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戴望舒《夕阳下》的解读
赏析宋词中的夕阳意象与时光流逝
赏析宋词中的夕阳意象与时光流逝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夕阳这一意象常常被词人巧妙地运用,它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简单描绘,更是承载着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和无尽思索。
夕阳西下,那渐渐黯淡的余晖,仿佛是时光悄然离去的脚步。
在晏殊的《浣溪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在饮酒赏景、吟词作赋之时,看到夕阳西沉,不禁心生疑问,这夕阳落下之后何时才能回来?其实他所真正担忧的,并非是夕阳的往返,而是那匆匆而逝、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
去年的此时此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已物是人非,岁月的车轮无情地向前滚动,让人在不经意间便错失了许多珍贵的瞬间。
柳永的《八声甘州》里,“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面对着暮雨洒江天的萧瑟秋景,柳永登上高楼,看到那一抹残阳映照在楼阁之上。
这夕阳的余晖不仅烘托出了环境的凄清与孤寂,更映照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羁旅他乡的愁苦心境。
时光在这残阳之中流逝,而他的理想与抱负却仍未实现,岁月的蹉跎让他感到无比的迷茫与无奈。
辛弃疾在《摸鱼儿》中写道:“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那即将落下的夕阳,正处在烟柳迷蒙的地方,令人心生哀愁。
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但却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这夕阳的景象恰似他逐渐消逝的年华和无法施展的抱负,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命运的多舛。
夕阳的落下,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也象征着生命中一段时光的消逝。
在宋词中,夕阳的意象常常引发词人对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感慨。
如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站在金陵城楼上,望着万里之外的夕阳垂地,江水东流,词人感受到了天地的广阔和时光的浩瀚。
在这宏大的背景下,个人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让人不禁对岁月的匆匆流逝产生一种无力感。
而对于那些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词人来说,夕阳更是他们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反思。
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戴望舒早期诗歌特点【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早期诗歌特点【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戴望舒早期诗歌特点【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一生成就颇丰,作品影响深远。
本文从作家人生经历入手,以诗作分析为基础,以归类研究为方法,探讨戴望舒诗歌[1]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浙江余杭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等。
他1905年出生于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江南。
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系、震旦大学法文系;1926 年参与创办《璎珞》旬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参与创办《文学工场》,在《小说月报》发表《雨巷》一诗,并因此被冠名“雨巷诗人”;1936年参与创办《新诗》月刊;1938 年远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成为一名活跃的抗日文艺战士;1939年与艾青主编《顶点》,宣传抗日;1941年被捕入狱,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极尽抗日救国的豪迈;后经叶灵凤保释出狱,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气喘病与世长辞。
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带有命运转折、时代变迁的深刻烙印,以抗日战争为界,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22年起,到1937年止,主要抒发自怨自艾、孤寂感伤的情绪,表现出婉曲朦胧、隐秘含蓄的诗风;第二阶段自1937年起,到1945年止,主要抒发忧国忧民、深沉凝重的情绪,表现出沉郁顿挫、悲壮豪迈的诗风。
在诗歌的艺术特点上,两个阶段既有一脉相承的部分,又有判若云泥的方面;同一阶段在诗歌的艺术特点上,既有殊途同归的相似,又有风格迥异的差别。
第一阶段的诗作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种以《雨巷》《微笑》为代表,空灵迷蒙、缠绵悱恻;一种以《夕阳下》《忧郁》为代表,孤独压抑、幽暗清冷。
《雨巷》讲述了一场唯美动人的梦境:“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细雨如线的雨巷,抬眼看去,巷道悠长,杳无人迹。
戴望舒的名诗大全
1. 戴望舒的诗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一扇扇情感的大门。
《雨巷》你知道吧?那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就像一朵丁香花,在雨巷里散发着淡淡的哀愁,迷倒了多少人的心呐!2. 戴望舒的名诗啊,那是灵魂的乐谱。
像《我用残损的手掌》,就像一只受伤的鸟儿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那里面的每一行字,都像是鸟儿的羽毛,带着希望的力量,你能感受到不?3. 嘿,戴望舒的诗是装满故事的魔法盒子。
《狱中题壁》就像黑暗中的呐喊,诗人像个勇敢的战士,哪怕被囚禁,也有那股子不屈的劲儿,这诗是不是像一团火在燃烧?4. 戴望舒的名诗是情感的暴风雨。
《夕阳下》就像那绚烂又伤感的晚霞,诗里的画面就像老电影一样,有回忆有惆怅,你有没有被卷进这暴风雨里呢?5. 戴望舒的诗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
《寻梦者》像一个神秘的寻宝图,那金色的贝就像藏在梦里的宝藏,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去寻找,那种感觉多奇妙啊?6. 哟呵,戴望舒的诗是心灵的按摩师。
《单恋者》里那苦涩的单恋,就像一杯没加糖的咖啡,可苦涩里又有一丝香气,诗人把这种感觉写得太到位啦,你品出来没?7. 戴望舒的诗是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古意答客问》就像一颗神秘的星,那古典的韵味,就像穿越时空的风,吹到我们面前,你能抓住这风里的诗意不?8. 嘿,戴望舒的诗是生活的镜子。
《对于天的怀乡病》就像一个游子望着天空的眼神,充满了思念和向往,我们都能从这镜子里看到自己想家的时候吧?9. 戴望舒的诗是浪漫的花束。
《秋夜思》像一朵在秋风中摇曳的花,那孤独又深情的情感,就像花的芬芳,萦绕在我们身边,你闻到了没?10. 戴望舒的诗是岁月的情书。
《见勿忘我花》像一封写给过去的信,那花就像记忆里的微笑,诗人把回忆写得那么美,你是不是也想起了某些美好的事儿呢?结论:戴望舒的名诗充满魅力,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它们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变迁
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变迁曹振华【摘要】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关注个体情感到融入宏大历史书写的情感变迁:作者在少年的时期,将情感倾注于字词,以凝重的笔调、稚拙的手法,描绘出多愁善感的“少年人”形象,《旧锦囊》写尽了少年人的感伤和寂寥;震旦大学的革命经历使诗人认识到革命斗争本身的艰巨性,流血和死亡的震撼使1927年至1932年期间的他开始回避实际的政治斗争,对革命的热情逐渐冷淡,他将爱情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我的记忆》和《望舒草》写出了诗人与施绛年爱情中的喜悦和苦涩;抗战的爆发使他冲破了多年以来与政治和革命文艺运动的隔膜,此时的诗歌不再是纠缠于个人的小悲欢,而是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灾难的岁月》呈现了抗战时期作者的沉痛和悲愤.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独特的情绪和现代知识分子隐秘的灵魂.【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8【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戴望舒;诗歌;情感;变迁【作者】曹振华【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戴望舒曾言:“诗应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诗本身就像是一个生物,不是无生物。
”[1]戴望舒的生活和感情揭示其所创诗歌的情感变迁,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情绪和现代知识分子隐现的灵魂。
一“孤岑的少年人”——寂寞、感伤根据杜衡在《望舒草·序》中所作的介绍,戴望舒开始写诗的时间大概是1922年到1924年间,此时正值十七、八岁的学生时期,他“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在诗作里泄露隐秘的灵魂”。
[2]《我的记忆》集中的《旧锦囊》一辑是现在能够读到的这一时期诗人带有练笔性质的诗作,通观这一辑,诗人塑造了一个“孤岑的少年人”的形象,写尽伤感,隐现寂寥。
寂寞、孤苦一类的词是这一辑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在作者的诗歌艺术还没有成熟的时期,他直接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字词,将自己内心的烦忧与寂寥表现殆尽。
论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感伤之美
2016.09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既具有西方象征派那种朦胧的美感又具有中国传统诗歌典雅精致的语言美与形式美。
他作诗三十余年,作品只有九十余首,但是忧郁感伤的基调一直充盈在字里行间,他的理想、爱情、生活,都在忧郁感伤中起伏,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浅析戴望舒诗歌的这种忧郁感伤之美。
一、忧郁感伤之美的表现1、整体意境构思的忧郁感伤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感伤之美首先表现在他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构思上。
在著名的《雨巷》中,戴望舒使用纯净又带有忧思的语言,将“我”、“丁香一样的姑娘”、“悠长寂寥的雨巷”连结在一起,使之处在同一个艺术平台上,在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必然联系,使之成为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同时也呈现出一个完整而又忧郁感伤的意境,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淡淡的忧思,托起一片忧绪。
2、具体意象的忧郁感伤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感伤,不仅表现在整体意境的构思上,还表现在具体意象的运用上。
比如发表于1928年的《寒风中闻雀声》,从“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写起,运用了枯枝、死叶、麻雀、寒风等多个悲凉感伤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枯枝残叶在寒风中飘零的肃杀图,颇有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悲凉意味。
《流浪人的夜歌》全文用残月、怪枭、饥狼几个意象串联起来,让“我”这个孤苦伶仃的流浪汉,注定要与死去的美人残月同沉,忧郁、感伤、悲凉,孤独顿时涌上心头,挥之不去。
再如《秋天的梦》、《秋蝇》等,其中的意象大部分是悲凉、忧伤的。
3、典故使用上的忧郁感伤戴望舒还善于使用典故,将传统的典故内化于象征艺术之中,以此来传达忧郁的情感,形成感伤之美。
在《我思想》一诗中,“我思想,故我是蝴蝶,”戴望舒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一万年后“我”已经不在了,而蝴蝶却穿越万年的时空而翩翩飞舞,“蝴蝶”是指我的理想,暗指这样的理想在黑暗动荡的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从而隐晦地表达出了消极、感伤、彷徨的情感,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不死的心和内心的光芒。
奶奶走在夕阳下
篇一:《高一优秀作文:奶奶,我想为你献上一首歌》高一优秀作文:奶奶,我想为你献上一首歌高一优秀作文:奶奶,我想为你献上一首歌时间的洪流携石卷沙,将横亘在心上的记忆慢慢冲淡,一个身影却越来越清晰,她佝偻着背,步履蹒跚,花白的头发,矮小又高大。
她,就是我的奶奶。
对于我的奶奶,我不善用华丽的辞藻来表达,看到这个美丽的称呼,笔尖总会不由自主地倾泻出十五年最美的时光和一腔深情。
小时候,我在她的肩膀上仰望群山和家乡的河流,在她的臂弯里有过短暂的飞翔,在她的怀抱里经历最稚嫩的成长。
农村的鸡是极为重要的营养,对于这笔财富,奶奶从来不对我吝啬。
记忆中总有鸡汤的芳香。
她在深夜为啼哭的我冲牛奶;在东方的天空呈鱼肚白的时候为我烧火做饭;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别人炫耀她最珍视的孙女;在星斗满天的夜晚对我叙说她经历的苦难和她记得的故事长大离家后,奶奶家总是我最为牵挂的地方,去年暑假回家,奶奶的激动显而易见,我看着她走进厨房用手绢擦眼泪一语不发。
她满怀喜悦地说:“囡囡,给你洗头吧。
”阳光像流水一般倾洒在院子里,像奶奶一样挥霍她所有的温暖,时光流转,我的记忆被定格在那个清晨:奶奶端来热水,颤颤巍巍地走下台阶,升腾的雾气让我看不清他的面容,逆光而行,画面把控了我的海马体。
她揉搓出泡沫,用粗粝的手掌挑逗着我的感官神经,手指绕过脖颈,转过发梢,触着耳朵,让我周身都被包裹在一片温热中。
满是伤痕和皱纹,血管分明,指甲灰白的手啊,就在那时,被注入无限的温柔,含情脉脉地将血缘这种神奇的东西传进我的内心。
“囡囡头发这么顺,又多又黑,为啥要剪短呢?”你看,奶奶连我的头发都这么心疼,泡泡在阳光的映射下五彩缤纷,我看到了我和奶奶,还有我万花筒般的华年。
正午,蝉鸣将夏季拉得冗长,夏在交叠掩映的竹林间越发翠绿。
奶奶省着爸妈给的养老钱,坚持上山采药草和野果。
或许是农民的天性所致,奶奶对这土地倾注了热忱,我看着她拔出地里的药草,她说:“土地才是真正的金子,我们都靠这土地过活,可要仔细点。
戴望舒诗歌赏析
但不要吹我底家乡; 还不妨吹到我家,
朱自清说: “潘漠华氏最是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
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 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
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张衡《怨篇》,诗典可
味”。均为以“味”言诗。 南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始言“滋味”:“五言居
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钟嵘”滋味说”
主旨是使诗歌情感外现于诗就变成了“滋味”, 供人玩味、体验。
“于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
爱情诗创作的一个新高潮。
漫主义的宣言。
对比:
英国湖畔派:
诗歌题材上,他们主 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 生活,强调诗人的内 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 流露;
在诗体方面,主张发 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 统,采用民间口语, 发挥诗人的想象力。
朱自清在《读<湖畔>诗集》一文中 指出:“《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 些清新和缠绵底风格,少年气分充 满在这些作品里。”他又在读了汪 静之的《蕙的风》这本诗集后,客 观地指出:“……小孩子天真烂漫, 少经人世间底波折,自然只有‘无 关拦’的热情弥满在他的胸怀里, 所以他的诗多是赞颂自然,咏歌恋 爱,所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 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 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 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这才是孩 子们洁白的心声,坦率的少年气度, 而表现法的简单,明了,少宏深、 幽渺之致,也正显出作者底本色。 他不用锤炼底工夫,所以无那精细 的艺术。但若有了那精细的艺术, 他还能保留孩子底心情么?”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诗人
彷徨生哀怨惆怅也浪漫——从古典文化中走出来的现代雨巷诗人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他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
他的诗歌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特别是法国象征诗派的一些艺术方法,为中国新诗注入了现代性品格。
但另一方面戴望舒无疑是被传统思想文化浸染得很深的文人, 在其诗作中透射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土壤,体现为对传统的纵向继承。
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的:在成熟的诗人身上,过去的诗歌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也受到现在的修改。
[1]置身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戴望舒,不得不有意无意的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发生关系。
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
本文试从他诗歌的意象运用、表现技巧、思想内涵来分析他诗歌的传统人文资源。
但是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人文资源?在我看来,传统人文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可视的物质存在实体,一个是无形的可感知的精神存在。
物质层方面主要表现在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刺绣、油纸伞、旗袍、陶瓷、红灯笼、古镇、雨巷、西湖、断桥等等;精神层面的则多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中,如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丁香般的忧愁,牡丹般的华贵,梅、兰、竹、菊般的高洁等等。
现当代作家戴望舒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把这些传统的人文资源运用到作品中,达到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使作品生动形象起来,也使传统人文资源的内涵价值得到提升。
一、民族化的传统意象中国是抒情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抒情传统。
因为是“抒情”的,所以也是浪漫主义的,按照蓝棣之先生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古典浪漫主义”传统。
戴望舒诗歌夕阳下赏析
戴望舒诗歌夕阳下赏析夕阳下,一切都显得格外美丽。
这时分,夕阳的余晖将大地染上一层金黄色,仿佛给世界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
而对于诗人戴望舒来说,夕阳下更是一种灵感的源泉,她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夕阳的赞美和思考。
在她的诗歌中,夕阳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戴望舒是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以清新、含蓄而富有内涵而著称。
夕阳是她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她以夕阳为题材创作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夕阳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戴望舒以夕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忧伤的画面。
诗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无人会,无人懂,无人问,无人访。
”这里的夕阳被赋予了一种忧伤的意境,与“断肠人在天涯”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孤独的感慨。
夕阳在诗中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远方的眷恋。
除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戴望舒的诗歌中还有许多关于夕阳的作品,比如《夕阳无限好》、《夕阳西下的天空》等等。
这些诗篇中,夕阳被赋予了不同的意境,有的是忧伤的,有的是温暖的,有的是寄托的。
通过对夕阳的描绘,戴望舒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敏锐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在戴望舒的诗歌中,夕阳下的景象常常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通过对夕阳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表达。
夕阳下,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她的诗歌也因此而显得更加清新和含蓄。
夕阳下的诗歌,不仅是一种意境的营造,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忽略身边的美好,忽略内心的情感。
而戴望舒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她通过对夕阳的赞美和思考,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表达。
关于夕阳的批注
夕阳,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温暖和宁静的美丽景象。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的象征。
以下是关于夕阳的一些批注:1. “夕阳如诗,落幕在天边。
”夕阳,以其独特的金色光辉,给天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它宛如一首优美的诗篇,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夕阳的落下,仿佛在告诉我们,一天的生活即将结束,而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2. “夕阳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
”夕阳下的世界,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魔力。
所有的声音都变得微弱,只有风在轻轻吹过,树叶在沙沙作响。
这种宁静的美,让人感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3. “夕阳如画,映照出生活的色彩。
”夕阳的余晖,如同画家的调色板,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染上了温暖的色彩。
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色彩。
4. “夕阳的美,是那种淡淡的哀愁。
”夕阳的落下,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种哀愁的美,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惋惜。
然而,这种美也是希望的象征,因为新的一天总会到来,新的事物总会发生。
5. “夕阳的沉静,如同老人的智慧。
”夕阳的落下,仿佛告诉我们,岁月已经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我们也已经不再年轻。
然而,这种沉静的美,也让我们感到一种深深的智慧和从容。
我们学会了珍惜过去的回忆,也学会了期待未来的美好。
6.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句诗表达了对夕阳的赞美,同时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它告诉我们,夕阳虽然美丽,但是它终究会落下。
然而,这种美却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回忆。
总的来说,夕阳是一种美丽的象征,它代表着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时刻,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色彩和温暖。
同时,夕阳也让我们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智慧,让我们学会从容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
无论何时何地,夕阳都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和欣赏的美景。
戴望舒的诗与爱情
“你在我心头开了烦忧路”———论戴望舒的诗与情爱戴望舒诗歌的大部分篇幅,忠实地记录了他与施绛年、穆丽娟和杨静之间的心灵碰撞、交流与疏离。
由于他自身生理、性格上的缺陷,使他的个人情爱生活屡次受挫,从而导致了他的爱情诗,呈现出浓厚的忧郁色彩。
作为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他致力于感觉和情绪的感悟与体味,善于用常见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隐秘,他的爱情诗又带有一定的朦胧味道。
“雨巷诗人”戴望舒,在其45岁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与施绛年的伤心之爱、穆丽娟的不忍之离和杨静的无奈分手。
可以说,戴望舒的一生,是一部凄楚哀婉的情爱悲剧史。
综观他存世的100余首诗歌,关于两性之爱,男女间心灵的碰撞、交流、融合与疏离,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
他对异性的渴望、激情,对家的痴迷,对爱情可望不可及的无奈、哀叹,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
他与异性世界说不尽、理还乱的恩恩怨怨,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一道道忧郁的影子。
由于他自身生理、性格上的缺陷,他在恋爱上是一个“单恋者”(《单恋者》),“一个低能儿”(《我的素描》)。
所以他的爱情诗很少有幸福与温馨,更多的是无尽的忧郁、烦恼、孤寂与悲苦,以及挥之不去的哀怨和淡淡的愁绪。
由于戴望舒奉行“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1]的创作原则,不屑于写实诗派对生活的逼真写实和浪漫诗派的“自我表现”,而致力于感觉和情绪的感悟与体味。
并通过一些常见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秘不示人的内心隐秘,呈现出的是介于真实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灵魂。
因此,他的爱情经历幻化为诗歌时,就带有一定的朦胧味道,增加了其诠释的难度。
不过,根据戴望舒在诗歌中对情爱描写的不同特点,佐证他的情爱之旅,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他爱情诗的特点。
一、“我是飘泊的孤身”戴望舒早期的爱情诗,主要表现了他青春期对爱情的朦胧憧憬,对爱的渴求和无人所爱的忧伤。
《夜坐》和《我底记忆〃旧锦囊》,是戴望舒早年的练笔之作,残留着旧体诗词的痕迹。
主要表现了诗人离家外出求学的孤单和青春期对朦胧爱情的慕渴。
《夕阳下》戴望舒 教学方案
《夕阳下》戴望舒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戴望舒《夕阳下》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对诗歌意象、语言、节奏等方面的分析。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艺术风格。
2、难点(1)对诗歌中较为隐晦和含蓄的情感表达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感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语言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比较法:将戴望舒的《夕阳下》与其他同主题或同风格的诗歌进行比较,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夕阳西下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夕阳的景色,提问学生看到夕阳时的感受。
(2)简单介绍戴望舒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夕阳下》。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背景介绍(1)介绍戴望舒创作《夕阳下》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动机。
(2)讲解现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夕阳下》在现代诗歌中的地位和价值。
4、诗歌分析(1)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晚云”“残阳”“幽夜”“微风”等。
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和所营造的氛围,探讨它们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2)语言分析品味诗歌的语言,如“晚云在暮天上散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分析其用词的精妙之处。
探讨诗歌语言的简洁性、含蓄性和节奏感,体会诗人的语言风格。
简单分析夕阳西下的表达效果
简单分析夕阳西下的表达效果夕阳西下,既有苍凉落寞,也有生机勃勃。
面对夕阳西下,人们总是会有感而发,有诗有词描绘这美好的画面,它所展现的效果让人难以忘怀。
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夕阳西下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夕阳西下可以展现苍凉落寞,它能让人们感受到另一种淡然。
烦恼,悔恨和思念像无形的风一样袭来,仿佛这朵落日的夕阳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流年,让人心有所感,喃喃自语,内心的思绪纠缠不清。
这种落寞的感觉仿佛能够从落日的夕阳中体悟到一种淡出世俗的心灵自由感。
另一方面,夕阳西下也可以展现出生机勃勃的一面,它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
人们会想象出一片朦胧的世界,让大自然中挥洒的温暖重新点燃了一道相似夕阳西下的灯火。
一股温柔的力量摇曳而来,穿过心房,让人体会到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让人更加坚毅勇敢,确信未来也会更加美好。
说到夕阳西下,又不得不提及很多文艺作品。
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安那罗斯在晚上欣赏夕阳,让他体会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一股神圣的力量在他身上涌动起来,他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振奋。
同样,司汤达也把夕阳西下放入《波拉僧事》和《皆大欢喜》中,无论是描述平常人日常生活还是老年退休老年人的生活,夕阳西下都是最重要的元素。
观看夕阳西下,能够体会到纯真的情感,仿佛都可以看见太阳的色彩,从而给人以满满的温暖。
另外,许多文艺作品也将夕阳西下的表达效果用在爱情的描写上。
比如徐志摩的:“宁愿草木无情,也不及你无信,再见夕阳西下,花开两行泪”就把夕阳西下作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将失恋变成了一种淡然。
夕阳西下也可以用在爱情的描写上,表现出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美好,象征着爱情永恒不变的品质,夕阳西下无比清新美丽。
总而言之,夕阳西下有着多种表达效果,它有的时候是苍凉落寞,有的时候是生机勃勃,如果把它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也可以让读者有心旷神怡的感受,对生活有不一样的认识和体会。
初二诗歌读懂夕阳
读懂夕阳
夕阳倔强的停在半空,不肯落下。
天边红红的。
我无聊的写字,痛彻心扉,让人流泪的歌词。
然后我流泪了。
那样的固执,夕阳终究一点一点的隐匿起光亮。
天黑了。
周围静静的,我也静静的,整个世界如果静止,该多好。
我轻轻的写下属于我的文字,在微微泛黄的纸页上。
好像一位老人,从身到心,都饱经沧桑。
这种寂静的时候,总恍然觉得自己,老了。
看轻了一切,整个世界,只剩我孤单一人。
孤单单的,时光匆匆。
蓦然间,才发现这个世界,我已分离。
读不懂你,更读不懂自己。
耳边传来慵懒的歌声,惹得我流泪。
不知为何,爱上了孤单。
所以,读懂了夕阳,那份倔强。
《夕阳下》戴望舒 教学方案
《夕阳下》戴望舒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分析《夕阳下》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夕阳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
2、难点(1)对诗歌语言的细腻解读和深层意蕴的挖掘。
(2)如何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诗歌的内涵相融合。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为学生理解《夕阳下》奠定基础。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夕阳的美丽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夕阳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夕阳的特点。
(2)提问学生:看到夕阳,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戴望舒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他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2)讲述《夕阳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的大致内容。
4、诗歌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与夕阳相关的意象?(如晚云、远山、清风等)探讨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和营造的氛围。
(2)解读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其宁静、悠远的意境。
分析意境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3)体会诗歌的情感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孤独、忧伤还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结合诗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5、语言赏析(1)让学生找出诗中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如简洁、含蓄、富有表现力等。
诗歌夕阳意象之崇高美
诗歌夕阳意象之崇高美关键词:夕阳;意象;崇高美;英汉诗歌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滋润万物生长的太阳有着特殊的崇拜意识。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就有太阳神阿波罗驾驶金色马车自东向西的传说。
诗人们大量将夕阳镶入他们的作品里,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展现了他们深层的精神世界及其独特而丰富的情感心理。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诗人的心态、审美情趣不同,这种日暮黄昏的夕阳情结也就呈现出多种意蕴。
伤感是夕阳意象所呈现的诗人一个特定的情感心理,大量的夕阳意象诗作中,或是嗟叹时光流逝,或是忧国忧民,亦或写尽羁旅行役,离愁别绪。
“欲少留此此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与之相,反,在胸襟宽广、拼搏进取者的眼中,朝阳与夕阳同样的美丽;“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面对柔和宁静的黄昏美景,诗人倾诉着对温馨爱情、人伦亲情的向往;有的则于淡淡的忧伤之中,依然满怀美好的理想与希望。
依据朗吉努斯、康德等美学家关于崇高美的界定,本文对英汉诗歌中夕阳。
意象所呈现他崇高美及其共性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崇高一伟大心灵的回声与崇高的气象相反,英国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黄昏景色则是欢快灿烂的,他在著名的《秋颂》中这样写道: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夕阳映照,微风吹拂,在丰收的田野上,飞虫、蟋蟀、知更鸟以及群羊、丛飞的燕子共同演奏了一首秋之声交响乐。
这又是多么的优美!英国诗人、美学家马克·阿肯赛·德在他的美学理论长诗《想像的快乐》中认为:不同的心灵喜爱不同的事物:一个只追求,巨大,惊奇,与狂野;另一个感叹和谐,优雅和最柔顺的优美二崇高——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对崇高进行诗化处理的是爱德华·扬的《夜思》中的“第九夜”。
古诗中的夕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在我国的古典诗歌当中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诗歌并不着力表现日出的恢弘境界,而是刻意描绘夕阳的落寞意趣。
古典诗歌里的荒烟落日、羁旅斜阳、余霞晚归的美学境界,无不涂抹着夕阳的色彩,形成浓重的日暮情思。
那么夕阳作为古典诗歌的典型意象,它到底呈现出哪些别样的色彩呢?一、“人生迟暮”的悲凉古人生命短暂,在古人感叹生命短暂的悲凉诗句里,夕阳成为首选的意象。
古人看到太阳从东方天际喷薄而出到夕阳西下日薄西山,便认为这正是生命从壮烈走向寂灭的过程。
因此,夕阳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频频出现,它也正代表了人们对春光易去、人生易逝的感叹。
晚唐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句诗里诗人借助夕阳这个典型意象的塑造,不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短促,而且表达了对抱负没有实现而生命又接近终结的无奈伤感。
姚合《哭贾岛二首之一》说:“白日西边没,沧波东去流。
名虽千古在,身已一生休。
岂料文章远,那知瑞草秋。
曾闻有书剑,应是别人收。
”诗中沉落在浩渺烟波里的夕阳,正是那位历经坎坷寂寞而死的苦吟诗人一生的写照。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说,“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也把夕阳下的悲凉生命写得淋漓尽致。
二、“乌衣巷口”的衰败古代诗人常把“夕阳”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来感叹人世的沧桑,抒发自己的悲慨。
刘禹锡《乌衣巷》中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朱雀桥边的野花独自开放,旧时堂前的燕子也已经飞人了寻常百姓的家。
凄清冷寂的氛同中,当年那些衣冠楚楚,裘马洋洋的豪门世家而今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日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只有一抹夕阳还在辉映着久别的历史,品味着历史的沧桑。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当年刘裕金戈铁马的风流余韵只留在了夕阳的晚照里,一个“斜阳”意象写尽了人事的沧桑,也写尽了词人自己的英雄失路。
夕阳西下人孤独
夕阳西下人孤独夕阳西下,天边的余晖染红了整个天空,一片宁静的景象映入眼帘。
孤独的人站在农田的边缘,面对这美丽的夕阳景色,心中却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孤独并不一定是指一个人独自一人,也可以是一种内心的孤独。
有时候,即使身边有很多人,也会感觉自己孤独无助,甚至迷失方向。
夕阳西下的时候,更容易勾起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情感。
孤独并非一种罪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经历这种情感。
而夕阳西下时的孤独,更是一种深沉的心灵体验。
在这一刻,人脱去了外在的包装,内心的真实情感得以释放。
他们可以安静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夕阳西下的美景,仿佛是对孤独人的一种慰藉。
阳光温暖了人的内心,给予了人一丝温暖。
即使孤独,也不再感到那么沉重孤寂。
夕阳映照着孤独人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图景,仿佛在告诉他们,无论孤独如何,生活依然美好。
夕阳西下的孤独并非总是令人舒服的。
有时候它可能会带来痛苦和无助的感觉。
一些人可能在孤独中迷失自我,甚至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他们可能会感到无从寻找方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孤独与寂寞。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学会如何应对孤独。
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孤独。
人每个都有自己的孤独感,这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
要学会与孤独共处。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欣赏音乐、写日记等方式,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宣泄。
最重要的是,要寻找情感的出口,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让情感得到宣泄。
不要因为孤独而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要学会在孤独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夕阳西下的时候,也许正是我们寻找内心答案的最佳时机。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丝慰藉,找到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
夕阳西下,无限的孤独伴随着人们的内心。
但孤独并非一定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它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
或许,在这片美丽的夕阳下,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夕阳下》
晚云在暮天上散锦,8
溪水在残日里流金;8
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10
象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
11
远山啼哭得紫了,7
哀悼着白日的长终;8
落叶却飞舞欢迎7
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
10
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10
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10
它们缠绵琐细的私语,9
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
9
幽夜偷偷从天末来,8
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9
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
9
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
10
《夕阳下》收录在戴望舒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在这一个诗集里的大都是情诗和愁诗,《夕阳下》属于愁诗。
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总是带有一抹忧郁朦胧的情感,这首诗歌也不例外。
诗歌描写了一个孤独的人,拖着瘦长的影子,在黄昏中徘徊。
溪水映照着残日,荒冢晚烟,远处的山好象在啼哭,落叶和蝙蝠飞舞。
抒情主人公似乎融入了这种悲凉之中,陶醉在荒凉之中。
戴望舒说:“诗应该有自己的特征,但你须使它有普遍性,两者不能缺一”,要求诗歌意象,既独特,有能够引起普遍情感。
他的诗歌中最典型的意象则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而在《夕阳下》中,作者选取了“残日”“古树”“荒冢”“晚烟”等孤寂凄凉的意象,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忧伤。
从诗歌的首节开始,就奠定了全诗凄凉冷戚的基调,之后又围绕着这样一个基调通过萧条的景象进一步渲染,最后一节又回到“我”这里,当幽深的黑夜从天边袭卷而来,“我”(我的思绪)并未被黑暗吞没,“我”还独守着寂寞,一种说不上是忧愁,亦说不上是欢快的寂寞。
作为现代派诗人,戴望舒诗歌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将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处于二者之间最佳契合点的独具韵味的诗歌。
有人说,他的诗歌是“象征派的形式”和“古典派的内容”。
在《夕阳下》中,头两句具象描绘——“晚云在暮天上撒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很显然是李清照那首怀旧伤今的名词《永遇乐》头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碧”的化用,李词接下来是一设问:“人在何处?”《夕阳下》的诗句仿佛是这个设问的某种回答:“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的寂寞的幽灵。
”带有很明显的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
同时,象征主义所强调的色彩、象征和暗示等方面的要求也得到了体现,如“流金”“紫”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色彩鲜明,在读者的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冲击,符合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要求。
而且,这首诗歌不似前期对于诗歌外形整齐和音乐性的追求,开始逐渐摆脱新月诗派对于格律诗的束缚,否定了音乐性,他唯一追求的就是情感的自由表达。
《夕阳下》这首诗歌中,除了每四句为一小节还可以隐约看到格律诗的特点外,句子长短不一,毫无章法可循,作者在自己的创作时间中逐步向情感的自由表达迈进。
在诗中,诗人仿佛是用一种非常感性的视角在享受“寂寞”,又用一种理性的思索在品味“寂寞”,这是面对寂寞的个性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