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放性试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开放性试题的思考

1999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内容直接影响着命题原则和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也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考查能力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试题设计上强调由过去比较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增加应用题和能力题。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价值,高考试题只有加强应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科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历史学科在近几年命题设计上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增加了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必是惟一性,甚至可以相反。这样设计虽然给阅卷工作带来了难度,但是却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

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42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目为:"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具体来说,本题重点考查"历史学科十条能力要求"中的第九条,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而不互相矛盾;史论结合,主要是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看法)作为立论导向。但这并不是要求考生做史学理论文章,也不是做成一段史实加一段理论的拼盘,更不能把理论观点当作标签

去找史实对号入座,而是要求把基本的理论观点融入历史评析之中。此外,本题还涉及考查考生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这道开放性试题的推出,是历史学科在高考命题改革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师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对中学历史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00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33题也是开放性试题。这是一道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选自(法)阿·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简编》中的一段文字,题目为:"对这段话写一篇短评。"题目之下附有"说明":"文中应包括当时的背景、这段话所含的政治主张、对它的评价。评价时对它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均可同等得分。限180字,超过200字要扣分。"本题重点考查"历史学科十条能力要求"中的第七条,即"历史评价能力"。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科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从总体上看,学生对这道试题的反映较为平和,说明这类开放性试题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适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同时,它也是选拔性考试进行的有益探索和新的尝试,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期望与思考。

一、命题技术的改进与完善。上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一题,从命题意图来看,是希望考生不拘泥教材的文字表述,经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但从测试结果来看,超出教材表述的答案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题目给定了"主要是积极的"、"主要是消极的"两种答案模式,要求考生选择一种并阐述理由,而第一种答案模式恰与教材的文字表述相对应,考生易于把握;二是考生在考场处于紧张状态,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另外组织材料、阐述观点有较大风

险和难度,在"同等评分"的条件下,多数人不会选择避易就难。可见,在上面谈到的两个原因中,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它说明命题技术不够成熟,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至于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评价一题,从命题技术来看,则有了一些改进。例如:该题的"评分说明"有这样一句话,即"如果既肯定又否定而且言之有理,也可给分"。这样就改变了那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从而扩大了考生思考问题的范围。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再次证明,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仍然是历史思维能力,它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重点。历史思维能力中包含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把握程度。当然,开放性试题也不是越发散越好,它有赖于命题者对开放程度的准确限制。随着命题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开放性试题将会成为历史学科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与综合考试的价值取向一致,同步推进。历史单科考试的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但它不是没有答案,更不是没有正确答案。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有多种可能性,这与综合考试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相类似,价值取向一致。另外,历史单科考试的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而这又与综合考试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同步推进的,二者并行不悖,又各具特色。

三、推动中学教学与高考实现对接。高考中的能力考查,不是为了考查考生在高中阶段平时学习中能力积累的过程,而是通过试卷综合性地考查考生已经达到的和可能显示其潜在的能力水平。高考命题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不拘泥教材的文字表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为主,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应对考试,因此流行"以纲(大纲)为纲,以本(课本)为本"的说法。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化,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改变为以能力立意,这就冲破

了以中学教材内容决定高考命题的局限。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45题有关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顶住英美压力,不畏强权,在交涉无效的情况下拒签和约等内容,200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有关郑和下西洋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缺乏生命力,无益于国计民生等内容,教材中均未涉及。但这两个题目还不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推出,有利于改变学生过分依赖教材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的整合,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教育观。

开放性试题的推出,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动态结构,进一步培养一种历史眼光。历史本身是立体的,是多方位、网络化的发展流程,既有纵贯,也有横通,历史的发展变化是某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诸种因素互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相关信息的历史真实性及其特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作出更为完整的解读。辩证法要求以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因此,所谓历史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观。这就需要通过历史教学的不断深化,使学生具备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也是开放性试题对中学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其中即充满哲理。对同一种事物,由于观察的角度与层次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过两种解释。185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