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与创新体系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一、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认识世界上的飞跃,引起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人类改造世界上的飞跃,带来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上的飞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上的改变⏹社会革命:社会制度的飞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狭义)⏹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广义)⏹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的、反馈式的关系。
⏹技术革命是核心,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社会革命是它的深化和发展2、现代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基础:物理学革命、信息论、基因理论、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利用⏹先导:电子信息技术⏹基础: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支柱:新能源技术⏹其他: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环境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二、新的社会思潮⏹1、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知识产业: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1947-1958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速度递增。
⏹1959年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占劳动者总量的31.6%⏹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GNP)总值的29%来自知识产业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点:⏹ⅰ产品生产经济——→服务性经济⏹ⅱ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ⅲ“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依据⏹ⅳ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主要地位⏹ⅴ各种决策的都通过“智能技术”3、阿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化、多样化、小型化、个人化和分散化⏹★趋同论与“知识即权力”4、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大趋势”⏹归纳了美国未来的十大趋势。
大学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体系-586

2、两个级数
▪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 ▪ 生活资料只能是算术级数增长。 ▪ 因此,人口增长大大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
速度,如果不加干预,必将人口过剩、食 物匮乏
3、抑制人口增长的两种途径
▪ 积极性抑制: 增加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 手段:战争、瘟疫、饥荒、疾病等
▪ 预防性抑制: 限制出生人数。 手段:晚婚、避孕、杀婴、节欲
2、人口进入老龄化行列:
▪ 2000年: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1990年为5.6%)
▪ 60岁以上已接近1.41亿,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 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的1/2。
▪ 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11%。到2040年,中国老年 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29%,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 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
▪ 0-14岁:28979万人,占22.89%;15-64岁:88793万人, 占70.15%;65岁及以上:8811万人,占6.96%。
同四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 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
▪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 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 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 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 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如此循环往复,使人口发展呈现为一种 波动的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口思想
▪ 过剩人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假设。
▪ “两种生产”的原理: 生产本身可分为两种:生活资料的生产和 人自身的生产,前者是根本性的,决定人 的生产。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教育社会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实证性,解释性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性(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之间的合作(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4)全方位的研究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状态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世界研究水平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a结构功能主义:(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合作,相关性以及共同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强调制度和角色的功能发挥,以及各部门对社会整体功能的积极作用。
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综述

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技术不断发生变革,也与经济社会不断深度融合。
各国进入空间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创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国家总体发展的核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关键点之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分配制度和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它明确了要素市场体系的建设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
中央政府此时发布关于要素市场分配制度和机制改革的重要公告,目的是打破要素市场的流动壁垒,提高要素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激发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在改革市场化分配制度和创新因素机制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问题引起国家各部门的关注。
创新要素———尤其是人才和资本要素,具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因此完善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破除阻碍人才、资本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优化配置结构,实现创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发挥资源优势,从而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带来充分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释放巨大的市场活力,促进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关于创新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20世纪初,熊彼特从经济学角度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他还进一步将创新分为了五种情况:新物品的提出;新生产方法的提出;新市场的开发;新原料或半成品来源的发现;新产业组织的形成。
试论经济学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试论经济学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黄基鑫【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元的经济类型,形成了农牧互补格局的分工,在经济的强大动力下,各民族在交换中逐渐形成交往,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各民族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在相互渗透中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各民族源源不断地加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向更高一级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迈进和发展,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最终,各民族凝聚成为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学视角;发展历程【作者】黄基鑫,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22)06-0063-0010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从远古时期起开始孕育,并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历经人类社会不同形态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未曾中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过为数众多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一直朝着形成具有多元统一体性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
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的事实结果出发,基于分工与交换、规模与范围、认同与发展等经济学视角,追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基础、动力的发展历程,以民族经济学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一种解说进行研究,提炼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客观规律,即“经济居先—文化认同—经济一体”,中华各民族通过从经济联系到交往交流,从交往交流到文化认同,从文化认同到经济一体的路径,从经济学视角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分工与交换的经济学视角:从农牧互补格局到多元一体格局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1]12~13促进分工演进和推动分工深化,这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5期农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洪敏冀凤全姚玉敏李罡(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适应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内涵拓展分析基础上,以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再造秀美山川的专业认知教育,优化匹配美丽中国建设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徽州地域景园特色课程及搭建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优化策略,以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美丽中国;风景园林;本科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5-0167-05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 Talents to Meet the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A Case Study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ONG Min JI Fengquan YAO Yumin LI Gang(School of Architecture&Urban Planning,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601)Abstrac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train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expans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taking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ve education of rebuilding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creating high-quality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ourses and building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Enhance students'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and other optimization strategies,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talent support for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s beautiful China;landscape architecture;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经济的极大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居环境,这集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1)社会转型的产物(2)社会秩序的要求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3)不属于以上两类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1 认识和改造社会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3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特点第一与哲学密切联系第二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第三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代表孔德(法)斯宾塞(英)3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特点第一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独立学科体系基本成型第二研究问题越来越具体化专门化代表涂尔干实证主义法国自杀论韦伯反实证主义德国芝加哥学派重视实际的社会调查4当代西方社会学20世纪40年代至今特点第一中心转向美国第二理论多元化,学派林立,观点分歧第三分科化第四方法科学化第五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增大分类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1)立足实践原则(2) 思维方式的辩证性(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4)价值理想性(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1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严复2 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3社会学中国化探索(1)立足中国国情(2)把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3)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体系2社会学方法特征(1)动态性(2)整体性(3)经验性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实证范式(2)解释范式(3)批判范式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1 研究的逻辑过程2社会学的解释(1)概念和变量(2)假设(3)变量测试和分析(4)假设检验3研究的基本程序(1)提出和界定问题(2)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整理和分析资料(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发现(7)得出结论(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具体方法(1)问卷调查发(2)田野调查法(3)实验法(4)历史比较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四章社会的构成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丶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丶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3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丶物质的基础(4)文化要素4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丶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1 宏观社会结构(1)宏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丶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形成路径

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形成路径作者:王琛伟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09期【摘要】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上都体现出新特点,决定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必然具有有别于从前的新内容,新型生产关系不仅调整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拓展到调整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体制,也包括更高效的新型生产要素配置体制机制、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有可能部分重构原有的经济、科技体制机制框架。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迫切需要解决“创新”和“质优”两方面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高效的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构建保障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型生產关系创新质优【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4.09.004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1]随后,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改革激发的强大活力正在逐步彰显。
同时也要看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势头强劲,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重塑国际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既面临跨越赶超的难得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新形势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引导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顺畅流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更高水平上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第50卷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1月V o l.50 N o.1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2024D O I:10.13718/j.c n k i.x d s k.2024.01.017教育研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杨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摘要:加速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达,是将中国教育智慧融入国际教育学术话语体系㊁提升教育研究自主性的时代使命与战略要求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有力支撑着话语的中国特色㊂但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体系及其研究还比较滞后,主动参与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和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㊂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受个体情感㊁学术竞争㊁学科竞争与强国政治需求的驱动,存在 经验注脚 的知识再生产模式㊁ 以石攻石 的定量研究惯习㊁ 结构异质 的学术与实践场域㊁ 普适为王 的理论革新误区㊁ 知识诅咒 的知识输出羁绊等困境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策略包括:提升对中国差异性教育问题的认知;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与有序的入场策略;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链条;发展普适㊁准确与简洁的折中理论;展开与国际主流研究理论的对话㊂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话语体系;自主性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24)01-0201-11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现代化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与重点实践方向㊂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是 中国式 ,这并不是标新立异,实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更是教育学主体性的解放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蕴含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共有特征,又具有中国教育特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力求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出中国声音㊁表达中国主张㊁呈现中国经验㊁展现中国智慧,为全球教育治理作出独特贡献[1]㊂任何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体系而存在,大国只有活跃在国际研究场域中,才能在稳定世界体系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2]㊂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就是要建构中国教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仅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提供话语支撑,而且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可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㊁获得国际学术影响力提供学理依据㊂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了瞩目成就,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时代已到来㊂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来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集中体现在理论归属㊁内涵厘清㊁本质要求与实践逻辑四个方面㊂在理论归属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而行,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产物[3]㊂ 中国式 的成立根本,源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价值判断[4]㊂在内涵厘清上,基于教育形态变迁可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更强调教育治理㊁教育评价㊁作者简介:杨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㊂102教育体系等教育系统中更多中国式的现代性增长[5],凸显教育对社会的整体驾驭力和对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与先导作用[6]㊂在本质要求上,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共拓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3];在彰显教育民主性的同时,也凸显民族性[7],凸显教育的国家战略服务水平[3]㊂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7],处理好 守正 与 创新 的关系㊂一方面守好中华文明的本源,与世界教育发展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兼顾问题导向与方法提升[8]㊂将中国教育的发展置于自身的优势点与力量点上[9],展现充分的理论㊁制度㊁道路与文化自信㊂可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学术研究正在实现从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何 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何为 的深化㊂但不得不承认,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体系及其研究还比较滞后,主动参与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和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㊂应该说,在破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发展重难点的过程中,教育研究者也意识到参与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并展开了积极探索,中国教育研究开始走上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自觉道路㊂如,有的学者深刻反思到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并未走出 学徒状态 ,一直饱受西方研究框架的影响,关注西方教育研究情境㊁验证西方教育理论与构念㊁参考西方教育研究方法论[10-11]㊂然而,西方理论已无法有效解释包括教育实践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丰富内涵,甚至制造障碍[12]㊂不少学者从原则角度提出了如何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代表观点有:(1)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核心是 学术 ,但又不能就学术论学术,而应将其置于更高更大的格局中加以把握[13]㊂(2)既要关注政治话语,也要关注话语实践;既要在中国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建构对象,也要关切世界历史与发展现实[14]㊂要扎实㊁详尽地了解全球发展,高水平地参与全球知识互动[12]㊂(3)尊重学科规律与文明差异,根植实践,认真研判各国教育理念[15]㊂(4)重视学术创新性与学术质量的评价[16]㊂(5)提升研究质量并加大对外输出,深耕中国教育实践,总结与提炼实践经验,实现新研究范式的建构[17]㊂这些研究明确了中国教育的学术话语体系研究方向与方法,但总体看来,缺少对话语生成㊁话语传播等理论问题的讨论,也缺乏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新诉求的主动关注与及时回应㊂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个人㊁组织与国家等多维主体的现实需求[18]㊂全面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各方诉求,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建构策略,对推动中国式教育研究的国际话语体系创新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㊂一、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需求要想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就要厘清各方需求,真正把握发展方向㊂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中国教育智慧国际传播的过程㊂根据柯林斯(R a n d a l lC o l l i n s)提出的全球学术变迁理论可知:学术圈层的组建由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能量)㊁学术网络(学术生态㊁学术竞争)㊁组织机构(大学㊁研究所㊁协会)以及政治力量(政治环境㊁思想传播㊁经济实力)交织而成[18]㊂该理论在教育社会学㊁传播学㊁国际关系学中广泛使用,涉及知识传播㊁知识创新㊁国际发展㊁科研团队组建㊁学科体系建设等问题[19-20],对全球视角下的学科发展与建设有着较好的解释力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应用型问题,也是政策型问题,其整体需求与全球学术变迁理论中的要素高度关联㊂(一)彰显中国教育研究者学术话语权的诉求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5],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㊂教育现代化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培养现代化的高质量人才是对个体情感需求的回应㊂一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教育基本盘已布局完成[21],需要向世界202展示和提供中国教育经验㊂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知识与文化的认同过程,也是个体实践经验概念化的过程㊂那些感性的㊁个性的教育叙事更能实现跨文化认同,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支撑㊂民族自信心提升,大众期待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希望世界能够了解中国,这是一种民族复兴的文化自觉㊂另一方面,学者也表现出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需求[22]㊂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西方烙印,导致话语体系内核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同时也展现出了学术研究的自殖民主义[14]㊂西方知识霸权使得中国的发展与西方一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在文化资本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㊂本土学者㊁海归学者㊁留学华人的教育研究成果很少被西方学术界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还是没能从学术网络的边缘走向中心[23]㊂这种发展现状与差距引发学者的思考与焦虑,激发了学者提升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权㊁建构中国教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强烈情感㊂他们迫切希望融入世界主流学术研究网络,希望中国教育经验被世界关注,让中国教育经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㊂(二)主动参与教育国际学术竞争的需求国际学术环境存在合作与竞争,但总体仍以竞争为主㊂面对西方学术话语 殖民地 与 跑马场 的弊病,中国必须提升学术话语权才能为国际合作提供保障并在其中保护国家利益㊂自从学术活动成为人类智力与思想的探索活动以来,比较㊁批判与竞争就伴随而来㊂学术竞争是正常且必要的,驱动着学术知识的增长及个人学术职业的发展,同时学术竞争中也包含利益算计[24]㊂尤其是知识生产具有殖民性㊁职业性后,学术竞争在学者与学术群体之间愈演愈烈[25]㊂为了向世界贡献中国教育智慧,迫切需要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摸清中外教育分离与重叠的 黑箱 ,建立中国教育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发展 错位竞争 优势互补 的学术竞争模式㊂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各国学术影响力决定了各国的合作意向,研究强国是主要合作目标,但其也会因为对合作方的学术发展有利而拒绝合作[26],这是限制教育研究国际发展的一种手段㊂在组建学术网络时,学术共同体会基于竞争机制来形成有限的关注空间㊂这种有限的学术关注空间,揭示了中国教育研究通过建构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方式融入西方主流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的深层次需求㊂中国只有展开 中国式 研究,将 中国智慧 作为实现教育创新与自主的核心资产,在有限学术空间中建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学术标识,才能达到推动全球教育学术网络创新性竞争的目的㊂(三)加强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自身需求学科建设是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本质㊂新时代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富内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的基本逻辑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㊁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以及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打开了新格局㊂学科国际影响力凸显学科建设的成效,是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 双一流 建设中,教育研究国际化再次得到强化㊂ 双一流 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核心目标就是学科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27-28]㊂教育学科建设的国际化需求推动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同时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也反哺一流教育学科建设㊁推动教育研究国际化㊂当然,一流学科建设还在奋发努力中,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仍在路上㊂此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㊂中国教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理应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支撑,对中国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提供中国式解决方案㊂反之,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话语体系㊁打造具有中国标识的教育概念也是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最终旨归㊂(四)提升教育强国国际形象的政治需求话语是国家社会发展方式与文化精神的外在映射,是权利的外衣,而权利又可通过话语得以302强化[29]㊂因此,可以认为话语体系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力与权利的基础与保障,藏着一条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价值全球传播链条[30]㊂大国发展与成长的持续性,既需要物质基础的实力支持,又需要精神建设的智力支持㊂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种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更是一种政治自觉㊂当知识与权力紧密结合,便会产生更加巨大㊁广泛且现实的影响力并最终形成话语权威[31]㊂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可能会使用利己的学术发展策略来保护本国利益[26]㊂近年来,欧美智库对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中国话语的研究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色彩,多以树立债务陷阱㊁威权主义㊁疫苗外交等负面形象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的价值传播[30]㊂中国亟须建立国际学术话语,树立正确的国际形象㊂另外,在学术发展中的 学术为业者 与 政治为业者 常常交织与重叠,并且一般而言 政治为业者 领导或统领着 学术为业者 [32]㊂全球化中的学术竞争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竞争,学术网络更加复杂多元且带有明显的政治性㊂学术话语权是国家政治经济力量的外显,中国经济发展有目共睹,有能力支持更多的学术项目,促进学术发展㊂为此,需要基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来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以便在国际上发挥好政治传播的功能㊂二、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挑战需求 是在外部压力与内部动机共同驱动下产生的,更好地回应 需求 还需深刻理解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内涵及核心要素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是 内容 到 形式 的演绎性课题,需围绕问题及产生原因来分析㊂学术界对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内涵与核心要素有不同视角的界定,或从话语传播角度认为,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由话语的主体㊁客体㊁内容㊁表述㊁传播等要素组成[33];或从知识生产与传播角度展开,提出学术质量㊁学术平台㊁学术评价三个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要素[34];或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提出政治引领㊁制度优势㊁文化传统㊁国际视野㊁研究价值等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要素[35]㊂针对建构需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应结合学术生产与传播特点㊁时代发展要求,从学术价值㊁方法范式㊁实践经验㊁理论革新以及话语表达等要素展开㊂(一) 经验注脚 的知识再生产模式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以及学术研究主体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学者提升国际学术影响的情感越发强烈,中国教育知识的再生产不断扩大㊂但长期以来,西方知识中心主义一直以殖民化的姿态进行着特殊的垄断,这不仅体现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领域,更是在后殖民社会中持续进行着价值渗透并逐步形成新的垄断[17]㊂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中,教育知识体系仍以西方单一输出为主㊂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模仿与学习不可避免㊂学界过往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多以简单套用西方教育研究框架㊁复刻西方教育研究的方法与范式为主,对世界教育知识体系的贡献有限㊂知识的再生产模式,难以摆脱西方文明的裹挟㊂尽管大量研究都围绕中国教育问题展开,但研究中的情境嵌入仍不足[36],缺少对自身文化环境的审查㊂在教育研究知识再生产过程中,我们追逐有用知识,忽视对自我另类知识的再生产创造㊂自觉引进与推崇西方研究成果,让中国教育研究者不知不觉甚至主动自发地逐步习惯并融入西方国家主导并对其他国家进行标准化改造的知识生产模式,让我们逐步成为学术失语者㊂虽然中国教育研究者对自有优势有一定的认识,但西方提出的经典理论以及在此之上提出的各种测评体系已成权威㊂这导致中国教育研究创新往往局限于对经典理论的修补㊁对新变量的找寻以及新情境下的研究验证等方面,缩小了教育研究的寻径范围,并带来一定的价值认同危机,使中国教育研究知识失去了自主性,从而缺乏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基础㊂402(二) 以石攻石 的定量研究惯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却拿着石头攻石头㊂我们长于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调查数据的再利用,旨在 生产论文 ,对研究工具的哲学基础缺乏了解㊂不可否认,定量研究的范式使研究获得了社会合法性,让研究成果被更广泛地接受㊂但国内研究存在追求复杂㊁高深定量研究方法的倾向,该研究惯习过于强调 标准 [37],使思想让位方法,难以发现中国教育实践背后的中国特色经验与规律㊂这种引进和同化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结合较浅,较多关注前人研究中未关注的变量且不曾考虑问题的实践意义,缺乏学术竞争力㊂现有研究惯习存在 倒置 的实证主义,以 手段 来拟合 目的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成果的普遍有效性,却破坏了其科学性㊂我们并不否认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但也需意识到中国教育研究的研究范式深受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影响,而这些国家教育研究的套路往往就是实证中的定量研究㊂我们找到了这块 石头 ,在主流研究中大肆使用,却很少关注定量研究以外的认识论,也缺乏定性研究的逻辑基础㊂许多研究者对研究范式毫无批判地接收,成为范式的奴隶㊂而且定量研究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固有取向,似乎也将教育研究禁锢于 验证 怪圈,缺乏对复杂人性㊁动态环境㊁鲜活组织等情境变量的探寻㊂ 以石攻石 的方式造成我们习惯于西方范式,中国主场情境关联性弱㊁动态性研究不足,难以进行本源性创新㊂我们正处在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紧要关头,以他者读得懂的方式发文并没有错,但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教育实践场域中的独特问题,展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特色优势,正成为提升国际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㊂(三) 结构异质 的学术与实践场域基于中国教育实践满足人民教育需求,是中国教育学科塑强之根本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民情怀,很好回答了 为谁办教育 办怎样的教育 教育成果谁享用 等教育基本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㊂教育研究不应是解释学,而应是应用科学,甚至从教育服务的角度看,教育研究的实践价值大于解释价值㊂但是,目前中国许多教育研究者倾向于选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致使研究与实践存在一定分离[38]㊂教育研究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践的明显割裂,理论过剩和经验匮乏问题突出㊂多数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分工明确,研究者更多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数据,实践者则更多扮演实践数据提供者角色,这种二元隔离的状态也让教育研究的主客体分离,让教育研究成果止步于对教育现象的归纳㊁解释与批判,缺乏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38]㊂研究者与实践者分处于学术场域与实践场域中,学术场域以知识创新与传播为纽带建构知识体系,主要基于文化资本来争夺学术资源㊁学术话语权㊁确定自身学术网络位置,并将文化资本转化㊁递进为学术场域中的经济资本[39];实践场域则是由教育产品与教育服务共同构成,其参与主体几乎围绕资源获取㊁政策回应㊁学业提升等目标进行,其价值是为了提高教育效能㊂场域的异质性势必导致场域间的认知㊁发展目标㊁生产模式的不同㊂学术贡献 完美 契合学术场域的逻辑与规范,但和实践场域的需求可能相去甚远㊂偏向纯理论研究的学术研究者与偏向实践活动的实践者之间的知识传导链条严重断裂,教育理论不能较好地服务教育实践㊂学术场域与实践场域的生产模式与竞争方式截然不同,对教育研究的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㊂远离中国教育实践的教育研究,也就失去了中国教育学科的独立性与独特价值㊂(四) 普适为王 的理论革新误区理论研究的 革故鼎新 与 守正创新 是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有力保障㊂现如今,西方理论仍然占主流,毋庸置疑地拥有话语优势㊂其产生的背景与运用情境被默认为共识,基于主流理论展开的研究被认为更具有研究合法性㊂选用主流理论展开研究更有利于研究者融入学术研究圈,论文也更容易被接收发表[40]㊂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自然的研究逻辑却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主流理论的研究合法性和学术网络组建的便捷性,让本土理论的开发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基于研502究效率的考虑,学者 不愿 甚至 不敢 进行理论革新活动;中国问题已经超过了西方理论的解释范畴,既有理论对新问题的学理支撑不足,难以解决新问题㊁处理新矛盾[41]㊂每个理论研究都对应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尤其是教育研究,其地域性与文化性更加明显,教育理论的革新应该优先解释主体的教育现象,进而实现普适化㊂但有些研究者沉迷于理论框架与概念体系的构建,忽视了对社会现实活动的洞察[42]㊂理论革新存在 不愿迈步 与 想迈一大步 的两种极端倾向㊂这种片面强调理论革新普适性的方式,忽视了对研究事实与现象的正确解读㊂研究者也忽视了对有趣事物的发掘以及解释事物的逻辑思维培养,执着于一蹴而就地提出普适理论㊂更有甚者,不惜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所谓的理论构建与革新活动,力求提出各种理论来框定其研究问题,保证问题有理可依㊂痴迷于追求普适性理论,其消极结果就是会导致原创性理论开发的迟滞㊂这种 普适为王 的理论革新方式,限制了理论发展的可能性,掩盖了中国教育实践的特殊性与趣味性,让理论革新走上了生产扭曲㊁时髦㊁套路化理论发展道路,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效率,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成果囿于不合理㊁不匹配的框架中㊂(五) 知识诅咒 的知识输出羁绊学术作为志业,有其社会与政治使命㊂以学术讲思想㊁以学术讲政治[43],是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㊂然而,传播过程中我们却面临 知识诅咒 :我们一旦知道㊁了解了某种事物,就很难想象不知道时候的样子[44]㊂这一概念很好地解释了知识交流与沟通中的壁垒,提醒研究者在输出知识时需要关注信息不对称与经验主义带来的理解偏差㊂我们输出中国教育智慧时,高估了对方理解与认知我们文化的可能性,自动简化了研究细节,本土 行话 与 术语 也时常让对方不知所云,而这些都增加了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教育的难度㊂现实中我们常常表现出教育解释力度的错觉,要么忽视习以为常的中国教育经验,觉得众所周知㊁不值一提;要么表现出极强的文化自信,出现自我膨胀与盲目排他的情况㊂人们在专业领域内很少能进行认知校准,盲目认为自己对研究问题的解释已足够清晰㊂在构建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时,学者常常在缺乏自信与过度自信之间横跳,能够发现中国教育的特殊性,却又时常被解释的 不值当 所羁绊㊂殊不知,这些理所当然的教育现象也是凡人微芒,足以造炬成阳㊂使用主流研究学术话语中的概念㊁理论㊁逻辑等进行中国教育研究容易产生共鸣,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外国人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却不熟悉中国的文化逻辑,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教育问题,不管是议题的设置,还是剖析的角度㊁叙事的逻辑㊁传递的价值等,均充斥着西方文明的价值㊁立场㊁态度和标准[45]㊂三、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策略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与认同;是学术实践活动,更是思维的运作与意识的提升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㊂中国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与实践经验,中国式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亟待建构㊂ 需求 与 挑战 为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绝佳契机,其建构策略可从如下五方面着手㊂(一)提升对中国差异性教育问题的价值认知能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应呼吁中国学者的话语自觉,打破 经验注脚 生产模式㊂全球化㊁国际化是同质化的过程,但文化具有异质性㊂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与 中国教育现代化 虽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与发展模式并不相同㊂从教育现代化的 赶超 到教育现代化经验 贡献 的变迁,更多展现中国教育发展的独特与经验共享的底气㊂正如丁钢教授指出,改变中国教育研究影响力低㊁附加值低的境况,需要关注本土教育实践并加强对其价值的挖掘与理论的创新㊁自主[22]㊂所以,关注中国教育呼声,表达中国教育优势,廓清价值迷雾,建立标识性概念,既是提升602。
新文科之何为新、新在哪、如何新——知识生产模式3的视角

第3期2023年5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3May 2023[收稿日期]2023-01-15[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我国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能力测度及体制机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M712660);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高等教育目的导向的多元质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QN2020010)。
[作者简介]张金丹(1995-),女,江西上饶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杜运潮(1990-),男,湖北黄冈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新文科之何为新、新在哪、如何新———知识生产模式3的视角张金丹1,杜运潮1,2(1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361005;2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新文科的有效推进需要在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回答3个关键问题:何为新、新在哪、如何新。
从知识生产模式3的视角来看,新文科之“新”并非全新之新,而是创新之新。
新文科之“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之新、主体之新、境遇之新、目标之新等4个方面,需要搭建多维聚合集群,在融合与守正的平衡中建立起具有中国学派特色与世界眼光的新文科。
[关键词]新文科;知识生产模式;新文科之“新”;中国学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3-0001-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3 03 001 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 0,吹响了建设新文科的号角。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1]。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分析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分析摘要:当前,关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实践样本亦不多见。
而以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即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院校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实现创新发展。
因此,要求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更深程度、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共同体来完成新时代使命。
下面本文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1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的内涵对产教融合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是将产教融合看作职业院校与行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而达成的广泛深度合作[1],另一种是把产教融合看作产业和教育两个独立个体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独立合作体。
比较两种观点,其核心差异在于对“融合”一词的理解。
前一种观点将“融合”看作是两个独立个体的深度合作,但无论合作的深度如何,其本质依然是两个独立个体,这也是前些年校企合作的真实状态。
后一种观点将“融合”理解为通过合作、融通而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整体,这符合“融合”的词源含义:几种不同事物合为一体。
从国家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表述来看,其含义宜采纳第二种观点,即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双元育人”、协同创新中逐渐成为一个新整体的过程。
共同体这一概念最初来自社会学家滕尼斯,他认为,“共同体是基于如情感、习惯、记忆等自然意志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认为,共同体是基于物质条件而形成的利益连接体,因其共同利益这一核心纽带和深层根源,维护并实现个体利益而成为稳定、真实的共同体。
综合上述观点,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应是在相互需求前提下,通过产业与教育全面对接,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多权能、多要素介入融合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任务、目标为载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有机整体。
从低层次校企项目合作到高层次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厘清了旨在围绕企业需求,通过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资源链与利益链的共生融合的校企合作深层逻辑,便于校企合作走深做实,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变革问题

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变革问题作者:徐政张姣玉来源:《理论探索》2024年第02期〔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新形态,其特点体现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对生产资料的属性和运用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
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其变革被认为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劳动者变革的必要性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关系的变迁,包括资产所有权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演化;二是生产技术革新,低门槛、高效益的新模式涌现;三是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要求劳动能力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一过程要求劳动者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实现质的跃升。
劳动者内部结构变化涵盖技能结构升级、主体地位提升、認知模式更新,劳动者外部结构面临着劳动协作方式互联互通、雇佣形式弹性化、劳动市场结构灵活配置的显著变革。
鉴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劳动者培养方向需适应此趋势,着重加强技术技能与提升认知能力,并在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内激发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变革,生产关系变迁,生产技术革新,劳动协作〔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4)02-0094-07当今,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动能。
伴随着技术革新和产业迭代的加速,一系列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不断深化到生产和服务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和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及其对劳动的深刻影响亦引发一系列政治经济学层面的讨论。
劳动者的角色、劳动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系统的组织形式,均在新质生产力的冲击下展现出质的变化。
在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劳动者的作用无法简化为单一的劳动力供给者,而是逐渐演化为技术、知识与智能结合的复合型主体。
因此,理解劳动者变革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对于制定科学的劳动政策、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

2024年第1期(总第342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2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㊁方向及着力点张㊀辉ꎬ唐㊀琦摘㊀要: 新质生产力 理论的产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ꎬ为此ꎬ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含义ꎬ认为 新 表现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要素结合方式ꎬ 质 体现为高质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动能ꎬ二者引发生产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效果的质变ꎮ在此基础上ꎬ本文认为ꎬ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具备正确认识其新质态㊁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必要条件ꎮ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根基在实体经济ꎬ关键在科技创新ꎬ方向是产业升级 的发展方向ꎬ这不仅能有效推动东北全面振兴ꎬ更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生产力的飞跃ꎮ由此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㊁构建新发展格局㊁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优势ꎮ关键词:新质生产力ꎻ高质量发展ꎻ生产要素ꎻ科技创新ꎻ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042.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1-0082-1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18JZD029)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3JD20039)ꎮ作者简介:张辉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经济学博士ꎻ唐琦ꎬ通讯作者ꎬ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助理教授ꎬ经济学博士ꎮ㊀㊀一㊁引言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的实现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现代生产力基础ꎬ更需要发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ꎮ2023年9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ꎬ强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ꎬ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ꎬ并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指出ꎬ 积极培育新能源㊁新材料㊁先进制造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ꎬ积极培育未来产业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ꎬ增强发展新动能 [2]ꎮ2023年12月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ꎬ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ꎬ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㊁新模式㊁新动能ꎬ发展新质生产力 [3]ꎮ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完善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的理论基础ꎬ同时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ꎮ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ꎬ这一理论明确地指出了人在驾驭物质力量实现生产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ꎬ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人类生产的主动性相结合ꎬ凸显了劳动生产力的内涵ꎮ马克思反驳了将资本完全视为生产的主要力量或将之与劳动视为平等地位的混淆式学说ꎬ同时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基础而急于修改上层建筑的错误理念ꎬ从而以正确的社会进步衡量尺度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前进ꎮ人类对于生产力的理解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反复的曲折过程ꎬ如何在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形式的掩盖下发掘生产力的进步规律ꎬ具有极高的难度和解放发展思维的伟大社会意义ꎬ因此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进步也往往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飞跃ꎮ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ꎬ人类对生产力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状态ꎮ在古代社会漫长的低生产水平状况下ꎬ社会进步的28力量显然无法被轻易地认识到ꎬ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ꎬ以资本形态表现出来的能源物质㊁动力机器㊁材料物质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被放大了ꎮ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推广使得工人的力量仅仅体现为枯燥的工作ꎬ从而忽视了人并非完全受生产条件的支配且具有寻求生产能力改善的主动性的特点ꎬ因而其中没有体现出 人的本质力量 ꎮ而对于资本逻辑的批判也容易连带产生对附着于资本之上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的作用的轻视ꎬ使得承载生产力的物质形式和发展动力的应有地位无法被认可ꎬ甚至产生了对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错误理解ꎮ直到马克思科学正确回答了劳动者与物质要素的关系ꎬ揭示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来源ꎬ明确了人同自然的关系ꎬ生产力的解放才得以科学的手段加以实现ꎮ纵观人类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ꎬ社会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步的时期均为实现正确认识生产力内涵的阶段ꎮ对于生产力的认识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识别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ꎮ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有着清醒的认知ꎬ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开创性的探索ꎮ新中国成立初期ꎬ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去除封建社会生产关系ꎬ面对落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难题ꎬ以社会主义改造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较为雄厚的社会主义生产力ꎮ改革开放后ꎬ中国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指导下ꎬ面向世界市场激活生产要素ꎬ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ꎬ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ꎮ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ꎬ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生产力 质 的提升ꎬ依靠优质人才㊁创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化ꎬ顺应并主动引领21世纪科技创新大潮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积累ꎬ生产力的数量基础已初步具备ꎬ质量优势仍需加快建立ꎮ调整生产关系㊁发展生产力ꎬ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4]ꎮ因此ꎬ站到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ꎬ经济建设实践的大幅度进步亟须生产力理论的飞跃和指导而加以实现ꎮ㊀㊀二、含义辨析与文献综述在与唯心主义的辩论中ꎬ马克思提出了系统性的生产力理论ꎮ在对李斯特将生产力视为 精神本质 的批判中ꎬ马克思开始阐述 生产力 的内涵ꎮ马克思认为ꎬ李斯特庸俗地将水力㊁蒸汽力㊁马力与人力相媲美而共同视为所谓的 生产力 ꎬ这样实则把人贬低为了创造财富的力量ꎮ马克思认为ꎬ 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质ꎮ这种力量要求具有内在本质的地位 表现为非物质的 [5]261ꎮ马克思最初提出生产力概念时ꎬ目的在于反驳贬低人的价值的论调ꎬ更在于强调人推动㊁发展和驾驭生产力的主动性ꎮ他继续指出ꎬ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ꎬ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ꎬ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ꎬ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6]453ꎮ当然ꎬ随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完善ꎬ生产力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ꎮ有学者认为ꎬ马克思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具有两层含义ꎬ其早期著作将生产力当作 物质要素总和 而将之与生产资料或者生产工具等而视之ꎬ后期著作则更多地接近于 生产能力 的含义ꎬ但这并非存在矛盾之处ꎬ因为前期著作中的概念也可视为物质要素在理论上的抽象ꎬ后期著作意义更为明确ꎬ因而最终可以将生产力确定为 劳动生产力 的概念[7]ꎮ由此ꎬ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属人的本质ꎬ将人确立为生产力中的主体因素ꎬ即由人主导现代工业ꎬ并进一步将生产力的作用引入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中[8]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直向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前进ꎮ毛泽东在1945年时指出ꎬ 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 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ꎬ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ꎬ解放中国人民 [9]432ꎬ并在1956年继续强调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所有制ꎬ38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10]1ꎮ进而ꎬ邓小平在1984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有清晰的论述ꎬ 什么叫社会主义ꎬ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ꎬ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㊁更高一些ꎬ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ꎬ 我们的政治路线ꎬ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ꎬ坚持发展生产力 [11]63-64ꎮ他更在1988年9月振聋发聩地指出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ꎮ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ꎬ发展生产力ꎬ改善人民生活ꎬ为此就必须开放 [11]274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分别从依靠革命去除压抑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和以科技形成先进生产力的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ꎮ随后ꎬ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ꎬ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和遵守ꎮ新中国成立以来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ꎬ对于生产力概念认知的进步拓宽了学术界的视野ꎮ其中ꎬ最重要的进步是超越了过去受苏联学者影响而产生的 二元素 还是 三元素 的争论ꎮ 二元素 为劳动者㊁生产工具ꎬ而 三元素 为劳动者㊁劳动对象㊁生产工具[12]ꎮ对此ꎬ中国学者指出ꎬ将劳动者㊁劳动对象㊁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 三要素 的粗略理解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讲解的生搬硬套ꎬ可以从资源开发保护能力㊁管理科学技术㊁劳动者素质技能三者出发加以理解[13]ꎬ而生产的多要素决定了生产力的要素构成也是多元的ꎬ不仅有生产工具和劳动者ꎬ并且这些要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14]ꎮ而随着对生产力元素讨论的增加ꎬ产生了如国际生产力㊁环保生产力㊁知识及文化生产力[15]ꎬ以及数字㊁网络生产力[16]等概念ꎮ近些年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ꎬ生态环境被认识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ꎬ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ꎬ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的观点被阐释和明晰ꎬ生态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17][18]ꎬ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19]ꎮ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ꎬ使学界迅速认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实现生产力质变的重要思想ꎬ并在 新 与 质 的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ꎮ在新的维度上ꎬ徐政等(2023)[20]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性质㊁新的功能㊁新的属性ꎬ我国在此方面具有理论㊁体制㊁市场㊁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ꎻ蒲清平和黄媛媛(2023)[21]认为ꎬ 新质 体现为体力和智力发展程度更高的劳动者㊁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㊁精细且高品质的原材料ꎻ高帆(2023)[22]认为ꎬ新质生产力具有和居民需求更匹配㊁新型生产要素更丰富㊁要素组合更高效㊁产业形态更先进㊁生产关系更适应的特征ꎮ在质的维度上ꎬ李政和廖晓东(2023)[23]认为ꎬ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ꎬ关键在质ꎬ落脚为生产力ꎬ是针对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ꎻ戴翔(2023)[24]认为ꎬ数字技术主导的信息技术变革催生新的产业形态ꎬ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ꎬ同时生产力本质出现了由物质变换向技术创新的转变ꎮ在测量指标的研究上ꎬ王珏和王荣基(2024)[25]测度了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ꎬ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显著的时空差异ꎮ整体而言ꎬ当前学者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含义中的重大进步ꎬ并开始了关于这一理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的研究ꎮ㊀㊀三、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新质态决定了其形成条件与传统生产力相比产生了较大差异ꎬ对此不仅需要形成正确认识ꎬ更需要明确承载发展动能的主导力量和实现目标的内外环境ꎮ所以ꎬ当前必须依托人才发展引领科技创新ꎬ并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现价值创造ꎬ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跃迁和螺旋式上升ꎮ(一)正确认识生产力的新质态人类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多元素作用的复杂机制ꎬ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边界的拓展ꎬ生产力进步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循环往复变化ꎮ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ꎬ带动了纺织业㊁交通运输业的全面进步ꎮ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囊括了石油㊁化学㊁电48力㊁内燃机等行业更多维度的发展ꎬ推动人类进入发达的电气时代ꎮ第三次工业革命触发了人类向原子能㊁生物工程㊁信息科技㊁宇宙空间的探索ꎬ人类生产活动之所及变得更为广阔与细微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展程度虽然众说纷纭ꎬ在生产工具中的革命性方向也有争议ꎬ但毫无疑问正将前人所未知㊁未见的元素纳入生产力构成之中ꎮ生产力体现为人们支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ꎬ是其所处时代中可实现的具体劳动的综合体现ꎮ工业革命之前的劳动者很难发现科学技术对于具体劳动的意义ꎬ资源丰裕状态下的人们也无法意识到生态环境同样应该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而加以珍视ꎮ并且ꎬ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递进ꎬ不仅生产力元素的范围有所拓展ꎬ元素更容易表现为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或载体ꎬ而且不同元素之间的管理㊁组合难度大幅增加ꎮ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ꎬ科学早已发展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ꎬ不仅为劳动者所驾驭㊁以劳动资料为载体ꎬ更反过来影响劳动者的技能㊁劳动资料的丰度及劳动对象的处理难度ꎮ进入到21世纪ꎬ生产者所使用的实体性元素与虚拟性元素的范围日益广阔ꎬ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齐全的新质生产资料ꎬ更依赖于其相互之间的有效结合㊁优化组合ꎮ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质态ꎬ更加依托具有新型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的建设ꎬ以加依托具备发展新动能和价值创造新优势的发展格局的构建ꎮ前者丰富了生产力的元素构成ꎬ而后者增加了元素间的结合效率ꎮ对于中国而言ꎬ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以质变发生替代过去量变积累的巨大跨越ꎬ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证明了当前难以在传统生产力中获得经济增长潜力和产业调整动力ꎮ而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的形势下ꎬ我国亟须充分发掘生产力元素中的活跃成分ꎬ以生产力的质变实现高质量发展ꎮ因此ꎬ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ꎬ其主导者为优秀的管理与科技人才ꎬ并依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ꎮ同时ꎬ需要以突破性技术厚植发展优势ꎬ建立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性产业体系ꎬ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水平的价值创造ꎬ做到 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ꎬ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ꎬ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ꎮ(二)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 教育㊁科技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ꎮ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㊁人才是第一资源㊁创新是第一动力 ꎮ劳动者始终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元素ꎬ并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ꎬ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于实践ꎮ在传统社会中ꎬ低水平的生产力汇集可以由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实现ꎬ在初级阶段的工业化社会中ꎬ劳动密集型㊁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可以短期内提升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ꎮ但是在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ꎬ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和成长ꎬ依赖于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ꎮ历史经验表明ꎬ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ꎬ否则ꎬ即便出现有利的技术扩散㊁产业转移和大规模需求市场都难以培育出有效的新生产力ꎮ对于中国而言ꎬ新人口红利的形成需要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厚度优势ꎬ才能符合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的发展要求ꎬ在新领域新赛道配置足够的高素质人才ꎮ作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创造性因素㊁生产资料和科技知识及管理方式的创造者[26]201ꎬ人的能动性的激发需要构建有利的社会环境ꎮ一方面ꎬ教育体系的建设直接关乎人力资本的积累ꎬ中国所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撑了现代化的需要ꎬ但是在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创造中仍落后于发达国家ꎬ部分产业为人所制或存在 卡脖子 的风险ꎮ为此ꎬ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起到充分的人才资源创造功能ꎬ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转变为人才储备丰富的优势ꎬ有效地驾驭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新增或发展的新元素ꎮ另一方面ꎬ人才的发展依赖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ꎬ更取决于产业升级所达到的层次ꎬ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往往需要在社会分工中进一步发展ꎬ通过人与人之间㊁人与机器之间的高效协同才能推进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ꎮ为此ꎬ需要加强产业发展与58人才队伍的匹配程度ꎬ使人才培养与生产力进步形成循环性的发展模式ꎮ需要认识到的是ꎬ当前激发生产力变革的人才的发展环境与过去相比出现较大不同ꎬ现代科技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人才梯队不再是可以凭借偶然性天才出现而建立的ꎬ而是建立在各学科㊁各领域丰富储备上依靠拔尖人才的带领而形成的协同模式ꎮ这要求既要依靠基础教育完成的人才数量储备ꎬ又要拓展高等教育的深度和产业发展高度而完成科研㊁管理人才遴选及梯队建设工作ꎮ此外ꎬ当前平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旧有的协作模式ꎬ在个体㊁企业㊁政府之间搭建了新的沟通渠道ꎬ使具体劳动开始摆脱时间㊁空间的束缚ꎮ对平台有效的使用有利于打破人才的时空不平衡ꎬ寻找到更顺畅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机制ꎮ总体而言ꎬ发展环境的改善依赖于生产力的进步ꎬ同时又孕育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人才ꎬ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ꎬ关键在于依靠人才汇聚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ꎬ发挥基础研究㊁核心技术在生产力进步中的关键性作用ꎮ(三)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新质生产力创造的价值需要在经济循环中体现出来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ꎬ高水平的生产力要求以高效的流通和高额的利润加以体现ꎮ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必然是更为精密的复杂劳动ꎬ同时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实现优质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向高效率的部门转移ꎮ在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中ꎬ依靠劳动产品的价格就可以部分地实现生产力的自然发展ꎬ故而可以通过高新产业的盈利状况寻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ꎬ实现在国内外市场中完成生产要素革新的目的ꎮ对此ꎬ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的提出ꎬ不仅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主动应对世界市场价值链重塑的要求ꎬ更是建立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的激励机制并实现优质生产要素汇聚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明确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ꎬ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ꎬ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ꎬ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ꎬ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的要求ꎬ突出了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以效率实现生产赋能的机制建设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之一ꎬ在于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有机整体的建设ꎬ为高生产力要素的流通㊁汇集㊁结合创造条件ꎬ并发挥其在价值生产中的引领作用ꎮ依托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ꎬ我国可以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人口规模巨大优势培育并集中优质生产力元素ꎬ继而在国际循环中建立产业优势并获得定价主导权ꎬ进而在国内大循环中通过价值转移带动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ꎬ并以可观的企业利润㊁劳动工资㊁研发投入为进一步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ꎮ因此ꎬ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条件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㊁两种资源才能真正体现新质生产力形成后的价值创造优势ꎮ㊀㊀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培育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新质生产力时强调ꎬ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ꎬ根基在实体经济ꎬ关键在科技创新ꎬ方向是产业升级 [2]ꎮ东北全面振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应用的重要实践ꎬ具有全国性的示范作用ꎮ同时ꎬ作为 共和国长子 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也具有全国共通性ꎬ实体经济㊁科技创新㊁产业升级三条法则既是东北发展的原则ꎬ更是全国范围内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ꎮ(一)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生产力的进步优先被应用于满足人类生存㊁发展㊁再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提供中ꎬ同时ꎬ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影响则直接反映为实体经济的问题ꎮ在较长一段时间ꎬ中国经济发展的 三大结构性失衡 都体现为实体经济的问题ꎬ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㊁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㊁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ꎮ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ꎬ这一问题有所缓解ꎬ但在新优势㊁新动力的获得中仍留有很大的潜力ꎮ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㊁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ꎬ四个步骤同时进行的关键是工业化ꎬ其载体必须是实体经济的发展ꎬ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68。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班级授课教学思想;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Hale Waihona Puke 知识的定义根据传统知识分析,知识具备三个特征:
– 被证实的(justified) – 真的(true) – 被相信的(believed)
古希腊时期,知识被认为是通往真理的途径; 文艺复兴至今,对知识看法逐渐转变成一种相 对的工具。
《课程与教学论》
知识的定义
Purser & Pasmore则将知识定义为:“用以制 定决策的事实、模式、基模、概念、意见、 及直觉的集合体。”
《课程与教学论》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和 实际能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分类研究。 问题的上述三个角度可以是从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来研 究;也可以据此对不同的问题有所角度侧重。这就有了 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包含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范畴。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从文本形式看,课程有多种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 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课程计 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课程标准: 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课程标准和 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联系,但二者还是有区别。 3.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这被看成实施课程的资源和载体。
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者:胡兆廉刘明洋来源:《重庆社会科学》2024年第05期摘要:在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与推进创新型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政策能够有效激发城市新质生产力,并在提升城市韧性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
本文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政策为切入点,运用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选取双重差分估计方法测算政策实施的经济效应,并探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激发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韧性对增强试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激发试点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并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逆向因果排除法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依然稳健可靠。
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逐步推进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吸引相关的产业要素集聚,进而有效地实现对试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集聚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推动试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双重差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沿海口岸城市功能区时空演进研究”(19AZS01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以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研究”(21EYC002);江苏师范大学教师科研支持项目(21XFRS037)。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5-0023-016[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ki.css.2024.005.0022023年秋季,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科技创新资源的系统性整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做好充分的政策引领工作,由此才能够更有助于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新质生产力主要包含对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优化完善,对传统技术的革命性推进,对区域性产业深化升级等重要方面,并以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社会学概论》历年试题及答案(2009年-2012年)

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03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1891年,康有为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中提出了( B )P17A.人学B.群学C.仁学D.社会学2.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 B )P35A.规范性功能B.描述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D.预测性功能3.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即( C ) P47A.动机、情境和规范B.动机、规范和制度C.目标、情境和规范D.目标、情境和制度4.社会学界常以外在的关联形式为标准,根据肯定或否定的状态,把社会关系分为( A ) P64A.结合关系和对立关系B.初级关系和次级关系C.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D.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5.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是( D ) P67 A.人力资本 B.人口资本 C.人力资源 D.人口资源6.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 B ) P85A.文化元素B.文化集丛C.文化特质D.文化模式7.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是( A ) P97A.文化采借B.文化传播C.文化交流D.文化冲突8.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是( D ) P110A.生活技能社会化B.行为社会化C.角色社会化D.政治社会化9.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 ) P113A.继续社会化B.反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10.美国心理学家R·哈维格斯特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 A ) P116 A.六个阶段 B.七个阶段 C.八个阶段 D.九个阶段11.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是( D ) P122A.人的国际化B.人的现代化C.人的全球化D.人的合格化12.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是( D ) P13413. A.拟剧论 B.符号互动论 C.自我理论 D.常人方法学13.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标准是( A ) P157A.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B.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C.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D.群体的规模14.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被称为( B ) P162A.扩大家庭B.核心家庭C.主干家庭D.联合家庭15.利益群体可以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三类,这种分类标准是( D ) P171A.群体归属感B.群体规模C.群体组成形式D.群体目标特点16.组织决策的第一个阶段是( B ) P179A.设计阶段B.情报阶段C.审查阶段D.抉择阶段17.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D ) P187A.梅约B.泰罗C.巴纳德D.麦克雷戈18.社会制度可以分为自发产生的制度和根据客观历史需要而有计划建立的制度,这种分类标准是( A ) P207A.社会制度形成的方式B.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C.社会制度的具体性质和作用D.社会制度的需求19.属于教育制度的潜功能的是( A ) P212A.社会控制功能B.社会选择功能C.文凭功能D.实现社会化的的功能20.在中国的社区研究中,李景汉和晏阳初主持的是( C ) P230A.江村调查B.易村调查C.定县调查D.清河调查21.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被称之为( B ) P251A.阶层B.阶级C.社会分层D.等级22.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 B ) P257A.马克思B.戴维斯和莫尔C.伦斯基D.达伦多夫23.索罗金把社会流动分为( C ) P271A.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B.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C.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D.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24.在默顿的目标-手段适应方式类型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方式是( C )P288A.形式主义B.创新者C.退缩主义D.反叛25.对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的各个具体领域实现控制的形式是( A ) P294A.微观控制B.制度化控制C.外在控制D.习俗控制26.学校通过记过、开除等手段防治学生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种控制形式是( D ) P296A.宏观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道德控制D.消极性控制27.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出来的,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这种对社会问题的解释是( D ) P306 A.社会病理学 B.社会解组理论 C.价值冲突理论 D.社会建构理论28.在社会预警系统中,对人们潜伏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沟通、疏导、救助,防止偏差行为的发生的是( C ) P324A.调查研究机构B.监测系统C.社会干预中心D.社会支持网29.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以分为( A ) P329A.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B.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C.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D.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30.美国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的研究属于( B ) P341A.模式变项论B.信息社会论C.后工业社会论D.风险社会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呈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生产方式、就业形态与社会保险制度创新

社会生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社会生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而其本质是生产要素 的组合方式。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各种生产要素的表现形式也 存在差别。在各种类型的生产要素中,劳动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 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然而,劳动产生价值的过程,也需要与其他的生产要素相结合。① 在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与资本相结合,劳动参与生产过程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就业,即受雇劳 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但广义的社会保障却是源远流长,② 它内嵌于整 个社会 经济生产方式中,是应对劳动者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只要有一种社会生 产方式,就会有一种社会保障模式与之相适应。按照上述逻辑,社会生产方式、劳动参与社会生 产的表现形式 (就业形态) 和社会保障模式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对新业态劳动者社会保险问题的理论反思
伴随着新业态从业人员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该群体劳动保护与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审视 与政策关注也日益增多。① 中共 中 央 在 “十 四 五” 规 划 和 2035 年 远 景 目 标 的 建 议 中 就 提 出, 要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而新业 态 从 业 者 就 是 其 中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那 么, 所 谓 的 “新 业 态”是否真的超越了工业化的全新生产方式?基于传统稳定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险是否已经无法适 应所谓的 “新就业形态”?本节将针对这两个问题,在前文构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① 何文炯:《数字化、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评论》2020年第3期。 ② 娄宇:《平台经济从业者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 ③ 李志明:《社会保险权的历史发展:从工业公民资格到社会公民资格》,《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总结(北大考研)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P1)《实证哲学教程》: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孔德出版的六卷本名著,该书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在孔德看来,“实证”一词有如下含义: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P2)孔德认为,科学任务是发现和描述事物现象之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超出这些可描述现象之外的认识,就失去了科学性。
他认为,对于社会的科学研究中应该采用实证方法。
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神学阶段是企图探求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的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的特征是人们把那些支配现象的超自然主体替换成一些抽象的实体,并依据对这些抽象实体的认识来解释各类具体现象。
科学阶段是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运动规律的实证阶段。
(P7)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长兴学舍的学科分类有义礼、考据、经世、文章四种,在经世之学中列有“群学”,与“政治原理学”并列。
“群学”这个名词是借用了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人能群”的思想,“群学”即是组织、教育群众,拯救国家之学,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学,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学的肇始。
(P8)1897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部分篇章在《国闻报》上发表,1903年将全书译出并由上海文明译书局出版,名为《群学肆言》。
后来的学者们认为,1897年严复翻译《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严复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群学肆言》序中说:“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查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肆言何?发专科之旨趑,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阶级分层

中国社会学网中国社会学网 > 社会结构与分层阶级分层:对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仇立平作者按:本文是对拙作《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载《社会》杂志2006年第4期)核心观点进一步的分析。
张文宏教授、刘玉照博士、肖瑛博士、张江华教授、张佩国教授、陆小聪教授、董国礼博士、耿敬博士、张敦福博士等对本文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谨表感谢。
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均由本人负责。
本文所指的当代特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本文涉及的阶级概念仅指学理层面上的,与国家意识形态上的阶级概念无关。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都市社会研究"(Y0104)资助,谨致谢意。
摘要:本文认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关于阶级和阶层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观点,中国开始出现阶级现象;并尝试运用稀缺性生产要素占有关系解读当下的中国阶级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阶级分化或冲突并不必然会导致阶级对抗,阶级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理性选择。
关键词:社会分层;阶层;阶级;稀缺性生产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
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
在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存在着三种取向或范式,即市场经济取向、国家社会主义取向和社会利益群体取向;在市场经济取向中主要是以阶层而不是阶级分析中国的社会分层;根据笔者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可以成为解读中国当下社会分层的另外一种视角;阶级和阶层的分层也可以理解为:阶级的社会分层反映了深层的社会结构,阶层的社会分层反映了表层的社会结构。
1但是,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3
3.2社会资本
洛瑞在1977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比较两个社区,一 个社区有亲情、治安好,另一个社区没有亲情,治 安状况差。然后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定义:能够被人作为资源来使用,从而能 给人带来利益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仅被视 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个人资源。
是一样。
h
资本积累
9
1.5劳动的供给
应该看到,工资与一个人闲暇时间的价值是一 致的。
工
资
工资水平高出
水 平
一定程度之后,
劳动时间的投
入反而下降。
劳动时间投入
h
10
2.1组织与制度
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 引入经济学理论。
–使用资本的经营能力是由三种因素 构成的,一是资本的供给;二是使 用资本的经营能力的供给,三是有 一定的组织,通过组织把前两个因 素结合起来,从而得以进行生产。 (下,260)
h
15
4.1科尔曼的社会资本
科尔曼比较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 人力资本肉眼看不到,它存在于个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之中。 社会资本一般是人们因别的目的从事活动的副产品。
人力资本存在于各
A
点之中。
连接各点的线段代 表社会资本。
B
C
h
16
4.2赊欠单原理
科尔曼: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资本?
– 赊欠单原理 – 拥有大量赊欠单的人比别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与对三个阶级的关注联系在一起:地主、资本 家、工人
对应着三种收益:地租、利润、工资
– 一旦在生产过程中运用资本,以及土地成为私有财 产,商品的价格本身就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
这样的格局被称为三位一体。
h
4
1.2劳动价值论与生产成本
劳动价值论牵涉到一些矛盾的态度:
– 有时候土地和资本与劳动一道构成生产要素; – 有时候土地和资本的报酬又被描述为一种劳
– 地租随着土地的丰饶程度和地理位置而变化。
h
6
1.3.2土地的供给与需求(2)
解释地主阶级在国民收入中份额的上升:
– 亚当·斯密:分工的增加,从而经济中的制 造业部门将会降低制造品的价格,并且增加 地租的真实值。
– 李嘉图:不是制造业生产率的上升,而是土 地的递减收益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因而改 善了经济中农业部门的贸易条件,并且提高 了它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动产量的扣除额,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体系 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转
1.3.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1)
关于地主:
– 他们“热衷于收获,却从不播种”,甚至向 土地的自然产物索要租金。
地租显然是一种垄断价格
– 它根本不与地主投资于土地改进的支出成比 例;也不与地主所能收取的数额成比例;而 是与农人所能缴纳的数额成比例。
– 有时候义务的创造并非出自必要,而是人们有目的 的行动。赠送礼品便是送礼人有意使受礼者对自己 承担义务。
– 农村社区,那些接受帮助的人,往往急于使自己从 相应的义务中得到解脱。
– 赊欠单的有效性有赖于社会环境的可信任程度:即 应尽的义务是否履行以及个人担负义务的范围。
– 从社会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角度看:蕴含某些行动者 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 下。
(2)在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时,不能单独决 定转让;
– 并非完全可以替代。为某种行动提供便利的特定社 会资本,对其他行动可能无用,甚至有害。
(3)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基本上是无 形的,不同的关系结构表明了不同的资本强度。
第十二讲 生产要素与创新体系
(制度、偏好、地位条件上的经 济运行机制之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王水雄
h
1
值得关注的经济生活现象
财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 农业的产出与蚂蚁的负重
怎么判定某些人的前途?
– 细节决定成败?
为什么理性行动者要给别人好处,使他 人对自己承担义务?
中国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是怎么发 展起来的?创新型国家如何建设?
h
2
本讲结构
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要素 组织与制度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引入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Burt的结构洞理论 生产要素与创新体系的中国实例
h
3
1.1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要素
古典经济学
– 特征:自由放任原理、竞争和劳动价值论 – 组成: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和穆勒
三类要素:土地、资本、劳动
h
11
2.2企业家能力
原始的手工业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现在 博学的职业通常也是如此(一个医生或律 师通常自己管理他的营业、进行一切工 作)。但是,大多数营业中,都有企业家 这个特殊阶级参与其事。(上,303—305)
强调企业家能力:工人因缺乏资本所受到 的妨碍没有初看起来那样大,因为贷出资 本正在迅速增加。相反,经营管理的日益 复杂是对他不利的。
– (1)具有稀缺性——如此才能成为经济性资源。
– (2)并非任何社会关系都是社会资本,能够带来 利益的才能算是社会资本。
– (3)社会资本像其他类型的资本一样,是人的活 动的产物,能够被再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h
14
3.3一些特征
(1)社会资本依托的社会关系至少涉及两个 人,不能被一个人排他性地占有;
h
7
1.3.3改革以后的土地和地租
地租的上升现象
价 格
S 不同的人群规模,
不同的制度条件,
P3
地租的差异。北京
的房地产业。
P2
D3
P1
D2
D1
土地供应量
h
8
1.4资本的供给与需求
资本积累、劳动力、工资率和利润率
收
益
利润率
工资率
资本供给 相对地位
资本的增加倾向于提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并因 而提高工资率,但它对 于利润率的影响却是抑 制性的。也可用垄断模 型来更为详细地表述。 相等优势原理:在完全 流动性的条件下,劳动 力不同用处的优势与劣 势在整体上将会趋于相 等。资本的不同用处也
h
12
3.1人力资本投资
舒尔茨和贝克尔等将教育、技能培训等问题放 入经济框架之中来。
– 人力资本的增加不仅仅直接改变市场上时间的生产 力,而且人力资本也能改变用于生产家庭消费或用 于生产增加的人力资本本身的时间与产品的生产力。
– 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由于忽视消费方面而不断遭受抨 击。(p.153)
– 解决办法:(1)允许人力资本进入效用函数,这 方法没有前途;(2)假定人力资本“改变”家庭 生产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