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1、【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2、【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本课三目成因果关系,在前几课学习两汉政治、经济史基础上,阐述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课导学
【自主梳理】(5分钟)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延伸拓展】(10分钟)
关于建设“一带一路”的设想
五、【知识网络建构速记】(5分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面临的不同境遇的分析,明确汉朝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决定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这一道理。

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在看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今天的改革开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地理概念较多,在学生时间、空间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注意历史地图的运用,要让学生观察地图、比较地图,并由此获得体验和认识。

同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为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是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贸易交流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整体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树立正确的中外文化交流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丝绸之路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课件。

2.资料:收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位置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历史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展示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

【教学过程】
同夹击匈奴。

提出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
派张骞出使西域?。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本课主要内容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同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掌握其主要路线和地理位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清晰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走向。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历史再现(见课件)“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讲授新课】第一篇章凿通丝路1.揭秘西域西域是指哪里?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大体的位置,记住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当中,哪些与阳关、玉门关有关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联系语文以及地理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以及整合的能力,形成大的网络式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1)“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阳关以西的西域地区和阳关以东的西汉地区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出“无故人”的关系,隔阂的关系等。

(2)中原人为什么不到西域去呢?让学生想象一下西域是怎样的情景?2.凿空西域【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意义。

讨论:(1)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是一个冒险家、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你是如何理解的?3.管理西域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哪个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1)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历史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和重要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路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明的“丝绸之路”第14课沟通中外⽂明的“丝绸之路”【教学⽬标】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导⼊新课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头视频。

2.教师导⼊:看到黄沙万⾥的⼤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家都想去看⼀看那美丽的风光,赏⼀赏那如醉的歌舞,请问有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地在哪⾥吗?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世界⼜起到了怎样的作⽤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明的“丝绸之路”》,下⾯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导读提纲1.西域是指什么地⽅?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的和结果是什么?3.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组织学⽣学习和探究新课⼀、张骞通西域1.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起看图来确定⼀下它的地理位置。

2.提到⽟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些相关的诗句?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让⼈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的、荒凉的地⽅。

汉朝时,对于中原⼈来说,就是这么⼀个概念。

西汉初年,那⾥⼩国林⽴,⼈⼝最多的有⼏⼗万,最少的不到200⼈。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下本课的主⼈公——张骞。

4.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

⾸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5.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第⼀次出使西域的⽬的达到了吗?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6.虽然此次出⾏的⽬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

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点?挫折:(1)去时扣留了⼗年,回来时⼜被扣留了⼀年多。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以及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上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贸易商品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的理解;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讲述法:教师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这条沟通中外文明的古代交通路线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历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开放、包容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探究,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促进师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资料: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质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

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

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展示图片张骞)二、进入新课:(一)张骞通西域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精品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阅读图片: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项目背景目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汉武帝反击匈奴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了解了西域第二次汉了解西域,控制了河西走廊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公元前119年沟通西域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新课讲解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问题思考(p.68)张骞曾两次被向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想一想:(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旨在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对本课内容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意义。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文章等。

3.教学道具:丝绸之路模型、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其路线。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

同时,强调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同时,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不同文化,树立全球观念,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贸易物品。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营造古代丝绸之路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实物模型等。

3.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历史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城市和贸易物品。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小结:“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张骞以其忠诚、刚毅和智慧,完成了出使西域的使命,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以影响深远广泛、名字优美动听而闻名于世;作为重要的商业通道,它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张骞通西域后,西域都护设置,这说明自古以来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案:(1)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2)西汉。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3)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发掘出土了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课堂探究
框题1张骞通西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之初,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过去匈奴破月氏,以月氏王头颅为溺器,月氏人深恨匈奴,武帝遂悬赏征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当时有汉人张骞应募……由于所经均汉人未到之地,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问题导学】
答案:(1)东汉。蔡伦。
(2)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3)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过渡语:两汉科技进步的同时,一个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伟大人格的史学家,融纪传体史学与传记文学为一炉,撰写了千年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下面我们来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框题2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5.“夔门天下雄,峨眉天下秀,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相传在四川青城山诞生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
A.基督教B.道教C.佛教D.伊斯兰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积极作用。

知识模块三对西域的管理
自主阅读课本P65~66内容,完成第4题。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限,意义。

(1)公元前60年;
(2)西汉王朝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今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张骞通西域概况,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2.话说丝绸之路。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B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D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4.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和纽带。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 C )
A .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B .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
D .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B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6.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

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B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7.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于( A )
A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B .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 .西域都护设立之后
D .昭君出塞之后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C )
A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 .控制西域各族
C .促进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 .设立西域都护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时间影响西域都护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