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二篇)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二篇)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放射科的安全防护管理,保障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根据《放射防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放射科工作人员进行放射性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管理。

第三条放射科的安全防护管理原则是预防优先、安全第一、科学合理、依法管理。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四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知识背景,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设定的工作职责进行工作。

第五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各项安全防护规定,严禁擅自调整放射设备的参数和剂量,确保检查和治疗安全。

第六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和工作指导,确保工作符合法规要求。

第七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接受定期的安全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

第三章设备管理第八条放射科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质量要求,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第九条放射科设备应当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和精度准确。

第十条放射科设备的放射剂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医疗机构设定的规定,确保患者接受检查或治疗时的安全。

第十一条放射科设备禁止私自拆卸、改装、调整参数,必要时须经过有关部门的授权和检验。

第四章安全操作第十二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在进行放射性检查和治疗操作前,应当详细核对患者的身份、检查项目和用药情况,确保操作正确。

第十三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保护自身的安全。

第十四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掌握放射性物质的特性和安全操作知识,严禁对放射物质的储存、运输和处理进行违规操作。

第十五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设定的剂量和时间进行放射性治疗,严禁超过安全剂量范围。

第五章废弃物处理第十六条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正确进行放射性废弃物的分类、包装和标识,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第十七条放射性废弃物应当专门由相关部门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或与其他垃圾混合处理。

2024年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2024年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2024年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公众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核能科技的安全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依法性、预防性的原则,防患于未然,减少辐射危害。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核电站、核能研究机构、核技术应用单位等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

第四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和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主体责任。

第五条本规定所称的放射卫生防护,是指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和防止与放射性物质及核辐射有关的危害,保护公众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章放射卫生监测与评估第六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放射卫生监测系统,对核设施内外环境、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确保放射卫生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七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定期对核设施周边环境进行放射性物质排放的监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接受公众监督。

第八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住房、食品、饮用水等经常接触的人员和物品的放射性监测,并按照规定进行评估。

第九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放射卫生紧急事件情报收集、分析、发布和传播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地向相关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

第十条放射卫生监测结果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质量控制,并存档备查。

第三章放射卫生防护措施第十一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根据核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安全级别,制定放射卫生防护措施方案,并按照规定进行实施。

第十二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放射卫生防护设施,确保操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剂量符合规定。

第十三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对操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放射卫生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防护知识水平。

第十四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储存、运输和处置符合规定。

第十五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放射卫生防护设备和工具,确保操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84.12.24•【文号】•【施行日期】1984.1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诊断标准正文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1984年12月24日卫生部)1.引言1.1本标准的宗旨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并提高放射防护措施的效益;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放射工作的发展。

1.2从上述宗旨出发,对电离辐射源的使用必须将其产生的照射给予适当限制,从而防止发生对健康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将随机性损害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1.3本标准适用范围1.3.1使用电离辐射源或产生电离辐射的一切实践活动。

1.3.2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接受电离辐射照射需加控制的一切实践活动。

1.4在1.3所列范围内进行与防护有关的设计、监督、管理时,必须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4.1实践的正当化:产生电离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要经过论证,或确认该项实践是值得进行的,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拟议中的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包括健康损害代价和防护费用的代价)的净利益,就不应当引进该项实践。

1.4.2放射防护最优化: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以期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1.4.3个人剂量的限制: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1.5凡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均应设立专职防护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放射防护工作,按有关规定上报防护监测数据或资料,并接受该地区放射卫生防护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1.6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加强安全和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使他们自觉遵守有关放射防护的各种标准和规定,有效地进行防护并防止事故的发生。

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要经过放射防护部门的考核,领取合格证后才可以从事放射工作。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有哪些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有哪些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有哪些一、总则为了有效保护放射体检查者和环境的安全,维护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工作正常开展,制定本规章。

二、放射防护规章制度的适用范围本规章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放射科室及相关人员进行放射检查、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应遵守的规定。

三、放射防护责任1. 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放射防护管理部门,配备专职放射防护工作人员,并制定放射防护计划和规章制度,实施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2. 医疗机构规定放射科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放射防护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放射检查、诊断和治疗工作。

3. 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应组织检查员定期对放射科室的辐射防护设备进行检验。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符合相关放射防护标准。

4. 放射科室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辐射防护知识培训,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和最新的放射技术,提高应对放射风险的能力。

四、放射防护设备和设施1. 医疗机构的放射科室应配备足够的放射防护设备,包括:护手,护胸,护甲,护甲,护颈,护腰等。

2. 放射科室工作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设备,并在进行放射检查、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对身体和环境的损害。

3. 放射科室应安装辐射监测仪器,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确保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五、放射防护实施1. 放射科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放射检查、诊断和治疗时,必须遵守放射防护操作规程,如穿戴防护设备,控制辐射时间和剂量等。

2. 放射科室禁止未经放射防护培训的人员随意接近辐射源,严禁未授权人员擅自进入放射检查、诊断和治疗现场。

3. 放射科室应建立相关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辐射事故,应及时启动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事故得以控制和处置。

六、放射防护监督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放射防护监督制度,定期开展放射防护检查和评估,提高放射防护管理的水平。

2. 放射防护监督机构应定期对放射科室的辐射防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放射防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七、放射防护意识1. 放射科室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放射防护意识,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放射科防护规章制度

放射科防护规章制度

放射科防护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确保放射科工作环境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工作责任1. 放射科主任负责全面负责放射科的放射防护工作。

2. 放射科主任应定期组织放射科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培训,确保其了解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3. 放射科主任应配备足够的防护设备和监测设备,确保放射科工作环境安全。

三、人员管理1. 放射科工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2. 放射科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放射防护规定,佩戴个人剂量计,并定期进行个人剂量检测。

3. 放射科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确保身体状况良好。

四、设备管理1. 放射科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2. 放射科设备使用过程中,应遵循操作规范,确保辐射安全。

3. 放射科设备存储应符合要求,避免辐射污染。

五、放射安全措施1. 放射科工作人员应佩戴防护服、手套、面罩等个人防护设备。

2. 放射科工作人员应使用辐射剂量计监测个人辐射剂量。

3. 放射科工作人员应遵循辐射安全操作规程,规避辐射危害。

六、事故处理1. 放射科出现事故时,应立即通知放射科主任,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 放射科主任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处理并报告有关部门。

七、违规处罚1. 对于违反放射防护规定的工作人员,放射科主任应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2. 对于严重侵害患者和他人利益的行为,放射科主任应报告有关部门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八、其他规定1. 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2. 本规章制度如有变动,应及时修订并通知相关人员。

以上为放射科防护规章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务必严格遵守,确保放射科工作环境安全,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作者:佚名医学频道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338更新时间:2004-4-11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1.引言1.1本标准的宗旨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并提高放射防护措施的效益;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放射工作的发展。

1.2从上述宗旨出发,对电离辐射源的使用必须将其产生的照射给予适当限制,从而防止发生对健康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将随机性损害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1.3本标准适用范围1.3.1使用电离辐射源或产生电离辐射的一切实践活动。

1.3.2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接受电离辐射照射需加控制的一切实践活动。

1.4在1.3所列范围内进行与防护有关的设计、监督、管理时,必须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4.1实践的正当化:产生电离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要经过论证,或确认该项实践是值得进行的,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拟议中的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包括健康损害代价和防护费用的代价)的净利益,就不应当引进该项实践。

1.4.2放射防护最优化: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以期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1.4.3个人剂量的限制: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1.5凡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均应设立专职防护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放射防护工作,按有关规定上报防护监测数据或资料,并接受该地区放射卫生防护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1.6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加强安全和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使他们自觉遵守有关放射防护的各种标准和规定,有效地进行防护并防止事故的发生。

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要经过放射防护部门的考核,领取合格证后才可以从事放射工作。

1.7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部门,可根据本标准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核设施的建设、运行、关停、退役等活动中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

第三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坚持防范为主、综合管理、科学技术和法律法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应当加强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和工作机制。

第五条核设施的建设、运行、关停、退役等活动应当符合国家核安全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六条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注重解决全生命周期的问题,通过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对其产生的危险和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第七条国家应当建立和健全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并加强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第八条政府应当加强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工作的财政、物资和技术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二章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第九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制定和落实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按照《核辐射防护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放射卫生防护措施的实施。

第十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对放射源和相关设施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确保其运行的稳定和可靠。

第十一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和落实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组织,明确职责清晰,确保人员的合理配置和分工合理。

第十二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体系,对核设施的环境辐射水平和离散率进行监测,并及时发布监测结果。

第十三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加强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其良好运行。

第十四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进行放射性污染防治,防止污染源扩散和进一步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第十五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加强对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其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检测机构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检测机构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检测机构放射防护规章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辐射防护,保护员工和公众的健康,确保检测工作的安全进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制定本放射防护规章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检测机构内所有从事放射性物质应用、检测和辐射源控制的人员,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和设施。

三、辐射防护管理1.设立专门的放射防护管理岗位,负责制订、实施和监督放射防护措施。

2.对从事放射性物质应用和检测工作的人员进行辐射防护知识培训,确保其了解辐射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3.建立辐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工作场所和人员接触的辐射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制定应急预案,对辐射事故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四、个人防护1.提供合适的防护设备和用品,如防护服、面具、手套等,保护工作人员免受辐射伤害。

2.规定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护装备,并定时检查其完好性,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防护用品。

3.禁止将辐射性物质带出工作场所,避免对外界环境和人群造成辐射污染。

五、设备管理1.定期对辐射源和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2.建立设备使用记录,记录每次辐射源的使用情况和剂量,做好设备的追溯管理。

3.对设备进行辐射防护设计和安全评估,确保设备布局合理、操作便捷、安全可靠。

六、放射废物处理1.建立废物分类和储存制度,对辐射废物进行分类处理,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群造成危害。

2.选择合格的废物处理单位,委托其进行辐射废物的处理和清理,确保废物能够被安全处置。

3.建立废物处理记录,对废物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载,做到追溯管理,保障废物处理的透明和安全。

七、监督检查1.定期组织例行的辐射防护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使用。

2.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辐射剂量监测,确保其接触辐射的剂量在控制范围内。

3.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积极配合外部机构对辐射防护管理的评估和审查。

八、违规行为处理对违反本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视情节轻重采取相应的纪律处理和行政处罚措施。

放射工作场所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本

放射工作场所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本

放射工作场所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放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保护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放射性物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工作的场所和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放射源使用者、辐射工作人员、防护人员等。

第三条放射工作场所应当建立健全放射工作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任务、责任和要求,制定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放射工作的安全进行。

第二章放射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第四条放射工作场所应当设立放射工作安全防护管理机构,负责放射工作的安全管理工作。

管理机构应当由防护人员、放射源使用者和辐射工作人员组成,并由一名负责人负责管理和协调。

第五条放射工作场所应当制定放射工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工作流程和控制措施。

第六条放射工作场所应当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培训,以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三章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第七条放射工作场所应当根据放射源使用情况和辐射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八条放射工作场所应当建立辐射工作区和非辐射工作区,通过合理布局和划定边界,确保辐射源的安全使用。

第九条放射工作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控制辐射源的放射性水平。

第十条放射工作场所应当建立合理的放射源管理制度,确保辐射源的有效控制和监管。

第四章从业人员的安全防护第十一条从业人员应当着装合适的防护服和防护器材,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辐射暴露。

第十二条从业人员应当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特别是暴露于辐射环境的人员应当定期接受辐射监测和生物学效应评估。

第十三条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了解放射工作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措施。

第十四条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参与放射工作安全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配合管理机构的工作。

第五章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置第十五条放射工作场所应当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内容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三章核设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第四章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第五章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第六章放射性废物管理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在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退役和核技术、铀(钍)矿、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生的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活动。

第三条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推广先进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

国家支持开展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有关情况和科学知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造成放射性污染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在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有关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九条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安全要求、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

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发布。

第十条国家建立放射性污染监测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网络,对放射性污染实施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对核设施、铀(钍)矿开发利用中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

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一、目的和原则为了确保放射工作场所的安全,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依据国家有关放射防护法律法规,制定本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本制度遵循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实行放射防护责任制度、安全培训制度、个人剂量监测制度、设备维护制度等。

二、放射防护责任制度1.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设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明确放射防护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2. 放射工作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全面负责,确保放射防护措施的落实。

3. 放射科防护负责人对本科放射防护工作负主要责任,组织放射防护措施的实施,定期对放射防护设施进行检查。

4. 设备维修人员负责放射防护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放射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

5. 放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放射防护操作规程,定期参加放射防护培训。

三、放射防护安全培训制度1. 放射工作单位应定期组织放射防护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和技能。

2. 新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放射防护培训,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后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3. 放射工作人员应每年接受一次放射防护再培训,确保放射防护知识的更新。

四、个人剂量监测制度1. 放射工作单位应配备个人剂量监测设备,为放射工作人员提供个人剂量监测服务。

2. 放射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并按照要求记录监测数据。

3. 放射工作单位应定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记录在个人剂量档案内。

五、设备维护制度1. 放射工作单位应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放射设备的正常运行。

2. 设备维修人员应按照放射设备维护规程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放射设备的安全防护性能。

3. 放射工作单位应建立放射设备维护档案,记录放射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情况。

六、放射防护监督检查制度1. 放射工作单位应定期组织放射防护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放射工作单位应接受上级放射防护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配合做好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范本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范本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遵循有关国际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在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储存、运输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放射性物质的管理1. 放射性物质的注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储存、运输和处置放射性物质时,应当向有关部门进行注册,并按照注册要求进行备案管理。

2. 放射性物质的分类管理按照放射性物质的特性和危险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 放射性物质的储存管理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应符合国家有关的储存安全规定,必须设立专门的存放区域,并按规定进行标识和监控。

4. 放射性物质的运输管理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应符合国家相关运输规定,必须采取适当的包装和防护措施,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

第三章放射源的管理1. 放射源的选择使用管理在使用放射源时,应选择合适的放射源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使用过程中应按照使用手册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放射源的备案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放射源时,应当向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并按照备案要求进行备案管理。

3. 放射源的检测评估管理定期对放射源进行检测评估,并记录检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第四章辐射场的管理1. 辐射场的控制管理在放射源使用过程中,应当控制辐射场的扩散范围和剂量,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 辐射场的监测管理定期对辐射场进行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辐射场的评估管理对辐射场进行评估,确定评估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五章事故应急管理1. 放射性物质事故的预防管理在使用、储存、运输和处置放射性物质过程中,应事先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和培训。

2. 放射性物质事故的应急处置管理发生放射性物质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第六章法律责任对于违反本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于因违规使用放射性物质造成人身伤害或环境破坏的,追究法律责任。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三篇)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三篇)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辐射防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包括核电站、核燃料加工和利用设施、核医学设施等。

第三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核设施运行期间和事故情况下,对人体和环境的辐射影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辐射患者、职业辐射工作者和公众的辐射照射。

第四条建设、运行、关闭核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制定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

第五条核设施运行期间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优先考虑防止、减少辐射源;(二)加强辐射监测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减少辐射泄漏;(三)采取最佳可行的辐射防护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度,应对核设施事故可能带来的辐射灾害;(五)确保辐射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六)公开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辐射监测和监控第六条核设施应建立完善的辐射监测和监控系统,正常运行期间,对辐射场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辐射水平在法定标准以内。

第七条核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环境辐射评估,监测周边环境的辐射水平,及时发现辐射泄漏和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第八条核设施应当配备合格的辐射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九条核设施应当建立辐射监测报告的档案和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十年。

第三章辐射防护措施第十条核设施应当建立辐射防护措施的管理制度,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十一条核设施的辐射防护措施应当包括如下方面:(一)分层次,防护屏障合理布置,保证辐射场的控制;(二)采用封闭式操作,减少辐射泄漏的可能;(三)工作人员应当配备合格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护面具等;(四)设立辐射安全区域,工作人员不得超过规定的辐射限制剂量。

第十二条核设施的辐射防护措施应当根据不同工作区域和作业性质的辐射风险进行合理分级。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是为了保障核设施的安全运行,保护人员和公众免受辐射危害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

本文将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和意义核设施是指用于核能反应或核物质储存、加工、处理或排放的设施,如核电站、核研究所、核医学机构等。

核设施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辐射,如果管理不当,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制定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能确保核设施的安全运行。

核设施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控制措施来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保障设施的运行安全。

通过制定管理规定,可以明确核设施各个环节的职责和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

其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能保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核设施作业人员接触到辐射的概率较高,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容易受到辐射的损害,甚至患上辐射病。

通过管理规定,可以明确人员的防护措施、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作业时间和休息要求等,降低人员接受辐射的剂量,保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最后,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能保护公众的利益。

核设施周边的居民和环境是受到辐射影响的群体,如果管理不善,核设施可能会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管理规定能够确保核设施周边的辐射剂量处于安全范围内,保护公众的利益。

二、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的内容1. 核设施放射卫生管理体系核设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放射卫生管理体系,包括指导思想、管理原则、组织机构、职责分工、管理程序等。

管理体系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能够确保核设施的放射卫生工作按照规定要求进行。

2. 辐射防护标准和剂量限值核设施应制定辐射防护标准和剂量限值,明确人员在核设施内外的辐射剂量限值。

标准和限值应考虑不同人员、不同辐射源和不同环境的特点,并能够保护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3. 辐射监测和检测核设施应建立辐射监测和检测系统,对核设施内外的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2024年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2024年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2024年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一、总则放射科是医疗机构中具有一定辐射危害的科室,为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规范放射科的安全防护管理,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安全生产责任1. 院级领导班子负责放射科安全防护工作,确保相关安全措施的实施,保障放射科工作的正常进行。

2. 放射科科主任负责本科室的安全防护工作,组织实施相关培训和演练,保障放射科施工操作的安全性。

3. 医务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常抓不懈地贯彻放射科安全防护规章制度,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三、放射源管理1. 放射科应按照放射源的放射危险性等级建立台帐,记录所有放射源的情况,包括放射源的分类、品种、数量、使用人、存放位置等信息,并及时进行更新。

2. 放射源的取得、使用、储存及报废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

四、防护设施和设备1. 放射科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关防护设施,包括防护屏、防护门、防护墙等,并确保其完好、有效。

2. 防护设施和设备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确保其安全、可靠。

五、人员防护措施1. 放射科从业人员应当接受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放射防护证书,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2. 实施个人剂量监测,定期检测医护人员的职业辐射剂量,限制剂量要求应当合理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 在放射源操作过程中,必须佩戴防护装置,如铅衣、铅眼镜等,确保自身安全。

六、辐射工作区和辐射限制区划定1. 放射科应当划定辐射工作区和辐射限制区,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确保工作人员和患者能够清晰识别。

2. 辐射工作区和辐射限制区进入和离开必须经过相应防护设施,并且需要定期进行辐射剂量检测和环境监测。

七、应急预案和演练1. 放射科应当编制应急预案,并且进行演练,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保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2. 演练中需要评估各项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不断完善和改进应急预案。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范本一、总则为了保护人员免受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危害,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单位从事与放射性物质有关的工作人员及相关工作场所。

三、责任及权限1. 本单位负责人对放射防护工作具有主要责任,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2. 放射防护工作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执行。

四、工作许可1. 任何与放射性物质有关的工作,必须先取得工作许可。

工作许可审批程序包括:申请、评估、核准。

2. 工作许可审批依据工作风险等级划分,具体程序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并确保适用。

五、职工教育1. 所有与放射性物质有关的人员必须接受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及时了解相关规定和措施。

2. 新聘人员应在进入工作岗位前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

3. 定期举行安全培训会,更新放射防护知识和技术。

六、工作环境管理1. 工作环境检测应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并记录检测结果。

2. 工作场所应定期清洁并保持卫生,定期检查工作设备的完好情况。

3.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避免污染。

七、个人防护1. 务必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并在使用前检查其完好性。

2. 空气辐射监测仪应定期检查,确保其准确性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八、辐射源存放和运输1. 辐射源应由专门人员保存,并定期检测其完好度。

2. 辐射源的运输必须符合相关规定,确保运输过程中无事故发生。

九、事故应急处理1. 一旦发生与放射性物质有关的事故,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紧急措施。

2. 各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包括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

十、监督和检查1. 资深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2. 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做好相关记录。

十一、处罚和奖励1. 对于违反放射防护规定的人员,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

2. 对于积极履行防护规定的人员,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放射线防护规章制度

放射线防护规章制度

放射线防护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放射线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规范放射线工作,防止放射线造成的辐射伤害,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工业企业等单位的放射线工作者。

第三条所有从事放射线工作的单位应建立放射线防护管理制度,加强对放射线工作者的防护和监督。

第四条所有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加强对自身的防护意识,确保放射线工作的安全进行。

第二章放射线的防护管理第五条放射线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方可从事放射线工作。

第六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定期对放射线工作场所进行辐射监测,确保放射线工作环境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第七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配备必要的辐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确保放射线工作者的身体健康。

第八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定期开展放射线工作岗位的安全培训,提高放射线工作者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九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建立放射线工作档案,并定期对放射线工作者进行健康检查。

第十条放射线工作单位应建立放射线事故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放射线事故能够及时有效处理。

第三章放射线工作者的防护要求第十一条放射线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放射线操作规程,切勿随意改变放射线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放射线工作者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铅衣、铅眼镜等,并保持清洁。

第十三条放射线工作者应遵守放射线工作时间限制,不得长时间接触放射线。

第十四条放射线工作者应定期接受放射线防护培训,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放射线工作者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状态适合从事放射线工作。

第四章对违规行为的处理第十六条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放射线工作者,应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并记录在档案中。

第十七条对于严重违反本规章制度的放射线工作者,应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解除聘用关系。

第十八条对于导致放射线事故发生的放射线工作者,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九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范本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范本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范本一、总则为加强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公众和环境的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二、应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相关活动。

三、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以预防为主要原则,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2. 综合管理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综合考虑技术、管理、人员和设备等因素,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3. 风险控制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减少辐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事故的发生。

4. 信息公开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及时、公开地提供相关信息,使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了解核设施的辐射状况,并参与管理工作。

五、辐射防护措施1. 设施安全设计核设施的建设和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防护层次和防护措施符合要求。

2. 辐射监测核设施应配备辐射监测系统,通过不同层次的辐射监测,及时掌握辐射水平和辐射源的状态。

3. 个人防护核设施工作人员应按照工作需求佩戴防护用具,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保护自身免受辐射损害。

4. 排放控制核设施对辐射物质的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通过控制排放,减少辐射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

5. 废物管理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置,确保废物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达到最低限度。

六、应急预案1. 建立应急预案核设施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确保在辐射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辐射泄漏,并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2. 组织演练核设施应定期组织辐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七、监督与管理1. 监督机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由国家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共同监督,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

2. 监督措施监管机构应制定监督计划,对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5号)——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5号)——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5号)——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2-10-31 16:09:07(1992年10月31日卫生部令第25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保障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促进核能事业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遵循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国家对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行卫生监督制度。

核设施的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都应依照规定编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和执行预防性审批制度。

第二章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第五条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实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下称省级)两级管理。

在实施监督时,执行卫生监督员制度。

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统一监督,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制(修)定有关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标准;(二)负责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批;(三)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四)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国家医学应急计划;建立核事故国家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并组织实施。

(五)组织全国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周围公众受照剂量及居民集中点的放射卫生监测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护并建立相应的档案数据库。

第七条核设施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监督,其主要职责是:(一)参与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阶段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评工作;(二)组织制(修)定特定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的实施办法;(三)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省级医学应急计划并组织实施;(四)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及执行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五)对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工作场所及核设施的放射性流出物进行监督性监测;在核设施周围居民区设立放射卫生监测点,进行γ累积剂量和饮用水、食品及空气中放射性活度测量;(六)按规定定期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监测数据和资料。

2024年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2024年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2024年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公众、职业人员和环境免受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国土范围内所有放射性物质的开发、应用、储存、运输、处置等活动的防护管理。

第三条所有相关机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章,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放射防护管理应秉持以下原则:先防护、控风险、优化利益、科学管理。

第二章放射防护控制措施第五条放射性物质的开发、应用、储存、运输和处置等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且必须按照放射防护管理的原则和要求执行。

第六条放射防护控制措施包括:减少放射性物质的产生、使用和释放;减少与放射性物质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浓度、拒绝放射源第七条根据放射性物质的危险程度,设定合理的放射防护限值,并对不同放射性物质采取不同程度的防护措施。

第八条所有使用放射性物质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完善放射防护设备设施,做好职业人员的培训和防护意识教育。

第三章放射防护设备设施第九条放射防护设备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防护效果。

第十条放射防护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和改建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并经专业机构检验合格。

第十一条放射防护设备设施必须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第四章放射防护管理制度第十二条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放射防护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 放射防护工作计划与目标;3. 放射防护设备设施管理;4. 放射防护操作规程与控制措施;5. 放射性物质的申报、备案与审批管理;6. 放射防护监测与评估;7. 放射事故应急预案;8. 职业人员培训与防护意识教育;9. 放射防护措施的审核与改进;10. 相关记录报告的管理与保存。

第五章监测与评估第十三条放射防护监测与评估必须由专业机构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四条放射防护监测与评估的内容包括:环境辐射剂量监测、职业人员辐射剂量监测、公众辐射剂量监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1992年10月31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保障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促进核能事业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 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遵循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 国家对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行卫生监督制度。

核设施的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都应依照规定编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和执行预防性审批制度。

第二章 放射卫生防护监督
第五条 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实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下称省级)两级管理。

在实施监督时,执行卫生监督员制度。

第六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统一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修)定有关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标准;
(二)负责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批;
(三)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四)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国家医学应急计划;建立核事故国家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并组织实施。

(五)组织全国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周围公众受照剂量及居民集中点的放射卫生监测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护并建立相应的档案数据库。

第七条 核设施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核设施放射卫生
防护实施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参与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阶段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评工作;
(二)组织制(修)定特定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的实施办法;
(三)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省级医学应急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及执行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对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工作场所及核设施的放射性流出物进行监督性监测;在核设施周围居民区设立放射卫生监督测点,进行Y累积剂量和饮用水、食品及空气中放射性活度测量;
(六)按规定定期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监测数据和资料。

第三章 放射卫生防护管理
第八条 核设施主管部门负责所属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有关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标准制定所属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规程和管理办法;
(二)指导、检查和督促所属核设施营运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安全;
(三)对所属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并按规定提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四)负责所属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
(五)协助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所属核设施实施放射卫生防护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防护机构直接负责所营运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安全;
(二)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规程,对所营运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安全负全面责任;
(三)接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和检查,按规定向核设施主管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有关资料和报告。

第四章 预防性卫生审查
第十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按第四条规定编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书经核设施主管部门审核后,提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同时妙送核设施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书后,组织放射卫生防护专家进行审评,并在三个月内作出审核结论。

经审核批准后,其批准书作为发放核设施建造、运行和退役许可证的参考条件之一。

第十二条 核设施厂址应选择在人口密度较低、远离大型厂矿和人口中心的地区,拟建核设施的厂址应有周围半径50公里内实有人口的卫生学评价资料。

第十三条 核设施厂址周围必须能满足设置非居住区和应急计划区(指需制定场外应急计划的核设施)的条件,并具备能配置足够的卫生医疗、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设施的条件,保证核设施事故时应急计划的实施。

第十四条 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个人剂量限值按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执行。

核设施营运单位制定正常运行时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限值;对周围公众所造成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管理限值为;
核电厂 O.25mSV
核供热厂 O.10mSV
后处理厂 0.25mSV
废物处置场 O.25mSV
第十五条 核设施运行前一年,营运单位应完成核设施周围公众生活环境和人群健康情况的调查;掌握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居民组资料。

监测和调查的范围应根据核设施的类型及环境的特点确定,其半径可取30一50公里。

第十六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就业前医学检查,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有关规定、标准进行鉴定,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并经专业培训合格者,方可向卫生行政部门领取放射工作人员证和委派放射工作。

第十七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在核设施运行前制定的《核事故场内应急计划》,经核安全部门批准后,其副本应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 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第十八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设立专门的放射防护机构,配备专职的放射防护人员,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具体负责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第十九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根据实际和可能的辐射水平,将电离辐射场所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给予相应的标志:控制区红色,监督区橙色,非限制区绿色。

第二十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根据放射工作人员所处的工作条件,对其实施分类管理:
甲类:在此类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可能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3/10。

乙类:在此类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3/10,但可能超过年剂量限值的1/10;
丙类:在此类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1/10。

第二十一条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提供切实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按需要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

第二十二条 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对处于甲类(必要时对乙类)工作条
件下和进入控制区工作的人员实施个人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根据实际接受的剂量进行放射卫生防护评价。

放射工作人员佩带的个人剂量计类型应抄报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国务 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对超限值照射的人员,营运单位应建立审批制度,实施严格的个人剂量监督;对受到核事故或其它意外照射的人员应进行事故剂量调查,确定实际受照剂量,并进行放射卫生防护评价。

第二十四条 营运单位应经常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放射水平监测,确保工作人员在符合防护要求的场所中工作。

第二十五条 营运单位应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检查的项目应根据受照类型、程度和健康情况确定。

甲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每年检查一次,乙丙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每两年检查一次。

第二十六条 对受到超限值照射的人员,营运单位应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核设施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医学处理和随访观察。

第二十七条 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的常规医学监督、超限值照射人员的医学处理及职业性放射病的诊断治疗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医疗机构按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八条 核设施正常运行期间,营运单位必须对场外周围居民区进行有计划的常规放射性监测。

监测的范围应当根据核设施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特征确定其半径可取30-50公里。

第二十九条 营运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建立健全控制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程序,确保徘放符合要求。

第三十条 核材料或乏燃料运输中,承运单位应采取有效的放射防护措施,将辐射照射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确保承运人员和沿途公众的安全。

第三十一条 营运单位每年须将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的各类监测和检查结果编制成报告,经营运单位负责人审定和核设施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次年2月10日前(当工作员受到事故
或其它意外事件照射时应立即)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节及后果给予处罚:
(一)拒绝接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进行的监督与检查;
(二)拖延、隐瞒、谎报或拒绝报告有关资料和数据;
(三)管理不善,对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造成意外照射;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

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规章制度而发生核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核设施:指核动力厂(包括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热、供气厂);反应堆(包括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核设施主管部门:指对核设施营运单位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行政部门。

营运单位:指申请并持有核设施营运许可证,可以经营和运行设施的机构。

超限值照射:指超过国家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的照射(包括有计划的特殊照射及非计划照射)。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