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1
章节:选自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三框题
课时:10 分钟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解读: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本节课主要讲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即垂直地带性。
二、教材分析:
承上启下,地位重要:本节课节选自《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也是整本书的最后一节。对于本章来说,它是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对于整个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它是对必修1前面知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它又为后面学习必修2和必修3农业地域类型、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荒漠化的防治、区域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内容做了知识铺垫和理论指导,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对于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总体把握。
2. 能力基础: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但由于这部分的内容综合性、空间性强,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对于地理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不强,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3. 心理特征:高一学生探究欲旺盛,对自然地理景观非常感兴趣。因此,需要搜集与生活关联的景观图片和地图,以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够能分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
②能够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探究、图片展示、材料分析,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 教学重难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2. 重难点突破策略
①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利用图标比较分析,得出原因。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1. 教学方法:①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
养学生勇于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
②图表分析法:通过结合图表,比较热量和水分的数据,分析出原因,思路清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学习方法:
比较法:通过对比不同坡向、不同纬度位置、不同高度的山体,得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七、教具:课件等。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平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设置好教学活动,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发挥潜能的机会是备课时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也是教学设计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适时开展探究活动,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