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三特征补充练习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 科学 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练习题和答案

三年级下册 科学 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练习题和答案

第9课声音的产生1.敲击音叉,接近水面,音叉发声时叉臂会振动,当叉臂接近或触及水面时,就引起水面振动甚至激起水花。

2.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3.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4.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5.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6.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7.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8.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9《声音的产生》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自然界各种声音都是由_______产生的。

2、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让塑料袋发声。

3、物体停止声音后,物体也就停止_____。

4、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_____产生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不借助物体,只能听到自己身体发出一种声音。

()2、当敲击水鼓时,鼓面会产生振动。

()3、动物的发生与与振动无关。

()4、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5、声音可以传递各种信息。

()6、鸟类的发生器管是鸣管。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的描述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发声的是()A.拍手B.说话C.转动眼珠D.吹口哨2、下面的描述不能发出声音的是()A.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B.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C.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D.观察正在发声的音钹3、下面的声音发生在操场上的是()A.客船鸣笛声B.掘土机的马达声C.狮子吼叫声D.课间操跑步声。

八年级上物理堂堂清练习册答案

八年级上物理堂堂清练习册答案

8上物理堂堂清答案《一、声音是什么》补充例题: 1.空气振动 2.振动真空 3.振动课内练习: 1.振动是 2.固体能传声 3.振动介质固体 4.疏密声波5.B 6.D 7.D课外练习: 1.振动声带鼓面空气水 2.空气马河水 3.声波能量 4.空气强 5.晃动能量 6.D 7.B 8. (1)液体能传声 (2)固体能传声 (3)在桌子下面拍手 (4)将耳朵贴于桌面和不贴桌面听声进行比较9.空气能够传声不能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二、声音的特征》补充例题: 1.空气音色 2.B 3.B 4.B课内练习: 1.声调振动的快慢不同 2.响度大音色美音调高 3.C 4.B 5.A 6.C 7.C课外练习: 1.振动距离 2.振动频率频率 3.音色 4.音调响度音色 5.相同 6.慢快 7.响度 8. 响度音色音调 9.响度音调 10.弹片振动快弹片振动慢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11.B 12.A 13.(1)a b (2)是《三、令人厌烦的噪声》补充例题:1.无规则振动传播过程 2.D 3.C课内练习: 1.声波人耳传播过程 2.安静声源处 3.甲植树种草 4.C 5.D 6.B 7.C 8.D课外练习: 1.噪声听力记忆心脏病 2.声源传播过程人耳 3.D 4.B 5.B 6.D 7.机械闹钟 B 8.”抗声”与噪声振动步调相反,使两种声音的”密部”与”疏部”恰好同时到达某点,它们就会互相抵消,从而减弱噪声《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补充例题: 1.A 2.D 3.超声波课内练习: 1.不能不能 2.多普勒能 3. 眼睛黑暗耳朵明亮 4.C 5.C 6.C 7.C 8.C课外练习: 1.20 20000 20 次声 2.超声 3.略 4.传播速度不同 5.危害控制 6.次超 7.振动具有频率高 8.B 9.C 10.D 11.(1)声呐超 (2)不真空不能传声 12.答:在地震或火山发生前,地下会发出次声波,因为一些小动物能够听到一些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所以在次声波到达时能够听到,而人却听不到.利用小动物的这种特性,可以为人类预报地震提供信息.人类也可以制作一些模仿动物的仪器感知次声波,从而预报地震或火山爆发等.测试A卷1.B 2.A 3.C 4.D 5.D 6.D 7.振动快 8.次声波 9.噪声听力记忆心脏病10.超声波声呐 11.6 不能 200 12.密疏空调器大功率冰箱汽车发动机13.声波经云层、山峦等多次反射 14.(1)划得快音调高,划得慢音调低 (2)划密梳齿音调高,划疏梳齿音调低 (3)振动快音调高,振动慢音调低 15.(1)固体能传声(2)金属更易传声(3)振动不能被传播 (4)不能 16.弹是振动空气能够测试B卷1.C2.A3.B4.D5.D6.C7.D8.C9.钟在振动 10.噪声 11.振动 12.空气振动真空不能传声 13.振动频率音调 14.闻超声波 15.振动,声音,振动,振动16.蓬菘的雪能够吸收声音 17.略18.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有乙和丁. 甲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丙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第三章光现象一光的色彩颜色补充例题1.身上的服装是红色的,而下身裙却是黑色的2.品红3.红红黑红纸只能反射红光,绿光被她吸收课内练习1.C2.D3.C4.B5.自身发光吸收人造天然眼睛6.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色散英牛顿色散7.C8. C9.红、绿、蓝光的三原色红、黄、蓝对比 10.黄其他颜色红11.白纸是蓝色字分别是蓝色,黑色,黑色课外练习1.A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D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2.红其他颜色蓝其他颜色改变色调3.C4.D5.D6.C7.D8.B9.A 10.B 11.D二人眼看不见的光补充例题1.上升红外温度把玻璃泡涂黑黑色吸热本领强荧光物质2.使荧光物质发光3.B4.B课内练习1.C2.B3.D4.C5.D6.D7.D8. 直线红外线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红外线能发生反射9.略课外练习1.A2.Ab Ba Cc Dd3.C4.B5.B6.B7.B8.A9.(1)太阳(2)B(3)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等物品,破坏臭氧层.三 光的直线传播补充例题1.D2.B3.D4.C 课内练习1.同种均匀介质中 真空中 3×1083×1052. 光的直线传播3.A4.B5.B6.B7.D课外练习1.D2.B3.A4.C5.沿直线的 2.5 变小6. 光源;无影灯7. s sm m v s t 29.0/340100===计时员是看到白烟计时,李乐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时间少了 0.29s8.因为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只有物体上射出的光进入眼睛时,才能看见这个物体,当眼睛离小洞较远时,能射入眼睛的光线范围就较小,所以看到的范围就较小;当眼睛离小洞较近时,能射入眼睛的光线范围就增大,所以看到的范围就增大。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补充习题答案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补充习题答案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补充习题答案《大自然的声音》运用人格化的写法,以及大量的形象鲜活、熟悉生动的有新颖感的语句,分别从风、水和动物三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下面WTT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大自然的声音补充习题答案,欢送大家阅读!大自然的声音课文原文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似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顺;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冲动起来,合奏出一首宏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

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场了。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当小雨滴会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漫步,听听青蛙的歌唱。

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似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大自然的声音仿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雷电,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轰隆隆——一声巨响,雷电闪着耀眼的光辉给春姑娘报信来了。

沙沙沙——小雨也来伴奏了,吵醒了正在睡觉的小草、柳树、桃花、迎春花……,在雷电的催促下,大地涂上了五颜六色的色彩,热闹极了!海浪,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哗哗哗,急促的海浪拍打着海岸,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到海浪的威力。

哗……哗……哗……,海浪轻轻地抚摸着沙滩,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似在和沙滩说悄悄话,让人感受到海浪的温顺。

呼呼呼,北风狂叫着,给大地送来了白白的厚厚的棉被,给树枝送来了许多水晶手套。

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声音的特性练习题一、选择题1. 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

A. 音色B. 音量C. 音高D. 音长2.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有关。

A. 振动幅度B. 振动频率C. 振动方式D. 振动速度3. 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

A. 振动幅度B. 振动频率C. 距离声源的远近D. 声音的传播介质4.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决定的。

A. 材料B. 结构C. 形状D. 颜色5. 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声音的音调?A. 发声体振动的快慢B. 发声体的体积C. 发声体的重量D.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二、填空题1. 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2.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________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4.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________Hz到20000Hz之间。

5.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声。

三、判断题1. 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成正比。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是相同的。

()3. 声音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成正比。

()5. 人耳能够听到的最低频率是20Hz。

()四、简答题1. 描述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并解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听到的声音的。

2. 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

3. 描述为什么在相同的距离下,我们听到的远处声音比近处声音要小。

五、应用题1. 如果一个乐器的音调突然变高,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给出至少两种可能的解释。

2. 在一个安静的图书馆中,你如何通过调整声音的响度来避免打扰他人?3. 描述在不同环境中(如室内、室外、水中)声音传播速度和响度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声环境补充作业整理+参考答案 (2)知识讲解

声环境补充作业整理+参考答案 (2)知识讲解

声环境补充作业整理+参考答案(2)第一讲(建筑声学基本知识)1、人耳听觉最重要的部分为:A、20~20KHzB、100~4000HzC、因人而异,主要在50Hz左右D、因人而异,主要在1000Hz左右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0oC时,钢中、水中、空气中的声速约5000m/s、1450m/s、331m/s。

B、0oC时,钢中、水中、空气中的声速约2000m/s、1450m/s、340m/s。

C、气压不变,温度升高时,空气中声速变小。

3、公路边一座高层建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1层噪声最大,10层、17层要小很多,甚至听不见。

B、1层噪声最大,10层、17层要小一些,但小得不多。

C、1层、10层、17层噪声大小完全一样。

4、倍频程500Hz的频带为_______,1/3倍频程500Hz的频带为_________。

A、250-500Hz,400-500HzB、500-1000Hz,500-630HzC、355-710Hz,430-560HzD、430-560Hz,355-710Hz5、从20Hz-20KHz的倍频带共有_____个。

A、7B、8C、9D、106、“1/3倍频带1KHz的声压级为63dB”是指_______。

A、1KHz频率处的声压级为63dB。

B、900-1120Hz频率范围内的声压级的和为63dB。

C、710-1400Hz频带范围内的声压级的和为63dB。

D、333Hz频率处的声压级为63dB。

7、古语中“隔墙有耳”、“空谷回音”、“未见其面,先闻其声”中的声学道理为:____•A、透射、反射、绕射 B、反射、透射、绕射C、透射、绕射、反射D、透射、反射、反射8、一个人讲话为声压级60dB,一百万人同时讲话声压级为________。

A、80dBB、100dBC、120dBD、140dB9、一般讲,两个声音叠加,当一个声音的声压级比另一个声音小_____时,可以忽略不计。

A、1dBB、2dBC、5dBD、10dB10、一般讲,声压级最小有____dB的变化时,人耳将有察觉;声压级最小有____dB的变化时,人耳有明显感觉。

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大自然的声音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大自然的声音课件

小溪
河流
大海




主题素养特训
点拨: 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从“小溪淙淙⋯⋯汹涌澎湃”
中可知,小雨滴的唱歌路线是:小雨滴→小溪→河流→大海。




主题素养特训
4. 读画横线的句子,我仿佛看到水越聚越 __多___,听到 水流的声音越来越__大___。所以,朗读这个句子时, 语气应由 __B___到___A__。(A. 激昂 B. 轻柔) (后两空填 序号) 我能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示__例__:__树__木__茂__盛__,__汇__成__树__林__;__树__林__片__片__,__聚__成__森____ __林__;__森__林__蔓__延__,__绿__波__如__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素养特训
四 收集生活中的声音。生活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 厨房就是个音乐厅,请你选择合适的拟声词将下 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主题素养特训
厨房是一个音乐厅。洗菜时,水龙头唱着“示__例__:_哗__哗__哗_” 的歌儿;切菜时,菜刀和菜板合奏“__嗒__嗒__嗒___”的乐曲; 拧开燃气灶,燃气灶又“___哧__哧____”地叫了起来;当妈妈 把菜倒入炒菜锅里时,“___嗞__嗞____”,这是菜在锅里唱小 曲儿呢。
_______过__比__喻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传__达__了__大__自__然__的__声__音__之__美__及__其___
_______给__人__带__来__的__亲__切__感__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练习题含答案

三、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特性有三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答案:音调响度音色2.频率指_________,描述物体振动的_________,频率的单位为_________;频率决定着_________高低;答案:每秒振动的次数快慢赫兹Hz 音调3.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重地敲一下,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三项均未改变答案:B10 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和“低”指的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思路解析:大多数女生的声带薄而短,频率可达1 300 Hz,声音的频率高,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所以称“女高音”;大多数男生的声带长而宽厚,可发出低至64 Hz的声音,声音的频率低,音调低,听起来低沉,所以称“男低音”;答案:A2.“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均有可能思路解析:“引吭高歌”是形容人精神高涨,兴奋时大声地歌唱;“低声细语”是指在特定环境、情况下小声说话;所以这里的“高”与“低”是指响度的大小;答案:B3.铁路工人检查车轮时,常常轻轻敲打车轮,通过声音判断车轮有无损伤,这是根据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音是否刺耳思路解析:当车轮有损伤时,我们可以理解成发声体本身发生了改变,而音色就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所以当车轮有损伤时,声音的特色——音色音品、音质就会发生改变;答案:C4.听音乐时,要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 .声音的音色D .声音的节奏思路解析:不同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音质不同,以此可判断是哪一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答案:C5.蝙蝠能发出超人类听觉上限的超声波,它的发声频率范围是10 000 Hz ~120 000 Hz,蝙蝠的发声器官振动一次所需的最长时间是多少思路解析:频率指发声体1 s 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振动越快;答案:蝙蝠的发声器官振动一次所需的最长时间是:Hz100001=10-4s; 快乐时光满 意“喂,怎么样,弗瑞德利克,”父亲问,“你的女老师满意你吗 ”“啊,是的,爸爸,十分满意;”“你怎么知道是她亲口对你说的”“当然,爸爸;前天她对我说,‘要是所有的学生都像你这样,我马上就离开学校;’这说明,我已经全学会了;”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其原理是A .减少声音分散,增强响度B .改变音色C .提高音调D .增大发声体的振幅思路解析:病人脏器振动发出的声音太小,不能用耳朵直接听到,利用听诊器,由于固体传声性能好,声音又在细管中传播不易散失,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有利于医生诊断病情; 答案:A2.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B .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思路解析:声音的高低即音调,“男低音”、“女高音”中的“低”、“高”就是指音调的低高;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因为女高音是为男低音伴唱的即小声唱,故女高音的响度要小些,男低音的响度要大些;答案:A3.在使用二胡之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定弦”,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调、响度、音色都改变思路解析:弦乐器依靠改变弦的松紧、粗细、长短来改变音调,乐师旋动琴弦轴“定弦”的过程是通过拧紧或放松琴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答案:A4.2010北京海淀模拟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这是在研究声音的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思路解析: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说明吸管材料不变,研究的因素一定与材料无关,故B和D不正确;“同样的力”说明空气柱振动的振幅不变,因为响度决定于振幅,所以响度不变,故A错误;吸管长短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频率不同,从而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空气柱越短,空气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答案:C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B.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C.棒击鼓面的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小思路解析: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会不断地吸收声音的能量,使得物体振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即振幅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小,所以响度变小,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D是错误的;鼓面振动频率的高低决定了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响度无关,声音的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的大小,振幅与音调无关,故选项B和C均错误;答案:A6.男人说话的声音多数比女人低沉,这个“低”字反映了男人的_________低;“引吭高歌”中的“高”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大;思路解析:男人说话声音低沉,女人说话声音尖细,这里的“低沉”和“尖细”是指音调的高低;“引吭高歌”是指大声歌唱,这里的“高”是指响度大;答案:音调响度7.拨动同样张紧的粗橡皮筋和细橡皮筋,观察到粗橡皮筋比细橡皮筋振动得_________,它们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__;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已张紧的同一根橡皮筋,观察到力大时橡皮筋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_________,两次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__;思路解析:由生活经验可知:张紧程度相同的粗橡皮筋比细橡皮筋振动得慢,振动的快慢不同,说明频率不同;另外,细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粗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低,这说明振动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拨动橡皮筋,力大时振幅大,同时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大,这说明响度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答案:慢音调振动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大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8.2010河北模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_不同;思路解析:“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特别强,分贝数太大,几乎把耳朵震聋,这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不同乐器的形状、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答案:响度音色9.2010贵州贵阳实验区模拟2010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_________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思路解析:动物的听觉频率是在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内,而人的听觉频率是在20~20 000 Hz 之间,人听不到次声,而地震时产生的恰是次声波;答案:次10.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小华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华找到了下表所列九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小华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研究物理问题时,我们经常采用控制变量法;若研究猜想一,就要控制琴弦的长短和材料一定,应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若研究猜想二,应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应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要验证猜想三,必须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这就必须使铜弦的长度为80 cm,横截面积为1.02 mm2,这样E、G、H即可验证猜想三;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松紧程度是否有关,就要选用同一根琴弦,在弦张紧程度不同时,测出其频率大小;答案:1A B C A D F 80 1.022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振动的频率,改用不同的力拉紧琴弦,分别测出相应的振动频率,进行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实验,如图1-3-11,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的音调越低;图1-3-11用嘴对着5只瓶口吹气,5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25只瓶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什么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吹笛子时〔如图 2〕,用手指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思路解析:当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时,由于瓶内的空气柱发生振动,从而产生了声音;由于瓶子高矮不同,所以瓶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瓶子高,瓶内空气柱长,空气柱振动慢,频率低,所以音调低;瓶子矮,瓶内空气柱短,空气柱振动得快,频率高,所以声音的音调高;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就会封闭住不同长度的空气柱,这些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能够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答案:1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了声音;2由于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3手指堵住不同的笛孔时,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能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1. 烟台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2. 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B. “土电话”是靠固体传声的C. 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D. 真空不能传声3. 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 空气B. 水C. 酒精D. 钢管4.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 声速比光速快D.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快5. 在欣赏民族音乐时,之所以能将二胡、笛子等乐器的声音区分开,是依据声音的A. 响度B. 音调C. 频率D. 音色6. 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并在鼓面上放些纸屑,他研究的是A. 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B.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 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D. 音调与振幅的关系7. 我们常说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是指A. “高”指响度,“低”指音调B. “高”指音调,“低”指响度C. 都指音调D. 都指响度8. 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A. 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B. 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C. 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D. 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9.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10. 给暖水瓶灌水时会听到频率不同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用手轻敲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的A. 响度B. 音色C. 音调D. 声音是否悦耳动听11. 当你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时,用剪刀不断剪掉吸管一部分,使吸管逐渐变短,能研究声音的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D.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12. 地下自来水管爆裂,检漏工人常用木棍或金属棒“听漏”如图,用木棍或金属棒的目的是A. 增大声源振动的频率B. 让声音沿固体传播,增大响度C. 让声音沿固体传播,改变音色D. 使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增大,增大响度13. 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钓鱼时,说话声会吓跑将要上钩的鱼;这是因为 ;14.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却往往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15. 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能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应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前者是使声音的__________增大,后者是要较好地保持原声的__________;16. 工人师傅检查机器的运转情况时,常把一根金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各个部件上,把另一端靠近耳朵,用耳朵听;这是为什么。

2024年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2024年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共分为七个单元,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单元:简单的运动2.第二单元:声现象3.第三单元:物态变化4.第四单元:光现象5.第五单元:透镜及其应用6.第六单元:质量与密度7.第七单元:压强第一单元:简单的运动1.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等基本概念。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运动现象。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难点:相对运动的判断;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等概念。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简单运动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简单运动的题目,让学生当堂解答。

第二单元:声现象1.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引导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3)案例分析:分析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现象的题目,让学生当堂解答。

第三单元:物态变化1.教学目标(1)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声现象测试题及答案

声现象测试题及答案

声现象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声音的传播需要依赖的媒介是:A. 空气B. 水C. 金属D. 真空2. 下列动物中,哪个动物听觉最灵敏?A. 狗B. 猫C. 鹰D. 黄鼠狼3. 声音的基本特征是:A. 高低音B. 响度C. 音色D. 频率4. 下列声音中,属于嗓音的是:A. 铃声B. 鸟鸣C. 歌唱D. 水流声5.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是:A. 相同的B. 高温下快,低温下慢C. 固体最快,液体中等,气体最慢D. 液体最快,固体中等,气体最慢6. 声音波动的方向与声源的方向相同,这属于:A. 同向传播B. 反向传播C. 反射传播D. 折射传播7. 下面哪个现象与声音传播没有关系?A. 共鸣B. 回声C. 隔音D. 声纹8. 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A. 钟摆的摆动声音B. 小鸟啼叫声音C. 交通车辆噪音D. 海浪拍岸声音9. 下列器材中可用于放大声音的是:A. 电视机B. 放大镜C. 喇叭D. 手机10. 下列现象中,与共振无关的是:A. 管乐器发出的声音B. 摇铃响声C. 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D. 喷泉水柱跳动的声音二、填空题1. 声音是由________产生的。

2. 听觉最灵敏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

3. 音色由________组成。

4. 声音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

5. 当声音从一种媒介传播到另一种媒介时,会发生________现象。

6. 回声是由________引发的。

7. 噪声可以对人体的听觉造成________。

8. 唇膏盒可以当作共鸣器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

9. 放大声音的器材被称为________。

10. 要使一个正方形铁片发出声音,应该向其施加________。

三、简答题1. 什么是共鸣?请举例说明。

2. 音量和音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解释声音的强度和声音的响度之间的区别。

4. 请解释什么是回声,并说明它产生的原因。

5. 提供一种方法来降低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课练[1]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课练[1]

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1.小明将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时,感觉到手有点“麻”,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发声的声带 (是/不是)声源.2.如图1-1所示的“土电话”由两个圆纸盒和一根棉线组成,只要将棉线绷紧,两人就可以通话了,“土电话”是利用________ _原理制成的. 3.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4.发声体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 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5.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 .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 .太空中噪声太大D .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6.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城市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A .大声呼救B .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 .见缝隙就钻,从废墟里爬出来D .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7.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电铃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如图1-2所示,当把瓶内的空气抽出时,声音会逐渐变小,但始终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A .声源发声太强B .瓶内已被抽成真空,真空亦能传声C .声源离广口瓶太近D .瓶内仍有少量空气,悬挂声源的固体亦能传声〖课外练习〗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 而产生,人类靠 振动发声的.如图1-3,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 的振动而产生.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 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过 传播而被鱼听到.2.《黄河大合唱》中有一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中的声源分别是 、 、 .3.声音是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音具有 .4.如1-4图是小明所做的一个听声的实验,他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使声音通过___________传入他的耳朵.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敲打衣架的声音,通过比较发现,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________(强/弱5.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这说明:声波具有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 .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B .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C .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D .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7.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A .手指B .琴弦C .空气D .弦柱8.看图说理:(1)观察图甲得出的结论是: ;(2)观察图乙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按照上图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想法,左图中怎么知道鱼是听到拍手的声音把鱼吓跑的,而不是看到拍手的动作被吓跑的;中图敲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还是通过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两者都有?针对这些疑问,怎样改进实验,使它更完善.(3) ;(4) .9.某课外探究小组做了如图1-6所示的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小球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做此实验,我们能看到这种现象吗?为什么?二、声音的特征〖补充例题〗 1.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2. 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A .音调B .音色C .响度D .音色和音调3. 我们平时所说的 “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 )A .音色B .音调C .响度D .速度4.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A.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B.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C.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课内练习〗1.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这是由于_______ ___.2.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声音的特征:“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 ;“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 .3.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征上,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主要原因( )A .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不同B .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频率不同C .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D .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不同甲 乙图1-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B .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C .一个人音色是不会改变的D .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会改变的5.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B .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 .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D .阻止琴弦振动发声6.如图1-7,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的心脏跳动,主要是为了( )A .适当改变心脏跳动频率,使音调变高B .缩短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声音的响度C .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D .可以增大心脏跳动振幅,使响度增大7.图1-8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探究声音的(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D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8.小明同学在家里找到了一根废钢锯条,请帮助小明设计一个声学实验来验证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声音的特性 教案

声音的特性 教案

[教师演示]:
利用传感器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并在屏幕中显示出来。

在活动中分别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上台,对着传感器发出” 啊”的声音.其他同学观察比较两者的声波情况.
问: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
[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9-20页,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投影显示):
1.什么叫频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4.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5.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请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讲解: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板书)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板书) 2.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快一频率高——音调高;物体振动慢一频率低一音调低。

(板书)
3.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板书)
4.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

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

(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板书)
5.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利用:
(1)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成像(B超)。

(2)超声处理一利用强超声波的高能量。

如:空气加湿器;超声洗牙、洗工件;超声钻孔。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区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声源(如鼓)、听诊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产生的认识。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三、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15分钟)1. 教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会三个特性的变化。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享答案。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

二、深入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规律。

三、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设计实践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实践题,分享答案。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2. 学生领取作业,教师解答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补充习题 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补充习题  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例1 B 例2(1)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3)不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物体振动液体(或液体和气体)2.小大真空3.B4.D5.声音可以沿铁管传播,并且铁管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第二节乐音的特性例1 小鸟频率牛幅度音色例2 琴弦的振动音调1.音色响度音调2.A3.C4.D5.B6.(1)纸屑在鼓面上跳动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鼓面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听到的声音变大看到纸屑跳动的高度(幅度)变大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或响度与振幅有关)第三节噪声及其控制例1 B 例2 强度过大的炮声可能是导致鸡、鱼死亡的元凶1.声源人耳传播过程中2.工厂里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建筑工地上的敲打声等马路上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汽车的刹车声和喇叭声等3.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4.声源树木等可以吸收噪声 5.A 6.C 7.B 8.雪地疏松多孔,能吸收大量的声波,因此下雪后周围会显得特别安静第四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例1 用一个振动频率为15~20Hz和20000~5000Hz的声源发出信号即可例2 ②、③、④①、⑤1.6 次声波不能2.能量超声波诊断利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或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位置、超声波测速、超声波焊接、超声波碎石等)3.大于听不到自己或同伴发出的声音4.狗超声波声呐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的,真空无法传声5.D6.B本章练习1.B2.C3.C4.D5.D6.B7.D8.次声波振动9.响度音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不能10.笛管内的空气柱音调响度11.噪声劝说他停止弹奏(或关紧门窗、用棉花塞住耳朵等)12.固体(骨骼或身体)可能是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造成的(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13.空气音色14.350 能15.实验(1)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实验(2)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3)研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4)研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16.手机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会逐渐减小且不能持续发声方案B 人耳难以辨别响度差别不太大的两个声音17.(1)材料(2)A、B (3)采用听的办法(音调较高时声音较尖锐)或用仪器判断18.(1)温度;声音在不同温度的水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温度越高,声速越大(2)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一节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例1 固态:冰、铁块、干冰、粉笔、熟鸡蛋液态:水、酱油、牛奶气态:水蒸气、空气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例2 DABCEGF1.液体热胀冷缩(a) 0.1℃ 36.5℃ -20~104℃ 1℃ 22.0℃2.A3.C4.A5.(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2)读数时,温度计脱离了被测体(3)读数时视线未与液柱上表面相平第二节汽化和液化例1 C 例2 D1.水蒸发吸热,且风吹后蒸发加快略低于2.汽化吸收液化放出压缩体积3.停止水壶(a)不能继续吸热继续水壶(b)还能从金属板吸热4.(1)92 (2)如图所示(3)吸热(4)98 保持不变5.C6.C7.B9.解释不对,小水珠是空气由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自来水管液化而成的,不是水管漏水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例1 晶体 0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状态例2 不会1.熔化凝固不断变化非晶体2.凝固放热3.C4.A5. (1)如图所示(2)液态固液共存固态(3)3min (4)开放题,例如:硝酸锌是晶体,它的凝固点为37℃;它凝固后比凝固前降温慢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例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在窗玻璃的内表面1.升华凝华2.升华吸热3.霜、“雾凇”液化4. 升华吸收液化凝华5.A6.D7.C8.C9. 发生了升华现象,当地的气温为-15℃,且沙地干爽,因此积雪不可能因熔化而消失,只可能是直接变成了水蒸气第五节水循环例1 B 例2 B1.蒸发液化内凝华2. 356 12 通知单见下表3.C4.蒸发吸液化凝华放5.如图所示本章练习1.C2.B3.A4.C5.C6.①凝华②液化③汽化④升华⑤液化⑥熔化凝固7.吸升华 8.固液 9.0℃的冰熔化吸收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10.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大沸水的温度超过体温计程 11.汽液放吸降低12.(1)慢用搅拌器不停地搅拌(2)状态 -4.0 (3)BC 吸保持不变固液共存态13.(1)图略(2)22 (3)降低慢 14. 373 273 15.(1)= <玻璃泡上的水蒸发吸热小(2)空气湿度大,汗液不容易蒸发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色彩颜色例1 红紫不能不是例2 太阳光照射到露珠上,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观察时视线的角度不同,看到的色光也不同1.自身发光①、③、④、⑧2.红黑3.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4.能量太阳(光)电太阳(光)化学太阳(光)内 5.D 6.C 7.C 8.光的色散现象空气中的水珠起三棱镜的作用,太阳光照射水珠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第二节人眼看不见的光例1 这一现象说明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因为红光外侧的光也能像红光一样有热效应,使温度计的示数上升例2 A1.红外线紫外线紫外线2.C3.B4.B5.B6.这种说法不对,紫外线是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他看到紫外灯发出淡蓝的光,是因为紫外线灯发出紫外线的同时,也发出人眼看得见的淡蓝色的光灭菌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例光路如图所示,光不能绕过直杆照亮其后面的区域,因此在直杆(不透明物体)的后面会形成阴影,这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2.D 3.C 4.C5.B处观察的范围大;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分别作出在A、B两处通过小孔观察外面景物范围,由作出的光路图可看出,人眼在B位置处通过小孔看到的范围比在A位置通过小孔看到的范围要大。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专业一《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课后补充练习答案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专业一《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课后补充练习答案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专业一《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课后补充练习答案(这里所列的,是主教材上、下册书后所附的“补充练习”的答案。

至于主教材各章节后的“思考与练习”的答案,都收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教学与自学参考》一书中,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书号7—04—021405—5)第一章绪论(一)绪论补充练习答案一1. 简述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两种不同形式。

书面语是写(印)出来的语言,口语是说出来的语言;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是文字,口语的物质载体是语音。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主要在风格方面。

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

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至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

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书面语比口语规范、连贯,因为写出来的话可以有时间斟酌、加工,乃至反复修改。

对书面语进一步加工规范,就形成标准语(又称“文学语言”)。

书面语与口语相互影响。

书面语的成分不断进入口语,从而使口语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口语成分也不断被吸收进书面语,从而使书面语不断丰富生动。

书面语往往受到口语的制约,它虽然有自己的特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口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能距离太远。

如果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人们就会对书面语进行改革。

“五四”前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就是因为文言文这种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

2. 汉语不大用形态变化,但不等于说没有形态变化,你能举出汉语有形态变化的事例吗?从事例中归纳一下,汉语有哪几种形态变化?结合事例,汉语主要有下面几种形态变化:(一)重叠。

如:认真→认认真真,讨论→讨论讨论,是构形形态。

(二)加前缀或后缀。

如:姨→阿姨,爱→可爱;想→想头,亮→亮儿,是构词形态。

3.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较高的语言之一。

声现象基础练习题

声现象基础练习题

声现象基础练习题声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声现象,它具有振动、传播和听觉受到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声音及其相关现象,下面将给出一些关于声音的基础练习题,供大家进行练习和思考。

练习题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简要描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3. 声音的传播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请简要说明各个因素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练习题二:声音的特性1. 描述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请分别解释它们的含义。

2. 什么是声音的频率?它对声音有何影响?3. 什么是声音的幅度?它对声音有何影响?4. 什么是声音的音调?它与声音的频率有何关系?5. 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来区分不同的声源?练习题三:声音的传播路径1.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之处?2.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方式是什么?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相比于气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特点?3.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方式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液体中声音传播的实际例子。

4. 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方式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气体中声音传播的实际例子。

练习题四:声音的反射和吸收1. 什么是声音的反射?请简要描述声音在遇到不同材质界面时的反射情况。

2. 声音的反射有何实际应用?请举例说明。

3. 什么是声音的吸收?请列举几种能够吸收声音的材料,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4. 如何利用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特性来改善音响设备的效果?练习题五:声音的干涉和共振1. 什么是声音的干涉?请简要说明声音干涉的发生条件。

2. 什么是声音的共振?请描述声音共振的现象和原因,并给出一个实际应用例子。

3. 如何利用声音的干涉和共振来设计和制造乐器?练习题六:声音的衍射和折射1. 什么是声音的衍射?请简要说明声音衍射的条件和特点。

2. 声音在通过不同材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这与光的折射有何不同之处?3. 如何利用声音的衍射和折射来改善音响设备的效果?练习题七:声音的测量和应用1. 声音的强度可以通过什么进行测量?请简述声音强度的测量方法。

物理补充习题(八年级)

物理补充习题(八年级)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基础题1、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涛声、鸟语、琴声……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都是通过传播的。

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

小球被弹开,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是。

3、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当从玻璃钟罩内向外外抽气时。

能听见闹钟声音逐渐变;让空气重新慢慢进人玻璃钟罩内的过程中,能听见闹钟声音逐渐变。

由此可以推测,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4、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在下列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的是()A.海底B.山顶上C.月球表而D.泥土中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能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鞭炮声C.人在小溪边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D.我们能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6、用鼓槌敲击鼓面发出声音.鼓声的声源是( ).A.鼓槌B.鼓面C.空气D.鼓的侧面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空气和泥土中的传播速度相B. 100 m比赛中,终点的计时员应该在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C.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可以直接对话,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D.声波可以使物体振动,能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拓展题8. 1994年,苏梅克一列维彗星裂成20多块碎片撞向木星,产生了巨大的爆炸,但是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这是因为。

9.住楼房的同学有这样的体验:一楼居民在室内说话,其他楼层的住户不易听到,但一楼的人轻轻敲击铁质水管,其他楼层的住户就能听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10、下表列出了不同温度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你能从中得到什一么结论?基础题1、乐音是声源做(有/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乐音的三个特性是、和。

其中反映声音高低的是,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

2、“你的声音真好听”说明声音的好,“雷声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大,“小孩尖叫声刺耳”是指声音的高。

怎样训练声音沉稳有力

怎样训练声音沉稳有力

怎样训练声音沉稳有力基于声音弹性具有对比的性质,我们可以把声音分解为单一对比成分进行训练,通过对声音的弹性练习从而让声音变得沉稳有力,怎样训练声音沉稳有力?训练声音沉稳有力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店铺整理了训练声音沉稳有力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训练声音沉稳有力的方法1、高与低指在本人音域范围内音调相对的高与低。

练习一、有层次地爬高降低选一句话,先用低调说,一级级地升高,然后再一级级地降下来。

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练习二、一句高,一句低,低高交替这个练习在发声上的难度大一些,因为气息,声带都要做跳跃式地调整。

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练习三、一句话内音调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

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训练声音沉稳有力的方法2、强与弱练习一、有层次地由弱到强材料:“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1),第一遍用低弱声,一遍比一遍略强;高音基本不变(强弱度升高时,高音会略有上升);2),第一遍用低弱声,一遍比一遍略强略高。

到最强最高时,不能有喊的感觉。

逐渐增加由弱至强的中间层次。

练习二、小量练习用较小的音量读一个小片段,字音保持一定清晰度,不压不噎不吃字。

比如这样一段:“参加这次决赛的中国选手胡晓平,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她比我们的共和国晚生一年,懂事后,有一大半是在动荡岁月中度过的。

……胡晓平固然有歌唱家的秉赋,但更具有惊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几年’,为了唱好每一个音符,每个字母,小胡几十遍地反复练习,舞台上生动优美的那一刹那,台下却需要无数单调,枯燥的动作。

”练习三、弱中间强随着文稿内容的发展,在小音量的基础上,间以较强音量。

材料下面划线处适当加强,练习时加强的幅度可略为夸张。

“当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嘎然刹止时,会场突然鸦雀无声,一片沉静。

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声音的特性练习题

声音的特性练习题一、选择题1.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音量2. 以下哪种情况下,声音的响度会增大?A.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增加B. 声源的振幅增大C. 声源的频率增加D. 声源的音色改变3. 音调是指声音的:A. 强弱B. 高低C. 颜色D. 质地4.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什么决定的?A. 材料B. 形状C. 体积D. 重量5.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A. 介质B. 温度C. 声源的振幅D. 声源的颜色二、填空题6.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和______。

7. 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______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8. 音色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它与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9.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10.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______和距离听者的距离有关。

三、判断题11. 声音的音调越高,其频率就越高。

(对/错)12.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无关。

(对/错)13. 音色是声音的一种特性,它与声音的强弱无关。

(对/错)14.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对/错)15.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对/错)四、简答题16. 请简述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声音的感知的。

17. 描述一下音色是如何帮助我们区分不同发声体的。

18. 解释为什么说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19. 为什么说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而响度与振幅有关?20. 请解释为什么在相同的距离下,声音的响度会随着声源的振幅增大而增大。

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习题集锦(人教版)

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习题集锦(人教版)

声音的特性一、填空1、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能听出不同乐器声是根据________不同。

3、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和“低”是指________ ;4、人们通常说男子说话时嗓门比较大,是指声音的________大,由此可知男子说话时声带振动的________大;小明说话“声音洪亮”,反映他说话声音的___________大。

5、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按键实质是改变电视机发出声音的________;6、成语“万籁俱寂”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从声音特性分析,这主要是指夜晚声音的__________很小。

7、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生是因为琴弦在______,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

8、人们在野外喊话时,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这是为了减少声音的________从而增大________9、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________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判定的。

10、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来判断的。

11、我们能分辨出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12、在听熟悉的人打电话时,我们很容易辨别出对方是谁,这是因为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13、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

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三特征的复习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远近有关.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与其结构有关,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厚,声音比较低沉,而儿童和妇女的声带扁而薄,所以声音尖细。

男低音的频率约为65赫兹,女高音的频率约为1100赫兹。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 20~20000Hz之间
频率大于20000Hz声波叫超声波。

它具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成像、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频率低于20Hz声波叫次声波。

监测与控制它有助于减少它的危害,并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音色:声音的品质,频率的组合情况不同,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例题:
1、下列不是超声波应运的是( )
A.用声纳测量海底深度
B.蝙蝠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C.预测海啸和台风
D.用声音粉碎肾结石
2、当火车进站时,工人师傅总是用铁锤敲打火车轮上的部件,听了发出的声音,便分辨出部件间是否有松动,他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威海2004)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频率
3、挑选西瓜时,用手指在西瓜上弹几下,如果声音清脆,就知道是生瓜;如果声音较沉闷,就是熟瓜.医生常用叩诊术来检查胸腹内器官是否正常(如图1一2所示),脏器不正常与正常的叩诊声音是不同的.有趣的是300多年前,一个奥地利人用敲击酒桶的方法来判断桶中酒的多少,上述实例中都是根据声音的哪一个共同特征来判断的?( )
A. 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4、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节奏不同
5、如下图所示,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依据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频率
6、如图3,在几个相同的瓶子中,装有深度不同的水,当用筷子从左向右依次敲击各个瓶口时,发出声音的_________是不同的,并且是逐渐变_____,如果用嘴向瓶口吹气,则逐渐变_____。

解析:这是“音乐水杯”实验。

敲击时,研究的对象是参与振动的瓶子和水柱。

从左到右看,水柱的长度逐渐变长,因而频率降低,音调降低。

而吹气时,研究的对象变为液面上方的空气柱,从左到右看,空气柱的长度越来越短,因而音调越来越高。

答案:音调低高
7、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如下实验:如图1所示,用嘴分别对着5 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的音调越低。

由此现象,你认为:
(1)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小瓶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2)5只小瓶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首先明确本题中研究的对象是参与振动的瓶中的空气柱。

而我们知道:一个物体质量越小、绷得越紧、长度越短、截面积越细,它的振动频率就越高,
因而音调也就越高。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看,参与振动的空气柱越来越短,因而音调越来越高。

这种现象的一个应用就是吹笛子(如图2)。

笛子能奏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就是由于吹气引起笛腔中空气柱振动。

吹笛时,用手指堵住不同的笛孔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进而改变音调的高低。

答案:(1)由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2)由于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

8、一个人立在平面镜前,当它走近平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将______,他看到的像将______,像跟人的距离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