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合集下载

浅谈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

浅谈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
言,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 的个性化程度 , 即作 为个 体 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 包括物质生活和精
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 他社会关系。因而 , 社会关系直接决定着人 的本质 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 如何 , 决定着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如何。正是 观 的全面发展 ,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的全 面发展 , 在这个意义上 , 克思说 , 马 个人 的全面性 不是想象 人格 、 智力、 能力、 体力、 创造 力的全面发展 , 等等 。 的或设想的全面性 , 而是他 的现实关 系和观念关系 人 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或者说社会的全面发展 和个
展。 由于每个人 的 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 已经 与他人
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 是马克思崇高理想 中的新
社会——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但长期 以来 , 论 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一致 , 无 所以通过个人能力 和素质 是党的建设、 学术研究 , 还是思想 教育 、 理论宣传 , 的全面发展来促进全社会发展 , 将成为人类历史上 都较少涉及这个 问题。世纪之初 , 江泽民同志在纪 最合理最有效 的发展形式。 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重提了这
条件 , 人们通过 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人的全面发
[ 收稿 日期]20 0 — 3 06— 2 0 [ 作者简介]吴作椿(96 ) 男, 16 一 , 福建永定人 , 中共龙岩市委党校讲师 , 究方向 : 研 当代 中国哲学。
1 0
维普资讯
能力体系。在这个体 系中 , 的体力和智力是其 中 人
级政党所孜孜 以求 的最终奋斗 目标。在 马克思 看 来,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 自由人的联合体” 每 ,
个人都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 充分体现 自己特长 的、 深刻挖掘 自己潜能的、 完全符合 自己心愿的、 最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引言: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和作用,强调了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劳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1. 劳动是人类基本活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创造性实践的过程。

通过劳动,人类改变着自然界,创造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

劳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劳动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2.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石马克思强调,劳动教育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人的独立、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动教育,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积累实践经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道德,增强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3. 劳动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强调,劳动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和自身需求的满足。

在劳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综合素质的人才。

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和创造力。

同时,劳动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道德和职业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1. 坚持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理念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劳动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和自身需求的满足。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教 育 与 教 学
制约 着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 面, 人 的低水 平智力 和体力 的发 展又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但二者的统一性却表现更 为突 出, 即人们求生、 求发展 的欲望 必然刺 激人的 主观能 动性 的发挥, 从而促进 社会逐 步向前 发展, 而并没 有因二 者的矛盾导致 社会停滞甚至退步。到了奴隶社会、 封建社 会, 特别是资本 主义 社会 虽然 社会 生产 力水 平 在不 断提 高, 但由于与之相适应的奴隶、 封建、 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 础 的生产关 系决定了这 些社会的 基本经济规 律必然要求 个人 消费品的分配 ( 包括物质产 品和精神产 品) 服从和有 利于 剥削阶级的生存与发展, 而不利于广大劳动人民的需 要。因此, 这时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矛盾 性更 为突出, 即虽然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相互依存的统一 关系 , 并也最终促进了 社会的 发展, 但毕竟 因受剥 削的广 大劳 动群众的发展没有享受到平等自由公平的待遇, 则势 必影 响到他们积极性、 创造性 的充分 发挥, 从而使 社会发 展受到一定的 影响。到 了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它是建立在 生产 力大大发展乃至极大发展基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因 而 其基本经 济规律必然 要求在生 产高度的基 础上不断 满 足 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 质文化需 求。这时 人的 发 展 和社会发展虽仍客观上仍存在一定矛盾, 但二者统一 的 一 面却表现更为突出。即二 者不但 要求且 能够达 到越 来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2 � 郑式阐 ,周仁贵

� 教 育 与 教 学
[1.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 8 ; 2 .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 4 0006 5 ]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和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和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和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感知、社交、道德、知识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和目标。

它涉及到个体的健康、幸福和成功,并追求个体在各个领域都能达到最优状态。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健康的发展。

生理健康是指个体身体状况的良好状态,包括健康的体重、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适度的运动等方面。

只有身体健康,个体才能有精力和体力去追求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次,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心理健康涉及到个体心理状态的平衡和稳定,包括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和自尊等。

个体需要有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感知能力的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感知能力主要包括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对自己内心感受的了解。

这方面的发展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社交能力的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交能力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关系,包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等。

个体的社交能力发展良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道德素养的提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

道德素养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规范和个人责任的认知和遵守。

它涉及到个体的价值观、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准则等方面。

个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遵守道德规范,为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应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知识的获取涉及到对各个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等。

知识的应用则是个体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感知能力、社交能力、道德素养和知识的获取和应用等。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个体才能达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个体的幸福和成功。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2020年第12期教育视点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张芮昕赵春雨摘要:劳动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范畴和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进入再加强阶段,在新的时代命题下,推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理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发展;价值理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20日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自国家最高层面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

新时代再提劳动教育,并单独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再发展(一)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早在150余年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基本矛盾时,就曾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解释,并将劳动教育放置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进行考察。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对劳动教育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在其社会主体论、劳动价值论以及社会再生产理论中都涉及到了劳动教育思想。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革命的发展,在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条件的同时,还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劳动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的生存境遇的反思与批判,指出人的解放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劳动教育,并且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消解社会分工对人造成的片面性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主观条件。

同时,劳动教育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统一,积累的物质财富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在通识教育引领下,对贵阳学院创设基础学院的思考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在通识教育引领下,对贵阳学院创设基础学院的思考

go s fh r c ls f ut an ln ; )t b i em dl f u i t gt et bsdo “ 3 u ie a odueo epi i e lvt gt et 2 o ul t o e o hv i a ns ae n 1+ ” nvr l t n p oc i i a s dh c an l s eu ao ie y“ o bnt no c neadpat e ; )t etbi ecne t dfnt no e set l dct ng ddb cm iao f i c r i ” 3 o s lh t ocp uc o fnw esni i u i se n cc a s h n a i a sh l; )t cmeth ai b i ig f nvr l d c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 ole 5 oefr em ae n o nvr d - c o s 4 o e n tebs ul n i s uai a c l ; )t noc t a gmet f ies e u c d ou e ae o l  ̄ eh n u l a
问题 的提 出
14 99年新 中国成立后 , 国在继承原有大学制度的同时 , 我 以解放区高等学校 管理为基础 , 借鉴苏联 的
经验 , 建立了高等教育体系, 将苏联大学培养高级专 门人才的传统在 中国全 面推行 。在大学职能方 面, 强
调人才培养 的单一职能, 人为地取消了现代大学作为科研 中心的功能。在人才培养 的理念方面 , 强调为工
R N G n -a , A G H n ,P N n —U E a g i Y N o g E G Wa gS jn
( uyn o ee G iag G i o , 5 0 5 G i gC lg , uyn , uz u 5 00 ) a l h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理想是指我们对于教育的目标、价值和未来走向的一种综合性的理念与思考。

教育理想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健康、智慧、人文和专业知识等多方面的素养,成为一个有责任心、能力强、具有社会价值的个体。

如何实现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

身体健康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学习和社会实践,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其次,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创造力是人的特有能力,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教育方式也应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注重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的灵魂,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基础。

人文素养包括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以及对人的尊重与理解等。

学校应加强对人文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渊博性。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关心社会发展和他人的困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

最后,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应通过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机会,提供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

总之,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着力点

为什么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 1、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 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性 工作。 •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 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 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素质:
• 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 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实践,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 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为什么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素质教育, 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和支撑,拓展和延伸思 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间,寻求两者相互促进,共 同提高的结合点,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促进人 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 1、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 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 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 2、要以公民道德规范为基础内容,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 育。要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 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 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为什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理 想信念教育对于人才的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
有决定性作用。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处于低潮
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 调整的情况下,人们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并探讨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知识是培养人的基础,通过学习各类学科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

但知识的传授并不只是盲目地灌输,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本质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创新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做出新的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价值观念的培养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

学生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学生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育的本质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应该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关心他人的利益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和公共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做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具体做法。

首先,教育要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他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他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也对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他也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能仅仅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生活质量。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进步本身。

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而不是成为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滥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科学技术成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工具,使人们失去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

他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科学技术的公有化,使科学技术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还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制度相适应。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不合理性,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为目标。

他主张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能忽视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制度相适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借鉴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努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做出贡献。

育人为本名词解释

育人为本名词解释

育人为本名词解释
育人为本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是一种注重发展人的潜能和自主性的教育方式。

具体来说,育人为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学生为主体。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
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智力、体魄、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完善的发展,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

3. 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己任。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
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良知、有担当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育人为本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只有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通过社会实践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一、教育目标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马克思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的目标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智力、体魄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注重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指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实践,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3.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团队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目标的体现。

在教育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重:1.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创新实践项目: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学生提出并实施自己的创新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涉及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实践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如实验、实地考察等。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

人 的 本 质 ,强调 人 是 实 践 的 主 体 ,也 是 历 史 的 主 体 ,而
“ 史 不 过 是 追 求 着 自己 的 目 的 的 人 的 活 动 而 已” 它 从 历 ,“ 现 实 的 前 提 出 发 ,一 刻 也 离 不 开 这 种 前 提 。 它 的前 提 是 人 ,但 不 是 某 种 虚 幻 的 离 群 索 居 和 固 定 不 变 状 态 中 的 人 , 而 是处 在 现 实 的 、可 以通 过 经 验 观 察 到 的 、在 一 定条 件 下 进 行 发 展 过 程 中 的人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用 这 样 一 段 话 来 说 明他 们 实践 的唯 物 史 观 :“ 此 可 见 , 事 情 是 这 样 的 : 以 由
就 是 要 以实 现人 的全 面发 展 为 目标 ,从 人 民 群众 的根 本 利 益 出发 谋 发展 、促 发 展 、保 发 展 ,不 断 满 足 人 民群 众 日益 增 长 的 物 质 文化 需 要 ,切 实 保 障 人 民群 众 的 经济 、政 治 和 文 化权 益 ,让 发 展 的 成 果 惠 及 全体 人 民 。 学 习实 践 科 学 发 ”
展 观 ,一个 非 常 重 要 的 问 题 就 在 于要 深 刻 理 解 和 把 握 “ 人
扬 弃 资 本 主义 的生 产 目 的 ,重 新 把 人 作 为 生 产 的 目的 。共
产 主 义 消 除 了劳 动 异 化 ,实 现 了 “ 正 自 由的 劳 动 ” 真 。它 能 “ 每一 个 人 提 供 全 面 发 展 和表 现 自 己 全 部 的体 力 的 和 脑 给 力 的 能 力 的机 会 ,这 样 ,生 产 劳 动 就 不 再 是 奴 役 人 的 手 段 ,而 成 了 解 放 人 的 手段 。 因此 ,生 产 劳 动 就 从 一 种 负 担

职业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职业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职业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作者:王姗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1期摘要文章从黄炎培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观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探讨了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WANG Shan(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250014)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Huang Yanpei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make the workers love work"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and to explor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how should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ividual development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已深入人心。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20分)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20分)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20分)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科学发展观强调依赖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科学分析和预测,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发展观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利益至上,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它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统一。

4. 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立足于全局、着眼于长远,以人的创造力为源泉,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
以发展观念变革、改革方法创新、系统工程设计的创新思维,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创新进程。

综上所述,在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内涵体现为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并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发展

以人为本发展

以人为本发展一、背景介绍以人为本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中,将人的需求和福祉置于首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发展战略的核心。

二、重要性和价值1. 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以人为本发展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能够自由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2. 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以人为本发展倡导社会公正和包容,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机会,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3. 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人为本发展关注人的综合福祉,追求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相结合,使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得到满足和幸福感。

4. 推动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途径和措施1. 教育和培训: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增强其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 健康保障: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提供全民医疗保障,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 就业和创业:积极促进就业和创业,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歧视,鼓励人们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4. 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5. 公共服务: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包括交通、住房、环境等,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6. 社会参与和民主治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决策,加强民主治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实现民主社会的建设。

四、案例分析以人为本发展的理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1. 挪威:挪威是一个以人为本发展的典范,其高度发达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位居全球前列。

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人

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人

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人人生的目标不在于成为富翁、智者或其他某一方面的专才,而是要在这个世界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成为一名富有人文情怀、包容开放、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是成功的,更是有价值的。

1. 知识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是开拓视野、强化认知、创新发展的基础。

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视野开阔,能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不会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逻辑思考上也更为灵活。

因此,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

学习不仅体现在学业方面,泛指在各种情境下学习、感悟、总结。

比如,在社交场合,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在工作中,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在生活中,通过阅读、旅游等多种方式,延伸自己的知识面。

学习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应该是一种终身的行为习惯。

2. 活动是全面发展的要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尽可能地去探索、尝试各种经历。

活动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里的活动包含的范畴很广,比如运动、表演艺术、社交活动等。

首先,运动对身体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各种运动能够锻炼身体、强化体质,而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状态和行为。

各种运动中都蕴藏着教育意义,比如团队协作、竞争意识、理性思维等。

而表演艺术,则可以培养人的艺术细胞、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在欣赏和创造中,得到非凡的精神享受。

社交活动则更是关系到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情感方面的发展。

3. 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心理健康是人生的基础,影响到人的思想、行为、能力等多方面。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境,包括人际关系、职业生涯的上升打击、亲人离世等,这些让我们感到悲伤和沉重。

危机是必然遭遇的,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如何保证心理健康,以及如何让生命离不开自己。

首先,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知道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其次,不要放弃对自己关心的人的爱,同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在家庭、朋友和专业心理辅导方面都可以寻求支援。

总之,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人,需要知识、活动和心理健康三者的支撑。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

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变为现实。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发展是指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协调和提升,达到一个整体发展的目标。

在当代社会,全面发展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目标之中,并成为人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追求的重要内容。

首先,全面发展要求个人在物质生活、知识水平、身心健康、道德素质等方面都得到提升。

物质生活是人们基本的需求之一,只有满足了物质需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但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还需要个人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同时,身心健康也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身体和精神都健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创造。

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的体现,全面发展要求个人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扎实的道德基础,这样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为他人服务,并回报社会。

全面发展也要求社会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改善和提升。

在教育领域,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仅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经济领域,全面发展要求经济能够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就业机会,并提供更好的经济环境,以便人们能够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在社会管理领域,全面发展要求政府能够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保障社会安全和公平,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全面发展的实现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指人们能够在一个和谐、稳定、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企业要精心经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进取,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全面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够有稳定、繁荣的未来。

我们应该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努力追求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全面发展的目标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富裕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二)——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和心理、道德构成整个课程标准内容最主要的四大板块。

一、关于法制教育——内涵与重点1.多种角度理解法律(1)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从“法”的词源看,喻意是公平和正义。

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普法教育,往往是让人们了解有哪些法,将法律教育简化成法律知识的教育、法律条文的了解。

(3)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在社会层次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为实施手段。

(4)从法律的特征来看,首先,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行为规范多而且细致,法律主要是围绕权利和义务,所以它是概括、普遍而且是非常严谨的。

(5)从法律的内容上看,我国的十类主要部门法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劳动法、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军事法、科教文卫法。

2.关于法制教育(1)法律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法制观念的树立,形成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

(2)就个体来说,法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行使各种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一直内在的精神和修养。

(3)树立法制观念包括对法律制度的看法与态度,还包括尊重和自觉执行法律的思想意识。

学习思想品德课上法律的内容,一个就是法律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关系来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另一个就是我们要重点培养一个人的法律态度、意识,包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的精神,这是在法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当中需要把握的两个重要的方面。

3.《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初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第一,进一步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增强宪法意识。

第二,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三,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懂得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懂得不承担法定义务或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懂得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着重了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第五,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含义,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违法犯罪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第六,懂得未成年人权益应当受到国家保护,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自我保护和维权的方法,学会采用诉讼或者非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4.《标准(2011年版)》中法律教育的重点内容新课标和旧课标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课标进行的改动。

在整个内容上的改动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体现时代性,一个是以儿童成长发展为主线。

关于此次课程标准中法律教育的重点内容可以分成知识价值、行为能力两个部分。

第一,知识与价值:(1)认识法律的本质,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理。

(2)理解违法要承担责任,受到制裁。

(3)知晓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

(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5)知道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6)知晓在人身、受教育、经济、消费等方面的权利与权益。

第二,行为与能力:总的来说,通过法律的教育一方面要让孩子懂得一些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具体的能力。

(1)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这个相对宏观但是最基本的原则和目标,法律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2)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这个方面就是应用法律,实际上就是守法、用法、维权。

(3)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经济权利,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这个方面实际上强调保护自己,特别强调用法律保护自己。

(4)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

二、国情教育——特点、内容及重点1.关于国情教育简单地说国情教育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在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报效祖国的意志品质,有人将其简化成为知国、爱国、报国。

(2)国情教育涉及到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

(3)国情教育以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人文精神、共同理想、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理解与开放等为重要内容。

(4)国情教育涉及到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思想品德课重在价值的确立与能力、情感的培养。

2.国情教育的内容爱国、爱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初中生国情教育重要内容。

爱国包括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包括知道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关心社会的变化。

3.《标准(2011年版)》中国情教育的重点内容(1)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和政策,有可持续发展意识。

(2)知道民族方面的知识和指导思想。

(3)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共同理想和协调发展方针。

(4)了解中华文化传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与世界对话的意识。

(5)了解科教兴国的战略,增强创新意识。

(6)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树立全球观念。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学习心得一、教师专业标准的意涵1. 三个维度维度是指一种视角、是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个视角。

对自己——专业认同对社会——专业问责对教师——内心的统一性对学校——标准的一致性对公众——标准的一致性2. 对职业的理解“我”和国家的关系“我”和职业的关系“我”和专业成长的关系“我”和社会的关系“我”和同事的关系小学教育是教育下一代公民的事业,要符合社会对事业的希望,在事业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3. 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关爱+重视+保护:特别是“安全”尊重+维护+平等对待:特别是“不歧视、不体罚”信任+尊重差异:特别是“满足差异”积极工作:目标是“快乐的学校生活”4.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按照儿童规律进行教育5. 个人修养合理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习心得生命教育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1、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和首要前提。

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才能谈得上创造生命的价值。

不管生命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只有生命存在,发展才有可能。

因此,必须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短暂,体验生命的可贵。

2、生存能力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这是生命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存能力差,是年青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加强对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特别是增强心理的调适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教育,将会使他们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

3、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的提升能力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

要使生命有质量,就必须明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并努力奉献社会和他人。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增强生命意识,提高生存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加强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认识生命的价值,则会促进生命意识、生存能力的提高。

读《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心得体会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置关重要,它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

对于教师,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承担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传道、授业和解惑,而承担这一使命的人---教师那就是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就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要高尚圣洁,要永远都当圣人。

教育体制改革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高付出、重压力、低收入、高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无法回避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望子成龙和以升学率论英雄这根无形绳索的束缚下玩命地工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这些都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对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贵的创新精神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心理问题解决主要的应靠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认清形势,调整心态,适应现实。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教师保持健康的身心。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的体会教师要爱岗敬业,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要多跟学生心灵上的沟通,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而不应该用体罚的方式去惩罚学生,让学生心灵中留下创伤。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要求我们要一、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理念。

二、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三、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

我认为我们当代教师绝不能作为一个把知识装入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僵化的物器中的知识贩卖者,而更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智能力得到开启,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并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获得一种生成性的学习工具。

这样,他们也就获得了自我成长的翅膀。

特别是学生获得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素质后,这种素质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源。

另外,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

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

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陶行知先生说:“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

”他还说:“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太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

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

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途径可以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等等。

还需要教师学习方式必须发生转变。

第一 ,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转变 ;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 , 由依赖教才、教参向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转变 ; 第三 , 由盲从权威、迷信书本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 ; 第四 , 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向注重认知、兴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