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作者:————————————————————————————————日期:ﻩ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学生:漆露摘要: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李白思想复杂性一、导语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论李白的儒道思想兼具的诗歌表现特色摘要:本文以李白的思想和诗歌表现风格深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所影响为主线,以盛唐多元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儒道思想相溶表现诗歌表现内容、李白的主要政治经历和李白的人生态度等几大方面为着眼点展开论题进行论述。
李白深处封建制度鼎盛的时代,深受封建文化和意识的影响,他继承并发扬儒道文学思想中的优秀传统,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矛盾且统一结合的人生观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表现风格。
融会贯通将各种诗体、诗风运用于诗中,不拘泥于格律的束缚而力求意境的深远,使诗歌思想内容突出表现自我情感,围绕着入世与出世这一基本矛盾,塑造了自己诗仙、酒仙、谪仙的飘逸潇洒、傲岸不屈的生动形象。
在诗歌表现内容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以饱满丰富的、激昂强烈的语言来诠释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统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儒道思想、影响、浪漫主义、个性风格【正文】:李白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的个性风格的卓特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十分突出的;但是纵观李白人生的主线,却脉络清晰地突出了以儒道思想结合的一种人生理念,即“功成身退”。
虽然儒、释、道、仙侠、纵横等各家思想都在李白身上有所凸显,对李白的个性和人生态度方面均有所影响,但是儒家思想的促其建功,游侠、纵横思想更促其建大功;老庄和道家思想引导他激流勇退。
这样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的人生观就在他身上得到了矛盾且统一的体现。
李白的儒道政治思想有时是矛盾的,相背离的,使他总是在道家无为避世与儒家积极入世的边缘徘徊。
他始终用道家的处世态度来追求儒家的入仕理想,弄得自己在诗歌之外痛苦不堪。
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和情绪上的起落在诗歌中得到具体的反映。
李白的诗学观也是受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为深;与他的政治理想儒道矛盾不同;他接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强调诗歌应写的清真自然;同时又继承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关心现实的传统,主张诗歌要有所兴寄,触及时事。
李白思想意识的丰富复杂
绪论
李白 的丰富复:一是其 组成成分杂。龚自 《 珍 最录李白 集》云: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 “ 并之以为心.自白 始。 儒、 仙、 侠 实三,不可以合, 合之以为气.又自白 始也. ”极其经典地概括了这种复杂性。二是它始终处于一个流 变的过程。 在其生命的某一阶段,以一种思想意识为主,而境迁情移.又会以另一种思想意识为主。某 一时期,甚至会有几种表面矛盾的思想共时并存于其一身。 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识无疑大大增加了李白的魅力,因而探寻李白 的心灵世界. 解析其复杂的思想意 识也就为一代代学人孜孜所求。 人们总是试图寻绎李白 复杂的思想意识中能 起到统摄作用的精神基因, 寻索导 致其思想流变的内在逻辑。 这种寻绎事实_存在两大类认识。一类着眼于李白 L 经国 济世的鸿图大 志 忧时伤乱的现实关怀;一类着眼于李白傲 岸耿介的个性。前者大多 将李白 纳入儒家体系,如喻文鳌 《 考田诗话》云: 蜀道难》 远别离》 “《 、《 ,忠爱 之忱,溢于格墨:‘ 战城南》 《 、 独浓篇》 梁父吟》等 、《 作, 亦寓忧时之义。 《 ” 唐宋诗醇》评 《 古风》三十四 ( 羽檄如流星)云: 征夫之凄惨,. “ 军势之怯弱, 色色显豁, 字字沉痛。 ……杜甫 《 兵车行》 《 、 出塞》 等作. 工力悉敌,不可轩轻。 今人安旗先生在 《 ” 论 李白》中亦云: 在他形形色色的思想中自 “ 有一根巨大的红线贯穿始终。 这就是封建盛世激发起来的 雄 心壮志;要实现伟大的抱负,要建立不朽的功业。……在这一点上. 他同屈原一样,同杜甫一样,同一
切 的历史 伟大 人物一 ” 样。 川特别是在李、 杜优劣的论争中, 者更是以 褒李 此批驳贬李者 “ 乃 批蚌撼大
树尸 着眼于李白 。 傲岸个性者,由于这种个性更接近于庄子的道家精神,李白本身也有很浓的仙、 道气 质,因此, 这些评论强调李白出世超脱的一面,往往将其纳入道家体系, 突出李白高 蹈职逸的滴仙人意 义。 唐人欣赏李白,多 侧重于此,贺知章称李白为滴仙人,崔成甫 《 赠李十二》云 “ 天外常求太白 老, 金陵捉得酒仙人” ,张枯 《 梦李白》云 “ 忽闻海上骑鹤人。 云白正陪王母宴” ,都着重渲染李白的 仙气 酒气。 唐以降也有不少人将李白 这一面拿来推崇,即在理学之朝.也有以 此与道学隐隐对峙抗衡的。 如 南宋四大家 之一的尤裘在 《 李白墓》中写道; 呜呼滴仙,一世之英。乘云御风,捉月 “ 骑鲸。来游人间, 蜕骨遗形。 其卓然不朽,与江山相为终始者。则有万古 之名. 严羽 《 ” 沧浪诗话》以 “ 太白不能为子美 之沉郁, 子美不能为太白 之职逸” 并尊李、 讲的虽是诗风, 杜, 可在思想上是将李白的飘尘出世抬出来, 以 求与杜甫相对,为盛唐树立井峙的双峰。 但将李白 这样纳入固 有思想体系, 却往往显得有些削足适履。 如褒李者在儒家体系内 抬高李白 地位, 以 求与杜甫 相领顽,显然不具备比 贬李者更多 的说 服力。因为李诗中固有忧时伤乱、家国关怀之作,但 其一, 这种关怀是否 源自 与杜甫等相同的道德 理念,尚 属待考; 其二. 优时伤乱在李白全集中, 数量远 逊于花月醇酒、山 水仙道之作, 这是不难发现的事实.因此.采用同一立场,比 较李、 杜而得出两者不 可轩轻的结论,多少显得有些牵强. 这其实是以 杜甫的标准来衡量李白。无论结论如何,都有失公允。 而过于强调李白的飘逸出世,同样与实际多 有出 入。李白 一生, 政治追求从未停息。即在放情山 水仙道 之际, 也屋兴悲溉之思。 他固时有出世之想. 但与历史上受道家影响而避世高蹈者多 所不同, 道家退缩、
李白思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李白思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内容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与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和精神风貌。
通过他的诗,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李白人生的复杂及多样化的思想,认识了李白在坎坷中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人生积极进取、追求人生理想的人格魅力,给后世人们在精神上和文学创作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李白思想多样性复杂性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少年时代的李白学习范围就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深受其中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并“好剑术”。
《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问道;又有建立功业的政治抱负。
同时由于李白的性格所然,自幼就喜好游历,二十岁以后,他就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戴天山、青诚诸名山,“十五游神仙”《感兴》其五就是他当年生活的写照,李白青少年时期的这些生活经历,既开阔了他的眼界,培养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和酷爱自由、浪漫不羁的性格特征,也给他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埋下了隐遁出世、求仙访道、纵情行乐等思想根源,形成了他多样化与复杂化的思想。
从李白的杂糅思想看其个性特征
从李白的杂糅思想看其个性特征从李白的杂糅思想看其个性特征总体来说,李白的思想受到儒、道、游侠影响深刻,其中,部分学者认为,道家思想对李白影响最深刻,因此,李白性格中,豪迈与愤世嫉俗多一点;在诗歌作品中,浪漫情怀多一点。
基于此,李白个性特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矛盾。
对政治态度的暧昧和矛盾;追求绝对自由时所产生的矛盾;还有面对残酷现实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态度。
一、儒家思想对李白个性特征的影响李白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从小就系统地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
诵读诗书,观览百家,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所以,李白,从小也就有着事君荣亲、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伟大抱负。
虽然说李白十分不满儒家所限定的条条框框,但是儒家思想时强时弱,却一直占据着主宰着他的一生,也成了他一生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最直接的导体。
李白接受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这些思想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积极进取,满怀壮志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白少年时期就积极进取,满怀壮志,意气风发。
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渴望建功立业,抱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政治前途充满信心,抱着“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这是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里的一句话,济代则济世,独善则保持个人情操,假若活着不能有益于百姓,即使保持了不与世同流合污的节操,又有什么益处? 这一句强烈地表现了李白“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和他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命的政治抱负。
李白虽然视功名如浮云,实际上他内心深处是矛盾的,对唐玄宗对他的恩宠一直是铭记的,对那段荣华尊贵的生活也是非常留恋的。
最终,李白失望离开朝廷后,对他生命中认为最辉煌的一段一直怀念的。
这种感情是基于儒家的忠君之义,对国家民族的关心,还有功名事业的失落感。
李白
李白一、人生分期及创作: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
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
他父亲何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中,都成了千古之谜。
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李阳冰《草堂集序》:“惊姜之夕,长庚(太白金星)入梦,顾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一生大致分五期。
第一期(701~724):居家读书、任侠时期。
李白出身富家,所受教育驳杂,少性任侠,习辞赋、好剑术,虽然未受儒家正规教育,但济世报国的思想强烈。
724年,抱着“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决心出川求仕。
此时已有一些诗文创作,尚未形成个人风格。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皆王公大臣许与气义,许与气义。
(《与韩荆州书》)第二期(724~742):酒隐安陆,漫游干谒,蹉跎十年。
在此期间,他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并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漫游。
731年,李白曾入长安,想通过名士找到出仕的机会,但失败,扫兴离京。
遇四明狂客贺知章,惊呼太白“谪仙人”,解所配金龟送之。
再次漫游,从梁、宋而洛阳、襄阳,然后举家迁居山东任城(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此时诗文创作渐多,多表达对建功立业的的渴望,也有高蹈忘机、求仙学道之作。
一些抒发羁旅别情和歌咏山水之作,风格清新自然,时带逸气,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论李白的儒学色彩及其非传统性
论李白的儒学色彩及其非传统性内容提要由于个性张扬且是一位真诚的道教徒,李白其人身上的儒学色彩往往被掩盖。
但事实上李白受儒家影响很深,他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乃至一生命运都与“儒”关系匪浅。
这是社会历史原因,也脱不开李白本人的部分性格特色。
同时李白身上的儒学色彩和传统儒生不同。
通过对人生经历以及诗文探讨其思想的复杂性,有利于对李白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李白;儒学;道教;现世功利性李白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最为出色的诗人之一。
其诗流传极广,其人也为世人所铭记。
他不仅为众多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所钟爱,同时也是海量文艺作品、文艺商品乃至游戏动漫中时常出现的创作素材。
正如每一个重要角色会随着时间流逝以及受众扩大而被符号化、典型化一样,近现代以来,李白成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其飘逸豪迈的风格与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他往往被与酒和剑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位豪迈不羁、潇洒旷达甚至武艺高强的谪仙人。
和全情投入的关心着民间疾苦的老杜相比,李白周身仙气缭绕。
他给人的固有印象常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自己形容的那样:“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诗歌本身是抒情性主观性极强的文体,它能反映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但未必是诗人自发的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因此以李白诗作中能体现他最动人特质的名句来为其人立传是不全面的。
在对权贵的轻蔑和对寻仙的追求之外,还有一个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李白。
此李白身上的儒学色彩不同于传统儒生,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特色。
这不仅是李白个人先天与后天特质的体现,也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
一、李白所体现的儒学色彩(一)早期教育与政治理想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述:“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在汉代,于小时学习六甲正是传统启蒙教育的做法。
由此可见李白启蒙很早,并且遵循过去的传统教育方式,其中儒学教育的成分自然不少。
李白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李白诗歌特色李白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出现的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就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天才。
作为盛唐诗人中艺术个性最鲜明的一位,她的诗歌创作,既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与神奇想象,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就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说自己的诗就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
杜甫称赞她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她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与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1、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
(一)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就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
在唐代诗人中,李白就是一个阅历丰富的诗人,隐居读书、漫游山水、追求功名、求仙学道,伴随了她的一生。
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她满足,但她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都在她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她让我们感觉每一首诗都有她的形象在其中,“我”字的频频出现,更使她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她用大鹏一飞冲天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调。
李白诗歌的强烈主观抒情性,不仅仅表现在那些直抒胸臆的作品中,在那些描写祖国山川的篇章中,同样跃动着胸襟远大、性格傲岸的诗人自我。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中,给人以豪迈俊爽、气势飞动的感觉,灌注着诗人遇赦的喜悦与重履康庄的快感。
再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诗句,更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的浪漫主义就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
她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
我们前面讲过的《行路难》第一首之外。
这首《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浅谈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浅谈李白思想的复杂性摘要:本文主要从诗人李白一生所奉行的政治观和人生观,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以及审美观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其思想。
虽然诗人的思想及其复杂,但只要运用实事求是、一分二的方法去研究,还是可以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的。
关键词:政治观人生观审美观列宁在《共产国际的破产》一文中指出:无论在自然界或社会中,纯粹的现象是没有,而且也是不可能有的。
人类的思想作为客观存在的反应,不可能是单一和纯粹的,当然诗人李白的思想也不可能是单纯的,是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
一、兼济与独善的政治观由于主客观原因,人们对李白“庐山面目”不甚了解,于是什么“道士”“佛徒”“儒生”“侠客”,甚至“颓废文人”的雅号都被附加在诗人的身上。
其实,李白只是一位“欲献济时策”“敢进兴亡言”的伟大诗人。
诗人自幼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忠君观念,诗人一生追求的美好愿望之一就是“人生预报主,百事期荣新。
其事竟不成,哀哉难事陈”。
他希望自己能像管仲、诸葛亮一样,由草根一举成为国相,辅佐君王,出谋划策。
他对先秦策士鲁仲连和东晋谋臣谢安的屡见奇功、辞爵谢金的行为赞叹不已。
当诗人宏愿不为世人理解时,他的济世理想便化为深沉的痛苦与悲愤: “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二、奉行与行乐的人生观“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诗人一生淡泊名利荣华,追求济世理想,希望体现人生价值,但仕途上可以说他历经坎坷。
当他的奉献之举倍遭打击时,他以酒作为消除内忧的工具,同时也视为寻欢作乐的一种享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日日携妓逐流贿觖,烂醉如泥。
此阶段他尽管放任情欲,安逸享乐,但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观依然是追求积极奉献的自由人生。
三、唯物与唯心的哲学思想“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他认为四时的变化是自然界的运动,不是神的行为,何不顺其自然?纵观李白诗中的哲学观点,它脱胎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代宋钘、尹文和东汉王充等所倡导的唯物主义,又舍弃了老子的把道至于天地万物之上的大前提,提出了具有辩证意识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浅析李白诗中表现出的思想多元性与复杂性
4 .李 白 的诗 表 现 出 追 求 自由 、 圆 满 人 生
的理 想 主 义
他对 人生道 路的 设计是 分两 步进行 的 : 首 先 是 建 立 奇 功 伟 业 , 而 功 成 之 后 , 却 又 不 贪 恋富贵 名位 ,而 以 “ 五湖 ” 、 “ 沧州 ”为
是 留给 我 们 后 人 的 最 大 财 富 。
他 自称酒仙 ,又 被人称 为 “ 谪仙 ” ( 贺
知 章 语 ) , “ 与 神 游 八 极 之 表 ” ( 马 子 可 司 徽 语 ) , 这 与 其 说 对 他 仙 风 道 骨 的 称 赞 , 不
边 塞士兵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二 、李 白诗 中表 现 出 的复 杂 性
间 一 切 。 儒 、 道 、侠 三 种 思 想 本 身 就 存 在 着 很 多 矛 盾 的 地 方 ,其 中 积 极 与 消 极 、 入 世 与 出 世 、 求 仕 与 隐 遁 的 复 杂 交 织 。 李 白 为 了 把 以 上 的 这 些 思 想 统 一 在 一 起 ,他 为 自 己 设 计
了一条 “ 成功 、名遂 、身退 ”、 “ 功成 不退 皆殒身 ” ( 其三 )的特殊 生活道路 。 三 、李 白思 想的 复杂性 与多 元性的 根本
原 因 以及 对 后 世 文 人 的影 响 通 过 史 书 记 载 的 李 白 的 身 世 以 及 他 流
成神奇 异采 、瑰丽 动人 的意境 ,这就 是李 白 的浪漫 主义诗 作给 人 以豪 迈奔 放 、飘 逸若 仙 的 韵 致 的 原 因所 在 。 2 .李 白的诗充满任侠色彩 任 侠 正 是 盛 唐 的 时 代 风 格 , 李 白 明 确 宣扬 “儒 生 不 及游 侠 人 ” ( 《 行 且游 行 猎 》 ) , 对 游 侠 的 豪 纵 、 复 仇 、 重 然 诺 、轻 生死 ,十分倾 慕并 身体力 行之 ;李 白的任侠
简论李白的政治思想、语言风格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简论李白的政治思想、语言风格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他在诗坛上是诗坛泰斗般的地位,诗歌出盛唐,盛唐出李白,一句话,他是诗坛上的老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存在。
所以他的名字和他那些鬼斧神工般的诗歌一起万世流传,永垂不朽!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纵观李白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愁苦的一生。
原因何在呢?他自身也有原因,因为他太狂放不羁,太单纯,太直率,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察言观色,不懂得溜须拍马。
这是他的性格问题。
性格决定命运!要是他世故一点,圆滑一点,可能他还是前途无量的!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他生不逢时!他生在唐玄宗晚期,朝政最腐败的时候。
君王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中不可自拔,宠信奸臣,任用奸相李林甫。
朝野黑暗,有志之士报国无门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要是他生活在现代,凭他这样惊世骇俗的才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也许会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为我们中国人、中国文人争光,那该多好啊!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李白非常崇拜。
记得读小学时学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那时很小,对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根本无法理解,只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爱读。
李白的思想概括总结大全
李白的思想概括总结大全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
他的诗才广为称颂,诗作具有豪放奔放、妙趣横生的特点,被尊称为“诗仙”。
李白的思想深刻而丰富,概括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豪放奔放的人生态度李白的诗作中充满了豪放奔放的人生态度。
他崇尚自由,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不满于官场生活的束缚。
他倡导辞职仕途,选择了自由的漫游生活,游历各地,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
他主张人生应该积极奋发,勇往直前,不被困境所限制,积极追求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二、崇尚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李白的诗作中渗透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之情。
他赞美大自然的壮丽和狂放,认为人应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乐趣。
他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和自然界的各种生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万物的热爱之情。
他主张人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艺术追求的超脱与超越李白追求艺术上的超脱与超越,他的诗作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注重个人情感表达与创新。
他提倡超越常规的艺术表达,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规则。
他在创作中摒弃了古诗格律的束缚,追求自由的艺术创作,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想象力,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四、对人生命运和时代境遇的思考李白对人生命运和时代境遇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发展的思考。
他在诗作中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辨,对人生的多变和不可预知性的反思。
他也思考了时代的变幻和社会的困境,展现了对社会矛盾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既有面对困境的豪情壮志,也有对人生苦难和历史命途的反思。
综上所述,李白的思想概括总结包括他的豪放奔放的人生态度,崇尚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艺术追求的超脱与超越,以及对人生命运和时代境遇的思考。
李白的思想富有感染力和启示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
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摘要:李白的政治理想非常复杂,其中关于个人的部分清晰明确,即以成为辅弼之臣为主要目标,而关于国家、社会的部分则只有“寰区大定”之类笼统、模糊的表述,缺乏明确、具体的内容。
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错位的人才标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李白庞杂的思想体系有关。
关键词:李白政治理想成因在李唐时代的大诗人中,李白无疑是最复杂的,对李白的研究也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
李白毕生热衷于政治,因而研究政治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很有必要,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论述。
[1]P150[2][3]但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往往关注于具体政治事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李白有为李唐王朝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并终身求仕,虽然遭受过很多打击和挫折,却矢志不渝,若无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是不太可能的。
那么,李白的政治理想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李白的政治理想做过很多研究并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但已有的研究也多是根据李白作品中的只言片语,认为李白的政治理想就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下简称为《代》)、“济苍生”(《梁园吟》)。
[4]但如果综合分析李白的有关作品,并结合李白一生所为,则会发现,李白的政治理想可能要复杂得多。
简而言之,李白可能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
本文力图在揭示李白政治理想本质的基础上,探讨这种政治理想的成因,从而进一步理解李白人生的悲剧性与文学创作的成功之间的巨大反差。
由于李白是中国古代悲剧性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本研究也期望能对其他悲剧性文人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一、李白的政治理想所谓理想,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
对未来政治生活的美好想象即为政治理想,一般而言,政治理想当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理想,即期待自己在政治上的作为;社会理想,即向往的理想社会或治国方略。
(一)个人理想李白在很多诗文中都表达了个人的政治理想,如“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梁园吟》)①、“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赠何七判官昌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代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的
唐代李白受什么思想影响的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
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
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
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
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所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仰天大笑回家回去,我辈岂就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欢欣就是可以认知的。
李白初至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到感叹为“沧海人”,声名益振。
玄宗召见到时,也“再降辇步迎接,例如见到园朱珠”。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豪放顺意、恣肆多端、清逸明净,任何一个时代诗歌都无法与之媲美。
本文将从儒、释、道对李白性格及思想的深层次影响上入手,从豪放的个性之魂、清逸的侠士悲情和现实的浪漫主义三个方面分析李白诗歌的特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大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地的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受到良好教育和道教文化的熏陶。
成年后,游历了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胜地。
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应召入京,为供奉翰林。
两年后因个性狂放、行为任肆,触怒了朝中权贵,被排挤出了长安,又重新开始了其漫游生活。
安史之乱中,因参加永王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漂泊在东南一带,后病逝于安徽当涂,时年62 岁。
让我们在理解和体会中,也尝试着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总结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豪放的个性之魂一个人年轻时代的经历对这个人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蜀地,而蜀地的紫云山正是道教胜地,这座山恰好就坐落在李白家附近。
受环境的影响,李白从青少年时代就喜好道教的神仙之说。
他在诗中说“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可见李白有明显的弃世缀道思想。
他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人性的解放、顺乎自然的惬意。
环境造就人,正是道教造就了李白,也幻化了他的梦想,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的个性魅力。
如果没有道教的影响,李白也许不可能有这样的诗风。
李白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成为了受过符箓的道士,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上是一派道家的洒脱、道教的狂放。
我们知道,与佛教的普渡众生和祈求来世不同,道教讲究“游世”,是一种珍视个体生命并渴望现世快乐的宗教,即所谓“乐生”;它重视人的自然性,提倡一种脱离社会体制的自然生活。
因此,道教没有空、幻、寂、灭的禁欲色彩,而是充满了饮酒谈玄、长生不老的成仙享乐情绪。
所有的这一切,在李白的生活和创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论李白诗歌的复杂性
论李白诗歌的复杂性作者:余宏来源:《商情》2020年第24期【摘要】“浪漫主义”不是李白诗歌的唯一标签,究其生平和作品反映出李白诗歌思想内容的复杂性,他是受到儒家思想浸润的一名儒生,他是老庄风范的仙翁,他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他是纵情狂饮的酒中仙。
【关键词】文学;诗歌;李白;复杂性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诗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一位诗人,他是大唐气象的代言人,他是唐代文化兼容并包的表现者,他就是李白。
在众多的文学研究中,对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与风格往往以“浪漫主义”笼统而概之,“浪漫主义”最早源自中世纪法语,笔者认为用西方的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来概括一位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是有失偏颇的。
观其李白生平及其作品,又怎么是“浪漫主义”这四字能够简单概括的呢?一、他是儒生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其本人也一直自认为如此。
李白出生地一直存在差异,有少数文献认为生于库叶城,一般认为在唐剑南道绵州出生,门第出身并没有详实的记载。
这位天才少年,5岁完成所有儒家的启蒙教育,15岁就已熟读儒家经典,有多篇诗赋创作,备受当时蜀中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提携,李白也开始了他的干谒社会活动。
唐开元年间,李白与当时众多的唐代读书人那样渴望得到有识人士的推荐与常识,得到举荐,能够有机会报效朝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李白曾听闻任渝州太守的李邕,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才子,就精挑细选自己的得意之作前去拜谒。
但李邕认为李白年纪轻轻夸夸其谈,讲什么王霸之道论权力斗争非常令李邕不喜,就没有给李白提供机会。
李白自栩为美玉为人材,只是还缺乏有识之人慧眼识珠。
但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少年时代便以树立大济苍生忠君报国建功立业之志,并自以为李唐宗室更是以报效李唐为己任,儒家思想根深地固。
25岁与42岁之间李白一直游历追求功业,那一时期的作品都强烈的表现出希望能够像管仲晏婴那样国体帝王意做宰相,希望能做帝王之师。
公元742年秋天,李白得到道教好友的推荐,终于得诏进入京城,李阳冰根据李白临终前的手稿所写的《草堂集序》中说到李白能够得到重用参与军国大事,虽非事实但从中依然表现出李白作为一个儒生的报国志向。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On the Complexty of Li Bai's Thought 作者: 李星
作者机构: 中山学院电大教学部,广东中山528400
出版物刊名: 殷都学刊
页码: 79-81页
主题词: 李白;思想复杂性;儒家思想;道家;佛家;纵横家;个人魅力
摘要:李白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此期由于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各种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李白的思想也不再是单一的儒家思想,而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在他人生不同阶段,分别受到了道家、佛家、纵横家等多种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其思想显现出一种复杂性.基于此,使李白产生了一种永久的个人魅力,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李白思想性的矛盾表现是什么
李白思想性的矛盾表现是什么
李白被尊为“诗仙”或“酒仙”, 因其以游仙、喝酒出名。
“一樽齐死生, 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 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 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其三) 。
但在他饮酒和游仙的恣情放浪生活后的愁苦烦恼, 又有谁能够体会?功名挫折带来的自我失落的迷惘感、知音难遇的寂寞感、宦途艰难的悲愤感、生命短暂的忧患感等等, 李白心理中缠绕着这许多的悲剧心理。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1]176恐怕才是李白真正的.呼声吧!他头脑中的道家思想逐步地成长壮大, 却又被儒家思想长期压抑着。
现实压抑着他的本性, 他对生活的向往, 终其一生他都未脱离现实。
“李白思想上存在的矛盾不是入世、出世的矛盾, 而是入世出世‘两无从’的双重矛盾”, “即不愿诎于世又不愿遗世, 既要保持人格独立又要坚持济世的理想, 始终不忘于仕又始终不忘于隐。
这种无法克服的双重矛盾和双重痛苦, 既是他一生不幸的根源, 也是他创作激情的主要源泉”[6]798。
李白思想就是这样独特的儒道共存, 他兼收并取儒家的用世精神、功名思想与道家的摒弃功名、粪土公侯的超越意识与出世思想,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意识相互补充, 共同构建了其思想框架。
道家思想使他能张开想象的翅膀, 凭借他横空出世的天才翱翔于浪漫主义天地间, 而又因儒家积极进取、忧国忧民的思想的存在, 不失其本性, 以理想追求为主体, 以自由思想为本位。
儒道的结合, 使他成为一个与黑暗势力不共戴天, 一个不向权贵摧眉折腰, 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飘然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作者:————————————————————————————————日期:ﻩ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学生:漆露摘要: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李白思想复杂性一、导语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从他的政治观,人生观,宗教观,文学观来议论。
二、思想复杂性的表现1、政治观李白是一位“欲献济时策”、“敢进兴亡言”的伟大诗人。
他生活在儒、释、道、侠均相当盛行的唐代,之家思想都会对他产生影响,然而儒家积极用世思想对诗人尤为深刻。
这种影响与诗人的家庭教养、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的主导思想,即建功济世,有献于国家和人民的意愿。
诗人的政治思想是“事君安民”。
诗人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有浓厚的忠君观念。
在诗人看来,从忠君到事君,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美好愿望之一,诗人晚年在《赠张相镐》中曾云:“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
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
”他希望自己能像管仲、诸葛亮那样,由草野一举而为国相,辅佐君王,为安定天下做出贡献。
对于先秦策士鲁仲连和东晋谋臣谢安,在国家危难之时屡建奇功,辞爵谢金,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心中慕之,赞叹不已:“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
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
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
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
”诗人一生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愿为辅粥”,而当其辅助君王安邦定国的宏愿不能为世人理解时,他的济世思想变化为内心深沉的痛苦:“欲献济时策,比心谁见明”,“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诗人的政治观既有忠正爱君的一面,又有忧民爱国的一面。
诗人热衷于“事君”,其目的在于安民定国,如何才能安民定国,儒家坚持“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原则,李白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爱人”和“推恩及民”的思想,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安民以仁,反对苛政重刑。
他在《任城县厅壁记》中明确指出,治民之事应“宽猛相济,弦韦适中”。
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使整个社会早出现“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
”的和乐局面。
建功济世是贯穿诗人一生的主导思想,然而这并不意味在诗人思想中就不存在矛盾。
实际情况是,在诗人思想中始终存在人世与出世、济世与独善的矛盾。
诗人由于受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的影响以及道家超脱尘世、追求绝对自由思想的熏陶,其出世、独善思想的产生是由来已久的。
二十岁以前就和一些隐士、道教徒在岷山隐居,修炼道术。
安陆时期和东鲁、梁园时期,在长达二十八年时间里,他经常栖隐山水,寻仙访道。
诗人声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据宋代葛立方云:“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则殆十三四”。
诗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求仙学道,这个问题是要做具体分析。
安陆时期,诗人隐居学道绝非出于迷信、消极遁世,而是为了养望待举,把它作为政治前途打开出路的一种特殊手段。
东鲁、梁园时期,当济世思想蒙受沉重打击之后,诗人求仙访道,一是为了寻找寄托,正如诗人所言:“人间不可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二是为了挥斥幽愤,这在《暮春江夏送祖监丞之东都序》中说的很清楚:“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
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
三是为了求得绝对自由的遁世生活,摆脱权贵大臣的陷害、诽谤,诗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悲愤地写道:“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究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由此可见,诗人人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的思想矛盾极其尖锐化,主要产生在济世理想遭到沉重打击之后。
兼济与独善是贯穿于诗人一生的思想矛盾,但必须看到,兼济思想则是这对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在诗人的毕生追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诗人自青少年时期就萌生建功济世的思想,所谓“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宜”。
即使到了暮年,其经国济世的愿望也未能泯灭,请听诗人的心声:“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在处理兼济与独善问题上,诗人观点鲜明:“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为了解决这一思想矛盾,诗人真诚的提出“功成身退”的办法。
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首次谈到这个愿望,所谓“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华,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此后在不少作品中反复申述:“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从诗人功成身退的表白中可以看出,诗人是把功成、兼济作为自己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的。
在诗人看来,只有功成才能身退,只有兼济,才能独善。
功成、兼济是身退、独善的前提条件。
事实正是如此,不完成功成、兼济大业,他绝不甘心独善其身,为了实现功成、兼济宿愿,诗人甚至晚年,仍有两次投笔从戎之举。
2、人生观李白的人生观也是十分复杂的,其组成因素,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诗人天资聪明,加上从小经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刻苦的攻读,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对自己的才能高度自负。
他坚信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因之,“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帝王之师,辅佐君王“解世纷”、“安社稷”、“济苍生”。
为此,他最大的宿愿就是希望当朝君主能像周文王赏识、重用姜太公一样,使其由布衣一举而为卿相,发挥其济世之才。
正如诗人自述:“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与此同时,诗人在不少作品中还经常以张仪、苏秦这些纵横家自况,热烈歌颂乐毅、鲁仲连这些纵横家的扶危济困之举,并对自己的王霸之略不为君王重视表示满腔的悲愤:“试涉王霸略,将期轩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
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要说李白是一位颇具济世才能的政治家,恐怕大多数人是不敢苟同的,但是诗人一生坚持济世理想,坚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人生,这是不应该怀疑的。
有人曾经给诗人扣上追逐功名富贵的大帽子,其实,对此应做具体分析。
诗人对于济世功业,执着追求,至老不衰。
对于个人名望,青少年到十分关注,对九十诵古文的“济南生”不以为然,希望“功名早著”,留世“清芳”。
然而随着仕途坎坷,人生体验增加,对个人名望亦追逐淡化,诗人深有体会地说:“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甚至对个人虚名完全采取否定态度:“且乐身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对于荣华富贵,诗人一向将它看得很淡,从来没有将其当做追逐目标。
诗人认为:“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诗人对个人虚名和荣华富贵采取否定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诗人对奉献人生的追求。
诗人的人生观中既包含积极方面,这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同时又包含消极方面,这就是追求欢愉人生,主张及时行乐。
李白作为士大夫知识分子,剥削阶级的烙印是不可抹杀的,作为寄生阶级的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残存在他的思想深处,一旦碰到适宜的“气候”,就会自然的流露出来。
李白的人生轨迹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诗人一生追求济世理想,希冀体现人生价值,可以说经历坎坷,顽强执着。
然而,当诗人的奉献之举倍受打击之时,其追求眼前享受的思想显露出来。
尤其是诗人天宝三年被赐金还山之后,他的享乐思想一下子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我浮黄云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诗人在失意的极度痛苦中,从两个方面悟出了要及时行乐的道理。
一是痛感人生短促,应及时行乐。
诗人认为天地日月长,而人的一生就像闪电一般,转眼就是百年,对此无奈,应及时行乐:“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有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有时,诗人感叹天长地久,人生短促,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更加热衷于眼前的享受:“悲来乎,悲来乎。
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二是总结历史上追逐功名的惨痛教训,从而悟出及时行乐的道理。
据《晋书·张翰传》载,西晋吴人张翰为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他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鲈鱼脍,便命驾而归。
不久,齐王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张翰因早已离开而不受株连。
李白从此事中得到启发,追求功名难免要遭受到政治上的陷害,还是看重眼前享乐为好,便对张翰大加称颂:“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