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负责进行失地农民现状调研的小组成员,特此向您汇报调研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当前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意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经济状况: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主要依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由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并且很难确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2.住房条件:失地农民普遍面临住房问题。
因为土地被征用,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房子,而在迁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失地农民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或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使得他们的未来更加不确定,难以面对突发的风险和挑战。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1. 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零工,收入较低。
并且,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资格认证、户籍等问题,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2. 教育问题: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的融入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也使得他们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三、失地农民的发展意愿1. 培训机会:失地农民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他们认识到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2. 农业转型:部分失地农民表达了希望能够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意愿。
他们希望能够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向特色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以期实现更高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xx居位于市政务中心西临,西接长途汽车总站,善国中学紧靠村旁,xx大道穿居而过。
据《沈氏族谱》载:清朝中期(公元1733——1822年)沈氏从后屯迁此,随之岳姓迁来共建村,名岳家庄,今称xx。
2014年根据xx政发(2014)81号文规定,更名为xx居委。
该居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是宜居、宜业、宜商的理想乐土。
xx居共有土地320亩,为配合全市实施的沈庄xx城中村改造项目,征用该居土地280亩,现有土地40余亩;人口433人,其中参加分配人口288人;计划生育育龄妇女98人,一男孩户38户,一女孩户24户,双女户1户;党员16人。
一、xx居失地居民情况近年来,xx街道在服从服务城市发展中,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搭建发展平台,通过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而且在上项目、壮实力、促就业,为全市更好的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正在实施的xx居城中村改造,使得xx居大量土地被征用,现仅有土地40余亩。
在xx居居民房屋被拆迁后,居民全部在东七、孙庄等居租房居住。
在失地居民群众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约占20%,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获得不稳定就业岗位和自行外出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占70%,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没有就业者约占10%,生活水平一般,这部分失地群众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不能从事商业活动,有的还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
总体来看,失地居民就业不稳定和失地保障政策不完善,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失地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二、引导失地居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失地居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
就xx街道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不少,竞争虽然激烈,但由于失地居民文化程度、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导致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大多数居民从事市场配货运输、家政服务等。
优秀报告范文: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
因此,部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
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认识到,农民失去土地之时,便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的“历史性时刻”。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
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
为此,我们做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一)农村分布和农民收入情况。
到2003年底,奎文区共有人口33.9万人,城镇人口27.4万人,农村人口6.5万人。
其中,城中无地村15个,人均0.2亩以下的村11个,0.2亩至0.5亩的村14个,0.5亩至1亩的村12个,1亩以上的村13个。
钢厂工业园区共有12个村,6652人,劳动力3463人,人均耕地面积均在1.4亩以上。
2003年全区农村经济收入32.5亿元,其中来自一产的3.9亿元,占11.8%;来自二产的18.1亿元,占55.7%;来自三产的10.5亿元,占32.5%。
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87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74元,占45.7%;经营性收入1467元,占37.8%;农业收入636元,占16.5%。
社区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以正良社区为例
正良社区的“偏头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都面临着“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境遇,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对于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仅靠征地补偿费用是远不能维持长久生活的。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失地农民就业难,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以正良社区为例,结合沈阳市失地农民现状、政策做以研究报告。
一、正良社区基本情况正良社区建于2008年,位于正良四路28-25号,它的辖区比较大,分管华强城、江南甲第、城建美庭、雷明雅阁等11个小区,规划户数21170户,现实际户数11948户,2万余人,235幢居民楼。
含三个回迁村(正良村、五台子村、郝新村),居民主要以打工为主,辖区内有工业、企业、居民区等。
辖区内还有很挺多小商贩,有卫生所,人流量较为复杂,管理难度大。
其中社区居委会所在的小区是一个开放式的动迁社区,现有居民1299户,社区内人口3000多人。
人员较复杂。
居住的人员主要是失地农民,还有外来人员。
二、社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社区中失地农民大多是由征地前的正良村、五台子村和郝新村而来。
大多数属于失地贫困人口,其中20%的失地农户仅靠土地征用补偿金生活,25.6%的失地农户最急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24.8%的失地农户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25元,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失地农民的大多数人就业安置困难,生活水平低下。
在接受调查的100位失地农民中,耕地被占用前的年人均纯收入为2139.3元,耕地被占用后的年人均纯收人为2128.6元,减少10.7元,下降0.5%;耕地被占用前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96.2元,而耕地被占用后的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6.3元,增加60.1元,增长4.64%,主要是由于失地后,一部分农户搬进楼房,取暖费、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加,导致生活消费支出增大。
广州大学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目录相关信息--------------------------------2调查内容正文一、广州大学城建设背景-------------------------2二、大学城建设衍生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及政府的应对政策----------3 ㈠、住房-------------------------------3 ㈡、就业安置问题---------------------------3 ㈢、征地拆迁补偿---------------------------3 ㈣、社会福利措施---------------------------4 ㈤、经济预留地----------------------------5 ㈥、旧村改造工程---------------------------5三、大学城失地农民现存问题-----------------------5㈠、就业遗留问题---------------------------5 ㈡、郭朗村“钉子户”遗留问题---------------------6 ㈢、搬迁村民的生活成本高-----------------------7四、总结--------------------------------7㈠政府政策得当之处--------------------------7 ㈡政府政策不足之处--------------------------8所有参考资料来源----------------------------8广州大学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调查报告——奋青六人行调查时间:2007年11月4日至11月11日调查地点:穗石村、原郭朗村、谷围新村、番禺小谷围街道办事处调查对象:穗石村、郭朗村原有居民,穗石村外来人口,以及谷围新村征地拆迁补偿办公室和番禺小谷围街道办事处。
调查方法:一手资料以深度访谈为主,二手资料以上网收集官方资料为主。
调查局限:我们对政府有关机关的访问权限受限,加上广州大学城的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统计数据不全,因此我们的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农民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农民就业问题调研报告导读:本文农民就业问题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农民就业问题调研报告(一)在xxxx乡xxxx村的见习过程中,我看到xxxx村近些年来取得了可喜进步,农民们住上了小区洋房,当上了城里人。
但同时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民失去土地,有别于城市居民。
他们种地无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社保无份,成为一个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亟待社会关注。
一、xxxx村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xxxx村现在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现有的230户685人,仅60%的村民有经济来源,40%的村民无业在家。
其中约10%的村民经营拆迁后的店面,20%-30%的村民在工业园企业上班。
大部分村民都在工地打零工的方式维持生活,例如,5%的村民在工地开货车。
自主创办的本地企业很少,且资金不足,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仅有2家养鸽子场,1家养鸡场,1家涂料厂,1家服装厂,1家水泥砖厂,1家大理石厂共7个村民创办的企业。
二、xxxx村就业难情况分析透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失地农民就业不充分,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
就业不充分,xxxx村有近半村民无业在家,他们依靠征地补偿款现在生活无忧,坐吃山空或盲目投资,对将来的生活并没有长远的考虑。
呈现出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饱满,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状态。
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
工厂务工的村民由于自身知识缺乏易下岗失业;开店从事个体户或自主创业开办村企业则需要勇气和资金;工地建筑工人或运输都受季节和市场需求影响。
隐性失业现象相当普通,就业转失业的比例过高。
其中大龄失业农民和完全依靠土地的纯农民就业情况更加严峻,没有了田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失地往往意味着失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制度因素和经济动因,也有社会资本的支持及人力资本的作用。
就主体而言,一个方面政府征地补偿过低,安置方式单一,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另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较差,自身就业能力弱,同时因为征地补偿款的原因,生活压力小,就业积极性不足,就业意识落后。
农民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农民就业问题调研报告农民就业问题调研报告「篇一」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从性别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
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表4: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情况表5、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足两成调查结果显示,20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
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
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
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 5.5%、7.7%和4.1%。
二、我市农民工就业分布状况1、近九成以本地就业为主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
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
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 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2、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从产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0.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0.0%,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9.9%,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超过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占51.3%,是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7.8%;再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各占8.0%;随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4%。
报告总结-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实习报告] 精品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_[实习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的有关情况,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近期,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基本情况一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局统一征收了7716亩耕地。
二按照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2亩统计,自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目前共有失地农民617人。
1、自1999年1月1日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至2019年省政府[2019]115号文件下发之日以前,我县共有失地农民272人。
其中18周岁以下75人;18—男59、女54周岁的105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92人。
2、自2019年省政府[2019]115号文件下发之日至2019年5月31日,我县共有失地农民345人。
其中18周岁以下111人;18—男59、女54周岁的156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78人。
三我县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335人,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86人。
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情况一根据省政府[2019]115号文,我县对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初步拟订了有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障对象。
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征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失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且失地后人均农业用地较少的在册人员,均列入保障对象。
具体保障人员,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后确定,并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
一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
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
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按不低于1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
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社会统筹帐户用于调剂。
缴费标准主要根据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全省平均预期寿命和我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含增长幅度等因素等综合确定,一次性缴足。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现实问题,这些情况都影响了他们对失地后生活前景的期望并形成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排斥。
问题表现之二:失地农民因为生活困难,大多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
由于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工作,加上国家的生活补助等各项补助资金相对较低,且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致使很多很多失地农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相对困难。
他们只有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由于很多社区的房屋面积没有补偿到位和社区相对偏僻致使他们的收入相对减少。
问题表现之三: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很多失地农民特别是中老年人反映他们住进社区以后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单调,他们经常闲着无聊,加上外来租房人员的冲击与邻居的交流也少了很多。
问题表现之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不统一,有待完善。
视每个区、乡镇和村子的经济情况及地理位置而定,养老、医疗保险无论从个人缴纳的情况,还是从实际领取的情况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发展较好的村子,村民的集体福利待遇就好一些;在自然环境差、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村子,福利待遇就差一些。
失地农民变成市民容易,但是享受市民的各种保障权利难。
尴尬的角色源于征地制度的缺陷。
所有权的本意就是占有、使用和转让等处置权。
农民和村集体作为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者却没有完全享有买卖土地的所有权人权利,这是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按照“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土地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前者指城市,后者指农村。
但事实上,唯有国家是土地买卖的合法主体。
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但农民和农民利益代表者的村集体却无权享有所有者对土地的买卖处置权,农民无权作为卖者与购买土地的买者处在平等的谈判和签订契约的市场主体地位上,无论是为了公用事业的用地,还是商业用地,都必须先经过国家征地变为国有土地之后,由国家作为市场主体与开发商谈判土地交易合同,任何不经过国家征用土地,作为农村土地所有者代表的村民委员会私自与开发商达成的任何土地买卖协议都是无效的,这样开发建设的房屋是无法取得作为政府部门的“国土局”所颁发的合法的房屋产权证明的,这样的房屋也就无法取得在房屋市场合法买卖的资格。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失地农民是指因政府征收土地以及城市化进程而失去自己的农村土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的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现状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2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土地流转情况、生活状况、就业情况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
三、调研结果分析1.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显示,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土地并未被政府更好利用,只有少部分的土地被发展成新农村、工业园区等。
其中,超过70%的农民表示自己的土地被转让给了开发商或者企业,但收到的补偿金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计。
2.生活状况被调查农民中的90%表示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了。
他们失去土地后,许多人面临着生存困境,家庭经济压力加大。
此外,失地农民也面临着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调查显示,70%的失地农民住房条件较差,60%的农民认为他们的子女教育受到了影响,40%的农民无法享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
3.就业情况在失土后,为了维持生计,大部分农民选择到城市打工,但他们的就业机会有限。
调查显示,70%的失地农民在城市从事的是低工资、体力劳动的工作。
而且,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教育背景,很多农民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4.政府政策支持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尽管有政策规定应该给予失地农民合理的补偿,但很多农民表示并未得到足够的补偿,甚至还面临着相关官员的腐败行为。
四、讨论与建议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以下是我们的建议:1.加大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征收和补偿政策的监管,确保农民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
2.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机会。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和补贴计划,帮助失地农民提升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应建立覆盖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最新整理地方失地农民现况调查报告.docx
最新整理地方失地农民现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逐渐增多。
如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此,我们对全区失地农民现状进行专题调研。
现报告如下:一、失地农民总体情况截至目前,我区被征地农民26051人,征地面积为21000亩。
此次调研共涉及镇、镇、乡3个乡镇的21127名被征地农民。
其中:镇8671人,占受访总数的41.1%;镇9555人,占45.2%;乡2901人,占13.7%。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1.居住地分布。
在受访失地农民中,区内居住20573人(其中,在城区居住11214人,在乡镇居住9539人),占受访总数的97.4%,多数居住在本地安置房;区外居住554人,占2.6%,主要是在外出务工地或就读学校居住。
2.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失地农民居多,其中:0—18岁2802人,占受访总数的13.3%;19—59岁12418人,占58.8%;60岁及以上5907人,占27.9%。
3.学历层次。
从文化程度看,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比例较小,且以年轻人居多,文化程度总体偏低。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7426人,占35.15%;初中文化9806人,占46.41%;高中文化3338人,占15.8%;大专及以上文化557人,占2.64%。
4.参加社保情况。
据调查结果显示,12363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0xx 年以后的失地农民),占受访总数的58.5%;常年有4xxxx人参加失业保险(动态数据),占19.6%;1xxx6人参加医疗保险,占53.8%;317人参加生育保险,占1.7%;1000人参加工伤保险,占4.7%。
(二)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1.劳动力就业情况。
在受访失地农民中,拥有劳动力的失地农民有xxx78人,占受访总数的62.4%。
其中:9806人实现就业,在区内就业7687人,占受访劳动力人口总数的58.3%;在区外就业2119人,占受访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6.1%;未实现就业3372人,占25.6%。
吉林省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基于长春市光明村及南关区灵活就业市场的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此次受调查的 16 0 位样本中, 每家平均被征地 36 亩 , . 9 每
人 应 得 补 偿额 5万 至 1 万 不 等 , 庭平 均 补 偿额 2 万 左 右 。 5 家 0
被征地农民基本已获得住房安置 , 安置地点为南部新城小区 ,
房屋面积与被征地住房面积相当, 采取多退少补原则 。 但是 ,
化层次 占首位 , 共计 8 人 , 2 而高中以上学历仅 1 人 , 4 具体 比
例 如 图 2所 示 。
以下就是这次调查分析 的结果。
一
、
被 调查 单位及 失地农 民的基 本情况
( ) 明 村及 南 关 区 灵活 就 业 市 场 的相 关 介 绍 一 光
光明村隶属于长春市明珠街道办事处 , 位于长春市南部 , 地理位置优越 , 随着长春市南部新城规划的开始 , 该村的土地
就陆 续 被征 用 , 2 0 至今 , 村 土地 已全 部 被征 , 明村 从 0 6年 该 光 被征 地 面 积 共 73公 顷 集体 土 地 , 8 已分 配 安 置 补助 费总 额 为
图 2 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
6 9 亿元 。 .9 4 该村共有人 口 15 5 , 中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21人 其
无所事 年
二、 失地农 民的现状 分析
( ) 地 征 用 、 置及 补 偿 情 况 一 土 安
在接受调查 的 16 0 位失地农 民中, 有男性 7 人 , 6%; 2 占 8
女性 3 4人 , 1%。而 在 年龄 构 成 上 , 4 ~ 5 龄段 的 占 7 以 O O年 人 数 为 最 , 计 3 人 ,0岁 以下 的人 最 少 , 2人 。 体 见 图 共 2 2 仅 具
被调查者普遍表示对补偿金额的发放标准 、 方式 、 对象有着较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农民被迫失去耕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低技能劳动,这些失地农民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失地农民的定义与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征地或者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导致农民失去耕地并丧失土地使用权的群体。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数千万农民被迫失地。
三、影响因素分析失地农民的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 土地征收政策:虽然土地征收是确保城市建设和农田流转的必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低补偿、不公平分配等,导致失地农民丧失土地后难以保障生计。
2. 就业机会不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耕地后,丧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覆盖率有限,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失地农民生活困境失地农民面临多重生活困境,主要包括:1. 经济困难: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临时工作,因此不稳定且收入较低,很难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2. 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常常生活在简陋、拥挤的条件下,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最为突出的困难之一。
3. 子女教育难题:由于经济困难,失地农民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将给他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五、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 改革土地征收政策: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转型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和生活。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标题: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摘要: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企事业单位或城市扩张需要,被强制拆迁或无法继续续耕土地的农民。
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分析。
调研发现,失地农民面临生计困境、社会融入难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挑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相关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年龄跨度较大,多为中老年人。
他们失去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用途。
失地农民通常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较低。
二、失地农民的生计困境大多数失地农民失去了农耕土地以后,转而从事临时工、务农等低薪职业。
由于缺乏职业培训和技能,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稳定性低,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因失去土地,失地农民较难找到稳定的工作,进入城市社会的门槛较高。
很多人缺乏城市居住证、医保和子女入学等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种种障碍。
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社会关系等问题也造成了较大的融入障碍。
四、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失地农民面临着种种不安全感、焦虑和压力。
对于年长者来说,土地代表着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往往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
此外,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孤独感、无助感等也给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
五、失地农民的需求和对策建议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支持,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提供咨询、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结论:失地农民面临严重的生计困境、社会融入难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社会和相关组织应积极采取措施,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失地农民的发展和融入社会。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小城市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引言•中小城市失地农民现状•中小城市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困境•中小城市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出路目•中小城市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录0102研究背景和意义目的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失地农民的界定及分类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自愿型失地农民是指因自身发展需求而自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非自愿型失地农民是指因政府征地或开发商开发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心理失衡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就业困难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心理失衡,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就业难由于缺乏技能和竞争力,失地农民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收入不稳定部分失地农民选择从事临时工、季节工等非正规就业,导致收入不稳定,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社会保障不完善部分失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等问题难以解决。
中小城市失地农民现状及问题再就业的定义再就业的重要性再就业的定义及重要性再就业的困境中小城市失地农民再就业面临诸多困境,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信息不对称等。
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寻找工作时面临较大的困难,难以找到与自己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工作。
要点一要点二再就业困境的原因造成中小城市失地农民再就业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缺乏针对失地农民的专门就业政策和服务;二是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领域;三是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四是就业信息不畅,导致失地农民难以获取及时的就业信息。
中小城市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困境及原因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增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资金支持,提供创业资金、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等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吸纳加强社区建设推动社区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服务030201提高自身素质01转变就业观念02建立人脉关系03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因失地而陷入贫困和无保障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
根据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按照第一阶段关于开展领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到**就失地农民创业、就业课题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失地农民群体及就业现状
从1990年以来,因瓮福矿肥基地建设、株六铁路复线建设、马遵公路建设、城镇建设及公益设施建设等因素,**市共征用农民承包土地万余亩,占当年农村土
地承包面积万亩的%。
因征地而失去全部或大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民达到万人,占当年农村土地承包人口19万人的%。
按照政策规定批准农转非7265人,占失地农民的%。
这部分失地农民群体,虽然得到了征地补偿,但解决长久生计是一个大问题,就业成为第一需要。
按全市农村劳动力占人口比例61%计算,不论是否进行农转非,总体上约有7700人需要陆续解决就业问题。
在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上,**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与征地企业协商安置,如宏福公司及其下属包装制品厂安置约240人,占失地农民需就业人口的%;二是协调市内企事业单位安置,如军民水泥厂、磷肥厂、交运公司、重钙厂、万亩果园场和环卫岗位安置就业约300人,占%;三是经劳务公司安置,通过马场坪劳务公司组织1000多人临时就业,约占13%;四是推进自谋职业,如动员部分有条件的失地农民从事服务业,如市内营运三轮车、卖水果、卖肉卖菜、卖服装、卖早餐或夜市小吃、擦皮鞋等,约安置500人,占%。
除这四种政府推行的就业形式外,失地农民为了生计,部分自行外出打工,或离土不离乡,就地打工谋生。
仍有少部分失地农民没有顺利实现创业或就业,仅以耕作剩余土地为业。
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约占%,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
如牛场镇东南街村朱治珍户,征地前从事种养业,年收入9884元,征地后经商,年收入16392元,收入大约增加65%。
该村胡昌明户,用征地补偿和多年积蓄,修建两楼一底一个门面的楼房,门面年租金达1500余元,加上耕种剩余土地,一家人衣食不愁。
经劳务公司安置临时就业和自行出外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共4000人左右,占52%,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
如马场坪三堡村摆纪组18户人家,土地全部征完,在搬迁中家家都利用征地补偿款修了房屋,只有靠临时性的打工找钱维生,一旦找不到工做,一家人的生活就成问题,常常为找工作担忧。
没有安置就业者约占%,生活比较困难。
这部分失地农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从事商业活动屡屡失败,有的又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其基本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如高坪镇英坪村山冲组苏万兵户,由于素质较差,征地后没有能力从事其它经营,只有靠经营不多的剩余土地,近年来生病,不仅要支付医药费,而且庄稼也未种好,家庭生活很困难,靠民政救济维持生活。
总体来看,失地农民就业不稳定和未转业人数占绝大多数,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其就业问题。
二、引导失地农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
就**市内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小,人多岗少,竞争激烈,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非农技能差,用人单位不愿聘用。
失地农民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
一是女35岁男40岁以上的大龄失地农民,即使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不稳定。
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赖种地为生的纯农民,转业能力差,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三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与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相比,其就业机会少,择业余地小,观念比较保守对他们择业就业影响很大。
面对就业处于劣势的失地农民,政府引导上还存在一些的比较突出问题。
1、缺乏促进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激励政策。
就目前的政策而言,种田的农民可以
享受粮食直补等各种扶持政策,下岗职工可得到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村、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也是普遍面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而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的激励政策还是空白。
由于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举步维艰,有的刚起步又面临失业。
2、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效果不佳。
近几年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统计的受训人数也比较多,可收效甚微,适应不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要求,反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3、基层组织的财力弱,服务不到位。
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基层组织解决。
但由于基层组织财力薄弱、权力有限,干部素质参差不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失地农民问题变成无人管无人问的难题。
在组织就业上也没有好的思路,显得无能为力。
三、对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建议
失地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去土地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