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精选
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
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
古代勤奋苦读的事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孙敬悬梁挂席:东汉时期的孙敬,为了刻苦读书,用绳子把头发绑在梁上,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2.苏秦刺股: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苦读,用锥子刺大腿,痛感激发他更加努力地学习。
3.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买不起油灯,他就凿通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4.孙康映雪:晋代时期的孙康,利用雪光来读书,虽然寒冷,却坚持不懈。
5.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时期的李密,用薄草做成鞍马骑在牛背上,在牛角上挂着一卷《汉书》边走边读。
6.车胤囊萤照读: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没有钱买油灯。
为了晚上能够读书,他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
7.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以上事例说明,古人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困难、勤奋苦读,以求知、求学、提升自我。
这些事例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更启示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汇总(五篇)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汇总(五篇)第一篇: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汇总古人也是很认真地学习的,因此除了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供大家参阅。
1,洛阳纸贵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读书。
一天,父亲与朋友们谈到左思时,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小左思看到后非常难过,便暗下决心,刻苦学习。
年复一年,左思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他用十年时间潜心研究、精心撰写的文学巨著《三都赋》受到惊人的好评。
人们争相抄阅。
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大幅度上涨。
2,妙笔生花李白小时候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所使用的笔头上开了一朵鲜艳的花。
只见一张张白纸从他的面前飞过,李白极为兴奋,抓起这支笔就飞快地写起来,笔墨落在纸上就变成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后来,李白刻苦学习,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好诗,成为千古流芳的伟大诗人。
3,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年青时,因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
在吴主孙权的再三劝说下,他学习汉武帝,无论什么时间,手中总拿着书,有空就读,并坚持不懈。
他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大将军。
人们用“手不释卷”来形容勤奋读书。
4,割席分坐汉朝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两人同坐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贵人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仍然静心读书,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把席子割断,两人分开就坐。
管宁后来终于事业有成!5,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6,隔篱偷学贾逵出生于公元30年,是西汉名家贾谊的第九世孙。
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
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喜爱读书。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7个优秀6篇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篇一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篇二宋濂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是我国明代一位学者。
他生平著述极多,除了主修《元史》外,还著有《浦阳人物记》、《宋学士全集》等。
当时印刷术虽已发明,但是书的价钱很贵,一般人买不起,更买不起很多的书。
宋濂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归还。
大冷天,砚水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他还是赶着抄写,抄完了立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日子。
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在自己没有书的情况下,也能读到很多书。
我国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当时虽然有私人讲学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镇没有好老师。
中国名人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
中国名人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中国名人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热爱读书的名人,他们对读书的热情令人难以企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勤奋读书16个经典事例及感悟,欢迎阅读。
1、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车胤囊萤夜读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导航灯,不断指引我们前进,那么从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中,大家读懂了什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大全7篇,以供大家参考!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一)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夫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力量。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特别珍贵的,有书的人不愿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季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经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焦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二)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慧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很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古人求学读书的故事
古人求学读书的故事1、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2、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最终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最后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
3、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
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焚膏继晷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5、孙康映雪孙康年轻的时候家中贫穷,但是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天晚上下雪了,酷爱读书的孙康当时就想:既然这么亮,能不能看书呢?他回屋取出书来一试,果然能看得清。
于是,孙康顾不上屋外的寒冷,天天晚上坚持在雪地里看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
6、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
太夫人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读书。
7、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8、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因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
17个古人刻苦学习,励志读书的典故,我辈真要好好学学!1.苏秦刺股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
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
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
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3.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
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4.买臣负薪朱买臣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
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书摊开,放在树下,一边砍柴一边读书。
砍好柴,挑柴回家时,他就把书放在柴担的前头,边走边读。
汉武帝时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了严助的推荐,做了大官。
5.带经而锄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
他就在一个学校的伙房里帮忙烧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
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
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
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
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
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6.临池学书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书法家。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古国浩瀚文化中,流传不少经典读书名句及历史典故,激励世代人发奋图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欢迎大家阅读!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1篇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0篇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
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
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
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
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
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
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
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
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鲁迅在三味书屋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
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
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
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
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
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
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
古代人勤学努力的故事有很多:
1.孔子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放弃学习。
他晚年
读《易》,编竹简的牛皮带子都断了三次。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形容孔子勤奋读书的精神。
2.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家的墙,
借着透过来的烛光苦读。
后人用“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3.车胤囊萤夜读: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晚上没有油灯供他读
书。
为了维持正常的学习,他捕捉了很多萤火虫,放在一个用白布做的小
袋子里,挂在案头。
借助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车胤得以在黑暗中继续
学习。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勤奋读书的人。
4.孙康映雪读书:孙康也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学者。
冬天,大雪纷飞,积雪的
亮度可以让他借着这天然的光源继续读书。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映
雪读书”,比喻读书刻苦勤奋。
5.苏秦刺股悬梁:苏秦年轻时经常读书到深夜,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
腿,痛感能让大脑保持清醒。
这就是“刺股悬梁”的故事,形容为了发奋学习而采取的自虐行为。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古代人勤学努力的精神风貌,他们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古代名人勤奋好学故事7篇
古代名人勤奋好学故事7篇古代名人勤奋好学故事【篇1】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代名人勤奋好学故事【篇2】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古代名人勤奋好学故事【篇3】在读书方面,钱惟演确实是一个奇人。
名人励志勤奋学习的故事(精选16篇)
名人励志勤奋学习的故事(精选16篇)名人励志勤奋学习的故事(精选16篇)最宝贵的勤奋,不光是身体上的勤奋,而是精神上的勤奋,勤奋靠的是毅力,是永恒。
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名人励志勤奋学习的故事,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名人励志勤奋学习的故事 1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名人励志勤奋学习的故事 2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
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
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
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
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
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
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
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
古代名人勤学事例
古代名人勤学事例古代有很多名人都以勤学而著称,他们的事例一直激励着后人。
以下是一些古代名人勤学的事例:1. 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是家中贫困白天要忙农活晚上读书却没有钱点油灯。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当时的同乡中有个藏书多的有钱人。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希望能够借看你家的书。
”那人听后深为触动,就把书都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 欧阳修借阅典籍: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3.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这些事例展示了古代名人在求学路上的坚韧、毅力和勤奋,他们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一)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面十分明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里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二)王充博览群书王充是东汉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可是他家里非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有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三)悬梁刺股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
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10个古人勤学的故事
10个古人勤学的故事
1、孔子勤学:传说孔子从小就勤于学习,六岁时就开始学习诗经,十五岁时就学习过《易经》。
他曾说:“十日用六,三十而立”,表达了他对勤学的重视。
2、李斯勤学:李斯曾是秦朝一位著名史学家,他曾说:“从小学习,到老死不改。
”他几乎每天都在学习,既勤奋又有效率,他的努力成就了他成功的史学家一路。
3、张良勤学:张良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曾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之道,始于勤苦”,他认为勤学是关键。
4、苏秦勤学:苏秦是秦朝时期的大夫,他曾说:“学问而不用,如磨刀不试针。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勤学的重视。
5、老子勤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学习和思考是不可分割的。
6、曹操勤学: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勤学的重视。
7、项羽勤学:项羽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将领,他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勤学的重视。
8、萧何勤学:萧何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曾说:“熟读易经,熟读诗经,熟读礼记。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勤学的重视。
9、韩信勤学:韩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曾说:“学则明,不学则暗”,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勤学的重视。
10、廉颇勤学:廉颇是西汉著名的将领,他曾说:“学而不厌,读书破万卷”,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勤学的重视。
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
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篇11、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2、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3、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4、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篇2一、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二、齐白石挂角读书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的勤学故事。
“挂角”说的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
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三、悬梁刺骨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
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通用63则)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通用63则)1、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3、孟轲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4、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_故事大全
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使人思维活跃,聪疑智慧;读书,使人豁然贯通,柳暗花明;读书,使人博学多识,学富五车;读书,使人无忧无虑,回味无穷;读书,使人思想查上翅膀,感情淀放花蕾。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篇一:诚实好学的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宋濂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
但那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每一次都是从别人家里借书来读。
而每次借书,他都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本好书,越读越爱读,便决定把书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便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
夜深了,母亲见他仍伏案抄书,便心疼地劝道:“孩子,都深更半夜了,天又这么冷,天亮再抄吧。
别人又不是急等这本书看。
”宋濂说:“不管别人等不等书看,到期限就要还,我不能说话不算数。
如果我失信于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那么,我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了见面日期。
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山遍野一片白色,西北风还猛烈地刮个不停。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拉住他问:“儿啊!你这是要去哪里啊?”宋濂回答说:“我去向老师求学啊,这不是早就约好的吗?”“可是这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也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样一件旧棉袄,根本抵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母亲心疼地劝宋濂。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错过跟老师约定的日期,这就是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说完,宋濂就冒着风雪上路了。
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不住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后来,求学的宋濂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古人刻苦读书故事精选篇二: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25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1、借月读书南北朝时的任末、江沁及宋朝陆游的祖父陆佃,这三人的少年时代都曾有借月之光读书的勤学事迹留传於世。
特别是江沁,为了追赶西斜的月光,竟捧著书本爬上屋顶再继续看下去。
2、负薪读书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3、牛角挂书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
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
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
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
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4、映雪苦读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
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5、韦编三绝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bull;孔子世家》)。
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6、目不窥园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
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
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bull;董仲舒传》)。
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7、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8、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精编
•剑客编辑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晋代孙敬和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借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程门立雪(杨时求学的故事)
•王冕苦读(王冕“长明灯”下苦读的故事)
囊萤映雪
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头悬梁
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经常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
他就用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锥刺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
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
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
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
凿壁借光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
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比喻读书勤奋。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欧阳修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终于学有所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
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长明灯”下苦读的王冕
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有一次,王冕去放牛。
当他路过一个学堂时,琅琅的读书声一下把它吸引住了。
他悄悄的跑了过去,躲在窗外听学生们读书,并把听到的内容默默地记在心里。
为了学习,他每天夜里都要偷偷地溜进佛殿,
就着昏暗的长明灯,读书直到天亮。
佛殿里有许多佛像,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可怕。
可王冕对这一切,就像没看见一样,仍然专心致志的读书。
经过刻苦努力,王冕终于成为元代著名的大画家和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