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

合集下载

何新旧论:驳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论

何新旧论:驳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论

何新旧论:驳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论wanshi按:下文是老何十年前的一篇旧文,2002年原发表于《香港商报》,并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集: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2003年时事出版社出版)。

此篇文论不长,但从根基上颠覆了18世纪以来西方主流史学界流行、中国史学界盲目跟风的那种历史理念,即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一个长期停滞不前,数千年没有任何质变和进步的“超稳定”系统的滥说。

(1)多年来有一种广为流行的历史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

有说者或云,这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存在一个所谓"超稳定的政治控制系统"。

且以伪科学的形式,对这种意识形态加以数据模式化的处理。

关于中国历史的停滞不前,是一种由来久远的说法。

毛泽东(1940年代)亦尝认为:"中国自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长期地陷在发展迟缓的状态中。

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

"(此文似原出自范文澜)然而此说法之源头实出自17-18世纪从欧洲来到中国的传教士。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谈到中国时也引述了这种说法。

他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谈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

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如今日的情状。

但是它从未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历史的东西。

"(参看《历史学哲学》中译本第161页,三联旧版)黑格尔的这种说法发表于19世纪20-30年代,即近200年前。

那时西方人们对于中国社会历史所知不过皮毛而已,产生这种印象并不足怪。

但令人惊异的是,至今许多人,包括一些"精英"人物,每"批判"中国历史仍抱持这样一种看法,以至据此而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历史持一种轻蔑与鄙夷。

这真是中国历史学的莫大悲哀。

因为这一观点既不符合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同时表明我们的历史哲学是多么地缺乏进步!(2)自夏商周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规律与特性,而与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社会历史非常不同。

何新:当年那个民主的古希腊就是毁在彻底的政治腐败手里!

何新:当年那个民主的古希腊就是毁在彻底的政治腐败手里!

何新:当年那个民主的古希腊就是毁在彻底的政治腐败手里!新思读书会财经论坛今天
编者按
自从亚当夏娃以来,几千年全世界一直实行着私有制,这是历史上最最陈旧的制度。

全部私有制的历史,无非就是人类几千年互相争斗残杀的血腥史。

真正的新制度学派是经济学中的马克思学派,是马克思的生产关系革命论。

马克思经济学,才是真正的制度革新经济学!
自由派说什么只有“民主化”才能根除腐败问题,纯粹是胡扯!国家再放任不管,越民主越腐败!不要忘记,当年那个民主的古希腊,就是毁在彻底的政治腐败手里。

——何新图片。

何新:乾隆皇帝关于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诗

何新:乾隆皇帝关于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诗

何新:乾隆皇帝关于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诗乾隆皇帝清高宗实录第一千四百三十四卷记有一首诗:《红毛英吉利国王差使臣马嘎尔尼奉表贡至,诗以志事》“博都雅昔修职贡,英吉利今效荩诚。

竖亥横章输近步,祖功宗德逮远瀛。

视如常却心嘉焉,不贵异听物翊精。

怀远薄来而厚往,衷深保泰以持盈。

”【译文】葡萄牙曾派使臣进贡,英吉利又来表示忠诚,从王亥太章不曾到过的遥远之地过来,我们祖宗的威名功业已威震遥远海洋。

我虽然平静待之但心中怎能不欢喜?不迷惑那些奇异之说和炫眼的事物。

礼貌厚赠这些远方来客,保持内心宁静安泰而守持圆满。

【何新读史杂记】此诗是典型的乾隆馆阁体,中规中矩,充实圆满,四平八稳。

但是此诗也透露了乾隆此时面对英国远方来使的复杂心情,记述了面对这个重大国际外交事件时乾隆皇帝的内心意态。

此事的缘起如下:1792年即清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两广总督福康安奏报朝廷,一个名叫英吉利的远方国家,要派遣使臣来华祝贺乾隆皇帝的八十寿辰。

事实上,乾隆皇帝生于1711年,1792年乾隆已经八十二岁了。

两广总督将英国东印度公司总管的一封书信翻译成中文附在奏折之后,信中写道:“暎咭唎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

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吗嘎尔呢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现在吗嘎尔呢即自本国起身,因贡物极大极好,恐由广东进京,水陆路途遥远,致有损坏,令其径赴天津,免得路远难带。

为此禀求大人代奏大皇帝,恳祈由天津海口或附近地方进此贡物。

想来必蒙大皇帝恩准,谨禀。

西元一千七百九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云云。

”第二封信:暎咭唎国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呈天朝大人,恭请钧安我本国国王,管有呀兰地嘧吨(英格兰)、佛兰西(法兰西)、嗳仑(爱尔兰)等三处地方,发船来广贸易。

何新读史杂记:历史中的虚拟国家——印度

何新读史杂记:历史中的虚拟国家——印度

何新读史杂记:历史中的虚拟国家——印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统一的希腊王国,也没有过统一的印度王国。

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民族究竟是什么民族。

其实,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域的居民,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民族。

当地的居民自古以来只有村落和部落。

人种不同,血缘不同,语言宗教不同,没有文化的认同,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印度民族或者巴基斯坦民族。

这在世界历史中并不是孤立现象。

美国人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血族,不同文化,仅有300年的国家历史,但是形成了强大的美利坚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

而相反地,世界上许多国家,却自古以来即有国有民而无民族。

其居民是复杂的族群集合体,没有血脉联系,也没有文化认同。

例如20世纪的巨大国家苏联何以解体?因为这个巨国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苏维埃民族,没有形成民族认同。

今日的乌克兰与俄罗斯两国民在血缘、语言与宗教上均有深刻历史关系,但是却没有在历史中形成民族认同,因此终归分崩离析。

印度与巴基斯坦亦然。

两国之人属于不同血族,不同文不同种,不同语言,不同宗教,历史上即没有丝毫的认同意识。

所以两国之人自脱离英国殖民地而独立以来,一直势同水火。

印度诗人泰戈尔和政治家尼赫鲁都曾经说过:印度古代不是一个国家,而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南亚半岛,来过许多种族,许多族群,黑皮肤的、黄皮肤的、白皮肤的、咖啡色皮肤的,都曾经来到那里,建立了各种大小不同的王朝、城邦,统治者走马灯一样地换来换去。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他当时的印度地区有138个国家并存。

1526年,成吉思汗的后裔从阿富汗南下印度半岛,建立了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国。

但是莫卧儿印度的实际控制地域很小,印度半岛的多数地区仍然是小邦林立,各行其是。

两百多年之后,莫卧儿王国分崩离析,于是英国、法国、荷兰和葡萄牙等等欧洲殖民者乘虚而入。

1858年,莫卧儿王国人亡政息,印度次大陆归属于大英帝国。

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印度半岛才实现了短暂的政治统一。

何新的自信感受

何新的自信感受

何新的自信感受何新是一位非常有良知,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知识分子。

我读何新著作几近25年,其才识卓绝,经世济用,深为佩服!其《希腊伪史考》,打响了史学领域反文化殖民主义的第一枪。

历史确实是一种意识形态,事关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民族复兴,不可不慎!现在中国的文娱、教育领域,被渗透最为严重。

如果我们的这一代,下一代从小被殖民主义的历史观教育,我们还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吗?老何偶感:历史是一种意识形态——伪史之争关乎文化竞争及导向性。

有朋友跟我说,很失落,因为知道了自小时候学到的很多历史知识和观点是假的。

我说:本没有什么纯然客观的历史科学。

历史是一种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想象的作品。

因此历史可以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根据其屁股所坐位置)和角度,而做出不同的解释。

历史解释的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族,一个党,一个国的所从来与取向。

自尊的人和爱你的人,会有一种解释。

而你的敌人,想灭你的人,则会给你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解释。

任何取向的历史解释中,总是多多少少会有不实或虚假和错误的成分,完全不足为奇。

西方人解释自己的历史,加入各种吹嘘、渲染、虚构和伪造,也不足为奇。

本来作为旁观者,我们看看热闹也可以。

那么为什么我们起来揭露它?因为百年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一直在以其虚构的伪史来制造和炫耀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什么蓝海先进白色文明什么特具有智慧和传统的犹太文明等等。

而且不仅是炫耀,更是为了导向,为了让华族与华民,认可自己自古以来即处于落后闭塞愚昧的卑贱地位,从而必须踏踏实实跟着白皮们给白皮殖民主义者当文化驯服的奴隶。

这才是当今内外伪史之争的根本意义。

何新历史札记:论秦昭王

何新历史札记:论秦昭王

何新历史札记:论秦昭王2015-08-09 11:46:54 何新:论秦昭王——中国历史第一帝【本文刊于何新著作《秦昭襄王年谱》】本文要义:史书中鼎鼎大名的秦始皇,不过一庸才而已。

真正奠基了秦国统一中国大业的伟大君王,并不是秦始皇,而是一向被史家所忽视的他的祖父——秦昭襄王。

1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第一帝国。

中国之政治史,始于《尚书》之尧舜禹三代,是为贵族举贤即城邦政治以及选举君王领袖之时代。

但在大夏君主禹死后,其子帝启继王位,改变选官制为传子制度,即家天下制,由此而建立夏王朝,是为中国的第一王朝。

而后为第二王朝商王朝及第三王朝西周王朝所取代。

西周晚期,厉王幽王之际,西周迭发内乱,其后游牧民族犬戎(或说即匈奴前身)入侵,而西周灭亡。

此后周王室东迁洛阳,天子失政,列国诸侯坐大,中原地区的城邦国家周边,则遍布非华夏游牧民族的戎夷蛮狄,是为春秋时代。

在春秋初叶,秦只是一个侧处西隅,杂居戎狄间不能问礼于中原的蕞尔小国。

但到战国时,秦则称雄七强之列。

其后二百年间,秦国以武力并吞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

何以能如此?《剑桥秦汉史》曾探讨列举以下原因:1.秦国具有地缘优势。

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

它的东面是黄河大弯道,黄河先自北抽南,然后突然东流。

河之南通往秦的几条通道被山脉所阻,只有很少几个战略要隘可以通行。

在这些屏障后面,秦能在攻打其了国家之前聚集力量。

贾谊首先注意到这个事实。

他写道:“秦地被山带[黄]河以为固。

”2.“一种理论把秦军事上的成就归因于先进的冶铁技术,它断言,这种技术使秦能够给其士兵配备优于其他国家。

3.“秦的农业资源,由于在公元前246年以后的几年中建造了郑国渠以及约在同时建造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而增加了。

它的经济重要性十分巨大,因为直至今日,它仍源源不断地给在成都平原约200平方英里地区生活的500万左右的人们供水。

另一方面,司马迁充分地认识到了郑国渠的意义。

何新哲学的历史渊源和思维脉络 冲击力

何新哲学的历史渊源和思维脉络 冲击力

何新哲学的历史渊源和思维脉络2009-10-24来源:兴华论坛作者:冲击力在哲学方面,何新是黑格尔思想的传承者。

反观哲学史,何新也以黑格尔的思路解读之,从何新论述的哲学史中可以理解黑格尔哲学产生、发展的思想脉络。

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的同一,这确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的。

何新的泛演化逻辑直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此文根据何新《泛演化逻辑引论》中相关的哲学史文论,略做一梳理和连缀,其中不免掺杂一些自己的理解,不足之处自很明显,仅当一交流。

一切主观哲学陈述都不过是宇宙哲学的一种特殊呈现而已。

何新认为,辩证法在古希腊的原意是对话术和辩论术,更准确地说,辩证法又是基于不矛盾律的归谬法和反证法。

在当时,辨证法表示一种思维、论证方法和规则,相当于现代意义的逻辑。

而逻辑的词源“逻各斯”在古希腊却有着本体论的意义。

到了现代,辩证法和逻辑的意义发生了对换,何新说:“现代意义的逻辑,古代人称作辩证法。

现代哲学中的客观辩证法,古代人称作逻格斯。

”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源头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皆流”,事物永远处在变异之中,时刻都在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在向不存在转化,所以它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

这是一种自身矛盾的存在。

因为运动,本体自身是矛盾的存在,是对立统一,而这正是后来黑格尔以辨证逻辑改造形式逻辑的根本之处,使逻辑不但是形式逻辑,也是内容逻辑,不但是主观逻辑,也是客观逻辑;而且,逻辑包含着矛盾。

按黑格尔的分类,赫拉克利特哲学属于客观逻辑。

可以认为,赫拉克利特将存在(与非存在)抽象掉了,只保留了运动本身,因而真正永恒的存在只是“逻各斯”,即万物运动的规律,存在与非存在都统一于逻各斯之内。

与赫拉克利特相对,巴门尼德认为只有存在者存在着,不存在者不可能存在。

存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时间也在这存在之内,所以存在无终无始,不生不灭。

存在在空间上是总体的单一(太一)的,空间也在这存在之内,所以存在也没有移动,也没有区分。

何新:打破阶级斗争决定论的历史观

何新:打破阶级斗争决定论的历史观

何新:打破阶级斗争决定论的历史观——就关于“农民起义”一文答《深圳特区报》记者问记者:您为什么要写否定农民战争这篇文章?您是否料到提出这个问题可能引起不同意见?何新:我认为,过去我国史学界长期接受“阶级斗争决定论”这种左的历史观的影响,对“农民起义”有盲目予以歌颂的倾向。

历代农民起义情况十分复杂。

其中有些农民起义实际是以邪教作为精神动员工具(如汉末黄巾起义、明清白莲教等,包括太平天国)。

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仍正面宣传歌颂这种愚昧的农民运动,对国家是有弊无利的。

实际历史上农民运动、农民起义之社会成分十分复杂。

往往不是历史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思想的代表。

不宜一概给予肯定和高度评价。

历史上有些农民战争杀人如麻,在历史和文化上造成了重大的破坏性影响(如唐末黄巢战争和明末张献忠战争)。

但一直被史学界有意隐晦。

我窃以为,在今天新的历史形势下,国家意识形态应当特别强调阶级合作而不是阶级斗争,应当进一步否定认为“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推动历史前进”这种左的历史观,应当强调推进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是经济生产力进步,而不是政治动乱(暴力革命)。

在历史学术中,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评价学术界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可以深入讨论。

但对国民的普通历史教育中,则应当注意历史宣传的导向问题。

我认为,历史学和历史宣传,应当大力弘扬和歌颂历史中那种代表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和为国家、民族、人民谋利益的杰出人物、进步力量,无论他的出身、身份是“农民”还是“地主”。

应当坚决摒弃旧式的阶级分析观点:认为凡农民、劳动人民都是进步的。

凡“统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则都是保守、反动的。

对农民起义应当有所区分,具体研究,具体评价其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

应当反对历史中的民粹主义观点,即认为凡是农民反对封建皇朝,都是革命的。

以至盲目歌颂一切“造反”和暴力革命运动。

这种对历史中“阶级斗争”的歌颂和宣传,目前仍渗透在多数历史展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

当前在理论上提出这一点,修正过去的一些历史观念,对于引导史学界重新设计一套有利于以爱国主义为本位的新历史哲学观念,对于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VIP专享]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

[VIP专享]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

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2015-04-13何新首页字号:小中大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1992年何新与俄罗斯汉学家齐赫文斯基关于历史哲学的对话时间:1992年2月地点:莫斯科 ·中国大使馆【简介】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Тихвинский,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1918年9月——)历史学教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81年)、曾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俄罗斯汉学界的最著名人物。

何新在1992年2月访问俄罗斯时,会见了齐赫文斯基,曾经就苏联及世界形势以及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有意思的深入讨论。

下文根据这次谈话的翻译记录稿整理。

由于翻译的原因,原稿不完整。

本文发表前,何新对原稿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前面双方交谈了关于当时世界形势和苏联面临解体问题的观点,此略。

)齐:那么,想了解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哲学观点。

何新:“历史哲学”这个概念很有意思。

但现代西方人认为,“历史哲学”已经不必要了。

历史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因此,形而上的历史哲学是不必要的。

齐:这是否与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潮有关?自从培根和洛克提出“实验的(‘经验/实证’)主义”以后,到康德哲学,欧洲学术中兴起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运动。

何新:是。

牛顿有一句名言:“物理学,要谨防形而上学!”在17—18世纪的欧洲哲学中,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反形而上学是一种时髦。

有意思的是,在19世纪,恩格斯试图将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引入到历史解释领域。

他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经济解释作为物理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组合结构),重构社会历史。

然后以经济实证作为基础,为一切人类活动找到现实的目的与解释,这就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

齐:您是否认同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何新:我不完全认同。

我认为历史学虽然依赖于实证基础,但是哲学解释也是必须的。

实际上,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论本身也仍然是一种形而上的历史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不同,不仅在于哲学具有更抽象的思辩性(玄思)。

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

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

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1992年何新与俄罗斯汉学家齐赫文斯基关于历史哲学的对话时间:1992年2月地点:莫斯科·中国大使馆【简介】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Тихвинский,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1918年9月——)历史学教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81年)、曾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俄罗斯汉学界的最著名人物。

何新在1992年2月访问俄罗斯时,会见了齐赫文斯基,曾经就苏联及世界形势以及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有意思的深入讨论。

下文根据这次谈话的翻译记录稿整理。

由于翻译的原因,原稿不完整。

本文发表前,何新对原稿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前面双方交谈了关于当时世界形势和苏联面临解体问题的观点,此略。

)齐:那么,想了解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哲学观点。

何新:“历史哲学”这个概念很有意思。

但现代西方人认为,“历史哲学”已经不必要了。

历史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因此,形而上的历史哲学是不必要的。

齐:这是否与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潮有关?自从培根和洛克提出“实验的(‘经验/实证’)主义”以后,到康德哲学,欧洲学术中兴起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运动。

何新:是。

牛顿有一句名言:“物理学,要谨防形而上学!”在17—18世纪的欧洲哲学中,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反形而上学是一种时髦。

有意思的是,在19世纪,恩格斯试图将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引入到历史解释领域。

他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经济解释作为物理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组合结构),重构社会历史。

然后以经济实证作为基础,为一切人类活动找到现实的目的与解释,这就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

齐:您是否认同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何新:我不完全认同。

我认为历史学虽然依赖于实证基础,但是哲学解释也是必须的。

实际上,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论本身也仍然是一种形而上的历史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不同,不仅在于哲学具有更抽象的思辩性(玄思)。

何新口述:我的非凡人生

何新口述:我的非凡人生

何新口述:我的非凡人生(1)[录音、整理:呼呼、ws]预告:本博将陆续发表何新先生的口述纪实。

仅在网易本博独家发布(不定期)。

口述稿由ws与呼呼整理。

口述纪实中的老何(2014-4)【前言】(一)所谓非凡人生,就是不那么平常的人生。

其实我的人生并未成功。

所谓不成功,意味着我从青年时期一直憧憬追求的梦想——中国与华族的复兴,并未实现。

未来能不能实现,天知道。

[我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反思文革政治理念的谬误,思考如何寻找新道路以复兴国家民族的理论问题。

其后于1989年出版《东方的复兴》两部,1996年出版《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两卷。

]最近的10多年来,我看到的是形势已经离这个目标渐行渐远。

一个强大的新生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他们背后是跨国金融资本集团。

新生资本利益集团正在试图绑架改革和国家。

他们以金钱和洗脑术操控被市场化的某些新媒体,主导各种伪民意和所谓“公议”,以输入的新自由主义(披着所谓“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美丽外衣)为国人洗脑,以至影响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顶层设计;欲使中国经济、政治一步步地被超主权跨国金融势力(即金融—秘教共济会)所控制。

[现代西方经济学提出区别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据称:实证经济学是排除社会评价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体系的运行,说明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运行,回答“是”和“不是”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作出伦理道德评价,回答“好”和“不好”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属于规范经济学。

创始者为边沁、庇古及哈耶克,著名代表人物有帕累托,萨缪尔森。

我认为规范经济学是一种伪经济学。

有关批判见我的《思考:新国家主义经济学》一书。

(2002年出版)]最近一年来,新的领导集体登陆带来了拨乱反正的希望。

但是积重难返。

十几年的方向错误,积累的问题之多远远超过一切预料和估计。

山雨欲来风满楼。

内外形势的复杂性超过了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

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

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

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2015-04-13何新首页字号:小中大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1992年何新与俄罗斯汉学家齐赫文斯基关于历史哲学的对话时间:1992年2月地点:莫斯科·中国大使馆【简介】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Тихвинский,(1918年9月——)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历史学教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81年)、曾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俄罗斯汉学界的最著名人物。

何新在1992年2月访问俄罗斯时,会见了齐赫文斯基,曾经就苏联及世界形势以及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有意思的深入讨论。

下文根据这次谈话的翻译记录稿整理。

由于翻译的原因,原稿不完整。

本文发表前,何新对原稿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前面双方交谈了关于当时世界形势和苏联面临解体问题的观点,此略。

)齐:那么,想了解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哲学观点。

何新:“历史哲学”这个概念很有意思。

但现代西方人认为,“历史哲学”已经不必要了。

历史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因此,形而上的历史哲学是不必要的。

齐:这是否与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潮有关?自从培根和洛克提出“实验的(‘经验/实证’)主义”以后,到康德哲学,欧洲学术中兴起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运动。

何新:是。

牛顿有一句名言:“物理学,要谨防形而上学!”在17—18世纪的欧洲哲学中,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反形而上学是一种时髦。

有意思的是,在19世纪,恩格斯试图将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引入到历史解释领域。

他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经济解释作为物理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组合结构),重构社会历史。

然后以经济实证作为基础,为一切人类活动找到现实的目的与解释,这就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

齐:您是否认同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何新:我不完全认同。

我认为历史学虽然依赖于实证基础,但是哲学解释也是必须的。

实际上,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论本身也仍然是一种形而上的历史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不同,不仅在于哲学具有更抽象的思辩性(玄思)。

何新新春最新言论:复兴之路

何新新春最新言论:复兴之路

推广者按:何新,中国人忠实的仆人和卫者,伟大的思想家,真理的传播者,是故,他的思想对中国人有极强的穿透力,这在物理学上叫做谐振。

但是汉奸卖国贼遇到他就会浑身发抖何新新春最新言论:复兴之路2012-01-23 04:07:44|何新论世卫组织、外交、军略与复兴古中华文化(何新博客最新博文摘要)1、论世界卫生组织(WHO)何新指出:自从中世纪以来,共济会(其分支之一是十字军的圣医院骑士团)就与医学界关系密切。

共济会与后来组织起来的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医学组织一直具有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因为共济会深切了解医院、医生及医疗制度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于无形。

WHO徽章中的蛇杖具有共济会符号的神秘宗教含义:何新认为,今后国家如果对国民健康负责,那么对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输入的任何强制性、全民性的免疫注射及其他药物建议和运动,都应当有所警惕。

从历史看,WHO干过一些好事和慈善事业。

但上世纪60年代以来WHO 的和平队与CIA也关系密切,在亚、非、南美等发展中国家,臭名昭著地干过一些杀人不见血的坏事。

中国没有必要对其唯命是从,没有理由让中国人成为生物武器的实验品。

何新个人还认为:中国本土医学界各种文化知识及科研仍处于陈旧、落后状态。

医疗健卫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弊端甚多。

某些被共济会基金会资助的海归医学人士科研背景复杂。

因此,对名曰归属在“联合国”而实际是被共济会下属基金会(洛克菲勒及盖兹基金会)资助和操控的WHO组织,中国可以合作但不应当对之迷信盲从。

何新认为:中国的卫生防疫保健系统不应丧失民族独立性,以致成为WHO 在中国的附属机构和应声虫,否则对于中国国民的未来健康潜在威胁将极大!2、论外交方略一年多以来,何新在本博发表一系列国际关系言论,使得人们从唱了30年的关于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美梦中有所觉醒。

现今国人已经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对中国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外部军事和政治威胁仍然严重存在。

世界之未来远非那么和谐、光明和太平。

何新:孔子略传

何新:孔子略传

孔子略传- 何新不是教主而起教主作用的是孔子。

不是宗教而起宗教作用的是儒家。

但儒家并没有迷信崇拜。

---杨向奎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钱穆讲过精辟的话,指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之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值得注意的是,钱氏这一番话讲于1974年4月,当时大陆正在兴起“批孔”运动。

但是,关于孔子的出身与身世,两千多年以来却一直还是一个疑谜。

国内学界目前流行的仍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以讹传讹的一种陈旧说法,认为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因此他也被认为是“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 我近期重新研读《史记•孔子世家》,有一些新的理解。

兹借此发表以就教于海内外诸贤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子姓,孔是其氏。

据《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史记》则云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庚子)。

这可能是因为《公羊传》及《谷梁传》用古夏历(十月历法),十一月为岁余,仍为二十一年。

而《史记》则用鲁历(周正)故即为次年(二十二年)之元月矣。

在历法的换算中发生讹误。

根据清代学者的推算,应以《史记》之说为是。

孔子确实有一个显赫的家世背景。

孔子直系先祖为殷商王族名人微子。

孔子高祖弗父何则是宋愍公之嫡长子,有继承宋国国君资格,是王室苗裔。

孔子高曾祖正考父是宋国公室名臣,据说《诗经》中的“商颂”曾由其检校。

但孔子之世祖孔父嘉因宋国王室发生内乱而被杀。

其五世祖孔木金父为避乱离开宋国迁居到鲁国,此后世代在鲁为卿士或大夫。

鲁宋世有婚姻之亲。

自孔父嘉为宋国另一贵族华氏所杀,古代血亲复雠,是子孙的神圣义务,血亲之雠未复就不能出仕,就不能与雠人共国而居;因此,华氏在宋国得势之后,孔子曾祖防叔就只有从宋国迁居于鲁了。

何新:我国最早的改革家——祖甲

何新:我国最早的改革家——祖甲

何新:我国最早的改革家——祖甲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商王朝的第十二世王——祖甲,乃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政治改革家。

关于祖甲的事迹,在《史记》中只有一句话:“帝甲淫乱殷复衰”。

这一记载的出处本于《国语》:“帝甲乱之,七代而陨。

”但《国语》只称“乱”,《史记》则增一字改为“帝甲淫乱”,遂使祖甲从此蒙上千古不白之冤。

但是,在时代较早的《尚书》中。

却留存着另一种记载。

据《尚书》,周公在对周成王分析商朝成败得失的政治教训时,曾谈到祖甲。

称赞他“不敢荒宁”,即不敢荒淫,“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因此,乃是商朝一位英明有为的贤王。

这一评价与《国语》、《史记》的说法正好相反。

而此话系出自佐助武王灭商有大功的周公之口,所以应该是可信的。

然而最重要的证据,却是在甲骨文中发现的。

据已故着名甲骨学家董作宾说,从甲骨卜辞看,在祖甲一朝,曾对商朝的祀典、历法、宗教、文字等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例如祖甲时期的甲骨卜辞采用了新的纪日、纪闰、纪年方法,使节气准正,对发展农业有好处。

在祀典上,大胆革除了商汤以前商朝先公先王的祭祀(这一措施当然会招致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而在占卜方面,也破除了问梦、问病、问死、问日食、月食、问风雨等许多种迷信占卜。

又据汉朝人马融、郑康成说,祖甲年轻时,曾一度流落于民间。

所以《尚书》中说他“旧为小人”,因而知“小人之依”,即了解民间疾苦。

在他的时代,商朝立国已三百多年,很多制度都已经废弛腐朽。

所以他执政后,立即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勇敢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可惜的是,这些改革的具体内容,在史籍中没有完整地记录下来。

只是通过对甲骨卜辞的研究,又通过《国语》、《史记》、《尚书》中对于祖甲截然相反的评价,才隐约地透露出三千年前这次重大政治改革的某些信息。

但尽管如此,明眼人仍不难看出,《国语》中所谓“帝甲乱之”——其实正是指祖甲的改革变乱了先王的旧制度。

这种“乱”和所谓“淫”的说法,肯定是反对这场改革的守旧派扣在祖甲头上的罪名,现在应恢复他的本来面目。

何新读史札记1

何新读史札记1

何新读史札记(1)2014-10-29何新字号:小中大历史哲学与历史辩证法(2009.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关于历史真实性】真实的历史本身,是充满矛盾与纷争的,历史事件无一不在时间中消逝。

书面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

书面历史,涉及著作者及所属利益集团的控制,对于任何历史事件都可以从非常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作出解释。

利益与需要决定历史思考与解释。

所以,所谓“真实的”、“客观的”书面历史,只是某种相对性而已。

绝对真实、客观的书面历史,并不存在。

【关于历史哲学】历史哲学之目的,是对于历史现象作出系统化的解释。

没有基于总的哲学(因果性关系)理念的系统理解,是不可能做到的。

历史哲学之根本问题有二:(1)人类的选择自由与选择失败(必然性)。

(2)历史解释成为系统化体系,依据什么原理、理论、哲学。

【关于历史辩证法】辩证法的实质是归谬法和反证论法。

历史自身发展,也是一种归谬和反证的论法。

在历史中,貌似肯定地建立一个形态、一个概念、一个命题,例如一个帝国,一个王朝,一个制度;但是历史演进的结果,最终总是转向这个形态、这个概念、这个命题的反面,即否定(矛盾)和非存在,表现为帝国、王朝和制度的最终颠覆、解体,以至归化于虚无。

历史中无恒久可言。

对于历史,千年如一瞬。

因此这个发展进程,就仿佛是一种反证和归谬,这就是黑格尔所谓“历史之辩证法。

”历史的进步总是表现为矛盾、分裂,对立化和对抗局面的发生。

但这种对抗并不是终极状态,矛盾的消解和平衡终归会出现。

新的平衡局面出现,往往就意味着历史的向前和进步。

即:正题、反题(矛盾、分裂、对立化、对抗)、合题(平衡与综合)。

只是由于人类与人性的愚蠢,历史中的任何微小进步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包括无量人血与生命的代价。

所以言历史无情。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百年以来国人对本国历史误解殊多】百年以来,中国历史哲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微观问题上成就巨大,应用了近代经济学、社会学和人文学的方法,成果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2015-04-10 11:00:23|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1992年何新与俄罗斯汉学家齐赫文斯基关于历史哲学的对话时间:1992年2月地点:莫斯科·中国大使馆【简介】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Тихвинский,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1918年9月——)历史学教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81年)、曾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俄罗斯汉学界的最著名人物。

何新在1992年2月访问俄罗斯时,会见了齐赫文斯基,曾经就苏联及世界形势以及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有意思的深入讨论。

下文根据这次谈话的翻译记录稿整理。

由于翻译的原因,原稿不完整。

本文发表前,何新对原稿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前面双方交谈了关于当时世界形势和苏联面临解体问题的观点,此略。

)齐:那么,想了解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哲学观点。

何新:“历史哲学”这个概念很有意思。

但现代西方人认为,“历史哲学”已经不必要了。

历史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因此,形而上的历史哲学是不必要的。

齐:这是否与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潮有关?自从培根和洛克提出“实验的(‘经验/实证’)主义”以后,到康德哲学,欧洲学术中兴起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运动。

何新:是。

牛顿有一句名言:“物理学,要谨防形而上学!”在17—18世纪的欧洲哲学中,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反形而上学是一种时髦。

有意思的是,在19世纪,恩格斯试图将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引入到历史解释领域。

他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经济解释作为物理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组合结构),重构社会历史。

然后以经济实证作为基础,为一切人类活动找到现实的目的与解释,这就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

齐:您是否认同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何新:我不完全认同。

我认为历史学虽然依赖于实证基础,但是哲学解释也是必须的。

实际上,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论本身也仍然是一种形而上的历史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不同,不仅在于哲学具有更抽象的思辩性(玄思)。

更重要在于哲学是体现一种总体性和普遍性的方法思考。

实际上,哲学的思考归根结底是关于“方法”或“认知工具”(包括关于语言与概念的逻辑框架)的思考。

哲学必然是超越经验之上,“形而上”的。

所谓历史哲学,就是关于人类历史的“形而上”的理论。

历史哲学是超越于直观、历史现象之上的抽象,同时也是对于认知历史、理解历史的方法的思考。

齐:那就是说,您认为探索历史哲学仍然是必要的。

您是否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何新:不完全是。

马克思主义,如您所知道的,是一个混合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恩格斯主义。

我认为,马克思对历史哲学比恩格斯有更深刻的见解。

在马克思早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论部分)、中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他关于人类历史的一系列总体理念,这构成他的历史哲学。

但是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过去没有见到任何的解释。

马克思提到:存在“所谓三种历史编纂学:1.直观的 2.反思的 3.哲学的。

”齐:哦,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

你看,你怎么理解这些话?何新:这几句话来自黑格尔。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一书中谈到了三种形态的历史著作。

他说:“观察历史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原始的历史,(二)反省的历史,(三)哲学的历史。

”这三者,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所谓“三种历史的编纂法”。

三种形态的历史,实际是对于历史著作的分类。

《历史哲学》在黑格尔生前并没有出版,是在黑格尔死后,由他的学生根据讲堂笔记编辑的。

所谓“历史哲学”这个名词,也=是来源于黑格尔的这本书。

作为一门学术,“历史哲学”是黑格尔所创立的。

在此之前,只有历史记录和历史著作,但并没有所谓“历史哲学”。

齐: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编纂学”,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又是一种什么关系?我认为两者并不相同。

何新:马克思所谓“历史编纂学”,主要是指对于历史进行解释的方法,换句话说“编纂学”也就是关于历史的“解释”学。

对于历史的任何解释,总是需要一套概念和语言的基本框架。

通过这种框架解构历史现象,历史才能被解读和重新组构。

这种概念和语言的逻辑框架也就是“方法”或“工具”。

这也正是本来意义(亚里士多德及黑格尔所理解的)“方法”和“工具”。

换句话说,我认为编撰方法包括指导编撰思路的历史哲学。

齐:当然,历史哲学在解释历史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的意义。

但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哲学唯心主义,马克思在1848年以后就彻底告别了唯心主义,包括历史的唯心主义。

何新:我认为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贯彻他的一生。

也许1世纪最后一个黑格尔主义者就是马克思。

齐:现代历史学比19世纪已经进步了很多。

很多国家的历史得到历史学家的重构。

所以关于三种历史编撰学的说法,现代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

何新: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我们读到的史学著作,仍然包括这样的三大分类。

关于所谓“原始的历史”,或者“直观的历史”,就是历史事件的实录,直接记录,实第一手的历史素材的保存和纪录,包括各种回忆录。

[黑格尔说:“关于第一种历史,……作者的叙述大部分是他们亲眼所看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

”]这方面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是全世界最完整的。

例如中国上古的政治档案《尚书》,这在古代虽然属于神圣的经书,实际上《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

司马迁说:“《书》纪先王之政事。

”。

还有周代的《百国春秋》(“百国春秋”一词,出于《墨子·非命》),包括鲁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等等,孔子以前列国史大体都叫《春秋》,即《百国春秋》”。

又例如现代的各种档案资料、关于政治历史或文化的各种回忆录等,都属于这种“直观的”或“原始的历史”。

在俄罗斯科学院中保存着大批中国西夏国的历史档案,也是属于原始的历史资料。

齐:当然,这种原始记录的历史,作为历史过程的直接实录,是比较客观的历史。

何新:我不相信。

其实,直观记录的历史恰恰是最主观的历史。

这种资料总是深刻渗透着当事人本身的主观感受、感想和感情。

它们是形成历史认知所需要的重要素材,但绝不等于客观的历史过程。

因为这种基于个人主观感受的历史记述,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者“鸡讲鸡话,鸭讲鸭话”。

所以黑格尔认为需要第二种历史,也就是所谓“反省(反思)”的历史。

反思的历史已经不是简单的直接素材,而包涵了著史者的主观评价,是在一定的政治观点或者道义观点下引导性的重建的历史。

在价值观背后,常常关联着某种类型的意识形态。

所以这种历史,不是所谓“真实”的历史,而是主观的评价性历史。

我认为现代的大多数历史著作都是这种反思的历史。

齐:这种评价性历史,其实是中国人发明的,就是中国历史家说的“春秋笔法”。

何新:毫无疑问,春秋笔法就是一种主观的历史。

例如孔子重新编纂《春秋》,主要寓意在于进行道德批评的所谓微言大义。

孔子作《春秋》,褒贬诸侯、士大夫,主导舆论权威,认为历史家的道德权威高于君王的政治权威。

孔子是中国历史学最早的开创者。

他也开创了中国的主观道德史学。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罪子惧。

”]后世称孔子为“素王”。

所谓“素王”,就是执掌舆论之王,亦即所谓“无冕之王”。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诈,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滕文公下》)《史记·太史公序》:“上大天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太史公曰:余闻董生言,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容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退诸侯,讨大天,以达王事而已。

”]这种主观史学的成立,使得历史学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社会斗争的工具和武器。

因此有所谓“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的文章可作。

事实上,中国史学两部早期最重要的名著,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和司马迁的《史记》,都可以看作这种体现史学家反思历史的主观史学的著作。

对历史的道德反思不仅体现在《史记》中“太史公曰”的说教议论中,也体现在史料的抉择、弃舍中。

但是,历史家参与政治斗争有时会付出重大代价,例如司马迁就是因此而被阉割了。

[例如《史记》“汉文帝本纪”的太史公评语:“孔子言:‘必世而后仁。

善人之治国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胜也。

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鸣呼,岂不仁哉!”就是以仁义为准则评论帝王。

]实际上,中国的官修廿五史体系以至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英国吉本的《罗马帝国兴衰史》都是属于这种寓意于道德反思类型的史著。

[《资治通鉴》卷一,记周天子承认晋大夫三家为诸侯事后评论曰:“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所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乌呼,君臣之礼饶坏,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礼稷无不泯绝,生民之责康页几尽,岂不哀哉!”是以不同朝代的政治价值观念为根据,来总结、反省、评述和褒贬前一代的历史。

]齐:现代的历史学著作存在道德反思的传统。

而道德反思或者积极的价值评价,对于总结历史的教训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何新:反思史学的意义,除了褒贬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以外,认为自己负有一种“道德”使命,即试图为后代君主从道德角度总结所谓“历史的教训”。

但是,人类无法摆脱盲目或误判的玩弄。

当你自以为吸取了历史教训的时候,总是吸取了错误的教训。

所以黑格尔对此曾讽刺说:“这里必须特别注意那种道德的反省——人们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家治史常常要给人以道德的教训。

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

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从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也从来没有依据历史中所能汲取的那些教训进行活动。

(对这点来说,每个时期都太独特了。

)”[参看《列宁全集》第38卷第269—270页的引文。

]列宁的《哲学笔记》曾经引用黑格尔说:“黑格尔又说:每个时代都具有如此特殊的环境,每个时代都面临如此之独特的状况)当重大事变纷乘交迫之际,一般的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

回忆过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

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现实’的生动和自由。

”道德史观的根本局限性在于,由于著史者所依据之价值观念不同,对于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评价也就自然不同。

所有的翻案文章,其实无非不过是采取了某种新的价值观点而已。

但是只要又出现了另样的价值观,这种反思的历史就不得不重新写。

历史解释的差异不过是反映了价值体系的差异而已。

其结果必然是“是非无正,人用其私。

”(《汉书·艺文志》语)所以黑格尔指出:“任何著史的人都可以利用各种资料,各人都自信有能力去整理这些资料,而且每个人大概都把他自己的精神,当作是那时代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