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学、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重点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知识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保障理论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通过分散个人的风险,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在中国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优抚制度;概念要素依法建立,立法先行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其他功能社会保障的特点公平性:起点、过程、结果社会化福利性法制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刚性发展特征风险分散机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其他原则社会保障体系概述含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有无漏洞通常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完备与否的基本依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完整性协调性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根据业务内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根据政府介入程度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层次性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第二章社会保障主要理论思想德国新历史学派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国家至上法律至上社会保障思想:倡导国家保险,缓和劳资矛盾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G. Schmoller主要观点: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变化可以避免其经济发展重点弊端;提倡社会改良,主张实施社会立法,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历史价值被政府接受,是德国率先实施的依据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要观点:充分就业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要想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就必须依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价值:被美国政府接受;需求管理成为很多国家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有效需求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政策主张有效需求管理政策刺激消费,引导需求政策社保思想:有限再分配和有限保障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的,最终是为了维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维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措施,只是为了刺激需求和保护生产,以实现充分就业,其政策并非出于对民众福利的真正关心;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充分强调个人责任,国家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社会保障仅是“有限”保障;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旧福利经济学、卡尔多新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旧福利经济学:福利是一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通过国家干预,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来实现福利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历史价值: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联系在一起,是福利国家产生的理论依据旧福利经济学基本观点经济福利边际效用价值论①国民收入大小;②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思想:政府干预,实施社保,收入均等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与“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论“相对福利论”论社保思想:补偿变革损失,实现合理分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含义: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有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之分社会保障绝对水平是指每个独立个体所获得的社会保障给付量;微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中观: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宏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特点;粘性或者刚性特点、动态性特点、适度性特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会救助;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超度”客观原因:人口老龄化、失业率增高、医疗费用膨胀;主管原因:政策原因、认识误区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平等与公平公平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义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时期或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分歧社会保障中的平等参保资格上是否平等、在保险缴费、支付、水平上是否平等、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门槛是否人人相同、在社会保障模式层次上,促进收入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保障中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内部而言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外部而言的效率外部效率衡量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职职工总收入中社会福利收入占工薪收入的比重,福利分配与工薪就业的关联度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一般公平原则:1生存保障原则;2正向分配原则;3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4普遍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1社会救助原则——选择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受助权利原则、最低生活原则2社会保险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统筹互济原则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3社会福利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4社会优抚原则——励军荣军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不同主义的不同公平原则:1关于国家介入社会保障的程度;2关于社会保障收支问题;3关于“劫富济贫”和福利收入均等化问题4关于社会保险的资格条件问题第四章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社会保障基金征税方式与征费方式费改税的积极作用提高征收率和降低成本、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有助于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基金安全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费改税的障碍面临着制度障碍和相应成本制度缺失成本与制度摩擦成本、配套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与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制度构架相冲突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型、完全积累型、部分积累型现收现付式:不同人群的代际收入再分配,内涵:利用目前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为现在的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以支定收,略有节余;优点:以支定收,只需考虑短期资金平衡,不必承担长期风险;缺点:当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或者经济发生动荡时,会增加现有人口和劳动力的负担完全积累式:个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平滑;内涵:未来用于支付保障待遇的基金为投保人在整个缴费期间的缴费额及其储备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积累来满足个人未来的保障需求;特点:费率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可以由有关管理当局通过投资活动予以保值、增值;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基金的筹集与经济条件相联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紧密;缺点: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压力倍增;每个劳动者分别设立账户且历经多年导致管理难度比较大;部分积累式: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的结合;内涵:将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实行有机结合,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现收现付,另一完全积累;特点: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有机结合作为指导的基金管理方式;实践: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就是部分积累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收支平衡,确保制度正常运行:现实生活中,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一般都采取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式;合理负担,维持适度待遇水平:在企业、个人和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社会保障费用;综合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一定期间内社会保障项目支付的需要确定合理的支付准备金规模,剩余部分用于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安全性原则:最基本原则,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收益原则:社保基金通过投资运营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流动性原则:衡量标准是资产变为现金的能力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决策机构主要是由政府机关充当执行机构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担任监督机构由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任社会保障管理方式集权制管理: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把各个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中,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基金的筹集、待遇给付以及运营监管等实施统一的管理;分权制管理: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各自建立起一套执行机构、资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并且各机构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统分结合的管理:将相关性较强的社会保障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出来,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分散管理第五章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模式,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衡量标准: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养老养老金替代率即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的比率;通常作为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重要评价标准;替代目标和公式缴费工资替代率缴费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指数化缴费工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社平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地方社会平均工资个人退休前工资替代率个人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退休前工资金替代率根据社会保险的原则,养老金标准的上限应该考虑退休人员已经形成的生活水平,下限应当高于贫困线,即养老保险金必须高于社会救济的标准;国际劳工大会的文件规定:缴费和就业30年并有一个符合养老条件的配偶,正常的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不得低于40%--50%;国外的养老金替代率一般在40%--70%之间,如美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为40%,法国为50%,日本最高为68%;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模式待遇确定型,缴费确定型待遇确定型DB计划,defined benefit指按预先确定的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替代率与支付养老金标准,支付雇员退休时的待遇;“以支定收”例如:养老金水平=该职工退休前若干年的平均工资系数工作年限优点:收益额明确,退休后有收益有保障;缺点:有通货膨胀及待遇刚性增长等风险;缴费确定型DC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是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缴费标准,按照这个缴费标准投保费率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以收定支”养老金水平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优点:简便灵活、雇员选择权;缺点:保值增值难度大养老保险三支柱方案、五支柱方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含义: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目前定位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基本模式;建立了以受托人为中心的信托模式;企业年金由企业发起设立年金计划,并成立年金理事会,确定受托模式后,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选择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通过四个资格管理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第六章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疗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收入弹性较大供方信息垄断医疗服务需求易受心理作用影响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特点医疗服务具有异质性特点医疗服务市场的失灵医疗保险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风险选择risk selection、撇脂cream-skimming、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与医疗服务市场相连:第三方补偿机制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国家卫生服务模式:特点:普享的福利制度:本国全体公民资金流向:公民纳税——二次分配——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不存在“第三方付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较强的计划性,市场机制基本不起调节作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特点:国家立法强制居民参保和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强调权利与义务先对应,第三方支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专款专用,与就业和收入相关联,保障范围扩大,被保险人自付一定费用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制度,辅之以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的一种医疗保障模式;是把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特点:自愿的契约关系,特殊商品,市场调节,政府责任是制订与监管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第三方支付,强调精算公平储蓄医疗保障模式概念:将医疗费用损失风险自留的一种形式,通过个人账户的积累,以解决家庭成员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障制度特点:法律强制性储蓄的方式,要求每个有收入的国民在年轻时就要为其终生医疗需求储蓄资金;不能分散风险;强调基金积累,突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个人储蓄账户只能用于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医疗消费;患者根据自己经济支付能力自主选择医疗服务项目,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越高,个人自付的费用就越高复杂性:多种制度,主导制度分类依据·:兼顾资金筹集方式、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医疗费用的分担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方式起付线方式起付线方式又被称为扣除法,是指被保险人只有在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服务费用后,保险机构才负责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共同付费方式共同付费方式又称按比例分担,即被保险人和保险机构按一定比例共同支付医疗费用,这一比例又称共同负担率或共同付给率;最高保险限额方式该方法是先规定一个医疗费用封顶线,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只偿付低于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超出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被保险人或由被保险人与其单位共同负担;混合式混合支付法是将上述多种支付方式综合起来应用的偿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按服务项目支付Fee for Service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协议,按医生和医院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数量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的形式;按住院床日费用支付Per Diem日均住院费用付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院实际提供的住院天数,按每一住院日的费用偿付标准向医院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单病种支付Per Case医院对单纯性疾病按照疾病分类确定支付额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将住院患者的疾病分为若干组,每组分为几级,对某组某级疾病的诊疗全过程一次性向医疗机构偿付费用;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根据医疗结构服务人数,按照每人定额定期由第三方向医疗服务方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为被保险人购买医疗服务的制度;总额预付制度Global Budget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内提供一揽子医疗服务项目所需的资金总额医保两定点、三目录两定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处方外配药品购买;三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起付线社会统筹基金开始分担的医疗费用的金额起点, 为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共付制社会统筹基金分担医疗费用时,要求个人分担一定比例;封顶线社会统筹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第七章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失业的概念: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三要素:年龄、工作能力、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的基本类型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信息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所导致的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停地转换工作而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流动选择机制引起历时较短,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原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持续时间较长周期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事业,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难以预料,后果严重,难以治理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由于季节性变动而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所形成的失业现象,可以预料,容易解决失业陷阱在失业保险制度作用下,当失业者失业期间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收入和其他补助与找到工作的净收入相比具有很高的替代率时,失业者宁愿选择失业而不愿再就业;/缩小了失业者和就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支付期限较长,客观上促使长期失业者形成;/等额发放不利于失业者再就业如何应对失业陷阱降低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短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随给付期限累退发放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提前就业给予奖励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失业保险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失业保险向失业预防和就业援助相结合转变失业保险条例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创建的客观必然性以三个法规为线索的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初创: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6年发展: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3年完善: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从三大法规的变化看失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资助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抑制企业解雇员工,稳定就业均等金额给付不论失业前收入水平多高,都规定给付同一绝对金额的津贴均等比例给付按失业前一段时间平均收入水平的同一比率给付津贴递减给付失业津贴占原工资的比例与失业前的工资水平成反比根据失业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给付金额或降低给付比率均等金额线付与均等比例给付相结合失业津贴分为两部分:固定部分、与原工资相联系的部分给付期限最高限额为连续领取8~39周,通常为26周给付期限与失业者的年龄条件、缴费时间以及失业率有关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计算方法连续计算,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最长期限连续计算累计计算,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超出不再享受第八章其他保险工伤保险实施原则无责任补偿原则也称无过失补偿原则;劳动者意外遭遇工伤事故,不论事故责任人是谁,不论雇主、雇员哪方过失,甚至没有过失,劳动者均应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待遇给付与责任追究分开本人犯罪或故意行为除外;个人不缴费原则工伤保险的保费由企业承担,个人不缴费待遇标准从优原则工伤保险待遇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优厚只要符合工伤标准,待遇给付即可获得,不考察年龄、缴费期等其他因素补偿、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从经济补偿转向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及职业康复相结合,这是现代工伤保险的标志也是发展趋势职业病工伤是职业性伤害的简称,内容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及死亡;工伤包含伤、残、亡三种情况,均为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引起的后果;“伤”指致使身体器官或生理功能受损;“残”指经治疗修养无法复原,以致器官丧失或功能障碍,引起永久性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亡”指死亡;职业病的范围是由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即工伤保险范畴内的职业病是国家认定的法定职业病我国工伤认定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前,首先必须对受伤者进行伤残鉴定,以确定其伤残等级,然后按照伤残等级支付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对保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规范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制度指导思想:从原来纯粹的生活保障,逐步转向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大环节的一体化保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工伤范围及职业病认定因工伤残等级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与贫困度量贫困的界定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属于社会学范畴,又属于经济学范畴,甚至还涉及心理学领域贫困的度量恩格尔系数市场菜篮子法生活形态调查法我国现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保障对象界定;条例规定,低保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保障标准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保障资金来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第四阶段: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恩格尔系数社会救助制度的含义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遭受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即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社会救助是一种补救性质的制度,其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避免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社会救助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国家责任。

[经济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代福利”思想


3、第二代福利应该能够适应英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改 变,工作和照料孩子是夫妻共同承担的,而且退休生 活将构成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福利制 度必须使这种家庭生活变化趋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感来替代恐惧感。 4、现代社会福利应该增强人们的社区感和使命感, 现代福利社会所依靠的不是发放更多福利的家长式政 府,而是提供就业和教育、帮助人们自救的能动性政 府。第二代福利不应该通过高高在上的政府来发号施 令,而应该鼓励地方决策和革新措施,鼓励公共和私 人开展合作。
新剑桥学派



二战后流行于英国的凯恩斯主义的两个分支之一, 以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为依据,出发点解决社会 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 代 表人物:罗宾逊等 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社会分配的均等化 实行高额财产税和累进所得税 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 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人员等进行培训 对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 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新自由主义




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派别 兴起于20世纪60-70 年代,兴盛于80年代 反对国家直接干预社会保障事业,强调国民个人的自 助精神,并认为每个国民都需要确立自我保障意识, 家庭也要对其成员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 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社会保 障制度的改革就是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推动 政府削减社会保障事业并将其转归民间组织来管理和 经营;降低社会保障水平并由补充保险等其他手段来 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和投资越来越向私营部门 开放,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保障则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经济学旨在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而社会保障则关注着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福利和权益保障。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如何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和政策制定来提高社会保障的效果。

一、经济学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学科,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分析和研究,经济学家们能够揭示经济行为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和政策建议。

在社会保障领域,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评估社会保障政策的成本和效益,优化社会保障资源的配置,以实现社会保障的更好效果。

二、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分析1.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资源的稀缺性,社会保障资源同样具有稀缺性。

经济学家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确定社会保障政策的重点和范围。

通过分析社会的需求和资源供给的平衡,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需要的满足,从而提高社会保障的效果。

2.机会成本的考量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机会成本,即为了获得某种资源或服务而放弃的其他可选择的资源或服务。

在社会保障领域,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权衡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并评估其机会成本。

通过准确评估不同政策的机会成本,可以选择出对社会保障最具效益的政策方案。

3.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学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社会保障的目标也是为了提供最大程度的福利和保障给弱势群体。

通过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政府和决策者可以评估各种社会保障政策的效益,并选择出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政策方案。

这样可以确保社会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获益者能够获得最大的福利。

三、经济学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1.基于数据和证据的分析经济学强调理论和证据的联系,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可以对社会保障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政府和决策者可以利用经济学方法从经济数据中获取有关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政策。

这样可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社会保障的效果。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郑功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一、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要素1.依法建立。

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2.突出以人为本。

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

3.具有经济福利性。

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4.属于社会化行为。

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二、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第三节一、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人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课后习题】(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石)【圣才出品】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课后习题】(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石)【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一、名词解释1.福利经济学答:福利经济学是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理论体系,它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不仅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共选择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亦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着直接的特别重要的作用。

2.帕累托最优答: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最适度即当某种分配标准既定时,遵照这种标准,研究何种状态会使集体中各个人达到最大可能的福利。

我们规定最大偏好状态是:在那种状态,任何微小的改变,除了某些人的偏好依然不变而外,不可能使所有人的偏好全增加,或者全减少,这就是帕累托最优。

3.凯恩斯主义答: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盛行30多年的凯恩斯主义,则是工业化国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的重要理论支柱。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摒弃以前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自动调节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均衡的市场机制这种传统概念,指出资本主义已经丧失了这一机制,因而需要国家调节和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否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便不可避免地要灭亡。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和增加公共支出等政策主张,为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这种制度来调节社会经济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从而事实上推进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4.仓储后备论答:仓储后备论是中国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渊源,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社会思想,也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荒、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正是基于仓储后备思想,中国历代创设了不少仓储,如常平仓、义仓、惠民仓等,这些设施也确实为救济灾民贫民发挥过很好的作用。

5.大同社会论答:大同社会论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前,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

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用精炼的语言首先提出并描绘了“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即实行公有制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政治上则主张社会民主,选贤任能;经济上主张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所共同享有,生活上实行社会统筹,各得其所;在生产方面则是人人尽自己的努力去劳动,所有的社会成员均有生活保障等。

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理论第一节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第二节

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理论第一节社会保障水平的概述第二节

3、1998年以来,我 国社会保障水平稳步上升: 1998年5.10% —1999年4.15% —2000年4.65% — 2001年4.79% —2002年5.41%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1992-1998.doc 原因:国家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加快建立适应不同所有制的社会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城市低保制度; 三条保障线等。
3 、社会保障水平的结构性不合理,是指不 同地区、城乡、对象群体、保障项目的“社 会保障分水平”内部结构不合理。
请使用“适度、水平过低、超度” 关键词,理解社会保障的积极作 用和消极作用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1、按社会保障体系分层界定统计口径
从社会保障项目出发,将各保障项目支出相加得 到社会保障总支出数额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经 济、社会和社会保障自身的负面影响 “不适度”有那几种情况?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超度、结构性不合理; 1、 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反映出社会保障程度 不足,必然的后果?
2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增 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能承受的水平,从而 超过了应有的适度水平;
2 、根据社会保障支出的承担主体界定统计口径: 国家财政、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集体、民间组 织等。 3 、大中小口径:大口径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 中口径含住宅投资。 二、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估 (一)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保障水平 1、1978年—1990,我国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断 提高:1980年3.02%—1990年5.06% 反映了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3)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地区性 差异 全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最高的五个省份是:上海、 北京、天津、辽宁和青海。 居于后五位的是:河南、福建、云南、广西和贵州。 这主要是由中国“东强西弱”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导致的各地区社会保障资源的差别决定的。 这种地区性的社会保障支出差异,不利于劳动力的 合理流动,不利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更不利 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 意。

社会保障学各章重点

社会保障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绪论1、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世界各国、各地区对于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多有差异。

综合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素,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框架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社会保障专业应用理论和社会保障管理理论。

3、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社会保障的目标是发展变化的。

现代社会保障的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具有稳定、调节、互助及促进发展等多重功能。

4、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社会保障具有公平性、社会化、福利性、多样性、法制规范性及刚性发展性等特征。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以及互济性、法制性等原则。

5、社会保障的意义社会保障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与推定力量,同时也维护着社会稳定、正常发展,并创造着公平环境,在自身发展中有促进着其他相关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1、社会保障的发展线索与影响因素社会保障作为超越家庭保障之上的生活保障机制,在中外均属于源远流长。

其最早表现为官办、民办以及宗教慈善事业,此后进入济贫制度阶段。

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伦理以及历史文化等。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此后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继续开辟与完善包括疾病保险、工伤保险、老年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外,逐步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种现代保障措施相衔接,而发展成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3、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表现出立法先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协调和多样化发展等基本规律。

社会保障学重点整理

社会保障学重点整理

社会保障学重点整理社会保障学第一节社会保障概念一、社会保障释意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费城宣言》正式采纳了“社会保障”一词。

国际劳工组织的解释:“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养老、疾病预防或治疗、失业等风险提供保障的行为。

”各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要对社会保障的含义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和解释。

我国的界定:通过立法,动员社会社各方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一种社会制度。

三、社会保障内容及层次(一) 社会救济国家和社会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层次中最低层次的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经费源于政府财政和社会捐赠,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

救助对象:①.无劳动能力、无依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②.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③.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自然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二) 社会互助社会团体、工会、妇联、民间等群众团体组织开展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慈善救助等活动。

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以及政府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三) 社会优抚政府及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及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措施和制度。

优抚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人员:现役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

(四)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为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增进整体国民福利水平,提供的各种各种文化教育津贴、家庭补充津贴、住宅津贴等,各种公共卫生、公共娱乐、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

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瑞典和日本,0.25; 瑞典和日本,0.25; 德国,0.28; 德国,0.28; 加拿大和韩国,0.32; 加拿大和韩国,0.32; 美国,0.41; 美国,0.41; 俄国,0.47; 俄国,0.47; 奥地利,0.27; 奥地利,0.27; 印度,0.3; 印度,0.3; 法国,0.38; 法国,0.38; 尼日利亚,0.45; 尼日利亚,0.45; 哥伦比亚,0.57。 哥伦比亚,0.57。
• 中央财政安排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从 2003年的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4亿元。 农村医疗救助支出从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 2007年的13.2亿元。2007年,中央财政还 安排专项资金30亿元,支持农村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二、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1、庇古:《福利经济学》 2、帕累托:帕累托最优 3、阿马蒂亚·森: 《集体选择》 《以自由看待发展》 《贫困与饥荒》 被誉为“经济学的良心”
国际上采用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
系数大于0.6为贫困, 系数在0.5和0.6之间为温饱, 系数在0.4和0.5之间为小康, 系数在0.2和0.4之间为富裕, 系数在0.2以下为最富有。
中国恩格尔系数的有关数据
北京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逐渐下降趋势。 从1978年到2006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恩 格尔系数由58.7%下降到30.8%,下降了 27.9个百分点。 中国农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5%下 降到2006年的43.02%下降3%。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 1922 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 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 等于1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 介于0 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 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 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一门社会科学,而社会保障则是指社会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提供充分保障而实施的各种制度和政策。

经济学在社会保障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

一、经济学在社会保障中的角色1.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经济学提供了资源配置和优化决策的理论基础,可以帮助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评估社会保障政策的效果和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保障的效率和效益。

2.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经济增长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经济增长可以为社会保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积累,提高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3.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障的联系经济学研究风险管理和社会保障的关系,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提供社会保障的安全网。

经济学可以揭示风险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二、经济学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的应用1.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经济学可以通过研究社会保障的需求和供给,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

通过分析公民的需求和政府的供给,可以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容和标准,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行性。

2.效率与公平的权衡经济学可以帮助社会保障制度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进行权衡。

通过研究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可以设计出既能提高社会保障效率又能保持公平性的制度安排,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统一。

3.市场与政府的协调经济学可以研究市场和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角色与关系。

通过市场的有效运作和政府的干预,可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和个体自主选择的平衡。

三、经济学对特定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1.养老保障经济学可以研究养老保障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分析养老保障的需求和供给,可以设计出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养老保障制度,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尊严。

2.医疗保障经济学可以研究医疗保障的效果和成本。

社会保障重点汇总情况

社会保障重点汇总情况

这份资料是商2整理的,后有部分修改和补充。

社保课的老师说只要背背就没有问题。

希望大家都能考出好的成绩。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思考题: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1、是生产手段和方式变革的结果2、家庭结构变小,家庭保障功能下降3、贫富分化现象严重4、失业成为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5、阶级矛盾加剧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理论流派福利经济理论:提出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社会改良思潮兴起,一些学者提出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实行某些社会改良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现存统治。

1. 福利国家理论:强调国家的经济作用,主张由国家兴办一些公共事业来改善国民生活。

2.英国费边主义福利国家蓝图:企图通过缓和的、渐进的改良办法,实现所谓的“社会主义”3.英国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者主张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研究的中心问题,通过税收政策或国有化政策,使剩余价值归政府所有,用于社会福利4.英国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系统的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收入均等化,认为收入转移的途径就是由政府向富人征税,补贴给穷人。

国家干预理论提出背景: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生产凋敝,失业剧增,社会矛盾尖锐,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提出国家干预理论。

1.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还提出了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

2、贝弗里奇计划:提出一份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的长篇报告,制定了一整套对英国全体公民实行福利制度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历程1 慈善事业时代2 济贫制度时代3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4社会保障改革概念社会保险: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2023年
二、特征
• 互济性— 对风险旳分流; • 社会性 — 对象、基金起源、使用; • 福利性— 非盈利性 ; • 强制性 — 依法实施、征缴、依法享有

2023年
三、社会保障旳功能
• 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公平——“社会安 全阀”
罗宾汉原理:“假如国家不关注弱势群体,那么弱 势群体就可能自己采用不正当旳手段满足他们旳生 活需要、维持他们旳利益即保障他们旳生存权。”
2023年
(三)社会保障水平旳特点
• 动态性; • 刚性; • 客观上存在一种“适度区域”。
2023年
第二节 社会保障旳原则与特征
一、原则 • 普遍性原则; • 公平原则; • 适度原则——待遇、目的、承担; • 统一原则——收缴、待遇、规则、政策、管理; • 相应原则; • 多重原则-体系、主体、筹资渠道、满足需求。
2023年
政治与社会构造
• 社会保障问题不但是克林顿(民主党)两次 大选纲领旳主要内容,也是克林顿执政8年关 注旳要点。虽然美国历届总统上任后都不得 不经常食言。在克林顿每七天一次旳广播讲 话中、每年一次旳国情咨文中,社会保障问 题经常成为要点。
• 小布什来自共和党,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与 克林顿针锋相对。(2023)坚决减税 ;将许 多社会福利项目私营化。
2023年
拼爹游戏 • 大吃小,是实力!小吃大,是智力!大
小通吃,是权力! 李双江儿子李天一案、富二代、
2023年
2)公平旳规则体系:
分配规则、评价或裁判规则公平; 无辱骂、无歧视、无骚扰、无虐待——东 莞一家鞋厂招聘启事旳“确保条款”
2023年
3)公平旳合用领域:
物质财富旳首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及其 他多种社会资源中。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出品人:林勇(老师)导演:胡东雷监制:黄展涛主演:欧秀菊(04秋)、葛春艳、刘翠华、胡东雷、黄展涛感谢以上同学们的努力付出!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医疗保险的提供,以及有子女家庭补贴的提供。

二、《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国家思想四条基本原则:1、普遍性原则;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3、充分就业原则;4、费用共担原则。

三、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大致可分为: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型和自助型等五种模式。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的。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1、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2、个人帐户和社会保障基本问题;3、就业与失业问题;4、城镇的贫困人口问题;5、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6、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问题。

六、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社会福利津贴;6、其他福利津贴。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中最为活跃的三大流派:1、民主社会主义学派;2、自由主义学派;3、中间道路学派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论述:1、揭示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2、阐明保险基金的来源;3、阐述社会保障的分配;4、阐释社会保险的功能;5、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学派社会保障思想(2)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凯恩斯提出赤字财政,以 扩大政府支出,以建立人为的补充需求。增加 福利开支就是扩大政府支出的主要手段。
国家把经济干预和调节范围不仅扩大到再生产 的许多领域,而且扩大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 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经济福利所以会因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据是 边际效用递减学说。他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货币 收入的边际效用愈小;收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 用就愈大。因此,如果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 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而使社会 满足总量增加。
这一论点为资产阶级的“福利国家”理论提供了部 分依据。
对庇古观点的一点评论
经济福利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社 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内容则还包括着满足社会成 员有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
庇古关于“最大社会福利”的原则为以后所有 福利经济学家所沿袭。但由于他的某些观点和 理论如收入均等化理论,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 展的需要,被其后经济学家进行修改、补充和 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庇古:国民收入极大化与均等化
庇古把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看作是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并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 会福利的标志: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 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化这两个福利经济学的重 要命题在西方经济学说中具有开创性,即首次将社会 福利问题与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 重要的专门领域加以研究。
新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补偿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帕累托最优理论与新福利经济学(1)
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 而不是收入的均等分配。

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理论

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理论
19/36
四、凯恩斯主义理论
政策主张:
经济萧条时期,要扩大总需求,除了鼓励私人消费 和通过税收政策鼓励资本家投资,扩大中央银行信 用等措施之外,政府还要积极干预经济,推行扩张 性财政政策。
政府应直接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有效需求和就业 机会;扩大社会福利设施,增加消费倾向,以达到 足够的总需求和充分就业。
21/36
五、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简介:
贝弗里奇着眼于重建战后和平,使英国永获安全感的长 远安排,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对英国全体公民 实行福利制度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 一整套福利措施。
制定了一个以社会保险制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
报告的影响:
对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福利国家论。
新历史主义理论长期以来是英国工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新历史主义理论对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也发生过深远
影响。
11/36
二、旧福利经济学
形成时间:
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代表人物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
代表著作:
《福利经济学》(1920) 《产业变动论》(1926) 《财政学研究》(1928)
26/36
一、满足人的需要理论
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
需要的层次
自然需要 社会需要 经济需要 精神需要
需要的层次由低到高
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 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继续存在,只是对人 的行为的影响作用减低而已。
27/36
二、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
17/36
四、凯恩斯主义理论

最新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

最新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一)、功利主义哲学1、边沁对幸福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强调个人利益是共同体利益的基础(2)、个人利益可以估计,且某一行动对共同体的利益的影响按照一定的程序可以确切地估量(3)、私人行动和政府措施的决策依据应是该行动增加快乐或者减少痛苦的明确倾向,即道德伦理的是非标准应是看该行动是否“产生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可能量的幸福”这样的效果。

总之,边沁的论述明确表明了重视个人利益的基本立场,也说明了边沁对协调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支持。

2、穆勒认为:幸福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幸福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快乐的数量,更取决于快乐的质量、(二)、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1、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认为经济活动有一定的规律,进而认为经济活动的自由发展最有利于国民财富的增长;由于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人们在追逐私人经济利益及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会自然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极力反对国家对经济干涉政策。

李嘉图认为:经济自由罪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进而能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增。

综上,古典经济学强调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会有力增加国民财富,也会自动的实现全社会的经济福利的提高;不必要的政府干预会减少福利。

2、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a.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b.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和加总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为据,论证了自由竞争所形成的市场均衡价格能使买卖双方的剩余之和最大化,即整个社会的总的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率先关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垄断与自由竞争的矛盾。

二、旧福利经济学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第一个较系统的阐述了福利经济的思想和理论,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该书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一)、福利研究的基础和福利的基本命题1、福利研究的基础a.限定了研究范围:即论证了仅以经济福利替代总福利作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和实际重要性,侧重于经济因素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的质的结论b.国民所得可以替代经济因素2、福利的基本命题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使福利问题能进行量化研究,也得出了福利的基本命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国民所得数量的增加,以及b.国民所得分配有利于穷人的变化,可能会增加经济福利,并通过经济福利增加一般福利。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想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想

• 庇古认为,为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增加经济福利,就 必须解决生产资料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如何配置的问题 。如果这种配置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各生产部门生产 出来的国民收入也就能达到最大的数量。
• 这里的最适宜的程度是指,要使生产者个人从他所生 产的产品中获得的利益恰恰等于整个社会从这种产品 中获得的利益。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往往是 不相等的,这就要求国家通过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手段 进行合理调节,使两者相等。政府通过这种调节作用 ,增加国民收入的数量,从而增加经济福利。
• 在工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中得到体现。工 党为拉选票,将社会保障作为竞选纲领之一。
• 是贝弗里奇报告的重要理论依据。
• 影响英国社会保障政策长达30多年时间。
(二)瑞典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 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并在此后得 到很大发展的学说。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 逊(Davd Davidson)、古斯塔夫·卡塞尔( Gustau Cassel)、克努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伊里克·林达尔(ErikLindahl)、 阿萨·林德伯克(Assar Lindbeck)等。主要观 点及主张:
•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相对于他以后的福利经济 学来说,被称之为旧福利经济学。
•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批判和吸 收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 济学,即就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对社会保障实践影响 • 英国作为福利国家,是福利经济理论在现实经 济领域的重要实践。
• 战后英国社会保障的建立 。
第二节 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理论体系
一、国家干预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新历史学派
• 新历史学派,又叫讲坛社会主义,是德国19世纪70年代开 始流行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 • 新历史学派极力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 预经济生活。 •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一批经济学教授瓦格勒、施穆勒、桑特 巴、布伦坦诺等,在大学讲坛上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组织,可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前提 下逐步实行社会主义。

社会保障3理论思考

社会保障3理论思考

五、贝佛里奇报告
• 1942年的贝佛里奇报告的意义: • 一是该报告把各种改革者的不同愿望融进 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框架之中,是当代福 利思想的集大成者; • 二是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 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 理论转变成现实。
• 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4条 基本原则: • 普遍性原则 • 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 充分就业原则 • 费用共担原则
• 他指出,“只有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 福利,才可能称之为经济福利。”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福利的是:第 一,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 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U
Q
• 后来,庇古沿此思想又将福利经济学归纳 为两个命题:“即第一,对于一个人的实 际收入的任何增加,会使满足增大;第二, 转移富人的货币收入于穷人会使满足增 大”。
四、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 背景:大萧条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有效需求
就业量
P
SS’
P’
A
DD’
Q’
Q
• • • •
为什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3.灵活偏好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 在中所占比例。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因: • A.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 B.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影响消费。
• 该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社会保障计划的基 本结构: • “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目 的是在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 基本收入,即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致 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
• • • •
社会保障应采取三种方式: 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 对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 作为补充基本补助的自愿保险

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答:基于国外、港台地区、内地学者三个方面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面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从层次上划分,则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即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二是服务保障,即当代社会还需要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满足国民对有关生活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三是精神保障,即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这是更高层次的保障。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目标?答: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当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

这些功能并不因为某些人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批评甚至完全否定而被抹杀,而是在实践中作为事实而客观存在。

4、社会保障具有哪些特征?答:社会保障具有的特征有:①公平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二是保障待遇的公平性;三是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②社会化特征。

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度的开放性;二是筹资社会化;三是服务社会化;四是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庇古:经济福利增大与收入分配均等化
庇古论证了经济福利增大的可能性,即经济福利将随 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大,也将由收入分配均等化而 增大。 庇古认为,如果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经 济福利就会增大,而收入转移的途径就是由政府向富 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然后举办社会保障事 业,补贴穷人,即用来发放失业津贴、社会救济、养 老金、医疗保险、房屋供给等。这些收入转移将会 增加穷人的实际所得。
新自 由主 义
1.1 德国新历史学派
也称讲坛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和布伦坦诺 等。在经济自由主义占主流地位的19世纪70年代, 他们反对亚当斯密主张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思想, 提倡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主张法律至高无 上,主张劳资合作。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政策有两个支撑点:一是国 家观,国家至上;二是伦理道德观,认为经济问题 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
对庇古观点的一点评论
经济福利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社 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内容则还包括着满足社会成 员有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 庇古关于“最大社会福利”的原则为以后所有 福利经济学家所沿袭。但由于他的某些观点和 理论如收入均等化理论,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 展的需要,被其后经济学家进行修改、补充和 发展,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对德国新历史学派的评价
在新历史学派的影响下,德国继1883年颁布 《工伤保险法》之后,相继通过几项法令,从而建 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险计划。 新历史学派的国家干预思想及其政策主张催生 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其出发点是调和阶 级矛盾,它对世界社会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政策 的影响远不如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理论和贝弗除政治职能以外,还应该经济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进程 德国面临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 与社会改革 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 提倡社会改良,主张实施社会立法,促进社会 福利事业的发展。 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 位。
关于帕累托无效率
所谓帕累托无效率(Pareto Inefficiency)指的是一个 经济还可能在其他人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 重新配置资源和产品,使得一个或一些人的效用水平 有所提高。 在存在帕累托无效率的情况下,如果进行了资源的重 新配置,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 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 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经济福利所以会因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据是 边际效用递减学说。他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货币 收入的边际效用愈小;收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 用就愈大。因此,如果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 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而使社会 满足总量增加。 这一论点为资产阶级的“福利国家”理论提供了部 分依据。
1.3 新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 补偿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1.3.1 帕累托最优理论与新福利经济学 (1)
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 而不是收入的均等分配。
所谓经济效率,是指生产资源的使用达到最有效 的状态。当资源得到最适度配置时,经济就是有 效率的,因而才能达到最大社会福利。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理论与经济学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经济学所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提 供了丰厚的土壤; 尤其是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更直接推动 着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保障理论中的经济学流派
1 2 3 4
5
德国新 历史学 派
古典 福利 经济 学
凯恩斯 主义
新福 利经 济学
庇古:关于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
“福利”指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人福利的综合即 为社会福利。个人福利不仅是指从物质生活得到的快 乐和幸福,也指从精神生活得到的快乐和幸福。 经济福利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 利;而非经济福利是指不能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 的社会福利。 经济福利虽然只是总福利的一个部分,但却具有决定 性的影响,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状况。
帕累托最优理论与新福利经济学(2)
(意大利)帕累托著:《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帕累托最优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福 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发展、演 化而来的。 这一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已被 广泛运用于经济分析。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也称帕累托效率 (Pareto Efficiency)。它作为评价资源配置的基本标 准,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可能通 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 的情况下,使任何个别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
1.2 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福利经济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理论基 础,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通过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以期 改善社会福利的经济学说。
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
《福利经济学》:庇古于1920年出版 其理论深受亚当· 斯密和霍布森思想的影响。他以边 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 以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和局部均衡论为理论基础, 创立了福利经济学理论。 第一次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 并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三章
经济学、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效应 讨论: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第一节 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德国新历史学派 古典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
庇古:国民收入极大化与均等化
庇古把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看作是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并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 会福利的标志: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 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国民收入极大化和收入均等化这两个福利经济学的重 要命题在西方经济学说中具有开创性,即首次将社会 福利问题与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 重要的专门领域加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