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精选4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精选4篇)回到教育的原点篇1我平时书看的不多,阅读十分浅薄。
今年干训部推荐给校级领导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
一日,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
这本书让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1982年15岁的她走进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可她认为既然学了4年的师范,就该当一名好老师。
几经周折,终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晚了,她被分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这一干就是5 年。
先后教过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思想品德等几门课程。
这5年使她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开课的历练让她快速成长。
1995年至1997年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生语文教学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从此以后她成了中国小学界的一位名师。
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多次提到阅读与反思,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
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阅读从今天做起。
8-窦桂梅-回到教学原点
“当校舍一天比一天漂亮、教育技术一 天比一天先进、课程内容和类型一天比一天 丰富、教育科研一天比一天红火的时候,学 生们一却一天比一天更不喜欢学校,家长们 一天比一天更怀疑学校教育究竟能否使自己 的孩子得以全面发展。”
——朱小蔓《思想的回应: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解析: 大视野:中国教育的转型与阵痛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方面,教 育正在为他们展示着一幅全新的生活世界图 景,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快速变迁与教育 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导致的教育世界中的观念 混乱、行为失范和关系错位又为他们平添了 许多烦恼。
回到教育的原点
——定位、基础、修炼
清华附小 窦桂梅
从教育来讲:
今天,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教师的苦累 孩子的疲忧 家长的抱怨 社会的压力
学校病了:高考集体作弊、高考高薪移民、 高考前劝退、教室里的监视器…… 教师病了:体罚、心罚、职业倦怠、自杀…… 家长病了:形形色色补习班、棍棒、陪读、溺 爱、攀比、输不起…… 孩子病了:厌学、郁闷、抑郁、自杀、犯罪、 弑师……(高考撕书的图片、等红 灯睡觉的男孩) 因为教育,我们集体生病了!
铅笔的故事——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 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 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一、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 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 二、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 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 三、不要过于执着,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 正它; 四、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 部分总是在里面; 五、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 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 义。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4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1非常幸运,初识窦桂梅老师是在定海听《秋天的怀念》,她那一句句的“好好活”感人肺腑,激情四射的话语回荡在耳边,她的课触及到了我们的心灵深处。
再识她是在杭州千人万课的《牛郎织女》中,这么一篇冗长的民间小说就在窦老师的读读聊聊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时我感觉到窦老师不仅有激情,还饱含着幽默感。
留在最近印象中的是在宁波新经典大讲坛中的有关朗读的讲座,回忆起她重诵《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话语,让人语惊四座,一时间就觉得是情景再现。
今日捧起她的力作《回到教育的原点》进行咀嚼,真是受益匪浅呀!读到“秀”中方能“眉目清”这一篇章时,让我感受颇深。
记得上个学期,学校推出了骨干教师挂牌课,不善于听数学课的我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每次听完数学课,总是唏嘘不已,感叹数学课的轻松自在和脉络清晰,总在思考:什么时候能把数学课和语文课中和一下,或者语文课上成数学课的味道。
窦老师在书中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尽管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有其独特的丰富性,甚至“模糊性”,但是教学环节是否也尽量要简单,思路也尽量要简约。
真实、简约、扎实正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实效,课堂无论怎么改,都要让学生听得“懂”,落得“实”,教学的效果必须看得见。
如果把自己的课拍成录像,去细细回味,发现真是“惨不忍睹”:首先语言拖沓,口头禅不断,有时不放心学生的回答,总是把学生正确的回答重复了多遍。
(这好像是语文老师的通病),其实这样丝毫没有效果,反而会拖延了教学的时间。
其次,课堂调控能力一向是我的弱点,课要么是前紧后松,要么是前松后紧,遇到学生冷场的时候,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冒冷汗,遇到不能处理的地方便只有空堂几十秒的份了。
再次,是无目的的教学,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都需要有目的地去做,但是曾几何时,我是为了完成这个环节而实施,究竟是让学生怎么做或者要学会什么,连自己也不得而知。
记得我初次设计《搭石》教案时,把字词的教学和理解放在在第一课时,然后把课文的纯粹理解放在第二课时,在第二课时需要花五、六分钟左右来讲解什么是搭石和搭石的作用,然后再重点讲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具体体现,最后再讲一讲这搭石体现了乡村人们的什么品质。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有感1500字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有感1500字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有感1500字西林小学孙洪芹这本书的作者是窦桂梅,让我们先一起走近这位名师,感受她的魅力。
说起窦桂梅老师,在我国小语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我个人而言,她是我非常崇拜的偶像,她以丰厚的积淀,特有的激情,过人的才华,敏锐的智慧,高尚的人格成就了她的魅力。
窦桂梅,1967年4月出生在吉林省长白山脉的一个小山村,1982年,年仅15岁的她迈进了吉林师范学校的校门。
1986年毕业分配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达十六年之久。
xx年初,调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xx年,接棒清华附小第16任校长职位。
如今的窦桂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窦桂梅始终站在课堂,亲自执教,示范引领,用鲜活的课例表达她对教育的思考。
她的课堂教学智慧、细腻、唯美,管理工作扎实、细致而富于个性。
她对文本的解读,对师生的引领,对学校管理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在文字的魅力中。
不瞒大家说,这本书我反复翻阅了好几遍,为的是能说出些所以然来,阅读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被她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
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越加的佩服之至。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
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现在母语教育地位下降,母语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儿童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儿童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在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中缺乏地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都不容乐观。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篇一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她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
她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
窦老师的的见解精彩纷呈,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幽默诙谐又博大精深,让人看得意犹未尽、手不释卷。
窦老师在书中所叙述的一个个案例,流露出她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乎。
越是在乎,越是难忘,恰好也说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于窦老师平时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天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不凡的教育人生。
从教以来,月月年年,我也曾彷徨过,也曾抱怨过,看完了这本书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
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
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
寒夜孤灯,她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
我被她高雅的人格折服,更为她真诚的独白而惊叹。
篇二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的原点》得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听课过程中。
听完她的课也让我情不自禁地翻开这本书进行潜心阅读。
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得吸引人!文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眼,从走上教师的岗位已有5年。
在这五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四十分钟课堂,课到底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从未停止问过自己?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见功夫,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
上好一节课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有美妙的享受,有深远的影响。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回到教育的原点》是著名教育专家,书中全面的阐述了作者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很多都让我受益。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的阅读和反思的重要性。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作者在文中认为“读书一生”是老师的阅读态度。
读书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
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的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提升文学素养,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
我认为,教师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就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里的水一样不断吸收和容纳。
文中的《铅笔的故事》最能使我产生共鸣。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第一,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第二,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的痛苦,但这些疼痛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第三,不要过于执着,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第四,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第五,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
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这个故事的寓意深刻,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
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意义。
没有环境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
在学校里也是这样,我们必须要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所感所悟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所感所悟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响。
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开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年了,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一直有个习惯,一旦读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细节,或者有了新的感想,总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她的率真,她的投入,她的会说话的一颦一蹙,都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老师。
今天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教师是否情愿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究、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
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浅薄的认识。
(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
读了这些文字,我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三篇)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感触颇深,无论是对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教师素养还是书的内容。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这句话。
这句话在本书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刻与书为伴,要充满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断努力。
其中,读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这些知识很大程度来自书籍。
我们要阅读各方面知识的书籍来填补我们空缺的知识储备。
如今是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去充实我们自己。
现在孩子们需要一滴水,我们要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解决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说到读书,我不得不说窦老师,在我心中,窦老师已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书库。
窦老师读了那么多书:名著、教育书籍、历史哲学书籍等等。
看到那么多没有听到过的书名,我深感惭愧。
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枯竭,那是因为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时因为我读的书不够细,缺乏一定的思考。
窦老师激起了我读书的热情,我也要遨游在图书的海洋,而且读的书也要涉猎多方面,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反思,更要去写,用自己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篇天地,书写自己的疑惑,更书写自己的收获。
窦老师读书之丰富让我敬佩,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让我拍手叫绝。
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项,看到窦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惭愧有一次展现在了我的脸上。
窦老师的基本功如此扎实,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而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仅仅把基本功当成了作业来完成,检查时就突击,一点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
所以,要想练好基本功,不能光说不练,要付诸实际行动,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除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有她课前的精心备课。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爱在细节学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读后感符蓉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原点就是师生中流淌的爱;在王阳明的眼中教育的原点是在良知里;在犹太人看来,教育的原点是智慧;在爱因斯坦和罗丹心中,学习才是教育的原点。
纵观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一书,提出好的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原点,而窦老师心中的教育原点就是把“爱、良知、智慧、学习”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的回到教育的原点。
爱,是师生之爱,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当我们在讨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什么,大多数人回答的都是“爱”。
对于学生而言,“爱”当应爱在细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面对生活在当今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教师更需要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耐心,做一个有爱有良知的老师。
记起曾经教过一个学生,第一次上课趁我不注意,就开始打同桌,好在同桌身体无碍,也没有与她较真。
及时制止之后,又趁着我转身之时擅自离座,擦除我在黑板上写的字,之后更是拿着我的本子扔来扔去,一节课,就没几分钟是安静坐着的。
后来询问于老师同学才得知她是“有问题”的学生。
于是后面几天我绞尽脑汁在想以后如何让她不影响课堂,搜索枯肠,似乎没有什么很好的方法。
第二次上课,当我在调整学生们坐姿时,用枫叶贴奖励一些坐的好的同学,不经意间发现她腰板挺得直直的,规规矩矩坐在凳子上等待我的检查,于是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了她,在她小小的手上贴上一张红红的枫叶贴。
当时我看见了她在全班惊讶之声中眼睛里闪的亮光,原来她心里是多么期望老师表扬,以前的捣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我微笑着和她说,只要你认真听课,老师就会奖励你枫叶贴。
果然一堂课下来,我轻松了不少,尽管一堂课40分钟她没有一直保持安安静静的,但她从一个字也不写到能歪歪扭扭写一版字,这说明她也在认真听课,这些我已经很满足了。
离开他们半年之后,当我匆匆去往办公室,路过学校楼道间,遇见了很多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也看见了她徘徊在厕所的楼道间,就在我一脚踏进办公室之门,她后脚拦住了即将关上的门,探着身子,把脑袋伸进办公室,冲着我大声的喊了一声“符老师,好!”。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那么要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呢?窦桂梅老师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告诉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要先学会阅读与反思。
窦老师的阅读之旅,由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由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而后由阅读名著走向精神成熟。
几年来,记载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正是由于阅读的不断沉淀累积,使窦桂梅老师最终能谱写下美妙动人的教育华章,成为青年教师的领路人。
所以教师要多读书。
读书多的未必能成为优秀教师,但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肯定成不了优秀教师。
窦桂梅老师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如同海绵吸水一般不断吸收。
不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就需要一桶水”的角度来说,单是从教师自身的良性发展层面看,读书也同样是一种提升自我,充实人生的首要因素。
无论是研读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还是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读书,我们丰富了自身,也开阔了自身,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如果说阅读为窦老师提供了登高远望的平台,登上了巨人的肩膀,那么反思则一次次地让老师回到原点,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在书中,窦老师提到,我们这些小学老师做到用文字记录自己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美丽容颜”。
“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
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
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回到教育的原点
提升自我幸福教学——读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所感冉冉《回到教育的原点》是窦桂梅老师10多本著作中的一本。
窦老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
读完这本书,对一个刚从教几年的年轻教师来说受益匪浅。
窦桂梅老师是语文界的标杆,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口号,不是为了谁而学,她提出要“无条件的热爱学习”,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难怪她能够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叹、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精神的震撼、思想的洗礼。
书中,窦老师“三个超越”的理念越琢磨韵味就越浓厚。
一是超越教材。
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而必须在量上、质上都有所超越。
量上要拓展内容,扩大学生的积累,质上要提升学生的认识。
相对自己而言一学期的学习中总担心课时不够,完成不了任务。
我很想给孩子拓展,让他们的思维不局限于课本,也经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对,或者是时间的安排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认定自己追求的教育目的,让孩子顺其自然恰如其分得学,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是超越课堂。
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窦老师的“发现父母”便是一个最让我感动的活动。
在我的教学中,五年级上册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单元学习要分析人物的特点、性格,探究哪个情节的曲折、生动,更能表达主人公的情感,学生们的学习已经机械,而离我们最近的人、最能让我们感动的人——爸爸妈妈却被忽视了。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无法引起他们的关注,写作中无非是“妈妈带我去看病”“妈妈吃鱼头”老生常谈的故事。
三是超越教师。
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应该成为孩子百读不厌的大书。
我必须不断成长,“和学生一起幸福的成长”。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对于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下面是精心为您整理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1窦桂梅老师,被友亲切地称为“玫瑰”,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
我当然也不例外,也是窦老师的忠实粉丝。
今年暑假,我认真拜读了窦老师写的《回到教育原点》这本书,让我对窦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窦老师,我将以你为榜样,努力做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阅读中经营生活窦老师已经年近半百,但从她的衣着打扮和外貌来看,却显得很年轻。
我觉得这与她坚持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读书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
窦老师的一句名言:“工资再低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可见,窦老师将书看得多重。
在《回到教育原点》这本书中,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
在读书这一点上,我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才行。
曾几何时,听过这个培训,那个培训后,真知道自己该坚持读书,可没坚持几天,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让自己的读书行动虎头蛇尾了。
现在想想,实在不应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生读书人。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不读书,怎么能培养终生读书的学生呢。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
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读书。
读书不仅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也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
为此,从现在开始,我要赶快加入到读书这一行列中,从阅读窦老师写的各种书以及窦老师推荐的一些书开始,读经典教育书籍,例如:《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怎样和学生说话》等,这样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读文学社科经典,例如:《简•爱》、《复活》等,去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从而拥有自我的价值判断与自我升的能力,更好地享受生活;读儿童经典,例如:《父与子》、《夏洛的》等,慢慢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们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从而更好地引领孩子成长。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
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
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
于是,疯狂地阅读一本本教育论著,接受一次次新颖理念的洗礼,有如狂蜂浪蝶不断四处寻求。
越吸纳越困惑,找不到方向,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又将往哪里去,越发觉得教育教学的错乱与失控。
于是乎,心生埋怨,身负繁重,茫然四顾了。
怎么办?怎么办!无数次的呼唤,无数次的反省,无数次的诘问。
我们是否能够,暂时停下已经乱拍的脚步,细细思虑,摆在面前的千条路径,哪条值得冲刺,哪条确定是捷径,或至少不会迂回绕弯?诸位或许以为,这是一条简单而普通的命题,但我却以为是一条本质性的“存在”。
回到学习的常识吧,也许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复杂问题的简单脉络和核心价值。
1.阅读,回到经典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
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
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着实令人痛心。
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
无条件的热爱学习。
有条件的热爱学习,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无论怎样也要创新的学。
书,让我们女教师高贵起来。
看书,女人最好的化妆品。
读书,真好,我们的信仰。
读书,我们的生活。
书静静等你去欣赏与阅读。
教师,永远的学习者。
世界上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树。
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是无影无踪,走的时让你损失惨重。
读书也让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
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一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的引人!一直很佩服上课激情澎湃的窦桂梅老师,所以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刚购了这本窦桂梅所著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把这本书借来好好看看。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
”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
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我把下面的这段文字摘录下,引以为戒吧:以书为友,学会子啊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的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苦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她爱写作,“语言是开出来看得到的心灵之花。
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写什么——记号这一课的实录,写好这一课的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学反思,充分反映教学的自主和自省。
为什么而写——用文字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额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不拘一格、多样多样的书写形式,“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有了这样的记录,便具有了理性的色彩,“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最终改变我们的课堂。
她从三方面谈“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
专业自信——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专业自信。
坚持读书、写随笔,更重要的是回到实践中积累和反思,捕捉到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从这些经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
《回到教育原点》心得体会
——读窦桂梅《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 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胶州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北 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博士学 位。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 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附小一 体化集团总校校长 。
2020年9月4日,被教育部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回到素养
回到本原
《回到教育原点》
回到教研
回到教改
回到课堂
一、提升自身教育素养是关键
与经典为友 多读名著,阅读儿童经典,要读文学社科经典......
练好“内功” 写得一手好字,练就一副好口才,写一篇好的文章......
二、提高课堂实效是根本
不断深入新课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
针对不同年段,把握好不同课型:,阅读精讲课,阅读分享课, 习作教学课等。
三、写作沉淀教育智慧
第一、为什么写? 第二、写什么? 第三,坚持教育写作有什么意义?
读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读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年前,在“千岛之春名师教学观摩会”上,我听了当时还是北京清华附⼩副校长的窦桂梅⽼师上的⼀节《秋天的怀念》,当场就感动得泪眼婆娑,回去之后痛下决⼼⼀定要向名师靠拢,学习他们的刻苦钻研、不断反思精神,要努⼒让⾃⼰也变得优秀起来。
⼀直以来,窦⽼师就是我的偶像,我经常拜读她的的课例和论⽂,把她的经验⽤到⾃⼰的教育教学⼯作中,我还收藏了她的博客,紧张的⼯作之余可以经常到那⾥吸点灵⽓,欣赏她清新质朴的⽂笔,学习她超前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感受她豁达的⼈⽣态度。
这个暑假,利⽤休息时间,我⼜认真拜读了窦桂梅⽼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窦⽼师从回到素养、回到课堂、回到制度、回到教育四⽅⾯阐述回到教育的原点,全⽅位阐述了她的教育教学观、学⽣观,特别是关于语⽂教学与学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尤其是课例部分,⽣动地体现了她的教学魅⼒,让我读了以后感觉眼前豁然开朗,真的是受益匪浅。
窦⽼师⽤她的⼀⽣在反思⾃⼰的教育教学⼯作,她⼀直笔耕不辍,合上这本书后书以后,我也⼀直在问⾃⼰:我与窦⽼师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为什么会有这些差距?怎样才能缩短差距?我觉得我与窦⽼师的差距,⾸先是⽂化底蕴上的差距。
《回到教育的原点》中窦⽼师提到的第⼀点就是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来。
窦⽼师指出语⽂教师应当成为“语⽂的化⾝”,我们要专⼼⾏⾛于课堂间,尽⼼沉淀于课堂后。
读书,是每个语⽂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命⽅式。
她在阅读中经营⽣活,读⼉童经典、读⽂学社可经典、读经典教育书。
每⼀次听窦桂梅、王崧⾈、管建刚、虞⼤明等名师的课或报告,我们都会感到这些名师的教学语⾔妙趣横⽣,幽默顺畅,⾃然亲切。
在惊叹他们⼝才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丰厚的⽂化底蕴。
相⽐之下,我们普通⽼师的⽂化底蕴就显得极其薄弱、肤浅。
这也许是我们课堂教学缺乏⽣机与活⼒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差距。
每次听这些名师的报告,我们都这样的感受: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那么透彻,他们的理念那么前卫、先进,他们对教学的思考那么深⼊,这也是我们感到⾃叹不如的。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李文波这学期,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学的原点》一书,受益深刻。
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
读完这本书,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
”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经典教育书籍。
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她还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曾经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天工作下来根本没有时间给自己充电,我们的时间已经被批改作业、备课等事情填满,每天都是处于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然而读书是却是我们得以保持智慧鲜活的唯一途径,一旦停止学习,课堂将变得味如嚼蜡。
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
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
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
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追寻回归的路——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有感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
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
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
“不管怎样,总要读书。
不管怎样,总要善良。
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过去我们一直追求改革之路,现在却总想寻找一条回归之路,回到教育的原点。
什么是教育,回到教育,我们又能做什么,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后,又让我明白了许多。
阅读,回到经典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
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
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着实令人痛心。
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
无条件的热爱学习。
有条件的热爱学习,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无论怎样也要创新的学。
书,让我们女教师高贵起来。
看书,女人最好的化妆品。
读书,真好,我们的信仰。
读书,我们的生活。
书静静等你去欣赏与阅读。
教师,永远的学习者。
世界上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树。
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是无影无踪,走的时让你损失惨重。
读书也让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
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
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
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
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之书,反复地读,来回地品。
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
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
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
于是,疯狂地阅读一本本教育论著,接受一次次新颖理念的洗礼,有如狂蜂浪蝶不断四处寻求。
越吸纳越困惑,找不到方向,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又将往哪里去,越发觉得教育教学的错乱与失控。
于是乎,心生埋怨,身负繁重,茫然四顾了。
怎么办?怎么办!无数次的呼唤,无数次的反省,无数次的诘问。
我们是否能够,暂时停下已经乱拍的脚步,细细思虑,摆在面前的千条路径,哪条值得冲刺,哪条确定是捷径,或至少不会迂回绕弯?诸位或许以为,这是一条简单而普通的命题,但我却以为是一条本质性的“存在”。
回到学习的常识吧,也许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复杂问题的简单脉络和核心价值。
1.阅读,回到经典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
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
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着实令人痛心。
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
无条件的热爱学习。
有条件的热爱学习,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无论怎样也要创新的学。
书,让我们女教师高贵起来。
看书,女人最好的化妆品。
读书,真好,我们的信仰。
读书,我们的生活。
书静静等你去欣赏与阅读。
教师,永远的学习者。
世界上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树。
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是无影无踪,走的时让你损失惨重。
读书也让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
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
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
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
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之书,反复地读,来回地品。
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之书,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成长道途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一生的人生走向。
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等文学类的;《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漫话》、《教育人类学》等教育类的……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
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
同理,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
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透亮着教育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它阅读的精、气、神。
学习,学习,从来没有快乐而言,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为艰苦的过程。
15岁走出那弯弯的大山——四年的师范学习——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再读,这一过程都付出意志努力、体力、脑力,学习要有激情和状态;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还有“韧”劲的学习,“恒”劲积累。
读书是广泛的,不仅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读书改变了我。
读书改变命运,学习的结果让我体验到了快乐,学习让我有了尊严。
最近,我一直重读一部部“过去的小说”。
《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是久违了的感觉,当年阅读时的感觉简直无法和这次阅读旅行相比。
在回读中,你更了解了作家的写作特点,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更丰富的人性理解。
泪水因澄明而让内心愈加柔软。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2.上网,避免每日挂在上面鲁迅说“我尚能生存,我仍需学习”;张中行说“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那就读读书,写写文章”;商友敬说“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这些逝去的老者,是手捧书籍走向人生的一步步阶梯的。
当下的图文阅读、快餐阅读、网络阅读不绝于耳。
它的确给我们资料搜索和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便捷。
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替代纸质阅读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心智享受。
要养成捧书阅读的习惯,避免成天“挂”在网上。
尽管说,网上有许多电子经典教育图书,可是缤纷变幻的图片装饰,跳跃不止的聊天画像,动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早就将内心“HIGH”到云里雾里。
“非典”期间,学校放假,我开始沉迷网络,也相识了不少网友,每天上网竟在八个小时以上,阅读信息,发表帖子,不亦乐乎。
网上,发现山外能人,他们的阅读背景异常深厚,发表言论一语中的。
这是给我触动的地方。
但也有困惑,一年下来,感觉网上阅读获得的,大多是“碎片”,缺少网下整本书阅读体验的凝神静思,虽说这一年进步不小。
后来,我淡出网络,回到书本的静态阅读中。
她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等待着你的欣赏与阅读,是那些书制的经典,敞开我们的生命空间,一页页地翻阅着,铅印的字体,让你穿越时空的隧道,思绪尽情地想像,情感尽情地舒展。
我不只一次地感叹,如果我没有喜欢上经典阅读,我心灵生活该是怎样的晦暗,生命气息又是怎样的灰蒙!如果没有挤出时间阅读这些书,我必将生活在枯寂与庸碌中,也必将失去了追求未来美好的勇气和动力。
远离股市与游戏,在规范高效的知识、能力训练之余,适当留一点自由、闲暇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更多的和经典中的大师对话,是不是教师最惬意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行为?那种“一卷在手,琅琅上口”的展卷阅读的幸福感、祥和感、澄澈感,是电脑网络绝对无法赋予的。
3.备课,必须付出艰苦努力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偷懒了,凡是“拿来”,已成为大多人的理所当然。
孩子们呢,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了。
老师们采取各种办法,想着怎样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变着花样哄孩子学习,这可把老师累坏了。
降低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痛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学习,当然是我们的要务。
但,必须声明的是,要“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学习或教书是甜美的苦役,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凭外力。
幻想借助某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其结果都是徒劳。
除却个别天才,芸芸众生热爱学习、钻研业务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付出艰苦努力而形成的。
曾听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想来,既是自我惰性的借口,也是自我生命的玩笑。
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
正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教书一样。
学习与教书,既是一种付出,也就意味着艰苦,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
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让我们体验到快乐。
提不起兴趣面对艰苦的学习和备课的教师,是一种罪过。
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
就其中备课一环,是艰苦的准备过程。
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备”的要素太多了。
取其中的解读教材来说,我每一次阅读以前,不查看任何评论,不搜索任何与之相关的资料。
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
以“读者”身份挖掘教材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于我来讲,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艰难的爬坡。
我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的理解和观点影响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带着“现成经验”去验证或批判文本,而是自己努力成为文章的知己。
事后,再阅读相关材料,对比中会常感到自己的浅显,于是激发你要不断地学习。
“艰苦”的学习或备课之后,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到化成自己的语言与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原野上就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这样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4.生活,融入“共同体”中这里的“共同体”有点像过去说的“集体”,但超越了集体的意味。
因为过去的集体没有“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即没有自己,也提升自己。
现在更多的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共同体中更好地学习?让我们先听听铅笔的故事——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第一、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第二、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第三、不要过于执着,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第四、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第五、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
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
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
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一事无成。
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这种“场”,去感受它的强劲力量。
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
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当然,没有共同学习目标的集体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随时会被其他人征服,更可能被自己的惰性征服。
同样,一所学校没有共同的“精神话语”,没有共同的事业追求,将会成为尔虞我诈的角斗场。
一旦学校的天空,没有精神诉求,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自然难以真正的幸福了。
你会发现没有“共同体”的学校:“一些事没人做,一些人没事做。
没事的人盯着做事的人,议论做事的人做的事,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做不好事。
一些没事的人总是没事做,一些做事的人总是做不了事。
一些没事的人滋事闹事,使得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或者干脆就不做事。
结果好事变坏事,小事变大事,简单的事变复杂的事。
”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策。
一所学校的成功,不是因为一大堆人各做自己的事,而构成一个结果,而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事业,不断学习,形成一种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没有“共同体”学习背景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实现几种可能。
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
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
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