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4eeab886804d2b160a4ec09e.png)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
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
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毫无疑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
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
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
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
”(胡震亨《李诗通》)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
”(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
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
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
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
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 。
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
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 ,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 、“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这“一夫当关” 中的“关” 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360a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c.png)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
李白——《蜀道难》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赏析】: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81d441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0.png)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瑰宝。
它代表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充分地表现了李白的思想与艺术个性。
《蜀道难》这首诗多用想象,虚实结合,着力描写了蜀道奇丽险峻的山川。
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点题,使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景色的变化反复出现,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诗意分三层递进。
首先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追溯蜀道开辟的起源,以古老的传说引人进入蜀道奇险的境界。
其次,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山势之高、深川之险和人行之难,分别用高标与回川的对比,黄鹤和猿猴的反衬层层虚写蜀道的难渡,并捕捉了人在山巅上手扪星辰、抚膺长叹等惶悚的动作和神情,烘托山势的险峻和山路的萦回,进而将人带进一个“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的苍凉境界,以见出蜀道之幽森凄惨,古来无人敢行。
而在这忧郁低沉的旋律中,又忽然响起了“飞湍瀑流”在悬崖岩石间发出的轰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将蜀道的险绝写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最后从人事着眼,联系社会背景写出蜀道剑门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借“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豺狼为喻,表现了对此处形胜容易造成割据的隐忧。
全诗大量散文句式和杂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洒脱奔放的语言风格;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驰骋飞动的想象,将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创造出变幻莫测、瑰伟奇特的艺术境界,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读这首诗,如同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令人怵目惊心,叹为观止,有身临其境之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cbcfd9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4.png)
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李白的《蜀道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它以酣畅奔放的语言,表现属地雄奇险峻的山川,感情之列,想象丰富,全市色泽光怪陆地,动人心魄,充分显示出伟大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特册。
《蜀道难》的语义自唐以来的说法颇为分歧。
大致将来,可分四说:1、真伪视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
杜甫晚年,与房琯拒载属地为当地地方长官厌恶的部下。
严武为人暴虐,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时希望他俩早日离蜀。
2、认为是为规劝唐明皇而作。
安史乱起,唐明皇逃避如数。
李白认为属地不可久居,故作此时。
3、认为是讽刺章仇兼琼。
章仇兼琼在玄宗开元末天宝初为属地军政长官,李白担心它不受中央节制。
作诗以讽。
4、认为只是个用属地山川。
李北属地人,《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李白运用旧题写乡国山川,别无寓意。
按《蜀道难》是收入唐代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这部唐诗选本编辑与玄宗天宝十二载,因此这首诗的产生,绝对在天宝十二载之前,这是无法动摇的。
杜甫,房琯依靠严武,玄宗逃难如数,都在天宝十二载之后,因此1、2两说都不足信。
章仇兼琼任属地长官虽在天宝十二载之前,但考察历史记载,兼琼只有驱迫人民的恶迹,并无跋扈不受中央节制的现象,反之他到是希望到中央去做官,结果目的也达到了,因次第三说缺乏事实根据,也站不住。
剩下来的第四说比较可信,但需略加补充。
我们认为这是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入蜀而作。
它采用乐府诗集,描绘蜀地道徒的艰险和环境的下呢,希望有人不要久留属地,重返长安。
胡震亨《历史通》(卷四)说:“欲为《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逼近有为而作。
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这话是颇有见地的。
李白喜欢以乐府旧题写新词,全集中这类作品很多,《蜀道难》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我们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相和歌瑟调曲中有《蜀道难》题,在李白之前,已有梁简文帝、陈阴铿、唐章宗的诗作,不过都没李白写得好。
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雄襟开拓,气概豪迈,特别喜爱雄伟壮丽的江山。
李白《蜀道难》审美艺术赏析
![李白《蜀道难》审美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be54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c.png)
李白《蜀道难》审美艺术赏析李白《蜀道难》审美艺术赏析《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写景状物以及诗歌体现出来的气象的宏伟而阔大的审美境界等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妙。
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 《蜀道难》即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下面择其要而析之。
蜀道难原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攀援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反复修辞手法反复修辞手法属于语言运用技法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实现文学作品中情感循环往复的、鲜明节奏之美的审美目的。
这首诗歌开始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首先,诗人为了提起诗歌的表现内容的气势,连用了“噫吁嚱”(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三个虚词,不但使诗歌显得别具风致,而且是诗歌语言更具口语化,表现出极大的呼喊力,同时,对内容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提升的作用。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https://img.taocdn.com/s3/m/9044e74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9.png)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具有鲜明浪漫主义特色的诗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蜀道之艰难与奇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二、译文注释1.译文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97a81e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3.png)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我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思考。
首先,李白通过描绘蜀道的艰险和险峻,展示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诗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蜀地的开国者们面对未知和艰难的决心和勇气。
而“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则展示了人们在征服自然、开拓道路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其次,诗中的“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等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蜀道的艰险和不可攀越。
这些句子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哲理,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此外,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蜀地的美丽和神秘。
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蜀地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阅读《蜀道难》的过程中,我不仅被李白的才华和诗歌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更被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所触动。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勇往直前。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蜀道难》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的诗歌,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和自然的美丽。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首诗将会继续陪伴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ef2cf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7.png)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李白的《蜀道难》赏析《蜀道难》体现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思想与艺术个性。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诗人运用了怎样神奇笔法?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蜀道难》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篇1李白诗篇是继屈原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又一座高峰。
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才情和杰出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险恶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
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主义激清。
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李白笔下形象往往是个性化,具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面对美丽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
“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
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
不难看出,即使诗人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好似一个高明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风光,让自己心跟着诗人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
蜀道难思想总结
![蜀道难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c96b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c.png)
蜀道难思想总结《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蜀道险阻的叙事长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乘坐驿马在蜀道上穿越险峻山脉的艰难历程,表达了作者的胆识、坚毅和豪情壮志。
诗中展现出李白思想的几个主要要点,例如追求自由、崇尚自然、勇于创新等。
下面我们来对《蜀道难》中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蜀道难》体现了李白对自由的追求。
诗中描述了蜀道的险阻和艰辛,但作者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吓倒,而是奋不顾身地向着自由的目标前进。
他驾驶着驿马,穿越悬崖峭壁和暗礁险滩,不畏艰难险阻,追求自由的激情和个性。
这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思想,表达了他不受束缚的精神。
其次,《蜀道难》中融入了李白对自然的崇尚。
诗中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山脉、奔流的江河、翻滚的烟云等壮丽景色,诗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
他借助自然景观强调了个体与自然的融合,将自己与自然结合为一个整体,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之情。
这体现了李白对自然美的追求,具有浓郁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另外,《蜀道难》中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创新的精神。
诗中提到了驿马上的辙迹,这是一种作者在险峻山路上创造的新的道路。
诗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他在一片泥泞中踏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显示了他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体现了创新的价值,表达了诗人对于创造力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蜀道难》还展现了李白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诗中提到了巴山和蜀道,它们代表着中国西部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诗人以豪迈的笔调和壮丽的景色描绘了这片土地的辽阔和悠久。
他展现了对国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表达了他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蜀道难》是一部充满李白思想的作品,它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的精神、崇尚自然的情怀、勇于创新的态度,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这首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它也启示了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险阻,只要我们保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和辉煌。
《蜀道难:李白壮美诗篇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蜀道难:李白壮美诗篇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8a03b02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d.png)
蜀道难:李白壮美诗篇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蜀道难》是唐代杰出的文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壮美诗篇。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艰苦跋涉蜀道的经历,以及他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蜀道难》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白的艺术魅力和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1. 李白的艺术魅力•形象生动:在《蜀道难》中,李白通过生动细致、凝练形象地描绘自己在蜀道上的辛苦旅程,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精妙运用修辞手法:李白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赋予诗歌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豪放洒脱:李白以其独特豪放洒脱的个性风格闻名于世,在《蜀道难》中也展现了其超脱凡俗的气质与情感表达。
2. 文化内涵•自然观念:在《蜀道难》中,李白对自然世界有着深沉的感悟与思考。
他描绘了蜀道险峻的地理环境、怒涛翻滚的江水,以及大自然中的力量与神秘。
•历史意识:李白以历史触角扫过岁月长河,他提到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咸阳城巍峨壮丽等历史事件和场景,既展示了文人雅士眼光所及,又烘托出蜀道遥远而悠久的历史背景。
•人生哲思:通过蜀道艰险和自身跋涉,李白深刻思考了人生奋斗、坚持和意义。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命运起伏不定、艰苦卓越之人生境遇的敬重与景仰。
3. 蜀道难传世之因《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 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蜀道难》不仅是李白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同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也深远。
它开启了一种新的境界和表达方式,激发出无数文人学士的灵感与创造。
- 代表李白风格的典范:《蜀道难》体现了李白独特的风格和豪放洒脱的个性特点,因此成为后世评价李白才华出众、形象神秘、诗意浓郁之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蜀道难:李白壮美诗篇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阐述了这首杰出诗篇中所包含的艺术魅力及文化内涵,并介绍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领略《蜀道难》带来的美感与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文人的创作源泉和精神财富。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分析(精选9篇)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分析(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9d8b2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5.png)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分析^p 〔精选9篇〕篇1:蜀道难艺术特色分析^p 李白作为出色的浪漫诗人,对中国诗歌史有着不朽的奉献。
他诗风自然、真诚、飘逸、雄浑,毫无矫揉造作,常常借助宏伟瑰丽的意境进展描绘,折射出一种时代背景和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后代产生了宏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李白有着爱憎清楚的情感、狂放不羁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风不拘一格,通过惊世骇俗的笔墨,抒发内心无法排遣的忧虑和愤懑,表达了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犹豫、矛盾和抑郁不得志,同时对当时封建的政治统治进展猛烈的鞭挞。
作为李白的代表力作,《蜀道难》极尽夸大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雄健奔放,通过对秦、陇、蜀地区壮美、奇险风光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恢宏浩大、惊险神奇的画面,对蜀道环境的险恶和困难极尽渲染,因此,成为诗人描绘大自然的一部经典诗歌力作。
同时,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即昂扬进取、又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将希望和绝望交织、苦闷和彷徨交织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那种悲思和豪情、那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诗歌的韵律和跌宕起伏,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因此,奏响了一曲豪迈奇情的人生悲歌。
一《蜀道难》创作背景开元十八年,三十岁的李白因为在地方怀才不遇,于是第一次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城,他认为自己满腔才华,可凌驾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广纳贤才、广开才路,必然会有自己施展的空间。
他满腔热忱的在长安拜见了当朝宰相张说,竟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张说父子嫉贤妒能,有意将李白幽禁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
李白苦闷至极,屡次奔波于王侯将相之门,却无人收容他。
后来几乎误入歧途,幸得友人陆调搭救。
李白落魄潦倒之时,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孙们尽管碌碌无为,却扶摇直上,仕途得意。
李白以身许国、怀才抱玉,却投报无门,最后败兴而归。
《蜀道难》创作背景,恰恰就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
篇2:蜀道难艺术特色分析^p 《蜀道难》全诗是由三个局部组成的。
开篇先对蜀道开拓之难进展描绘,通过借用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使诗的意境更加神秘莫测、充满了玄妙和神奇的色彩。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69ad94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5.png)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蜀道难》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分析《蜀道难》体现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的思想与艺术个性。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诗人运用了怎样的神奇笔法?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的呢?一是先声夺人,令人震撼。
这首诗感情色彩强烈,一开篇便用“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突兀的散文笔法,极大地渲染了蜀道之难的氛围,营造了全诗的感情气氛,奠定了全诗雄奇奔放的基调。
二是想象丰富,神秘奇幻。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加上神话传说的穿插运用,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蜀道的雄奇峻伟、高耸险恶。
“连峰去天不盈尺”“六龙回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夸张的描写;“天梯石栈”“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太白鸟道、“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飞瀑鸣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枯松倒挂等动人心魄的描绘;豺狼、虎蛇的比喻;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力士劈山等神话传说的运用,不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蜀道之难,展现了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而且也给这首诗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和雄健奔放的气势。
三是借助烘托,侧面表现。
在正面描写蜀道之难的同时,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郁低沉的旋律,创设了一个古木枯荒、鸟声悲戚的境界。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诗人借景抒情,渲染了旅愁和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四是反复咏叹,循环层进。
诗人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旋律在开头、中间、结尾共出现三次。
这不仅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基调和旋律,而且有力地强化了诗人的感情。
五是推陈出新,形式为内容服务。
《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44845be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2.png)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流传千年的佳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惊叹,也暗示出李白以蜀道来比喻他长期受挫的坎坷遭遇和思想感情,诗歌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蜀地是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国,有着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优越的自然条件。
但蜀道却极为艰险。
它以高耸崎岖而著称。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岷江,如同一条摇摆不定的黄色巨龙,到了这里,顿时折转身来,向西南方向飞去。
两岸山峰峭壁直插云霄,只听见山间水流湍急、声响震耳,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故有“水从天上来”之说。
再加上雨水充沛,水流很急,没有舟楫,很难前进。
李白从江陵(今湖北江陵)东下去拜访老友,乘船沿江逆流而上,不料却被风吹到了离青衣江(即岷江)八百里的蜀道。
如此迂回曲折,就像迷失在茫茫苍苍的蜀地,处处让人忧心忡忡。
蜀道之难可见一斑。
想象不仅在蜀道上,在李白的其他诗篇中也时常展现:“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上的银河都从三千尺的高度落了下来,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当年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有一座大石人用来测量水位。
一天,李冰亲眼看见一个大约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把手放在水面上,正要喝水,突然觉得喉咙好痛,水不能下咽,很快吐出来。
几个工匠都围过来看。
后来人们发现,水已经从那人的口鼻中灌进了胸膛,原来是石人在显灵啊!于是,人们把石人搬走,改造成铜像。
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纪念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但这个传说中的李冰本身是个传说人物,当然不会存在。
唐朝时,李白受邀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与李邕、贺知章等结为好友,但由于唐玄宗欣赏李白的狂放不羁,竟将其列入“不良记录”,将他从长安赶了出去,流落在陕西一带。
这首诗题为《蜀道难》,实际上并非单纯描述蜀道的险阻,而是借蜀道之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无聊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排遣郁闷的愿望。
司马迁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家,在《史记》中,对历史人物作品进行评价时,经常采用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
【《蜀道难》 李白】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 李白】李白的《蜀道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a44f514b35eefdc8d333ef.png)
【《蜀道难》李白】李白的《蜀道难》赏析《蜀道难》体现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思想与艺术个性。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诗人运用了怎样神奇笔法?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呢?以下是李白《蜀道难》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诗篇是继屈原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又一座高峰。
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才情和杰出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险恶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
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主义激清。
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李白笔下形象往往是个性化,具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面对美丽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
“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
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
不难看出,即使诗人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好似一个高明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风光,让自己心跟着诗人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b7b972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c.png)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李白被誉为“诗仙”,作品中充满了诗意和想象艺术,也让许多读者因他的作品而走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又激动人心的世界。
其中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便是《蜀道难》。
《蜀道难》是充满激情的一首诗,李白描述了宋朝英雄陆秀夫西行的惊心剧进程。
他借用天籁似的叙述,把一趟艰苦的西行之旅变成一段蔚为壮观的旅行场景,交出了一副富有寓意的故事画面,画面中山川泛着幽蓝的晨露,令人心潮澎湃。
主人翁陆秀夫迈着马蹄,踏碎晦暝,触礁悬崖,重重叠叠,到达了藩山丛林,在无尽茫茫中独自行走。
继而,他看见了奔涌的龙蛇,长潭石苔,仿佛自己也沉浸在了古老的神秘气息中,这时他的行程才刚刚开始。
《蜀道难》的叙述朴实洒脱,但却又充满了洋溢的想象,令人不禁为之唏嘘。
这首诗以极具创造性的形式装点出了一幅壮观的画卷,就像在诗人信手拈来的童话一样,令人拍案叫绝,油然而生一种深邃的滋味。
诗中场景丰富,貌似摆拍,宛如置身一境,受其魅力,放驰诸山。
这样的文字娓娓道来,有生动形象的画面,使人如置身其中,令人难忘不负诗神的想象艺术。
李白的诗歌《蜀道难》,只有百分之九十的是写景的,他不仅能够运用简洁而又深邃的语言描绘出端倪,而且使用了想象艺术,充满激情,令人难忘。
他的诗歌犹如天籁,把一趟艰苦的西行之旅带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魅力。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bd4bd3ba0d4a7302763a73.png)
人,由生活实境而转入审美情境,情绪也随之而起伏、动荡。
三、李白诗歌夸张大胆而又易于为人们接受,想象:“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叹词,诗人把它们连在一起使用,加强惊叹语气和感情。惊叹之余,紧接着叠用“危乎”“高哉”两个同义词语
,突出蜀道之险峻。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极为通俗也极夸张比喻——“上天”,来说明攀援蜀道艰难程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无限感慨:青泥岭上山路是多么曲折啊!走了一百步,就跟着山峦绕了那么多弯。青泥岭是多么高啊!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只有坐下来抚胸长叹,哎呀,真令人胆颤心惊哪!“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是明显夸张,但又不失于险怪,让人易于接受。这些大胆夸张和丰富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艰险,产生了强烈艺术感染力,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巅。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在《蜀道难》中,诗人从古老历史谈起,插入五丁开山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兵死,然后天梯石栈钩连。”诗人根据历史传说,用夸张笔墨写出了蜀国被阻岁月之漫长和蜀道之不可逾越。接着作者又引出了五丁开山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但突出了蜀道之艰难,而且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色彩。在这几句诗中,诗人思绪是游离、漂缈,他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潮流和神话传说,运用独特匠心,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图画,虽没有具体写蜀道,但那天梯、石栈相互钩连,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远影已依稀可见。
论述李白蜀道难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论述李白蜀道难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8630ed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1.png)
论述李白蜀道难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蜀道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该诗以描写自己穿越蜀道的艰辛而闻名,融合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和人物心情的激动,展示出了李白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首先,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李白通过对蜀道风光的描写,将自然界的壮丽之美与人的内心体验相结合。
飞泉瀑布、长江奔腾、青山绿水等景象在诗中被刻画得生动而美丽,给人一种恢弘壮观的感觉。
这种描绘方式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色彩,能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深思和激情。
其次,诗中对行走蜀道的艰辛遭遇的描绘表达了浪漫主义艺术的个人感受。
李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了自己穿越蜀道的艰辛和危险。
他身临其境地描述了山路崎岖、天坛无路、河险雪多等困难情景,以及行人奋力攀登、对抗自然的勇敢精神。
这种个人经历与感受的表达,突显了个体对自然与命运抗争的激情和渴望,体现了浪漫主义艺术对自由、个性和英雄主义的追求。
最后,诗中抒发的主观情感强化了浪漫主义的氛围。
整首诗以抒情的方式展开,李白通过自我倾诉、感伤痛苦的情感表达,将读者引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对挫折、艰难的痛苦描绘,表现出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以及对现实生活不满和对理想追求的渴望。
这种情感的流露和宣泄,使得诗歌产生了浪漫主义气息,将个人的情感和人类命运的追问融入其中。
总体而言,李白的《蜀道难》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个人遭遇的叙述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示了浪漫主义艺术对自然、个性和情感的热爱与追求,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与思考。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
![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c02e6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1.png)
026《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是唐朝诗人群体中极具个性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象,蕴含着奇特的想象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代表作品《蜀道难》采用大胆的夸张写法,看似描写蜀道的险峻,但其中不乏李白个人的情感志趣。
诗中运用了神话式想象、写实类想象、数字式夸张、形象式夸张等多种表现方式,体现出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
在赏析本诗之前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并了解诗人的内在情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悟。
[关 键 词] 《蜀道难》;李白;诗歌;想象艺术从《蜀道难》赏析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施扶民李白被称为“诗仙”,在中国诗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蜀道难》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带来广阔无垠的幻想世界。
通过分析诗歌中大量的想象手法,可以实现与诗人之间跨时空的心灵沟通,从而进一步领略浪漫主义诗歌的壮丽多彩,感受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
《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古乐府诗,全诗共有294字,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以及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学习诗歌鉴赏的最佳作品。
该诗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借助蜀道的艰难险阻,寓意功业难成。
诗中既有对功名事业难成的感慨,又有为友人安危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自信乐观、飘逸豪放、洒脱自由的气概与精神。
一、李白诗歌创作的想象启发(一)道家思想的启发唐代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年代,许多诗人都受到长生不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通过诗歌来表达现实境遇和内心的实际情感。
李白也不例外,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较大,在其诗中能够清晰地发现道教思想的身影以及超然物外、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情怀,道教追求羽化登仙的思想与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相辅相成。
《蜀道难》中蕴含着许多道教神话故事,采用奇思妙想的夸张手法,描绘出极富幻想性的艺术场景。
[1]在鉴赏中可以感受到李白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以及摆脱尘世所累的强烈愿望,感受到李白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具有激励和引导性作用。
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
![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8ac2df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3.png)
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感情爱憎分明、想象力高深莫测,《蜀道难》是最能反映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李白《蜀道难》艺术风格表现特点(一)大胆的夸张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是最常使用的表现手法,夸张往往会给予读者心理和生理以极大的刺激,既能使事物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同时又产生了强烈的力量和动人的艺术效果。
在《蜀道难》这首诗歌中,李白恰恰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夸张的手法,充分体现了蜀地山川的巍峨险峻,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对山、水、情、事等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和描写,突出了山水的本质特征,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种比原来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具体的姿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和深刻的感受。
现实生活中,其实不存在这种“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景象的,但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采用,这是艺术家们的权利,既不歪曲事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又达到一种“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艺术魅力,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生动、真实、立体、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神奇的想象表现事物形象的基本手法就是想象,它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所谓“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就是将艺术形象从无到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表现出来。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风以极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人殷瑶也曾这样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可谓是“推奇又之奇”。
二人都认为在李白的诗歌中,具有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可以用“纵逸”来形容,简直是超乎人的想象力,层出不穷、变幻莫测,他的想象空间辽阔深远、无所能及、忽而白昼、忽而月夜、忽而深谷、忽而高山,诗人纵横驰骋,借助于这种奇特、自由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将蜀道山川间的黄鹤之飞、六龙回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超乎寻常的艺术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自己的诗篇中,通过对这些艺术形象的组织和再现,很好地诠释了作品主题,诗歌也因此产生了一种飞腾神奇、直抵九霄的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
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
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毫无疑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
”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
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
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
”(胡震亨《李诗通》)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
”(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
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
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
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
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夫当关”中的“关”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宋玉《九辩》)古人早已用“关”喻“君之门”,“诗宗风骚”的李白焉能不知?“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亦即此意。
李白在长安的遭遇告诉我们,正是在长安有那些“连云开甲宅”“鼻息于虹霓”的宦官和斗鸡小儿们把持了一定的权力,才使得诗人“南徙莫从,北游失路”。
看来这崔嵬的剑阁实际上正指朝廷要津。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虎蛇横行,正是恶势力的猖厥。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锦城”就是长安。
通观全篇,我们发现,这艰险万状的蜀道,原来正是诗人仕进之路的翻版;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
姚合另有一道诗《送任畹及第归蜀》写道:“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阙下声名出,乡中意气游”则是李白《蜀道难》仕途失意的反衬。
看来李白《蜀道难》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
当然,以蜀道而喻仕途,并把它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
这只有李白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夸张。
李白是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于世的。
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在艺术手法上喜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蜀道难》中,李白运喻了许多新奇的比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当然是夸张。
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这个比喻与前面的夸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以“天”喻“路”,新奇而独特。
在如青天一样宽阔平坦的大道上,“骅骝(骏马)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长相思》)这一连串的比喻,折射出一个怀着高远理想的人,难酬蹈海的艰难人生。
“西当太白有鸟道”,那山路,陡峻狭窄得只有鸟儿才能飞过。
“飞湍瀑流争喧豗,砰崖转石万壑雷”,那瀑布冲击岩石的声音,如万壑雷鸣。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猛虎”,那“长蛇”,当然是喻轩臣当道。
这些比喻,均代表了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
诗中的夸张更是奇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突击了蜀道的险峻难攀。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极言蜀国与外界隔绝时间之长。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从感觉方面写蜀道的高险。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峰峦之高。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那更是对唐朝当时的社会矛盾所作的一个夸张预示。
清代评论家陈沆在《诗比兴笺》中,称此诗为“失声横涕之什”,说明诗人在蜀道的描绘中,寄寓了人生旅途的唏嘘感慨。
其他篇什中的夸张俯拾即是:“白发三千太,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以白发之长言愁之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则是豪饮者的一曲赞歌。
3、寓神话传说于铺叙之中,三者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在对蜀道的描绘中,融进了神话和传说,大大丰富了诗的意境。
开篇出语不凡,连用三个感汉,两个惊呼,一个夸张,在十分强烈地抒发了诗人面对高险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喟叹之后,即转入对蜀道的神话和传说铺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把笔触伸向远古,叙述了蜀国开国、与世隔绝及与秦地沟通的历史。
然而,入蜀之路依然艰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以空间为序,铺叙了北段的曲折盘旋,中段的高险及种种愁惨之状。
最后集中笔墨于天下雄关——剑阁,描绘了剑阁的峥嵘恐怖。
至此,蜀道的艰难万状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神话、传说、铺叙融为一炉,既纵横交错,又经纬分明,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
这个特点在其他诗篇中也很突出。
如《梁甫吟》、《鸣皋歌送岑征君》、《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它们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豪放风格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强烈的抒情色彩。
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诗人大多具有高远的理想,非凡的想象力。
他们总是用理想的尺子来衡量现实生活。
因此,他们的悲喜异常强烈鲜明。
在《蜀道难》中,你看,“噫吁口戏!危手高哉!”开篇发唱,情感犹如火山爆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篇之中,三致其意,强烈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嗟叹。
诗人带着追求、向往、愁怨、悲愤的感谢色彩描绘了蜀道的艰难曲折。
不管是叙述远古的神话,还是描绘现实的景观,诗人赋予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
诗中,一方面是诗人为了理想而“西游”,一方面却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这种矛盾冲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明暗交错,寄寓着诗人对前途理想的无限感慨!在蜀道之上,鸟“悲”,猿“愁”,人“畏途”,呈现出蜀道的峥嵘峭拔。
从离开长安后的《梁甫吟》中“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在抒发人生的失意。
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诗末句云:“蹇步不唯伤旅恩,此中兼见宦途情。
”可见,“蜀道”是人生宦海失意的见证。
5、和谐的韵律、灵活的句式、一咏三叹的节奏。
这首诗,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在韵脚上,从开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双句押“ian”韵。
诗的后半段,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韵脚具有变化,读来依然和谐自然。
整首诗的音韵是雄壮的,动人的,极具诗歌的音韵美。
在句式上,以七言为基本句。
少自“噫吁口戏”三字,多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十一字。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近于骈体;“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则是散文笔意;“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数句又属赋体。
各种句式的灵活运用,很好地起到了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作用。
另外,诗人为了突出蜀道之难,于诗首、诗中、诗末三次赞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言有尽而意无穷,寄寓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无限感慨,读之令人哀婉低回,荡气回肠。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其实我们在分析这些特色的时候,已经感受到李白诗歌的总体特色,这就是豪放飘逸。
当然,主要是以豪放为主。
飘逸者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其实在豪放中有飘逸,在飘逸中有豪放。
这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风是李白所独有的。
它通过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所表现出来。
同时,它又是李白式的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代表着李白所独有的特征。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思想倾向1、“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远大理想。
作为诗人的李白,是非凡的。
他以英姿卓伟而从少年时代起,就强烈地向往政治。
如日中天的盛唐孕育了他的远大理想。
他在许多篇章中反复吟咏的大鹏,就是他远大理想的化身。
大鹏精神就是李白精神。
前面已经说过,《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后的作品。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实指望在长安一展羽翼,实现夙愿的;没想到遭遇种种磨难。
天宝元年,唐玄宗征召他入京时,那种得意就不同了:“游说万乘苦不早,扬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那么,《蜀道难》的什么地方暗含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呢?我们知道,浪漫主义作家是以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
不管实际的蜀道如何,事实上,诗人是以象征的手法,把“蜀道”作为“仕途”的形象再现的。
尽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登上青天的。
这个青天当然是政治权力的最高峰。
因为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但是,他看到了“剑阁峥嵘而崔嵬”。
如果“所守或非亲”,那么,必将“化为狼与豺”。
这即涉及到最高统治者的选贤任能问题。
尽管“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但当他不得不离开时,依然“侧身西望”着。
他曾问过自己:“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他后悔过吗?没有。
即使第二次被征召入长安,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之后,他在《梁园吟》中依然说:“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
”看来,崇高的理想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心灵,他每时每刻都想着“东山再起”。
2、对黑暗政治的猛烈抨击。
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可能不干预社会、干预政治。
他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当然应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白生活在唐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是光明繁盛的社会景象诞生和鼓舞了他的理想。
少年时代,就曾在《别匡山》中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他要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