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作者:————————————————————————————————日期: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学生:漆露

摘要: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李白思想复杂性

一、导语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从他的政治观,人生观,宗教观,文学观来议论。

二、思想复杂性的表现

1、政治观

李白是一位“欲献济时策”、“敢进兴亡言”的伟大诗人。他生活在儒、释、道、侠均相当盛行的唐代,之家思想都会对他产生影响,然而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对诗人尤为深刻。这种影响与诗人的家庭教养、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的主导思想,即建功济世,有献于国家和人民的意愿。诗人的政治思想是“事君安民”。

诗人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忠君观念。在诗人看来,从忠君到事君,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美好愿望之一,诗人晚年在《赠张相镐》中曾云:“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他希望自己能像管仲、诸葛亮那样,由草野一举而为国相,辅佐君王,为安定天下做出贡献。对于先秦策士鲁仲连和东晋谋臣谢安,在国家危难之时屡建奇功,辞爵谢金,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诗人一生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愿为辅粥”,而当其辅助君王安邦定国的宏愿不能为世人理解时,他的济世思想变化为内心深沉的痛苦:“欲献济时策,比心谁见明”,“苟无济代

心,独善亦何益”。

诗人的政治观既有忠正爱君的一面,又有忧民爱国的一面。诗人热衷于“事君”,其目的在于安民定国,如何才能安民定国,儒家坚持“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原则,李白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爱人”和“推恩及民”的思想,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安民以仁,反对苛政重刑。他在《任城县厅壁记》中明确指出,治民之事应“宽猛相济,弦韦适中”。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使整个社会早出现“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的和乐局面。

建功济世是贯穿诗人一生的主导思想,然而这并不意味在诗人思想中就不存在矛盾。实际情况是,在诗人思想中始终存在人世与出世、济世与独善的矛盾。诗人由于受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的影响以及道家超脱尘世、追求绝对自由思想的熏陶,其出世、独善思想的产生是由来已久的。二十岁以前就和一些隐士、道教徒在岷山隐居,修炼道术。安陆时期和东鲁、梁园时期,在长达二十八年时间里,他经常栖隐山水,寻仙访道。诗人声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据宋代葛立方云:“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则殆十三四”。诗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求仙学道,这个问题是要做具体分析。安陆时期,诗人隐居学道绝非出于迷信、消极遁世,而是为了养望待举,把它作为政治前途打开出路的一种特殊手段。东鲁、梁园时期,当济世思想蒙受沉重打击之后,诗人求仙访道,一是为了寻找寄托,正如诗人所言:“人间不可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二是为了挥斥幽愤,这在《暮春江夏送祖监丞之东都序》中说的很清楚:“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三是为了求得绝对自由的遁世生活,摆脱权贵大臣的陷害、诽谤,诗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悲愤地写道:“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究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由此可见,诗人人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的思想矛盾极其尖锐化,主要产生在济世理想遭到沉重打击之后。兼济与独善是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思想矛盾,但必须看到,兼济思想则是这对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在诗人的毕生追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自青少年时期就萌生建功济世的思想,所谓“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宜”。即使到了暮年,其经国济世的愿望也未能泯灭,请听诗人的心声:“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在处理兼济与独善问题上,诗人观点鲜明:“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为了解决这一思想矛盾,诗人真诚的提出“功成身退”的办法。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首次谈到这个愿望,所谓“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华,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此后在不少作品中反复申述:“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从诗人功成身退的表白中可以看出,诗人是把功成、兼济作为自己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在诗人看来,只有功成才能身退,只有兼济,才能独善。功成、兼济是身退、独善的前提条件。事实正是如此,不完成功成、兼济大业,他绝不甘心独善其身,为了实现功成、兼济宿愿,诗人甚至晚年,仍有两次投笔从戎之举。

2、人生观

李白的人生观也是十分复杂的,其组成因素,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诗人天资聪明,加上从小经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刻苦的攻读,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对自己的才能高度自负。他坚信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因之,“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帝王之师,辅佐君王“解世纷”、“安社稷”、“济苍生”。为此,他最大的宿愿就是希望当朝君主能像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