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

单选题1。
幔核界面—古登堡面位于地下约_____深度.(6分)(A) 670km处(B) 1000km处(C)2900km处(D)5157km处参考答案:C2。
下列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的是_____.(6分)(A) 大气圈(B) 水圈(C)岩石圈(D)生物圈参考答案:C3. 矿物的_____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6分)(A) 颜色(B)条痕(C) 透明度(D) 光泽参考答案:D4。
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
(6分)(A) 花岗岩(B) 安山岩(C) 石灰岩(D)大理岩参考答案:C5。
在大陆表层由风化残积物组成的一个不连续的薄壳,称为_____.(6分)(A) 残积物(B) 坡积物(C) 土壤(D)风化壳参考答案:D6. 下列风化作用类型中,属于物理风化作用的是_____.(6分)(A)溶解作用(B) 氧化作用(C) 冰劈作用(D)水解作用多选题7。
下列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_____。
(6分)(A)岩浆作用(B) 构造运动(C)风化作用(D)变质作用参考答案:A,B,D8。
下列属于矿物的光学性质的是_____。
(6分)(A)颜色(B) 条痕(C)透明度(D) 解理参考答案:A,B,C9. 下列选项中,属于化学风化作用的是_____。
(6分)(A) 溶解作用(B)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C)碳酸化作用(D)氧化作用参考答案:A,C,D10. 按照形成岩石的地质成因,可将岩石分为三大类,分别是_____。
(6分)(A) 岩浆岩(B) 沉积岩(C)侵入岩(D)变质岩参考答案:A,B,D11.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_____.(5分)(A) 构造运动(B)地形(C)岩石特征(D) 气候条件参考答案:B,C,D判断题12。
在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地球内部圈层是否属于岩石圈部分?(5分)正确错误解题思路:13。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以外的外能和地球内部的内能。
其中,内能是否包括重力能、热能、太阳辐射能、结晶与化学能等?(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14. 解理是否指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方向裂开的能力?(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解题思路:15. 由于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共同作用,使岩石与外界接触的棱角部分逐步风化直至消失,最后变成球形或椭球形,这种现象是否称为差异风化?(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解题思路:填空题16。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一般在 30 至 70 千米之间;而海洋地壳则较薄,通常只有 5 至 10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00 千米。
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迅速,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还可能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会变成板岩。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一般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往往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是岩石在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四、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地质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各个部分的物质能量转化到地球与外部空间的物质能量转化
等等,充满着各种矛盾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举例 第三,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但地质学必须首先是以地球为大课堂,以大自然为实 验室,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大量掌握实际资料,进行分 析对比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以指导生产实践, 并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已有的结论。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
-
20
(六)现代地质学发展趋势
P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社会对各类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
增加,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均对地质学的研究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大量资料的积累,学科的交叉、渗透,尤其是航空、
航天、计算机、深部钻探等高科技手段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学获得
-
10
P4
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室内实验也是进行 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在野外采集的各种样品, 都要带回室内进行实验、分析和鉴定,例如岩矿 鉴定、岩石定量分析、化石鉴定、同位素年龄测 定等。为了生产的实际需要和探讨某些地质现象 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有时需要利用已知岩矿的各 种参数及物理、化学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
14
P7--12
五、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 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 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 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 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 的知识体系。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 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6个时期 :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入门1.1地球及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倾入体的产状:岩墙、岩床、岩盘与岩盖、岩株、岩基。
地质学基础

地质作用:地球系统中,导致发生各种地质事件的地球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太阳驱动、地球的重力参与的地质作用。
发生在地球表层水圈,气圈和生物圈。
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风的作用,海洋与湖泊作用,河流和地下水作用,冰川和重力作用等。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源驱动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的内部。
在形式上表现为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
“将今论古”法的实例地质年代表1.早期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的繁盛时代:古生代(Pz)原义是古老生物的时代,标志着生物已开始大量发育。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5.9--5.0)、奥陶纪(5.0--4.4)和志留纪(4.4--4.0);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时期,早寒武小壳动物开始繁盛。
2.晚古生代——植物及无脊椎动物登上大陆:晚古生代全球古气候经历了暖、冷、暖的过程。
晚古生代是陆生生物的大发展时期。
二叠纪末海生生物有一次大的灭绝事件,灭绝的生物主要是海生无脊椎动物。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4.00--3.50亿年)陆地面积增加,地势高差增大,陆相沉积更为发育,出现了陆生植物和淡水鱼类。
泥盆纪鱼类特别繁盛,因而称为鱼类的时代,晚泥盆世时出现了两栖类。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3.50--2.80亿年)石炭纪是地质历史中最早的世界性成煤时期,石炭纪陆生植物空前茂盛,地球上首次出现规模巨大的森林。
陆生脊椎动物中两栖类已占统治地位,石炭纪中晚期出现最早的原始爬行类。
二叠纪:主要的古大陆在二叠纪逐渐拼合联成一体,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联合古陆。
二叠纪分为早、晚二叠世。
二叠纪末曾经发生了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灭绝事件。
3.中生代——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中生代(Mz)的原义是“中期生物”的时代,以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繁盛为特点。
中生代从2.30亿年开始,到0.65亿年前结束,跨时1.56亿年。
第二章 地质学基础

(一) 矿物
1. 概念 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
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可以是单质,也可以
是化合物。 2. 矿物的鉴定方法 (1)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依据光线照射晶体所表现的性质:顏色(Color)、条痕 (Streak)、光泽(Luster)、透光度(Diaphaneity)、透明度 (Transparency)及荧光性(Fluorescence)等。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板岩(slate)
石英岩(Metaguartzite)
片岩(Schist)
蛇纹岩(Serpentinite)
片麻岩(Gneiss)
大理岩(Marble)
二、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 地壳运动 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 它使地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 成各种的形态。分两种:
二)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碎屑矿物
母岩机械破碎后继承下来,抗风化力强的矿物,如石 英、白云母等。 粘土矿物 含铝硅酸盐矿物的岩石经过化学风化作用分解后产生 的新矿物,如高岭土、蒙脱石、铝土矿等。 化学和生物成因的新矿物 溶液中沉积的矿物,如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 母),磷酸盐矿物、氢氧化物(针铁矿、铝土矿)、硫 酸盐矿物(石膏)等。
依据矿物的晶系和集结性质: 晶系(Crystal System)、 習性(Habit)、解理(Cleavage)、断口(Fracture)、硬度 (Hardness)。 2)常用的简易定方法
颜色: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颜色.
孔 雀 石 菱锰矿 辰砂 锡石或水晶
硬度:不同矿物,硬度不同。莫氏硬度计 1:滑石(Talc)→2:石膏(Gypsum)→3:方解石(Calcite)→4: 荧石(Fluorite)→5:磷灰石(Apatite)→6:正长石 (Orthoclase)→7:石英(Quartz)→8:黄玉(Topaz)→9:刚玉 (Corundum)→10:金刚石 (Diamond) (3)显微镜鉴定 (4)化学分析:对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鉴定的。如对粘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科学。
具体地讲,它是研究地壳的构造、物质组成、发展变化以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内容的科学。
Ⅰ.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物体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称为重力。
通过高程及地形校正后,再减去该地区的理论重力值,得出的值如为正值,称正异常,表明地下有密度较大的物质分布;如为负值,称负异常。
地壳上每加深100米,温度升高3℃左右。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一)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产生的地质动力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其表现方式有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地壳运动:组成地壳的物质(岩体)不断运动,改变他们的相对位置和内部构造。
岩浆运动: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石的全过程。
岩浆作用有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两种。
(1)喷出作用:喷出作用是指岩浆直接喷出地表。
(2)侵入作用:灼热熔融的岩浆并不一定能上升到达地面,往往由于热力和上升力量的不足,在上升过程就会把热传给与它相接触的岩石,而逐渐在地下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由于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使已形成的矿物和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的形象,在基本保持固态的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
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这一过程称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三种。
(1)接触变质作用。
(2)动力变质作用。
(3)区域变质作用。
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由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引起的。
(二)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量所产生的地质作用。
它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以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地球的重力能等,其作用方式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在常温常压下,由于温度、H2O、O2、CO2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组成地壳表层的岩石发生崩裂、分解等变化,以适应新环境的作用。
地质学基础-地球概况

(三)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称地核,半径为3480km的球体, 平均密度为10.83g/cm3; 一般认为物质成分主要为铁; 划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四)岩石圈
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
组成的,因而称岩石圈;
平均厚80km,大陆区厚60-150km,大洋区厚30-90km; 平均密度为3.25g/cm3;体积分数为3.72%,质量分数为2.19%。
二.地球的重力
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地 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垂直 地面分力)的合力。 地球表面的重力随纬度值的增大 而增大(赤道 978.0318cm/s2, 两极 983.2177cm/s2,g随海拔高 度的增高而减小)。
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 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 力异常(正、负异常)。
第一章 地球概况
本章共分四个部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4、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 (自转所致,表明地球具有弹性) 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 (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 三.地球形状的主要参数 赤道半径a 6378.140km 两极半径c 6356.755km 平均半径R 6371.004km 扁率(a-c)/a 1/298.253 表面积 510064472km2 体积 10832×108km3
生物的作用:产生氧气,促进化学循环。
第三节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压力 地球的磁性 地球内部的温度 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 算 出 地 球 的 质 量 为 5.9472×1024kg , 地 球 的 平均密度为5.516g/cm3。 砂、页、灰岩平均密度为 2.6g/cm3, 花 岗 岩 密 度 为 2.67g/cm3,玄武岩密度为 2.85g/cm3 , 因 而 推 论 , 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密度 应大于平均密度。 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 增大,且是不均匀的。
地质学基础知识词汇

地质学基础知识词汇一、岩石相关。
1. igneous rock [ˈɪɡniəs rɒk](名词短语)- 释义: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例如花岗岩(granite)就是一种常见的侵入型火成岩。
2. sedimentary rock [ˌsedɪˈmentri rɒk](名词短语)- 释义: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砂岩(sandstone)、页岩(shale)等。
3. metamorphic rock [ˌmetəˈmɔːfɪk rɒk](名词短语)- 释义: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
大理岩(marble)是由石灰岩(limestone,一种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二、地质构造相关。
1. fold [fəʊld](名词/动词)- 名词释义:褶皱,是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
褶皱有背斜(anticline)和向斜(syncline)两种基本类型。
- 动词释义:使弯曲,例如:The layers of rock were folded by the tectonic forces.(这些岩层被构造力弯曲了。
)2. fault [fɔːlt](名词/动词)- 名词释义:断层,是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
- 动词释义:挑剔,例如:You can't fault his work.(你不能挑剔他的工作。
)在地质学语境中主要用名词意义。
3. stratum [ˈstrɑːtəm](名词,复数strata)- 释义: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例如:The different strata tell the story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periods.(不同的地层讲述着不同地质时期的故事。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第1章绪论第1节地质学概述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变和发展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2.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3. 地质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构造、构造演变和构造运动。
4.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成因、分布、分类和演变规律。
5.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演化和分布规律。
6.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过程和物理场。
7.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和化学演化。
地质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学科,如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地质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实践性: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实践性很强。
3. 历史性: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及其历史,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4. 动态性: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地质学研究需要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地质图编制等。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地质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2. 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5.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地质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火山喷发、地震、矿物等。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演化和变化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了地球的各个层面,包括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理过程、地球的历史记录等。
地质学的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岩石和矿物学:研究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矿物的分类和特征。
岩石和矿物是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2. 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物理特性,如密度、地震波和地磁场等。
3.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成过程,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地貌学研究地球的外部作用力和地表流动的水体对地形的影响。
4. 地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地球内部力学过程。
地质力学为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动等现象提供了
物理解释。
5. 地层学:研究地质记录的时间序列。
通过研究地层的堆
积规律、古生物化石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可以了解到地球
历史上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6. 地球历史和古环境: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古环境变化。
通过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等,可以了解到地球过
去的环境条件和生物演化过程。
以上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地质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非常
广泛,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资源的利用具有
重要意义。
地质学基础知识概述

地质学基础知识概述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地球上各种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与变化的科学。
本文将概述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1. 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岩石,占据了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一层液态金属,内核是固态金属。
2. 地质时间地质时间划分为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两种。
相对时间指示了地球历史上事件的顺序关系,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现生代等时代。
绝对时间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等方法测量地质事件的确切年代。
3.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的构造变化、板块运动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地壳构造变化主要体现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这些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运动也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4. 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球上常见的固态物质,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
矿物是地球上自然形成的无机固体,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矿物的种类和组合会决定岩石的性质和特点。
5. 地质资源地质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从地下开采的矿物和矿石,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燃料矿等。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燃料、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
6.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概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地球的各个方面。
深入了解地质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利用地质资源,以及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地球概况一名词解释⒈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组成。
⒉岩石圈:固体地球的最外层,由地壳和上地幔的岩石所组成。
⒊地幔:指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⒋地核:位于2900km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称为地核。
⒌大气圈:⒍水圈 :⒎生物圈:指地球表面有生物存在并感受生命活动影响的圈层。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一名词解释⒈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匀物质,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⒉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二.复习思考题⒈简述矿物的主要类型?并举出一种常见矿物的主要特征。
答:矿物按其化学成分类型分为五大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卤化物、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矿物、含氧盐矿物。
金刚石C属于自然元素矿物的一种,其特征是硬度最大且具有强金刚光泽。
⒉简述岩石的主要类型?并举出一种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
答:岩石的主要类型有: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沉积岩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第三章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一名词解释⒈地质作用:我们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⒉内动力地质作用 : 由地球内部的能(内能)引起的,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⒊外动力地质作用 : 由地球以外的能(外能)引起的,主要有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
⒋地质年代:指地球历史演化和地质事件的年龄与时间序列。
第四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名词解释1、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2、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皱、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
3、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地质学基础

1、地质学(Geology):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2、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m/℃。
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3、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克拉克值又称元素丰度。
4、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5、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6、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7、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8、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的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9、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
10、相对密度:矿物质量与4℃时同体积水的质量比,称为矿物的相对密度。
11、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12、等粒结构:又称粒状结构。
是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的粒径大致相等的结构。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一般是斑晶结晶较早,晶形较好,而基质部分结晶较晚,多是岩浆喷出地表或上升至浅处迅速冷凝而成。
斑状结构常为喷出岩或一些浅成岩所具有。
13、火成岩的构造:①块状构造②流纹构造③流动构造④气孔构造⑤杏仁构造岩14、层理构造:使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
层理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层理。
15、变质作用的因素:㈠温度㈡压力㈢化学因素16、变余结构:指变质岩中残留的原来岩石的结构。
17、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变形、变位的作用。
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发展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老构造运动:新近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18、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19、确定岩层状的3个数值,走向、倾向、倾角走向:岩层层面与任一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也就是同一层面上等高两点的连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称岩石的走向倾向:侧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坡下所引的直线倾角: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第⼀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节岩⽯学基础知识⼀、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定的物理性质和⽐较固定的化学成份。
有的矿物是由⼀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然⾦、⾃然铜、⾦刚⽯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解⽯等。
某些⼈⼯合成的矿物,如⼈造⾦刚⽯、⼈造⽔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
常见的矿物有:⽯英、长⽯、⽅解⽯、⿊云母、⽩云母、⾓闪⽯、黄铁矿、⾚铁矿和铝⼟矿等。
⼆、岩⽯岩⽯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下聚集⽽形成的,⾃然界中有些岩⽯是由⼀种矿物组成,如纯洁的⼤理岩是由⽅解⽯组成;⽽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英、长⽯、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物遗骸组成。
岩⽯具有⼀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征,与矿物⽐较,岩⽯的物质组成不固定,物理性质不均匀。
岩⽯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各种⾦属、⾮⾦属矿产(如煤炭、⽯油等)绝⼤多数蕴藏于岩⽯之中,与岩⽯具有成因和时空上的联系。
⾃然界中岩⽯种类名⽬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岩⼜称⽕成岩,它是地壳下⾯存在着⾼温⾼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
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这些岩浆岩中的SiO2含量依次逐渐增⼤。
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侵⼊煤系地层,是⼀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影响煤矿⽣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
岩浆岩侵⼊体对煤层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①煤层被侵⼊体所代替,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②由于接触变质的影响,使煤的灰分增⾼,黏结性减弱,煤质变劣,降低煤的⼯业价值;③侵⼊体硬度较煤层⼤,会妨碍采掘⼯作的正常进⾏,增加⽣产成本;④侵⼊体在煤层中发育时,使采区和⼯作⾯布置困难,甚⾄造成废巷等损失。
地质学基础知识普通地质学

1. 我国地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答:我国地史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阶段。
2. 我国地史中,古生代划分为哪几个纪?答: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碳纪、二叠纪六个纪。
3. 岩石按成因分为哪几类答: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4. 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答: 长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六种。
5. 何谓联合古陆答: 二叠纪时的一联合超级大陆,后在三叠纪时开场裂开。
6. 何谓冈瓦纳古陆答:又称南方大陆。
由非洲、南美州、南极州、澳州和印度组成的南半球超级大陆。
7. 何谓劳亚古陆答:由称北方大陆。
由北美和欧亚大陆所构成的北半球超级大陆。
8. 何谓大陆漂移答: 指大陆在水平方向大尺度运动,岩石圈在软流圈上飘逸,大陆分裂形成大洋。
9. 何谓矿物?答: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自然单质和化合物。
10.何谓褶皱答:岩石受力发生弯曲成为褶。
11.褶皱几何要素有哪些?答:一是核。
泛指褶皱弯曲的核心部位。
二是翼部。
泛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
三是转折断。
泛指褶皱两翼岩层互相过渡的弯曲局部。
三是枢纽。
褶皱的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叫枢纽。
枢纽可以是直线、曲线或倾斜线。
四是轴面〔枢纽面〕。
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可是平面,也可是曲面,其产状同样用产状三要素表示。
五是脊线和槽线。
背斜中同一面上弯曲的最高点的连线称脊线。
向斜中同一层面上弯曲的最低点的连线称槽线。
七是轴迹。
轴面与包括地面在内的任何平面的交线,均可称为轴迹。
12.何谓背斜和向斜?答:所谓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岩层老,两翼地层新。
背斜受剥蚀后,在平面上,从中心向两侧,岩层从老到新对称出现。
所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地层新。
向斜被剥蚀后,在平面上,从中心向两侧,岩层从新到老对称出现。
13.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内动力地质作用?答:外动力地质作用以是以外部能为主要来源,在地表或地表附近进展的地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基础
(教案)
肖有才
绪论
一地质学概念:Geology
研究地球的科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地质学的产生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步了解和认识的结果。
最早的地质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但地质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地质学的发展分可为:
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
公元前我国《山海经》(前374-287年)记载了73种矿物,古希腊《石头志》记载了13种,这个阶段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认识是朴素、直观、零散的,分析问题带有极大的猜测性。
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十八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地球上孤立的自然现象纳入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地质科学。
这时期地质学诞生、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地质学家,确立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地质年代表,使这一科学体系不断完善成熟。
史密斯、菜伊尔、赫屯……
现代地质学时期(二十世纪初~现代)
随着科技手段的更新,发展,同时人类自身探索资源的需要,收集到了更广泛的地质资料(洋底)建立了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为标志的系统的新的地质学理论、观念、方法。
同时这一时期,地质应用学科得到了很大发展。
(勘探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地质量学理论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完善。
地质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及分支
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
地质学在自身的研究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手段,近些年来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了交叉学科:
地质学自身的分地支学科(椐研究方向划分):
研究地球物质成分: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
研究地壳运动及变形的: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 地震地质学。
研究地壳演化历史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相古地理学。
研究地表特征的: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
地质应用学科:
与开发资源相关的:
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冶金地质学、矿床学、水文地质学。
与环境科学相关的:
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城市地质学、旅游地质学
二 地质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一)特点
1.时间漫长:地球年龄46亿年,自地球形成起无时无刻不发生地质作 用,地质学问题涉及时间长。
最老的岩石年龄38亿年。
一些地质作用过程持续时间长,如海陆变迁,山脉隆起,
矿物、岩石的形成、煤、石油资源的形成等。
地质年代的记时单位是百万年(MY )。
3. 现象复杂
性质上:包括物理的(崩塌、泥石流)、化学的(钟乳、滴石)、
生物的(煤、石油形成)等各种变化。
规模上:小到原子、分子的微观过程(矿物形成、化石形成……), 大到整个地球乃至太阳系形成的宏观现象。
范围上:从无机到有机界、有机界与无相界的相互转化。
环境上: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地表环境、地下深处环境。
4.无法再现:众多地质现象对人类来说是无法再现阶段,生物演化,海陆 变迁、煤、石油形成过程(非再生资源)。
针对以上地质学特点有其相适应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践:(1)到自然界去观察,取得最基础的资料。
(2)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
一些地质现象(火山爆发、海底扩张、风化现象)只有在野外直
接观察(可借助仪器,但必须到实地)否则无法全面了解。
同时,有些现象,我们需要模拟实验,在实验室重复过程,进行
2. 空间广阔 横向:遍布全球每个角落(南极、北极、赤道、
山地、平原、陆地、海洋)。
纵向:大气圈——上地幔(整个岩石圈)。
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辟如,河流沉积作用中,砂是在流动的水
中沉积下来的,我们可以在室内水槽中透明的水体里观察,砂的
沉积过程,沉积的层时的类型、沉积颗粒的大小与水流速的关系
等…。
利用分析的结果,结合地层中河流沉积的地层来推测古河流
(地史中)的状况。
2.室内与野外相结合
(从1可理解此)不应过度偏重某一方面。
3.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有些地质现象,涉及空间大,人们无法得到全部的空间资料,这时,
对整体的现象了解必须与局部相结合,如地质勘探探明地下矿藏
的分布:点-线-面-体。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如,火山喷发是极其宏观的现象,但熔浆冷凝过程中矿物的形成又是结晶的微观过程。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原始手段与新技术、新装臵相结合
在当今先进的技术条件下,“地质三大件”(锤子、罗盘、放大镜)
仍不能放弃
“将今论古”是地质研究的指导方法
“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三《地质学基础》的学习
学习目的及内容
本课程是与地学有关专业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质学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内容上包括了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核心内容(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总计90学时,分两学期讲授,教材仅为参考书,章节安排:学习方法
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基本上属于阐述性、叙述性讲授,内容也不是中学、数理化一类有严格的数学推导,许多问题是定性讲叙。
方法上,学生应调节自己,适应课程特点——阅读。
大量阅读,认真理解、总结归纳、
要求:课堂作笔记,课后阅读参考书,消化当天内容。
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专业课,同时课程特点与中学差别较大,应在学习中注意培养自己专业课学习的良好的习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