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教学设计提升稿
综合实践作业教学设计(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校园环保宣传周”为主题,设计一份综合实践作业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环保知识,掌握环保技能,提高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环保知识普及:介绍环保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环保技能培训:教授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环保技能。
3. 校园环保宣传周活动策划:分组讨论、策划校园环保宣传周活动。
4. 环保实践活动: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
5. 环保宣传周成果展示:展示环保宣传周活动成果,分享环保心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环保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保的理解和感受。
(二)环保知识普及1. 教师讲解环保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环保知识,分享心得。
(三)环保技能培训1. 教师教授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环保技能。
2.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技能。
(四)校园环保宣传周活动策划1. 学生分组讨论,策划校园环保宣传周活动。
2. 各小组展示策划方案,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意见。
(五)环保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策划方案,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
2.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六)环保宣传周成果展示1. 学生分享环保宣传周活动成果,展示环保心得。
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环保知识掌握情况,包括环保知识测试、小组讨论成果等。
2. 评价学生环保技能掌握情况,包括实践活动操作、垃圾分类等。
作业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模板
作业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模板课程名称:数学课时数:3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数学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沟通和合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1.数学学科素养: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3.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程的讨论和实验探究,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道有趣的数学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入本堂课的主题。
2.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有关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通过举例子和图表,让学生对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3.小组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探究。
例如,给定一个函数表达式,要求学生根据函数的性质和图形来判断该函数是否有解、有唯一解还是有多个解。
在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4.信息技术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或平板电脑上的数学软件,通过输入函数表达式,观察和分析不同函数的图形和解的特点。
让学生比较手工计算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问题解答和总结(15分钟)学生围绕之前的问题和探究结果进行讨论和辩论。
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函数和方程的理解。
6.作业布置(5分钟)分发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道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数学题目。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解题思路,评价他们对函数和方程的理解程度和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1.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数学题目和理论讲解;2.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数学软件,用于信息技术应用部分;3.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包括问题和相关的图表。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作业3
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重要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数感数感就是对数的感悟。
《标准》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在以前的教学中,总感觉数感是直觉,是潜意识的,我们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找不到它的教学支点。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呢?1、体验生活,建立数感。
在教学比的意义时。
这节内容看似简单,其实要讲透十分困难,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比是一种数量关系。
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认识到学习比的必要性。
并能理解两个数量关系,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2、实践操作,增强数感.3、合作学习,交流数感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有一个从形象到表象,从表象到抽象,两个过程。
而这两个过程,也是两次提升,而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合作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讨论和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解决问题,提升数感.当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老师们应该特别重视起来。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二、符号意识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记号或代号。
数字、字母、图形、关系式等等构成了数学的符号系统。
此次标准修订,将原来的“符号感”改为了“符号意识”。
感觉是有被动的意味,而意识是有主动实践意义的,数学符号对于学习者来说主要的还不是潜意识、直觉或感觉,而是一种主动的使用符号的心理倾向。
总结提升环节的教学设计
总结提升环节的教学设计
提升环节的教学设计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设计中,总结提升环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总结提升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提升。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实践、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总结提升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还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的来说,提升环节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实践类作业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 学生能够识别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学习植物生长的原理。
-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 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树立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 植物生长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2. 教学难点:- 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变化及其原因。
- 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它们生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发芽、茎叶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通过多媒体展示植物生长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生长过程。
3. 分组讨论: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保证植物健康生长?(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进行种植。
2. 教师示范种植过程,包括土壤准备、播种、浇水等步骤。
3. 学生按照步骤进行种植,教师巡回指导。
(四)观察记录1. 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变化,如发芽、长叶、开花等。
3.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
(五)交流分享1. 学生分组展示观察记录表,分享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变化。
2.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总结植物生长的原理和条件。
3.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并拓展相关知识。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条件。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观察植物生长,并撰写观察日记。
杜文钧作业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竹节人》
杜文钧作业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竹节人》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同时能够通过品读文本,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
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竹节人、斗竹节人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玩具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快速阅读、精读等。
2.学生分组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展现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3.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体会童年游戏的乐趣和童真、童趣的可贵。
三、拓展(15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发挥学生想象力,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2.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去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以童年游戏为主题,通过阅读童年回忆的文章,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阅读策略,就不同的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同时通过品读文本,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去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
教学中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发挥学生想象力,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了解制作竹节人的过程,能够教别人制作竹节人玩具。
②掌握制作竹节人所需的材料和步骤,写出详细的制作过程。
③介绍竹节人的玩法,让别人能够轻松地玩转竹节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思考问题。
阅读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①从文章中找出描述竹节人给人们带来乐趣的句子。
②思考传统玩具和现代玩具的区别,体会传统玩具的独特魅力。
专题六作业3:《钠》探究式教学设计.doc
专题六作业3:《钠》探究式教学设计作者:杨直莲(高中化学云南怒江化学一班)评论数/浏览数:7 / 70 发表日期:2009-07-26 09:52:29教学过程㈠创设实验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并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知道“水火不相融",那么“滴水生火''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滴水点灯”(课前在酒精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
果然是水能生火。
教师:在洒精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和滴进去的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产生欲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为金属钠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㈡、提出问题,分组实验。
教师:钠元素大量储存在海水中,我们怎么才能提取金属钠?播放录像:海水晒盐,电解熔融氯化钠的装置与过程。
学生观看。
【提问】你对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并判断钠的性质。
教师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操作探究H:用蹑子夹取一块钠,放在滤纸上,吸干煤油。
钠能否用刀切?钠是什么颜色的?硬度是大还是小?能否导电和导热?切取绿豆粒大小一块钠放在滤纸上,其余迅速放回瓶中。
[教师引导h在我们的印象里,金属都是沉甸甸的,难以熔化,钠不是这样:它的熔点只有97.8rc.沸点882.9°C,密度。
也就是说,钠在l()0°C以下就熔化,比水轻。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钠有哪些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熔点、沸点低、导电导热能力强。
二、钠的化学性质[课堂小组合作研究]钠的核电荷数是多少?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根据钠的原子结构,你认为钠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为什么?教师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学生讨论汇报]:钠能和氧气等非金属单质、水、酸等反应,因为它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是活泼的金属。
[操作探究2]:观察放在滤纸上的钠的切面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教师板书:1.钠和氧反应;[教师总结、引导]:钠极易和氧反应,一相遇就迅速结合,使钠生“锈”、变质。
实践作业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还能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作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 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 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光合作用测定仪等实验器材。
- 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
- 能够撰写实验报告,表达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 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2. 难点:- 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 实验误差的识别和控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二)实践作业一: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材料:菠菜叶片、NaOH溶液、蒸馏水、遮光纸、显微镜、光合作用测定仪等。
3. 实验步骤:- 将菠菜叶片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遮光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
- 分别对两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记录光合作用强度。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4. 作业要求:-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结果和分析。
- 用图表展示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实践作业二: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 实验目的: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实验材料: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生长调节剂、光照设备等。
3. 实验步骤:- 分别对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进行光照处理,观察其生长情况。
作业3:优秀教学设计《娜塔莎》
《娜塔莎》教学设计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沈建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把握娜塔莎的性格特点,明确直接描写人物的基本手法。
2、通过文段赏析,分析体会小说之闲笔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示例了解什么是“闲笔”,通过文段分析体会闲笔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准备:印发《战争与和平》的故事梗概介绍供同学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作为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三部分内容中娜塔莎性格特点,明确直接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粗线条)。
设疑:娜塔莎是一个怎样的少女?
学生分析交流
三、示例,理解什么是“闲笔”,体会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1、举例: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无论如何,明天我决计要走了。
(必修二《祝福》)
分析:对比下文——“每月工钱五百文”“于是清算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
作用:突出了祥林嫂这样的农村底层妇女的悲惨境地。
2、什么是闲笔?
闲笔不闲——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分析“闲笔”对娜塔莎形象塑造的作用。
1、朗读本文开头4段,赏析对娜塔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2、分小组找出课文第二部分中的“闲笔”,分析对娜塔莎形象塑造的作用。
交流讨论
五、展示近几年浙江高考题中闲笔对人物形象塑造作用的出题。
闲笔不闲——高考命题的所好。
六、小结。
杜文钧作业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竹节人》
作业名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顺利落地,需要有“学科表达”和“教师理解”,只有找到“落脚点”,核心素养才能成活,才能有生长力。
无论是“学科表达”还是“教师理解”,最后都应聚焦在“课堂”,“课堂”才是实施核心素养的最佳“落脚点”,用课堂视角审视核心素养是实施核心素养最为有效的策略。
内容说明: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之一,当前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日趋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新取向,根据所给模板完成1课时的教学设计。
同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但学生往往会按照以往的习惯来阅读全文,这样时间必然是不够的。
教师便可以在过程中相机指导:“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系不大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比如,你是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阅读,遇到文中写‘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时,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的指导比较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
3.师生共同品读精彩段落。
(1)读第11—14自然段,体会竹节人的威风和神气。
思考:①同学们是如何装饰竹节人的?完成下面的填空。
(课件出示填空题)),就成了手握()的(),号称()。
),就成为手握()的(),号称()。
)剪一把(),用铁丝系一绺()做一柄(),给竹节人装上。
②“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你什么感觉?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课桌比作古战场,从中可见孩子们用各种材料装饰竹节人,给竹节人起上各种名号,把竹节人当成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将,写出了孩子们斗竹节人的热情之高,以及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之多。
(2)读第17—19自然段,感受场面之热闹。
思考:①读一读第17、18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确:“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这三个词都是主谓式结构,都是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同时,这三个词常用作武术招式名,形象而生动,突出了招式的威力强大,也就可见竹节人“战斗”的紧张和激烈了。
作业3:慈母情深
可见这三篇文章的语言有共同点, 也有不同:三篇文章语言都在质朴中 蕴含深情。邹韬奋《我的母亲》直白 坦诚,褒贬分明。而老舍《我的母亲》 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 畅朴素,富有表现力。
列表格,梳理三篇文章异同
相同点:几篇文章都通过生活中的典 型事例表达母爱。
不同点:从母亲形象,写作特点,语言风格 等方面总结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慈母情深
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同学们,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到冰心的“母亲啊,心中的风雨来了,谁是我在无遮 蔽天空下的荫蔽?”母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她是一首 永远唱不完的歌,是一部永远拍不完的电影,她值得 我们用一辈子去欣赏、去品味、去敬仰。今天“多文 本阅读课”我们要比较欣赏三篇文章。第一是朱德的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是邹韬奋的《我的母亲》, 第三是老舍的《我的母亲》。通过这三篇文章的阅读, 去感受不同的母爱,探究三篇文章写作手法的不同, 品味文章品味文章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文学 鉴赏能力。
篇名
母亲形象
《回忆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
写作手法
语言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写作
以《______情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恰当 的写作手法,表现人物之间的深情。
这些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形 象,具有典型性。
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概括文章写了母亲 的哪些事例,这些事例塑造了什么样的母亲形象?
明确:(1)元宵节观灯(2)讲故事泪如 泉涌(3)深夜劳碌(4) 我挨打她痛心等事例,塑造了一位善良, 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 习,具有风险精神而又早逝的母亲形象。
快速回顾《回忆我的母亲》,感 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过程性资料和精品课例(作业3)10.13 (提交视频)
提交“过程性资料和精品课例”作业题目:提交“过程性资料和精品课例”提示:请参加【省级研修活动】中“精品课例锤炼做中学”活动。
相信经历这些完整系统的培训之后,您已对如何锤炼自己的精品课例有了全新而又深入的认识。
请您梳理此次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过程性想法、思路等,进行总结,汇总成过程性资料和精品课例(包括“教学设计1.0”、“优化教学设计1.0”、“教学设计2.0”、教学案例)并提交。
微课作品说明:可以针对该课中的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可以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也可以对应某一知识点的典型习题。
课堂实录说明:实时记录这一节课,形成课堂实录文字版或视频版以作业形式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1.教学设计各环节都要紧扣;并按照附件中的工具模板要求填写,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模板相符合。
(“教学设计1.0”、“优化教学设计1.0”、“教学设计2.0”模板见附件)“优化教学设计1.0”要体现对“教学设计1.0”的打磨过程与改进之处。
“教学设计2.0”要体现对“优化教学设计1.0”的打磨过程与改进之处。
2.微课、课堂实录要与提交的“教学设计2.0”相关。
微课视频时长建议 5—8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课堂实录文字版要求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视频版要求画面稳定、清晰,教师讲授声音清晰、响亮。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4.建议:请以附件形式上传微课或视频至平台;课堂实录文字版在word中编辑好后复制粘贴至编辑框。
(注:由于视频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附件1:教学设计1.0模板附件2:优化教学设计1.0模板附件3:教学设计2.0模板。
作业3“精彩绽放”—精品教案
作业内容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上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
2.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相应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
求证:(1)CF=EB。
(2)若BC=8,BD=5,求DE的值。
(3)试说明四边形AFDB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CD面积的2倍。
(4)若△ADB的面积是20,△ADB的面积是30,求△CDF的面积。
学生根据上一问题的解决过程独立解决本问题,在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
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与应用,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进运用数学的情感体验.
2.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角平分线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探讨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让学生体验成功
矫正,提高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理解程度; (2)对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
六、总结评价,反思提高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6]
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三》教学设计6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三》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练习三》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对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加减法的练习题,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游戏道具,用于课堂游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如:图片中有3个苹果,又来了2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加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组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如:3 + 2 = ?,4 - 1 = ?等。
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每组有10个筹码,通过掷骰子来决定前进的步数,每前进一格,就可以得到一个筹码。
如果前进的步数超过了10,则需要减去多余的步数。
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到的筹码最多。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加减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作业3“精彩绽放”—精品教案
专业成熟期教师:对一份教案从备课角度进行系统评价。
作业内容
初中物理温度计教学设计
温度计
课题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讲授、实验
教具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三拼三促三提升教师发言稿
三拼三促三提升教师发言稿亲爱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拼、三促和三提升的教师发言稿。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三拼”。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做到知识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兴趣三者的完美融合。
我们要努力去拼“知识点”,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学知识和理论,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深度和广度。
同时,我们要拼“教学方法”,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我们还要拼“学生的兴趣”,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投入、积极参与。
其次,让我们来聊聊“三促”。
作为教师,我们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动力的提升和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三方面的提升。
首先,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我们要促进学习动力的提升,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正面的学习氛围、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最后,我们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持续进步。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三提升”。
作为教师,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
首先,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要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使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最后,我们要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教育情操,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仰慕和敬重的榜样。
亲爱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今天我分享的是关于三拼、三促和三提升的教师发言稿。
我相信,只有我们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教育的使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未来之星。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英语作业3】简述您观看夏谷鸣讲座后收获,并根据您的教材的中任一单元进行基于活动观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英语作业3】简述您观看夏谷鸣讲座后收获,并根据您的教材的中任一单元进行基于活动观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By the end of the unit。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identify and describe the main four styles of Western painting。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ainting。
and use new words and XXX.2.Skill aim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paintings。
compare and contrast different styles of art。
and express their XXX XXX.3.Attitude aims: XXX for different forms of art and cultures.教学策略与方法1.Task-based learning: XXX as analyzing paintings。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yles。
XXX.2.Interactive XXX: The teacher will ask open-ended ns。
encourag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ns。
and provide feedback and guidance.3.XXX: The teacher will use videos。
images。
and online resources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XXX.教学过程设计1.Warm-up activity: The teacher will show some famous paintings and ask students to describe what they see and how they feel about them。
作业设计发言稿题目
作业设计发言稿题目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代表全班同学,登上这个发言的舞台,为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作业设计的想法和建议。
首先,我们知道作业设计是老师对我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指导和评价方式。
它能够帮助我们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因此,一个好的作业设计对我们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作业质量首先,我们希望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能够充分考虑我们的实际情况,作业量和难度要适中。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如果作业量过大,我们就很难兼顾好学习和其他活动。
同时,作业的难度也要符合我们的学习能力,不能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否则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我们认为作业应该多样化。
不仅限于纸笔作业,还可以有一些口头报告、小组合作等形式。
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的内容应该贴近我们的学习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内容,让我们的学习更贴近社会,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另外,我们还希望作业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进行回答,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能够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学习兴趣。
三、作业批改在作业批改方面,我们认为老师可以多给予我们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同时,也可以适当表扬我们的优点和进步,让我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获得肯定。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作业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做出很多细致的调整和安排。
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作业设计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富有成效,更加有趣有意义!最后,我们真诚希望老师能够听取我们的建议并给予指导,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充实和进步,谢谢大家!这就是我们班对于作业设计的建议和想法,希望大家都能够支持和配合,让我们的学习更加顺利,一起为更好的未来努力奋斗!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创设自己的情境,在小组里进行平均分物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掌握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为除法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观察汇报
培养学生仔细
2、教学例1,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同学们观察例1图,说说图上的同学们是怎么分的?这样分合理吗?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堆分得同样多。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会看会思考会表达
3.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一堆就是一份,每堆就是每份,每堆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
5.在分小棒中,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提出了数十种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苹果图时,有的学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学生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5份……;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一)直观演示法
本节课内容并不是很多,虽然是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创设了去小朋友家做客的情境,我把准备好的水果糖果分给大家,利用直观的卡片教具进行分发,故意把一个人得到的水果很多,一个人却很少,再引导学生们观察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分得不一样多,分得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在有目的、有组织的分一分活动之后,让学生有序地叙述分法和理由,参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抽象出各种分法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1.2题,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平均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是存在“平均分”的。因此,在这一环节,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观察书中例1图,得出 “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而学生爱动手并不等于会操作,盲目地动手不但不能为课堂服务,反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这里的操作活动可以说是本节课操作含量最重,对突破教学难点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就操作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定向指导,即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样做”。)
教学设计初案
作业题目:
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初案”。
提示:
请根据您确定的研修主题,选择一节课,完成一篇基于教学突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初案,并以作业形式提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各环节都要紧扣、体现所选研修主题,可用不同颜色重点标注;
2.教学设计初案要按照附件中的工具模板要求填写;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模板相符合;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探索“如何才能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方法。1.按指定的份数分。2.按每份的个数分。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3.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附件:教学设计初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
课题名称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研修主题
教学例1,初步认识“平均分”
姓名
许文军
工作单位
乌海市第二十三中学
学科年级
二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2.:有12个梨,3个盘子,每个盘子平均放几个梨?
设疑:如果增加一个盘子,这几个梨还能平均分吗?每盘有几个呢?小组之间摆一摆:把12个梨,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有几个?
通过两次分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看、想、摆、议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分的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分得越多。
九、教学反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1.(1)今天数学课,许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
学生读分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书。但是在这个“分”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问题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学生说:“好”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3)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学生理解记忆“平均分”
4.练习:
第8页的做一做1.2题,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平均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是存在“平均分”的。因此,在这一环节,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观察书中例1图,得出 “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是: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的进行平均分。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