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是什么
一五计划是什么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3年至1957年的经济建设计划。
这一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贫困等重重困难。
因此,制定一五计划是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加强国防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中,重点发展了钢铁、煤炭、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以及农业、轻工业等领域。
同时,加强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此外,还加强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和农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约9.9%,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9.4%,粮食总产量也有了显著增长。
这些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一五计划期间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国家经济建设面临着多种困难和挑战,例如资源短缺、技术落后、人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一些政策和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后续的发展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标志着新中国经济建设迈出了第一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五计划内容和意义
一五计划内容和意义一、“一五”计划基本内容、任务五年中将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兴工业部门,同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要合理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同时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到1957年底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二“一五”计划意义1.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前途。
有了这个初步基础,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几十年间逐步构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厦,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2.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对农业和手工业搞合作化,把几亿农民和手工业者引向了社会主义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业搞加工订货,私营商业搞经销代销,最后全行业搞公私合营,实行定息,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3.积累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建设的宝贵经验。
人们常说,中国是计划经济国家;实际上,制定计划,严格按计划办事,主要在“一五”时期。
“一五”计划工作的经验,为以后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苏联一五计划的影响
苏联一五计划的影响
苏联一五计划是苏联在1928年至1932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来加强苏联的经济实力。
这一计划在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计
划期间,苏联政府大力投资于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工业
和军工生产。
这些投资使得苏联的工业产值大幅增长,为苏联经济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农业集体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农业生产逐
渐实现了规模化和集约化。
同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了工业
化进程中的廉价劳动力。
这些变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结构,加速了
城市化进程。
此外,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也对苏联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在计划期间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提高了自身的国防实力。
这使得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成为了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的
大国。
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提升改变了国际格局,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
总的来说,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变了苏联的社会结构,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这一计划成为了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世界历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五计划ppt课件
05 一五计划的经验 教训和未来展望
经验教训
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过于注重重工业 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 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 济体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缺 乏创新活力,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得 到充分发挥。
未来我国应积极推进新型城镇 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优先发展重工业
集中力量发展钢铁、机械、能源等重 工业领域,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坚实基 础。
加强农业合作化运动
交通运输建设
加大交通运输建设投入,提高交通网 络覆盖面和运输能力。
推动农业合作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 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现代化。
03 一五计划的实施 过程和成就
实施过程
实施背景
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萧条,百废待兴。 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一五计划应运而生。
对世界的启示
计划经济的实践
一五计划是计划经济在中国的 实践,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
发展模式多样性
一五计划展示了不同社会制度 下的国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 发展模式。
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五 计划的重要内容,这也为其他 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
教育和科技投入
一五计划强调了教育和科技的 重要性,表明对教育和科技的 持续投入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
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实现一五计划的目标,大量消耗 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给 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 面影响。
对外开放程度低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 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制 约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
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举行)。
《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努力培养建设人材,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15年内确定的主要指标是: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原计划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钢产量达到1050-1200万吨;煤产量1.9亿-2.1亿吨,粮食5000亿斤左右,棉花4800万担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国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三五”计划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
1964年5月,由国家计委提出,经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
但之后,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一五计划例子
一五计划例子
一五计划是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间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其目标是加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下是一些一五计划期间的例子:
1.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修建了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运河、水利设施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条连接北京和广州的铁路。
2. 工业改造:为了推进工业化,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改造,增加了许多新的工厂和生产线。
重工业、化工和轻工业都得到了推动。
3. 农业现代化: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也着手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地区进行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和改造,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在技术和设备上,中国农民现代化设备的数量和效率大大增加,并且大力发展农村电气化和农业机械化。
4. 教育和科学技术: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许多新学校和大学得到了建设和扩建。
同时,大量的科研项目也得到了支持和资助。
总之,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
虽然计划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比如资源分配的问题、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不平衡等。
不过,这些经验教训都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中国的“一五计划”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于2010年12月提出,至2015年实施。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文化建设、人口计划、能源与环境保护、体制创新七个板块,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一、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一五计划》明确了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在2015年之前,全国生产总值达到33万亿元,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到7000元;同时放宽外资参与国内市场、改善经济结构、实施惠及小规模经济的税收政策、改革土地制度以及实施其他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二、社会发展《一五计划》将实施更有力的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在改善基础设施、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一五计划》将实施更有力的反腐败政策,加强反腐败体制的建设,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在规范权力运行、改革体制制度和强化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科学技术改进《一五计划》明确了科学技术改进的总体目标,即要坚持科技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强化技术创新体制,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创业。
其中,重点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例如重大科技项目、航天、核技术、节能技术。
四、文化建设《一五计划》指出中国的文化建设要朝着“文明、多元、繁荣、和谐”的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加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五计划》主要涉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信息化、文化文物保护、乡村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
五、人口计划《一五计划》指出要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强化责任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计划生育的制度机制,改进生育抚养保障制度,完善计划生育服务制度,推进计划生育教育,促进普及性计划生育技术。
六、能源与环境保护《一五计划》提出,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替代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推进现代能源利用。
高考一五计划知识点
高考一五计划知识点一、高考一五计划的背景和概述高考一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至2015年间制定的一项教育改革计划。
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推进高考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高考一五计划的知识点,深入了解其背景和重要内容。
二、高考一五计划的背景高考一五计划的实施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里程碑。
这个计划的出台,是为了解决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的许多问题,如考试内容单一、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不足等。
同时,这也是教育部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制定的一项改革计划。
三、高考一五计划的重要内容1. 考试科目的调整高考一五计划对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进行了调整。
除了这三门科目外,高考还增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考试方式的改革为了避免过于侧重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的教育,高考一五计划鼓励采用开放性的试题形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引入了实践能力考核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
3. 选考科目的设置和考试难度高考一五计划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选考科目,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同时,根据科目的难度和实际情况,对考试的难度进行了合理的调节,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4. 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高考一五计划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
除了学科成绩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也会被评价并纳入高考成绩的综合评定中。
5. 试点和推广高考一五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试点,对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调整后,逐步在全国推广。
通过实际实施的效果,不断完善和调整计划的具体内容,提高高考的质量和公平性。
四、高考一五计划的意义和影响高考一五计划的实施,旨在通过改革高考制度,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计划策划书3篇
一五计划策划书3篇篇一《一五计划策划书》一、计划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
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一五计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计划目标1. 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 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2. 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4. 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三、主要任务1. 优先发展重工业,包括钢铁、机械、能源等领域。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等。
3. 推进农业合作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 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四、实施步骤1. 第一年:启动重点项目建设,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和时间表。
同时,开始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工作。
2. 第二年至第四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各项工程按计划推进。
逐步扩大农业合作化的范围,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引导和改造。
3. 第五年:完成大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行项目验收和调试。
全面完成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改造工作。
五、资源配置1. 资金: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积极争取国内外贷款和投资。
2. 技术:加强与苏联等国家的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3. 人才: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充实到建设一线。
六、风险评估与应对1. 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难题等风险。
2. 应对措施: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支持。
七、监督与评估机制1. 建立定期的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2. 定期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内容和实施策略。
八、预期成果1. 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2. 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国家发展的新篇章。
一五计划内容
一五计划内容一五计划,是指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3年至1957年的经济建设规划。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和挑战。
因此,一五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建设、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规划和调整等方面。
在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一五计划主要着力于解决战争留下的经济困难,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国家工业的发展是一五计划的重点之一,主要包括加强重工业建设,发展轻工业,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
农业的发展是一五计划的另一个重点,主要包括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
交通运输的建设是一五计划的又一个重点,主要包括修建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运输设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一五计划的另一个重点,主要包括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整体规划和调整是一五计划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成功经验为后续的五年计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同时,一五计划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五年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同时,一五计划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一五计划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五计划成就
一五计划成就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于1953年至1957年。
这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五年计划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一五计划实现了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工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
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等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一五计划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措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再次,一五计划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这个阶段,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进行了大力投入,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提供了坚实基础。
最后,一五计划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加强对外开放等措施,中国经济得到了长期的稳定发展。
一五计划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后续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成就,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国际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五计划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一五计划历史名词解释
一五计划历史名词解释一五计划,听起来就像个神秘的代号,其实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超级重要的发展规划。
时间回到1953年,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大家都在想办法把国家搞得更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能过得更滋润。
这个计划可真是个“火箭发射”,一口气想要实现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方面的跨越。
说实话,那个时候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想要一蹴而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想象一下,一群满怀理想的人,手里握着地图,脑海里想着蓝图,真是热血沸腾。
在这个计划里,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农业,毕竟这是“民以食为天”,吃饱了才能谈别的。
那时候,农村的生产力普遍低下,农民兄弟们真是辛苦得很。
于是,相关部门提倡集体化,鼓励大家一起合作,结果农田变成了“大公社”,一人一亩田,大家一起耕作,一起分享。
这种“大家庭”的氛围,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慢慢地,农民们开始享受这种“齐心协力”的感觉。
小麦、玉米的产量蹭蹭上涨,真是喜上加喜。
工业方面也不能落下,计划里提到要建设一大堆工厂,搞起重工业、轻工业,真是“百花齐放”。
当时,工人们的干劲十足,个个像打了鸡血,夜以继日地拼搏。
各地的工业生产陆续上马,从煤矿到机械,再到电力,整个国家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活力四射。
想想看,那种激情四溢的场景,简直就是一场“新时代的狂欢”。
还有交通运输,嘿,那也是个大头。
想要让人和货物都能顺畅流通,修路、修桥,那是少不了的。
计划中提到的铁路、公路建设,简直是“畅通无阻”的节奏。
想象一下,火车咔嚓咔嚓地飞驰,车水马龙的景象,那可是让人心潮澎湃啊!不仅拉动了经济,还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可别以为一五计划就没有挑战,哎,事事难全,困难也是接踵而至。
技术短缺,那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很多项目需要的高科技设备,当时基本上都是空白。
于是,大家只能从国外引进,然而那时候的国际关系可没那么顺畅。
管理和协调也难倒了一片人,地方相关部门与之间有时意见不合,真是让人心累。
不过,尽管遇到各种挑战,大家的热情依旧高涨。
一五计划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主要内容一五计划是指中国的第一次五年计划,自1953年开始实施,直到1957年结束。
这个计划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负责实施的。
在这个计划的框架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快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物质财富和人民生活水平。
以下是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一、重工业的发展在1953年至1957年的这五年里,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计划和措施,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
这方面的主要领域,包括了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等行业。
政府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工厂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工业的产能和技术水平。
二、农业和轻工业的改善一五计划不仅关注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也关心农业和轻工业。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率和质量。
例如,政府提供了农村电力、灌溉和农药等设备,以加强农业的现代化。
三、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五计划还着眼于城市和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政府建设了一系列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以加强城市间和地区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关注城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
四、收入和价格管理为了提高收入和价格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一五计划还着眼于管理国家的收入和价格。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收入和价格政策,如实行国家工资制度、建立商品价格统一制度等,以保护低收入者的合法权益。
五、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一五计划还关注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政府加强了文化事业的建设,如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等,以推广文化和艺术。
同时,政府加强了科技的投入和管理,提高了国家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一五计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里程碑式计划,为国家的工业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它也拓展了中国的科技、文化和社会领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年五年计划起止时间
历年五年计划起止时间一五计划:1953 1957年。
这可是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端呢,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迈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
二五计划:1958 1962年。
这个期间那可是各种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磕磕绊绊,就像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一跤,但也让咱学到不少东西。
三五计划:1966 1970年。
这时候赶上特殊时期啦,计划的实施受到不少影响,就像在大风浪里开船,虽然艰难,但也在努力朝着目标前行。
四五计划:1971 1975年。
这时候也还在特殊时期的大环境里,不过建设也没停,就像在雾里赶路,虽然视线不太好,但还是一步一步向前挪。
五五计划:1976 1980年。
这期间咱们国家经历了一些重大的转折,就像大病初愈的人开始重新振作起来,慢慢调整步伐,为后面的发展做准备。
六五计划:1981 1985年。
改革开放开始发力啦,就像一辆汽车踩上了油门,开始加速前进,中国经济开始展现新的活力。
七五计划:1986 1990年。
这时候咱们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跑得更稳更快了,就像一个运动员经过训练,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竞技水平。
八五计划:1991 1995年。
中国经济在这期间就像开了挂一样,发展得热火朝天,各种改革措施不断推进,经济快速增长。
九五计划:1996 2000年。
这时候中国开始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就像一个人不仅要长胖,还得锻炼出肌肉,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重视。
十五计划:2001 2005年。
进入新世纪啦,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就像一艘大船驶向更广阔的海洋,对外贸易等发展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十一五计划:2006 2010年。
这期间咱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像一个人开始注重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不只是顾着赚钱,环境啊、社会和谐啊之类的都被重视起来。
十二五计划:2011 2015年。
这个阶段强调转型发展,就像一个工厂要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中国经济要走向更绿色、更创新、更高效的发展道路。
我国前十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
我国前十一个五年计划分别是那几年?“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
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一五计划的内容
一五计划的内容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规划。
本文将从一五计划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背景。
一五计划是指1953年至1957年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实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内容。
1. 工业发展。
在一五计划中,工业发展是重点之一。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包括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
通过国家投资和引进外国技术,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农业发展。
一五计划中,农业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
政府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高产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 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在一五计划中,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
同时也加强了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统一规划和调控,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影响。
一五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一五计划的努力,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同时,一五计划也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奠定了经验基础,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
一五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等方面。
一五计划的实施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一五计划”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56年10月20日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设定为:在1958-1962年五年至到1963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1958 - 1965年7年实现国民经济的巩固、提高和发展的计划。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是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健全国家财政体制,实现持续的稳定的收支,加强经济管理,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统筹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教育。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目标,实施全民教育,普及科技知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四是改进和发展生产条件。
加强专业技术和科学技术投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的工业复合技术,改进工业生产条件,提高制造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
五是实施改良社会主义法律渊源。
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进对外开放,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推向更高水平。
六是发展社会经济文明。
加强资源配置和经济战略,加强社会治安,改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发展社会经济文明,提高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社会主义文明。
总之,一五计划是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重要计划,它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正轨,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民素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提高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改进社会主义法律渊源等。
实施一五计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有效步骤,它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
一五计划策划书3篇
一五计划策划书3篇篇一《一五计划策划书》一、计划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制定一五计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计划目标1. 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重工业,增强国家的工业基础。
2.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供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具体措施(一)工业发展1.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如钢铁、机械、电力等领域。
2.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3. 优化工业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园区。
(二)农业生产1.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
2.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交通运输1. 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改善交通网络。
2. 加强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3. 发展交通运输业,提高运输效率。
(四)社会建设1.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
2. 加强医疗卫生建设,保障人民健康。
3.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1953-1957 年初):做好计划的筹备和前期工作,确定重点项目和建设任务。
2. 第二阶段(1957 年初-1957 年底):全面启动各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实施进度。
3. 第三阶段(1958-1962 年):巩固和完善一五计划成果,继续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五、资源保障1. 筹集足够的资金,保障项目建设和运营的资金需求。
2.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 确保物资供应,加强物资管理和调度。
六、风险评估与应对1. 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计划。
2. 加强项目管理,防范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
3.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七、监督与评估1.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定期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五计划是什么
一五计划是什么一五计划是指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也称为“一五”国家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一五计划的实施时间为1953年至1957年,其主要目标是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一五计划的制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下进行的。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战争后的废墟、经济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严峻局面。
因此,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五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方针和政策。
在工业方面,一五计划主要着力于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等,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同时,也加强了对轻工业的支持,如纺织、食品等,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农业方面,一五计划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产水平的政策。
此外,一五计划还注重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国家工业和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是中国国家计划经济的开端,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一五计划的实施,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今天,我们回顾一五计划,不仅可以看到当时中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同时,也可以从一五计划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国家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因此,一五计划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历史的一页,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和指引。
一五计划完成
一五计划完成
一五计划是指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
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
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进
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在一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经济
整体水平等。
在工业方面,一五计划主要发展了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等重点行业,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农业方面,一五计划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目标,实施了
土地改革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五计划加强了对交通、能源、通信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同时,一
五计划还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举措,为国
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民
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中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的完成,不仅实现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为后续的五年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一五计划的精神,努力实现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计划(1953~1957):口号工业增速超英赶美背景: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意义: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开始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辉煌历程。
编辑本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
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
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
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
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
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编辑本段五个突出特点“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
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
当时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百废待兴,可能一事无成。
没有基础工业,也不可能大量供应化肥、农业机械、柴油、水利工程设备;不可能大量修建铁路,供应机车、汽车、飞机、轮船、燃料和各种运输设备。
为了应对战争威胁,也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
这一切都决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投资比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方针。
在投资总额中,工业的比重占第一位,共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苏联帮助设计的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单位的投资占44.3%,加上直接配套的建设投资,则占51.5%。
2.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具体体现在:(1)反映了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计划编制和计划作用的特点。
它对于国营经济是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要求国营企业对于国家的计划必须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对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间接计划,即对个体经济通过合作的道路,对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并通过国家的价格政策和各种具体政策,对其起调节作用;对于集体经济则是指导性计划。
(2)在建设投资规模上,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
“一五”计划开始编制时遇到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需要与可能的矛盾:计划安排的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的项目有近万个,基建投资占了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总支出的55.8%,规模很大。
针对这种情况,陈云指出:建设规模能否扩大,不单根据需要,还必须根据是否可能。
“一五”计划根据这一原则所安排的基本建设,尽管规模是巨大的,但大体上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力,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从而进展比较顺利。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在427.4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为: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占3%,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占3.7%,其他占1.1%。
这样的投资结构突出了重工业与基础设施的地位,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要求。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要供应全国人民的口粮,而且要用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换取工业设备和建设器材所需的外汇,同时还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为了促使农业增产,“一五”计划一方面以占基本建设总支出7.5%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如果加上水利投资、军垦费、农村救济费、黄河治理费、长期农贷等,则为15%);另一方面,国家在财力上尽可能支持农业合作化。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9,轻工业比例较低。
这是考虑到,当时轻工业还有些基础,增产的潜力较大,而且若干轻工业产品不能大幅度增产,除了战后人民购买力较低,销路不畅外,主要原因是原料不足,影响设备利用率(1950年设备利用率,棉纺工业只达到60%,面粉35%,卷烟40%,火柴48%,毛纺不到30%,丝织35%,只有造纸和棉布超过了60%)。
在农业和重工业的投资不能大幅度增加时,即使增加轻工业部门的投资,提高其设备能力,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
因此,轻重工业的这种投资比例在“一五”时期是合理的。
(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在最初试编五年计划概要时未经过严格的计算,对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要求过快,安排平均每年递增20%,其中国营工业平均年递增24%左右。
后来经过反复测算,在五年工业总产值中,靠原有企业生产的比重占70%,只有30%靠新建企业。
此后,在具体指标的计算上,计划安排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6%,其中工业产值每年递增14.7%,生产资料的生产每年递增17.8%。
执行结果,工业发展速度达到平均每年递增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平均年递增25.4%。
农业的发展是保证工业发展和整个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增长,最初的草案也安排得比较高,要求平均每年递增7%,原因主要是对土改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及农村互助合作的有利条件估计过高,而对限制农业发展的许多不利条件估计不足。
后来在修改计划过程中,考虑到农业生产1953年、1954年连续两年都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的主要指标,又作了适当的调整。
最后确定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
(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全国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曾有的。
在解决资金和人材问题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共为1354.9亿元,国外贷款为36.4亿元,外债仅占总收入的2.7%。
这个比例说明,主要依靠内部积累来取得经济建设所需资金。
1952年8月制定的《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任务》草案中,明确提出资金积累的4个主要来源:资金积累的4个主要来源:①靠有计划地提高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国营工商业的收入;②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商税;③在增加农业生产条件下,增加农业税收入;④适当节约行政费用的支出。
此外,国家还通过发行公债增加建设资金,从1954年到1957年共发行4次,实际发行额27.5亿元;同时,在城乡大力吸收储蓄存款,以补充建设资金的不足,1952年底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约为19亿元,到1957年底达到38亿元。
坚持自力更生,并不排斥接受友好国家的援助。
在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的困难条件下,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援助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一五”计划时期新建、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从选择厂址、供应设备、指导建筑安装和开工运转,一直到新产品、供给新产品的技术资料以及培训技术人员、接受留学生和实习生等多方面,苏东国家都给予了具体帮助。
对于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各项援助、贷款,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用来购买军事装备、物资的贷款在内,中国从1955年开始用大量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来偿还,到60年代初全部还清。
编辑本段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基本建设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
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
在遭受全球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新中国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
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从1950年第一个项目开始建设,到1969年“156项”实际实施的150项全部建成,历时19年。
其中建设的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至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以钢铁工业为例,仅1956年新增加的炼钢能力就达142.2万吨,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炼钢能力(最高年产量为1943年的92.37万吨)。
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钢产量从1952年的135万吨提高到1957年的535万吨,只花了5年时间;而美国钢产量从1880年的127万吨提高到1892年的501万吨花了12年时间;英国由1880年的131万吨提高到1903年的511万吨,经过了23年时间;法国从1897年的134万吨提高到1923年的530万吨,则经过了26年的时间。
这就是说,“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5年所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12年、英国23年、法国26年所走过的路程。
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为我国工业进一步高速度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的近千个工业建设项目,也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旧中国工业设施的70%集中在沿海一带,有限的内地工业也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
占全国土地面积1/3的大西北,1949年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2%弱,近百年来始终没有工业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