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者_记中国工程院院士_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

合集下载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1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研究生导师简介:
柴天佑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导师
柴天佑院士,1985年博士毕业,1988年为东北大学教授,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现任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本方向的特色
本方向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流程工业为背景,以企业实现信息化所急需的综合自动化技术为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包括应用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示范工程建设、目标产品研发四个层次,既有自动化学科发展的先进性、前瞻性,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以产业需求带动学科发展,实现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的新趋势。
(5)非线性自适应解耦控制技术及其在连轧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棒线材连轧和板带钢连轧。
(6)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在炼钢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直流电弧炉、交流电弧炉、转炉和钢包精炼炉。
3.高技术产品研发
包括工业过程多媒体监控系统、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数据采集器、脉冲燃烧智能控制系统、球磨机智能解耦控制系统、发电厂经济运行管理与决策软件包等。
4.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的智能解耦控制,199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智能解耦控制软件,1998年,沈阳市优秀软件一等奖;
6.2000年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被EI收录12篇;被ISTP收录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2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2)采用先进控制技术的实现三电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集成设计技术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李小平 副教授 硕士导师 1982 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自控系,1986 年获硕士学位. 获奖情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经贸委黄金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省部级科 技进步一等奖三项. 主要研究方向: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集成技术. 曾负责的项目主要有: 酒钢选矿厂综合自动化系统; 排山楼金矿综合自动化系统; 长春北郊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 沈阳南部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 邯钢 CIMS 系统(国家 863 项目,CIMS 主题之课题); 抚钢长型材新流程自动化系统消化,吸收与创新.(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本文由zt359548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研究生导师简介: 柴天佑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导师 柴天佑院士,1985 年博士毕业,1988 年为东北大学教授,1990 年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国 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 IFAC 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现任东北 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 评议组成员, 国家 863 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柴天佑教授先后承担与完成国家 973 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 高技术 计划, 国家攻关计划,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企业重大自动化工程等 30 余项科研项目. 在多变量智能解耦, 自适应控制技术和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 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以综合 生产指标为目标的工业过程优化控制方法和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界, 在冶金, 电力等行业的十余家企业建立了综合自动化系统, 树立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的成功范例,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创建了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并使之成为国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表的论文被 SCI 收录 40 余篇,被 EI 收录 170 余篇,被 ISTP 收录 76 篇.研究成果受 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培养了十余名博士后,五十余名博士,百余名硕士.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八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辽宁省科技 功勋奖,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东北大学柴天佑院士主持的973项目申报书 -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

东北大学柴天佑院士主持的973项目申报书 -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
对于难以建立过程模型的复杂生产制造过程,还未形成适用于生产制造全流程的运行优化方法。目前,在工业企业,大量的新型仪表、网络化仪表和传感技术已经应用于生产制造全流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实时数据。生产线的操作专家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系统运行优化和故障诊断、安全运行维护的知识。采用数据和知识融合,建立基于数据和知识的实时智能运行优化理论和方法是解决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运行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鉴于在钢铁等行业的复杂生产过程中,运行优化与实时优化调度是紧密相关的,为提高运行优化的效果,必须实现实时调度与运行优化的一体化。另外,由于受基于数据和知识所建立的运行过程模型精确度的影响及设备状况、原材料和其它生产环境的变化,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会出现异常工况,因此,为提高运行优化的效果,研究难以建立过程模型的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运行优化必须考虑工况故障预报与安全运行维护。同时,现有的传感器还无法实现对影响过程运行指标的若干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因此在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运行优化研究中还须考虑难以在线检测的关键工艺参数的检测问题。除上述工业企业的复杂生产制造过程需要采用基于数据和知识的实时智能运行优化系统外,城市污水排放过程等也需进行实时优化调度,以达到节能减排、提高效率的目标。而面向城市污水排放过程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实时优化调度方法与面向工业企业复杂生产制造过程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实时优化调度方法具有很多共性,本课题在研究面向钢铁、微电子等行业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基于数据驱动的实时优化调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结合城市污水排放过程调度的特点进一步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的实时优化调度理论和方法,以使本课题基于数据驱动的实时优化调度相关成果具有更大的通用性。
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运行优化的目的是使运行指标处于目标值范围内的最佳位置。由于存在模型误差和各种扰动,运行优化需要在工况点过渡过程满足时间最优、经济性与产品稳定等性能要求下,达到较佳的目标运行区域。在存在扰动时,调整设计参数使得动态运行优化可行,同时又不降低原有控制性能,需要将动态系统优化求解方法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相结合解决在线动态优化难题。

2021年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三创大赛

2021年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三创大赛

2021年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三创大赛中国通信学会、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____年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通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积极打造我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全国大学生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信息技术与产业应用协同创新,运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创新研究物联网智慧服务系统(Smart Service System ,简称3S)关键技术和服务应用,以及“互联网+”的解决方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重点培养大学生在物联网和互联网+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面向全国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举办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创意设计、创新技术、创业方案)”大赛。

大赛网址:/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承办单位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教育部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南京邮电大学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国家大学科技园高级顾问赵厚麟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朱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宋直元原邮电部副部长、中国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张乃通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陈国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某部研究员尹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广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张新生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震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南京邮电大学校长专家委员会主任: 朱洪波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 张英海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副校长林金朝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范九伦西安邮电大学副校长孙玲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牛志升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李安民中国电信创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乔辉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总经理田文科中国联通集团客户部总经理李文民中国铁塔商务合作部总经理委员: 马建国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文博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亚宏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计划投资部副总经理王丽宏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王良勇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王承祥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祖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韦岗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毛军发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院长2仇洪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院长孔善右普天高新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包志华南通大学原副校长兰巨龙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刘飞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刘建明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正局级调研员刘睿江涛安建平孙怡孙晓颖李卫平杨旸吴启晖冷甦鹏汪一鸣沈连丰宋令阳宋朝晖张宝贤张钦宇张海林张朝阳陈少平陈后金陈如山周建江郑志彬胡宏林胡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党委书记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科研部组织计划处处长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交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一处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泛在与传感网研究中心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部副部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3施毅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洪文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姚力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钱航工信部科技司高技术处处长殷月明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标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副总工程师兼频谱工程处处长组委会主任:副主任:隆克平续合元彭超蒋微波程崇虎潘炜宋彤朱洪波张英海王广基曾耘刘海涛续合元王丽宏蒋新沙敏朱艳蒋微波何春银祁晓荔程崇虎冉斌丁恩杰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总工程师人民邮电报社信息产业网常务副总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4研究所所长助理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党委书记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总工程师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副所长南京三宝集团董事长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中电14所国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江苏省环保厅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主任南京朗坤软件有限公司总裁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物联网应用交通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中心常务副主任4杨波南京市经信委电子信息产业处处长秘书长: 时光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部主任张登银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副秘书长: 杨龙祥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张丛生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秘书长赵夙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执行副秘书长大赛秘书处: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二、参赛项目内容与要求参赛项目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在物联网和互联网+领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提出如何实现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创新研究物联网智慧服务系统(3S)的关键技术和应用产品。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结合将使工业环节产生变革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结合将使工业环节产生变革

进展观点VIEW增加人类的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功能,增加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特定任务或比人类更有效地完成特定任务。

区别在于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不同、实现的手段不同(算法和系统),且人工智能在短期内的核心经济影响是自动化以前无法完成的任务。

柴天佑认为,目前的工业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结合。

工业人工智能可以增强劳动力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客户,使工业的各个环节产生变2019年1月10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主办的2019国家智能产业峰会在山东青岛召开。

峰会以“工业智联网:AI 赋能,智联世界”为主题,旨在使广大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工业智联网本质,挖掘工业智联网潜在能效,进而推动智能产业发展。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柴天佑指出,自动化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机器延伸和类脑机:节能,促进相关学科发展1981年,美国生物学家杰拉尔德•艾德曼提出了“综合神经建模”理论,这位科学家成为仿真生物大脑领域的先驱者。

30多年来,人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研究类脑算法、模型及配套硬件设施。

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激活”的世界上最大的“大脑”——SpiNNaker 为例,该项目始建于2006年,迄今已花费了约1 500万欧元。

类脑机为何能让人们如此着迷并为之付出诸多努力?一方面,类脑机在低能耗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人脑执行计算任务所消耗的能量要比目前通用计算机低很多。

正如欧盟在其推出的《人类大脑计划》报告中指出,在处理等量任务时,目前没有任何人工系统能够媲美人脑的低能耗。

人类大脑的能耗一般在20瓦左右,而一台笔记本电脑的能耗约为100瓦。

这种差距在基于革,为先进制造带来新的希望。

通过工业人工智能与数字设计相结合,将制造过程所需的信息无缝地结合到从原材料到产品的转换过程当中,从而形成一个高度互联的工业实体。

211049355_《自动化学报》创刊60周年专刊序

211049355_《自动化学报》创刊60周年专刊序

《自动化学报》创刊60周年专刊序主编 柴天佑1, 2《自动化学报》 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 自1963年创刊已六十年. 在此期间, 《自动化学报》 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为中国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离不开广大从事自动化领域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为纪念 《自动化学报》 创刊六十周年, 我们特别组织了本期专刊, 经推荐和审稿专家评审最后录用了12篇论文, 包括6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与6篇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的技术研究成果.1 理论研究成果近年来, 非线性系统的安全分析与控制已成为控制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 而障碍函数则是该方向的一种重要工具. 基于障碍函数的安全分析与控制方法具有计算效率高、鲁棒性强等优点. 同济大学的陈杰院士所在团队首先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基于障碍函数的非线性系统安全性分析的理论成果, 并进一步综述了障碍函数方法在非线性系统安全控制中的最新进展. 最后, 简要地介绍了当前基于障碍函数的安全分析与控制理论中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 并指出了未来可能发展的一些研究方向.传统学科之间的固有壁垒正在被逐步打破, 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态势变得越发明显. 北京大学的王龙教授所在团队对博弈论、多智能体学习与控制论的异同、联系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 首先, 介绍了作为纽带连接这三者的四种基本博弈形式, 进而论述了对应于这四种基本博弈形式的多智能体学习方法; 然后, 按照不同的专题, 梳理了这三者交叉研究的最新进展; 最后, 对这一新兴交叉研究领域进行了总结与展望.社会物理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 CPSS)在传统物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纳入对社会信号及社会关系的考虑, 利用网络世界近乎无限的人力、数据和信息资源, 突破物理世界有限的资源约束以及时空的限制.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王飞跃研究员所在团队从平行控制与智能控制、平行机器人与平行制造、平行管理与智能交通、平行医学与智慧健康、平行生态与平行社会、平行经济系统与社会计算、平行军事系统以及平行认知与平行哲学这八个方面阐述面向CPSS 的平行智能应用成果. 最后, 对CPSS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趋势进行了讨论与展望.机器学习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 然而, 现有的大多数机器学习模型在部署后类别和参数是固定的,只能泛化到训练集中出现的类别, 无法增量式地学习新类别. 近年来新兴的类别增量学习研究方向,旨在使得模型能够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持续学习新类别的同时保持对旧类别的判别能力 (防止 “灾难性遗忘”).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刘成林研究员所在团队对类别增量学习方法进行了详细综述. 根据克服遗忘的技术思路, 将现有方法分为基于参数正则化、基于知识蒸馏、基于数据回放、基于特征回放和基于网络结构的五类方法, 对每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 此外, 文章在常用数据集上对代表性方法进行了实验评估, 并通过实验结果对现有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 对类别增量学习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基于因果建模的强化学习技术在智能控制领域越来越受欢迎. 因果技术可以挖掘控制系统中的结构性因果知识, 并提供了一个可解释的框架, 允许人为对系统进行干预并对反馈进行分析. 东南大学的孙长银教授所在团队探讨了基于因果建模的强化学习控制技术(以下简称因果强化学习)的最新进展, 阐明其与控制系统各个模块的联系. 首先介绍了强化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经典算法, 并讨论强化学习算法在变量因果关系解释和迁移场景下策略泛化性方面存在的缺陷. 其次, 回顾了因果理论的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因果效应估计和因果关系发现, 这些内容为解决强化学习的缺陷提供了可行方案. 接下来, 阐释了如何利用因果理论改善强化学习系统的控制与决策, 总结了因果强化学习的四类研究方向及进展, 并整理了实际应用场景. 最后, 对全文进1. 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8192. 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沈阳 110819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ynthetical Automation for Pro-cess Industrie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etallurgy Automation,Shenyang 110819引用格式: 柴天佑. 《自动化学报》 创刊60周年专刊序. 自动化学报, 2023, 49(3): 473−475Citation: Chai Tian-You. Preface of the special issue for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Acta Automatica Sinica. Acta Automatica Sinica , 2023, 49(3): 473−475DOI: 10.16383/j.aas.c221020第 49 卷 第 3 期自 动 化 学 报Vol. 49, No. 32023 年 3 月ACTA AUTOMATICA SINICAMarch, 2023行总结, 指出了因果强化学习的缺点和待解决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姜斌教授所在团队针对航天器近距离操作过程中追踪航天器位姿控制系统执行器故障问题, 提出了一种直接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 保证了追踪航天器在发生执行器故障下的自身稳定性和对目标航天器位姿状态的渐近跟踪性能.基于对偶四元数的航天器位姿一体化控制系统模型, 首先假设故障已知, 设计标称控制信号; 然后设计自适应更新律对标称控制信号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 构成自适应控制信号; 最后利用多Lyapun-ov函数对多故障模式下的系统性能进行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2 技术研究成果航天技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为国家提供重要的战略安全保障, 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之一. 控制是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下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关键技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杨孟飞院士所在团队梳理了中国空间控制技术过去5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 总结划分为航天器姿态控制、姿态轨道控制、 “感知−决策−执行”自主控制三个方面,并在综述了各方面主要进展的基础上, 围绕超大结构航天器姿态轨道控制、轨道空间博弈控制、网络化航天器集群控制、地外探测智能无人系统控制、跨域航天器自主控制、在轨建造与维护控制6个技术方向, 提出面临的挑战和需要重点关注的基础性问题, 为空间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智能机器人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引领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国防安全中起到重要作用. 智能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 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湖南大学的王耀南院士所在团队从智能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等关键技术的视角出发, 重点阐述了机器人的三维环境感知、点云配准、位姿估计、任务规划、多机协同、柔顺控制、视觉伺服等共性关键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然后, 以复杂曲面机器人三维测量、复杂部件机器人打磨、机器人力控智装配等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为例, 阐述了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的应用关键技术, 并介绍了工程机械智能化无人工厂、无菌化机器人制药生产线等典型案例. 最后探讨了智能制造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东北大学的柴天佑院士所在团队在分析智能制造对PID整定的新需求及PID整定面临的挑战难题的基础上, 将自动化的建模、控制与优化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深度融合与协同, 提出了自适应与自主的PID整定的智能优化方法, 包括端边云协同的PID控制过程数字孪生模型和强化学习与数字孪生模型相结合的PID整定算法. 将工业互联网的端边云协同技术与PLC控制系统相结合, 研制了PID整定智能系统, 并在重大耗能设备 —电熔镁炉成功应用. 该系统安全、可靠与优化运行,取得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最后, 提出了控制系统智能化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我国流程行业原料来源复杂, 如何优化调控工艺指标使复杂生产流程适应原料波动, 是保障产品质量、降低物耗能耗的关键. 中南大学的桂卫华院士所在团队结合全流程、工序、反应器等不同生产层级的工艺特点, 系统研究复杂生产流程协同优化和智能控制方法. 针对全流程多工序关联的特点,提出了操作模式优化方法和操作模式动态匹配的全流程多工序协同优化方法; 针对单元工序多反应器级联的特点, 分析了工序内不同反应器的物质转化效率差异, 提出了反应器指标梯度协同优化方法;针对反应器多反应共存、工况多变的特点, 研究了基于完备状态空间的动态特性描述框架, 建立了竞争−促进反应体系机理模型, 提出了工况全覆盖的模型参数自主辨识方法和基于分工况智能综合调节的反应器操作参数精细化调控方法. 通过锌冶炼智能工厂建设案例阐述了所提方法在提高工艺原料适应能力、生产效率、质量稳定性等方面的成效. 最后, 结合我国流程行业智能化发展现状和需求, 分析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大型生产设施的安全与能效监控, 迫切需要低功耗、高精度的泛在感知, 高实时、高可靠的无线传输以及动态灵活的管控. 为此,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于海斌研究员所在团队提出一种扁平架构的无线化工业控制系统. 然后, 围绕感知、传输和控制等核心功能需求, 系统阐述了高实时高可靠的工业无线网络设计及其时−空−频三元联合调控方法, 感知终端的变周期精益采样和高能效精准时间同步方法, 以及管控平台的语义化互操作和赋时工作流模型等核心关键技术. 最后, 研发了面向石油高效采收和电网全域安全监测的无线化工业控制系统, 介绍了应用效果和成效.城市固废焚烧(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MSWI)是处置城市固废的主要手段之一. MSWI 具有多变量耦合、工况漂移等诸多不确定性特征, 因而难以建立其被控对象模型并设计在线控制器. 针对以上问题, 北京工业大学的乔俊飞教授所在团队提出了一种面向MSWI过程的数据驱动建模与自组织控制方法. 首先, 构建了基于多输入474自 动 化 学 报49 卷多输出Takagi Sugeno模糊神经网络的被控对象模型; 然后, 设计了基于多任务学习的自组织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Multi-task learning self-organizing 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MTL-SOFNNC)用于同步控制炉膛温度与烟气含氧量, 其通过计算神经元的相似度与多任务学习能力对控制器结构进行自组织调整; 接着, 通过Lyapunov定理对MTL-SOFNNC稳定性进行了证明; 最后, 通过北京市某MSWI厂的过程数据验证了模型与控制器的有效性.3 结语希望本专刊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启发, 并推动自动化领域在前沿科技的研究. 衷心感谢所有为 《自动化学报》 创刊60周年专刊做出贡献的作者、审稿人和编委会成员. 正是你们的支持和努力, 本专刊才能顺利完成. 相信未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自动化学报》 在国际自动化领域的影响力将日益提升.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教授. IEEE Life Fellow, IFAC Fel-low, 欧亚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适应控制, 智能解耦控制,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系统理论、方法与技术.E-mail: *************** (CHAI Tian-You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ofessor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EEE Life Fellow, IFAC Fellow, and academician of the International Eura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His research interest covers adaptive control, intelligent de-coupling control, and theories, methods and techno-logy of synthetical 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 for process industries.)3 期柴天佑: 《自动化学报》 创刊60周年专刊序475。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10月,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东大建校伊始设立的电工学系。

学院现有16个研究所、1个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学院实验中心和《控制与决策》期刊编辑部。

全院现有教职工40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10人,校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其中海外杰青2人),国家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22人,博士生导师48人,教授69人,副教授108人。

学院现有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5个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6个学科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覆盖“软件架构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软件工程”、“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冶金自动化工程”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流程工业数字化仪表”、“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有“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制造系统与物流优化”、“数字化装备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和“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嵌入式技术”4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及“嵌入式软件”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等9个二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学院承担了“985工程”重点支持的“流程工业全流程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基础结构关键技术及集成示范”2个科技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支持的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53生产全流程多目标动态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理论及应用

53生产全流程多目标动态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理论及应用
引文[4]引用了代表性论文[2]。新加坡国家RFID中心主任
(National RFID Centre) Lee Eng Wah教授提出该项目组“提出了一 种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采用嵌入增量机制和实时事件出现时前一差分 进化求解过程的最终种群生成新的初始种群”。原文:"They proposed an improved differential evolution(DE) algorithm by embedding an incremental mechanism to generate a new initial population for the DE whenever a real-time event arises, based on the final population in the last DE solution process代表性论文[2]入选了ESI高被 引论文。
(2)第三方对科学发现2的评价[代表性论文1,2,3]
引文[3]引用了代表性论文[3]。澳大利亚New South Wales大学Ruhul Sarker教授指出该项目组提出的智能优化算法“对28个无约朿 问题算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它的性能优于最先进的算法”。原文:“Th亡algorithm was tested on 28 unconstrained problems, with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it was superior to state-of-the-art algorithms"o代表性论文[3]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
2019
项目名称
生产全流程多目标动态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理论及应用提源自单位教育部提名意见
(不超过600字)

【精品文章】 柴天佑院士: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永远不可能超越人

【精品文章】 柴天佑院士: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永远不可能超越人

张小只智能机械工业网柴天佑院士:人工智能智能智能机器人永远不可能超越人智能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日渐成熟,智能智能机器人威胁论也越来越盛,不论是科学思想家霍金,还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都是智能智能机器人威胁论的支持者,声称如果不约束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在不太久远的未来将会沦为智能智能机器人的奴隶。

但是,在昨天的珠三角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院士报告会上,我国工程院柴天佑院士却说,人工智能智能智能机器人永远不可能超越人。

__人工智能智能智能机器人为什么不可能超越人?__说到这个问题,大家很自然地想起了Alpha Go 和李世石之间上演的围棋人机大战,赛前被科技界和围棋界普遍看好的李世石,居然以1:4 惨败收场,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

曾经人们以为围棋永远不会被攻破,因为它太复杂了。

围棋每一步的运算量可以达到十的一百多次方,所以人们认为人工智能无法靠穷举法寻得最优解。

这才有了围棋是最后一道壁垒的说法。

然而,随着李世石的落败,这一道最后的壁垒已经轰然坍塌。

对于这个问题,柴天佑院士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他认为,人跟人工智能智能智能机器人相比,弱势的地方在于人脑的计算能力远不如人工智能,因此,在这类依靠计算能力的任务上,人类很难战胜人工智能。

他说,尽管李世石赢了一场,但如果第二场李世石再无人工智能没有学习到的奇招,他必然落败,因为人工智能已经学会了他上一场的下法。

但是,人类的强项在于自我学习能力很强,可以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虽然Alpha Go 在围棋上打败了李世石,如果换上象棋,Alpha Go 就没辙了,还需要人类帮它升级。

因此,柴天佑院士认为,跟人类相比,人工智能智能智能机器人始终略逊一筹,它们只能在某个点上战胜人类。

__换个角度看工业4.0__在昨天的院士报告会上,柴天佑院士重点从智能制造和智能优化制造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工业4.0。

他认为,根据生产特点的不同,目前的工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离散型制造(即产品的生产过程通常被分解成很多加工任务来完成,其产品是可数的,比如手机等电子产品),二是过程工业(流程工业)(即通张小只机械知识库。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者_记中国工程院院士_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者_记中国工程院院士_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

柴天佑教授于1947年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1963年在西北师大附中毕业,现为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家,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他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带领一批科研人员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变量智能解耦技术,改造冶金、电力等行业,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

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8项,辽宁省科技功勋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培养出的10名博士后、50余名博士和百余名硕士,如今都已成为工业自动化科研及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

攻克难题建奇功对于柴天佑来说,2004年春天成了他的收获季节,年初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久又捧回了省科技功勋奖。

这是他攻克难题建奇功的结果。

在工业生产领域,工业控制自动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以前的冶金、电力等行业生产采用的都是人工控制方法,逐项解决温度、压力等因素对生产的影响。

比如每一批煤的热值高低会有所不同,含水量的多少也不同,用人工控制方法就得逐批逐项地去适应不同类型的煤和不同的生产环境。

这样必然造成生产消耗高、产品质量差、企业效益低。

如何把各种因素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保证稳定运行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生产?解决了这个难题,无疑就突破了复杂工业控制的第一道关卡。

柴天佑就选择了这个难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1985年,柴天佑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的研究理论,提出通过自动化控制解决所有影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定性因素,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降到最低,能提高工业产量、产品质量和产品效益。

凭此,他在东北大学拿到了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此后,他带领课题组将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发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并应用国产2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进口3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机炉协调等复杂工业过程,解决了能耗高、◆院士春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翟厚宗污染重这一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突出源头创新 形成群体特色――记东北大学以柴天佑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研究群体

突出源头创新 形成群体特色――记东北大学以柴天佑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研究群体

科学家,国家“(,+”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 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技 术局成员 及#$%& 制 造 与 仪 表 技 术 协 调 委 员 会 主 席;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
-&#收录.,篇,/#收录!"’篇,#-01收录(’篇,引 用*’次,, 次 在 国 际 学 术 会 议 做 大 会 特 邀 报 告,申 请国家发明专利".项;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 等奖(甲类)"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 项;获何梁 何 利 科 学 技 术 进 步 奖,全 国 五 一 劳 动 奖
面上
汪定伟 唐立新
*+2)中的智能化生产计划与调度方法的研究 动态环境下生产调度的理论方法研究
面上 青年
柴天佑
生产全过程的自适应预测控制理论及方法(上海交大负责)
重点
柴天佑
工业过程优化设定控制方法及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研究
面上
汪定伟
基于软计算的企业集团供应链计划的建模与优化方法
面上
唐立新
基于软计算的实时生产调度的理论研究
面上
汪定伟
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的软计算方法的研究
面上
张化光
基于改进的模糊双曲面正切模型的非线性鲁棒控制方法
面上
唐立新 张化光
基于 456)的智能+5)优化方法及其在调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新型模糊双曲正切模型的非线性系统建模辨识控制
面上 杰出
汪定伟
基于互联网的商务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方法的研究
重点
唐立新
优化理论与技术
划。发表论文被 -&#收录.,篇,/#收录,)篇,引 用"(+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柴天佑院士关于智能制造有很多经典的言论,以下摘录了他就个性定制,什幺是人工智能等问题的观点。

 柴天佑院士,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主任。

近年来已完成和承担科研项目共40余项,其中国家及部委项目21项
 个性化定制是信息、人、流程工业的完美融合
 个性定制是智能制造工业化发展壮大后带来的好处,强大的制造能力能使得个性化定制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例如中国的制造装备高铁、核电、特种变压器在世界是处于先进和领先的水平的。

世界最大最难的变压器都是中国制造的。

而最难的变压器一般都是定制的,因此如何实现个性定制非常重要。

 个性化定制的实现是靠信息,人,流程工业完美融合而成。

搭建综合自动化科技创新平台 引领中国流程工业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搭建综合自动化科技创新平台 引领中国流程工业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化 和 管理 的敏 捷 化 与扁 平 化 。
搭建 综合 自动化科技 创新平 台
引领 中 国流程 工业发 展
— —
访 中国工程 院院士 、国家 8 3 6 计划先进制造 与 自动化领域专家委 员会副主任柴天佑院士
一 本 刊 记 者 江 彦

不 久 前 , 东 北 大 学 柴 天 佑 院 士 到 北 京 参 加 “ 国 工 程 院 中 院 士 大 会 “ 借 此 机 会 本 刊 记 者
采访 了柴 天佑 院士 他 向记 者 介 绍说:“ 程工业综 合 自动 化 流
科技 创新平 台” 教育部 “8 ” 是 9 5
工 程 的 一 个 项 目 , 主 要 是 建 设
学 科 交 叉 的 创 新 平 台 ,提 高 创
新能 力。
两个 面向
目前 与 国 际 上 发 达 国 家
从 世 界 流 程 工 业 发 展 看 作 为 发 达 国 家 美 国 针 对 化 工 工 业 欧 洲 针 对 钢 铁 工 业 提 出 了 新 的 发 展 方 向 和 目标 。 为 了 适 应 变 化 的 经 济 环 境 ,减 少 消 耗 降 低 成 本 提 高 生 产 效 率 ,提 高 运 行 安 全 性 ,必 须 对 于 控 制 、 优 化 、计 划 与 调 度 以 及 生 产 过 程 管 理 实 现 无 缝 集 成 对 于 降 低 生 产 成 本 ,提 高 产 品 质 量 、 减 少 环 境 污 染 和 资 源 消 耗 ,只 能 通 过 全 流 程 自 动 控 制 系 统 的优 化 设 计 来 实 现 。 如 何 实现 无 缝 连 接 如 何 实 现 全 生 产 流 程 优 化 控 制 7 无 论 从 世 界 、从 我 国 流 程 工 业 发 展 新 的 需 求 都 对 未 来 科 研 和

展望未来科技,推动自我创新——德州仪器亚洲开发商大会在中国拉开帷幕

展望未来科技,推动自我创新——德州仪器亚洲开发商大会在中国拉开帷幕
公 司 总 经
古都 南京 隆重召开 ,此 次活动 由中国
自动化 学会主 办 ,机 械工业 联合会 副 会 长朱森第 ,中国 自动化 学会 理事 长、 戴汝 为院士 ,孙优贤 院士 ,吴宏 鑫 院 士 ,孙 柏林研 究员 ,马正午 教授 ,李 爱 国副秘 书长 , 中国仪器仪 表行业 协 会 副秘书长 董景辰 等 出席 了此 次活 动 并 致辞 ,引领 中国 自动 化产业 发展 的 业 界专家 、企业代 表 、媒体代 表及 来
数字 信号处 理器 ( s 】在视讯 影像 、 DP 控制 与测 量和数 字消 费性 电子产 品 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维普资讯
I f ma in Br f g n or t: 毒 叠
究院第五 0二研 究所 、神 舟六号飞 船 副总设计 师 胡军获 青年创 新奖 ,同济 大 学研究 员乔 非获热 心公 益奖 ;森兰 变 频器获 2 0 年度 中 国 自动化 领域 05 国产 变频 器第 一品牌 奖 ,西 门子 ( 中 国 )有 限公 司 自动 化 与 驱 动 集 团获 2 0 年度 中 国 自动 化 领 域 国 际合 作 05 奖 ;包括 “ 中共 中央关 于制定 国民经
精彩演讲 ,
观点汇聚 、
思想交锋 ,论 坛主席 孙优 贤院 士的精 彩 总结给论坛 画上 了圆满 的句号 。 而 历时半年 的 “ 0 5年 中国 自动 20 化 领域 重大新 闻事件 、新 闻人物 、年

东北大学自动化各方向.doc

东北大学自动化各方向.doc

(1)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培养目标:培养从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工程技术领域内各种控制方法与技术研究、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

师资情况:国家级重点学科,1981年建立有全国首批博士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22人,学科带头人有科学院院士张嗣瀛教授、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教授等。

主要课程:现代控制理论、系统辨识、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过程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基础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适于在高等院校从事自动化相关领域的学术、教学及管理工作;在科研院所从事自动化及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及管理工作;在IT企业从事信息领域的科研、开发及管理工作。

(2)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开拓意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综合型人才:1. 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

2. 能够进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设计开发。

3. 注意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将理论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养技术研究型人才。

5. 实行目标管理、奖学金制度、学术交流等管理机制,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管理意识。

对于优秀的硕士研究生,鼓励硕博连读,提前开展博士生课题。

师资情况:本学科具有40余年的历史,隶属自动化一级学科。

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2名,副教授10名,讲师3名。

已获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承担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出版教材及学术专著8部,发表论文被三大国际检索机构收录80余篇。

主干课程: 仪表智能化技术、现代检测技术基础、现代过程控制基础、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系统、过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毕业生适应范围: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外企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和教学工作。

三菱电机FA应用方案研讨会场面热烈专家报告意犹未尽

三菱电机FA应用方案研讨会场面热烈专家报告意犹未尽

三菱电机FA应用方案研讨会场面热烈专家报告意犹未尽佚名
【期刊名称】《《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PLC FA)》》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2006’三菱电机FA应用方案研讨会”分别于06年岁末在沈阳、重庆成功举办。

三菱电机自动化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柴天佑院士亲临沈阳研讨会,并做了《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趋》的精彩报告。

此外,会议还邀请了东北大学闫士杰教授、赵苏教授、重庆大学廖常初教授以及成都仙童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公司的王树总工程师做了精彩的发言。

【总页数】1页(P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25.12
【相关文献】
1.三菱电机成功举办“2008年三菱电机功率模块技术研讨会” [J],
2.三菱电机FA应用方案研讨会场面热烈专家报告意犹未尽 [J],
3.三菱电机自动化:2025年,成为中国FA市场的NO.1 [J], 梁秀璟
4.2005 FA/PA国际品牌雄霸天下——第二届中国变频器&伺服电机用户调查报告发布会暨产品市场研讨会同期举办 [J], 无
5.2011三菱电机FA产品广州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天佑教授于1947年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1963年在西北师大附中毕业,现为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家,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他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带领一批科研人员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变量智能解耦技术,改造冶金、电力等行业,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

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8项,辽宁省科技功勋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培养出的10名博士后、50余名博士和百余名硕士,如今都已成为工业自动化科研及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

攻克难题建奇功对于柴天佑来说,2004年春天成了他的收获季节,年初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久又捧回了省科技功勋奖。

这是他攻克难题建奇功的结果。

在工业生产领域,工业控制自动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以前的冶金、电力等行业生产采用的都是人工控制方法,逐项解决温度、压力等因素对生产的影响。

比如每一批煤的热值高低会有所不同,含水量的多少也不同,用人工控制方法就得逐批逐项地去适应不同类型的煤和不同的生产环境。

这样必然造成生产消耗高、产品质量差、企业效益低。

如何把各种因素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保证稳定运行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生产?解决了这个难题,无疑就突破了复杂工业控制的第一道关卡。

柴天佑就选择了这个难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1985年,柴天佑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的研究理论,提出通过自动化控制解决所有影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定性因素,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降到最低,能提高工业产量、产品质量和产品效益。

凭此,他在东北大学拿到了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此后,他带领课题组将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发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并应用国产2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进口3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机炉协调等复杂工业过程,解决了能耗高、◆院士春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柴天佑翟厚宗污染重这一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8年,柴天佑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研修。

他的导师曾希望他留下,他却为了填补我国在这个领域内的空白而毅然回国。

曾有人问柴天佑,你有很多机会留在国外,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从头做起呢?他说:“落后一点并不完全是坏事,国外装配自动化设备再过10年20年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工艺水平,而我们可以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直接应用到我们的企业,实现最高水平的自动化。

”在柴天佑眼里,正在发展腾飞的祖国就象个充满吸引力的磁石,“我国尤其是东北的振兴,必须走工业自动化之路,而我的研究课题也恰恰是祖国急需的。

祖国的发展正好为我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我奔的就是这个大舞台!”1992年,在学校的积极支持下,由他牵头的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成立。

柴天佑带领研究的综合生产指标优化课题,作为我国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之一,也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巨大的效力,为应用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超过5亿元。

在酒钢集团选矿厂,优化方案使选矿质量品位提高了5%、金属回收率提高了2%、工作人员减少了50%。

经过反复研究、探讨、试验,到1993年,一项工业自动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终于在我国诞生了。

6年后,他的研究中心晋升为国家级冶金自动化研究中心。

从理论到实践用去了柴天佑10年的时间,从实践再到应用又用去了他10年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他的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已经应用到了辽宁排山楼金矿、元宝山发电厂等冶金、电力、环保、国防各个领域,树立起10多项技术应用样板工程。

经过20年的努力,柴天佑的科研成果已经完成了向专有技术的成功转化,但要想更直接地作用于传统产业,还得把专有技术变为拿来就能装、就能用的产品。

柴天佑说,这个过程至少还需要5年。

长期以来,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都是以解决方案的方式应用到厂矿、企业。

方案拿出来了,科研人员就得立刻跟进,从安装、运行到维修都离不开科研人员,企业对科研机构的依赖性太大;而且一个方案往往不能适应多个企业的应用,多次研讨、调试的过程既浪费人力物力还浪费时间。

因此,柴天佑又把他的下一个奋斗目标定在了将自动化技术转化为工业产品。

他说,目前我们国家的工业企业实现自动化的速度还不够快,其中自动化技术过于复柴天佑院士在办公室。

杂是一个重要原因。

他常向同事们讲:傻瓜相机之所以人人都会用,是因为它的自动化程度高了,使用者所需要掌握的技术简单了。

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的自动化技术转化为一种产品,可以像一个机器零件一样安装使用,就会大大促进工业自动化的普及和提高。

南北奔波为开发为了提高自动化程度,他南北奔波地忘我工作,多次赴大西北带领东大自动化团队研究开发。

他们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选矿生产控制指挥中心,实现选矿生产综合自动化,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他还赴大西南参观指导我国最大的风洞的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到鞍钢指导自动控制工程,父亲胃癌手术也未归……仅在河北科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期间,他就积极协助该校获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两个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帮助该校组织主办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研讨会”,并联络了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10多位省外专家入会,自己多次作学术报告;指导该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

他还指导了“河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过程自动化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其中“河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重大项目等2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和应用成果,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还与河北科技大学开展了“焊管焊接过程综合自动控制”等多项科研合作项目。

其中,“智能化遥控运动目标”项目200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装甲车辆实弹射击综合训练系统”项目2005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焊管焊接过程机理分析与智能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项目2007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此,河北省于2008年为他颁发特殊贡献奖。

他还担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屋建瓴地规划科研项目,严谨缜密地进行科研实践,主持完成3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原国家科委主任朱丽兰赞誉他为:“是顶天立地的大明白人”。

柴教授的杰出成就,受到国际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IFAC理论委员会副主席Goodwin教授称柴天佑教授“……在多变量随机自适应控制领域的工作是极优秀的”,并邀请他参加IFAC鲁棒自适应学术会议。

英国教授柯斯、美国教授切恩、澳大利亚教授顿、荷兰教授佛瑞斯分别在国际著名杂志上综述自适应控制发展时多次引用柴天佑教授的研究成果,并称“自适应解耦控制是由柴天佑教授和美国麦克德莫教授首先提出的”。

日本测量与自动控制学会在其会刊上,称他为“来自中国的控制领域研究第一人”,邀请他去作演讲。

期望学子实现“双赢”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柴院士应邀到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地的数十所高校作学术与人生报告。

每到一地,他都介绍自动化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以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成果引导学子们茁壮成长,都受到各地学子们的热烈欢迎。

2009年4月18日下午,室外雨水淅沥,中南大学新前101报告厅内却花团锦簇、人头攒动。

3点30分,“我的理想、实践和情操”院士系列报告会之一:柴天佑院士专场在此如期举行。

报告会上,柴院士以《复杂工业过程的运行优化与控制》为题,畅谈学术研究和人生价值,其睿智的头脑和幽默的比喻博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谈到学术研究,一向治学严谨的柴教授侃侃而道:“学术研究必须有严谨的作风,研究者本人必定要敢于去想、敢于去做,在同一个领域里挖掘新的亮点。

”他说,经验是研究的基础之一,希望学子们能够在固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勇于创新,不能怕吃苦,不能怕到现场。

”柴教授指出,学术研究也是一件苦差事,但一旦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不怕苦”。

要坚持实地调查,“不怕到现场”,学术论文的写作要建立在实践的前提之上。

提到大学生实践的问题时,柴教授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要求广大学子做到“理论要服务与技术,知识要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柴教授用病人看病时看重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而不是医学研究深度的例子,幽默生动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他在肯定研究领域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的重要性的同时,倡导大学生们更应该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研究方法最终变成技术。

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柴院士以一种消费——投资的经济方式来作比喻。

他认为,大学生花几年的时间和高昂的学费学习知识,就好比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投资,知识学得越好,越能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和本领,日后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就越高。

一句“否则,你不就亏本了吗”博得全场师生连连掌声。

在与学子们的交流互动环节上,柴院士对于“如何看待名利,如何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地统一”的问题提出了“双赢”的观点。

他说,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人,实现了社会价值,自身的个人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此外,柴教授还图文并茂地围绕“运行优化与控制”这一主题,从五个不同方面详细讲解了有关自动化控制的知识,让学子们深刻了解了工业过程运行优化的研究现状、优化控制的含义、复杂工业过程的优化运行混合智能控制方法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引领中国流程工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流程工业面临着柴院士在2009年中国制造业MES应用年会上作报告如何进行新的流程改造、建设综合自动化系统和推进信息化。

这是柴院士始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006年中国院士大会期间,柴院士接受《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半月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流程工业必然要通过综合自动化来实现企业综合生产指标优化和管理的敏捷化与扁平化。

目前,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程工业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都比较高。

一方面是我们的资源相对差,造成了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工艺和装备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我国流程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近几年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和改善后,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综合自动化程度上。

对此,柴天佑院士明确指出:“我国流程工业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须要解决综合自动化问题。

”由于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以往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只是采用单元自动化技术,使得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运行技术、生产管理技术没有很好地集成,始终处于专业分离、学科分离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