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章 第一节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是蒸馏;分离固液混合物的常用的方法是过滤;分离两种溶解度相差很大的溶质的溶液时,常用的方法是萃取。
2、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3、(1)、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放置酒精灯;②固定铁圈位置;③放上蒸发皿(蒸发皿中盛有NaCl溶液);④加热搅拌;⑤停止加热。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2)、如何运用最简方法检验溶液中有无SO42—离子?取溶液加BaCl2,有沉淀则有SO42-。
如果有,应该如何除去SO42—离子?加BaCl2,过滤。
(3)、在粗盐经过溶解→过滤后的溶液中滴加饱和Na2CO3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请问这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Ca2+及少量的Mg2+ 。
(4)、将经过操作(3)后的溶液过滤。
请问这一操作能除掉哪些杂质?泥砂等不溶性杂质,Ca2+及少量的Mg2+ 。
(5)、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溶解:搅拌;过滤:引流;蒸发:搅拌。
4、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
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
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B.把50mL碘水和15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H.静置,分层。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化学是初中新开设的科目,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化学知识点比较琐碎,因此在课下多进行复习巩固,下面为大家带来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希望对大家学好初中化学知识有帮助。
【知识点的认识】托盘天平是一种粗粗略称量物质质量的常用衡器.精确度一般为0.1克.最大量程一般是200g.如图所示,它由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刻度尺、指针、刀口、底座、分度标尺、游码、砝码等组成.由支点(轴)在梁的中心支着天平梁而形成两个臂,每个臂上托着或挂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通常为右盘)里放着已知重量的物体(砝码),另一个盘(通常为左盘)里放待称重的物体,游码则在刻度尺上滑动.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向正中刻度时或左右摆动幅度较小且相等时,砝码重量与游码位置示数之和就是被称量物质的质量.其使用注意事项有以下六条:1.事先将要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的地方,把游码移至0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左右平衡.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2.左放物质,右放砝码(即左物,右码).3.砝码不能用手拿,应该从大到小用镊子夹取,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并且,游码也不能用手移动.称量完毕,取下的砝码应放回砝码盒,还应把游码移回零点.4.过热、过冷的物质不能直接放在托盘里称量,应先在干燥器皿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5.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6.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与其有关的题目,必须熟记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还要有一定误差及其原因分析能力.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主要记上面归纳的六条即可,但是还要注意精确度为0.1g;对于误差及其原因的分析一般是这样的:1.若物、码错位(即左码,右物),误差偏大.2.若砝码生锈了,误差偏小;若砝码磨损,误差偏大.3.若左盘放纸,右盘不放,误差偏大;反之,误差偏小.4.若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左时,就开始称量,误差偏大;反之,误差偏小.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希望我们能够好好掌握初中化学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取的好的化学成绩。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物质的三态(固液气)之间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
食物的变质
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
旺;
燃。
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科学探究是基本步骤: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常见的化学仪器(见文档常见的化学仪器介绍)。
、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标志。
细口瓶
少量:滴管大量:直接倒
有毒
品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注意事项:
,将其插入。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先把玻璃管口
先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
手后导管内能形成一段水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
、洗涤玻璃仪器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均匀
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九年级化学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讲,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XXX化学:向着环境友好进展。
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群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XXX、呼吸2、推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别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别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XXX、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能够”等浮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爽朗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不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干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索,实验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群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含糊或有水珠浮现)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别燃烧也别支持燃烧,别能供给呼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实验仪器和操作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的特点: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发热放热等。
(特点可以作为判断的参考,但不是主要依据)考点:选择题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体现性质的字眼:“可以”“易/难”“能够”“是”等。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的燃烧−→−+−蜡烛点燃+二氧化碳水氧气2、水蒸气的检验:火焰上方罩干冷的小烧杯,内壁上有小水珠;二氧化碳的检验:火焰上方罩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3、空气的检验: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继续燃烧,则为空气。
4、氧气的检验: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即“不触、不闻、不尝”。
(2)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中,用药匙或镊子取用。
(2)颗粒状或粉末状取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部(以免药品沾在试管内壁)。
(3)块状药品取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口后,再把试管缓缓地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试管的底部(防止试管底被砸破)。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不: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别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XXX、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干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爽朗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索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别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歪(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办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别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别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洁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别聚成水滴也别成股流下。
(7)可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别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别尝、手别摸、鼻别闻(闻的办法:扇闻)未讲明药品用量时:液体普通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绪论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
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2.拉瓦锡研究了空气成分和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磁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毒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描述性质时往往有 能”、会”、可以”、易”、难”等字眼。
3.正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课题2 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1.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取用规则:使用试剂时的 三不”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试剂的味道。
节约原则:未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实验剩余试剂的 三不一要”处理原则: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试剂:存放于广口瓶,①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立”②粉末状固体-用药匙: 一横二送三直立”托盘天平:一定量固体-托盘天平 左物右码”正加反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3.液体试剂:盛放在细口瓶。
①较多量时-倾倒法,瓶塞倒放 (防止污染试剂),标签向手心 (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防止试剂洒落),倒完后,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试剂挥发或变质),标签朝外放回原处。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的语言——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
1. 化学物质的表示方法:化学元素用化学符号表示,由元素符号组成,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物质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物在左边,产物在右边,用箭头隔开。
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的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4.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反应物的消失和产物的生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个数要保持平衡。
5. 化学反应的类型:有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不同类型的反应。
以上是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化学物质的表示方法、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以及化学反应的类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变化和性质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2)实例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沸点、挥发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碱性等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实例物理变化:发光、发热、挥发、蒸发等化学变化:燃烧、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酵、分解等二、化学实验和探究1、科学探究(1)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2)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三“关注”:关注性质、关注变化、关注过程与结论2、蜡烛燃烧实验(1)火焰:分为外焰、中焰、内焰。
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蜡烛燃烧表达式:3、人体呼吸实验(1)探究方法:对照实验(控制变量法)(2)吸入:空气(主要是氧气和氮气,但氮气基本不参与反应)呼出: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氮气不参与反应)三、实验基本操作1、托盘天平的使用(1)精确度是0.1g(2)使用规则:左物右码(3)药品质量=砝码重量+游码重量(4)药品是干燥固体时,需要在左右盘先放一张大小和质量相同的纸;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时,需要放在玻璃器皿中。
2、仪器连接(1)玻璃管与胶皮管或橡胶塞连接时,都要先用水润湿。
(2)橡胶塞塞入容器口时不能把容器抵在桌面上。
(3)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一段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容器,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3、药品取用(1)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用手接触药品、不凑近闻药品气味【正确方法是: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品尝药品节约原则:没说明用量时,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只能放入指定容器中。
(2)固体药品取用块状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3)液体药品取用①取用大量液体:一倒: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防止污染药品或者腐蚀试验台】二向:标签必须朝向手心【防止腐蚀标签】三紧挨: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防止药液损失】四还原:倒完液体之后应该立即塞紧瓶塞、放回原处、标签朝外【防止药品潮解或变质】②取用少量液体:使用胶头滴管在容器正上方竖直滴加,不能接触容器壁【防止污染试管或试剂】取液后,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放,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胶帽】③取用定量液体:使用量筒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药品直至液面靠近目标刻度,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药品直至达到目标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复提纲绪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XXX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XXX 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XXX XXX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XXX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定义常见现象本质区别实质联系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资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物资的状态、外形大概产生变化,大概有发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等现象出现放热、发光等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产生化学变化时肯定同时产生物理变化,而产生物理变化时不肯定同时产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定义实例区别物理性质物资不需求产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稳定性、生动性、酸性、碱性、毒性等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尝试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洋火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申明外焰温度最高。
扑灭烛炬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申明烛炬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单元:空气】1.组成: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与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原理:压强差(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氧气的性质和制备(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a.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例如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等。
化学变化:指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2、判断变化依据:判断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需要看是否有其他(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就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物理变化发生,即有化学变化就一定有物理变化,但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实质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确定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例如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研究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九年级化学上册 各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科学。
和的创立,奠定了进代化学的基础。
人们还发现,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它共有种,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万种。
2.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等都是物理变化;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等都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
判断铁丝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等现象发生,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4.化学性质,如、等都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5.为什么说点燃蜡烛的过程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6.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7.判断下列变化或性质分别属于哪一种?(1)酒精易挥发()(2)汽油燃烧()(3)钢铁生锈()(4)空气无色无味()(5)玻璃破碎()(6)矿石炼铁()(7)动植物呼吸()(8)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8.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小明、小朋和小刚三位同学在在一起研究蜡烛燃烧的成分,他们将一根短导管插入蜡烛的火焰中心时,发现另一端产生白烟,用火柴点燃,发现该白烟也能燃烧。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是什么呢?[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小朋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小刚认为:上述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设计方案,判断哪种分析正确。
[操作方法]。
现象与结论:如果小明猜想正确,现象是。
如果小朋猜想正确,现象是。
如果小刚猜想正确,现象是。
9.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猜想与假设]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些成分不同,如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
化学九上知识点1~3单元总结
化学九上知识点1~3单元总结化学九上知识点(人教版)1 - 3单元总结。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玻璃破碎、汽油挥发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举例: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腐烂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举例: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4.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 举例: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可通过蜡烛浮于水面得出),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可通过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外焰部分最先变黑得出),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 燃烧产物有水(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可被点燃。
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方法:- 收集两瓶呼出气体(排水法)和两瓶空气。
- 比较氧气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在空气中木条燃烧时间更长,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 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向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更明显,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梳理
一.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 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
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4.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①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②烟尘(可吸入颗粒物)
(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
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
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物和臭氧等。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在该项目内)
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实验注意事项:①装置不能漏气;②红磷要过量;③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5)实验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A. 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B. 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二.氧气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
色雪花状固体。
2.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1)氧气的助燃性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2)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的比较
三. 制取氧气
1.实验室制取氧气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
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分解反应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④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注意: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
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要物质与
氧气发生反应。
2.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3. 检验所收集的气体的方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4. 验满方法:
①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②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5. 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