显,由细胞膜内糖蛋白和糖脂分子上的寡糖链构成,在细胞识别、粘着、支持、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4桥粒又称粘着斑,呈斑块状,大小不一。此处相邻细胞间有20~30的间隙,间隙内有若干横行的丝状物质连于相邻细胞膜,丝状物在间隙中线处交织而形成一条纵向的中间线。此处细胞膜的胞质面上,胞质浓缩而成附着板,胞质内有若干张力细丝横行达附着板并呈袢状折回胞质,有微丝将这些张力细丝袢固定于细胞膜上,还有些细丝从附着板穿越细胞膜止于细胞间隙中间线的细丝网。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强的细胞连接。

5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块状。此处相邻细胞的间隙仅2~3,相邻细胞膜上有穿越细胞膜并相互对应的、由蛋白分子构成的6个亚单位围成的、直径为7~9、管腔为2的微小管,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微小管相互连通,成为贯通两相邻细胞膜的小管。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小管的电阻低,可很好地传递电信息。可见,缝隙连接除具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外,更主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6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上的有若干致密物质和细丝,细丝构成终末网。中间连接除具粘着和连接相邻细胞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7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电镜下可分为三层,由上而下分别为透明板、基板、网板。基膜由上皮和其下方的结缔组织共同产生,是两者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透过膜,并有支持、连接作用,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

8质膜内褶是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下陷而形成的一些微小皱折,皱折之间的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其生物学意义是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面积,有利于上

皮与其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9. 内分泌腺是一类没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细胞成团、成索或成泡状排列,其分泌物排至细胞周围并进入血液,通过血循环而运至靶细胞和靶器官发挥调节作用,故内分泌腺的血管分布都很丰富,且毛细血管多为血窦或有孔型。其分泌物的量很少,但活性很强,统称为激素。如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等。

10. 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侧面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如果有两种以上同时存在,便称为连接复合体。

11组织液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物质交换后由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组织液内含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组织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内环境。

12. 同源细胞群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所产生的多个子细胞聚集于同一个陷窝内,称同源细胞群,每群有2~8个细胞。

13骨单位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骨单位呈圆筒状,直径30~70μm,长约0.6~2.5mm,与骨干长轴平行,其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又称哈弗板。骨单位表面有一层粘合质,是一层含骨盐较多而骨胶纤维很少的骨质。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连通,最内层的开口于中央管,形成血管系统与骨细胞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通路。

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由1/2 I带+ A带+ 1/2 I带构成。肌节是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5三联体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横小管,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汇集成膨大的扁囊,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构成一个功能联合体,称三联体。三联体的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传至肌浆网膜,使肌浆网释放钙离子,从而启动肌纤维收缩。

16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中的细丝状结构,是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由粗、细两种肌丝规律性排列而成,并形成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长为64。粗肌丝位于A带,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

17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结构,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密切接触,并形成细胞连接。闰盘呈阶梯形,相邻细胞膜间的纵向接触面上有缝隙连接,横向连接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闰盘不仅将心肌纤维连接成心肌纤维网,而且能传递信息,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18横小管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又称T小管,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人和哺乳动物的T小管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同一水平的T

小管分支吻合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每个肌节。

19肌浆网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又称纵小

管或L管。肌浆网沿肌纤维长轴纵行排列并包饶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两侧的

肌浆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肌浆网

膜上有钙泵蛋白,可调节肌浆中钙离子的浓度。

20.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

化的细胞连接。最常见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

棘或胞体连接,分别构成轴-树、轴-棘和轴-体突触。此外还有轴-轴、树-树突触

等。突触由突触前成份、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份构成,突触前后成份彼此相对的

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突触间隙。突触前

成份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内含许多突触小泡,还有少量线粒

体、滑面内质网、微管和微丝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前膜

比一般细胞膜厚。突触后膜也较厚,膜上有突触小泡中所含神经递质的相应受体。

依突触前、后膜胞质面上致密物质的厚度差异,把突触分为Ⅰ、Ⅱ两型。Ⅰ型突

触的突触后膜胞质面附有的致密物质较突触前膜的厚,两者不对称,突触间隙也

较宽,称不对称性突触。Ⅱ型突触前、后膜的致密物质少,厚度相近,突触间隙

也较窄,称对称性突触。

5.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维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施万细胞。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21触觉小体又称小体,呈卵圆形,长轴与皮肤表面垂直,外包结缔组织被囊,

小体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前失去髓鞘,终末盘绕在

扁平细胞间。多分布在真皮乳头内,以手指、脚趾掌面的皮肤居多,可感受触觉。

22环层小体又称小体,体积较大,卵圆形或球形,被囊由多层同心圆排列

的扁平细胞组成,中央有一条均质的圆柱体。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前失去髓鞘,

终末穿行于小体中央的圆柱体内。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

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23.肌梭为梭形小体,外有结缔组织被囊,内含若干条细小的骨骼肌纤维,

称梭内肌纤维,其细胞核成串排列或集中在肌纤维中段;神经纤维进入肌梭前失

去髓鞘,其终末细支环绕梭内肌纤维中段。肌梭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

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24.运动终板运动终板是广泛分布于骨骼肌中的一种运动神经末梢,呈椭圆

形扁平板状。该处的肌膜凹陷成浅槽,轴突终末嵌入浅槽内,与肌膜相对的轴膜

成为突触前膜,与轴膜相对的肌膜即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乙酰胆碱N型

受体;突触前、后膜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轴突终末内有大量含乙酰胆碱的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