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2《自然环境》教案
6.2自然环境 精品教案(七年级人教版下册)

三、本节知识结构
(二)亚洲的人文环境
1、世界人口的洲
现状:人口总数大,约亿人,居世界第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居世界第三位
3、.读“世界部分国家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图”,回答:
(1)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印度,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33%,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为%。
(2)日本的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是2%、37%、61%,请将日本标注在图中。
(3)比较图中的数据,找出图中工业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而生产力很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这说明在同一个大洲——亚洲中,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
4、下图表示发生在亚洲南部某些地区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按成因关系将图中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
()生存条件恶化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将森林地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
()滥砍滥伐,卖木材为生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均资源减少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子女老有所养
人口众多对环境的影响:缺乏,水土,土地,土壤肥力
2、多样地域文化
民族、种族个左右,约占世界,分别创造各自文化。
各地区的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3、经济发展差异
地域辽阔,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大,以至发展很不平衡
只有少数发达国家(__),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如__)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亚洲这样一个大洲,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亚洲自然环境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影响。
2.难点: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人类活动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道具:地球仪、地图等。
3.教学资料:相关论文、新闻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亚洲地形,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6.2 自然环境 教案7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二课时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2、了解亚洲主要国家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力目标1 学会分析季风气候变化特点;2 理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2 亚洲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1、分析季风气候变化特点活动:读图P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1、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可以从亚洲所跨的经度广、面积大去分析。
)2、从图中找出亚洲从北到南有哪三种类型的季风气候,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P8 小结亚洲地域辽阔,东西跨166个经度,南北跨寒、温、热带,气候复杂多样,尤其以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季风气候在亚洲都有广泛分布,明显有别于其他大洲。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亚洲东部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
夏天大陆气温高,海洋气温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天大陆气温低,海洋气温高,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活动P81、仔细观察图7.13和7.14,比较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有什么变化?联系你的亲身体验想一想,当风向改变后,气候特点有什么变化?冬季,上海盛行风,气候特点:夏季,上海盛行风,气候特点:2、东南亚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生产地,这与哪个季节的季风密切相关?夏季风西北东南高温多雨寒冷干燥复习这节课的内容,下节课小测。
预习P9“人口、经济与发展”,完成P10的习题。
人教版地理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案及课后习题

亚洲的地形与河流一、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二、亚洲的主要地形区三、亚洲地形剖面图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由西向东,地势呈现“低—高—低”的变化。
四、亚洲的河流特征1.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亚洲地势高低悬殊,导致许多大河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3.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①概念:亚洲有众多的内流河,最终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湖泊。
②举例: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等。
亚洲的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1. 气候类型2. 成因3. 各地气候差异大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1. 分布:亚洲的九种气候类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大,几乎占亚洲的一半。
2. 成因: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内陆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
3. 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降水较多,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较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对比三、季风气候显著1. 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季风特点最为典型的地区。
2. 季风形成原因及规律:3. 影响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较少。
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造成旱灾。
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季风的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
例题1 (福州中考)读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示意图(甲)和亚洲大陆80°E地形剖面示意图(乙),回答(1)~(2)题。
(1)亚洲地势特点是()A. 西部高,中部低B. 东部高,西部低C. 中部高,四周低D. 中部低,四周高(2)亚洲北部河流主要注入()A. 太平洋B. 北冰洋C. 印度洋D. 大西洋思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剖面图的正确判读。
七年级地理下册6_2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2课时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1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1、利用亚洲气候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征。
(重点)2、利用亚洲地形图、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河流特征。
(重点)3、简述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4、通过复习亚洲的世界地理之最,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教学模式】诱思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精当点拨”,当堂达标。
【教学方法】地图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及教学课件读图析图探究新知使用多媒体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一)气候复杂多样【自主读图】读课本图6—2—6和P10内容,思考回答下列各题:(1)读图找出亚洲的气候类型,说说分布最广的是哪一种?(2)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亚洲缺失的气候类型。
(3)读图分析亚洲气候的特点。
(4)分析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成因。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精当点拨】教师对疑难问题引导点拨1、游戏:我说你指要求:教师说出亚洲的任一气候类型,学生在图上快速的指出,看谁指的即对又快。
2、点拨:亚洲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影响因素: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板书】亚洲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教师语: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我们来探究(二)季风气候显著。
(二)季风气候显著。
使用多媒体展示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读图析图】1、读图说出亚洲冬季风、夏季风的风向。
2、找出冬季风、夏季风分别从哪里吹来?3、找出亚洲的三种季风气候类型,说说它们的分布特点。
(一)气候复杂多样【自主读图】学生读课本图6—2—6和P10内容,思考回答下列各题:(1)全球共有12种气候类型,亚洲有种,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气候。
最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6第2节 自然环境》精品教案 (1)

第二节自然环境1.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1)亚洲的地形特征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亚洲高原和山地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4。
主要的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等。
主要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等。
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和低平的西西伯利亚大平原。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地球之巅”,而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点。
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亚洲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等众多高大的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平原多分布在大陆周围。
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等。
口诀记忆亚洲的地形:亚洲地形杂,中高四周洼。
冲积平原广,山地高原大。
(2)亚洲的河流河流流向特征: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河流流向注入的海洋长江自西向东黄河太平洋湄公河自西北向东南鄂毕河叶尼塞河自南向北北冰洋勒拿河恒河自西向东印度洋印度河自北向南亚洲河流的流向受地形地势影响显著。
①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②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三。
(3)亚洲的湖泊亚洲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湖泊。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咸水湖。
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点。
口诀记忆亚洲的河流与湖泊:江河放射流,水资源可夸;长江第一河,黄湄入太平;北流勒叶鄂,南流恒印河。
里海最大湖,西北属于欧;死海贝加尔,最咸最深属。
【例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面三幅地形剖面图中,反映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形地势特点的是________图。
(2)根据以上分析,说明亚洲的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____。
(3)图A中a是________山脉,b是________山脉,c是________高原。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重要部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变化、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相对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应具备观察自然、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难点: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自然环境,增强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调查表、标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什么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因素?2. 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讨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二节 自然环境-说课一等奖

师:下面我们就来自主互助学习,完成导学案中关于亚洲河流的填充,然后验证一下刚刚我们关于亚洲河流流向的推测,哪个是正确的同样是五分钟学习时间,倒计时开始……
(同桌互助,完成导学案)
五分钟之后,请同学到黑板填充河流名称,并描绘河流流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先根据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得出亚洲的地势特点;然后又根据地势特点,判断亚洲的河流流向。通过对亚洲地形、地势和河流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学习某地地势、河流特点的方法。
师:通过对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我们不仅能得出亚洲地势的特点,还可以观察出亚洲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亚洲的地形单元!下面我给学生们五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中亚洲地形单元的填充,一会我请几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自主学习)
五分钟后,请几名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由其他同学修改、补充。
3、亚洲主要河流名称与分布。
教学难点
1、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2、学会一个地区地形、水系特点的一般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一、入
师:一曲雄伟壮阔的《亚洲雄风》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亚洲的上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巍峨的山脉、奔腾的河流、浩瀚的海洋、宽广的平原和勤劳的人民……此情此景我们心潮澎湃,今天就让我们伴着这首《亚洲雄风》走进亚洲、学习亚洲!
三、用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所学方法,来学习北美洲的地势、河流特点。首先观察北美地形图,再根据导学案中的北美洲习题,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地势以及河流特点。限时五分钟,然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讲解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上册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的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还是初次接触。
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3、通过对教材文字阐述的理解,把握归纳一个地区地形、气候和水系的一般方法。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播放有关亚洲自然环境典型图片的视频,引入亚洲自然环境一词。
然后,告诉学生所有这些图片和歌词展示的是亚洲自然环境的部分,亚洲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需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学过程
1、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他们的大致海拔。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读图得到的信息,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活动:阅读“亚洲地理集锦”,将文中所提及的地形单元,逐个在图6.6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让学生描述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这些地理事物的。
如:珠穆朗玛峰用一个黑色小三角表示,旁边标注8844.43米、西西伯利亚平原用一大片绿色表示等。
通过这些描述,学生可进一步熟悉并掌握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方法。
2、结合“活动”第一题第(1)、(2)问,引导学生就阅读“亚洲地形图”获得的经验和方法,阅读“北美洲地形图”,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3、判读“亚洲大陆沿北纬30º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验证已经分析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
活动:让学生沿东经80º画出一条线,通过小组讨论,说出沿东经80º的地形变化特点。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4、根据前面掌握的分析亚洲地形剖面图的方法,结合“活动”第一题第(3)问,引导学生分析“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º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分析深度可根据学生的水平而定,一般能够判断出东西高、中间低即可。
5、引导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上,按教材提示,找出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流入太平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入印度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流入北冰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读图小组讨论亚洲河流的流向问题,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注入印度洋的河流大致以什么样的方向流入海洋?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并根据结论结合亚洲的地势特点思考分析河流的流向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最终归纳得出:亚洲的河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入周边海洋。
6、结合“活动”第2题,引导学生通过读图6.11和图6.12,解释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北美洲地势中间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庞大的支流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板书设计:
1、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2、亚洲地势沿30ºN的地势变化特点:低——高——低
3、亚洲河流的流向: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注入太平洋的河流: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
没有注入海洋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