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新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 ________的情形,全诗传达出诗人 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地,或表达不与世俗沆瀣一气的傲岸人品,或表达对独立人品的追求。
谈谈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 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寂静、淡泊(或安闲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安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高傲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寂静、淡泊、欢乐的心情。
【分析】【分析】( 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述了更深夜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寂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幽静寂静、高雅绝俗的境地。
(2)做此题第一要认识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要点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安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单唯一人坐在幽静旺盛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表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寂静、淡泊、欢乐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寂静、淡泊(或安闲自得、自在)⑵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安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高傲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寂静、淡泊、欢乐的心情。
【议论】⑴ 此题观察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掌握,第一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括的意象,领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 此题观察诗歌的炼字,联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推测写出的内容。
联合写作背景领会表达的感情。
2.下边的诗歌,完成后边的题目。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鉴赏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全诗紧扣一个“________”字,按________推移展开叙述。
(2)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3)“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4)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①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容“花”?②“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意思通常指什么?【答案】(1)游;时间(2)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3)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5)①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光艳丽,所以用“明”。
②比喻困境后重新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解析】【分析】(1)题目“游山西村”紧扣一个“游”字展开写。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所以全诗按照时间推移展开叙述。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学出了农家的美好和热情好客,一个“足”字,是“充足”之意。
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
(3)“古风存”一句展现出的是对农民美好品质的赞美,突出农民服饰的简单、朴素,据此作答即可。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①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②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②重阳: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_______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南宋)吕本中①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首(其六)刘禹锡日照澄洲①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释】①澄洲:这里指江河中的陆地。
②江隈:江岸弯曲处。
(1)诗歌第一句中的“”“”二字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转移;第二句中的“”字写出了淘金人数的多。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客怀宋·何应龙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中“客怀处处不宜秋”中的“不宜秋”的原因是。
(从诗中找句子回答)(2)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唐)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下列选项中,对这两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横跨齐鲁两地,青色峰峦连绵不断,借此烘托泰山的形象。
B.“造化钟神秀”的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可谓匠心独具。
C.“荡胸生曾云”写的是虚景,作者借云雾缭绕的想象,抒发对山野生活的向往。
D.“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有了动态美,可谓别出心裁。
2.“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堪称唐朝诗坛最明亮的“双子星”。
李白的《望天门山》,先写天门山被江水从中间隔断,再以“____________①”一句描绘江水奔腾回旋之状;杜甫的《望岳》,则以“阴阳割昏晓”来凸显泰山之_______①,而“___________①”一句最能表现诗人极力想要将山间景色收入眼底的心情。
两首诗都围绕诗题中的“①________”字着笔,借自然雄奇壮丽的景色,抒发了青年诗人们的豪情壮志。
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碛中作①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①诗是岑参赴安西途中经过大沙漠时所作。
砖:沙漠。
①天;形容极西的地方。
3.甲诗中的“不干”用得巧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甲乙两诗都写于诗人第一次从军西征时,请概括两首诗表现的主题。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
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这里用“珠”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
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木兰花[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请说出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
【答案】(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2)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解析】【分析】(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
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
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
因此“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木兰花》‘闹’打通人的视听感觉,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
举出可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宋)戴复古②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B.高亢激昂C.恬淡悠扬D.轻快活泼(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足;疑(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语文初一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一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2.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⑴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理解,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本就充满着清幽的情愫,同时再结合诗句“素舸漫流间”等所描绘的景象,即可得出“清幽恬静”。
⑵本题为对比赏析,在分析的同时应首先对原诗句进行分析理解,“唯应共月还”一句形象描绘了诗人形单影只只有月亮作陪的场景,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也是表现作者只有月亮相伴的场景。
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两位诗人虽然孤身一人,但并不因此寂寥落寞,从两首诗的全诗中都不难得出共同情感:超然物外、安闲自得。
故答案为:⑴清幽恬静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意象所寄寓的感情的理解能力。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
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赏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先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相同点与不同点,再结合理解诗词的内容,选取合理角度,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言之有物即可。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①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①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②落灯花:旧时以灯油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1)诗歌前两句哪些词语交代了环境和时令?找出词语并说明环境和时令。
(2)诗人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描写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表现了自己怎样的心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
“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期野香成秉束② ,一篮不值五文钱。
【说明】① 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栽种兰花。
② 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 ________,“野香”比喻 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 ________。
【答案】( 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分析】【分析】(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昔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述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近来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特别喜爱兰花,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实质上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相同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一本正经,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才华横溢,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译文:以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此刻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 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 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评论】⑴ 此题观察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联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 此题观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述的光景特点上推测,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三是联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
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蝶恋花》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柳词借景抒情,苏词多用典故。
C.柳词委婉含蓄,苏词豪放激越。
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
【答案】(1)愁;狂(2)D【解析】【分析】(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蝶恋花》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紧扣一个“愁”字,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2)D.两首词的名句都出现在最后,《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故选D。
故答案为:⑴愁;狂;⑵D【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眼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蝶恋花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
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
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霁夜①(北宋·孔平仲②)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⑤。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⑥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霁夜:雨过天晴之夜。
②孔平仲:北宋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
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③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
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⑤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⑥南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
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因戍墙铃响而梦醒。
B.颔联先实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虚写“淡月笼云”的夏夜景色。
C.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
D.尾联由今夜推想到明朝,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夜色,在夜深人静之时尤显“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冷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颔联实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虚实对比。
C.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静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欣悦的意趣。
D.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
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
【答案】(1)B(2)C【解析】【分析】(1)B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B项表述错误,颔联“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是虚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是实写。
(2)理解诗歌内容,辨析四个选项可知,C项“表现出”表述错误,颈联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诗人的清秋逸兴,很有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⑴B;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找出两个体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羡”“醉”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
【答案】(1)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2)①选“羡”。
“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烂醉”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②选“醉”。
“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整体感知诗歌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题干要求的这两个物象,应在前两句诗中提取,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⑵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
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
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
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故答案为:⑴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⑵①选“羡”。
“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烂醉”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②选“醉”。
“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⑴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从诗句中筛选找出春季春季这一季节特征的事物,有“麦陇、翠浪、草根、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
⑵本题考查筛选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