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古诗赏析资料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讲解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讲解寻陆鸿渐①不遇唐皎然②移家虽带郭③,野径八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④陆鸿渐:名羽,皎然的好友,著有《茶经》,被奉为“茶圣”、“茶神”。
②皎然:僧人,本姓谢。
③带郭:靠近外城:7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二两句写出了陆鸿渐刻意搬家,远离城市,表现自己的脱俗。
B.第三句中的“篱边菊”是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
C.第六句中“欲去问西家”的“欲去”还“问”表示惆怅和关切。
D.本诗语言质朴流畅平实,又不失清新淡雅之感,音调自然和谐。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陆鸿渐”这个人物形象加以赏析。
4分14.1分A15.3分A错在“刻意”16.4分作品以描写和叙述的手法,1分塑造了一位寄情山水、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1分写“野径入桑麻”、“篱边菊”、“无犬吠”等景物,表现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突出其高沽不俗;1分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态度和潇洒疏放的性格。
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三阮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①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注】①西山:殷末周初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
14.诗歌的前两句与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
1分15.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由桃、李的盛极而衰道出人生的无奈。
B.七、八句是作者在无奈之中做出的人生选择。
C.九、十句的决然态度显示出作者的无限豪迈。
D.最后两句,作者否定了自己此前的归隐选择。
16.请联系全诗,说说五、六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14.1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5.3分C16.4分五、六两句意思是有繁华必有憔悴,今日的高堂大厦终会倒塌,成为荆杞滋长的荒芜之地,揭示了有盛必有衰的道理。
济南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
济南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 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A. 两个B. 三个C. 四个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委婉B. 雄奇瑰丽C. 高亢豪放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2)D(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
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
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
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这与尾联不合。
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
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
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
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
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
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一)临江仙送佑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钟鼎山林”分别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2)下阕画线句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述。
(3分)(3)赏析“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
(4分)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解析(1)钟鼎指做官,山林指退隐。
借代。
(3分)(2)风雨之夜,两人挑灯不寐、联床夜话的画面。
(3分)(3)这两句对偶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
作者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佑之千里独行的宽慰。
(4分)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赤壁杜牧(唐)①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②春深锁二乔。
登赤壁山魏裳(明)③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注:①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②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③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
后罢官归籍。
8.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9.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6分)答: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解析8.杜牧诗为绝句,魏裳诗为律诗。
(1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2分)魏裳的诗重在对赤壁之战后苍凉景象的描写,借此反映了嘉靖年间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体现出对战争的厌恶。
山东省日照一中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山东新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备考讲解
山东新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备考讲解【说明】获取word版及相关针对性练习,请私信笔者。
【备考指南】从近几年高考的选文体裁来看,诗歌鉴赏文本选取仍然以律诗为主,五言、七言律诗是鉴赏题的首选。
从作家来看,均是唐宋有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陆龟蒙、苏轼、陆游出题率都很高。
从题材来看,题材非常丰富,酬赠送别诗、奉和诗、咏物诗等多有考查。
所选诗歌篇幅精致、情感丰富、技法精妙、语言优美、风格独具,艺术价值很高。
在题型上,基本稳定。
一道客观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
在客观题上,更加侧重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
主观题上,题干的设问与诗句相结合,与内容联系更加紧密,注重诗句内容的理解和拓展,强化思维能力的考查。
【核心能力·对点突破】一、读懂诗歌内容1.抓住“四个关键点”关键一: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①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时间、对象、主旨;②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标题暗示的诗歌的意境及表达技巧。
关键二:看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注意:①诗人不同,风格不同。
如: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②境遇不同,情感不同。
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作品因处境的改变,风格情感都发生了改变;③时代不同,精神不同。
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有所区别。
关键三:看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诗歌的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如: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关键四:读诗句①看特点。
山东省日照一中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杜甫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注释】①豫章:两种乔木。
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B(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分析】(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想要提高语文的古诗鉴赏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的鉴赏练习中提高,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供考生鉴赏练习。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一)新荷叶辛弃疾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
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
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
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能几多春。
试听啼鸟殷勤。
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
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
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8.这首词的第二句出自谢灵运《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词作者在良辰三月上巳节这一天有哪些见闻?请结合词的上阙内容简要概括。
(6分)9.作为“后之览者”,辛弃疾将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感受蕴藏在了本词当中,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分)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答案解析8.这一天,兰蕙花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2分)文人们在做着曲水流觞的游戏(2分), 江边有众多游春的美女,她们折了花回去,大路上衣袂飘飘,带起了一片芳尘。
(2分)9.面对良辰美景,大好春光(1分),作者从啼鸟的殷勤叫声中感慨时光易逝(2分),感叹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只能借助文学来向后人传达悲喜的感情(2分)。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二)送人游塞王建初晴天堕丝,晚色上春枝。
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
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
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
【注】[边头]边疆;边地。
8.“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9.颈联、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请简要分析。
(6分)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答案解析8.这两句写了分别的地点以及朋友即将赴往的地方,照应了首联分别时的情景,(2分)也为后面写分别的场景感受作了铺垫。
(2分)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分)9.这两联表达了诗人因朋友的别离而伤感的心情,(2分)朋友就要分离了,驻车饯行,还未出发就问归期,多么急切盼望能与朋友在一起;(2分)想想朋友即将远离,马上分别,成了孤零零的行客,多么让人伤感而担忧。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赏析.docx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小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结合全诗,简耍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 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用的 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 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在表现II I 泉得天地Z 声色,具冇满涧平池Z 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 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淸高,任性H 然的情怀。
2012 年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孤舟宿何许?霜刀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FI 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
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IH 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 便满天飘舞树叶。
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热。
(2)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
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考 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衣达技巧,能力层级E (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鉴赏评价)⑴描写航吋.江南水乡凤衍新廿盘叶艮飞的黒秋迢色•背造了凄冷、蛭伤的晓路雨萧萧, 天寒雁声急,鸟避征帆却, 江乡叶正飘。
岁晚客程遥。
2)兀也联结酋吋、乌、佝•希月、W.W?; ? 0、把航卑p的所见所闾所岂贺穿在一起.是全皿”帰5制H仟乳衷达了擦泊.思乡皿灰之込..…> r •2013年山寺夜起江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山东省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古诗鉴赏(二)Word版含答案
古诗鉴赏(二)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①“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4分)②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4分)17.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2分)(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分)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留别王维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此诗是孟浩然四十岁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不第,还襄阳之际,留别王维之作。
(1)首句中“寂寂”二字,含义丰富,试加以分析。
(4分)答:(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被认为是全诗的重点。
试分析这两句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并联系全诗,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分)答: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宫怨李益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4分)答:(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4分)答: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4分)答:(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济南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济南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山东省五年高考语文考题汇编——古诗词赏析
山东省五年高考语文考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5小题)1.(202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
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行贾坐农耕织。
须知此意无今昔。
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202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3.(202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山东高考古诗鉴赏训练题及答案
山东高考古诗鉴赏训练题及答案白鹤观戴复古荒径行如错,蟠松看转奇。
鸟声人静处,山色雨晴时。
赊得溪翁酒,闲寻道士棋。
个中有佳趣,莫怪下山迟。
【注】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南塘石屏山,山上有白鹤观。
8.诗人一路寻访获得了哪些“佳趣”?请简要概括。
5分9.从抒情角度看,诗歌颔联与颈联运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
6分8.5分①走错道路顿生惊异的快乐;②观赏形态奇特蟠松的快乐;③倾听清脆悦耳鸟语的快乐;④流连清新美丽山色的快乐;⑤品尝甘甜清冽美酒的快乐;⑥收获与友切磋棋艺的快乐。
答对任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9.6分①颔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山林中动听鸟语和雨后美丽山色的描写,寄托诗人热爱自然的感情。
2分②颈联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1分借溪翁处赊酒畅饮与白鹤观中寻友弈棋的叙述,寄托与乡邻、友人融洽相处的快乐或:表现隐居生活的人情美。
2分春宿左省①杜甫花隐掖垣暮②,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③,因风想玉珂④。
明朝有封事⑤,数问夜如何?注:① 宿:指值夜。
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②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③ 金钥;即金锁。
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④ 珂:马铃。
⑤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8.这首诗前两联具体描写春宿左省之景,技巧突出,请结合诗句予以赏析。
6分9.这首诗后两联直接抒发春宿左省之情,内涵丰厚,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5分8.这首诗前两联具体描写春宿左省之景,艺术技巧突出。
⑴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特征。
“隐”、“暮”写傍晚,“星”、“月”写夜景。
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⑵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万户”、“九霄”貌似状物,实则寓含帝居高远庄严味道。
⑶诗眼亮丽,表现力强。
“动”、“多”十分精妙,大气磅礴。
6分,每点2分。
9.这首诗后两联直接抒发春宿左省之情,表现作者居官勤勉、尽职尽职、一心为国的精神。
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还陕述怀①李世民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②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作。
②旂(qi):古代的一种旗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诗人手抚腰间长剑不禁慨然长叹,直抒胸臆,有力地表明自己出兵平乱的原因。
B. 中间六句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恢宏大气,令人震撼,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C.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过去“戎戈动”,而今“宇宙平”,与首联呼应,语气显得刚毅果绝。
D.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将议论、叙事、抒情巧妙熔为一炉;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D(2)①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如今凯旋,充满自信。
②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中原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解析】【分析】(1)D项,“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分析错误,本诗语言慷慨激昂,算不得优美。
故选D。
(2)①“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如今凯旋,充满自信。
②“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中原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③“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写战斗场面。
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
山东高考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无名氏为浮生两鬓白,观镜里朱颜迈。
忙辞了白象简①,紧纳了金鱼带②。
绿柳倚门栽,金菊映篱开。
爱的是流水清如玉,那里想侯门深似海。
幽哉,袖拂白云外。
彭泽,清闲归去来。
【注】①白象简:官员上朝时携带的笏扳。
②金鱼带:即金鱼袋,唐制,二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
(1)上片中的“忙”“紧”二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4分)(2)作者在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来间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4分)山东高考诗歌鉴赏习题答案(1)答案:“忙”“紧”均为“急忙”的意思,生动地描绘出作者辞官去职的急迫心情和决绝态度,(2分)表现了作者对在污浊官场中虚度光阴的懊悔之情和对回归田园的渴盼之情。
(2分)【gzywtk解析】答题时注意炼字题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④营造了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答案:①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描写绿柳倚门、金菊盛开、流水清澈,表现了居处环境的宁静优美、生机盎然,抒发了对清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②用典。
作者借“柳”“菊”“彭泽”“归去来”等与隐士陶渊明有关的词语和意象,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归隐后宁静闲适的心境和淡泊高雅的志趣。
(2分)【gzywtk解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相送何逊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注:何逊(?—520),南朝梁诗人。
曾任建安王的记室并随之去江州,后回建康任安成王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中丁。
山东淄博实验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山东淄博实验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山东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山东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案】(1)D(2)“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
诗句此处用典,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从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山东高考诗歌鉴赏回顾
• (2015)卜算子 张元翰(注) •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静。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 【注】张元翰,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分析(4 分) • ①“湿”字,打湿之意,描写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 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凝 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 烘托出艨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 用典,以景结情。①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 志渴望收复失地,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以景 结情,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 无门的愤懑,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山东高考真题回顾பைடு நூலகம்
认真思考答题思路,参考答案,找 出所得
• (2014)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 •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 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 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 中 ”描写的是月光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 清幽。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 析。(4分) • 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 “爱把山瓢 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 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赏
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012年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
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
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2013年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答案】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
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
2014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
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
2015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解析: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篇写景,描述一副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
下篇深沉、壮烈。
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1)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