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集合15篇
![《范仲淹》的故事集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f3a77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2.png)
《范仲淹》的故事集合15篇《范仲淹》的故事集合15篇《范仲淹》的故事1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
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
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
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2(一)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范仲淹幼年时父亲便病逝了,母亲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改姓氏,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小的时候读书十分刻苦。
尽管朱家是长山的富户,范仲淹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位于山东邹平南部)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诵读不停。
几年后,范仲淹长大了,他决定脱离朱家,自立门户。
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衣物,带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阻拦,毅然辞别母亲,离开常山,徒步求学去了。
之后,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在当时著名教育家、应天府书院奠基人戚同文门下学习。
到这样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可以同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书籍可供阅览,可以说学习条件非常好。
入学后,范仲淹更加刻苦了。
不久,他以朱姓名字考入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
这时,他已经可以领取朝廷俸禄了。
于是,她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赡养。
接着,他又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政治治理工作。
管理政事时,他清正廉明,敢于直谏,多次直接上书皇帝。
他曾在给晏殊的回信中声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生之祸也在所不惜。
”他有一句至理名言,被广为传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范仲淹教牧童的故事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其实教育并不只存在学堂之中,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瞬间都会成为人们传道授教的机会。
范仲淹的故事(精选20篇)
![范仲淹的故事(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7df0a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d.png)
范仲淹的故事(精选20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故事吧,故事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范仲淹的故事篇1范仲淹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
他写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流传千古,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更是前所未有的。
小时候范仲淹家里很穷,但他很有志气。
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子俩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嫁。
这家人家已经有两个儿子,他们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还挥霍浪费,范仲淹努力学习反而被他们嘲笑。
范仲淹很不习惯,就告别母亲,自己住在一个寺庙里。
在寺庙里,他勤奋地学习,经常是一个人读书读到天亮。
困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清醒一下,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就着一小撮咸菜,早晨吃两块,晚上吃两块。
就这样苦苦过了三年。
三年以后,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进入南都学舍,还和以前一样食粥勤学。
一个同学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做官的父亲,他父亲认为,范仲淹将来会很有出息,于是叫儿子给他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
范仲淹很感激但他却说:“谢谢你父亲的好意,只是我已习惯粗茶淡饭,如果我现在就吃这么好的饭菜,以后就不习惯吃粥了。
”他的同学只好把饭菜拿了回去,从此更敬佩范仲淹了。
范仲淹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他26岁时考中了进士,做了官,为国家、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非常羞愧,也很受启发。
与范仲淹相比,我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比范仲淹好得多得多,可我却经常抱怨饭不好吃,菜不可口,衣服不好看,作业多了,题目太难……真是不应该啊!从现在起我要利用现有的条件,抓住机遇,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范仲淹的故事篇2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
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
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cf08c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3.png)
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苦读,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人才。
以下是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生计艰难,但他从小就立志要考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每天早早起床,背诵诗文,准备科举考试。
在他的读书生涯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候甚至吃不饱饭,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范仲淹的勤奋苦读得到了回报。
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了一名进士。
此后,他分别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范仲淹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即使出身贫寒,也可以通过勤奋苦读,改变自己的命运。
《范仲淹》的故事(15篇)
![《范仲淹》的故事(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8b5b0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3.png)
《范仲淹》的故事(15篇)《范仲淹》的故事(15篇)《范仲淹》的故事1我说课的题目是《范仲淹的故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人类美德为主题展开,《范仲淹的故事》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几个故事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在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范仲淹的言行,突出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精读课文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4、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理解范仲淹勤奋好学的故事,体会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三、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学法和教法,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构成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根据不同的环节的不同要求,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读书法。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我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时而朗读,时而默读,时而诵读,时而略读。
2、质疑法。
在精读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开动学生的大脑,启迪他们的思维。
3、讨论法。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的心灵发生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4、提问法。
我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
5、点拨法。
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或思路收到阻碍时,我及时点拨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让他们豁然开朗,进入更高层次去思考。
这些学法和教法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四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如下步骤:第一个步骤:故事导入,温故知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bdd321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7.png)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范仲淹一生读书不辍,特别是多次迁居的青少年时代,每迁一地,都留下了读书的遗迹,也留下了许多让人感动的苦读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范仲淹的故事【一】范仲淹在担任邠州的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
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
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
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二】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
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
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
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
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
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
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
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
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范仲淹的故事【三】范仲淹从小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
范仲淹的故事欣赏
![范仲淹的故事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c9fad0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8.png)
范仲淹的故事欣赏范仲淹的故事欣赏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你知道关于他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范仲淹的故事,欢迎阅读。
范仲淹的故事1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
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
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
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2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
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
』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
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现在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
』范仲淹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
』范仲淹的故事3在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
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
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
后衍生成一成语为:断齑画粥。
范仲淹的故事4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
范仲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他不但是一个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
他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着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很有志气,爱好读书。
十多岁的时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庙的僧房里,昼夜苦读。
每天,他只烧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两餐,早晚各吃两块。
菜呢,也只是几根咸菜。
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jī,指咸菜)划粥”,成为历史上刻苦好学的佳话。
范仲淹的生平故事
![范仲淹的生平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50fb2ddba1aa8114531d9a9.png)
范仲淹的生平故事范仲淹的生平故事范仲淹的生平故事有哪些?大家知道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的生平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的生平故事篇一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范仲淹的生平故事篇二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范仲淹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
![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b7bb9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b.png)
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范仲淹故事(通用10篇)人是社会的主角,历史人物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优秀人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故事,欢迎阅览。
范仲淹故事篇1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
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
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
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
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
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
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
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
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
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
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
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
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
范仲淹故事(精选18篇)
![范仲淹故事(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2d8ea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5.png)
范仲淹故事(精选18篇)范仲淹故事(精选18篇)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故事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范仲淹故事篇1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
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
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
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
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
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
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
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
”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
”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
范仲淹的故事(15篇)
![范仲淹的故事(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c7d12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4.png)
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的故事(15篇)范仲淹的故事1这个学期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
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了我。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
他曾一人去山上寺院里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
……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正是这样,后来他成为了宰相。
范仲淹家境贫寒但他从来不抱怨,一心投入到读书中去。
他每天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他还有着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我的家境比范仲淹好很多,但我并不像他那样热爱学习,也不像他那样有着远大的理想。
在我的同学看来,我是一个学习自觉,成绩优秀的好学生。
但想想自己在家的表现,就不由得脸发烫。
老师天天叮嘱我们回家要安排时间读书,可是我晚上读书是罕见事。
每次完成了书面作业就万事大吉。
剩下的时间看看电视,玩玩电脑。
妈妈总是对我说:“别玩了,作业完成了就去读书。
”我回到房间,拿起玩具玩起来。
奶奶见状,又赶紧说:“别玩了,快读书吧。
”我不听,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
读课外书也是少之又少。
因此,我的成绩总是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上不去。
范仲淹因为自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而每天苦读诗书,最后实现了愿望成为了治国为民的宰相,而我却从没有地想过自己想要什么,也没认真地想过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是被动的。
如果我能想范仲淹一样,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然后朝这个目标前进,每天多读些书,多看看报,而不是在虚度光阴,那样我的成绩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也省却了父母的担心。
何乐而不为呢?可以前我并不懂,也从没有去思考过。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不仅让我认识了范仲淹,而且还得到了新的启发: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从小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且要学好本领,这样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范仲淹的故事2一、给下面的偏旁加部首组字,组词。
奄()()夌()()冘()()()()()()()()圭()()已()()因()()()()()()()()辛()()央()()尤()()()()()()()()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范仲淹的故事分享(精选6篇)
![范仲淹的故事分享(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a0b64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8.png)
范仲淹的故事分享(精选6篇)范仲淹的故事分享(精选6篇)导语:有关范仲淹的故事,大家来读一读吧。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范仲淹的故事,欢迎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仲淹的故事分享1范仲淹告老回到苏州,想在城里买一块土地,造一所房子,以便养老终身。
苏州老百姓都知道范仲淹是个好官,希望他住在苏州城里,为大家办点好事。
因此,不少人都在为他踏勘地形,物色地方。
一日,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求见范仲淹,说:“我是苏州城里的风水先生,特来向大人介绍一块地方。
范仲淹问:“不知在哪里?”老人道:“就是沧浪亭西边的那块荒丘。
苏州城是龙穴宝地,卧龙街(现在的人民路)笔笔直直,是龙身;街上砌的石块,是龙的鳞片;北寺塔高高矗立,是龙的尾巴;那龙的头呢,就是那块荒丘。
大人买下这块宝地,兴建住宅,一则可以镇住龙头,二则将来子孙会科甲不断”正在这时,苏州府开考,考生成绩平常。
范仲淹想:成绩不佳,恐怕同缺乏名儒指点有关。
他不禁想起了孔子办学,决定在苏州创办一所府学,府学办在哪里好呢?范仲淹决定造在风水先生说的那块“龙头”上。
范仲淹一面筹集资金,一面叫人设计,在荒丘上建造府学。
动工那天,风水先生兴冲冲地来到工地上,见了范仲淹,高兴地说:“大人,是贵府动工了吧?”范仲淹道:“不,不是造私宅,是造府学。
”老人听了,着急地说:“这可是一块宝地哪!造个私宅,你子孙可以万世昌盛呀!”范仲淹道:“我一家的子孙昌盛有何用?倒不如叫大家的子孙昌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州没有府学,读书人没有深造的地方,考不中进士、状元呀。
”风水先生早就读过《岳阳楼记》,钦佩范仲淹的为人;今日见到范仲淹的举动,更加钦佩他了。
不到一年功夫,府学造好了,面阔七间,红柱粉墙琉璃瓦,十分宏伟。
范仲淹不仅自己在府学讲学,还请来了社会名儒,向学生传经授道。
从此,苏州地方的读书空气越来越盛,考取进士、状元的也越来越多。
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欲寻一块墓地,按当时习俗,他与一名风水先生同去选墓地。
范仲淹小故事
![范仲淹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638d45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5.png)
范仲淹小故事1、断齑划粥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
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
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
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
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
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2、几起几落百折不挠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三年之后,任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
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
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
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范仲淹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犯言直谏,乃至多次被谗受贬,却至死不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3、为官清正有一天,范仲淹正在庙里读书时,忽然看见有一只白老鼠钻进了地穴,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动手将洞穴挖开,发现里面竟有一瓮满满的白银。
当时范仲淹正缺钱用,这一瓮白银无疑可以极大地改善他的生活状况,但范仲淹并没有将这一瓮白银据为己有,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仍然将这一瓮白银封存埋在原处。
后来,范仲淹中了进士当了官,他当年寄住的那个庙里的和尚想修缮寺院,便找这位当年的老房客、如今的朝廷命官“拉赞助”。
但是,范仲淹为官清正,内无余帛,外无盈财,也不会假公济私,慷国家之慨,用公家的钱为自己装门面。
北宋范仲淹的故事
![北宋范仲淹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e8d154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9.png)
北宋范仲淹的故事北宋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范仲淹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范仲淹二岁时,父亲范墉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给山东的一位朱姓大户,他也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成年后,从傲慢的朱家孩子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愤之下,发誓“男儿当自强”,要自立门户,重振范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求学。
虽然应天府是“公费读书”,但范仲淹生活费用还得自理,“依戚同文学”,过得十分艰难。
他只能吃薄粥,深夜困倦打瞌睡,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已,继续攻读。
一个同学是应天府留守(官阶相当于今日之“市委书记”、“市长”)的儿子,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
他却一口不尝,听任食物变坏。
同学怪罪起来,他长揖致谢,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领了,谢谢!但我只怕自己一旦学会享受美餐,日后再也吃不得苦!”范仲淹在应天府读了五六年书,成绩优异,便有了一个远大的人生理想。
据《能改斋漫录》记载,范仲淹应试前,特到祠堂求签,咨询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
他又求了一签,暗中祈祷:“如果不能当宰相,希望能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
于是,他恼火了,掷签于地,慨然长叹:“男子汉大丈夫,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还有什么活头!”这就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名言的来历。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进士,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范仲淹政绩斐然,如安抚江淮的蝗灾、修建“范公堤”等,但由于喜欢给高层“挑刺”,仕途就像乘电梯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
章献太后刘娥当政时,他一会儿指责仁宗赵祯不该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一会儿要求太后还政,被贬到苏州;待得赵祯亲政后,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要求改革,结果得罪宰相吕夷简,再贬饶州。
范仲淹是一个锐意进取、热烈执着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无为,未免有点灰心、有点牢骚。
范仲淹的小故事
![范仲淹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f0ac3d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7.png)
《范仲淹苦读》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小的时候,家里可穷啦。
他住在一个很破的房子里,每天只能吃粥过日子。
有一次,他的一个好朋友来看他,发现他过得这么苦,就送给他一些好吃的。
可是范仲淹呢,他一口都没吃,那些好吃的都放坏啦。
朋友很奇怪,就问他:“你为啥不吃呀?”范仲淹说:“我怕吃了这些好吃的,以后就不想吃粥啦。
”范仲淹读书特别刻苦,每天都读到很晚。
冬天的时候,天气特别冷,他的手都冻僵了,可还是坚持读书。
就这样,范仲淹靠着自己的努力,学到了好多知识,最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的志向》小朋友们,我再来讲讲范仲淹的事儿。
范仲淹从小就有一个大大的志向。
他看到很多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心里就想:“我一定要努力,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有一天,他去庙里求签,想问问自己能不能当宰相。
结果没求到好签。
他又求了一签,问自己能不能当医生。
旁边的人就奇怪啦,问他:“你怎么一会儿想当宰相,一会儿又想当医生呀?”范仲淹认真地说:“当宰相能帮助很多很多人,当医生能帮助病人减轻痛苦,这都是好事呀。
”从那以后,范仲淹一直为了自己的志向努力着。
《范仲淹的善举》小朋友们,来听听范仲淹的另一个故事哟。
范仲淹当官以后,也没有忘记帮助别人。
他用自己的钱买了很多地,盖了房子,让那些没有家的人住。
他还经常给穷人送吃的、穿的。
有一次,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范仲淹知道了,就给他出学费,让他能读书。
大家都很感谢范仲淹,说他是个大好人。
范仲淹就是这样,心里总是想着帮助别人。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哟。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dee88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c.png)
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的故事课文原文,欢迎阅览。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zhōu)充饥。
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
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cuō)学问。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jī)”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
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
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
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yáo)。
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
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
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qǐ)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
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关于自强不息范仲淹的故事
![关于自强不息范仲淹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7ae0da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e.png)
关于自强不息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那可真是个超励志的人物呢!
范仲淹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他老爸很早就去世了,他和妈妈相依为命。
但是他没有因为家境贫寒就自暴自弃呀。
他特别热爱学习,为了能够有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他就跑到一个寺庙里去。
那个寺庙可不像咱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旅游景点的寺庙,里面可简陋了。
他在那寺庙里,每天吃的东西也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很差,可他就一门心思扑在读书上。
范仲淹读书那叫一个刻苦,他经常晚上读书读到很晚很晚。
困了怎么办呢?他就用冷水洗脸,让自己清醒过来,然后继续读。
他对知识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那种渴望真的是太强烈了。
范仲淹长大之后,也没有停止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
他一心想为国家做贡献,为百姓谋福利。
他在官场上的时候,可正直了。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他,他都坚定地推行自己认为正确的政策。
他不怕得罪那些权贵,只要是对国家和百姓好的事情,他就会去做。
他看到老百姓受苦,心里就特别难受。
有一次闹灾荒,他想办法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可是这在当时是有很大风险的,要是上面怪罪下来,他的官帽可就没了。
但是他不在乎,他觉得百姓的性命比自己的官位重要多了。
范仲淹的一生,真的就是自强不息的一生。
他不管是在贫困潦倒的时候,还是在官场不顺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自己,也给后世的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力量
和鼓舞。
让我们知道,只要自己不放弃,只要有梦想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bd6d11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8.png)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文言文范仲淹故事导语: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而食的,靠着这种精神,范仲淹终于当上了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文言文范仲淹故事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1范仲淹小时候是个平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为了生活,母亲改嫁带他到了朱家。
朱家也很穷,没有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
经常读到夜深。
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
最让他感到困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
他每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用咸菜来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学是官宦弟子,是家中很富有的。
看见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难,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动,回家告诉了父亲,然后同学就叫父亲去给范仲淹送好饭好菜。
过了几天,那位同学又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却放在地上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
于是,那位同学就责怪道:“君子不吃小人送来的食物,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现在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
”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2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这篇文章由成功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
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
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
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
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主备人:段梦玲参与者:杨丹贺俊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