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特殊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特殊儿童绪论》课件
01
平等与尊重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应享 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教育理念应 强调尊重特殊儿童的个性、需求 和差异。
02
03
个别化教育
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制定 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满足他们 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04
特殊儿童教育方法
功能性学习
注重教授特殊儿童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 ,如自理能力、社交技能等。
应用行为分析法
利用图片、图表等视觉工具,辅助特殊儿童 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视觉支持
利用行为强化原理,对特殊儿童进行有针对 性的行为训练和干预。
多感官教学
通过多种感觉通道进行信息输入,如听觉、 触觉、味觉等,以适应不同感官需求的儿童 。
特殊儿童教育挑战
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教 师,无法满足特殊儿童
听力障碍
指听力受损或失聪,需要 特殊的听觉辅助器具或教
育服务。
情绪和行为障碍
指因情绪和行为问题导致 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需要 特殊的教育和心理服务。
特殊儿童现状
数量统计
全球范围内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 在发展中国家,特殊儿童的比例较高。
教育现状
多数国家已经建立起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体 系,但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仍存在教育 不足和服务缺乏的问题。
情感支持需求
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情感关注 和支持,以建立积极的情感关 系。
学习和成长需求
特殊儿童需要针对性的教育方 法和支持,以促进学习和成长 。
特殊儿童需要适当的社交机会 和互动,以培养社交能力和技 巧。
特殊儿童心理干预
1 认知训练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注 意力、记忆力等。
(完整word版)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 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 )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
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6. 儿童发展阶段: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定发展特征和任务。常见的儿童发展阶段包括 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7. 儿童行为问题:指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出现的问题,如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注意力困 难等。
8. 儿童认知发展:指儿童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常见的认知发 展理论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学科。Hale Waihona Puke 下是一些儿童心理学中常见 的名词解释:
1. 心理发展: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心理发展理论包括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等。
2. 社会情感发展:指儿童在社会关系、情绪表达和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社会情感发展 理论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情绪调节等。
这些名词解释提供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些常见概念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 问题的研究和应用。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3. 儿童心理问题:指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 郁、行为问题等。
4. 儿童心理评估:通过观察、测试和访谈等方法,对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功能进行评估和诊 断。
5. 儿童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等方法,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 题和提升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2、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5、认知方式(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7、特殊儿童(广义):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8、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9、效果律:效果律是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之一,是指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10、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1、强化: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2、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
13、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
14、程序教学:斯金纳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步子(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答案以便核对(及时反馈)。
心理学名词解释
团体精神理论
group-mind theory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大众情境下会退回到原始无意识状态,因此 可以解释集体活动为什么如此野蛮.
团体极化
group polarization 指在讨论后,团体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在评价或描述量表上出现 向极端转移的现象.
团体思维
groupthink
成员遵守团体规则和期望, 拒绝其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而表现出 的一致性和教条主义.
内化 同型论 贴标签理论
internalization isomorphism labeling theory
.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如果个体在某个特定情境中持续受阻, 那么以后他不仅在此情境 下会放弃努力,在能控制的新情境下也会如此.
躁郁症/双极抑郁 躁郁症 双极抑郁 症 纵向研究方法
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 条件反应( ) 条件反应(CR) conditioned response 无条件反应( ) 无条件反应(UR) unconditioned response
指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而加强或减弱个体行为反应的学习方式. 只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生的反应. 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不需要先前的学习,同种类的个体有相 同的反应.
placebo effect
如果一个处理有特定的生理反应, 当另一个处理在其他方面与之 相似, 但却不包含真正起作用的环节, 有时也能引起同样的效应.
可塑性 实证主义
plasticity positivism
认为神经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固定的,可通过学习和发展而改变. 孔德的科学哲学理论, 他认为只有那些可观察的和能度量的现象才 可作为科学研究的合法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特殊儿童:指与普通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残疾儿童:指在精神、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障碍,全部或部分丧失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儿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指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个体间差异: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全纳教育:指在普通学校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环境里教育所有的儿童随班就读的概念:是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最少限制环境:指的是为特殊学生所提供的教育情境与机会,尽可能和普通班越接近、越类似越好。
巡回指导:指组织专家队伍,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开展评估、提供咨询、提供材料,甚至做一些直接教学的活动差异教学:指在班级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语言,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为接受特殊教育的每一位残疾学生而制定的适应其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
智力障碍: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任务分析法:是将需要学习的任务分析成一系列可以用清晰的行为来表达的学习元素和步骤,以更有效地协助智障儿童学习听力残疾: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对毛细胞损伤或缺乏从而无法产生音感的情况进行补偿的电子装置视力残疾:又称视觉缺陷、视力残疾言语障碍:指说话时的反常现象,包括发声、构音以及语流的异常情绪与行为障碍:指行为表现与一般学生应有的行为明显偏离学习障碍:指那些“能看、能听、没有显著的智力缺陷,但在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至于无法良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在学校中依靠通常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学习的儿童”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的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个别差异:是指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中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特殊需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性不利: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补尝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面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尝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全机发展的教育,含载了促进儿童语言,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艺术表现和运动技能等各种要素的支持性、教育性环境;早期干预:是指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回归主流:是指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幼儿交往,为顺利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作准备;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这就打破了原有的按照残疾分类给特殊儿童巾标签的做法,也扩展了特殊教育的范围,同时让人们从教育的角度而不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考虑教育计划的制定;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和创造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为一种或多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行为;盲: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以下至于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为盲;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之前时为低视力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陨伤、它是一种总称,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其中分为聋和重听;视敏度:视力敏度代表一个人看清眼前某一距离以外事物的视力程度;视野:指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定向行走:是儿童借助于视觉以外的感觉,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及和其他物体间的关系,从一处移动到别一处的活动;表象指导法:对每一个事物的教学都应结合实物或模型,使儿童得到直接的印象,从不同侧面了解该事物所具备的各种特征;通过加强对这些事物的记忆,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经常提取头脑中的形象,从而巩固记忆;实践法:49试误法:是指通过尝试错误,可以学到更为牢固的知识;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智力:智商:是指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CA×100社会适应能力:也称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在某一具体环境中生存,所必需的能力的行为表现;个别教育计划:也称个别教育方案,是针对第一个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教育计划;任务分解法:是根据儿童的可接受水平,把特定的任务分解为尽可能小的知识或动作单元,并按从简到繁的层次加以安排,然后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教起,直至完成所有内容;常模: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标准;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流畅度异常:是指说话急促不清,延长或语音重复,造成首音难发、连发、语音重复延长或中断的现象,俗称口吃;发声异常:是指音质、音调、音量及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现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低于正常儿童;语义异常:指不能正确表达或理解词的含义;语法异常:指语言的句型,结构等不符合语法;语用异常:指语言不符合交际环境或措辞不当;语汇异常指词汇缺少或贫乏;孤独症儿童: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社会化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上存在着质的障碍;交流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中存在着质的障碍;想像障碍:指的是孤独症儿童的活动兴趣和范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概念: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状表现;超常儿童:智力型超常儿童:163页领导型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型超常儿童: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游戏治疗的实施办法: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游戏环境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准备期工作:是指进入游戏治疗室之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和鉴别有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工作;与教师的沟通,游戏治疗室的准备和治疗者角色定位等语言矫治:为帮助语言异常儿童克服障碍,促使他们的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老师和专业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这就是语言矫治;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个别化教育方案:不同的障碍类,儿童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语言矫治时需要因为而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对语言矫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弥补儿童语言经验不足,促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和运用语言,并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等方面共同发展;全面交流法:语言属于符号的一种;符号活动之意义的产生、传达、和阐释的过程除语言符号外,还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符号、医学符号、动作符号乃至嗅觉符号、触觉交流等,各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共性,其他符号的学习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全面交流法”多重刺激法:根据感官代尝作用,如触觉可以代替听觉,强调同时使用多种手段,同时给予儿童多重刺激,以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效果;日常交往法: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目标,这就是我们在学前语言矫治中所使用的日常交往法;自然情境法:自然情境法的使用要点是,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矫治中尽量使用真实物体与真实情境,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及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语言;游戏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行为矫正:条件反射:应答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条件反射;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仅呈现出条件刺激物,不给予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纳金提出的,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正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扬、拥抱、点头、微笑、温情的轻拍等;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隔离: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代币制: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塑造: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的程序,从而使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的行。
特殊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特殊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1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旨在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现象,揭示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
2、耶克斯-道德逊定律:显示情绪的唤醒水平和绩效之间的影响: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复杂工作的绩效降低,而简单工作的绩效则随着增高3、语言障碍:个体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语言知识系统达不到他的年龄应该达到的标准的状况,即个体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及规则方面发生问题,或者个体语言能力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伙伴的水平。
4、语觉:人脑通过感知与辨析口语中的语音以及分析与识别话语中的各种语义关系来达到对句子真实含义理解的一种高级感知觉能力,是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的、与生俱来的5元认知:元认知就是个人在意识到自身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的自我反省、解悟、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简言之,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表明了认知过程的自觉性、能动性和监控性。
6、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参观、访谈、测验、发放问卷等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7、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8、言语动觉:发音时对自己言语器官的运动和言语器官各部分所处的位置状态的感觉。
9、咕咕声阶段:出生后21天到5个月,此阶段儿童的声音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都有较大的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这些自控性发音听起来似人咕咕低语,故称“咕咕声阶段”。
10、复合情绪:由一种基本情绪和相邻情绪混合而成的。
11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12.言语障碍:个体和常人的言语偏离甚远,以致惹人注意,干扰了信息交流,甚至使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感到苦恼的言语异常。
即个体在发准声音、保持适当的言语流畅性及节律性或者有效使用嗓音方面表现出的缺陷及困难。
13.语言的获得:指一个人实际能够运用一种语言去自主地和自由地同已经获得这种语言的其他的人进行交际。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5、认知方式(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7、特殊儿童(广义):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8、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9、效果律:效果律是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之一,是指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10、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1、强化: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2、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
13、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
14、程序教学:斯金纳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步子(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答案以便核对(及时反馈)。
名词解释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特殊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通过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泛指一切在学习能力与学习方面与一般儿童差异较大,不易适应教学环境,需要特别辅导的儿童,也就是除满足一般教育需要之外应该给予特别帮助、照顾的儿童。
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特殊儿童主要指因个体差异引起的各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主要指超常与低常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不包括超常儿童和问题行为儿童。
损伤:impairment, 身体器官组织结构的缺损。
指身体功能或结构出现的问题,如显著的变异或缺失。
表示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残疾:disability,身体器官组织功能的失调。
指由于损伤使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致人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在正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表示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障碍:handicap,人的社会生活能力丧失或降低。
指由于损伤和残疾而限制或阻碍一个人按其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等因素正常地发挥社会作用。
表示社会水平的残疾。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心理精神病医生,也是世界特殊教育著名的人物。
早期曾从事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她认为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点,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教育康复方法和理论,她把特殊教育的经验扩展的到普通教育领域,创造了灵活多变、适应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被尊称为蒙台梭利教学法。
海尼克:德国人,西方早期特殊教育有影响的人物。
主要从事聋童教育口语派的鼻祖,强调一种口语教学。
他把口语作为唯一的教学工具,完全排斥手势语;为了教聋人说话,他创造了一种借助视觉、触觉等方式感知语言和发音的口语训练方法,被称为口语派的鼻祖。
(完整word版)《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特殊教育概论――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通过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
2.早期干预:是对学龄前有障碍或存在潜在障碍的儿童提供系统的教育,保健等康复措施,以减轻或降低障碍(或可能发生障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活动。
3.全纳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它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和学习,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从而提供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所有儿童应有的发展。
4.障碍:一个人由于缺陷或残疾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致限制和阻碍该人发挥根据年龄性别社会与文化因素应能发挥的正常作用。
5.非典型发展:也称为异常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的阶段,效率以及身心的某些方面并不按照大多数学生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不断的生长与变化,而是超出了典型发展的应有的区间范围,呈现出一种异常特征。
6.缺陷补偿: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综合的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促进或恢复因障碍造成的功能性损伤,进而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活动过程。
7.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对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8.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普通班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教育安置形式,是呼应融合教育潮流,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特殊教育的一个创举,对于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9.资源教室:是建立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之中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有效支持与服务的专门场所。
10.巡回指导:特殊学校通过派出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普通学校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指导咨询帮助的重要支持方式。
11.发展型课程: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假设,认为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虽然是一种非典型的发展,但同样遵循着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们在认知交流情感运动和生活自理技能方面和其他人一样有着同样的发展顺序阶段和方式。
(完整word版)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整理版(1)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1.自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才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个体心理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三、选择最佳答案1.心理现象又称为C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A、心理规律B、精神C、心理活动D、意识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D 的科学。
A、(心理学)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心理现象3.个性心理是通过A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4.通过分析学生的图画、日记、作文、考卷以及课外小组活动中制作的模型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称为 C 。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产品分析法D、调查法5.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控制条件,并结合自己的任务,来探求人世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称为 D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自然实验法四、辨别正误1.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的心理现象。
√2.认识过程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五、简答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有何联系?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其意义表现在哪方面?第二章需要和动机一、名词解释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尖人脑中的反映。
2.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填空1.需要可根据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3.动机的功能体现在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维持和调整的功能三方面。
三、辨别是非1.一个人想什么、说什么、需要什么,完全是由其主观所决定的,与社会现实无关。
儿童心理学 名词解释 直觉行动思维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直觉行动思维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学科,其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2021年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I'd rather run up and be overwhelmed countless times than walk in a proper way for a lifetim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20__-04-09 18:13 | #2楼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2021年心理学入门名词解释
Fanatic desire will induce dangerous actions and do absurd things.勤学乐观天天向上(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心理学入门名词解释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20__-04-09 08:04 | #2楼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2.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3.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6.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7.颅相说是由科学家提出的关于颅骨外形与性格特征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奇但不科学的观点。
8.定位说是有关脑功能研究影响深远但又不全面的学说。
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级上。
9.整体说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以反对颅相说和定位说。
该学说承前启后,有科学实验依据;10.机能系统说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由动系力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和调节系统这三个机能系统彼此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1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旨在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现象,揭示特殊儿童心
理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
2、耶克斯-道德逊定律:显示情绪的唤醒水平和绩效之间的影响: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复杂工作的绩效降低,而简单工作的绩效则随着增高
3、语言障碍:个体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语言知识系统达不到他的年龄应该达到的标准的状况,即个体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及规则方面发生问题,或者个体语言能
力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伙伴的水平。
4、语觉:人脑通过感知与辨析口语中的语音以及分析与识别话语中的各种语义关系来达到对句子真实含义理解的一种高级感知觉能力,是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的、与生俱来的
5元认知:元认知就是个人在意识到自身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的自我
反省、解悟、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简言之,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表明了认知过
程的自觉性、能动性和监控性。
6、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参观、访谈、测验、发放问卷等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7、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8、言语动觉:发音时对自己言语器官的运动和言语器官各部分所处的位置状态的感觉。
9、咕咕声阶段:出生后21天到5个月,此阶段儿童的声音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都有较
大的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这些
自控性发音听起来似人咕咕低语,故称“咕咕声阶段”。
10、复合情绪:由一种基本情绪和相邻情绪混合而成的。
11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12.言语障碍:个体和常人的言语偏离甚远,以致惹人注意,干扰了信息交流,甚至使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感到苦恼的言语异常。
即个体在发准声音、保持适当的言语流畅性及节
律性或者有效使用嗓音方面表现出的缺陷及困难。
13.语言的获得:指一个人实际能够运用一种语言去自主地和自由地同已经获得这种语言的其他的人进行交际。
14.情绪一致性处理:那些和当前情绪一致的内容会表现出选择的敏感化,更容易被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联系也更为细致
15、生活质量:指一生中一个人对自身遭遇的满意程度、内在的知足感以及实现自我价
值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